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坦洋工夫鬥茶賽

坦洋工夫鬥茶賽

坦洋工夫鬥茶賽

坦洋工夫鬥茶賽是一種傳統的中國茶文化活動,源於福建省坦洋鎮。參賽者需要在規定時間內使用自己的茶具和茶葉,將一杯茶沖泡到最好的狀態並呈現出最美的茶湯。裁判會按照茶湯的顏色、香氣、滋味和藝術表現等方面進行評分,最終評選出冠、亞、季軍。這一活動不僅考驗了參賽者的茶藝水平,也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福建坦洋工夫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年志

2007年度

2007年11月1日,福建坦洋工 夫茶業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

2007年11月3日,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授予福建坦洋工夫“中國申奧第 一茶”紅茶生產基地稱號。

2007年11月7日,坦洋工夫證明商標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成功並公示。

2007年11月21日,市組織到南美洲推介坦洋工夫,開展“坦洋工夫”重返巴拿馬活動。

2008年度

2008年1月3日,公 司隆重舉行新廠房奠基典禮和揭牌儀式。

2008年2月15日 ,福建電視臺授予公司“展示福建風采、樹立企業形象”最佳單位組織獎稱號。

2008年5月6日,公司全球連鎖8001號直營店在福安市區隆重開業。

2008年5月6日,福安市“坦洋工夫”國家標準領導小組在我司成立,我司是制定該標準的主要成員單位。

2008年5月8日,原福建省副、省常委會副主任童萬亨親臨我司視察指導工作。

2008年5月17日,公司特別聘請福建省茶科所、寧德職業技術學院、福安市茶業局、茶業協 會等茶業專業機構權威 專家,成立公司產品質量研發中心。

2008年5月28日,公 司提出“企業規範化、管理制度化、產業規模化、品牌戰略化 ”的“四化”發展目標。

2008年6月4日 ,公司被福安、福安市列為2008年度重點工程建設單位。

2008年6月15日,我司 8002號海峽大茶都旗艦店開業暨船舶企業家協會高階會所掛牌成立。

2008年6月15日,茶界泰斗張天 福先生親臨我司8001號直營店品茗。

2008年6月27日,我司生產的“英倫皇韻”坦洋工夫紅茶在北京人 民大會堂榮獲 紅茶組金獎。

2008年7月1日,省常務副張昌平蒞臨我司海峽大茶都8002號店視 察,品飲我司金 獎茶,讚賞我司產品。

2008年7月26日,我司8003號直營店在寧德新亞廣場隆重開業。

2008年8月27日,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受理 我司 “英倫皇室”、“英皇漢韻 ”、“英倫皇韻”產品包裝外觀設計專利的申請。

2008年9月3日, 荷蘭友好協會會長一行至寧德8002號店參觀,與我司共同探討“重新 架構歐盟茶葉之路”事宜。

2008 年9月25日,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受理我司店面外觀設計專利的申請。

2008年9月26日,我司通過QS認證 ,取得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

2008年10月14日,省工商局對我司產品進行農殘抽檢,無農殘。

2008年11月16-18日,我司參加第二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暨武夷山旅遊節,期間,聯 合國糧農組織間茶葉組祕書長常凱鬆蒞臨我司展位,品飲“坦洋 工夫 ”,對我司茶葉品質給予高度評價。

2008年11月25日,我司質量管理體系符合GB/T19001-2000— ISO9001:2000標準,通過認證,我司獲得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2008年11月28日,福建坦洋工夫茶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一週年,公司特舉辦 “歡躍 週年慶,共品金 獎茶”回饋活動。

2008年12月25日,公司各直營店在店堂進行“調飲法”表演,慶賀聖誕節,贏 得眾 多顧客的讚許。

2009年度

2009年1月,公司 被寧德市授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009年2月23日,公司海峽大茶都所在地購地30畝,開工建設現代化園林式生產廠房。

2009年3月26日,“坦洋工夫”商標經過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省著名商標認 定委 員會的考察和評審,被正式評定為“福建省著名商標”稱號。

2009年4月12-18日,公司參加上海國際茶文化藝術節“中國元素·茶”活動。此次活動是中國 六大茶類中鼎尖名茶的集體亮相和中國名茶所蘊含的深厚文 化的集中展現,更是眾多企業進入2010 年上海世博會的必備資質之一。

2009年4月24-30日,公司 參加“2009年北京馬連道國際茶文化節”向非洲、俄羅斯、臺灣等地 客商展示“坦洋工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良的產品質 量。

2009年5月9日,我司生產的“金茗紅”在 第六屆“ 閩茶杯”鑑評會上獲得金獎,並以100克4萬元 的價格拍出。

2009年8月8日,“茗紅”坦洋工夫被中國國 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組委會會務部、中國(廈門)國際投資促進中心共同指定為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投 資貿易洽談會唯一 “指定紅茶”。

2009年9 月5日,公司正式收購福安坦洋茶廠(原福建省屬國營企業,福建省最大紅茶出口生產基地),該廠成功實現轉制。

2009年9月25日,公司作為國內紅茶企業傑出代表,正式入選2010年中國 上海世博會茶飲服務供應商。

2009年10月12 日,公司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為中國茶葉行業百強企業。

2009年11月16-18日,公司參加在寧 德舉行的第三屆海峽兩岸茶葉博覽會。公司與臺灣瑞穗生態有機農場攜手合作的“兩岸紅”極品紅 茶備受人民日報、中 央電視臺、新華網和臺灣聯合報、更生日報等眾多媒體的熱切關注。

2009年11月29日,公司在三明舉行中國歷史 名茶“坦洋工夫”產品 推介活動,同日,公司三明旗艦店隆重開業。

2009年12月8日,公司在西安閩商西部發展論 壇舉辦期間組織產品推介活動, 受到與會來賓和當地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同日,公司西安形象店隆重開業。

2009年12月16日 ,公司與同樣擁有百年品牌的 北京張一元茶葉責任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實現強強連手。

2009年12月18日,公司參加第六屆馬來西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暨投資洽談會,並在投洽 會上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影響力。

2010年度

2010年1月2日,公 司作為2010廈門國際馬拉松賽的唯一指定紅茶與賽事贊助商,通過電視臺直播及國內外40多家電視臺轉播,進 一步提升了“茗紅”坦洋工夫知名度。

2010年1月14日,公司 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准,正式獲得企業集團登記證書。這標誌著公司全面完成集團組建工作,公司發展邁上了一 個新臺階。

2010年1月15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公 布最新認定的一批“中國馳名商標”名單,我市歷史名茶“坦洋工夫”位列其中,這也是我省紅茶榮獲的首件“中 國馳名商標”。

2010年1月23日 ,公司與北京張一元茶葉責任有限公司在北京隆重舉行百年名茶“茗紅”坦洋工夫走進百年老店“張一元 ”啟動儀式。

2010年1月23日,公司泉州南安形象店隆重開業,泉 州市、南安市兩級領導為南安店開業揭幕。

2010年1月23日,公司西安旗 艦店在西安高新區隆重開業。該店是公司在西安地區已經開業的第三家加盟店。

2010年1月28日,公司漳州雲霄加盟店隆重開業。這是公司在我國著名僑鄉漳州入駐的首家加盟 店,進一步提升了“茗紅”品牌的知名度。

2010年3月9日,公司合作伙伴 臺灣瑞穗有機生態農場負責人聖輪法師,向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致贈公司與臺灣瑞穗有機生態農場聯合生產的極 品紅茶“兩岸紅”,並獲得好評。

2010年4月1日,公司和臺灣瑞穗有機生 態農場同時舉辦“兩岸紅·世界香” 海峽兩岸春茶祭採大典活動。新華網、福建頻道等多家媒體現場直播大典盛 況,從而推動了兩岸的經濟合作、文化交流與和諧發展。

2010年4月10日 ,茗紅坦洋工夫山東萊蕪旗艦店隆重開業,進一步在萊蕪市傳播和提升了“坦洋工夫”紅茶的歷史文化內涵!

2010年4月28日,公司在第五屆坦洋工夫鬥茶賽中,獲得了一個金獎、兩 個茗茶獎、一個優質獎。

2010年5月2日,茗紅坦洋工夫上海旗艦店隆重 開業,標誌著“坦洋工夫”紅茶入駐上海繁華的豫園商圈。

2010年 5月5日,由黨支部牽頭,組織公司員工為青海玉樹災區捐款共計十萬元,用實際行動支援了災區的恢復重建工作。

2010年5月14日,公司組織參加第六屆中國(深圳) 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期間,福建常委、副陳樺蒞臨我司展位,品飲“茗紅”坦洋工夫,對我司茶葉 品質給予高度評價。

2010年5月20日,公司選送的“坦洋工夫.金茗紅”, 榮獲2010中國(上海)國際茶業博覽會“中國名茶”金獎。

2010年5月29 日,公司選送的“金茗紅”,榮獲第七屆“閩茶杯”金獎。同時,“英倫皇韻”、“英皇漢韻”也緊追其後,收穫 銀獎。

2010年6月6日,“茗紅”坦洋工夫深圳旗艦店在南山隆重開業,標 志著“茗紅”坦洋工夫的發展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2010年6月7日,公司 參加福安市(食品安全法)實施一週年宣傳活動啟動儀式,有效提高了企業和公眾食品安全意識。

2010年6月9日,以茗紅坦洋工夫為代表的中國茶文化和以法國謝爾省為代表的法 國飲食文化舉行了一場中法名茶美食文化交流活動。期間,雙方不僅達成合作意向,法國布林日市還為“茗紅 ”坦洋工夫題字留念。

2010年6月18日,公司應邀參加第八屆 中國·海峽專案成果交易會。期間,福建省社會勞動保障廳鍾維平參觀了公司展區,並對公司的茶葉品質給予 充分肯定與稱讚。

2010年6月21日,閩臺茶業高峰論壇在臺灣 茶葉重鎮南投縣的中興會堂舉行,公司總經理林小靈與臺灣茶協會理事長聖輪法師簽訂了合作協議,並榮獲“2010 年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特別貢獻獎”。

2010年7月3日,“茗 紅”坦洋工夫龍巖加盟店隆重開業,標誌著“茗紅”坦洋工夫的發展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2010年7月10日,“茗紅”坦洋工夫泉州豐澤加盟店隆重開業,將進一步提高“坦洋工夫”這一 傳統品牌的商業價值、產品檔次和知名度,營造更好的茶葉市場環境。

2010 年9月28日,福建坦洋工夫集團在江蘇常州隆重開業!

