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醋芹怎麼做

醋芹怎麼做

醋芹怎麼做

1、準備食材:芹菜4根、醋1.5湯匙、生抽1湯匙、香油0.5湯匙、白芝麻適量、鹽適量。

2、芹菜四根洗淨從中間劈開,切段。

3、熱水下鍋煮五分鐘,加一點鹽色澤更好。

4、盛出後過遍涼水,加入1.5湯匙醋,1湯匙生抽,0.5湯匙香油。

5、最後拌勻撒上白芝麻即可。

1、準備食材:芹菜4根、醋1.5湯匙、生抽1湯匙、香油0.5湯匙、白芝麻適量、鹽適量。

2、芹菜四根洗淨從中間劈開,切段。

3、熱水下鍋煮五分鐘,加一點鹽色澤更好。

4、盛出後過遍涼水,加入1.5湯匙醋,1湯匙生抽,0.5湯匙香油。

5、最後拌勻撒上白芝麻即可。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準備食材:芹菜4根、醋1.5湯匙、生抽1湯匙、香油0.5湯匙、白芝麻適量、鹽適量。

2、芹菜四根洗淨從中間劈開,切段。

3鄉、熱水下鍋煮五分鐘,加一點鹽色澤更好鬆。

4、盛出後過遍涼水,加入1.5湯匙醋,1湯匙生抽,0.5湯匙香油。

5、最後拌勻撒上白芝麻即可。

醋芹怎麼做好吃

主料芹菜0適量 輔料白醋,麵湯0

步驟

1.用白醋麵湯以1:2比例將洗淨的芹菜浸泡,密封放置一晚上。

醋芹的做法步驟22.第二天切斷,擺盤備用。

醋芹的做法步驟33.將幹辣椒,花椒,八角用油煎過澆到菜上,攪勻即可食用。(食材作料可依照個人口味適量調整改動)

醋芹的做法

醋芹

原料:

西芹240克 精鹽、味精、白醋、香油、紅油各適量

製法:

西芹洗淨,剝去皮,切成鳳尾狀的段,裝盤,然後澆淋上用精鹽、味精、白醋、香油、紅油等對成的味汁即成。

芹菜可以沾醋嗎?

芹菜和醋是可以在一起吃的,對人的身體沒什麼影響。不過人們在吃芹菜的時候要注意,不能跟黃瓜、蜆、蛤、毛蚶、蟹、菊花一起吃,另外低血壓的人也不宜吃太多的芹菜,容易出現頭暈無力的症狀,對身體易造不利影響。

芹菜的功效與作用

降低血壓

芹菜中含有能夠降低人體血壓的物質,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可以經常吃一些芹菜。

鎮靜安神

經常食用芹菜,可以有利於情緒的穩定,對於鎮靜安神、消除煩躁有很大的幫助。

預防癌症

芹菜在經過腸道消化之後,會產生木質素以及腸內脂的物質,這類物質是一種抗氧化劑,能夠抑制腸道內細菌產生的致癌物質。

養血補虛

芹菜中的鐵含量比較高,能夠起到補血的作用,缺鐵性貧血患者不妨多吃一些芹菜。

清熱解毒

對於肝火過旺的人,面板會比較粗糙,而且經常會有失眠、頭疼的困擾,可以適當的吃一些芹菜,對於緩解這些不適症狀很有幫助。

減肥

芹菜被認為是負卡路里菜,這是因為吃芹菜所消耗的熱量遠大於攝入的熱量,所以想要減肥的人,不妨可以多吃一些芹菜。

芹菜的食用方法

芹菜無論是炒著吃還是拌著吃亦或是做餡料味道都是非常可口的。

芹菜胡蘿蔔碎

材料:

芹菜、胡蘿蔔各適量,食用油、食鹽、生抽各適量

做法:

(1)將芹菜清洗乾淨,摘掉葉子,和胡蘿蔔一起切成丁;

(2)鍋內放入少許的油燒熱後,放入胡蘿蔔碎炒出香味;

(3)加入食鹽和生抽進行調味,再加入芹菜丁翻炒均勻即可。

涼拌芹菜葉

材料:

芹菜葉適量,食鹽、白糖、生抽、陳醋、辣椒油、花生粉各適量

做法:

(1)將芹菜葉摘下來後,放入清水中清洗乾淨後焯熟,然後撈出來過涼;

(2)將焯好的芹菜葉擠幹水分,放入碗中;

(3)加入食鹽、白糖、生抽、陳醋、辣椒油、花生粉攪拌均勻即可。

芹菜汁

材料:

芹菜150克、白糖適量

做法:

(1)將芹菜洗淨後,剁成小段;

(2)將剁好的芹菜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煮熟;

(3)將煮熟的芹菜段放入攪拌機中攪打成汁;

(4)過濾掉渣子,根據個人口味放入適量的白糖即可。

芹菜的食用禁忌

芹菜一般人群都是可以食用的,特別是對於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血糖、缺鐵性貧血、經期婦女等人群尤其適合食用芹菜。

芹菜性涼質滑,所以對於脾胃虛寒、大便溏洩患者不要過多的食用芹菜。

芹菜具有降血壓的作用,所以低血壓患者最好少吃芹菜。

芹菜一次不要吃太多,每次以30克為宜,這樣更加有利於吸收。

有研究說吃芹菜會減少排精量。

芹菜的葉子能吃嗎

很多人在吃芹菜的時候,都會將芹菜的葉子摘掉,只吃芹菜的莖。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是對芹菜的一種浪費。根據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芹菜葉子中所含有的某些營養元素含量甚至比芹菜的莖還要高。例如芹菜葉中所含有的胡蘿蔔素是莖的88倍,維生素C含量是莖的13倍,維生素B1含量是莖的17倍,蛋白質含量是莖的11倍,鈣的含量是莖的2倍。所以如果將葉子直接扔掉的話,實際上損失了一大部分的營養。大家在吃芹菜的時候,可以連帶著芹菜葉子一起炒著吃,其實是不影響芹菜的口感的。

醋芹是什麼意思

醋芹是唐代一種佐酒佐飯的菜餚。它是用普通的芹菜經過發酵之後調以五味烹製成的湯菜。

經過發酵的芹菜,佐以五味,酸鹹開胃,清香撲鼻。刻板嚴肅的唐宰相魏徵平日裡“無所好”,很難“動情”,卻唯獨在吃醋芹的時候“欣然稱快”,醋芹也因此而揚名。


相關故事

魏徵是唐時的名相,以敢於直柬而有名。魏徵給李淵當宰相時曾建議殺掉李世民,而當唐太宗當政後李世民不計前嫌,又用魏徵當宰相。

魏徵當宰相後給李世民出過不少好點子,好主意,但常常態度不好,有時很不顧唐太宗的面子,甚止讓唐太宗下不了臺。

唐朝有一種菜叫醋芹,用野芹菜淹制而成,魏徵很愛吃。唐太宗曾請魏徵到宮裡,讓御廚做醋芹,自已親自陪魏證吃。皇帝請宰相吃飯,在歷史上不多,唐太宗請魏徵吃飯是為了讓魏徵提意見時態度好一點。

相關人物介紹

魏徵(580年~643年),別名魏徵、魏鄭公,字玄成,鉅鹿郡下曲陽縣人。[1]唐朝宰相、傑出的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去世,追贈司空、相州都督,諡號文貞。參與修撰《群書治要》、《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留有《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

唐朝人以麵食為主,難道那個時候沒有米嗎?

儘管有米飯,但唐朝的主食以麵食為主,更具體地說,是以餅為主,各種餅多達幾十種(其時各種饅頭也叫餅,餅的概念比現在大)。在唐代筆記小說《因話錄》裡就提到“世重餅啖”。各類史書、小說、詩歌裡也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餅,比如蒸餅、煎餅、胡餅、湯餅等等。當時的肉食,以羊肉為主(吃牛肉是犯法要被重判的,豬肉雖有但不太多),而羊肉有個問題就是羶味大,所以能去羶味的胡椒在當時地位極高,價格也非常貴。

為什麼唐朝不吃雞鴨鵝肉?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因為在唐朝有的時候,雞鴨鵝等禽肉是不算肉的——這裡有個小故事:唐七年級度禁止御史到地方時吃肉,但唐初名相馬周到地方特別喜歡吃雞肉,然後就被人告了,唐太宗說“我禁御史食肉,恐州縣廣費,食雞尚何與?”意思大約是我怕鋪張浪費所以禁止御史吃肉,但是吃雞怎麼能算肉呢?關於肉食,再補充點,當時唐朝漁獵風氣很盛,釣魚很常見,而且當時有道非常非常有名的菜——“切鱠”,其實就是當今的生魚片。打獵得來的獵物,諸如鹿、兔子、野豬、熊,也經常出現在唐人的選單裡。再說蔬菜,現在很常見的西紅柿、土豆、青椒、紅薯、洋蔥、辣椒、玉米,猜猜看有多少是唐朝能吃到的?

