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二人轉的由來

二人轉的由來

二人轉的由來

二人轉,又稱'小調'或'東北二人臺',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的傳統曲藝表演形式。二人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約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它起初是作為一種民間自娛自樂的表演形式存在的,主要是在農閒時期,農民們通過二人轉的表演形式來消遣、娛樂。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二人轉的發源地是哪?他的創始人是誰?

二人轉的發源地和創始人都沒有清楚的記載。

二人轉(Er ren zhuan),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曆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它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

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豔,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

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係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清後期和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內外帶至關外的。

擴充套件資料: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

蓮花落亦稱“落子”,是北方地區漢族民間的一種說唱東北二人轉亦稱“蹦蹦”,二人轉是東北地區廣泛流行的民間藝術。

具有表演形式簡單、演出季節性強、表演風格熱烈火爆、粗獷豪放等特點,這是東北地區平原廣闊、地廣人稀、氣候寒冷、環境閉塞以及文化積澱貧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徵的反映。

藝術,邊說邊唱,載歌載舞。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自古以來除遼東、遼西有少量漢人外,以白山黑水為中心的廣袤地區則是少數民族特別是滿、蒙等騎射、遊牧民族的天下。

在康雍乾盛世期間,清朝實習嚴厲的“封關”,嚴禁漢人進入關東。康雍乾盛世過後,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國力日弱,加上外敵入侵,“封關”名存實亡。

導致清後期和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內帶至關外的。

二人轉表演載歌載舞,有說有唱,生動活潑。唱詞以七言、十句為主兼有民歌體長短句,語言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生活氣息濃厚。

唱腔以東北民歌為基礎,吸收了東北大鼓、蓮花落、評戲等曲調,豐富多樣,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之說,高亢火爆,親切動聽。伴奏樂器有板胡、嗩吶、竹板等。

由於二人轉脫胎於東北大秧歌,所以二人轉的舞蹈全面吸收了秧歌中的浪三場、掏燈花、舞手絹、耍扇子、打玉手子(由四塊竹板組成,每塊長四寸,寬一點五寸,演出時一手掐兩塊。

因其音色清脆,有如玉石相擊,故此得名。演員即可用它打出各種不同的節奏和非常複雜的花點,又可隨著手腕和舞姿的變化表現各種情緒。

伴奏時,可根據劇情、詞意,運用輕重緩急的節奏打出情緒或氣氛來)、打挎大板等獨到的技藝,具有“穩、浪、俏、哏”的藝術風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二人轉

二人轉的來歷是什麼?

二人轉是誕生於東北勞動人民中間的綜合藝術,是一朵土香土色的藝術之花。

吉林的二人轉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幾百年前,二人轉就以它靈活、明快的方式活躍在長白山狩獵、挖參、淘金人的窩棚和“大房子”裡。還常在莊戶人的院子或炕頭上演唱,很受老百勝的喜愛。二人轉名曰“二人轉”,其實不單單是僅有兩個人,它在形成之後就有“單出頭”、“二人轉”和“拉場戲”三個分支。

經歷了200多年的風風雨雨,在長期的藝術實踐過程中,二人轉的藝術表演手段得以豐富和發展,逐漸形成了獨有的技巧——“四功一絕”,即唱、說、拉(做)、舞功的絕技。

民間常說:“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轉”。當地的人比喻說:二人轉好比車軲轆菜,它長在鄉間的泥土裡,踩不死,壓不敗,深深紮根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二人轉不只是兩個人轉。它一樹多枝,一類唱腔,卻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單” 、“雙”、“群”、“戲”四類。

“單”:指“單出頭”,一個人一臺戲,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戲一角一人演的,類似“獨角戲”。

“雙”:指“雙玩藝”。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二人演多角,敘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載歌載舞。

“群”:過去把“拉場戲”也叫“群活兒”。現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戲”:指“拉場戲”。這是以小旦和小丑為主的東北民間小戲。其中由兩個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戲”。

二人轉的傳統劇目有三百多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藍橋》、《西廂》、《包公賠情》、《楊八姐遊春》等雙玩藝兒;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鏡架》)、《紅月娥作夢》、《丁郎尋父》等單出頭;還有《回杯記》、《鋸大缸》、《寒江》、《拉馬》、《二大媽探病》等拉場戲。

二人轉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共三百多個。嗩吶、板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竹板(兩塊大板和五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塊竹板,一手打二塊)。二人轉的表演,有“四功一絕”。四功是指“唱、說、做(或扮)、舞”,手絹、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絕技”。

二人轉的根,紮在東北農民的心裡。有的農民說“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轉”。今天,不但在東北的廣大農村和城鎮中流傳著,在河北、內蒙的部分地區,也有二人轉的演出活動。

東北二人轉的起源是什麼樣的?

東北二人轉的起源是東北大秧歌,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之上又加入了河北梆子,東北大鼓等元素,形成了東北二人轉。

二人轉的起源在哪裡,二人轉的代表人物

二人轉是一種有名的東北民間小戲,趙本山火了,連帶著二人轉也跟著一起火了。二人轉的名氣不止是在中國,甚至在國外的二人轉都有著重要的地位。本期戲曲大全一起了解二人轉的起源在哪裡。

二人轉的傳統劇目有三百多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藍橋》、《西廂》、《包公賠情》、《楊八姐遊春》等雙玩藝兒;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鏡架》)、《紅月娥作夢》、《丁郎尋父》等單出頭;還有《回杯記》、《鋸大缸》、《寒江》、《拉馬》、《二大媽探病》等拉場戲。

二人轉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共三百多個。嗩吶、板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竹板(兩塊大板和五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塊竹板,一手打二塊)。二人轉的表演,有“四功一絕”。四功是指“唱、說、做(或扮)、舞”,手絹、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絕技”。

二人轉的根,紮在東北農民的心裡。有的農民說“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轉”。今天,不但在東北的廣大農村和城鎮中流傳著,在河北、內蒙的部分地區,也有二人轉的演出活動。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它植根於漢族民間文化,屬於漢族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蓮花落亦稱“落子”,是北方地區漢族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邊說邊唱,載歌載舞。

以演出喜劇小品聞名的趙本山,出身就是二人轉演員。趙本山以喜劇小品取得了國內無人能及的地位後,開始極力推廣二人轉。以"劉老根大舞臺"為代表的一些演出團體和劇場相繼出現。

但是包括趙本山所巨集揚的“綠色二人轉”在內,現在我們能看到的二人轉演出已經看不到傳統的劇目和演出形式。綠色二人轉已經發展為集忽悠、說笑、模仿秀、雜技表演為一體的表演形式。傳統二人轉中的表演形式、曲牌、曲調、典目都被打破,突顯了對傳統的傳承發展的一些矛盾。

標籤: 由來 二人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nx25n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