2010年10月13日,新疆烏魯木齊加 盟店開業!

2010年11月13日,江西贛州加盟店開業!

2010年第四屆海峽兩岸茶博會於11月16-18日在武夷山市舉行,此次茶博會中福建坦洋工 夫集團“茗紅”牌坦洋工夫紅茶脫穎而出,一舉獲得了“中國十大紅茶品牌獎”、“金芽獎”和“福建二十強茶企 ”;同時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總經理林小靈,也被評為“福建十大茶新聞人物。

福建坦洋 工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通過ISO9000、ISO14000、18000、22000、HACCP國際體系認證及有機轉換產品認證、 綠色食品認證等資質,公司主打品牌“茗紅”及產品被認定為福建著名商標、福建名牌產品。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坦洋工夫茶是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歡的一種茶類,又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營養茶,擁有非常豐富的營養物質,對我們人體有很大的幫助,那麼坦洋工夫茶的歷史是什麼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答案吧!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1

   坦洋工夫的歷史

  閩紅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紅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紅茶品牌。首創於清咸豐元年既(1851),當時的"坦洋功夫"紅茶名聲鵲起,遠銷荷蘭、法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更為荷蘭、英國等國家貴族所青睞。遙望當時清朝正處於受鴉片侵害的年代,作為泱泱大國的華夏財富在不斷的向海外流失的時候。坦洋工夫茶卻峰迴路轉般為我國掙回了無數的財富。4年既(1915)"坦洋功夫"紅茶與國酒茅臺一起在萬國博覽會上贏得金獎,躋身國際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閩紅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讚譽。可謂迷倒天下茶葉愛好者。明洪武在位第四年,福安坦洋村的村民發現了野生的菜茶,在清咸豐元年成功的研製出現今坦洋工夫紅茶。光緒年間,安微返鄉時候將其雲南移植——滇紅。2007年1月16日,福安坦洋功夫國家地理標誌名稱保護正式通過國家批准。認定該產品的地理標誌名稱為"坦洋功夫"。以百年老字號"坦洋功夫"區域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坦洋功夫"成功註冊證明商標。並作為中國申奧第一茶登上國際舞臺。同時被英國王室列為供茶。在二零零九年時候成為了我國第一個國家標準的本土產品。"坦洋功夫"是綠茶經過發酵烘製而成,產值約佔全球茶葉總產量的80%。由於選料嚴格,工藝考究;是紅茶之上品佳麗,保健功能尤見非凡。

  坦洋工夫茶的榮譽:1915年與貴州"茅臺酒"同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享譽中外,曾是英國王室專供茶。近年來,強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2006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生產的"坦洋工夫"被列為"中華名人特供茶",並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坦洋工夫"證明商標註冊已被國家工商總局受理,並制定了相關標準,進一步規範坦洋工夫紅茶生產加工,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生產的產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型茶事活動中獲得"茶王"、"名茶獎"等獎項,產量、質量呈逐年上升,品牌效應逐步擴大,被列為福建省主打品牌產品,全市年生產坦洋工夫紅茶產量1000噸,產值1.2億元,主要銷往歐盟、日本、俄羅斯及東歐、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

  2013年由國家商務部組織中國企業家代表團參加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經過國家商務部對國內上萬家企業的篩選後,鑑於新坦洋茶業集團在企業發展、專案建設、產品推廣、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突出貢獻和良好聲譽,經國家農業部、國家商務部推薦,新坦洋茶業集團被選為中國紅茶代表參加巴拿馬第31屆國際貿易博覽會。

  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中南美洲國際洽談會上,由巴拿馬貿工部隆重宣佈榮獲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紅茶國際金獎單位:中國新坦洋茶業集團,並親自新坦洋茶業集團董事長張錦華頒發巴拿馬自1915年來第一枚紅茶獎章,世界客商與巴拿馬人民共同鑑證坦洋工夫重現中國紅茶榮耀的輝煌時刻。1915年坦洋工夫憑藉自身的天生麗質和精湛工藝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得金牌獎章,為坦洋工夫成為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奠定了歷史地位。時隔一個世紀後,在福安市重點扶持打造下的新世紀坦洋工夫風采依舊,新坦洋牌坦洋工夫再次榮獲"2013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再次向世人證明了福安市坦洋工夫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2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主要分佈穆陽、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於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雲集坦洋,坦洋工夫名聲也就不脛而走。

  自光緒六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餘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3萬餘組。穆陽長一公里,設茶行達36家,僱工3000餘人,產量2萬餘擔(參看《閩東志》)。

  其優質核心產區位於歸嶺一帶,收條範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七、八個縣,成為福安的主要紅茶產區。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餘個國家與地區,每年收外匯茶銀百餘萬元。

  當時民諺雲:“國家大興,茶換黃金,船泊龍鳳橋,白銀用斗量。”後因抗日戰爭爆發,銷路受阻,生產亦遭嚴重破壞,坦洋工夫產量銳減。50年代中期,為了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後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製茶,引進並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雲等優良茶樹品種,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歷史最高水平。

  後因茶類佈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復和發展,1988年產量達8000餘擔。

坦洋工夫的發展歷程

坦洋工夫屢屢為國爭光:當年清朝深受鴉片毒害,華夏財富源源不斷被掠往英倫三島,但令人驕傲的坦洋工夫,卻能從大不列顛帝國虎口奪食,為中國爭回無數真金白銀;公元1915年,其聲譽更達到一個歷史巔峰:與國酒茅臺一起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實乃工夫不負有心人,坦洋工夫亦醉迷天下愛茶人!

1371年(明洪武四年),福安坦洋村民發現野生“坦洋菜茶”。

1851年(清咸豐元年),福安坦洋村胡氏成功試製“坦洋工夫”紅茶。

1875年(光緒元年),安徽籍閩官徐幹臣返鄉,將坦洋工夫種苗及工藝帶回祁門,始創“祁紅”,其後,坦洋工夫工藝又由祁門傳到雲南,稱“滇紅”。

清代·坦洋工夫成為英國王室特供茶。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2007年11月,中國申奧第一茶。

2008年2月,“坦洋工夫”成功註冊為“中國證明商標”。

2009年3月,“坦洋工夫”成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2009年10月,“坦洋工夫”獲得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的國家標準,成為第一個獲得國家標準的本土產品。

2010年1月“坦洋工夫”獲中國馳名商標。

2013年4月,福建新坦洋茶業集團代表“坦洋工夫”再次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

2015年7月,“坦洋工夫”成為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用茶” 一個世紀前,一個威懾世界的百年紅茶老字號——“坦洋工夫”,以高貴品質征服英倫三島,與貴州茅臺酒同奪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躋身國際名茶之列。但後來,它卻盛極而衰,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驚歎和難解的遺憾。

一個世紀後,在的扶持下,“坦洋工夫”重新綻放生機,藉助海西建設和即將開幕的第三屆海峽兩岸茶博會東風,復興的浪潮,已經挾著雷霆之勢席捲而來。

這期間,起起落落的世紀故事,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傳奇,就讓我們泡一壺濃濃的“坦洋工夫”,在清鮮甘甜的茶香中,聽福安茶人們講述坦洋工夫的前世今生。 福安是中國著名的茶葉之鄉,是全國第二大茶葉主產市(縣)、最大的綠茶、花茶主產區和紅茶原產地。但說起當地的茶葉品牌,福安人必稱“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的輝煌歷史,是所有福安茶人心中的驕傲和光榮,也是夢想的起源。

1851年,“坦洋工夫”在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倍受西方市場的青睞。此後,大批商賈慕名而來,入山求市,著名茶行相繼崛起,一時聲名遠播,馳名中外。18世紀,紅茶在英國流行,“坦洋工夫”以其高貴品質征服英倫三島,成為英國皇室的專用茶葉。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國酒貴州茅臺同時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成為當時歐洲的流行飲品,躋身國際名茶品牌之列,暢銷20幾個國家。

最輝煌的時候,“坦洋工夫”每年制幹茶兩萬多箱,茶葉收購的範圍方圓幾百公里。當時,從國外寫來的信件,無須冠以省、府、縣之名,只要直書“中國坦洋”,便可準確無誤地抵達收信人手中,其名聲甚至蓋過“中國福建”。

但是,從二十三年起,“坦洋工夫”卻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陷入沉寂。新中國成立後,積極扶持茶區生產,“坦洋工夫”產量一度創出歷史最高水平,可惜好景不長。70年代,綠茶開始受到大眾的熱情追捧,坦洋茶區由“紅”改“綠”,僅在坦洋和鄰近的幾個村保留生產少量工夫紅茶出口,年產僅100噸。

這一改便是30多年。 進入新世紀,國內茶葉市場迅速升溫,名茶林立,但“坦洋工夫”卻依然沉寂。不過,在2004年,命運終於出現轉機。

已經百歲高齡的張老,一直對紅茶情有獨鍾。上世紀八十年代,他以省政協委員的身份向國家提交了一份提案,力陳保留“閩紅三大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與白琳工夫。他常這樣說:“紅茶佔據了世界茶葉消費總量的80%以上。而福建作為中國紅茶的故鄉,卻沒有發展好紅茶事業,真是愧對茶界先輩。”

關鍵時刻,福安市政協九屆五次會議召開,一位老茶人向大會遞交的一份名為《重振坦洋工夫茶品牌 再創福安茶葉輝煌》的提案,正式叩響了“坦洋工夫”的復興之門。

“年商品總值11.32億元的茶葉產業竟沒有一個知名品牌,又談何競爭力?”這位老茶人、現任福安市茶業協會會長陳成基,一席話道出了當時福安茶產業的軟肋。的確,由於“坦洋工夫”品牌的缺位,使得福安茶業在很長時間內都是替別人做嫁衣,所產茶葉主要作為原料茶賣給江浙地區,當地茶農茶商獲利甚微。

