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茅山白茶

茅山白茶

茅山白茶

茅山白茶是一種優質的白茶,產於江蘇省南京市茅山區。茅山白茶選用白毫銀芽製作,製茶工藝獨特,採用日光萎凋、室內萎凋、揉捻、殺青等傳統工藝製作而成。茅山白茶的外形呈現白色、銀白色或淡黃色,茶湯清澈明亮,滋味鮮爽,香氣清幽,具有舒肝理氣、清熱涼血、安神益智、清腸利尿等功效,是一種健康的飲品。茅山白茶具有較高的品質和滋味,被譽為中華名茶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江蘇常州有哪些好茶?

常州的好茶有南山壽眉茶、茅山青峰茶、金壇雀舌茶、天目湖白茶、貴派沙河桂茗茶、千峰雪蓮、雙橋毛尖、茅山白茶、荷葉甘草茶、溧陽白茶、陽湖月牙茶、龍潭青峰、太湖白雲、水西柏翠、沙河桂茗茶。

常州特產一:南山壽眉茶

南山壽眉茶是江蘇常州歷史悠久的名茶,這裡山巒起伏,雲霧繚繞,氣候溫和,土壤溼潤,適宜種茶。製作的南山壽眉茶略扁略彎,色澤青綠,毫白,形似長壽人的眉毛。香氣淡雅持久,滋味鮮醇,湯色清澈明亮,葉色翠綠完整。

常州特產二:金壇雀舌茶

金壇雀舌茶是江蘇常州的一種傳統特色名茶。它有很長的歷史。1985年在全省名茶評選會上總成績名列第一,隨後獲得省“魯雨杯”特等獎和全國“中國杯”名茶評比。常州地理環境優越,日照充足,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適宜茶樹生長。成品金壇雀舌均勻整齊,似雀舌,色澤翠綠,平直。香氣高,滋味鮮爽,湯色鮮亮;葉子很嫩,甚至成了花。

常州特產三:天目湖白茶

天目湖白茶是江蘇常州著名的傳統名茶,歷史非常悠久,北宋就有記載。天目湖白茶產區屬於帶北緣的過渡性季風氣候,夏春秋冬季四季分明,春季涼爽多雨,夏季溼熱,秋季先溼後幹,冬季寒冷乾燥,全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特別適合茶樹生長,生產的白茶外形纖細略扁,色澤翠綠,色澤金黃;內質香氣濃郁的板栗香,湯色淺黃,清澈明亮,滋味鮮醇,葉白莖綠。

常州有哪些好茶

常州的好茶有南山壽眉茶、茅山青峰茶、金壇雀舌茶、天目湖白茶、桂牌沙河桂明茶、前峰雪蓮、雙橋毛尖、茅山白茶、荷葉甘草茶、溧陽白茶、陽湖新月茶、龍潭青鋒、太湖白雲、水西翠柏、沙河桂茗。

常州特產一:南山壽眉茶

南山壽眉茶是江蘇常州的特色名茶,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這裡山巒起伏,雲霧繚繞,氣候溫和,土壤溼潤,適合種茶,所產出的南山壽眉茶條索微扁略彎,色澤翠綠披白毫,形似壽者之眉,香氣清雅持久,滋味鮮爽醇和,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完好。

常州特產二:金壇雀舌茶

金壇雀舌茶是江蘇常州的傳統特色名茶,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1985年全省名茶評選會上曾名列總分第一,其後屢獲省“陸羽杯”和全國“中茶杯”名特茶評位元等獎。常州有著優越的地理環境,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適合茶樹的生長,所產出的金壇雀舌成品條索勻整,狀如雀如雀舌,色澤綠潤,扁平挺直;香氣清高,滋味鮮爽,湯色明亮;葉底嫩勻成朵

