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羊糕怎麼存放

羊糕怎麼存放

羊糕怎麼存放

視情況而定。如果羊糕放冰箱冷藏室,可以放3天左右;如果羊糕放冰箱冷凍室,可以放1個月左右。羊糕是一道以綿羊後腿肉為主料製作的菜品,輔料有白蘿蔔、豬肉皮,成品是晶瑩透亮的糕狀,食用時取出改刀切塊即可裝盤食用。

1、將製作好的羊糕裝入盤中涼透。

2、將涼透後的羊糕裝入保鮮袋中。

3、放入冰箱冷凍室,可儲存3-5個月。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羊糕是一種傳統的中國糕點,儲存得當可以延長其保質期並保持其口感和質地。以下是一些存放羊糕的方法:

1. 常溫儲存:如果您打算在幾天內食用完羊糕,可以將其放置在乾燥、陰涼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將羊糕放在密封的容器中,以防止潮氣和異味進入。請注意,常溫儲存的羊糕可能會在幾天後變幹,並且質地可能變得有點硬。

2. 冷藏儲存:如果您想要更長時間地儲存羊糕,可以將其放入冰箱。將羊糕放在食品級塑料袋或密封容器中,以防止其吸收冰箱中的異味。確保羊糕與其他食物分開存放,以避免交叉汙染。冷藏儲存可以使羊糕保持溼潤和柔軟,但請注意,長時間的冷藏可能導致其口感變差。

3. 冷凍儲存:如果您想要長期儲存羊糕,最好的方法是將其冷凍。將羊糕放入密封袋或冷凍盒中,確保將其與空氣隔離。冷凍可以使羊糕在數個月內保持新鮮。當您準備食用時,將冷凍的羊糕取出並解凍至室溫。請注意,解凍後的羊糕可能會稍微失去一些溼潤度,但仍然可食用。

無論您選擇哪種儲存方式,請在食用前檢查羊糕是否有異味、黴點或變質跡象。如果有任何可疑情況,請不要食用,以確保食品安全。

羊糕冷藏能儲存多久 羊糕冷藏可以儲存多久

1、羊糕可以冷藏7天左右。將準備好的羊糕放入盤中徹底冷卻,將冷卻後的羊糕裝入保鮮袋,放入冰箱冷藏。如果需要長期儲存,可以放入冰箱冷凍室儲存,可以儲存3-5個月。建議儘快食用,不要長期存放。

2、羊糕是一道以綿羊後腿肉為主料製作的傳統菜品。製作食材有帶皮綿羊後腿肉500克,白蘿蔔150克,豬肉皮150克。桂皮一小塊,茴香8粒,大蒜瓣4只,京蔥50克,生薑一小塊,花椒6粒,黃酒50克,白糖25克,醬油100克,清湯500克,精鹽5克,味精2.5克。

凍羊糕能儲存幾天?

凍年糕可以儲存1至2個月的,時間

如何儲存羊糕,羊糕儲存的方法

做法一

1、將羊肉,豬肉皮在開水鍋中煮一下,去盡血沫,撈出洗淨。

2、原鍋放入羊肉,豬肉皮,白蘿蔔,另將蔥姜,桂皮,茴香,花椒,大蒜瓣用布袋包好紮緊入鍋,加入黃酒,糖,鹽,醬油,味精,清湯用大火燒開,蓋上瓷盆,加鍋蓋,轉小火燜3小時左右,直至羊肉酥爛,肉皮象豆腐一樣易爛,易行。

3、羊肉撈出放在盤中,用手撳平,豬肉皮涼後斬成細末;撈出湯中香料袋,蘿蔔,撇清油沫,放入肉皮末,用小火熬成濃汁,倒在頭號肉盤內,用筷子羊肉輕輕動一下使湯汁滲入,冷卻後進冰箱冷藏室冷凍。食用時取出羊糕,切成6釐米長,3釐米寬,0.3釐米厚的片,裝盆。

做法二

1.浸泡、切塊:羊肉去油,用水浸泡2至4個小時,洗淨,切成大塊。

2.原料加工:豬皮刮洗乾淨,白蘿蔔削皮、洗淨,一切三段。

3.水焯:將羊肉塊、豬皮、白蘿蔔一起放在鍋中,加清水(沒過原料),旺火燒開後撈出,以便去掉血汙和腥羶味。

4. 蒸制:撈出羊肉、豬皮,放到大盤中,下入料酒、味精、蔥、姜和紗布包好的花椒、茴香,上旺火蒸2個小時左右,羊肉酥爛,撈出平碼在盤中,繼續將盤中的豬皮再蒸,直到豬皮全部糊爛為止。

5.澆汁冷凝:豬皮完全蒸爛後離火,撇淨湯汁浮油和撈出沒有蒸化的皮,過羅,澆入羊肉盤中,晾涼,入冰箱冷凍成晶瑩透亮的糕狀,食時取出改刀切塊,裝盤食用。

羊糕冰箱速凍過拿出來怎麼吃?