這份提案立即引起了大會的高度重視。此後,當地組織一批又一批省內外茶葉專家及經濟專家對提案內容進行實地調研。調研結果一致認為陳成基“重振‘坦洋工夫’”的提議具有遠大意義和可行性,調研報告提交福安市,立即被採納。

2006年,福安、市成立了以時任福安陳家東為組長的茶業發展領導小組,並定下了“五個一”戰略工程,即打造一個公共品牌———“坦洋工夫”;每年新植高香型茶樹良種子1萬畝;建設一個海峽大茶都;每年舉辦一屆茶事活動;建設一個現代化廠房加工區。

當正式檔案發出,陳成基喜極而泣,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此後三年間,一個又一個關於“坦洋工夫”的喜訊接連傳來,變化之大,更是亂花迷眼,叫人目不暇接。 2006年10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許久未經市場洗禮的“坦洋工夫”盛裝出場,接受人們的檢閱。

這場由中國名人工委、中華名人協會和福安市共同舉辦名為“中華名人共建海峽西岸的和諧福安暨‘坦洋工夫’系列活動”新聞釋出會,後來被茶人們稱做“拉開了‘坦洋工夫’品牌建設的序幕”。

福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紅色歷史,使中國名人工委、中華名人協會一直關注這一地區的發展。當天出場的有蔣正華、、孫孚凌、王雲龍、於洋、關牧村等100多位人們耳熟能詳的中華名流。時任福安的陳家東在會上隆重介紹了“坦洋工夫”的輝煌歷史和優異品質,以及福安市光復“坦洋工夫”的決心。當即,“坦洋工夫”被指定為中華名人特供茶,品牌檔次一躍而上,打響了復興的第一炮。

成功歸來,不管是工作人員還是參展企業,都喜形於色,這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鼓勵。此前有不少茶人對此次進京心存疑慮。因為當時福安幾乎沒有像樣的“坦洋工夫”生產企業,所生產的產品也多以散裝銷售為主,沒有包裝。為了此次人民大會堂展出,不少企業連夜趕製“衣服”。由於資金不足,福安市還專門撥下11萬元,用於補貼企業製作包裝費用,以解決燃眉之急。

序幕拉開後,從到生產企業老闆,從民間機構到各級單位,都在挖空心思重塑“坦洋工夫”這一百年品牌。

2007年,短短一年間,福安、市馬不停蹄地帶領“坦洋工夫”走進北京、上海、廈門、福州、香港等國內重要城市進行品牌推介,還參加了“馬連道北京國際文化節”、“深圳國際茶文化展”和“重回巴拿馬”等茶事推介活動,開啟了人們對“坦洋工夫”塵封已久的記憶。此後,在國內國際,各種展會上,“坦洋工夫”的身影頻頻出現。

福安、市如此密集為企業搭臺,企業更是積極登臺亮相。從2007年起,“坦洋工夫”喜訊頻傳,接連獲得“福建十大名茶”、“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國家證明商標”、“申奧茶”等榮譽。 2006年,福安市決心恢復和打造坦洋工夫這一歷史品牌。

我市各級、十分重視茶業發展,市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茶葉質量安全、結構調整和品牌宣傳工作,著力實施茶業發展“五個一”工程,即建設1個海峽大茶都、建成1個茶葉加工園區、每年發展優新良種1萬畝、每年舉辦1次重大茶事活動、突破打造1個“坦洋工夫”品牌。

先後出臺《關於扶持茶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加快產業集聚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快現代茶產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促進茶業發展的優惠措施。精心編制並啟動實施《福安市現代茶產業發展五年規劃(2012~2016)》,規劃重點突出茶業“五新”技術推廣、生態茶園建設等,統攬和引領全市茶產業加快發展。

政協也十分關注茶產業的發展,針對閩東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每年期間,代表和委員們都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提案,為閩東茶產業的發展出謀劃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市常委會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廣泛針求意見的基礎上正式通過了《關於促進茶產業發展的決定》,充分體現了對茶產業的關心、關注與支援。

華麗變身

過兩天,第三屆海峽兩岸茶博會就將拉開帷幕。而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對“坦洋工夫”來說,又將是重振道路上的一次飛躍。

在2007年舉行的第一屆海峽兩岸茶博會上,福安13家“坦洋工夫”茶企盛裝亮相,深受好評。在2008年舉行的第二屆海峽兩岸茶博會上,“坦洋工夫”簽下訂單近1億元。在家門口的茶博會更是“坦洋工夫”展示自己的大舞臺。據福安市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日前,福安在本屆茶博會上可望簽約投資專案達16個,總投資14.2億元。

這不是空談,華麗變身的“坦洋工夫”有足夠的實力和基礎來完成這一切。

2007年、2008年、2009年這三年的變化,作為福安市茶業協會的會長,陳成基再清楚不過。

專賣店,就是想要買袋包裝稍為講究點的都很難。在福安城區繁華地段,“坦洋工夫”專賣店、連鎖店、茶座林立。不僅如此,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也都能發現“坦洋工夫”的身影,銷售網點遍佈全國各地。

這是最直觀的變化。而隨著“坦洋工夫”名氣的打響,與“坦洋工夫”有關的所有一切都在改變。

原先“坦洋工夫”產品每公斤售價僅50-60元,而已升到千元,有些極品甚至上萬元。在2008年的“閩茶杯”評比中,“坦洋工夫”獲得茶王稱號、經拍賣每公斤達30萬元。其主要原料“坦洋菜茶”也由品牌打造前的每斤幾角錢,每斤茶青均價二三十元左右,茶農收入直線上升。

2009年,“新坦洋茶業集團”成立,僅幾年時間,新坦洋榮獲中國紅茶標誌性品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012年品牌價值4.43億元,位居中國紅茶企業首位,被福安茶界傳為佳話。據統計,兩年投身“坦洋工夫”茶產業數不勝數。至去年底,福安市登記註冊的茶葉加工企業有263家,年產值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規模企業40多家,獲2008年全國茶行業百強企業的有3家,全市年出口茶葉4000多噸。

如今,“坦洋工夫”正在蓄積力量,向世界紅茶品牌發出衝擊。日前已向美國、法國、荷蘭等9個國家提出商標註冊申請,已初步獲得批准。“坦洋工夫”重回世界舞臺,前途將充滿陽光。 經中國國際商會指定,2006年11月23日至27日,福建名優茶代表中國茶葉出使巴拿馬,這是中華茶文化宣傳活動的又一次盛會,也為“坦洋工夫”再次亮相世界茶壇提供了機會。因此,人們在回顧1915年“坦洋工夫”巴拿馬傳奇之時,自然猜想金牌失落之謎,渴望解開心中的疑團。

歷史上,“坦洋工夫”茶主要是由茶農經朝廷頒制的“榷茶”官府統籌經營傳播出去。“坦洋工夫”創制於1851年,“白琳工夫”、“政和工夫”、“祁紅”創始都晚於“坦洋”。據1933年的《祁門之茶葉》記載:“該縣向來嗜制青茶,1875年有黟縣人餘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皖。在東至,祁門等地開設茶莊,仿效“閩紅”製法試製紅茶。翌年,設紅茶莊於閃裡,雖出產不多,但獲利頗豐,以此為祁門紅茶製造之始”。據此,有人認為“祁紅”很可能是由“坦洋工夫”傳入的。四年(1915年)四月,福安商會選“坦洋工夫”茶代表福建茶葉,赴美國舊金山參加萬國博覽會展覽,榮膺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金獎,為閩紅贏得當時的最高榮譽。相傳,此塊金牌23寸見圓,盡是洋文,金牌上有樓房、花草,還有二個不穿衣服的男女。但是時至今日,儘管查遍“坦洋工夫”茶莊、茶號及相關部門檔案,終不見金牌蹤影。老一輩坦洋茶人推測說:這一塊金牌可能留存在當局農商部,1949年移帶到臺灣,現收藏臺灣博物館。據回鄉臺胞說:他們在60年代,參觀臺灣博物館時,曾見到過金牌,說是中國紅茶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臺同時獲得的金牌,後來有關部門委託回鄉臺胞再去探看,結果沒看到,是否被博物館收藏起來不得而知;另一種推測是金牌流落“祁紅”、“浮紅”和“狗牯腦”茶產地。因為《新民晚報》和江西省蠶桑茶葉研究所主辦的《蠶桑茶葉通訊》1987年第4期及1988年第3期,曾出現金牌得主的論戰,有關報道的附頁,還刊登了獎章照片。

坦洋工夫茶稱雄,巴拿馬賽會殊榮。奪得金牌又失落,早盼光環露真容。其實,破解巴拿馬金牌失落之謎只是一種精神的追尋,重要的是要賦予“坦洋工夫”茶文化新的歷史使命。福安的先輩茶人,創下了曾經感動世界的歷史品牌“坦洋工夫”茶,在國際友好交往中,為傳播“和平、和諧、健康、友誼”精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閩紅傳承百年榮耀,香醇再續世界傳奇。在新的世紀“坦洋工夫”如何面向世界作出新貢獻,這是 “坦洋工夫”茶人(包括種茶者和品茗者)的當代思考和職責。在全球企業界已從產品銷售發展到品牌戰略這一高階階段,福安茶葉能否抓住WTO帶來的機遇,爭取更多的利益,重振閩茶雄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培育出自已的知名茶葉品牌。如果沒有知名品牌,就會被國際市場所淘汰。例如,來自英國的“立頓”紅茶,就以品牌優勢,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消費者,特別是高收入的中青年人群中,“立頓”很有魅力,很有吸引力。對中國本土品牌的紅茶而言,這無疑是削減品牌影響力的消極現象。正因為如此,“坦洋工夫”等傳統名優茶更應當擔起“茶葉是和平使者”的新的歷史使命。藉助出使巴拿馬這個國際平臺,贏得更大市場份額,為推廣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貢獻力量。正如福建省茶葉學會會長馮廷佺所說:“早在1915年,代表我們福建茶葉的福安商會茶(即坦洋工夫茶)、閩北水仙等名優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國酒貴州茅臺,同時獲得金獎殊譽,百年茶耀,至今仍然光環耀眼。這一次,福建名優茶推廣中心代表中國茶界再次出使巴拿馬,比起1915年,這個榮譽更加讓人驚喜。這標誌著福建名優茶大規模地開始從國內躍上國際舞臺,同時也標誌著福建名優茶將在福建、省實行品牌戰略和茶葉經濟國際化的背景下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階段性的勝利。” 坦洋工夫茶國家標準已獲得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釋出,並將於2010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據悉,按國家標準對坦洋工夫茶的感觀指標、分類分級、理化指標、質量特色指標等內容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能嚴格坦洋工夫茶的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和規範產品市場有序競爭。