答案是零,這些當時都沒有。

即使現在常見的大白菜(當時叫“菘”)、菠菜(當時叫“波稜菜”)都不算是常見的蔬菜。白菜是因為品相不佳,菠菜則是剛剛引進價格太貴。那麼當時最常見的蔬菜是什麼?秋葵,叫“冬莧菜”,杜甫有詩云:“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復新。誰雲滑易飽,老藉軟俱勻。”現在已經不大常見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還有吃。另外還有一種很常見的蔬菜,叫做薤(xiè),杜甫同樣有詩云:“隱者柴門內,畦蔬繞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書求。”現在這菜也還有,名字叫“藠 ( jiào)頭”,但同樣也很不常見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還有。再說做法,當時的做法比較單調,基本就是煮、蒸、烤三種,炒什麼的要到宋代才有。

再來說說調料。

當時辛香料還是蠻多的,常用的花椒、胡椒、豆蔻、桂皮、陳皮都有了;也有些比較複雜的調料,諸如豆豉、豆醬,蔥薑蒜也都有了;鹽肯定是有的啦。不過味精、雞精這些近代才有的當時肯定沒有,辣椒也沒有。很多古詩裡都提到了當時做飯用的調料,諸如“蒸豚搵蒜醬,炙鴨點椒鹽。去骨鮮魚膾,兼皮熟肉臉”(豬肉蒸了蘸蒜泥、烤鴨蘸椒鹽、生魚片、帶皮的羊或者豬頭肉);再如“魴鱗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等等,都能看出來唐人對於調料使用跟現代已經很接近了,做法也很多樣。當時也有醋,用酒烹飪也屢見不鮮,另外,唐朝也有糖,不過當時更常見的叫法是“餳”,更具體來說應該是麥芽糖,也有把餳加入做成飲品的,這種飲品叫做“飴”。當時制餳的工藝很精湛,製作出來的餳品質很高,如李商隱所說“粥香餳白杏花天”;至於蔗糖則是剛剛興起,還是玄奘從天竺帶回來的製作工藝,自那之後,砂糖才漸漸普及。

以唐朝時長安一代為例,說說他們一天都在吃什麼。

唐朝早餐,最常見的“餺飥(餺飥)”。簡單地說,就是面片湯。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對餺飥的做法有詳細描述:“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簡單說就是面片扯成拇指大小,水煮加調料,是唐人比較常見的主食,屬於我前面提到的“湯餅”之一。另一個常見的早餐是“粥”,話說粥這種簡單又營養的東西,也是唐人最愛,比如白居易的“今朝春氣寒,自問何所欲。蘇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再比如皮日休的“朝食有麥饘,晨起有布衣。”其中的饘,也是粥。彼時粥的做法之多樣,比起當代也不遑多讓,在唐朝的醫學著作《食醫心鑑》裡,專門有一部分就是講粥的,其中提到各種做法,原材料從米到白粱米、粟米、薏仁米、大麥、小麥、粳米,輔料從蔬菜到肉到水果到乾果,堪稱包羅永珍。

隨便舉幾個出場率高的:

胡麻粥(芝麻粥)。當時很喜歡在飯里加芝麻,諸如王維的“御羹和石髓,香飯進胡麻”,粥裡也少不了啦,於是就有了胡麻粥(芝麻粥)。寒食麥粥。寒食節的時候,據《唐六典》,公務員們的食譜裡有寒食麥粥。至於民間,寒食節的時候多吃冷粥。杏仁餳粥。冷粥味道不大好,所以吃杏仁餳粥就很普遍。做法是“寒食三曰,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按玉燭寶典,今人悉為大麥粥,研杏仁為酪,別以餳沃之”(《鄴中記》),簡單說就是大麥粥加上磨碎的杏仁,加上餳(麥芽糖)。當然,除了面片湯和粥,早餐肯定還是有其他可選的,比如:蒸餅。簡單說就是一切上籠蒸出來的麵食,都可以叫蒸餅。(其中當然包括了饅頭,但不限於饅頭,還有一些類似包子的),有直接蒸的、有加油蒸的,還有放入乾果、餡料蒸的。另有宋人吳處厚在《青箱雜記》中提到:“仁宗廟諱貞(應作‘禎’),語訛近蒸,今內廷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想到武大郎了吧。

挑個有名的介紹吧:

子推蒸餅:這也是寒食節的時令食物,今天也能吃到。另一個超級超級有名、出場率極高的主食,就是胡餅了。白居易有詩云“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講的就是白大詩人山寨了京城裡一家著名胡餅店,然後做出來送個友人的故事。胡餅的做法大約是白麵餅胚,抹油撒芝麻,放爐子裡烤熟——考慮到這玩意來自西域,做法跟饢也如出一轍,我覺得就是饢了。跟燒餅什麼的,也是同源。感覺胡餅應該和今天的囊差不多。在《唐語林》裡有豪華版胡餅做法: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一斤羊肉裹到大胡餅裡,調料就是黑椒豆豉,抹上酥油,放爐子裡烤,叫做“古樓子”,聽起來就夠豪爽。

再有就是煎餅。

煎餅也是種時令美食,《唐六典》裡就提到百官在三月三的時候要吃煎餅,但迄今為止沒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唐時煎餅做法的文獻。倒是元代王楨《王禎農書·谷譜二》中,講到“(蕎麥)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攤作煎餅,配蒜而食。”所以,至少元代的正宗煎餅,是加蒜的。主食之外,唐朝正餐裡,肉食首推羊肉,彼時羊肉的做法還不太豐富,舉幾個有名的:生羊膾,這道菜是從隋朝傳下來的,簡單來說就是生羊肉切碎拌調料,味道什麼的自行想象吧。黃耆羊肉,算是道藥膳,就是黃芪和羊肉煮湯。

還有一道,可以算作當時名菜中的名菜——“渾羊歿忽”,做法也很奇葩,《太平廣記》是這麼說的:“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簡單說,就是把羊和鵝殺了之後去內臟褪毛,然後在鵝的肚子裡放上調好料的糯米飯和肉,把鵝放到羊的肚子裡,然後烤羊,等羊肉烤好了,去吃鵝。不過居然還有地方在做。說完了羊肉,再說說牛肉。雖然名義上禁止吃,但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上有下有對策的能力,不允許我殺牛,但是牛意外死了,我就可以吃了吧?所以牛肉做的菜還是有的,比如這道:煲牛頭,在《北戶錄》裡是這麼記載的“南人取嫩牛頭火上燂過,復以湯(燙)毛去根,再三洗了,加酒豉蔥姜煮之候熟,切如手掌片大,調以蘇膏椒橘之類,都內於瓶甕中以泥泥過,煻火重燒,其名曰褒”。做法很複雜,能牛頭先烤了,再加上各種酒、豆豉、蔥姜煮了,再拌上香料封在大甕裡用泥封口,埋起來點上火慢慢烤。味道怎麼樣?作者稱讚比熊掌還美味。

還有一道名菜“鵝鴨炙”,據說是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的最愛,但是非常殘忍,把鵝鴨放到金屬籠子裡,生炭火烤,再放上調好的調料汁,鵝鴨一熱就開始澆調料汁,直到鵝鴨被烤死,味道也進去了,肉也剛好熟了。再說說存在感沒那麼強的豬肉,當時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蒸了就蒜泥吃了。

此外還有需要重點提的是“魚鱠”,就是生魚片。沒錯,日本的生魚片是從唐朝傳過去的,只是今天又從日本傳了回來。生魚片這東西,海內外也差不多,取新鮮的魚,或切成片、或切成絲,蘸調料吃,這可是當時的頂級菜餚了,因為切魚片對刀功的要求很高。杜甫有首《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詳細記載了吃的過程:“姜侯設膾當嚴冬,昨日今日皆天風。河東未漁不宜得,鑿冰恐侵河伯宮。饔人受魚鮫人手,洗魚磨刀魚眼紅。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嘴春蔥。偏勸腹腴愧年少,軟炊香飯緣老翁。落砧何曾白紙溼,放箸未覺金盤空。”

說完了肉,咱說說菜。

先說秋葵,這玩意當代也有,最常見的做法是燉湯。另有一道名菜“醋芹”,是唐初名臣魏徵的最愛。就是現在的醋漬芹菜:最後,唐朝人吃飯,還喜歡搭配“果品”,就是水果啦,橘子、荔枝、琵琶、龍眼、梨、桃、棗、杏、李子、櫻桃都是當時常見的果品。其實總體來說,大唐盛世的人們自然沒有今天的吃貨幸福,可以吃到更多好吃的。這從顧閻中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和杜甫的《麗人行》中即可窺得一豹:“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過八品,四個高足的淺碗,四個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圓球形的東西,有點像外面滾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顏色是鮮紅的,很惹眼,用放大鏡細看,不過是幾個帶蒂的柿子。”而韓熙載夜宴圖描述的是一場在當時非常奢華的餐宴,平民吃什麼可想而知。

杜甫《麗人行》倒是描述了許多山珍海味,但是都過於綺麗誇張,估計是杜甫的想象產物:“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筯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紫駝之峰:即駝峰,是一種珍貴的食品。唐貴族食品中有“駝峰炙”;素鱗:指白鱗魚;犀筯:犀牛角作的筷子。這種只寫更貴,不寫更美味的詩,一點都不寫實,估計杜詩人也不是個專業食客。

解放前吃什麼

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A、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占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樑之精品又叫黃梁。B 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 C麥,大麥多。D 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 E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 F南方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G菰米,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其貴族之飲食。有六穀、六牲、六獸、六禽、六清(飲品)、庶羞(補品)、八珍(藥膳)、五齊、七醢[hai3肉醬]、七菹[zu1醃菜]、三腩(麋鹿麇)等。其魚物、互物、臘物,均有長官掌之。其食以時,其會以宜。

