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3000字 法治論文怎麼寫

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3000字 法治論文怎麼寫

1.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3000字

[原文] 從社會學角度講,我國正在融入法治社會。

法治論文怎麼寫 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3000字

對置身於未來社會的任何一個人,是無法擺脫法律而生存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場主體都得遵循統一的規則或制度,在這種高度規則化的社會裡,“法制手段”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於我們的現實社會關係中。

這意味著,從個體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到豐功偉業之創造,均離不開一定的法律知識或法律技能。當我們以審思發展和關切生活的態度來判斷實踐視域時,自然會發現,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們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何為法律素養,簡言之,是指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質。一個人的法律素養如何,是通過其掌握、運用法律知識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識表現出來的。

法律知識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制定法中關於規則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條文體系;二是法律學問中關於原理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論。一般意義上的學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條文,同時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適用的法律原理。

而法律意識,它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於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 [1]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積極守法。

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識,才能使守法由國家力量的外在強制轉化為公民對法律的權威以及法律所內含的價值要素的認同,從而就會嚴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權利和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就會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權利和自由;就會積極尋求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和爭議,自覺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就會主動抵制破壞法律和秩序的行為。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理性守法,實現法治目標。

理性守法來自以法律理念為基礎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認知。法律意識,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理論、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構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識的最高層次,也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核心。

所謂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法律的無限信服與崇拜,並以之為行為的最高準則。

2.求關於法治的論文一篇,要900字

900字。

人性與法治 人性化是2003年法治的焦點和亮點,但不同的聲音也能時常聽到,有些受害人及其親屬認為,對罪犯講人性,就是對受害人的不公平,因為罪犯毫無人性地踐踏受害人的權利;有些學者認為,人性應該是法治應有的品質,何必還需人性化?還有人耽心,人性化可能“化”掉法律的威力,因為法律的威力來自無情無私,而人性必須承認有 情有私。顯然,為推進我國的法治建設,必須研究法治與人性的關係。

首先,必須研究法治與人的關係。法治的調整物件是人的行為,規定的是人的權利和義務,維護的是人的秩序,追求的是人的發展,實現的動力是人的實踐。

法治的起點、終點、目標和手段都離不開人,拋開人的法治是不可想象的。法治的最終主體要素是自然人,因此,法學是人的科學,法治是人的實踐,法學必須研究人,法治必須服務人,法治的終極價值目標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須以人為本。

其次,必須研究法治屬性與人性的關係。人的根本屬性是人性,人性引導著人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著。

人性是什麼?古今中外眾說紛紜。從理性具體看,基本人性是生存、尊嚴、名譽、親情、合群、自由、發展等需求傾向。

基本人性普遍地存在,不以財產、地位、職業、宗教、文化、地理、種族等為根據。人的屬性決定了法治的屬性,前者是內容、目的、靈魂,後者是形式、手段、軀體。

人為了塑造人性而立法,為了扶持人性而執法,為了修復人性而司法,為了發展人性而守法。弘揚人性的法是良法,壓制人性的法是惡法。

法治必須以人性為基礎。 最後,必須研究法治與人權的關係。

生存需要產生生存權,人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權利,也有珍惜他人生命的義務。尊嚴和名譽需要產生人格權,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把自己看作人的權利,更有把他人看作人的義務。

人有捍衛名譽的權利,也有尊重他人名譽的義務。親情需要產生親權,人有保護親緣的義務,有享受親情的權利。

合群需要產生參與權,人都有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也有接受他人的義務。自由需要產生自由權,人有自己的自由,不能妨礙他人的自由。

發展需要產生髮展權,自己要發展,他人也要發展;窮人要發展,富人也要發展。基本人性凝結成人的基本權利,就是人權。

人權不可剝奪,只能作適當限制。 法治必須以人權為核心,尊重和保護人權是法治的底線。

民主制度的確立,為人性法治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空間,但是,資本、市場等物質力量的異化可能扭曲人性,出現蘇格拉底式的悲劇。因此,人性的種籽還得我們去播撒,人權的幼苗還得我們去哺育。