2011年,福安市努力實施發展茶產業的“五個一”戰略,即“建設一個海峽大茶都,建成一個茶葉加工園區,每年發展優新良種10000畝,每年舉辦一次海峽茶博會,打造一個‘坦洋工夫’品牌”。由福安市成立最悠久產能最大的城湖茶廠牽頭,在打造“坦洋工夫”品牌上傾注全力。一是積極參與各項坦洋工夫相關的茶事,營造坦洋工夫再鑄輝煌的氛圍。二是研究坦洋工夫工藝的承傳與創新,應用現代生產裝置製作歷史名茶取得突破,在即保持了傳統制作的坦洋工夫紅茶的形、色、香、味的同時,又大大地提高了品質和生產效率,2011年生產高中檔坦洋工夫紅茶100多噸,佔整個福安產量的60%,坦洋工夫紅茶“紅觀音”榮獲“福建省優質茶”稱號。

2012年,福安已有29家坦洋工夫茶生產企業提出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專用標誌的申請,待省質監局初審後上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後方可使用專用標誌。這些企業產值達1.5億元,商品值達4.8億元。並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太原等地建立了坦洋工夫名人會館、茶城、專櫃、專賣店等直銷網點400多個。

據悉,“坦洋工夫茶製作技藝”現被省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福建茶文化的歷史淵源:福建茶文化

福建是茶文化的發祥地,那麼福建茶文化有什麼歷史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福建茶文化的歷史淵源,一起來看看。

福建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建茶、鬥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新增多,開創烏龍製茶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韻。現代福建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

  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域人文特徵。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樑,文明的象徵,精神的化身。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中國被稱為“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

  連綿中國茶文化歷史,福建茶文化凝聚著地理靈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類的創制要數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藝也數福建最奇,福建茶葉在中國茶葉發展乃至世界茶葉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蓮花茶襟書東晉,南洋思鄉憶石亭

  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公元376年)。這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三百餘年。

  古時豐州是閩南、經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峰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峰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巖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峰茶的生產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蓮題刻“巖縫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題詩(詩刻於蓮花石上),詩中有“一蓮花不老,過盡世間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樑柱、屋蓋及所有的構件都是花崗石雕刻成的,俗稱“石亭”。自此蓮花峰茶改稱石亭綠茶。至清道光年間蓮花峰下種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帶渡海謀生的人較多,石亭綠漸成為僑鄉送祝“順風”的禮品,久而久之,華僑嗜飲,隨後,石亭綠暢銷南洋諸島,甚至遠銷英倫。

  遊子思鄉,石亭寄意,茶與亭與人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如今古鎮煥彩,新樓成片,但山門楹聯依然:“茶綠峰青,開放幾更今古;亭高蓮傲,醉醒一樣乾坤。”

  宋詞偏愛建溪春,元曲令興武夷風

  建茶因產於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記載的是在南北朝時期(479-502),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713-755)《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陝西寶雞市南部)日與僧道異人往還,每至冬時,即溪敲其冰(以)精壺煮建茗,共賓客飲之。”表明建茶歷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寫道“石碾清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閒對茶經憶古人。”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說明閩人鬥茶習俗始於唐。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鬥茶活動聞名於世,開創了一代鬥茶比藝的茗飲之風,並風靡全國。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庭,鬥茶比藝創時興。北宋·丁謂(962-1033)《詠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錄》;宋·宋子安撰(1064前後)《東溪試茶錄》;宋·黃儒撰(1075前後)《品茶要錄》;宋·徽宗趙佶撰(1107)《大觀茶論》;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補(1158)《宣和北苑貢茶錄》;宋·趙汝礪撰(1186)《北苑別錄》等詳盡記載和研究了當時福建的栽茶、製茶、品茶技術及飲茶風習。據報道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為建茶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創立焙局,設定御茶園於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龍團”五千餅。從此,武夷茶大量單獨入貢,元朝鼎盛,至御茶園解體長達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徵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徵閩茶在中國茶葉的特殊地位。

  明清有心話工夫,咸豐無意問茉莉

  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

  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釋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陸廷燦(1734)《續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說》;清·董天工編(1751)《武夷山志》等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烏龍茶問世後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並出現了適於烏龍茶的獨特品飲方式,俗稱工夫茶。清·彭光鬥(1766) 《閩瑣記》、袁枚撰(十八世紀八十年代或稍後亦注1786)《隨園食單》、樑章鉅撰(1845)《歸田瑣記》、施鴻保撰(1857)《閩雜記》、徐珂《清稗類鈔》;連橫(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記載。此間,烏龍茶也傳入了臺灣。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後大批茶商接踵而來,入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在福建境內,還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稱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約始於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較明朝又有發展,並開始出現大量的商品茶,清咸豐年間(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1890年前後各地茶葉運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為花茶窨制中心。

  創新茶科技,豐富茶種類,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主旋律。此時茶葉貿易漸盛,在相當一段時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國茶的代稱。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建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日本飲料市場,可謂是櫻花時節念水仙(指:水仙茶等),烏龍東渡創奇蹟。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

  劉超然、鄭豐稔在《崇安縣新志》(1940年)記載:“武夷茶,始於唐,盛於宋元,衰於明,而復興於清。……然孫樵《送茶焦刑部書》雲:“甘晚候十五人遺侍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賤用之”。丹山碧水為武夷之特種,唐時崇安本設縣,武夷尚屬建陽故云。然則此茶之出於武夷,已無疑義。……武夷茶最古之文獻其在斯乎。宋時范仲淹、歐陽修、梅聖俞、蘇軾、蔡襄、丁謂、劉子翬、朱熹等從而張之,武夷茶遂馳名天下。” 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曾經給予 “武夷茶歷經宋、元、明、清四朝,製茶技術不斷革新,創造了馳名中外的名茶,歷次輸出外銷。譽滿全球,為提高我國茶業科學技術水平作出了貢獻。”的高度評價。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元代始成為皇室貢品,並在武夷創辦御茶園,茶文化遺址遍佈武夷山中。有唐至古茶園、宋遇林亭窯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園、明大紅袍名叢、清龐公吃茶處、明至古茶廠、清茶政告示石刻等。武夷山是儒、釋、道三教同山之處,著名史學家蔡尚思教授曾讚道:“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1962年冬郭沫若遊武夷詩云:“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清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茶與三教有不解之緣,茶中蘊和,茶中寓靜,茶的“和、靜“的稟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華也豐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內涵。

  古典美學認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體化,是中國古典山水美學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風光獨樹一幟,“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與“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巖的絕妙結合,它異於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為特徵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園林。武夷巖茶與武夷山堪稱一體,“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當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繼承歷代品茶藝術的基礎上,總結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藝》,其程式:恭請上座 焚香淨氣 絲竹和鳴 葉嘉酬賓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烏龍入宮 懸壺高衝 春風拂面 重洗仙顏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關公巡城 韓信點兵 三龍護鼎 鑑賞三色 喜聞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領悟巖韻 自斟慢飲 敬獻茶點 欣賞茶歌 游龍戲水 盡杯謝茶。把品茗、觀景、賞藝融為一體。蔡鎮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韻》中讚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緣,我夢中的千古茶神,我筆底流轉如珠的曠世茶韻。”

  武夷茶文化已成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尋香首推茶,品茗此為都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唐末,閬苑巖巖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烏龍茶)之鄉。

  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蘇淑勉在《大坪,我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過:只見紅磚粉牆的樓房裡,隨處可見一袋袋焙熟包裝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鏽銅的巨形茶盤,配上古銅紫砂茶壺茶盞,別具一格茶鄉特色。他們沿襲“沒有三杯不成禮數”的風習,勸茶款款,言笑晏晏。安溪茶藝的推出,總結了古人的品茶經驗,結合地方品茶習俗,簡古純美,主要以鐵觀音的特殊茶韻為本體茶性,闡明其沏泡技藝和茶藝精神內涵。其茶藝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瑤池出盞、觀音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面、甌裡醞香、三龍護鼎、行雲流水、觀音出海、點水流香、香茗敬賓、欣賞湯色、細聞幽香、品香尋韻。通過茶藝,傳達了“純、雅、禮、和”的精神追求。頗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簡古純美問春風之美。

  “志寄茶韻,筆喚鄉情”是茶鄉人對茶文化的特殊理解。在吳小猛的《給老父》詩文中寫道:“一壟壟茶園爬上山坡/爬上額頭/綠色的瀰漫/把日子染得金黃金黃……嫩芽上的白毫/什麼時候/悄然爬上雙鬢/爬滿你的頭”老茶師的辛勞和執著,都真實地溶入了茶葉,而當人們品飲時領略的是清香和甘醇。在長坑鄉工作的龔伏龍題的“觀音茗韻醉人香,陸羽當年惜未先,茶葉文化大手筆,烏龍雲嶺譜新篇。”把茶、茶文化、茶鄉事業連在一起。

