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山東煎餅的由來

山東煎餅的由來

山東煎餅的由來

山東煎餅,傳統特色麵食。源於泰安,這是齊魯晚報有文字記載最早的。現代煎餅製作方法的創制年代難以考證,但“煎餅”一詞的使用 山東煎餅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相傳孟姜女哭長城,所帶食物即煎餅。清代蒲松齡《煎餅賦》:“溲含米豆,磨如膠餳,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熱鐺,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於俄頃,圓於望月,大如銅錚,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煎餅果子的起源與發展是什麼樣的?

一、煎餅果子的歷史起源

相信很多人在提到煎餅果子的時候會下意識的想到山東,事實上根據記載,山東確實是煎餅的起源地,據說在三國時期,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就輔佐他征戰天下,在某次與曹軍的對戰中諸葛亮與大軍被困,就連做飯的炊具也在顛沛流離中遺失,士兵們餓的不行了接二連三的倒下,沒有辦法的將領只能夠去請教諸葛亮,諸葛亮聞言便讓士兵在銅鑼上面的攤煎餅,然後這樣方法便流傳了下來,現如今山東地區都還是以煎餅為主食,那麼提起有名的山東煎餅會讓人下意識的煎餅果子,似乎也不足為奇。

可事實上煎餅起源與山東,但煎餅果子卻產自天津。

據說是在明朝的時候重視經濟的發展,連帶著連商人的行動也活躍起來了,於是山東的商人帶著煎餅傳到了天津。而在天津油條也別稱餜子,當時人們就開始流行用大大的煎餅包住其他的食材的吃法,其中因為煎餅的軟糯與餜子的酥脆搭配在一起口感更好,於是這種吃法到後來就多了一個名字,叫煎餅餜子,也就是後來隨著時間發展採用了更加順口悅耳稱呼的的煎餅果子。

因此在世人們好奇和疑惑煎餅果子的真正起源追溯其正宗的時候,就連煎餅和煎餅果子是兩個種類的食物都還沒有搞清楚,不知道究竟是山東煎餅果子還是天津煎餅果子,可事實上煎餅果子從頭到尾都是屬於天津的,山東的煎餅也僅僅只是受到了天津煎餅果子的啟發,才逐漸升級變化,成為了後來讓所有人都傻傻分不清的‘山東煎餅果子’。

二、煎餅果子的‘正宗’與發展

知道了正宗的煎餅果子在天津,以為去到天津就能夠吃到最正宗了的嗎?錯,雖然現在市面上更多的是採用黃豆麵製成的煎餅皮,甚至有一些商家考慮到了消費者的獵奇心理推出了好看有好吃的彩色煎餅皮,能夠包住一切消費者想要吃到的東西,但事實上,最正宗的天津煎餅果子卻並沒有那麼多花裡胡哨的東西。

真正懂的吃的老饕們,會在天津的早上剛剛醒過來的時候就出門,那個時候的天也才矇矇亮,鳥雀的鳴叫聲像是清脆玉石碰撞出來的聲響,古老的青色石磚路上還有凝著晨間的露水,哼著小曲兒散著步的老饕們一個接一個的匯聚在老巷子的街口,時不時的閒聊上上三兩句,說說那些自己發現的好地方吃過的好東西,不一會時間就過去了,巷子的那頭忽而的傳來了鈴鐺鐺鐺響的動靜,車軲轆碾過石磚路的聲音在客人們的眼中就是開飯的鈴聲。

推著攤子的老人朝著熟悉的客人吆喝打趣了幾句後,便手腳麻利的擺好了攤子,散發著淡淡綠豆香的麵糊糊全是手工用石磨磨過幾遍,在鍋上成型後那個綠豆的香味就更濃了,拿到手裡仔細的品嚐,甚至還能夠吃到細細的綠豆顆粒,餅皮裡夾得東西也很簡單,熱騰騰的雞蛋粘黏在餅皮上,將油巴巴脆的餜篦兒烘襯的更像,微甜清爽的醬料混合著一大口嚼在嘴裡,又香又脆,和喝上兩口店家早上起來磨得豆漿,天津人民新的一天便這樣開始了。

三、煎餅果子的價值

煎餅果子是天津的地方特色小吃,承載著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傳承的結晶,沒看到它的魅力大到連外國人都抵抗不了嗎?意外變成了加強中西方樞紐的煎餅果子不光是味道香,看相好,就連其蘊含的營養價值——也都是老祖宗碾壓我們的智慧結晶。