大約一萬年前,我國最早的容器─陶製的鼎就是他們做為鍋使用。把以肉類為主的食物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將食物煮熟。成為一鍋燴,當時叫做“羹”,這是最早的火鍋。 但那時侯沒有現在所謂的鹽,調味料,更沒有沾醬,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

飲料:茶成為飲料,“聞於魯周公”。表明飲茶始於春秋戰國。三國•陳壽的《吳志•韋嚼傳》中 “以茶代酒”的典故,認為飲茶始於三國。北宋• 歐陽修的《集古錄》中,提出我國飲茶始於魏晉。 但從西漢王褒《僮約》中要家僮煮茶、買茶、淨具等茶事活動來看,可見自秦至漢,我國長江中下游的江、浙一帶,飲茶之風已逐漸流行開來。而 巴蜀地區,飲茶更早,應始於秦代。

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蔔、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蓮即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東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1960年河南密其發現漢墓有大畫像石,其中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瞭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在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如王公貴族講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恆放焉"。糧食有稻、小麥、黍,粟,大豆,赤豆,麻子等:蔬菜瓜果有芥菜,葵、芋、姜、筍、藕、菱角以及梅、楊梅、梨、柿,棗、橙、枇杷、甜瓜等;肉食品屬於獸類的有黃牛、綿羊、狗、豬、馬、兔,梅花鹿;屬於禽類的有雞、野雞、野鴨、雁、鷓鴣、鵪鶉、鶴、天鵝、斑鳩、鷸、鴛鴦、竹雞、火斑雞、鴞、喜鵲、麻雀等;屬於魚類的有鯉、鯽、鱤、刺鯿、銀鯝、鱖等。此外,隨葬的食品和飲料還有雞蛋、各種餅食和酒。烹調時使用的調味品有鹽、醬、豆豉、糖、蜜、曲、醋等。而貧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有菜餚二十餘種。"凡王之饋,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這告訴我們,進獻王者的飲食要符合一定的禮教。《禮記•禮器》曰:"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間平民的飲食之禮則"鄉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鄉飲酒,是鄉人以時會聚飲酒之禮,在這種慶祝會上,最受恭敬的是長者。

禮產生於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縟禮。《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客絮羹,主人辭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辭以簍。濡肉齒決,於內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這段話的大意是講: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裡,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   

8.食物:唐宋元: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如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代表唐代的是燒尾宴。這一時期的菜餚分高、中、低三個檔次,高檔為宮廷宴用菜,中檔為一般官吏日用菜,低檔為市民普遍用菜。高檔菜如韋巨源燒尾宴食單所列的58種菜餚,以及唐玄宗時奸相李林甫家所用甘露羹、唐懿宗同昌公主所食“消靈炙”、唐玄宗請安祿山所食野豬、唐玄宗時虢國夫人家廚鄧連所制靈沙、武則天寵臣張易之嗜好的“鵝鴨炙”、安祿山向唐玄宗所獻鹿尾醬、唐文宗時的宦官仇士良家所用“赤明香”、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華清宮同食的駝蹄羹、唐武宗時宰相李德裕所用李公羹。中檔菜有隋代流傳下來的魚乾膾、咄嗟膾、渾羊歿忽、金齏玉膾,以及白沙龍、炙、串脯、生羊膾、飛鸞膾、紅虯脯、湯丸、寒具、肉、昆味、攛雙丞、葫蘆雞、黃金雞、族味、鯢魚炙、剔縷雞、羊臂、熱洛河、菊香齏、蘆服、含鳳、石首含肚、清風飯、無心炙等。低檔菜是一些大眾食品,有千金圓、烏雌雞湯、黃耆羊肉、醋芹、雜糕、百歲羹、鴨腳羹、酉羹、杏酪、羊酪、黃兒、黑兒、黃粱飯、青精飯、雕胡飯、庾家粽子、防風粥、神仙粥、麥飯、槐葉冷淘、松花餅、長生面、面繭、五福餅、消災餅、古樓子、子、齎字五色餅、玉尖面、細供沒忽羊羹等。這些食品的製作很有特色,充分反映了唐代飲食習俗的豐富多彩以及高超的烹飪製作水平。

魚乾膾,原產地在蘇州。《大業拾遺記》記載其製法是:夏季在海上取四五尺長的魚,去皮取精肉,切細絲晒乾,裝入瓷瓶密封而成。食用時,幹用水漬過,“散置盤上如新無別,細切香柔葉鋪上,箸撥令調勻進之。”以海魚作膾,這在菜譜中還是首次。紅虯脯是唐懿宗與同昌公主食物,虯是傳說中的天角龍,長鬚捲曲濃密,紅虯脯是將肉製成虯形,“虯健如紅絲,高一丈,以箸抑之,無三數分,撤即復如狀”,說明這是一種彈性極強的食品。駝峰炙是居住在長安的將軍曲良翰所發明,肯定是烤炙駝峰,得到楊貴妃姐妹的偏愛。葫蘆雞是唐玄宗時吏部尚書韋陟家的食法,將雞捆紮成葫蘆狀,烹出之雞香醇酥嫩,故稱葫蘆雞。熱洛河則是由於安祿山與哥舒翰不和,唐玄宗為調和二人關係,用鹿血煎鹿腸製成“熱洛河”,令二人食用,希望二人親熱和睦。攛雙丞是市民抗爭強權的產物,武則天執政時,她手下週興、來俊臣是有名的酷吏,老百姓十分痛恨。一劉姓廚師恨周興、來俊臣霸道,以豬肝、鴨珍下開水鍋,做了一道菜,以示“汆雙脆”,實為“攛雙丞”,因為周興時任尚書左丞,來俊臣實任御史中丞。無心炙是太常卿段成式發現的美食。某次他行獵郊外,食到村民所制豬肉,大加讚賞。回來後大肆推廣。由於是在無意中訪到的美食,所以命名為無心炙。

低檔菜算是大眾食品。千金圓是大醫藥學家孫思邈首創的食療用品,用黃豆芽製成丸子形狀,可供婦女懷孕後期服用,以利於產時分娩。烏雌雞湯就是今天常說的烏雞湯,當選毛、肉、骨全呈黑色的雞為上品。黃耆羊肉是用中藥黃芪與羊肉共煮,專利於老弱病疲者提氣補羸,昇陽升胃。醋芹是將芹菜醃激成酸菜,調以五味而成。唐太宗時魏徵喜食此菜,唐太宗在宮中宴請魏徵,專賜醋芹一碗,以示恩寵。雜糕也是孫思邈建議的製作法,即將豬肚、豬腸內填澱粉、肉末,配製花椒、茴香、肉桂等調味藥品。後來店主把孫思邈所贈藥葫蘆懸掛在店門口,雜糕也有了俗名,叫“葫蘆頭”。百歲羹是薺菜湯,據說有益壽功效,所以人們都愛飲。鴨腳羹是葵菜湯,因為唐代人們把葵葉叫做“鴨腳”,故稱“鴨腳羹”。酉羹就是雞湯,從雞在十二生辰中的排位而來。杏酪是杏仁霜,可算是一種大眾飲料。黃兒是以黃米粉團棗的蒸麵饃;黑兒是用蕎麥麵團棗蒸出來的面饃;黃粱飯是糜子舂米制成的米飯;青精飯是用杜鵑花科的灌木南燭枝葉,搗碎出汁後,用來浸泡大米,蒸熟後又晒乾,米便成了青色。道士們說這種飯是滋補養氣的,以至於人人搶食,使青精飯成為當時的常備食品。槐葉冷陶是一種消暑食品,據《杜詩鏡銓》引張縉雲:“槐葉味涼苦。冷陶,已熟面名,蓋以槐葉汁和麵為之。”又引王左仲雲:“蒸淘過熟,其貢消滅,故加餐愁其易盡。”這說明它是一種麵食。

唐人最常採食的野菜包括蓴、蕨、薇、薺、蓼、蒼耳、馬齒莧等品種。

宋代飲食則更加多種多樣,不但出現了王樓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餅、鄭家油餅、湖上魚羹、宋五嫂羊肉、王家血肚羹等著名風味食品,而且還注重食品的形象和包裝。《東京夢華錄》卷之五“民俗”雲:“凡百所賣飲食之人,裝鮮淨盒器皿,車擔使動,奇巧可愛,食味和羹,不敢草略。”宋代風俗史所描繪的飲食習慣上,開封的蟹 黃饅首與鵪鶉羹是深受文人士大夫們喜愛的名小吃;當時人們比較日常的副食品包括了羊肉、豬肉、雞、鵝、魚、蝦、蟹、螺、蔬菜和奶製品等,調味料常用的已經包括蔥、蒜——可能是我們今天吃的土蒜、姜、醬油、糖、醋、芥末、辣椒、豆豉等等,酒的飲用量極大(5 )。有一種說法認為,宋代所謂的辣椒,指的是今日我們所說的花椒,故而當時所指稱的辣味可能指的是花椒的辣;而我們今天吃的辣椒,原產於南美洲。這種說法認為,南美洲的物種只有在明代才有可能傳入我國,待考。