  福建茶文化的茶藝

  1、噓寒問暖(溼壺):俗稱“溼壺”,將初沸水注入空壺,以提高壺溫, 便於沖泡。

  2、素瓷生煙(燙杯):品工夫茶講究熱飲,燙杯成了必不可少的程式,在賓客面前溼壺燙杯還寓意對賓客的敬重,營造溫馨這氛圍。(取茶罐,茶荷等)

  3、傾心桃源(置茶於壺內):俗稱“納茶”,即將茶葉投入茶壺,取樣要準確,量多則過濃,量少則偏淡。通常下茶量以茶水比1:22為宜。

  4、懸壺高衝:(提壺,注沸水於壺)

  5、輕推花浮:(刮沫)

  6、孟臣沐霖:(淋壺)

  7、關公巡城(篩茶):高衝低斟是工夫茶的技法之一,高衝要連貫而從容,低斟是篩茶時必須來來去去,各杯輪勻,使各杯茶湯濃度均勻,最後點滴入杯。

  8、敬奉香茗:(副泡手敬茶)

福安 面積多大

福安市位於福建省東北部,臺灣海峽西岸,全市總面積1880平方公里,人口62萬。福安產茶歷史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可追溯至晉隋兩朝時期,是福建茶葉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久負盛名的閩紅"三大工夫"之首"坦洋工夫"紅茶的原產地。新中國成立後,福安人民勇於實踐,銳意創新,從單一生產紅茶逐步向多茶類方 向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通過大力調整茶業結構,形成了以綠茶、花茶為主,紅茶、工藝茶、烏龍茶、白茶等多茶類發展的格局。目前,全市現有茶園面積30萬畝,年產茶葉2.43萬噸,毛茶產值5.1億元,茶葉商品總值11.32億元,被譽為"中國茶葉之鄉",是我國第二大茶葉主產縣市、全國最大的綠茶、花茶主產區和全國最大的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全市23個鄉鎮(開發區、街道)447個行政村,幾乎村村產茶,在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茶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 福安、市大力扶持茶業結構調整,全市新植和改植換種優新品種2萬畝,自今年起,我市每年計劃發展1萬畝。同時,就地建立良種育苗基地,帶動群眾發展高香型金觀音、黃觀音、鐵觀音、臺茶12、金牡丹、早春毫等茶樹優新品種,加快品種更新步伐,到2010年使高香優新茶樹良種比重達到20%,推動多茶類生產發展,生產上形成了以綠茶、花茶為主,紅茶、工藝茶、烏龍茶、白茶等多茶類發展的格局。加大名優茶生產力度,建立了城湖、天香、北門等8個名優茶生產示範點,推廣新型名優茶加工機械500多臺套,帶動全市名優茶開發生產,名優茶產量、產值分別佔全市產量、產值的27%和60.4%,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茶葉質量水平明顯提高 積極建立全國綠色食品茶葉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不斷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市組織質監、茶業、工商、農業、衛生、供銷、茶業協會等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積極開展茶葉質量安全宣傳活動,營造健康的茶葉質量環境。全市現有1個有機茶、12個綠色食品茶、3個無公害茶產品獲得認證,認證面積6萬畝,輻射面積20萬多畝。有天香、城湖等27家茶葉企業獲得QS認證,居寧德市首位。我市榮獲農業部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範基地市先進單位、達標單位稱號。 產業化經營程序加快 全市現有登記註冊茶葉企業有161家,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40 多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部門級1家,寧德市級4家,福安市級6家。全市年出口茶葉4000噸,出口值達8000多萬元,茶葉出口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帶動了茶農增收。面積230畝的"中國海峽茶都"一期工程正在建設,茶博園正在抓緊規劃建設。有滿園春、金陵等企業入駐甘棠茶葉加工區。首家 臺資開發茶葉在我市王家茶場落戶並投入生產。 茶文化宣傳豐富多彩 2006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功舉辦了"中華名人共建海峽西岸的和諧福安暨坦洋工夫茶新聞釋出會",我市"坦洋工夫"茶成為中華名人特供茶。成功舉辦了"坦洋工夫"杯首屆海峽茶藝小姐電視公開賽(閩東分賽區),連續兩年舉辦了福安市"坦洋工夫"杯鬥茶展示會。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種茶事活動,在國內外重要茶事活動中,我市有6個產品榮獲茶王獎、50多個產品獲得金獎,提高了知名度。 品牌建設躍上新臺階 強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 "坦洋工夫"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坦洋工夫"證明商標註冊獲國家工商總局受理,制定出臺《坦洋工夫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使用管理辦法》,加強"坦洋工夫"地理標誌產品的保護和管理。"東湖"、"雋永"牌茉莉花茶獲得省級名牌產品,"東湖"牌獲得福建省著名商標,"東湖"、"坦洋"牌被評為寧德市知名商標。"坦洋"、"富春"、"林芝"、"立農"、"福特"、"綠馨"、"長富"等一批茶葉品牌脫穎而出。 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 建立了生態茶園、無公害綠色食品、名優茶生產、結構調整、標準化生產等多型別省地市級示範點,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市茶葉技術培訓基地和市茶葉質量檢測中心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強加大對茶農技術培訓和茶葉衛生質量的監督。市茶業協會橋樑紐帶作用進一步增強,範坑、社口、穆雲等茶葉主產鄉鎮成立了茶業分會,為當地茶葉發展積極作出努力。鬆羅、城陽、溪潭、社口等鄉鎮成立了茶業產銷合作社,尤其是鬆羅沈鈴春青茶產銷合作社開發生產的烏龍茶,市場銷售價格達300-500元。這種新型的發展模式,有效地促進技術交流、規範茶園、控制茶葉農殘、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科技應用水平得到提升 近年來,有二十多項茶葉科技專案在茶區得到應用推廣。我市制定的《綠茶綜合標準》、《坦洋工夫紅茶綜合標準》等省地方標準先後獲得批准釋出。同時指導協助坦洋、天香、林芝、城湖、工夫、福特、農墾等茶葉企業制定企業標準,先後釋出實施《綠茶(綠色食品)綜合標準》、《工藝茶》、《烏龍茶》、《飲用花》、《特種工藝茶》等六項企業標準,為茶葉生產提供標準依據。 目前,福安、市把茶業作為市三大主導產業之一來發展,大力實施 "五個一" 茶業發展工程,進一步做大做強茶產業。我們相信,在省、市各級的堅強領導下,福安茶業將更加欣欣向榮、生機勃勃!

安溪茶文化

安溪茶文化

  導語: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公元376年)。這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三百餘年。比《茶經》早300餘年。

  古時豐州是閩南^***、經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峰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峰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巖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峰茶的生產情景。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說明閩人鬥茶習俗始於唐。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鬥茶活動聞名於世,開創了一代鬥茶比藝的茗飲之風,並風靡全國。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廷,鬥茶比藝創時興。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宋?宋子安撰(1064前後)《東溪試茶錄》;宋?徽宗趙佶撰(1107)《大觀茶論》;宋?趙汝礪撰(1186)《北苑別錄》等詳盡記載和研究了當時福建的栽茶、製茶、品茶技術及飲茶風習。據報道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

  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徵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徵閩茶在中國茶葉的.特殊地位。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

  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釋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陸廷燦(1734)《續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說》;清?董天工編(1751)《武夷山志》等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烏龍茶問世後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並出現了適於烏龍茶的獨特品飲方式,俗稱工夫茶。清?彭光鬥(1766) 《閩瑣記》、樑章鉅撰(1845)《歸田瑣記》、施鴻保撰(1857)《閩雜記》、連橫(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記載。此間,烏龍茶也傳入了臺灣。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後大批茶商接踵而來,入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建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日本飲料市場,可謂是櫻花時節念水仙(指:水仙茶等),烏龍東渡創奇蹟。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末,閬苑巖巖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烏龍茶)之鄉。

  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蘇淑勉在《大坪,我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過:只見紅磚粉牆的樓房裡,隨處可見一袋袋焙熟包裝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鏽銅的巨形茶盤,配上古銅紫砂壺茶壺茶盞,別具一格茶鄉特色。他們沿襲“沒有三杯不成禮數”的風習,勸茶款款,言笑晏晏。蘇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價,極品一甌滿座香。”鄭夢集的“似詩似畫安溪縣,如露如泉鐵觀音。”安溪大觀園門聯的“清風陶醉歸來客,溪茶溫暖故人心。”(安溪古稱清溪)。無不體現茶鄉人鍾愛自己的鳳山、蘭溪、茶林、茶師、茶都。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樑,文明的象徵,精神的化身。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


;

福建都產什麼茶?

1、福建省是多茶類產區,有一千多年的茶葉歷史,茶文化,是烏龍茶、青茶、紅茶、白茶的發源地,是烏龍茶之鄉、白茶之鄉;武夷巖茶、大紅袍、鐵觀音、白毫銀針、工夫紅茶揚名中外。

2、鐵觀音原是茶樹品種名,由於它適制烏龍茶,其烏龍茶成品遂亦名為鐵觀音。所謂鐵觀音茶即以鐵觀音品種茶樹製成的烏龍茶。

3、武夷巖茶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巖茶屬半發酵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

4、福建白茶主要茶區產地為閩北的政和、和閩東的福鼎等縣。福鼎原為主要白茶產區,解放後主要生產製造紅茶、綠茶,近年來,因福建白茶的保健功效及藥用價值逐步被認可。

5、茉莉花茶主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及閩東北地區,它選用優質的烘青綠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福建茉莉花茶的外形秀美,毫峰顯露,香氣濃郁,鮮靈持久,泡飲鮮醇爽口,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勻嫩晶綠,經久耐泡。

青年茶王傳奇人生-勵志故事

周建喜生於1980年9月30日,籍貫:福建雲霄。祖根是河南固始、在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由(現在龍海市榜山鎮)龍溪榜山五世祖周太養肩挑籮筐帶著周勃(金身)遷入今雲霄縣荷步村。周建喜出生於一個樸實的農民家庭,父親周國良母親周格花都是典型老實的農民,長年耕作在地處梁山南麓,背山面海的土地上。