冰箱裡的東西要生熟分開。你吃的羊羔是熟的。和生肉要分開儲存。如果放在一起,會交叉感染。因為冰箱它並不是一個殺菌它只是儲存食物,儲存的時間較長,一些。所以冰箱裡的生食分離,而且最好放進保鮮盒裡。

凍羊糕的做法,凍羊糕怎麼做

準備材料:羊頭一個、豬皮100克、大蔥兩段、生薑一小塊、滷料包配料見文、鹽適量、糖適量、料酒適量

製作步驟:

1、羊頭洗淨對半剖開,泡冷水裡浸泡兩小時去血水。

2、期間翻翻面,換換水。

3、冷水下鍋,焯水,煮十五分鐘。期間把浮沫撇去。鍋比較小,需要用湯勺不斷底下的湯往上面澆,翻面再煮煮。 

4、焯好的羊頭再次清洗乾淨,放入電壓力鍋,加入足量的水沒過羊頭。放入生薑,大蔥及料包。

5、肉皮切碎,最好能去除多餘的油脂。

6、鍋內加入肉皮碎,羊肉碎及熬羊頭的羊湯。視羊湯的鹹淡再加少許鹽調味。

7、電壓力鍋一個煮飯程式即可。結束程式後裝入容器,最好是長方形的,方便切塊。放入冰箱冷藏一夜。

8、第二天便可切片裝盤享用了。

肚包肉怎麼儲存

可以凍在冰箱裡,想吃了可以再煮。

肚包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其蛋白質由十幾種氨基酸組成,是一種易吸收高濃度氨基酸源,並且含有豐富的對人體膠原有合成作用的丙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膽固醇含量也低於豬、牛、雞肉,肉色鮮紅,蛋白質持水力強,不易變性,使肌肉柔嫩多汁,食用時咀嚼性好,無羶不膩。

肚包肉的製作方法主要為:

將新鮮羊糕肉連骨剁成小塊,包進一張完整的羊肚子裡(羊胃),加少許鹽,就地取湖水滋潤。之後,直接用紅柳枝封住羊肚口並在封口處插一根空心蘆葦杆用於排氣,以防羊肚受熱後充氣爆開。

將燒好的木炭均勻的鋪入黃沙中。然後將制好的肚包肉完全埋入烤熱的黃沙裡,只露蘆葦杆排氣。最終,利用正午時分黃沙的保溫度烤制兩到三個小時即可。

《本草綱目》中對羊肉作用的描述:“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

凍羊糕怎麼加熱

回答:把羊肉摘下來,放入微波爐里加熱半分鐘,1~1分鐘即可,加熱時可以稍微點一點水,加熱時不宜過久,以防都不幹。可以刷一刷。有。最好應該用於自來水,小水,水沖洗羊。路上我最快,而且保留了原來的瓶子的解凍方法,你可以品嚐一下。

《皖南往事》· 水陽之思

        我在宣城將近兩年,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宣城是山區。實際上,宣城是一座江城,是江南的魚米之鄉。如今還依稀記得一些地名,如水東、孫埠、雙橋、三岔河、東門渡等,都與水有關。這水就是宣城的母親河——水陽江。

        我最初聽說水陽江,是在飯桌上。走進宣城的土菜館,店家總會推薦“水陽三寶”:水陽乾子、鴨腳包、鴨翅,我最喜歡吃的是鴨腳包。鴨腳包是用鴨腸將鴨心纏繞在鴨腳上,經過特殊醃製而成,蒸熟後香氣四溢,肉美而鮮,骨酥而脆,咬起來很筋道。《宣城縣誌》裡有個關於鴨腳包的傳說,當年宣城太守謝眺到水陽鎮的朋友家裡吃鴨,嫌在鍋裡找鴨心比較麻煩,而且鴨腸煮熟後形態不雅觀,就建議朋友用鴨腸把鴨心包在鴨腳上一起煮。