第一,培養人性化法律意識。醫院拒救、有償救人等,折射出生命意識的淡漠。

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珍惜生命應該成為人類活動的最高準則。 第二,構建人性化法律體系。

憲法、行政許可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的修訂,是我國法律體系人性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是還有一部分的法律條文有待人性化修訂。 第三,構建以人性為指導、以人權為底線的執法方式。

執法者必須懷著人性的理念,對執法過程中的細節、新問題和執法失誤有一種人性的判斷力,不至於出現執法的異化。 第四,司法要以人性的救濟為最終目的,對被害人而言,其人性權利遭到損失,司法機關以公力去救濟,恢復被害人的人性權利,這是人性的救濟;對加害人而言,由於人性的裂變,所以作出了傷害他人人性權利的行為,司法機關強迫加害人承擔法律責任,使其痛苦、反思、悔恨、自新,從而恢復人性,這也是人性的救濟。

人性化的法治更有威信。作為執法者,從人性的角度,更容易與行政相對人取得共識,事半功倍。

作為司法者,以人性救濟為己任,他不僅發現了犯罪,而且發現了人性的病變,他作出的不僅是一紙判決,而且是修復人性的處方。作為罪犯,人性的根莖上最容易萌發謝罪的枝椏,真誠悔罪,這對受害人及其親屬的創傷也是一種撫慰。

人性化法治在公民的自覺遵守中,在執法的督促中,在司法的救濟中,在罪犯的悔罪中獲得威信,得到實現。

3.法律論文求寫

法治的精神意蘊 【摘要 題】批判性地考察現行法治理論的共同性內涵可以看出,其重大理論誤區在於:對物質性的法律制度的過分關注和對精神性的法律觀念的極度忽視。形成這種狀況的基本原因在於這種理論忽視了在法治歷程中社會成員的主體性與自我意識。現代法治包含或者應當包含的觀念要素為:法律情感、嶄新的法律態度、主人翁的獨立意識、社會成員的自主性、政府的絕對守法義務等。而對法的真誠的信仰乃是現代法治真正的精神意蘊。以此審視中國的現實,其步入法治境界之路的確還相當遙遠、艱辛而漫長。 【關鍵詞】法治亞里士多德法治公式信仰精神意蘊 【正文】

肇端於古希臘的法治思想對整個世界的文明程序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精神的養分肥沃了民主的根基、改良了政治的土壤,從而催開了民主政治的花蕾,結出了現代民主政治制度豐碩的物質果實。如今,作為一種政治實踐模式,法治的主要內容已在全世界所有民主或自稱為民主的國家的政治生活中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實踐著。與之相適應,從古到今,也有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在不斷地思考或重新思考法治的豐富內涵,從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法治理論,這些理論向我們展示了法治的不同側面,使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法治的認識。然而,冷靜而客觀地反思又使我們發現,迄今為止的整個法治理論又是極其不完善的,它們似乎都隱含著共同的重大缺陷。而我們擔心,法治理論的這種缺陷將隨著理論本身及其被付諸實踐而逐漸得到強化,其充分的顯露很可能為理論家們所始料不及:它會從根本上有違法治的本義與初衷從而走向法治的反面。有鑑於此,本文擬從對法治理論的檢討之中進一步去闡釋法治的真正意蘊,以期對法治的理論和實踐有所裨益。 本文來自第一論文網