常州特產三:天目湖白茶

天目湖白茶是江蘇常州的傳統特色名茶,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北宋時期就已經有記載。天目湖白茶產區屬於中帶北緣過渡季風型氣候,冬夏春秋四季分明,春季溫涼多雨,夏季炎熱溼潤,秋季先溼後幹,冬季寒冷乾燥,全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特別適合茶樹的生長,所產出的白茶外形細秀略扁,色澤綠潤、透顯金黃;內質香氣慄香馥郁,湯色鵝黃、清澈明亮,滋味鮮爽且醇,葉張玉白、莖脈翠綠。

安吉白茶和茅山長青區別

屬性不同,產地不同。

1、安吉白茶所屬綠茶,產自浙江湖州市安吉縣,既是茶樹的珍稀品種,也是茶葉的名貴品名,是一種珍罕的變異茶種,屬於低溫敏感型。 茅山長青,產於江蘇句容市,屬綠茶類。

2、茅山長青茶,是為緬懷、繼承、發揚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家在茅山地區的抗日、創業精神而特別研製。

茶清淡的茶都有什麼?濃烈的呢?香醇的呢?甘甜/苦澀的呢都有什麼茶?

一般春茶早期的茶都是清淡的茶,茶的濃度跟氣候有關,也光照有關。你可以嘗一嘗春茶早期的有機雀舌,如果你在外地難買到可以聯絡我QQ498550877。

濃烈的茶秋茶初期的茅山青鋒,如果是純手工製作的味道絕對濃烈。

香醇的茶不如嚐嚐鐵觀音吧。

甘甜的春茶早期的茅山青鋒喝到嘴裡回味發甜,還有茅山白茶也是如此。

苦澀的茶呢有小葉苦丁,還有夏季的綠茶有點發苦。

茶清淡的茶都有<白茶有白牡丹、白毫銀針》濃烈的有《烏龍茶{大紅袍,武夷肉桂}花茶類{茉莉繡球}香醇的{唯有普洱茶}甘甜{綠茶}苦澀的{青山綠水、苦丁}

這些都是我賣茶的經驗,放心

茅山的歷史淵源

相傳上古時,帝嚳高辛氏展上公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的玉晨),距今近5000年;周燕國人郭四朝也修道於玉晨觀,後被封為太微葆光真人;先秦時,李明真人修道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至今丹井尚存。 

漢時 ,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宮)修道行善。 東晉時茅山人葛洪於茅山抱朴峰,著成《抱朴子》,這是道教宗教哲學和原始化學煉丹術的重要著作。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翽假託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眾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後經王靈期增修,流行於世),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朝齊樑陶弘景隱居茅山40多年,蒐集楊羲、許謐手跡及其他教派的要法,編撰《真誥》,纂集上清法術《登真祕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因以茅山為本山,故又稱茅山宗或茅山派。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一代玄師。 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時期,高道輩出,朝廷推崇。李氏皇朝自稱道教祖師老子李耳的後裔。宋真宗也造了“天書”,下降“聖祖降臨”的道教神話,借神權鞏固皇權。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35代天師張可大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皁山)符籙。到了元代,原並行於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併於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從此茅山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

北方全真派傳入茅山,史志記載於明嘉靖、萬曆年(1522~1619年),由閻希言住乾元觀,傳“邱祖復字岔派分支”。 明末,龍門派第七代沈常敬(號太和)晚年亦居茅山修道。 

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到茅山傳戒。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啟派師、清順治進士笪重光因仕途維艱,退隱乾元觀,自稱鬱岡掃葉道人。

由於他們的推廣,全鎮龍門派迅速在玉晨觀、德祐觀、仁祐觀、白雲觀傳開。由此,茅山形成“五觀”傳全真,“三宮”傳正一的局面,一直延續到1949年。

擴充套件資料

茅山是旅遊的福地:

茅山是中國的一座道教名山,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峰巒疊嶂,雲霧繚繞,氣候宜人,山上奇巖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迴,靈泉聖池星羅棋佈,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