"開門七件事",現在人們常說的這名話,最早就是見於元曲。元曲《百花亭•玉壺春》中原話道:"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元初,蒙古人不食穀物,而食羊肉牛肉,野味有兔、鹿、黃鼠、野豬、野馬等,飲料是馬乳和牛羊的酪,烹調法以燒烤為主,調味品只有鹽。移都中原後,北方人多半將穀物和乳、肉一起煮成肉粥,飲料如山西的葡萄酒等也大受歡迎,另外,棗、桃等水果也豐富了飲食生活。這些在當時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寫的《東方見聞錄》裡都有詳細的記載。江南地區飲食生活就大為活躍。遠非北方可比。據馬可•波羅的敘述,江南的名產有砂糖、酒、鹽、生薑、高良薑等,家畜不飼養羊,而飼養牛、豕、烏骨雞等。而據明初小說《剪燈新語》中反映的元代飲食生活情形看,浙江湖州居民逢到有客人來訪時,儘管措手不及,無從準備,但還是以吳興的香糯為飯,以苕溪的鮮鯽魚為羹,並用烏程的美酒勸客等。

元代宮廷名菜烤全羊,蒙語稱“昭木”。據史料記載,它是成吉思汗最喜愛吃的一道宮廷名菜,也是大元朝宮廷御宴“詐馬宴”中不可缺的美食,其製作方法也一直由宮廷御廚及大都(今北京)的各親王府內的廚師掌握。解放前,阿拉善王爺達麗扎亞帶著他的貼身廚師徐志一師傅,從北京的王府學藝後,帶回阿拉善,從此烤全羊成為王府的名菜。

“內蒙功勳烤全羊”是選用兩年左右的肥羯羊經燜爐烤制而成,烤制前須用沙漠植物。

零食:隋、唐盛世,多類蜜餞諸如金盞蜜桃、烏鹹李餅、雪花梨脯、醉糖仙植等成為當時得令的小食珍品。

粽子:作法與今相似,玄宗詩云:“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餛飩:古時的餛飩即現在的餃子,或蒸或煮,味道極美;

餅類:皮薄,內有肉餡,煎制而成,外酥內嫩;

麵點糕餅:種類繁多;

蒸筍:放在一個小瓦罐中,與飯同蒸;

胡食:如胡餅,搭納,勒漿;

消靈炙:是一種很特殊的食物,它用料只取羊褪肉的四兩(最精華的部分)而製成。

小天酥:是一種用雞或鹿肉剁成碎粒,而後拌上米粉炸成的食物;

柿子:唐代重要的果品之一,唐人認為柿子果食甜美,是吉祥長壽的象徵。

飲料:自秦漢以後,飲茶之風到唐代時已普及全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佔相當重要的地位。當時人們飲茶已由粗放煮茶進入精細煎茶的階段。

宋代飲茶方式,在北宋初期不是以飲用煎茶為主。

口水滿地!!!偶要去唐代偶要去唐代!!!!好多好吃的!……而且還崇尚豐滿!!

9.食物:明清:飲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滿漢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飲食高峰。

明代一般人家的飲食習慣,一日三餐,早上只吃少量簡單的食物,其中以粥、餅、燒餅一類為主。有時顧不上,早餐就往往免去了。中飯與晚飯相比,晚飯是主餐。主食為穀物之外,副食方面有季節區別:夏秋時一天肉食、兩天素食相間隔;農忙時連日肉食,因為勞動量大,還有點心加餐的習慣;春冬時由於消耗少,就連續三天素食。 小說《金瓶梅》也反映出明代中等家庭的飲食狀況:河北清河一帶主食為面製品與稻米飯夾雜食用,早餐中餐為簡單的點心,以粥、燒餅、饅頭及各種餅類為主。副食方面有煎麵筋、醬菜類和葷食如糟漬豬蹄、雞肉、雞蛋等,韭菜和蒜的食用當時也很普遍。

飲料:明代由於改制以條形散茶為主,並將煎煮法改為沖泡法。這種沖泡法就是在泡茶時不需將散茶碾末,而是直接取一撮散茶入壺或碗,用開水沖泡,稍候即飲。這種飲茶方法稱為撮泡法。到了清代,在綠茶的基礎上又出現了紅茶、 烏龍茶、白茶、黑茶和黃茶,形成了六大茶類,推進了製茶技術的發展。而這些茶類的形狀仍屬條形散茶。所以,不淪那種茶類,其飲茶方法仍是沿用明代的直接沖泡法,即“撮泡法”。因此, 清代的茶具無淪是種類和造型基本上沒有突破明人的規範。

零食:明代時,北京則蘋婆果、黃、馬牙鬆;山東則羊肚梨、文官果、甜子;福建則福桔、福桔餅、牛皮糖、紅腐乳;江西則青根豐城脯;山西則天花菜;蘇州則帶骨鮑螺、山楂丁、山楂糕、松子糖、白圓、橄欖脯;嘉興則馬交魚脯、陶莊黃;南京則套櫻桃、桃門棗、地慄團、窩筍團、山楂糖;杭州則西瓜、雞豆子、花下藕、韭菜、元筍、塘棲蜜桔;蕭山則楊梅、蓴菜、鳩鳥、青鯽、方柿;諸暨則香狸、櫻桃、虎慄;嵊則蕨粉、細榧、龍遊糖;臨海則枕頭瓜;台州則瓦楞蚶、江瑤柱;浦江則火肉;東陽則南棗;山陰則破塘筍、謝桔、獨山菱、河蟹、三江屯怪、白蛤、江魚、鰣魚、裡河。

清代零食基本可見滿漢全席選單。

那些格格貝勒豬腳們有福了……那些村姑走卒豬腳們要哭了……(不過有村姑走卒豬腳嗎?豬腳最起碼也有個“小燕子”命的說)

還是唐代好啊!!!!

特別說明:

粽子——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冰糖葫蘆——起至宋光宗,名趙停(公元1147——1200年),是宋孝宗趙慎的第三個兒子。公元11對年,孝宗立他為皇太子,任臨安府尹。 公元1187年10月受孝宗內禪而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紹熙”。 那是紹熙年間,趙停最寵愛的黃貴妃有病了。她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御醫用了許多貴重藥品,皆不見什麼效果。皇帝見愛妃日見誰淬,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後無奈只好張榜求 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為黃貴妃診脈後說:“只要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植)煎熬,每頓飯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準見好。”開始大家還將信將疑,好在這種吃法還合貴妃口味,貴妃按此辦法服後,果然如期病癒了。皇帝自然大喜,展開了愁眉。(果然是男豬討好女豬的不二法寶)

後來這種做法傳到民間,老百姓又把它串起來賣,就成了冰糖葫蘆。 原來,山植的藥用功效很多,它能夠消食積、散淤血,驅絛蟲,止痢疾,特別是助消化,自古為消食積之要藥,尤長於消肉 積。也許是黃貴妃所食山珍海味積住了食,做下的病,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也曾經說過:“煮老雞硬肉,入山植數顆即易爛,則其消向積之功,蓋可推矣。”   今人研究證明,山植還有降血脂、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因此而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山植食品也花樣翻新,品種繁多。 但酸甜香脆的冰糖葫蘆直至今日仍是受人們喜愛的吃食。

(特別註明:中國栽培山楂有悠久歷史,三千年前的《爾雅》一書中已有記載。而最早入藥的是《神農本草經集註》)

冰淇淋——最早冰製冷飲起源於中國,那時帝王們為了消暑,讓奴隸們在冬天把冰取來,貯存在地窖裡,到了夏天再拿出來享用。大約到了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出大量硝石,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人們可以在夏天了。以後逐漸出現了做買賣的人,他們把糖加到冰裡吸引顧客。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商人們還在裡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舊時傳統歲時風俗。亦稱“藏冰”。我國北方夏日暑熱,冬日結冰,故有於冬季藏納冰塊於冰窖以供來夏使用的風習。此俗起源甚早,《詩經》中即有記載,且多行於宮廷、官府。古代有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吏,並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紀原》雲:“《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於此。《鄴城舊事》有冰井臺。《魏志》雲: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臺以藏冰,為凌室,故號冰井。《宋朝會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務,隸皇城司也。”清代冰窖分三種: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舉,頗屬盛事。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條雲:“凡伐冰取諸御河……歲以冬至後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淨堅厚者,以方尺有五寸為塊。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三萬六千七百塊,以供各壇廟祭祀及內廷之用。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以供公廨……設暑湯之用。”時仍有此俗。

幸福啊,就算回到西周做王妃什麼的,也一樣有冰涼涼的甜點吃!