一、簡單的歷史回顧與現實考察:法治理論的共同性內涵法治思想的明確提出和首次闡述當歸功於兩千餘年前的古希臘先賢亞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明確提出:“我們應該注意到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實現法治。法治應該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①]他認為:“公民們都應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規則,讓各人的行為有所約束,法律不應該被看作(和自由相對的)奴役,法律毋寧是拯救。“[②]從此以後,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被各個時代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論家們普遍接受,獲得了絕對優勢的支配地位,其對法治內涵的解說也成為公理,而後代的思想家和學者們所做的全部工作都不過是在“亞里士多德法治公式”的範圍內展開的,絕沒有超出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框架—從古羅馬的西賽羅、中世紀的托馬斯·阿奎那,到文藝復興及其後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格勞秀斯、霍布斯、洛克、盧梭、孟德斯鳩等人,再到美國獨立戰爭的思想先驅潘恩、傑斐遜、亞當斯及密爾頓等人,莫不如此。這些思想家們的工作主要是從自己的思維邏輯和認知興趣出發對亞里士多德的“公式”予以符合其時代精神的發揮和闡釋。這又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結合所處歷史時代的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思想的、文化的精神背景和現實要求,論述社會成員普遍守法義務的正當性、合理性和神聖性,並精心設計整套用以保障法律獲得社會成員一體化遵循的、切實可行的政治法律制度,如司法獨立、權力分立與制衡、公正高效的審判程式及律師制度等等;其二,在同樣的現實背景之下,論證什麼樣的法律才算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提出自己有關“良好的法律”的一系列形式標準(如穩定、公開、可行、明確)和實質標準(如保障基本人權)。現代西方法學,雖然從學術傳統和思想主旨等巨集觀層面來看,客觀上有自然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社會學法學等等學派之分,但在主要思想傾向和理論特色上分屬於不同派別的眾多法學家,在對法治的闡述和論證上卻令人不可思議地具有共同的主張 來源於 望可以幫到您。

4.法制小論文 1000字 要有題目哦,法制小論文,1000字左右

遵紀守法 嚴以律己—爭當一個文明的新時代青少年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和社會主義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會對個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依法辦事,已成為人們的共同信念。

一個國家的法律體制完善與否也日益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現代化程度高低的標誌。我國法律法規也日趨完善,只要留意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無處不存在法律的氣息。

《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教師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作為一名青少年要學習法律知識,學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護法,只有全體人民的法制意識加強了,才能實行依法治國,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強大。 然而,根據管家有關資料表明: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長趨勢,可見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制觀念對我們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違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識淡薄、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比如在社會不講社會公德,惹事生非、打架鬥毆、偷竊敲詐。

在學校不遵守中學生守則、違反校紀校規。這些青少年學生雖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

5.怎麼寫法制論文

現行流浪乞討人員治理的價值困境及改革對策 【內容提要】流浪乞討人員的大量湧現是近年來一個比較引人關注的問題,為了更好的實現對流浪乞討人員的管理,各地政府先後制定了相關的規章,同時也採用了一些救助管理的辦法。

這些管理行為在存在正當性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法律和價值方面的困境。筆者試圖從整體上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通過對流浪乞討人員相關治理歷史、政府治理原因、現行治理中的價值困境的分析,得出政府應該堅持法治原則,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來解決這一問題的結論。

【關鍵詞】流浪乞討人員 政府管理 遷徙自由 法治原則 公民權利 社會保障 2003年《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正式生效,為了更好的貫徹相關法規,落實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工作,各地先後出臺了一些地方性規章。其中以北京率先將流浪乞討等行為定義為“禁止性行為”為標誌,新一輪針對流浪乞討人員治理的行動宣告開始[1]。

然而在實際治理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這種問題集中表現在政府治理流浪乞討人員方面存在著一些價值困境,同時政府現行的管理辦法也有一定的弊端,筆者試圖對這一價值困境展開分析,並給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一、現階段政府治理流浪乞討人員的價值困境。 目前政府的治理行為,主要源於流浪乞討人員爆炸性的增長對城市的管理已經構成了現實的重大影響,而且各地制定相關的救助管理實施辦法也是為了更好的貫徹**和民政部新的《救助管理辦法》及其細則,為了更好的落實對城市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管理,加強社會救助維護社會正常秩序。