幼時的周建喜每天都跑到隔壁叔公家去喝茶,他酷愛喝濃茶。也許是他父親年輕時在生產隊梁山茶廠做茶的緣故罷。兒時他不怎麼會讀書,卻喜歡幫大人幹農活。六歲時還沒到牛肚高,時常就冒著大雨去山上放牛,在同齡孩子中顯得十分懂事。九歲時自己一個人到山上開荒種瓜,喜歡與農作物打交道,每天放學就擔著豬牛糞上山種瓜種菜。也許這就是窮人家孩子早懂事吧,他一心就想幫家庭減少負擔,就想幫父母多幹活。他從小就對農技感興趣,不愛讀書的人,卻喜歡上農業科技書,天天學習又認真實踐,十幾歲就會嫁接多種果樹,如桃子、李子、芒果、龍眼想要遺傳什麼特性都能嫁接出來,而且成活率都是80%以上,成為當地有名的“小老農”。

1999年他在漳州師院(中專)畢業,懷著報國之心踏上當兵的夢想。早就耳聞部隊的鍛鍊生活十分艱苦,去之前就有許多親人、朋友及同學都擔心他受不了部隊艱辛,但他的信念十分堅定,再苦再累也要堅持!抱著滿腔熱血來到了山東青島部隊。嚮往已久的部隊卻是那麼的不近人意;讓人心寒且心碎。新兵的第一天,他開始接受考驗,從此沒有了自尊,沒有了自由,更別說什麼地位了。因為這是一個鐵紀律的部隊,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鋼鐵紀律就這樣開始了約束他的行動,寒冷冬天磨鍊他的意志,無情軍事訓練錘鍊他的心志,而面對經驗不多的他來說真的很難。他在摸索中前進,在磨鍊中成長,在學習中進步。時間飛逝,他在青島教導隊,他在實踐中瞭解部隊,愛上了這身橄欖綠軍裝。懂得了軍人的價值就是無怨無悔做奉獻。奉獻的是他的青春,選擇軍營他無怨無悔!他熱愛這火熱的軍營,喜歡訓練場上的揮汗如雨。

新兵連結束,他分配到青島八中隊。進入緊張而平凡的工作中去。當兵不習武不算盡義務,武藝練不精不算合格兵,當然,軍人也是人也會發牢的。在連隊他們就覺得軍人的待遇太低,相信很多退伍的戰友都有這樣的體會。軍人每天是周而復始地訓練與執勤,單調的軍營生活。每逢佳節他們都很想家。當是時沒有電話唯有一封封家書報平安。在部隊所承受的一切,他都不覺得什麼,因為他是軍人,他所做的事情是他的職責,也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

2001年冬退伍返鄉的列車汽笛長鳴,他回眸曾經伴他一起成長的軍營,看著籃球場上他親手畫了“八一”五角星時,心底深處難以言表的情愫噎住了他的喉頭,既使千言萬語都不能表達他思緒的讓輕輕雪花飄落在他舊軍裝上,讓他們情不自禁的淚珠糊住眼前心跳的告別場面,讓咬破的嘴脣一滴滴流淌他們誠摯的心語。讓軍營曾經擁有的美好時光永遠定格在他的心底,就這樣輕輕地離去!輕輕地他走了,正如當年他輕輕地來,留下他們青春的汗珠,帶走的是永恆的記憶!沒有軍功,他不以為憾。反而他因沒有戰功而為祖國和人民慶幸,但他時刻準備著為人民捐軀,為祖國獻身。目的就是為祖國人民謀求和平,為天下盛世太平,做為軍人,沒有戰功,卻也無怨無悔。擦乾眼淚,告別軍營,讓所有的輝煌成為歷史,讓所有的情感都成為記憶。自己生在這樣一個火熱的時代,擁有自己戎裝的經歷,這才是他受用不盡的人生財富。

2002年他放棄去工作,到漳浦天福集團,學習製茶技術。除了在茶廠實踐中,他還爭分奪移秒利用多餘休息時間學習“茶經”。天賦與勤奮造就他很快熟練撐握製茶技術,他深深體會製出一泡好茶要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完美結合。天時是指茶葉採摘時好天氣特別帶著微微北風拂面;地利是指茶葉生長在好生態環境長出上等鮮葉;人和是指茶師根據天氣與鮮葉靈活應用結合實際情況發揮茶葉最好價值,“死茶活做”是茶師的最高境界。在天福主要以烏龍茶之製作,他對鮮葉之處理十分小心,竭盡所能,避免損傷,對鮮葉必須要像剛剛出生嬰兒一樣去呵護它。做好茶要對茶葉採摘嚴格,鮮葉採摘之後的搬運、或製造中諸種操作,往往會使鮮葉受到若干損傷。這種損傷是折傷或破碎或受壓發生悶熱,通常會在製造中途,自起不合理之發酵作用,使鮮葉枯乾或紅變,即通稱為「死葉」,影響製茶品質甚大,這在製做好茶,成為大忌之事。製造烏龍茶搖青操作,欲使鮮葉自葉緣漸次進行輕微醱酵作用,如果鮮葉受損傷,這一步的處理就十分的困難。得品質良好之成品,應極力避免鮮葉之受傷。

他小時開始記事時候起,在品茶就不知茶的清淡與馨香。當時“留香”茶沒有酒的濃烈,沒有咖啡的醇香,卻多了一份略苦的清幽。這裡他了解的茶,在他心中茶樹是奇妙靈物之一。茶葉離開母體,經過不同的磨練,形成不一樣的色彩。既接受時間洗禮,也在杯中盡情綻放。生死輪迴,正因如此茶葉的旅程中,有四種角色與其相伴。種茶人、製茶人、泡茶人、喝茶人,用各自的見識,理解茶,與茶互動,希望彼此都不辜負。沒有一個茶農,不想種出好茶葉;沒有一個製茶人,不想做出好茶;沒有一個泡茶人,不想泡出好喝的茶;沒有一個喝茶人,不想喝到好茶。各種好,是茶磨礪了他,讓自身滲入茶中,以自己的方式,情有獨鍾融洽一起。

他愛靜,因山川有靈而不寂寞。他愛山,因深林溪流有佳人。獨坐高峰一杯清茶、大江南北盡在眼中,淡淡的茶香與華夏九洲合融其中,體味那種身心超脫、物我兩忘的寧靜。

他之飲茶,不求茶的品級、不究葉色是否鮮美,無論紅茶綠茶何等茶葉,一杯數片即可;沏茶,也不究茶具是否亮麗、小巧,水溫是否符合沏茶的.要求,只將茶杯、茶葉清洗一遍,開水沏之,呷一小口,倒也覺味極鮮美。,他這麼以為"飲茶貴在心意,不在茶之本身"。或許正宗的"茶君子"們不屑"苟同",而他卻將此當作一種自己獨創的茶道,一種物質清貧者所獨享的茶道,並樂於其中而無半點羞澀。清茶一杯,讓他甘於清貧而不奢求什麼富貴;暢遊文海,讓他身心有託而不寂寞,增添了心境,能析事明理而不孤陋寡聞,可謂受益無窮。

在天福有茶日子裡有喜又有悲,他覺得人的生命是一次旅行,猶如一片茶葉,在風雨中同行,要經歷多少風雨,才能成型;一個人要閱歷多少浮沉,才能邁向成熟與成功?一片鮮亮的茶葉從茶枝上走下,要忍受多少煎熬,才能百鍊成茶?生命從孕育到第一聲啼哭,要經歷多少脈動,才能成就人生之旅?就這樣,一片茶葉開始了它的生命之旅。一片茶葉,看起來那麼纖弱,放入杯中,與沸水融合,它便綻放出清香。人的生活,曲折往復,猶如這杯中茶葉,無聲舒展,淡然收尾,沉靜,清苦,那味蕾上的澀澀餘香,是生命的滋味,亦是茶的原味。

他的茶葉人生是從天福集團起航。天福李瑞河總裁給了他學習的機會和發揮的平臺。在天福集團他學習茶,研究茶,愛上茶並最終成為真正懂茶人——他可以用極其專業而又不乏內涵的筆觸,向世人展示茶的獨特韻味。世人對於茶的認識,不應僅僅停留在對它實物特性浮光掠影的瞭解,更應該在體味它的色香味形具佳的同時,構建起自己對茶的緣份。他與它結緣,瞭解它幾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真正在靈魂最深處現實了人茶合一。茶是他一生最忠實的人生伴侶!

2006年周建喜為了學習製茶技術,為了進一步研究與深入茶。他毅然決定離開四川天福大好發展前程,開始他尋茶圓夢的茶業之旅。他第一站到天福在起航福地----“福州優山茶場”,之後就到閩東(寧德、福鼎、壽寧、福安、拓榮等)去學習茶研究茶。又一次到閩北產區(武夷山、建甌、政和等)用心去感悟閩北茶葉歷史與茶文化。隨茶香到浙江(西湖、新昌、湖州等)江蘇(蘇州、南京、宜興、溧陽等)安徽(黃山、六安、霍山等)湖北(恩施、宜昌、三峽地區)。最後他順著茶馬古道來到雲南瞭解普洱茶與邊茶,並熟悉撐握各樣黑茶工藝同時創新一種花香型普洱茶。經過幾年到處奔波學習,積累豐富經驗。2010年他到來江西並根植贛南開荒拓園,創立“天駿”品牌,天駿表達著周建喜對天福集團的感恩與思念!天福集團李瑞河總裁給了他發揮的平臺,從而造就了他的茶業人生。天福是天上的祥瑞福雲,天駿寓意天上駿馬。

2011年在他一直秉承著:“傳承、和諧、經典”的經營理念,“創新與超越、責任與敬業、榮譽與團隊”的創業精神,技術人才自己培養、產品、市場、品牌全方位自己著手,他採用武夷山烏龍茶萎凋技術與臺灣東方美人的搖青技術結合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的發酵技術,融合自己的祕製加工方式,創造出全新的紅茶加工工藝“紅福工夫”。開創贛南紅茶之先行,也是“紅福工夫”與“贛紅”的創始人。茶葉已得到茶葉界廣泛認可,並多次獲得茶博會金獎。