茅山主峰大茅峰似綠色蒼龍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茅山風景區於1986年被江蘇省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批准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同時,這裡既是道教聖地,又是抗日根據地,其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景觀、歷史觀融為一體,勝似仙境。

茅山當地茅山老鵝、風鵝、鹹草雞、茶園雞等家禽均是茅山農家自然放養,茅山特產種類繁多,還有郭莊狗肉、三岔豬頭肉、香腸、白魚、野山兔、野鴨、野雞等多種野味、茅山地衣、赤山地衣、烏米飯、野山筍、手剝筍、

鄉野菜、香椿芽、菌菇、板栗、紫玉米、越光大米、雜糧組合、無花果、草雞蛋、青殼蛋、茅山長青、白茶、葛根茶、葛粉、金蟬花、桑果酒、等近300個品種。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茅山

茅山作文怎麼寫

茅山

茅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與金壇交界處,南北約長10公里,東西約寬5公里,面積50多平方公里。茅山是指中國江蘇省的一座道教區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中國江蘇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也是中國六大山區抗日根據地之一。位於江蘇省句容市。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峰巒疊嶂,雲霧繚繞,氣候宜人,山上奇巖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迴,靈泉聖池星羅棋佈,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

也是中國六大山區抗日根據地之一。主峰大茅峰似綠色蒼龍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茅山風景區1986年被省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批准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同時,這裡既是道教聖地,又是抗日根據地,其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景觀、歷史觀融為一體,勝似仙境。總規劃面積32平方公里,九霄萬福宮雄居其上,二茅峰、三茅峰蜿蜒而下,與主峰高低起伏,相映成輝。

句容茅山是國家AAAA旅遊風景區。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茅山道教源遠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於古煉丹院

茅山的紅色之旅,已成為機關、學校、部隊、企事業單位、黨團組織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的首選地。 茅山,是環境優美的風景勝地。茅山自然風光清新秀美,山區形勝獨特,枝繁葉茂,景色迷人,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這裡的山不高卻秀雅,這裡的水不深卻澄清。春遊茅山,山林滴翠,草木芬芳。滿世界的嫩黃襯托這一處綠山,滿山間的野花給了這山林一路的狂想。薄霧輕如紗,夕陽宛如畫。夏遊茅山,綠樹成蔭,蔥蘢一片。你可以在綠樹掩映下的九曲十八彎上揮汗如雨,欲與大山試比高;你也可以朝觀日出,暮賞彩雲。雨後初晴,但見一絲薄雲在深谷幽林間繚繞,此時山上的樹木閃爍著猶如水晶般晶瑩的綠。秋遊茅山,天高雲淡,色彩斑斕。林間飄落一地的楓葉定會引起你無限的遐想,看蘆葦花在風中搖曳著輕盈,聽喜客泉水叮咚暢響,感受生命在不經意的平淡中輪迴。冬遊茅山,銀裝素裹,霧鬆飄情。抑或暖陽普照,滿山林充斥著蓄勢待發的理想。萬簌俱靜中聆聽那道家仙樂,大有“花飛佛地三千里,人在瑤池十二層”之感!茅山屬低山丘陵地區,不僅風景秀麗,物產資源也很豐富,盛產林茶果尤其是藥材,是天然的藥物寶庫。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收錄的茅山藥材就達380多種,其中尤以茅蒼朮和唐玄宗賜名的太保黃精為最佳。1915年,茅蒼朮參加巴拿馬賽會獲金獎。