        土菜攀上高枝,說明它歷來就是雅俗共饗的特色食品。由此推測,游水陽江、登敬亭山、吃鴨腳包,或許是謝眺接待好友、推介宣城的三步曲,是歷朝詩人慕名遊歷宣城的經典攻略。敬亭山成為“江南詩山”,宣城成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不僅是謝眺的詩寫得好,還因為謝眺熟悉宣城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特產。打造文化產業不能光講故事,宣筆、徽墨、宣紙、歙硯興於唐代,李白之後接踵而至的文化名人,在敬亭山吟詩作畫自然離不開筆墨紙硯,恰恰宣城有制筆的肥兔長毛,有制墨的優質松脂和水源,有造紙的最佳原料青檀樹,有最適合制硯的千層板岩。用了確實好,於是被這些名人將之名揚四海。

        《舊唐書》中有“宣城郡船載紙、筆、黃連等物”進貢的記載,可見水陽江對“文房四寶”等古老產業走出宣城起到了重要作用。水陽江,發源於皖浙交界的天目山麓,由寧國流入宣州,自南而北貫穿全境90公里,通過華陽河、朝陽河、雙橋河、宛溪河、牛耳港、北山河和裘公河等7條主要支流,織成龐大的水系網路。在古代陸路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與外界的聯絡和物資的轉運,主要依靠水路。當年謝眺、李白往來宣城,就是從敬亭山東南的三岔河上下岸的,如今那裡還有謝公亭,詩云“謝公離別處,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李白在《贈汪倫》中自述“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古時候像李白這樣乘舟遊玩的畢竟是少數,主要是將豐富的木材排筏和各種山貨順流運向四面八方。

        水運興盛,帶動了水陽江流域經濟發展。今天水東、水陽、孫埠等古鎮嫻靜安逸,很難看得出當年的繁華景象,但在吃上卻長久保持著歷史韻味。我在宣城時聽說過“水東的棗子,水陽的嫂子”,都誇水陽嫂子勤勞能幹,製造出眾多讓人們食之難忘的美味,除“水陽三寶”之外,還有水陽羊糕、水陽香菜、水陽醬瓜等特色食品。不難發現這些醃製品、醬製品,有葷有素,可以存放,適合船伕們帶上船吃。當年水陽嫂子沒有把這些當食品產業來做,都是為自家男人遠行精心準備的,承載著徽州女人心存高遠的大愛和“山泉散漫”般的思念。船伕們上船後,吃飯時擺出各自帶來的菜壇,嚼著鴨腳包,津津樂道,分明是在炫耀自家嫂子賢慧。風起帆揚,槳聲欸乃,水波浩淼,離愁如絮。船伕順流而下,一去多日,不管走到哪,只要嚐到這些家鄉特產,回味無窮,就會勇敢機智地闖過險灘暗礁。

      我認為,上述水陽不是特指水陽鎮,應該是水陽江。否則,我就沒法回答朋友們吃鴨腳包時問我的問題:“皖南山區哪裡可以養那麼多的鴨子?”

常州有哪些美食推薦?

你知道到了常州一定要嘗的美食有哪些嗎?接下來給大家推薦常州八大美食,包括天目湖砂鍋魚頭、溧陽炒芹菜、溧陽綁肝、天寧焦溪香腐肉、金壇儒林羊餅等。

1.天目湖砂鍋魚頭

推薦食材:天目湖鰱魚頭

天湖砂鍋魚頭又名沙河煨魚頭,是江蘇漢族傳統名菜。它的湯汁鮮濃,嘗過的人都讚歎它的美,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天目湖是一個地名,位於江蘇常州溧陽市。天湖原名沙河水庫,裡面盛產鱅魚(鱅魚)。沙河的鱅魚(鱅魚)長得又大又壯,肉質細嫩,做出來的菜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鮮而不腥,肥而不膩,湯汁乳白色,原汁原味。以天目湖野生鰱魚為原料,輔以30多道工序的獨家烹飪方法,天目湖砂鍋魚頭不僅位列“常州十大美食”之首,更是無數國內外遊客的首選。

1985年,去南京,天目湖賓館專門派了一名廚師用天目湖的魚和水做了一道菜。品嚐後稱讚,“這個魚頭是今晚最好吃的菜”;一位教育家吃了之後,三年來念念不忘它的味道,還寫了一首詩稱讚說:“鰱魚味美,三年來一直香。”