湯圓——元宵又名湯圓、說團、圓子等。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南宋詩人宋必大的《平園續稿》,書中有“元宵煮食浮闊子,前輩似未曾賦此”的記載。宋時的浮圈子,亦名湯糰。到南宋,僅臨安的上元節食品,便有乳糖圓子、山藥圓子、珍珠圓子、澄沙圓子、金桔水團、澄粉水團和湯圓等。那麼,這類似米粉為料的“圓子”為什麼能成為上元的應節食品呢?原來,元宵節必吃元宵,以取“團團如月”的吉祥意思。至明代,元宵作為上元節的食品在北京已很常見。其製法是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東南所稱湯圓也。清代時,御膳房所制的宮廷風味“八寶元宵”。早在康熙年間即為朝野所傳聞。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對八寶元宵曾有這樣的詩句牶“紫雲茶社斟甘露,八寶元宵效內做。”元宵發展到今天,已形成地區有別,風味各異,豐富多彩的特點。面燈也叫由面盞,是用麵粉做的燈盞,多流行於北方地區。面燈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做燈盞十二斗(閏年十三隻),盞內放食油點燃,或將面燈放鍋中蒸,視燈盞滅後盞內餘油的多寡或蒸熟後盞中留水的多少以卜來年十二個月份的水、旱情況,這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其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如清乾隆年間陝西《錐南縣誌》載牶“正月十五,以蕎麥麵蒸盞燃燈,按十二月,以卜雨降。”表達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面燈在正月十六落燈之日煮或蒸而食之。清咸豐年間,山西《澄城縣誌》載牶“正月十五日蒸蕎麥麵為燈盞,注油燃燈,次早食之。”目前農村仍有此俗。

月餅——唐代“安史之亂”以後,祭月之風迅速從官宦之家進入平凡百姓家。中秋月圓時,民間百姓都常用自己精製的圓形夾餡的甜餅來祭祀月神,藉以表示對月亮神的尊敬;祭祀之後,全家老少分吃,如有家人未歸也要留下一角,以示全家團圓。後來這種圓形甜餅即演變為“月餅”。

關於“吃月餅”歷來說法不一,有一說法是為紀念元代末期高郵人張士誠在圓餅中夾小紙條串聯民眾在中秋之夜起義抗金,才開始吃月餅。實際上唐代以來隨著中國的統一和疆域的擴大,人們慢慢擺脫了以前的封閉狀況。由於人口流動性增大,“居家團圓”已不是任何時候都可能享受到的。李白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表達了他遠在異地的思鄉之情。“團圓”對人們來說日顯珍貴。賞月、吃月餅也更多地融入了感彩。

到北宋初年,朝廷正式設立中秋節。《宋史•太宗記》記載:“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和“中秋節食玩月羹”、“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等,已經描繪出中秋節的賞月情景。南宋吳自牧在《夢樑錄》中對此記述頗詳:“八月十五是中秋,王孫公子、富豪巨室莫不登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延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至如鋪席之家,亦登上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民,也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蘇東坡曾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那時的小餅與現在的酥皮月餅很相似。

月餅象徵團圓。明《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七年級起,即有賣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清代月餅尤以清咸豐年間昆明“合香樓”的火腿餅,清末“吉慶祥”的火腿四兩砣最有名氣。因“餅”的名氣,“合香樓”求得了慈禧太后題寫的匾牌,“吉慶祥”得來書法家陳榮昌撰寫的“吉慶祥陳記”招牌和“塵飛白雪”、“玉屑金泥”的墨寶。

雲南的火腿月餅最早由“合香樓”創制,至今約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歷史。“合香樓”的創立者是清朝咸豐年間朝廷派到雲南的巡撫舒興阿帶到昆明專為其製作膳食的大師傅胡善、胡增貴父子(滿族人)。以後舒興阿被革職回家,胡善父子留在昆明自開糕點鋪,取名“合香樓”。胡善能烹飪各種宮廷名菜,胡增貴則特別擅長白案和糕點製作。因“合香樓”在糕點製作中結合了漢、滿、蒙和雲南的糕點製作特點,而且又繼承和發揚了宮廷糕點選料認真、製作精細、式樣精美、香甜適度的特點,糕餅問世以後就得到昆明各屆的稱讚。一次慈禧作壽,各地紛紛敬獻壽品。胡師傅為了感謝清廷的恩典,遂用雲南著名的宣威火腿拌白糖、蜂蜜等原料為餡,製作出火腿餅並配上“合香樓”糕點奉獻給太后,太后吃了頗為滿意,並在舒興阿的請求下親自為“合香樓”題寫匾牌。

餃子——  中國的黃河流域自古就是種植麥子的旱地農業區。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人們已經懂得將小麥磨成麵粉,做成帶餡的麵食,用青銅蒸鍋蒸熟。到兩千年前的漢代,出現了一種比較普及的麵食——“餛飩”。我們今天的餃子很可能是由漢代的“餛飩”演變而來。唐代餃子是我們今天吃到的餃子已經沒有差別,但那個時期還沒有餃子這個名稱。當時,人們把這種食品稱為餛飩或者牢丸,又根據不同的做法,分為湯中牢丸,籠中牢丸。

到了宋代,根據文獻記載,把餃子稱為“角兒”,是牛羊角的那個角字,加個兒字。這個稱呼非常重要,這是今天“餃子”這種稱呼的一個詞源。到了元代,又把餃子稱為“扁食”,到明代統稱為扁食。到了清代,才統稱為餃子。餃子一名,應該正確地講,是從清代開始的。

隨著名稱的增多,最早產生在中原地區的餃子,流傳範圍也不斷擴大。到清朝末期,大部分中國人都接受了餃子,而餃子這個稱呼,也基本固定了下來。

為什麼河南飲食走不出去?你覺得原因在哪裡?

我覺得河南飲食沒有走出去的原因如下。

1、缺乏包裝宣傳。

河南本土精英層缺失,還導致對本土家常飲食不會去挖掘、包裝、宣傳、製造網紅效應。試問有幾家飯店在賣芝麻葉面條?有幾家飯店在賣菜饃?有幾家在賣燴菜湯?有幾家炒涼粉的醬用的是西瓜醬豆?作為一個河南人回到河南,大街上壓根解決不了你的童年口味,試問有多少河南人是日常吃著燴麵長大的?要知道很多小吃飲食如果不去包裝,甚至會斷絕。

比如舊社會河南本地是有黃酒的,河南以前有句老話:”九月九,造黃酒“。基本已斷絕。

比如舊年月河南本地是和東北一樣有酸菜的,冬天壓在水缸裡,醃黃菜。基本已斷絕。

比如舊年月河南本地是和山東一樣有鍋貼饃的。基本已斷絕。

2、斷了傳承

年間,中原飄蕩,大量精品菜餚失傳,中州官府菜差點絕脈。菜餚的精細程度和經濟是掛鉤的。

3、缺乏創新

現在河南本土精英層缺失,不懂的傳承。對於歷史的積澱,是迷茫的、遺忘的。更不會去創新制造新的賣點(唯一新創的就是燴麵),要知道現在很多地方的所謂名菜其實歷史並不長。

4、追求不高

大量河南人剛剛擺脫貧困和飢寒並不久遠,並沒有開始追求精細、風格、講究。甚至敝帚自珍。很多人還停留在”實惠、分量“上。難吃可以忍,分量小絕對跟你急。這是本土飯店缺乏精細化的根本原因。

5、缺乏改良

本土廚界本身就式微,但卻沒有形成推陳出新的風氣,傳統的一些東西是需要改良的。有沒有可能把傳統的八大湯做成營養套菜?有沒有可能把燴菜湯和餅飯做成快餐?走入城市人的日常生活中、平民化、日常化、適應當今快節奏生活。口味上也不會去追現代社會重口味的趨勢,譬如多少人還是牴觸大油大辣、牴觸味精、雞精。

6、外來衝擊

快節奏、重口味的社會大趨勢的衝擊。重油重辣燒烤火鍋臭豆腐席捲天下。其實80-90年代的時候河南本地飲食曾經繁榮過一段時間。然而,後來本地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年輕人流失精英層流失。一方面年輕人沒人去繼承,本地做廚子解決不了生活問題。另一方面本土經濟文化式微,又對外來事物普遍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會覺得本地的那些都是粗飯、土、上不了檯面。

唐朝的菜品都有什麼

關於唐朝的美食,算是比較冷門的一塊,可能大家在關注唐朝的時候,很少情況下會關心當時的人們吃些什麼。那對於吃貨來說,對於大唐時代的飲食還是非常關心的,每個朝代肯定都會有幾道家家戶戶都會做或者經常吃的才,那在唐朝時期,這些菜是什麼呢?其實古人對於肉食是非常喜歡的,而且主要都已肉食、麵食為主,可能米飯還不是特別流行。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唐朝的飲食,一起來看看吧。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詩聖杜甫一首《憶昔》,寫盡大唐盛世的繁華與富強。清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這才是一個盛世應該有的樣子。

作為一名吃貨,假如生活在大唐盛世,居住在都城長安,那麼一天應該這樣度過。

美好的一天,當然得從熱氣騰騰的早餐開始。

長安的早餐挺簡單的。數來數去無非是這三大樣:粥、面片湯和麵餅。

粥是一種做法簡單、營養豐富的食物,是唐朝人的最愛。白居易就說了:“今朝春氣寒,自問何所欲?蘇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一碗香氣撲鼻的乳粥,是禦寒的絕佳之物。白居易所提到的乳粥,是往粥里加奶。還有往粥里加蔬菜、加肉、加水果、加乾果,包羅永珍。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唐朝人加不了的。大詩人王維就喜歡在粥里加芝麻,“御羹和石髓,香飯進胡麻”。

面片湯,有一個專業名詞“餺飥”,是把麵糰扯成拇指大小的片兒,用急火煮熟,再加上佐料,大功告成。面片湯“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指大動。據說,這種麵食的做法還通過日本遣唐使流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名小吃烏冬面的原型。

早餐也不能光吃稀的,還得來點實在貨。那就吃麵餅吧。麵餅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上籠蒸出來的麵食,包括饅頭、包子之類,叫蒸餅;一類是放爐子裡烤熟的麵食,包括烙餅、油餅之類,叫燒餅;一類是用水煮出來的麵食,包括餛飩、餃子之類,叫湯餅。這裡面,燒餅的受歡迎程度最廣,《唐六典》裡記載,每年農曆正月初七和三月九年級,皇宮裡都要賞賜吃燒餅。想象一下大夥兒人手一個燒餅美滋滋地啃的場景吧。

吃貨屬火車——逛吃逛吃逛吃。逛了一天的街,掐指一算,到了正餐時間,找一家飯館坐下:“小二,點菜!”