在江蘇省境內,有兩座茅山。一座在長江以南,稱南茅山;另一座在長江北岸的興化市,叫北茅山。清代乾隆年間,以考證考據而聞名天下的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過茅山碑記》中說:「北茅山為三茅真君初煉道之地」。 這就是說,西漢景帝時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稱為茅山。後來他們受請往江南句曲山,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早在漢代,陝西咸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廕庇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採藥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後人因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稱山為三茅山。慕名來山學道者、求醫者,不絕於途。其時,江南句容一帶,瘟疫流行,聞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醫術高明,能治百病,便來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華陽洞。經真人救治,病癒者數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後,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巔,塑像供祀。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簡稱茅山。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相傳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 茅山師,後齊樑隱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創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來,茅山一直被列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曾引來諸多文人墨客留下詩篇。抗日戰爭時期,陳毅元帥等先輩在此與敵開展游擊戰,使之成為我國著名的六大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有“山美、道聖、洞奇”之特色,區內主要景點有茅山道院九霄萬福宮、印宮、乾元觀、華陽洞、金牛洞、新四軍紀念館等。

國家AAAA旅遊區福地—茅山。地處句容市東南26公里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滬寧高速公路、寧杭國道、常溧公路、句茅旅遊專線,交通便利。茅山風景優美,自然資源豐富。茅山當地茅山老鵝、風鵝、鹹草雞、茶園雞等家禽均是茅山農家自然放養,茅山特產種類繁多,還有郭莊狗肉、三岔豬頭肉、香腸、白魚、野山兔、野鴨、野雞等多種野味、茅山地衣、赤山地衣、烏米飯、野山筍、手剝筍、鄉野菜、香椿芽、菌菇、板栗、紫玉米、越光大米、雜糧組合、無花果、草雞蛋、青殼蛋、茅山長青、白茶、葛根茶、葛粉、金蟬花、桑果酒、等近300個品種。秉承傳統的配方,歷史悠久,加以現代的工藝,精心製作而成,其口味獨特,風味獨有。茅山土特產取自天然,源於傳統,“茅山人家“牌老鵝秉承傳統的配方,加以現代的工藝,精心製作而成。其獨一無二的口味,帶給您無窮的回味。

茅山,是中國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又是道教上清、正一、全真多派共修共存之地。 

茅山的宮觀道院最盛時多達257處,有房屋5000餘間。太平天國時曾遭兵燹,至清末,尚存"三宮五觀"。三宮為崇禧萬壽宮、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五觀為德佑觀、仁佑觀、玉晨觀、白雲觀、幹元觀。1938年9月,日寇掃蕩茅山,焚燬了90%以上的道院房屋。"文化大"中,茅山道院又遭損毀,只剩一些斷垣殘壁。中國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得到落實,撥款修復了九霄萬福宮和元符萬寧宮,合稱茅山道院。

進入茅山風景區牌坊內,有寬闊平坦的黑色公路直通印宮。車向左拐,豁然開朗,遠遠就可看到頂天立地的老子坐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神態慈祥、莊嚴、睿智。

到達印宮,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山門牌樓,牌樓柱東有聯,為現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道長撰書:“星應鬥牛山接崑崙襟太湖帶長江自然鍾秀結地肺;秦漢神仙樑唐相師垂科教廣玄化上清經籙出句曲”。山門扁額為康有為“眾妙之門”;西側聯為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任法融道長書:“道教淵源猶如雲掛山頭行至山頭雲更遠;玄門奧義恰似月映水面撥開水面月還深”。門頭匾額為“紫氣東來”。

印宮共有四層廣場。第一層為睹星門廣場。 睹星門亦稱石碑坊,原是宮內道士觀星望氣之處。始建於宋代,重建於元末,毀於清代,現存建築為 1987 年重建;高 7.5 米,寬 21.8 米,石質建造,分左中右三門,正門橫額上刻“睹星門”三個紅色大字,門之四根青石雲頭盤龍柱,其中兩根為宋代原雕,兩根是元代石雕,門左右石壁上刻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八個藍色正楷大字,每字大約一米見方,蒼勁有力,端莊清秀,為清代書法家王澍於雍正六年(公元 1828 年)五月朔旦所書,具有極高的書法價值與石刻藝術,是茅山道教歷史文物。