從各地出臺的相關規定來看,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分工和適當限制也相對合理。【2】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政府在相關法規的制定上,無論是程式,還是規章的內容都具有很大的正當性。

而且其中對救助管理具體實施過程中的詳細規定,也使相關法規能夠得到較好的執行(例如:各地都區分了對不同救助物件的具體救助辦法,以及相關部門,人員之間的分工和協調問題)。應該說,如果認真的貫徹各地的相關規定,對城市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無疑會取得實質性和建設性的進展。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規章的實際執行中,這種合理性卻發生了岐變——即規章自身文字層面上的正當性和規章實際隱含的目的以及規章具體實踐層面產生了巨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很大程度上是現階段流浪乞討人員治理中價值危機產生的原因。 筆者試圖從其隱含目的和實踐操作兩方面對這一價值困境進行分析。

(1)、救助管理中將流浪乞討人員遣送回原籍實際上是阻止流浪乞討人員遷徙自由的行為,這一行為的正當性有待商榷。 現行《救助管理辦法》於2003年開始實施,其實施標誌著中國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治理實現了從“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重大轉變。

從立法上來看,《救助管理辦法》的立法宗旨主要在於對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實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權益,完善社會救助。在具體操作上,也比原有的《收容遣送辦法》有了較大的改進。

然而其依然秉承了原有法規對流浪乞討人員治理的臨時性,遣返性的特點。尤其是其中遣返性的特點涉及到限制公民遷徙自由這一基本憲法性權利。

儘管現行憲法沒有明確提到“遷徙自由”,但依據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可以推出遷徙自由這一憲法性權利。而且各國的憲政實踐也證明遷徙自由是國家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它直接關係到公民的生存權利和發展權利。

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遣送,無疑妨礙了公民遷徙的自由,也自然是違背憲法的。政府在治理流浪乞討人員的過程中,可以有相應的規範和限制,但這種限制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框架內進行。

由於中國目前經濟、社會狀況的限制,要求政府對所有的流浪乞討人員進行妥善的安置存在困難,但政府在制定相關的規定時必須考慮到憲法賦予公民權利以及保障遷徙自由對一個統一的法治國家所具有的重大意義。“憲法為國家的政治統一提供了法律框架,而遷徙自由是政治統一的必然結果,它將不同地區聯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

在這個意義上,遷徙自由不僅是一項個人權利,而且對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意義,國家憲法必須保證體現於公民權和遷徙自由的國家統一不會被形形色色的地方限制所割裂”【3】 “在我的國家我可以自由行走”不僅是一種話語上的宣昭,也是公民認可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一部統一的憲法的行動體現,這是一個法治國家公民所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也是政府所應為的最起碼責任。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即便地方為了實現這種權利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這種代價如果是為了國家的統一,憲法的統一,那麼這種付出無論多少都是合理的。

(2)、救助管理實施過程中劃定禁討區的行為其正當性有待商榷。 從各地的規章來看,絕大多數地方沒有劃定禁止乞討區域的文字規定。

【4】但在實踐過程中,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行為上或者區域上的限制卻相當普遍。筆者將從三個方面對這一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分析。

1、禁止乞討區域或者對合法乞討行為進行限制是對法律、法規的一種違背,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違法行為。 《憲法。

6.寫一篇以法治建設為主題的論文

制約我國法治建設前進的因素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曆史傳統的文明古國,曾經的輝煌文明造就了我們這個優秀而偉大的民族。

在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中華民族也正在不斷創造著人類的輝煌歷史。這其中就包含了我們的法治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當然,法治建設在其不斷髮展和完善的過程遇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和干擾。本文將就此問題做一個初步的探討。

從中國目前法治建設的基本現狀來看,我們感覺有以下幾大因素嚴重製約了中國法治建設的進行:第一、我國的司法不夠獨立,各級**的機關和行政的司法的干預過大。除全國人大在立法方面較為獨立之外,各級司法機關均被置於黨委和政府的控制之下。