唐朝人的正餐,那就豐富多姿了。

有羊肉。唐朝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很喜歡吃羊肉。根據記載,唐太宗長子李承乾愛用白水煮羊肉,煮熟後用佩刀割著吃。武則天的吃法就精緻多了。將羊後腿切片,在加了蔥段、生薑、陳皮等調料的水中煮熟,撈出後攤平於盤中;再將滷汁澆入盤中,晾一涼後隨時食用。武則天品嚐後寫詩:“珍郎殺身以奉國。”以“珍郎”來比喻羊,可見武則天對羊肉的喜愛程度。

有魚肉。唐朝人吃魚,較常見的做法是“膾”,將魚肉切片,類似於今天的生魚。杜甫詩云:“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說的就是做魚膾的場景。為了做出更薄的魚膾,唐朝人還發明瞭製作魚膾的專業工具。唐玄宗就送過安祿山一把製作魚膾的刀。唐朝時期,魚的種類很多,有鯽魚、鯿魚、魴魚、鯛魚、鱸魚等。有意思的是,唐朝皇帝姓李,因此禁止民間吃鯉魚,違者杖六十。可是,這並不能堵住吃貨的嘴,大夥兒還是偷偷摸摸地吃鯉魚。王維在《洛陽女兒行》中就提到吃鯉魚的事情:“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顏容十五餘。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鱠鯉魚。”

有牛肉。在唐朝,牛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官府也不允許吃牛肉。當然,如前所述,吃貨們還是照吃不誤,還發明瞭一種很有名的“牛頭煲”。“牛頭煲”的做法是,把牛頭烤了,加上各種酒、豉、蔥、姜調料煮熟。隨後放在一口大缸裡,用泥封口,埋起來點上火慢慢烤。“牛頭煲”的味道怎麼樣?吃過的人說比熊掌還美味。

有豬肉。現代人吃膩了的豬肉,在唐朝時卻並不常見。這並非朝廷禁止吃豬肉,而是大家不愛吃。唐朝著名的宮廷宴燒尾宴裡,菜品琳琅滿目,主材料有魚、蝦、蟹、雞、鴨、鵝、牛、羊、鹿、熊、兔、鶴等,甚至還有青蛙,但唯獨沒有豬肉。豬肉的做法也比較簡單,一般就是蒸了就蒜泥吃。

有各種蔬菜。唐朝的餐桌上已經有了菠菜、萵筍、豇豆、茄子、秋葵、韭菜、白菜、薺菜、胡蘿蔔的身影。唐朝名臣魏徵經常勸諫唐太宗李世民,讓他下不來臺。李世民從大臣那裡得知魏徵喜歡吃醋芹後,便請他吃飯,上了一道醋芹。魏徵見了,食指大動,飯還吃完,醋芹就吃光了。李世民馬上揭短,說:“你看,你說自己沒什麼嗜好,我現在終於見到了。”魏徵機智地回答:“陛下喜歡無為(而不是奢靡無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麼偏好。我就好這一口(醋芹)罷了。”李世民聽了,感嘆良久。

佳餚的最好伴侶是美酒。在唐朝生活,一定要品嚐葡萄酒。唐朝滅了高昌國後,獲得了葡萄酒的釀造方法,能夠釀出芳香四溢的葡萄酒。打仗的將士們,在出徵前都是要來一杯葡萄酒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至於白酒,由於釀酒技術不成熟,酒精度數不高,裡面還有黴菌,看起來是綠色的,因此,白居易寫詩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詩是好詩,酒的味道就不知道了。

男人喝酒,女人吃水果。飯後來一盤水果,想來也是極好的。橘子、荔枝、琵琶、龍眼、梨、桃、棗、杏等水果都出現在市面上。比較難得一見的是櫻桃,這種水果是皇家貢品,尋常人根本吃不到。一次,唐玄宗心情愉快,賞賜了王維一顆櫻桃。王維感激涕零,寫了一首《敕賜百官櫻桃詩》。

吃了正餐後,還有晚餐嗎?不存在的。唐朝人一天只吃兩餐,即早餐和正餐。然而,對於習慣了一日三餐的現代人來說,只吃兩餐是絕對不能接受的。那麼,可不可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來點宵夜?

如果是在唐朝初期,這是不可能的。

唐朝實行嚴格的宵禁和坊市制度。傍晚坊門關閉後,一律不許出入。那時候,還在街道上晃盪的人,被巡夜人抓住後,會面對“笞二十”的處罰。有權有勢的官宦人家,只好在家裡舉行夜宴,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雖然描繪的是五代十國南唐名臣韓熙載家的夜宴場景,也可以作為唐朝的參考。

唐朝諫臣魏徵有多富?腰纏萬貫 良田幾千公頃!

唐朝諫臣魏徵有多富?腰纏萬貫 良田幾千公頃!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唐代諫臣魏徵對唐太宗的提醒,也是對自己要求。魏徵一生節儉,生活清貧,宅無正寢,素褥布被,他沒有妻妾成群而獨善夫人,他沒有花天酒地而獨愛醋芹,他的妻子裴氏曾用“徵平生儉素”評價自己的老公,可見魏徵的日常生活是極為儉樸的。他這樣做,是真沒錢還是假裝窮?翻開歷史讓人發現,作為朝廷重臣,魏徵除了工資性高收入外,工資外的隱性收入也是相當驚人的。

  進諫也能拿外快?

  “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唐代很多都有潤筆費之類的外快收入,魏徵與眾不同,他的工資外收入則大多靠自己進諫的硬功夫,擊中唐太宗的要害,得到皇帝的欣賞,在收穫榮譽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實惠。從《資治通鑑》、新舊《唐書》、《貞觀政要》、《魏鄭公諫錄》等可靠的歷史資料中發現,魏徵前前後後得到的賞賜有十餘次,少則百匹絹,多則得錢四十萬、絹四百匹,林林總總,掐指算來,這的確是一個令人眼紅的數字。

  魏徵進諫嚐到的第一份甜頭,是勸說唐太宗停止徵招未成年男人當兵。武德九年(626年),右僕射封德彝上奏要徵招未滿十八的壯男當兵,太宗同意。敕令傳出,魏徵固執己見加以反對,不肯簽署。太宗大怒,將他召進宮中責備道:“中男中魁梧壯實的,都是那些奸民虛報年齡以逃避徭役的人,徵召他們有什麼害處,而你卻如此固執!”魏徵以徵點兵員、懷疑使詐、失信於民為由,制止唐太宗徵點中男做兵員,為此得到一隻金甕。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嶺南部落首領馮盎、談殿互相爭鬥,很久沒有入朝。各地方州府前後十幾次奏稱馮盎謀反,太宗命令大舉討伐。魏徵分析了嶺南的地形、氣候及形勢後,認為馮盎反叛尚未成形,不宜興師動眾,建議太宗派使臣前往安撫,避免兵戎相見。十月,太宗派人持旌節往嶺南慰問馮盎,馮盎則讓他的兒子馮智戴隨著使臣返回朝廷。太宗說:魏徵讓我派遣一個使者,嶺南就得以安定,勝過十萬大軍的作用,不能不加賞。於是賜給魏徵絹帛五百匹。

  貞觀二年(公元629年),有人告發右丞魏徵偏袒他的親屬,(唐朝歷史 )太宗派御吏大夫溫彥博查問,結果查無實據。此次事件中,魏徵向唐太宗灌輸了君臣一體論,要求之間應彼此竭誠相待。魏徵說,很榮幸能為陛下做事,願陛下讓臣做良臣,不要讓臣做忠臣。太宗問:“忠、良有什麼區別嗎?”魏徵回答道:“后稷、契、皋陶,君臣齊心合力,共享榮耀,這就是所說的良臣。龍逄、比干犯顏直諫,身死國亡,這就是所說的忠臣。”太宗聽後十分高興,賜給絹五百匹。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侍御史權萬紀與李仁發因告發別人而得到太宗寵幸,諸位大臣多次被遷怒。魏徵勸諫道:“權萬紀等小人,不識治國大體,以告發別人當做直言,以進讒言當做忠誠。陛下並非不知道他們使人無法忍受,只是取其講話無所忌諱,想以此警策眾大臣,然而權萬紀等人挾皇恩依仗權勢,使其陰謀得逞,凡所,均非真有罪。陛下既然不能標舉善行以激勵風俗,怎麼能親奸邪以損害自己的威信呢!”太宗默不作聲,賜給魏徵絹五百匹。後來,權萬紀等人奸狀自行暴露,均獲懲罰。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是魏徵的一個豐收之年。這一年,長樂公主將要出嫁,太宗以公主是皇后親生,特別疼愛,敕令陪送比皇姑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徵以漢明帝分封皇子采邑時,不能和先帝的兒子相比為例,勸說太宗長樂公主的陪送不能高於長公主。太宗覺得有理,進宮中告知皇后,文德皇后聞之,大喜,派宦官去魏徵家中,賞賜給錢二十萬,四百匹絹。