過睹星門,拾階而上為靈官殿,殿額石上書刻“敕賜元符萬寧宮”七字,門前兩側各置石獅一尊,左雌右雄,雖殘缺不全,但極古樸自然;此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正中供奉王靈官塑像,王靈官塑像東西分別供奉南鬥星君與北斗星君塑像,近殿門左右祀青龍、白虎兩神塑像;殿之四周供奉道教所信奉的六十星宿神塑像,像高 2 米多,均為坐式,有文、有武、有喜、有怒、有觀、有望、有思、有想,尊尊形態不同,個個神情各異,皆生動活潑,栩栩如生,每位神像手中均持一物,或刀、或、或劍、或琴、或鏡、或寶、或筆……這些法特都是每位本命星宿神歷史地位及其法力的象徵。

出靈官殿後門,上越二十餘級臺階即至碑亭, 碑亭後為萬壽臺,古稱彰臺。臺以青石砌築而成,分上中下三層,中路未設上下臺階,臺階而從東南角上至西北角下,因原為宋元時傳為帝王和太后啟建“金籙道場”拜章上表之聖地,故中路不設臺階,意即中路只有皇帝才能行走,其它臣民只能從兩側行走。臺上正中建造石坊一座,曰“三天門”,門高 6 米多,寬 2 米,門頭以上共有四層石雕,一層為二龍戲珠浮雕,二層為石刻三天門橫額,三層為五隻形態各異的仙鶴浮雕,四層為樑、沿、脊俱全的石雕門頂;兩旁古柱高達 6.5 米,共分五級,一級門柱,高 3.4 米;二級立體盤龍柱,高 1.5 米;立體八節石墩,高 0.4 米;四級蓮花石座,高 0.4 米;五級為兩石柱頂巔一對高 0.8 米,左右相對而視的雄雌石雕坐獅。門之正面橫額上刻“三天門”三字,兩側石柱石刻對聯雲:“仙樂徹九霄,祝一人之有慶;天香招五鶴,祈四海之同春”。門之背面橫額上刻“萬壽臺”三字,左右石柱石刻對聯曰:“翠嶽捧仙台華陽真氣,丹崖飛紺殿河上玄風”。整個臺坊建築渾然一體,雕工精細,古樸大方,是茅山歷史上重要的道教建築物之一。據出土石碑資料記載,創建於南宋理宗時期(公元 1225 年— 1264 年),明代代嘉靖年間(公元 1522 年— 1566 年)與清代乾隆十年(公元 1745 年)及乾隆十七年( 1752 年)均有重修;抗日戰爭及十年浩動期間皆有不同程度的破壞;現存建築為 1992 年間茅山道院在馬來西亞茅山教五館總壇李天師等海外茅山派弟子的捐助下重新修建。

山天門左為勉齋道院,院內建有黃鶴樓、東嶽殿、齋堂、伙房、道舍、庫房等;東嶽殿為 1991 年新建,上下二層,上層寬五間,深三間,中奉東嶽大帝金身塑像,下層寬五間,深三間,現為香客與宮內道士進餐齋堂;黃鶴樓古色古香,基本儲存原有風貌,樓分上下兩層,寬深均三間,上層是宮內庫房。元符宮原有十三房道院,後經天災人禍,十二房道院及宮內殿堂先後被毀,而唯有勉齋道院歷經數百年的人事滄桑至今基本保持原有建築與規模,其中奧妙傳說同道院門樓的建築奇特與門前地面以青磚及小瓦構築而成的圖案有關;道院門樓兩邊院牆挺立,走向東南向,按常規道院門樓應朝西方,然而道院門樓卻向西南斜,且門額嵌有磚刻坎卦符號,其中緣由自古無人能解!道院門前地面之上以青磚小瓦構築而成的圖案更為神奇,有人說是一道道教符圖;有人說是一個篆體的“福”字;有人說是一幅道教“煉丹圖”;有人說是一隻“古花瓶”,瓶口長的是萬年青,用門額上坎卦中的水經常澆灌滋潤瓶中之草,意使道院香火不衰,猶如萬年青一般永遠長青不枯,生氣勃勃。此圖究竟始於何時?誰人之手?又有什麼神祕作用與意義?史書未載,志書未記,歷來眾說紛紜,至今莫衷一是,實為茅山道教一大謎,有待智者前來研究與探討,以解此謎。