在很多傳統的長輩眼中,路邊攤都不乾淨。

可事實上製作煎餅果子的麵皮就是由多種高蛋白質和營養物質的粗糧穀物製成的,像是綠豆、黃豆和黑豆等都是製作煎餅糊糊的主要材料之一,作為膳食纖維的粗糧,它們不光能夠加強人的飽腹感,還能夠促進腸胃的蠕動,可以說是愛美追求健康的減肥女孩們的必備選單之一。而煎餅果子中常見的材料雞蛋也是被世界公認的營養品,為了加強口感而加進去的蔬菜則和麵皮製作的粗糧一樣,能夠補充人體缺乏的諸生素,其中為了均衡營養的肉類也能夠為人體提供必須的蛋白質和能量。

另外還要補充一點的是,煎餅耐嚼,能夠增強牙齒的咀嚼能力對牙齒的健康也有益處···不過對於那些老人來說就稍微的有一些不太友好了,不過真正的老手藝人是不會做出脆而不爛,酥卻難咬的煎餅果子的,所以通過這一點,想要吃到正宗天津煎餅果子的朋友人,就可以通過綠豆皮和老人攤這兩個特徵去找了。

四、結語

煎餅果子承載著的不光是老祖宗的智慧,它也是許多代人的童年回憶。畢竟以前下學的時候,和小夥伴們三五成群的捏著父母給的零花錢直奔旁邊的小吃街中,總會有那麼一個大大的牌子,上面寫著‘正宗煎餅果子’,老闆操著一口天津話,扯著大嗓門吆喝,因為受不了那個四溢的香味,幾乎有一大半的人都圍在了那個小小的攤子前,笑聲與騰騰昇起的煙霧一起,都是一代人最初最初的記憶。

參考文獻:

1.陸文夫《美食家》

2.唐魯孫《中國吃》

山東煎餅背後有什麼有趣歷史冷知識?

一提到山東,我們都會想到山東煎餅,可以說山東煎餅在很多人眼中是魯菜,甚至是山東的代表。實際上,山東煎餅是山東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源於山東泰安。現代煎餅製作方法的創制年代難以考證,但“煎餅”一詞的使用 山東煎餅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那麼,在歷史上到底是誰發明了煎餅,還有煎餅到底有哪些吃法,難道只有煎餅卷大蔥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祕山東煎餅背後的有趣歷史冷知識。

首先,關於山東煎餅的發明有兩個歷史傳說:第一個傳說是孟姜女哭長城,當時孟姜女的丈夫被秦始皇徵調去修長城,孟姜女為了去找自己的丈夫,決定一個人去邊關。這一去路途遙遠,為了解決路上的食物問題,孟姜女就發明了不僅耐放,而且耐餓的煎餅。正是孟姜女所攜帶的食物煎餅,支撐她到達了邊關,然而他的丈夫已經死去,她大哭一場,哭倒了長城。

第二個傳說是煎餅是諸葛亮發明的。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兵微將寡,常被曹兵追殺,一次被圍在沂河、湅河之間,鍋灶盡失,而將士飢餓睏乏,又不能造飯,諸葛亮便讓伙伕以水和其他穀物為漿,將金(銅鑼)置火上,用木棍將米漿攤平,煎出香噴噴的薄餅,將士食後士氣大振,殺出重圍,當地人也習得此法做食,但銅鑼昂貴,且易開裂,人們便以鐵製成鑼狀的煎餅烙。從此煎餅在沂蒙乃至山東大地上流傳至今。

當然,以上關於煎餅的發明是傳說,無從考究真假的,但歷史學家們更傾向於認為是山東泰安古代的老百姓在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中發明了山東煎餅。但無論如何,“煎餅”一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1967年泰安市省莊鎮東羊樓村發現了明代萬曆年間“分家契約”,其中載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由於“鏊子”的出現,可以確知,最遲在明代萬曆年間,現代煎餅的製作方法就已經存在。還有傳說唐末黃巢起義軍在泰山駐紮,當地百姓曾以煎餅相送。現在煎餅已經是魯南、魯西南等地最普遍、最具特色的食物了。可以說山東煎餅的歷史非常悠久,是古代勤勞的山東人民不可或缺的食物。

山東煎餅的吃法,在很多人眼中只有所謂的“煎餅卷大蔥”,實則不然。煎餅的吃法,一般都要用煎餅卷豆腐,卷海帶絲,卷肉絲,卷油條,以及卷其他各種各樣菜餚。只要你能想到的,大概都可以捲進去。最經典、最普遍的吃法,當屬煎餅卷大蔥了。拿一大塊煎餅對摺幾下,放上大蔥,抹上辣的豆瓣醬或麵醬,鮮嫩、水靈、味道十足。泰山人常卷小豆腐、山野菜、鹹魚吃 !