周建喜以贛南為“根據地”和“大本營”,進行精耕細作,把“贛南地區”當成他實現“茶業夢”的福地將市場做大做強。在“贛南根據地”市場有了絕對優勢之後,又向周邊城市推進,把贛南茶葉推向市場。此外,天駿茶葉還採取了網路營銷、微信營銷等多種方式促銷。他十分重視茶葉的“品牌標準化”,他以贛南客家文化為基礎,旨在打造茶界領軍企業。“他希望依託上猶崇義良好的生態環境和鄉村田園條件,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發展高階有機茶葉,打造國際一流的生態茶業產學研究基地。”周建喜說“他們將茶產業和茶文化有機結合,提升茶葉的品牌效應”。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榮獲中國茶產業“百強”企業。

在贛南的5年間,他全身心投入到了茶葉事業中去,實現自己“茶業夢”。周建喜用極其專業而又不乏內涵的筆觸,在贛南晚報與各大網站向世人展示茶的健康養生知識。接受各大媒體訪談,他用獨特方式展示茶的韻味。他著作有“生態茶園建設”、“給茶葉添上飛翔的翅膀讓夢想飛揚”、“茶有幾茶”、“茶守女人心”等等作品。特別他花了3個月時間寫出一份五萬多字“上猶天駿茶博物院可行性報告”。經過十多年持之以恆對茶的倦戀,2013年博鰲亞洲中小企業論壇組委會授予周建喜“青年茶王”與“2013中國茶產業領軍人物”榮譽,周建喜是“紅福工夫”與“贛南紅茶”創始人。現任中國茶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健康產業大會副祕書長、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會員、中國茶學會會員、江西省茶葉協會常務理事、華夏儒商副祕書長。今天榮譽是他耕耘的收穫,是他智慧的結晶,是他理想的追求,是他拼搏的足跡……。非他炫耀的資本,亦非他追求的終點。自知榮譽背後,是光環褪去後的平實,更當化作動力奮進。

2006年他秉承生態發展理念,在石城創立了“贛韻”品牌,大力推廣生態茶並建立了生態茶園示範茶園2000畝,新建了無公害茗茶加工廠,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等。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配套,茶園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應用,生態茶質量水平大大提高,生態茶產品的加工品質水平也得到提高,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為全新生態茶園生產的發展作出了示範。園區茶園生產過程嚴格按生態茶生產技術標準執行,嚴格控制投入品使用,生產的生態茶完全符合當前生態茶標準,成為名副其實的高效生態生態茶示範園區,為全縣茶農生產生態茶做了很好的示範。該生態茶園示範基地推動三個鄉鎮農民經濟收入翻兩番,也拉動了石城的茶葉鄉村生態旅遊發展,為石城生態旅遊業的騰飛做出了傑出貢獻。不僅如此,他的偉大創舉有力地推動我省茶產業實現新的輝煌和茶文化的更加繁榮,並以此為省人、國人以至全人類的健康幸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福建的茶文化你瞭解多少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比《茶經》早300餘年,著名的蓮花峰及其蓮花茶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線。

建茶、鬥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新增多,開創烏龍製茶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韻。

現代福建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

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域人文特徵。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

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樑,文明的象徵,精神的化身。

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

中國被稱為“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

連綿中國茶文化歷史,福建茶文化凝聚著地理靈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類的創制要數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藝也數福建最奇,福建茶葉在中國茶葉發展乃至世界茶葉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蓮花茶襟書東晉,南洋思鄉憶石亭

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公元376年)。

這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三百餘年。

古時豐州是閩南、經濟、文化的中心。

蓮花峰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峰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巖寺。

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

唐末詩人韓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峰茶的生產情景。

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蓮題刻“巖縫茶香”至今尚存。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

亭名因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題詩(詩刻於蓮花石上),詩中有“一蓮花不老,過盡世間春”而得。

不老亭因全亭的樑柱、屋蓋及所有的構件都是花崗石雕刻成的,俗稱“石亭”。

自此蓮花峰茶改稱石亭綠茶。

至清道光年間蓮花峰下種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帶渡海謀生的人較多,石亭綠漸成為僑鄉送祝“順風”的禮品,久而久之,華僑嗜飲,隨後,石亭綠暢銷南洋諸島,甚至遠銷英倫。

遊子思鄉,石亭寄意,茶與亭與人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

如今古鎮煥彩,新樓成片,但山門楹聯依然:“茶綠峰青,開放幾更今古;亭高蓮傲,醉醒一樣乾坤。”

宋詞偏愛建溪春,元曲令興武夷風

建茶因產於建溪流域而得名。

建茶有文字記載的是在南北朝時期(479-502),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713-755)《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陝西寶雞市南部)日與僧道異人往還,每至冬時,即溪敲其冰(以)精壺煮建茗,共賓客飲之。”表明建茶歷史悠久。

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寫道“石碾清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間絕品人難識,閒對茶經憶古人。”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說明閩人鬥茶習俗始於唐。

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鬥茶活動聞名於世,開創了一代鬥茶比藝的茗飲之風,並風靡全國。

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庭,鬥茶比藝創時興。

北宋·丁謂(962-1033)《詠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錄》;宋·宋子安撰(1064前後)《東溪試茶錄》;宋·黃儒撰(1075前後)《品茶要錄》;宋·徽宗趙佶撰(1107)《大觀茶論》;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補(1158)《宣和北苑貢茶錄》;宋·趙汝礪撰(1186)《北苑別錄》等詳盡記載和研究了當時福建的栽茶、製茶、品茶技術及飲茶風習。

據報道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

宋代武夷茶為建茶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創立焙局,設定御茶園於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龍團”五千餅。

從此,武夷茶大量單獨入貢,元朝鼎盛,至御茶園解體長達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徵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徵閩茶在中國茶葉的特殊地位。

明清有心話工夫,咸豐無意問茉莉

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

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

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釋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陸廷燦(1734)《續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說》;清·董天工編(1751)《武夷山志》等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

烏龍茶問世後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並出現了適於烏龍茶的獨特品飲方式,俗稱工夫茶。

清·彭光鬥(1766) 《閩瑣記》、袁枚撰(十八世紀八十年代或稍後亦注1786)《隨園食單》、樑章鉅撰(1845)《歸田瑣記》、施鴻保撰(1857)《閩雜記》、徐珂《清稗類鈔》;連橫(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記載。

此間,烏龍茶也傳入了臺灣。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

此後大批茶商接踵而來,入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

在福建境內,還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稱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約始於明朝。

到清朝,窨制方法較明朝又有發展,並開始出現大量的商品茶,清咸豐年間(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

1890年前後各地茶葉運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為花茶窨制中心。

創新茶科技,豐富茶種類,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主旋律。

此時茶葉貿易漸盛,在相當一段時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國茶的代稱。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建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日本飲料市場,可謂是櫻花時節念水仙(指:水仙茶等),烏龍東渡創奇蹟。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

劉超然、鄭豐稔在《崇安縣新志》(1940年)記載:“武夷茶,始於唐,盛於宋元,衰於明,而復興於清。

……然孫樵《送茶焦刑部書》雲:“甘晚候十五人遺侍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賤用之”。

丹山碧水為武夷之特種,唐時崇安本設縣,武夷尚屬建陽故云。

然則此茶之出於武夷,已無疑義。

……武夷茶最古之文獻其在斯乎。

宋時范仲淹、歐陽修、梅聖俞、蘇軾、蔡襄、丁謂、劉子翬、朱熹等從而張之,武夷茶遂馳名天下。” 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曾經給予 “武夷茶歷經宋、元、明、清四朝,製茶技術不斷革新,創造了馳名中外的名茶,歷次輸出外銷。

譽滿全球,為提高我國茶業科學技術水平作出了貢獻。”的高度評價。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元代始成為皇室貢品,並在武夷創辦御茶園,茶文化遺址遍佈武夷山中。

有唐至古茶園、宋遇林亭窯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園、明大紅袍名叢、清龐公吃茶處、明至古茶廠、清茶政告示石刻等。

武夷山是儒、釋、道三教同山之處,著名史學家蔡尚思教授曾讚道:“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1962年冬郭沫若遊武夷詩云:“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

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清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茶與三教有不解之緣,茶中蘊和,茶中寓靜,茶的“和、靜“的稟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華也豐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內涵。

古典美學認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

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體化,是中國古典山水美學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風光獨樹一幟,“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與“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巖的絕妙結合,它異於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為特徵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園林。

武夷巖茶與武夷山堪稱一體,“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當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繼承歷代品茶藝術的基礎上,總結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藝》,其程式:恭請上座 焚香淨氣 絲竹和鳴 葉嘉酬賓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烏龍入宮 懸壺高衝 春風拂面 重洗仙顏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關公巡城 韓信點兵 三龍護鼎 鑑賞三色 喜聞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領悟巖韻 自斟慢飲 敬獻茶點 欣賞茶歌 游龍戲水 盡杯謝茶。

把品茗、觀景、賞藝融為一體。

蔡鎮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韻》中讚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緣,我夢中的千古茶神,我筆底流轉如珠的曠世茶韻。”

武夷茶文化已成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尋香首推茶,品茗此為都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

唐末,閬苑巖巖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許多茶詩。

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

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烏龍茶)之鄉。

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

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蘇淑勉在《大坪,我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過:只見紅磚粉牆的樓房裡,隨處可見一袋袋焙熟包裝的“秋香”。

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鏽銅的巨形茶盤,配上古銅紫砂茶壺茶盞,別具一格茶鄉特色。

他們沿襲“沒有三杯不成禮數”的風習,勸茶款款,言笑晏晏。

安溪茶藝的推出,總結了古人的品茶經驗,結合地方品茶習俗,簡古純美,主要以鐵觀音的特殊茶韻為本體茶性,闡明其沏泡技藝和茶藝精神內涵。

其茶藝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瑤池出盞、觀音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面、甌裡醞香、三龍護鼎、行雲流水、觀音出海、點水流香、香茗敬賓、欣賞湯色、細聞幽香、品香尋韻。