下三天門,上越四十九級石階到達太極廣場。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太極池。池底為黑白陰陽魚構成的太極圖。池內有噴泉。《周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教認為“道”涵陰陽,是陰陽二氣的中和、平衡與統一。“道”分而為陰陽,陰陽沖和之氣,生成萬物。陰陽二魚目為白黑二隻碩大的石球,石球在眼窩噴泉水流作用力下滾動,栩栩如生,實物演示了老子“天下其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的思想。

太極池東西兩側各鍾亭和鼓亭。向西 100米,是新建的慈航殿,殿內供奉慈航真人和呂祖、關公、藥王、等神。過太極池,迎面是九龍御道,九龍圖上方為趙樸初先生所題“道法自然”四個大字,白底黑字,赫然醒目。神臺底層拱形門頭“老君殿”三個大字躍入眼簾,兩邊楹聯頗有氣勢:“九峰蒼翠隱太極,一篇道德藏玄機”。沿兩側石階攀登,即達聖像底坐神臺。神臺建築呈八角形,暗合道教八卦,高五米。內奉老子神像製作樣本,四周繪以神仙壁畫。

出神臺,便是老君廣場。老君廣場四周石欄雕祥雲仙鶴。廣場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老子像身後貼山壁而建的 120米東西文化長廊。此廊在全國道觀中堪稱華夏第一。長廊分彩繪、石刻、壁畫、板雕四個部分。彩繪部分為“許謐修道圖”,生動地描繪了茅山道教上清派第三代宗教師許謐入道、學道、訪道、問道、徵道、得道、了道、成道的故事。石刻部分,陳列了茅山道教文化碑刻。茅山道教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古往今來,文人墨客薈萃,高道流羽雲集,香客遊人不絕,歷代都留下有眾多石碑、石刻、字畫等道教文物。這裡陳列的有陶弘景、王安石、蘇東坡、顧況、梁武帝、唐伯虎、鄭板橋等詩詞筆跡,十分珍貴。壁畫部分是二十四孝圖。在中國,儒教、道教、佛教相互兼收幷蓄,二十四孝圖中有不少幅講的就是道教故事。板雕部分,則是老子《道德經》81章全文,圖文並茂,分外莊嚴凝重,耐人尋味。

閱盡一百二十米長廊,回首方知身在巔峰,扶欄極目。層層雲霧飄飄渺渺,蒼峰翠巒隱隱現現,宛若東海蓬萊仙山。峰巒之間,田野之上,阡陌縱橫,池水如鏡鑲於大地。舉目遠眺,大茅峰頂的九霄宮紅牆縈繞,高入雲端,使人頓有登臨仙境,加入太虛之感。人間爭鬥,塵世煩惱,頓感隨雲而去,一切彷彿回到了原始,回到了自然。

元符宮附近的主要名勝古蹟有:華陽洞、玉柱洞、仙人洞、羅姑洞、楚王澗、常遇春影壁、丹井、龍池等;自然景觀密集,尤以林秀、洞幽、石怪、澗清、池聖、泉靈等美景著稱,是香客遊人漫遊林海、探覽仙洞、觀賞怪石、靜聽溪澗、暢飲靈泉、細看聖池、春聽鳥鳴、夏浴清風、秋望紅葉、冬觀瑞雪、遠眺大茅勝景、近覽積金靈氣的理想場所。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碑名由原國防張愛萍將軍題寫,為紀念蘇南抗戰勝利五十週年,於1995年9月1日落成此碑,全高31.3米寓意由鎮江市31.3萬黨員捐資所建。“碑前放鞭炮,空中響軍號”被譽為“世界一絕”。許多建築學家、聲學專家對此奇特現象,經多次研究,仍未達成共識。