2.溧陽清炒白芹

清炒芹菜,在常州,尤其是溧陽,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家常菜,從小吃到大的代代相傳。一盤潔白如玉,鄉土氣息濃郁,是煙火與清新的奇妙結合。

3.溧陽扎肝

扎幹是溧陽傳統名菜,與醬丸子、去皮籽並稱溧陽三寶。綁肝是用肥腸、切成長條形的油豆腐、帶皮豬肉、筍乾水、豬肝,按順序捆好,紅燒而成的一道菜。溧陽的社渚鎮和平橋一帶最正宗。

4.天寧焦溪香糟扣肉

發酵豬肉的精髓在於原料,酒糟要新鮮。豬肉是帶“二花臉”的最好的豬肉。再花些時間和耐心,就能收穫一碗色澤紅潤、香味濃郁、鹹中帶甜、入口即化的發酵豬肉,簡直就是吃貨神器。

5.金壇儒林羊糕

儒林羊餅酥而不散,肉色紅潤。它不僅像蛋糕一樣漂亮,而且便於存放和食用。把羊糕切成薄片,放在盤子裡。根據各自的口味,根據鹹、酸、辣、香的基本調味品,選擇最佳口味組合調配成汁,將餅塊蘸汁食用。

6.武進寨橋老鵝

寨橋老鵝是當地農家飯莊的特色菜。是紅燒,湯煮,晒乾。雖然做法相似,但各有各的風味。選取生長2至3年的優質鵝,切塊,放入油鍋中煸炒,加入少許水,加入祕製醬料,燉至鵝肉酥爛。大火收汁後,可以把它們從鍋裡拿出來。味濃、嫩、香。

7.武進芙蓉螺螄

蓮花螺以殼薄肉厚鮮著稱。炒菜、十三香、辣椒、酸菜是常見做法。常州人都是吃蝸牛的高手。他們捏起手指,送到嘴邊。隨著他們的嘴脣和牙齒之間的輕微噘起,蝸牛肉進入嘴裡。用湯吸到嘴裡的螺肉,吃起來嫩脆可口。

8.武進橫山橋紅湯百葉

恆山橋的捲簾門早在明清時期就很有名。因其獨特的製作方法,在外觀和品味上都非常優秀,是百葉簾的上品。常州人在宴席上總要點一份紅湯百葉,口感飽滿、嫩滑有彈性,質地柔軟,味道鮮美,湯鮮。

春節 習俗

1、http://www.nongli.com/item2/cjzt.htm

2、 漢族的春節習俗[1]: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餘”,必須留待七年級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乾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麵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圓,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裡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裡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臘月廿三或廿四

灶王龕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更悠久的。那麼什麼時候發生了變化呢?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在河北省滄州一帶,年年夏曆臘月,家家戶戶都從二十三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還要熬夜,叫做“守歲”。這個風俗,跟灶王奶奶有關係。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註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米麵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稱在人體內作崇的“神”。據《太上三尸中經》說:“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又說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上天去向天帝陳說人的罪惡;但只要人們在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掃塵——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做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外屋內,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乾乾淨淨迎新春。

臘月廿九或三十

由於農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這一天常常不論是二十九還是三十,習慣上都被稱為“大年三十”。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日子。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朱仙鎮木板年畫 對臉門神 馬上鞭

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然而,真正史載的門神,而不是神茶、鬱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 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遊記》中敘述就更加詳細,“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犯廠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與之對奕。沒想到魏徵下著下著, 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將龍王斬了。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貴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

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幅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鬱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看春節聯歡晚會

雖然這並不是一個習俗,但進入80年代後,由於電視的普及,春節聯歡晚會成為中國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每年有超過10億人通過電視或者網際網路收看春晚!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七年級放爆竹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中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七年級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算盤聲和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麵。新年吃麵,是預祝壽長百年。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麵,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儲存了。

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揹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等一大堆討吉利的話,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緻。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拜年的形式

隨著科技的發展,春節期間拜年的形式也超越了傳統的串門送祝福,而出現了新的拜年形式,如電話拜年,賀卡拜年,簡訊拜年,網上拜年等。這些拜年形式除豐富了春節的拜年傳統之外,還因其簡單方便、快捷、無時空無國界阻礙、生動活潑、費用低廉等優點,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據統計,每年春節,通過手機拜年的簡訊都達到幾十億條,而通過網上傳送賀卡、拜年網頁的參與人數更是不可勝數。

標籤: 羊糕 存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6l3ql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