通過茶藝,傳達了“純、雅、禮、和”的精神追求。

頗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簡古純美問春風之美。

“志寄茶韻,筆喚鄉情”是茶鄉人對茶文化的特殊理解。

在吳小猛的《給老父》詩文中寫道:“一壟壟茶園爬上山坡/爬上額頭/綠色的瀰漫/把日子染得金黃金黃……嫩芽上的白毫/什麼時候/悄然爬上雙鬢/爬滿你的頭”老茶師的辛勞和執著,都真實地溶入了茶葉,而當人們品飲時領略的是清香和甘醇。

在長坑鄉工作的龔伏龍題的“觀音茗韻醉人香,陸羽當年惜未先,茶葉文化大手筆,烏龍雲嶺譜新篇。”把茶、茶文化、茶鄉事業連在一起。

蘇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價,極品一甌滿座香。” 鄭夢集的“似詩似畫安溪縣,如露如泉鐵觀音。”安溪大觀園門聯的“清風陶醉歸來客,溪茶溫暖故人心。”(安溪古稱清溪)。

無不體現茶鄉人鍾愛自己的鳳山、蘭溪、茶林、茶師、茶都。

甚至一個地名,長坑,也有賦聯,“長滋雨露茶園綠,坑作硯池墨寶香”(長坑陳文信題)傾注了茶鄉人對茶和文化的鐘愛與抱負。

在溪源茶廠的品茶室有一副對聯“八表無垠騰峻馬,溪山盡處問清源”,上聯嵌入“八馬”商標,下聯嵌入“溪源”廠名,可見品牌文化建設正在成為新的亮點。

福建的茶文化你瞭解多少?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比《茶經》早300餘年,著名的蓮花峰及其蓮花茶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線。建茶、鬥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新增多,開創烏龍製茶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韻。現代福建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

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域人文特徵。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樑,文明的象徵,精神的化身。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中國被稱為“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

連綿中國茶文化歷史,福建茶文化凝聚著地理靈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類的創制要數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藝也數福建最奇,福建茶葉在中國茶葉發展乃至世界茶葉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蓮花茶襟書東晉,南洋思鄉憶石亭

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公元376年)。這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三百餘年。

古時豐州是閩南、經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峰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峰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巖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峰茶的生產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蓮題刻“巖縫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題詩(詩刻於蓮花石上),詩中有“一蓮花不老,過盡世間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樑柱、屋蓋及所有的構件都是花崗石雕刻成的,俗稱“石亭”。自此蓮花峰茶改稱石亭綠茶。至清道光年間蓮花峰下種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帶渡海謀生的人較多,石亭綠漸成為僑鄉送祝“順風”的禮品,久而久之,華僑嗜飲,隨後,石亭綠暢銷南洋諸島,甚至遠銷英倫。

遊子思鄉,石亭寄意,茶與亭與人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如今古鎮煥彩,新樓成片,但山門楹聯依然:“茶綠峰青,開放幾更今古;亭高蓮傲,醉醒一樣乾坤。”

宋詞偏愛建溪春,元曲令興武夷風

建茶因產於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記載的是在南北朝時期(479-502),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713-755)《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陝西寶雞市南部)日與僧道異人往還,每至冬時,即溪敲其冰(以)精壺煮建茗,共賓客飲之。”表明建茶歷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寫道“石碾清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閒對茶經憶古人。”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說明閩人鬥茶習俗始於唐。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鬥茶活動聞名於世,開創了一代鬥茶比藝的茗飲之風,並風靡全國。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庭,鬥茶比藝創時興。北宋·丁謂(962-1033)《詠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錄》;宋·宋子安撰(1064前後)《東溪試茶錄》;宋·黃儒撰(1075前後)《品茶要錄》;宋·徽宗趙佶撰(1107)《大觀茶論》;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補(1158)《宣和北苑貢茶錄》;宋·趙汝礪撰(1186)《北苑別錄》等詳盡記載和研究了當時福建的栽茶、製茶、品茶技術及飲茶風習。據報道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為建茶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創立焙局,設定御茶園於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龍團”五千餅。從此,武夷茶大量單獨入貢,元朝鼎盛,至御茶園解體長達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徵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徵閩茶在中國茶葉的特殊地位。

明清有心話工夫,咸豐無意問茉莉

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

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釋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陸廷燦(1734)《續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說》;清·董天工編(1751)《武夷山志》等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烏龍茶問世後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並出現了適於烏龍茶的獨特品飲方式,俗稱工夫茶。清·彭光鬥(1766) 《閩瑣記》、袁枚撰(十八世紀八十年代或稍後亦注1786)《隨園食單》、樑章鉅撰(1845)《歸田瑣記》、施鴻保撰(1857)《閩雜記》、徐珂《清稗類鈔》;連橫(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記載。此間,烏龍茶也傳入了臺灣。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後大批茶商接踵而來,入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在福建境內,還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稱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約始於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較明朝又有發展,並開始出現大量的商品茶,清咸豐年間(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1890年前後各地茶葉運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為花茶窨制中心。

創新茶科技,豐富茶種類,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主旋律。此時茶葉貿易漸盛,在相當一段時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國茶的代稱。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建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日本飲料市場,可謂是櫻花時節念水仙(指:水仙茶等),烏龍東渡創奇蹟。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

劉超然、鄭豐稔在《崇安縣新志》(1940年)記載:“武夷茶,始於唐,盛於宋元,衰於明,而復興於清。……然孫樵《送茶焦刑部書》雲:“甘晚候十五人遺侍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賤用之”。丹山碧水為武夷之特種,唐時崇安本設縣,武夷尚屬建陽故云。然則此茶之出於武夷,已無疑義。……武夷茶最古之文獻其在斯乎。宋時范仲淹、歐陽修、梅聖俞、蘇軾、蔡襄、丁謂、劉子翬、朱熹等從而張之,武夷茶遂馳名天下。” 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曾經給予 “武夷茶歷經宋、元、明、清四朝,製茶技術不斷革新,創造了馳名中外的名茶,歷次輸出外銷。譽滿全球,為提高我國茶業科學技術水平作出了貢獻。”的高度評價。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元代始成為皇室貢品,並在武夷創辦御茶園,茶文化遺址遍佈武夷山中。有唐至古茶園、宋遇林亭窯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園、明大紅袍名叢、清龐公吃茶處、明至古茶廠、清茶政告示石刻等。武夷山是儒、釋、道三教同山之處,著名史學家蔡尚思教授曾讚道:“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1962年冬郭沫若遊武夷詩云:“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清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茶與三教有不解之緣,茶中蘊和,茶中寓靜,茶的“和、靜“的稟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華也豐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內涵。

古典美學認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體化,是中國古典山水美學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風光獨樹一幟,“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與“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巖的絕妙結合,它異於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為特徵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園林。武夷巖茶與武夷山堪稱一體,“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當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繼承歷代品茶藝術的基礎上,總結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藝》,其程式:恭請上座 焚香淨氣 絲竹和鳴 葉嘉酬賓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烏龍入宮 懸壺高衝 春風拂面 重洗仙顏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關公巡城 韓信點兵 三龍護鼎 鑑賞三色 喜聞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領悟巖韻 自斟慢飲 敬獻茶點 欣賞茶歌 游龍戲水 盡杯謝茶。把品茗、觀景、賞藝融為一體。蔡鎮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韻》中讚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緣,我夢中的千古茶神,我筆底流轉如珠的曠世茶韻。”

武夷茶文化已成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尋香首推茶,品茗此為都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唐末,閬苑巖巖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烏龍茶)之鄉。

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蘇淑勉在《大坪,我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過:只見紅磚粉牆的樓房裡,隨處可見一袋袋焙熟包裝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鏽銅的巨形茶盤,配上古銅紫砂茶壺茶盞,別具一格茶鄉特色。他們沿襲“沒有三杯不成禮數”的風習,勸茶款款,言笑晏晏。安溪茶藝的推出,總結了古人的品茶經驗,結合地方品茶習俗,簡古純美,主要以鐵觀音的特殊茶韻為本體茶性,闡明其沏泡技藝和茶藝精神內涵。其茶藝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瑤池出盞、觀音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面、甌裡醞香、三龍護鼎、行雲流水、觀音出海、點水流香、香茗敬賓、欣賞湯色、細聞幽香、品香尋韻。通過茶藝,傳達了“純、雅、禮、和”的精神追求。頗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簡古純美問春風之美。

“志寄茶韻,筆喚鄉情”是茶鄉人對茶文化的特殊理解。在吳小猛的《給老父》詩文中寫道:“一壟壟茶園爬上山坡/爬上額頭/綠色的瀰漫/把日子染得金黃金黃……嫩芽上的白毫/什麼時候/悄然爬上雙鬢/爬滿你的頭”老茶師的辛勞和執著,都真實地溶入了茶葉,而當人們品飲時領略的是清香和甘醇。在長坑鄉工作的龔伏龍題的“觀音茗韻醉人香,陸羽當年惜未先,茶葉文化大手筆,烏龍雲嶺譜新篇。”把茶、茶文化、茶鄉事業連在一起。

蘇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價,極品一甌滿座香。” 鄭夢集的“似詩似畫安溪縣,如露如泉鐵觀音。”安溪大觀園門聯的“清風陶醉歸來客,溪茶溫暖故人心。”(安溪古稱清溪)。無不體現茶鄉人鍾愛自己的鳳山、蘭溪、茶林、茶師、茶都。甚至一個地名,長坑,也有賦聯,“長滋雨露茶園綠,坑作硯池墨寶香”(長坑陳文信題)傾注了茶鄉人對茶和文化的鐘愛與抱負。在溪源茶廠的品茶室有一副對聯“八表無垠騰峻馬,溪山盡處問清源”,上聯嵌入“八馬”商標,下聯嵌入“溪源”廠名,可見品牌文化建設正在成為新的亮點。

標籤: 坦洋 鬥茶賽 工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nxp2l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