蘇南茅山抗日根據地是當年全國開闢最早,堅持最久的抗日根據地之一,在日偽頑長期夾擊下,蘇南軍民的抗日呈現出了罕見的艱苦性和複雜性。蘇南組織和新四軍始終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反清鄉和反清剿的鬥爭,蘇南抗日根據地先後抗擊和牽制日偽軍10萬多兵力,在5000多次的作戰中斃,傷,俘日偽軍達4萬多人。蘇南人民的5萬優秀兒女參加了新四軍,7000多人為國捐軀,其中縣團以上幹部犧牲的就有百餘人,蘇南抗戰的歷史雄辯地證明,中國黨及其所領導的抗日軍民是全民族的中流砥柱。蘇南人民的抗戰業績,從根本上打破了日本法西斯妄圖把蘇南淪陷區變成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基地計劃,從而為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紀念在抗戰期間犧牲的烈士,在黨支部和國家的支援下,茅山"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於1995年9月1日正式建成。紀念碑寬6米,高36米,須彌高3.13米,寓意鎮江市全體黨31.3萬人;碑身高28米,寓意新四軍第一,二兩個支隊來自南方八省健;,碑前有317級寬16米臺階,每組50級,寓意抗戰勝利50週年;6組寓意6月,最後17級是17日,寓意6月17日是新四軍韋崗戰勝利的日子。空心碑體用鋼筋混凝土澆築,碑陰刻有紀念碑為"一九三八年五月,奉之命,新四軍東進蘇南敵後,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在陳毅、張鼎丞、譚震林、粟裕等領導下,五萬子弟踴躍參軍,浴血戰鬥五千餘次,斃傷俘敵四萬多名,七千將士壯烈捐軀,其勳勞業績,彪炳史冊。值抗戰勝利五十週年之際,特立此碑,永誌不忘。"落款為鎮江員會,鎮江市敬立。

於1995年9月,紀念碑前兩側又各建六角碑亭一座,在碑後還另立有光榮榜一塊,記載建碑捐款單位和95位抗日老同志的名單。

1997年除夕之夜,茅山腳下一居民在燃放鞭炮時,偶然發現,每當爆竹升空爆炸後,紀念碑上便響起一陣清晰 的"嘀嘀噠,嘀嘀噠……"的軍號聲,他趄矗立在山崗上33米高的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望去,碑上並無疑物,碑下也無人影,更奇怪的是這位村民手頭的爆竹聲一停,軍號聲即停,爆竹聲一響,軍號聲也隨之響起。他為了探個究竟,就壯著膽子帶上家人上了那個山坡,經過仔細檢視之後,並無任何異物,於是立即報告了有關部門,從此紀念碑下放鞭炮,碑上空響聲軍號的奇觀就這樣不脛而走,後經有關部門志專家的多次研究,調查,均無法正確解釋這一奇特現象,因此,紀念碑從此也被人們同茅山怪謎聯絡在一起。

新四軍紀念館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是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主題教育活動必到處。新四軍紀念館坐落於茅山鎮,建築獨特,1985年建成,1988年重建佔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館內展出各類實物及圖片3000餘件,並採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生動展示了當年新四軍奮起抗日的英勇場面。

一九三八年夏,陳毅、粟裕等同志率領的新四軍東進抗日,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它是中國黨在華東敵後最早建立的根據地之一,它長期屹立在敵人的心臟地區,充分發揮了尖刀作用,基地作用和樞紐作用,為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家的豐功偉績,教育後人,經批准,於一九八五年九月建成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一九九八年又在原館址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翻建。 新館佔地面積一萬六千多平方米,展廳建築面積三千七百多平方米,基本陳列是《新四軍蘇南抗日戰爭歷史陳列》。展覽共分"蘇南人民奮起抗擊日軍侵略者"、"新四軍開闢茅山抗日根據地"、"新四軍東進北上"、"蘇南抗日根據地的艱苦堅持"及"蘇南人民奪取抗日鬥爭的最後勝利"五大部分。展出各種珍貴文物和歷史資料3000餘件.

