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採茶戲觀後感

採茶戲觀後感

採茶戲觀後感

作為一部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戲曲,採茶戲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充滿茶文化的世界。整個劇情很樸素,講述了採茶女、茶商、託民、鍘魚郎等人對茶文化的熱愛、追求和感悟。表演風格簡潔明快,歌唱和舞蹈配合緊密,讓人沉浸在茶香四溢的氛圍中。尤其是那段描寫揹負著茶葉,穿越崇山峻嶺、風雨兼程的場景,直接把觀眾的心扉打動了。

然而,在欣賞這部戲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中國茶文化逐漸淡化的悲哀。近年來,國內外市場對茶文化的認知和傳承都面臨挑戰,特別是年輕一代很難真正理解茶文化的內涵。因此,採茶戲對於茶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尤為重要。相信只要有更多像這樣的良心作品,中國傳統文化就能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黃梅戲觀後感800字

黃梅戲觀後感800字

黃梅戲觀後感800字,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每年春天採茶時,茶農們習慣於一邊採茶一邊唱著山歌小調和民歌,黃梅戲的影響是很深的,以下看看黃梅戲觀後感800字。

黃梅戲觀後感800字1

黃梅戲是我國戲曲的主要地方劇種。黃梅戲發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區。一百多年以前,這裡流行"黃梅調"也叫"採茶戲"。這種小戲中的一個支派逐漸東移,在安徽安慶地區成了氣候,形成了後來的黃梅戲。 早期的黃梅戲多是把當地的民歌小調直接搬上舞臺,表現當地生活尤其是農村生活的故事。比如《打豬草》說的就是一個農村男孩與一個女孩因打草損壞了農作物產生矛盾,通過對歌化解矛盾的故事。

其中的"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又如《夫妻觀燈》,通過一對青年夫婦元宵節觀燈的見聞,描繪了市井生活的豐富多彩。不久,黃梅戲在搬演大戲上也有了成績。這些大戲主要是受"青陽腔"、"徽調"的影響而產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戲,像《烏金記》,《七仙女下凡》等。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幾經磨礪修改,最終定為《天仙配》,成了黃梅戲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品。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黃梅戲,基本上是農民自娛自樂的一種文藝形式。 從20世紀20年代起,黃梅戲日趨成型,也逐漸走上了職業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標誌之一即是演出地點從農村走上了城市舞臺。

先是在安徽懷寧一帶出現了專業班社。懷寧素有"戲鄉"的稱號。這裡唱黃梅調十分興盛。從演出一方來說,戲目多、人才多、班社多;從看戲者一方來說,觀眾多、市場多。於是,一批戲班應運而生。1926年,著名演員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壽(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躍於安慶市區,此後在這裡紮根。 黃梅戲進入城市以後,受到了京劇、越劇、揚劇、淮劇、評劇等劇種的影響,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進。

從劇目上看,改編、移植了其他劇種的好戲如《文素臣》、《巨集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從音樂上看,傳統唱腔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減少了傳統唱腔中帶有濃郁方言土語色彩的墊字,這樣,唱腔簡潔、明快,從字面上也好讀易懂。從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劇種的一些程式化動作。 如開門、關門、圓場、喝酒等動作。其他在服裝、道具、裝置、伴奏等許多方面都比農村演出時有了發展。

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尤其是40年代的黃梅戲,已經成熟。 黃梅戲的更大發展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由於國家對地方戲曲給予足夠的重視,為加強藝術力量,安徽省陸續選派一些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方面的專門人才參加了黃梅戲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黃梅戲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黃梅戲從安慶小戲一躍而成為安徽省最大的劇種。至今,黃梅戲與黃山一起,並稱"安徽二黃",成為安徽省的驕傲。

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突破了"花腔"只能專戲專用的束縛,同時,巧妙地借鑑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造出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斷若續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了以中樂為主的中西混合樂隊,從音樂氣氛上大大提高了劇種的表現力。這一時期演出的劇目很多,但大都進行了整理、重編。如《打豬草》、《夫妻觀燈》、《天仙配》、《藍橋汲水》、《補背褡》、《梁山伯與祝英臺》、《秦雪梅弔孝》、《柳樹井》、《春香傳》、《女駙馬》、《牛郎織女》、《黨的女兒》、《江姐》、《劉三姐》等不勝列舉。 其中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拍成了電影