這些司法機關的財務、人事等方面的權力都掌控在地方黨委和行政的手中。因此在涉及國家機關和黨政要人違法時,這些機構在行使職權時常常感覺阻力巨大,甚至工作人員都不敢涉足。

這樣就造成了地方黨政部分的法律盲區,我們國家在市場經濟時代出現的諸多腐敗案件,制度的根源也就在此。第二、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使司法公正的天平無法實現真正的平衡。

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在實際的司法過程中,廣大的貧困階層最需要法律的保護和幫助,由於經濟的因數,他們無法支付高昂的訴訟費用而被迫選擇忍受傷害和侵犯。當這種忍受達到一定限度時候,他們會為採取一些極端的手段來解決侵犯和傷害,從而成為法律懲罰的物件。

因此,法律對他們來說就成一種專制的工具。從這一角度來說,法律實施過程中根本談不上“平等”。

第三、中國傳統的法文化嚴重製約我國法治現代化的程序。我們國家有5000年的文明,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對國民的影響巨大。

在處理日常的法律關係或相關問題時,我們常常習慣於 “私了”、“算了”,這樣的行為模式一方面使個人的合法權利得不到保證;另一方面,由於大多數人的讓度,使得公共利益的維護和自覺遵守無從實現。因此在我們國家經常出現公共權利受到侵犯而無人出面制止,大家都憤憤不平但又都選擇忍氣吞聲。

以上我從法律制度、社會經濟和文化三個大的方面分析了我國法治建設面臨的挑戰,當然,中國法治建設的發展,決不僅僅受這些因素的制約。挑戰就在眼前,當我們正確的把握和認識了挑戰,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國的法治建設比較實現長足進步和發展。

7.依法治國1200字論文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都是上層建築組成部分,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係,是維護社會秩序,規範、調整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

依法治國是一種治國方略或社會調控方式, 是保持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基礎,也是維繫社會進步、保障人民福祉、促進經濟繁榮的關鍵所在。以德治國是根植於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道德傳統,繼承和發揚了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優秀成果,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站在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發展方向的高度,以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關鍵所在。

首先依法治國要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公正的執法、司法態度。依法治國須有法可依;依法治國需要司法公正。

其次以德治國要建立社會主義的“德治觀”。社會主義的“德治”把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提高到治國方略的高度;社會主義“德治”的根本目的,是要通過加強道德建設,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作為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一個重要環節;社會主義的“德治”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道德準則。

第三“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法治與德治,一個靠國家機器的強制和威嚴來起作用,一個靠人們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來起作用,二者其目的都是要達到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對於一個正常社會的健康執行,各自起著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道德都是建立在共同的經濟基礎之上,併為經濟基礎服務,都以權利和義務為調整內容,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機制和手段,存在著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相輔相成的關係。第四發展社會主義,必須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

運用立法、執法、法制宣傳等手段,促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發動群眾制定和執行各種道德守則、公約,法律對這種活動則給予一定支援;從嚴治黨,使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成為遵守社會主義法律和實踐社會主義道德的表率,成為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有力推動者。

8.怎麼寫法律專業畢業論文

您的法律專業論文具體是什麼題目呢

有什麼要求呢

論文是需要多少字呢

開題報告 任務書 都搞定了不

你可以告訴我具體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幫到你,祝寫作過程順利

1、論文題目:要求準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錶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資訊系統彙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範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範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範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註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資訊(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資訊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資訊。

9.如何寫法治政府論文題目

1、建設法治政府需要實現的基本目標

2、當前我區依法行政、建設法制政府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

3、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徵和內在標準

4、建設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和實踐中存在問題

5、怎樣賦予公眾對政府資訊擁有充分的知情權,實行政務公開

6、如何建立行政決策責任追究制或問責制

7、如何進一步改進立法方式,加強立法成本分析,加大立法聽證力度,試行委託立法

8、如何組織開展政府重大決策諮詢論證工作

9、怎樣推進城市綜合執法、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試點工作

10、怎樣組織行政執法人員和行政複議人員資格培訓和資格證頒發工作

11、如何做好行政應訴、行政賠償和仲裁工作

12、如何加強縣級政府法制機構建設,做好政府法制工作

13、縣級政府法制機構在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中的角色

14、行政執法中最棘手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15、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與政府職能轉變