新館造型別致,雄偉壯觀,即表現了茅山三座山峰的雄姿,又展現了前輩業績光照千秋的氣勢。從1985年開館以來,每年接待遊客是由原先的10萬餘人次逐漸增加到每年30萬餘人次。館內還先後接待了以及省、市、部隊等高階領導幹部,新四軍老幹部,老戰士達一萬人次;根據有關部門的安排,原新四軍領導吳仲超、王必成、段煥競、江渭清的骨灰均安葬在紀念館院內。被省、市有關方面列為"校外德育基地"、"青少年傳統德育基地"、"中國小生德育基地"等。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於1998年在原館址的基礎上進行了新館的重建工作,整個工程歷經一年半緊張設計,修建與佈置之一,於1999年3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

華陽洞

在茅山老虎崗西北坡林間的山岩之下,有三個大小不一的天然石灰溶洞。 這就是茅山著名的華陽洞、玉柱洞、仙人洞,其中最有名的是華陽洞;此洞入口上端中間石刻有“華陽洞”三個紅色大字,每字大約1未見方,筆力蒼勁,傳為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手跡,壁上另有石刻20餘處,隱約可見,均為歷代文人墨客慕名遊洞之後所題刻。

喜客泉

喜客泉位於大茅峰西北麓。泉周以片石砌成,直徑3米,遊客到泉邊擊掌後,就會從泉池中冒出水泡,一串串像珍珠項鍊,故名喜客泉。有細心的遊客發現,喜客泉水另有與眾不同之處:普通的水滴灑在水中發出的聲音清脆,而喜客泉水灑在水中發出的是“ 噗噗”的悶聲。更令人稱奇的是,喜客泉水水泡冒完後,立即從四周向水泡聚攏,並形成一個圓圈,越縮越小,直到消失,這個圓圈似漂在水面的油花。如果用手攪動泉水,水面靜止後也會出現上述現象,但用此泉水洗手卻沒有油膩感,只覺雙手爽滑舒適。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來此觀瞻,為之稱奇,紛紛賦詩留念。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電影製片廠製作播出的電視劇《中國泉》就在此拍攝,劇中“迎客泉”就是茅山的喜客泉。

望採納。

茅山的藝術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相傳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 茅山師,後齊樑隱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創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來,茅山一直被列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曾引來諸多文人墨客留下詩篇。抗日戰爭時期,陳毅元帥等先輩在此與敵開展游擊戰,使之成為我國著名的六大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有“山美、道聖、洞奇”之特色,區內主要景點有茅山道院九霄萬福宮、印宮、乾元觀、華陽洞、金牛洞、新四軍紀念館等。

國家AAAA旅遊區福地—茅山。地處句容市東南26公里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滬寧高速公路、寧杭國道、常溧公路、句茅旅遊專線,交通便利。茅山風景優美,自然資源豐富。茅山當地茅山老鵝、風鵝、鹹草雞、茶園雞等家禽均是茅山農家自然放養,茅山特產種類繁多,還有郭莊狗肉、三岔豬頭肉、香腸、白魚、野山兔、野鴨、野雞等多種野味、茅山地衣、赤山地衣、烏米飯、野山筍、手剝筍、鄉野菜、香椿芽、菌菇、板栗、紫玉米、越光大米、雜糧組合、無花果、草雞蛋、青殼蛋、茅山長青、白茶、葛根茶、葛粉、金蟬花、桑果酒、等近300個品種。秉承傳統的配方,歷史悠久,加以現代的工藝,精心製作而成,其口味獨特,風味獨有。茅山土特產取自天然,源於傳統,“茅山人家“牌老鵝秉承傳統的配方,加以現代的工藝,精心製作而成。其獨一無二的口味,帶給您無窮的回味。

標籤: 茅山 白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o5x0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