滕州菜煎餅由兩張預先攤烙好的薄面餅中間夾著菜,在鍋上慢慢加熱而成。菜放在一旁,有白菜、粉條、豆腐、蘿蔔、小瓜、韭菜等素菜,根據客人要求可以再加雞蛋、火腿腸、或者任意能放的東西。每種菜裝在一個小盆裡面。這是快做好的菜煎餅。有一點點像比薩。吃起來,外焦裡軟,香氣撲鼻,熱氣騰騰,相當的美味。

有句俗話說:棒子(玉米)煎餅卷辣椒,既解饞來又上膘,還治感冒和發燒。這話說來並不誇張。摘了幾個青辣椒,放在火上一烤,接著抓把鹽一併放進蒜窩裡。搗碎了,又倒點香油。然後在煎餅裡抹上厚厚的一層。津津有味地吃起來。頭上就冒汗了,嘴裡直唏唏,就是不捨得放下。肯定說解饞,說帶勁。最後得出了結論:怪不得滕州的朋友豁達豪爽樸素厚道,看來是吃這棒子煎餅卷辣椒的緣故。這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嘛!

總之,山東煎餅在山東有著悠久的歷史,養育了一輩輩的山東人,我們大不必糾結於到底是誰發明了它,還是讓我們盡情地享受山東煎餅的美味。各位,你們最愛煎餅卷什麼呢?

煎餅起源於什麼時候呢?

說有一次諸葛亮的軍隊被曹軍圍困在沂河、涑河之間,做飯的大鍋也在突圍時丟失了,將士飢餓睏乏,又沒有造飯的工具,軍心已有渙散之象。諸葛亮便讓火頭兵把水和麵粉和成漿,再把銅羅放在火上,用木棍將米漿攤平,煎出香噴噴的薄餅,將士食後士氣大振,便一鼓作氣,殺出重圍。據說後來這種方法由軍士傳到民間,而這種薄餅,就是現在的煎餅。那麼是諸葛亮嘍!

這個一般認為是起源於山東的泰安、臨沂。 

“煎餅”一詞的出現: 東晉時有一名方士叫王嘉,在他流傳下來的一部神話志怪小說集《拾遺記》中,有這樣一句: “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頂,謂之補天漏。相傳女媧以是日補天地也。” 這裡所說的天穿日是古代紀念女媧補天的一個節日。從這段文字看煎餅在當時已是很普及的食物了。 宋代人李觀有這樣的詩句: 蝸後沒後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 只有人間閒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 說的也是這個事情。

到了明朝時,文字的記載不單出現煎餅,更是出現了攤煎餅,多了一個“攤”字,就大不同了,這就是一個攤制過程了。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用麵攤煎餅,薰床炕令百蟲不生”。到了清代,文字的記載就更為詳細了:蒲松齡的《煎餅賦》中這樣寫道:“溲含米豆,磨如膠餳,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熱鐺,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於俄頃,圓於望月,大如銅錚,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這段文字,很好理解,大家想一下,買煎餅時,師傅的攤制過程就好了。可以看出在清代時煎餅的攤制方法已非常成熟,與現在沒有什麼不同了。

文字中的“鏊”就是攤煎餅的那個工具,所以煎餅也叫鏊餅。發展到今天,煎餅的種類也是五花八門,在北方的一些飯店裡,單是煎餅的吃法就有好幾種,全國的小巷裡各家也都有各家的小祕訣,再到紐約的這種改良煎餅,說不準哪天煎餅在國外會像披薩在國內一樣流行起來。關於煎餅,還有一則小故事,據說與我們武聖關公的死有關,我們一起看一下這個小故事,作為結尾:

孫權因劉備借荊州不還十分惱火,便派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去討要,劉備和諸葛亮那是不想歸還的,到了嘴裡的肥肉怎麼能輕易歸還呢?但礙於情面,就勉強答應下來,之後寫信給關羽,讓諸葛瑾帶著去見關羽,與此同時,讓隨去的士兵給關關羽帶去一些煎餅和糯米粥,以示慰問,關羽收到後,會心一笑,明白了諸葛亮“兼併荊州”的意思,便把諸葛瑾攆走了,將荊州歸入了西蜀版圖。所以說東吳人都歸罪於關羽,後來敗走麥城被東吳大將呂蒙所殺。

標籤: 煎餅 由來 山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p849v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