16、推進行政執法責任制經驗探索

17、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的設定與正確實施

18、行政爭議解決的主要渠道及其對策

19、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20、做好備案審查工作,加強政府層級監督

21、加強政府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務員法律素質

22、行政法律救濟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

10.急

今天我們放眼看去我們的社會有正常的秩序,我們有若干的法律法規,保護我們幸福快樂的生活。從小就聽爸爸、媽媽說要學文化,要遵紀守法,那時不知什麼是紀什麼是法,後來上學了老師給我們講了許多關於法律法規的很多知識,知道了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它的法律,那麼就會亂做一團,矛盾和戰爭不斷。媽媽告訴我,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典是《漢穆拉比法典》,因為有了這部法典,希臘成為最早的文明古國。許多的國家參照了這部法典制定了他們自家的法律。法律應該是約束我們行為的一種規矩吧,我想就是因為有了法律,我們的社會才能得以和平吧,經過我一直的觀察,我的結論是正確的,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法律,瞭解法律,尊重法律。

作為一個公民,我們要遵守我們國家制定的法律,老師告訴我們,我們國家的法律是越來越健全了,我們兒童有《未成年人保護法》,他們老師有《教師法》,還有保護每個公民的各種法規,只有法制健全的國家,才是文明、發達的國家,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它就是有健全的法律法規,讓人民的生活得以保護。因為有《未成年人保護法》,我們小孩的生活更加自由和快樂,現在就是爸爸、媽媽也不能隨意體罰我們的,要是傷害我們,我們就去告他們,他們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我們要學習法律,好讓自己的人生權利得到保護。但是,我們有很多的人,卻不願遵守法律,做違反法律的事情,使自己和親人難過。在我們家裡,我的舅舅就是不尊重法律,沒有把法律放在心上,走上了吸毒的路,他不但違反了法律,而且自己的身體遭到了巨大的傷害,我們全家因為他吸食毒品,經常提心吊膽的,我的外公和外婆因為他也氣壞了身體,他自己因為無視法律,被毒品折磨得不不成人樣了,十年的青春都被那可惡的毒品吞食了,我從小看著他走上這條路,讓我吸取了深刻的教訓,因此我深深的知道我們要遵守法律,不要讓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法律是我們行為的約束,也是我們自由的保障,這句話是我的媽媽給我說的,媽媽說,如果我舅舅受法律的約束,他今天就不會在勞教所裡受獄,所以我們要尊重法制,心藏法制。

法制在我心中,我們就會擁有愛,當我們心藏法制,我們就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我們就不會感情用事,我們就不會做違反國家利益,損害別人利益的事,我們會維護國家和人民以至社會,當我們的行為都很好,很規範了,我們的國家就會和平,我們就能生活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環境裡,快樂和幸福就會伴隨著我們。

法制在我心中,我們就不會刀光劍影,仇恨交加了,我們會依照法律解決一切需要解決的矛盾,化矛盾為友誼。法制在我心中,我們就能自主的生活,大家都深藏法律在心中,就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那麼每個人的行為都是端正的,沒有摩擦,就沒有戰爭,我們就有了自由,有了和諧。我們小孩就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做我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法制在我心中,爸爸、媽媽就不再擔心我們放學的路上遇到壞人;我們的美麗的家裡就可以不再象金絲鳥住的鳥籠,四處都安有防盜窗;我們就可以廣交朋友,不再害怕上當受騙。

法制在我心中,快樂就在身邊

------------------

ertongban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mwq41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