  這一年,唐太宗駕幸九成宮,設宴招待親近的大臣,長孫無忌說:魏徵過去侍奉隱太子,我見到他們就像見到仇敵一樣,想不到今天能在一起參加宴會。太宗說:魏徵過去確實是我的仇敵,但他能為侍奉的主子盡心出力,這是很值得稱道的。我能夠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應無愧色!魏徵常常不顧情面懇切勸諫,不許我做錯事,所以我器重他。魏徵再拜說:陛下引導我提意見,我才敢提意見。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見,我又怎麼敢去犯龍鱗、觸忌諱。太宗龍心大悅,賞賜每人十五萬錢。

  貞觀十三年五月,魏徵乘太宗詔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機,全面總結了政事不如貞觀之初的事實,上奏太宗,這就是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疏中列舉了太宗搜求珍玩、縱慾以勞役百姓、暱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頻事遊獵、無事興兵、使百姓疲於徭役等不克終十漸,批評了太宗的驕滿情緒,再次提醒他慎終如始。太宗看完奏疏後,欣然接納,並對他說:“朕今聞過矣,願改之,以終善道。有違此言,當何施顏面與公相見哉!方以所上疏,列為屏障,庶朝夕見之,兼錄付史官,使萬世知君臣之義。”遂賜黃金十斤、馬二匹。

  除了進諫之外,魏徵下半盤棋也能輕易得到不薄的好處。文德皇后所生公主月滿時,太宗宴群臣于丹霄殿,命魏徵賭圍棋。魏徵以“臣無可賭之物”為由予以拒絕,太宗則以“朕知君有物,不須致辭”強行讓魏徵下賭。說:“朕知君大有忠正,君若勝,朕與君物;君若不如,莫虧今日。”於是開始下棋,才走數十子,太宗曰:“君已勝矣!”賜尚乘馬一匹,並金裝鞍轡勒,賜絹千匹。

  另一份隱性收入——編書寫作

  另外,魏徵通過編書作文,也得到一些辛苦錢,這也算是他的另一份隱性收入了。他繕寫戴氏禮併為註解,得物一千匹。為《隋史》作序論,為《樑》、《陳》、《齊》各為總論,史成,加左光祿大夫,進封鄭國公,賜物二千段。賜物二千段究竟是多少?按照唐制規定,“凡賜物十段,則約率而給之,絹三匹,布三端,綿四屯”。折算起來,二千段合絹600匹、布600端、綿800屯。按唐代常年絹布比價摺合,2。3端布當絹2匹,布600端相當於絹520匹。綿折半算,800屯也合絹400匹。二千段大約合1500匹絹。

  據不完全統計,魏徵得到的賞賜中,至少有3900匹絹,加之賜物摺合的約1500匹絹,僅絹一項,魏徵總共得獎大約5600匹,貞觀五、六年“一匹絹得粟十餘石”,他得到的獎勵相當於粟56000石,是當時二品官112年的工資收入。另外的獎勵中,十斤的金差不多是1000兩銀子,相當於一百萬錢,加之得到的現錢三十五萬,一共是一百三十五萬,說魏徵腰纏萬貫,一點不為過。貞觀四年(630) 米(鬥)3——4錢,其獎金可買米337500鬥,也就是33750石,相當於當時二品官67年的工資。

  其他的雜物都不算,僅此兩項,魏徵得到的獎勵相當於當時二品官179年的工資收入。他活了64歲,就是從生到死都是二品官,其獎勵也相當於二品官的近三份工資。如此一算,怎麼說魏徵都不像一個清窮之人,怎麼看他都是一個大富翁。從史料記載看,魏徵沒有拒絕過太宗的賞賜,也沒有做過什麼公益事業。他的家庭支出也很簡單,除了養活一妻四子外,似乎沒有太多開支,而家庭開支,他的工資收入是完全可以承擔得起的。那麼,魏徵有錢為何不敢放手花呢?

  魏徵跟隨太宗走入官場,乾的大多是“咬人”的活兒,著實也得罪了一批被咬的人,有人舉報魏徵偏袒親屬就是最好一例。如果在經濟上再出風頭,必定成為群起而攻的物件,這也許是魏徵低調消費的主要原因吧。另外,魏徵的老婆裴氏是有名的賢內助,生活上精打細算,從嚴要求,魏徵有錢不是不敢花,而是花了怕老婆不願意。如此鉅額的獎金,究竟到哪裡去的?唯一的猜測只有一個:壓在他家素褥布被的某一角。

 

  不管怎麼說,魏徵得到豐厚獎勵不是通過貪汙所得,憑的是自己的硬工夫,他即便是一個大富翁,也是無可厚非的。太宗對他的這些獎勵,倒對現實中如何對待敢諫的人提供了借鑑的依據。如果現在也有人像魏徵一樣敢於同歪門邪道作鬥爭,給他發一個兩噸重的大獎牌,相信公眾也不會有什麼意見。

《唐朝穿越指南》第二章 如何在唐朝做一名合格的吃貨

一、上朝請務必參加吃喝,品種豐富,料足量多——官府食堂

1、油

唐朝人吃的油,一大部分是動物脂肪、肥豬肉煉的油啦,羊肉也會出點兒油。煉油的植物主要是大豆和胡麻,也有麻子、紅藍等。

2、朝參

朝參日,也就是要進宮上朝參見皇帝的日子。

①三品以下的(不含三品),每個月逢一、五日朝參,也就是每個月的七年級、初五、十一、十五、二十一、二十五要上朝;

②三品(含三品)以上的,每月一、五、九日朝參;

③一些位置比較重要的,理論上是每天都得入宮參見皇帝的,這群人是“文官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他們被稱為“常參官”。

早晨五點半就得進入皇宮大門。

3、朝參日廊下食

從太宗貞觀年間開始,每次朝會結束以後,公家都會讓上朝的們在宮殿飛簷下、廊廡上坐地吃頓飯。

在日常供應以外,夏季還有防暑降溫餐,冬季有烤火餐,各個節日也有加餐。

①三九天:熱湯餅;

②夏天:用涼水拔過的冷麵、冷粥,再配些栗子、桃、梨、石榴、柿子;

③寒食節:甜米粥;

④正月初七(人日)、三月九年級:煎餅;

⑤正月十五、三十:糜糕;

⑥端午:粽子;

⑦七月初七:斫(zhuo)餅;

⑧九九重陽:糕;

⑨十月一日:黃米羹。

4、宰相

唐朝實行的是群相制,也就是三省裡不止一位高階,可以通過被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官銜,被承認為等同於宰相。

5、政事堂——“堂廚”

一間專供宰相們一起使用的辦公大廳,位置在皇宮裡面,靠近上朝大殿和皇帝辦公室的地方。

皇帝隔三岔五地把自己御膳房做出來的食物賞給宰相們的“堂廚”,這都算是一種制度了。

最基本的禮儀要求:首先,您不能隨隨便便地進政事堂蹭飯吃,必須有了宰相資格以後才能上桌;其次,您還不能隨便退席,如果有人中途退席出門,別的宰相必須停筷等著,人齊全以後再繼續吃。

6、非朝參日公廚堂食

食堂的建設規格有一定標準,大致是在各部門財力範圍內,力求巨集大嚴整。

開飯的時間大都是午時。

至於就餐的儀式,管理的嚴格程度,吃飯時讓不讓說話談笑,各個部門有自己的規定。管得最嚴的可能是御史臺,,開飯前主官要訓話,各級工作人員固定座位,吃飯時不準走動,也不許說話談笑。

京外州郡的工作餐成本,是由地方財政列預算,有時候是財政直接支付所有支出,有時候是財政上出一部分錢當本錢,由相關管理部門拿著本錢去做生意、放高利貸,以利息收入來支付“公廚”的消耗。

首都裡各部門的“公廚”預算幾乎全是以朝廷賜本錢,各部門自己去營運收利的形式來應付。

大理寺的食堂牆壁上寫滿了常用法律條文。

7、唐代安史之亂後,國家和財政收入都亂七八糟,實在沒錢供應們天天吃喝,皇帝也沒轍,只能下詔叫們隔天上班,也就是上一天班,吃一天工作餐後,第二天你在家歇著。

二、“沒見過吧,這叫日式刺身!”“不就是切鱠嘛……”——葷食

1、禁食馬、牛

《唐律卷十五·廄庫》:“主自殺馬牛者,徒一年。”主人殺掉自己養的馬或者牛,要服一年苦役,也就是國家禁止殺死這兩種大牲畜,當然更禁止吃牛肉。

2、牛頭褒

取皮光肉嫩的小牛頭,先在火上燒一下去掉毛,再用開水燙洗,把毛根都去除乾淨。鍋裡下酒、豆豉、蔥、姜,把牛頭煮熟,剝下肉切成手掌般大的肉塊,跟酥油、花椒、酸橘等一起調好味,塞進瓶甕裡,用泥封住甕口。最後把肉甕埋進火塘,用微弱的火力慢慢加熱烘出風味來。

主要在南方地區流行。

3、公家發肉

①親王以下到二品大官,每個月供給二十頭羊、六十斤豬肉;

②三品官,每個月只給十二頭羊;

③四品五品官,每個月給九頭羊。

4、正堂

唐朝人家的正堂,南面往往是沒有牆的,只用幾根柱子支起來簷頂。南面需要擋風時可以用屏風行障之類圍住,夏天就乾脆撤走,是一座半露天的建築。人們坐在堂上,可以直接看到堂外院子裡的情景。

貴客坐在堂口的位子,一方面是便於上菜時先敬給他;另一方面也是方便觀看歌舞—那時候舉辦正式宴會,堂下院裡八成要有歌舞節目佐餐。

5、過廳羊

只見一名庖人牽著一頭活羊,走到堂前階下,向堂上行禮畢,翻手擎出一柄明晃晃的尖刀,熟練地插入活羊頸子,殺羊放血,剝皮斫肉。

這時候主人請眾賓客下堂,也來到剛殺好的肥羊前,客人們覷來看去,瞅中哪塊羊肉好,自己用刀子割下來。一旁服侍的下人奉上顏色不同的彩錦,把自選羊肉包紮好,送去蒸熟。

時間到,蒸好的羊肉一塊塊送回來。您可要認準自己選的那塊彩錦,接過來開啟,把羊肉放進自己食器裡,用主人提供的竹刀切成一片一片的,再撒上胡椒,澆上杏醬。

6、醃製

用鹽、醋、酒、花椒等各種調料,加上風乾、烘乾、發酵等製作技術,就能做出脯、臘、酢、菹等各種純天然、無公害,保質期又很長的食物。

7、家禽

家禽類裡面,雞是佔了絕大多數份額,僅次於它的不是鴨,而是鵝。

8、渾羊歿忽

這道菜,也得在有錢人家的大宴會上才能見得到。幾個僕人共扛一張大木盤上廳,盤子裡放著的是一頭完整的冒著熱氣和焦香的烤全羊……

等等,您說我們要吃的是禽類名菜,為啥端上來的是羊?唉,客人您繼續看下去啊,廚子拿出刀來,把被縫合起來的羊肚子剖開,原來裡面藏著一隻燒鵝呢!

這鵝肚子裡還有東西哦,是用調味品拌勻的肉和糯米飯。把收拾乾淨塞填飽滿的整鵝塞進羊肚子,一起在火上炙熟以後,我們只把燒鵝取出來,切開一一分著吃,烤羊作為容器就扔掉了,當然一般會扔給僕人們去享受。

9、魚類

①切鱠(kuai):類似生魚片;

②魚羹。

魚需配飯。

三、歡迎光臨正宗河北醋芹老店,本店專營魏家菜——蔬菜

1、西紅柿、土豆、紅薯、玉米

明朝才從美洲傳入。

2、青椒以及辣椒家族:清朝從美洲傳入;

  洋蔥:清朝從西亞、南亞傳入。

3、烹飪方法

唐朝以水煮、汽蒸、火烤為主,“炒”菜技術,到宋朝才有明確記載。

4、醽(ling)醁(lu)、翠濤

唐開國名相魏徵魏玄成,家藏西域釀酒法。

5、河北醋芹

以水芹為主。

6、葵

冬莧菜。葵的地位相當於北方的大白菜,種植普遍,非常重要。

7、薤(xie)

蕌(lei)頭。易儲存,可以越冬。唐朝喜歡把它醃製成酸辣的菹(zu)菜,或者乾脆投入食鍋裡當調味料。

8、大塊菜蔬

蘿蔔、蔓菁、芋頭、茄子、嫩葫蘆、筍、藕。

9、涼拌菠菜

唐朝太宗文皇帝開西域後,從天竺引進的新種“波稜菜”,很珍貴。

10、蘑菇

以野生採摘為主。

11、藿

豆葉,與葵並列,都是最常見、最大眾的蔬菜。

參考文獻:

王賽時.唐代飲食.濟南:齊魯書社,2003

四、茶裡不加蔥姜鹽果汁,讓人怎麼入口啊,掀桌!——茶文化

1、博士

小二。唐朝對服務從業者或者中低階技術人員的稱呼。

2、要喝茶,選準地理位置

①西漢:蜀中;

②南北朝:整個南方,最好上層貴族社會

③初唐:保持了南方生活習慣的江東華族家裡,或者,寺院。

3、茶中佐料

除了茶葉的澀香味外,還可能有蔥、姜、花椒的麻辣味,大棗、桂皮的甜香味,橘皮、薄荷的清涼味,酥酪的奶香味,牛羊豬肉的油腥味……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喝茶的習慣在我國大範圍流行開來,從那之後,普通人家和飲食飯店大多都能供應茶水了。但是,終唐之世,很多人,甚至說是大部分人,喝茶的時候,習慣往茶里加入以上所說的種種作料。

4、劉姥姥式熬茶法

①拿茶葉,茶葉是用鮮葉蒸焙烘乾加工出來的,有可能是零散葉狀,但更多的是緊壓成餅狀,比較像現代的生普洱餅。

②把茶葉掰碎了,上火烤,烤得又紅又幹,搗碎了倒進瓷瓶裡。

③燒水,水開之前,往鍋里加入上述種種作料。

④水開後,把茶葉末倒進水裡,跟作料一起煮,煮成一鍋茗粥,倒出來分好杯,開喝。

5、唐式煎茶法

①掰碎茶餅,丟容器裡上火炙烤,至少火力均勻地烤兩回,越乾燥越好,據說這樣可以使茶味增厚。

②把烤好的茶葉趁熱放進紙袋子裡,防止香氣外溢,放涼。  

③把茶葉倒進專用的茶碾子裡的,碾得越細越好。碾成菱角那麼大的碎屑不成,至少要碾成細米狀,能碾成松花粉狀最佳。

④碾碎的茶屑再倒進茶羅子,用羅篩一遍,反正我就是要細細的茶粉。

⑤茶粉收好,可以開始燒水了。陸茶聖認為用山泉水煎茶最好,江河水較差,井水最差,自來水的話……

⑥用特製的風爐、上好的炭、專用的小鍋釜燒水。水面有魚眼紋,微微發聲的時候,叫初沸,這時候加鹽。

⑦鍋邊緣如湧泉連珠冒泡,二沸了,這時候用瓢舀起一瓢水出來,放旁邊備用。

⑧一邊用竹具攪動鍋裡的沸水,一邊往水中心撒茶粉,很快水又開了,洶湧激盪,於是把剛才那瓢水倒回鍋裡,壓一壓火頭,別讓茶粉迸到外頭。

⑨騰波鼓浪的三沸一出現,這茶就算煎好了,趕緊離火,別再繼續煮,端著鍋往那些高貴的青瓷白瓷茶碗裡分倒吧。

⑩分茶的要訣,在於把茶水上的浮沫(茶粉不是速溶咖啡粉,大部分在水裡呈漂浮狀)藝術地倒進各個茶碗裡,最基本的要求是:厚薄均勻,看著舒服,高手甚至能把這些浮沫斟成各種圖案造型來比試鬥茶。

⑩①煎一釜茶最多隻能倒五碗,限量版才值錢,再多了就不夠高貴冷豔,而是飲牛飲騾的蠢物了。

陸氏煎茶法公佈以後,很快作為上流社會貴族人士玩高雅的標準之一,風行全國,傳至後世,禍延東瀛,經久不衰。開元天寶之後,在民間亂逛的時候至少可以喝到味道奇怪的八寶亂燉茶,在皇室貴族家裡就可以享受正宗茶道伺候了。

四、李白斗酒詩百篇……你給老子喝的是假酒吧?——酒文化

1、白酒

濁酒、綠蟻酒。

2、自制濁酒、清酒

第一步,先做酒麴。第二步,投料。第三步,開壇。第四步,加灰。第五步,榨酒。第六步,客人您別急著喝啊,這樣做出來的酒叫生酒。

3、好酒

郢州富水、烏程若下、滎陽土窟春、富平石凍春、劍南燒春、河東乾和葡萄、嶺南靈溪博羅、宜城九醞、潯陽湓水、齊地魯酒。京師佳釀:西市腔、新豐酒及蝦蟆陵之郎官清、阿婆清。

用稻米釀的清酒:原產地在南方的郢州富水、烏程若下、嶺南靈溪博羅、宜城九醞;

高粱酒糜子酒:魯酒或者長安本地的西市腔、新豐酒、郎官清、阿婆清。

4、酒精度數

四五十度的高烈度白酒,蒸餾法造出來的,元朝才傳入。

唐宋年間的酒,最高不會超過二十度。

5、葡萄酒

西漢張騫通西域時傳入。

唐朝之前,中原人不會釀葡萄酒,需從西域輸入,貴,一般人吃不到。

唐初唐軍開西域,將高昌國(吐魯番)設定成唐朝的一個州,同時,當地的特產馬葡萄和釀酒技術,傳入了中原地區。

河東乾和葡萄,揚名天下,皇駕貢酒。

6、無酒精飲料

①酸奶:酪, 採用牛、羊、馬等牲畜的乳汁經過加工製成,酥、酪、醍醐等;

②果飲:烏梅漿、葡萄漿、桃漿、蔗漿、三勒漿。

7、冰鎮

皇室有專門的按照明文規定負責冬天藏冰、夏天取冰;一般貴族大臣家也經常自己弄藏冰窖,皇帝還經常在夏天對大臣賜冰。甚至在長安市面上,也有向普通百姓賣冰的商人,當然賣得很貴,窮人就不要奢望了。

標籤: 醋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xmnn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