為黃梅戲的廣泛流傳,為保留黃梅戲藝術家的卓越風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到黃梅戲藝術,就不能不提起為黃梅戲藝術做出巨大貢獻的一批老藝術家,如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等。其中,尤其以嚴鳳英最為突出。至今,人們只要提起黃梅戲,就會提起《天仙配》,只要提起《天仙配》,就會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嚴鳳英。試想,在今天的中國,有多少人會唱嚴鳳英那段"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呀!

黃梅戲觀後感800字2

有關於黃梅戲的作文

說實話,我以前一點也不喜歡中國的傳統戲曲,因為在我的印象裡,它們一般都只是依依呀呀的唱個不停一點也沒有趣味。

但是,幾年前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段黃梅戲,改變了我對他們的看法。

表演者的嗓音是那麼輕柔,音樂也那麼優美,聽過以後,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我想,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黃梅縣戲風更盛。明崇貞年間,黃梅知縣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中就有十月為鄉戲的記述。清道光九年,在別霽林的《問花水榭詩集》中,一首竹枝詞的描述就更為生動:多雲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採茶歌。

黃梅戲不但優美動人,而且還有這麼悠久的傳說呀。

我覺得,現在中國的傳統戲曲越來越不受歡迎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雖然流行歌曲確實有它的優點,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它而忘了中國的傳統戲曲呀!我們只要用心去體會不難發現傳統戲曲的美妙之處。所以,請大家和我一起,去體會中國傳統戲曲的優美,相信大家一定會愛上它們!

黃梅戲觀後感800字3

有關於黃梅戲的作文

以前,我老覺得黃梅戲、京劇非常老土,而且只適合那些老年人唱。但是,自從那次排練後,我改變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學的奶奶讓我和同學一起去學唱黃梅戲。聽了這個訊息,我猶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從業沒有唱過這些戲,總認為自己唱不好。而這次卻讓我去唱,豈不是自討苦吃?

我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練的地方,剛進門,只見裡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個居委會圍了個水洩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緊張地想:這麼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經過訓練的,我等會兒唱不好,豈不是出盡洋相!

開始上課了,由於我們這幾個插班生一點也不會,於是便傻呆呆地坐著,聽他們唱。慢慢地,我聽得津津有味、聽得如痴如醉,咦,怎麼黃梅戲也這麼好聽呀,我疑惑地想。不知不覺,我們也學著會唱了幾首。誰知,一位老奶奶竟想出了一個對我們來說的壞點子叫我們兩個小孩子唱。天啊,猶如晴天霹靂,我們兩人面面相覷,但在另一位老奶奶的幫助下,我咬了咬牙,起了頭

唱完後,大家情不自禁地為我們鼓掌,誇我們學得快、唱得好。漸漸的,我喜歡上了黃梅戲,而且越聽越喜歡,越聽越覺得黃梅戲好聽

原來黃梅戲也很好聽,以前小瞧了它,今後可不能這樣哦!

黃梅戲女駙馬觀後感500字

黃梅戲女駙馬觀後感500字

黃梅戲女駙馬觀後感500字,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每年春天採茶時,茶農們習慣於一邊採茶一邊唱著山歌小調和民歌,黃梅戲的影響是很深的,以下看看黃梅戲女駙馬觀後感500字。

黃梅戲女駙馬觀後感500字1

本片黃梅戲《女駙馬》,1959年秋由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出、導演劉瓊、上海海燕電影製品廠出品。一部半個世紀前搬上銀幕的黑白老片,沒有現代的聲光裝置和三維動畫製作技巧,看過後依然使我們激動不已,足以說明這部戲的魅力和感染力。她的過人之處在那裡呢?我想不外以下幾點:

一是劇情好。出身於大家閨秀且識書達理的馮素珍愛情忠貞不渝,為搭救從小訂婚的同窗共硯的李兆廷,敢於同嫌貧愛富的家庭決裂,在丫鬟春紅的幫助下,女扮男裝吃盡千辛萬苦到京城尋找長兄馮益民,後又考中了金科狀元,被皇帝誤招為駙馬。由此產生了"金殿"一場嬉鬧劇,駙馬是女人的事實在洞房之夜暴露,點題《女駙馬》,到了全劇的。然而,博學機智的馮素珍能夠化險為夷,情真意切地感動了公主。她們二人其後又講今比古巧妙地說服了皇帝,皇帝恕馮素珍欺君斬首之罪,並在大人劉文舉的促合下,皇帝詔馮素珍為義女,公主稱之皇姐。同時,詔八府巡按前金科狀元馮益民為駙馬與公主成婚,另,李兆廷平冤昭雪出獄,年度金科狀元馮素珍替-考有效,李兆廷紅袍加身。皇帝大喜,兩個皇姑,兩個駙馬,兩對新人擇日完婚。

二是編導巧。黃梅戲《女駙馬》其母本是黃梅戲罕見劇目《雙救舉》,僅流傳在安徽省安慶地區潛山、嶽西一帶。上個世紀中葉的1958年,編劇王兆乾根據民間藝人左思和所獻孤本進行改編。將原來27場戲精簡到7場,新增編“金殿" 一場戲,定名《女駙馬》。結局是一對半新人,李兆廷無罪出獄做了真駙馬,公主做大,馮素珍進宮做了二房,由安慶地區黃梅戲劇團演出,獲得觀眾好評。1959年編劇陸鴻飛再編,劇中增設新人物馮素珍的大哥、前科狀元八府巡按馮益民,由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出(導演洪謨),並參加安徽省第二屆曲藝匯演。同年秋搬上銀幕(導演劉瓊)。即本片出現的皇帝收馮素珍為義女,馮素珍替夫考中狀元有效,新科狀元為李兆廷,同時招馮益民為駙馬。皇帝大喜!出現了一對公主、一對駙馬、兩對新人、雙喜臨門的大結局。可見編導人性化設計獨具匠心。

總而言之,看黃梅戲《女駙馬》不僅使我們領略了我國優秀劇目黃梅戲的藝術經典一面,同時受到了她的藝術薰陶和啟迪。熱愛生活,鍾愛親人,呵護家庭是我們男女老少共同的社會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和諧社會,家庭要和諧是前提和基礎。女駙馬----馮素珍的精神值得弘揚。黃梅戲《女駙馬》是好人有好報,抑惡揚善輻射正能量的典型劇目,是集“陽春白雪”“下里巴人”於一身的超級文藝作品。

黃梅戲女駙馬觀後感500字2

黃梅戲作文 篇1

說實話,我以前一點也不喜歡中國的傳統戲曲,因為在我的印象裡,它們一般都只是依依呀呀的唱個不停一點也沒有趣味。

但是,幾年前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段黃梅戲,改變了我對他們的看法。

表演者的嗓音是那麼輕柔,音樂也那麼優美,聽過以後,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我想,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黃梅縣戲風更盛。明崇貞年間,黃梅知縣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中就有“十月為鄉戲”的記述。清道光九年,在別霽林的《問花水榭詩集》中,一首竹枝詞的描述就更為生動:“多雲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採茶歌”。

黃梅戲不但優美動人,而且還有這麼悠久的傳說呀。

我覺得,現在中國的傳統戲曲越來越不受歡迎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雖然流行歌曲確實有它的優點,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它而忘了中國的傳統戲曲呀!我們只要用心去體會不難發現傳統戲曲的美妙之處。所以,請大家和我一起,去體會中國傳統戲曲的優美,相信大家一定會愛上它們!

黃梅戲作文 篇2

黃梅戲發展於我的故鄉安徽,它是民族文化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熠熠生輝。

記憶中一個蟬鳴不斷的深夏,我與家人們一起看電視。一段廣告後,電視播放起了黃梅戲。我本對這一類戲曲不太感興趣,認為不過就是唱幾句歌詞而已,站起身正準備離開時,媽媽卻興致勃勃地叫住了我:“哎,你快過來看看,這可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黃梅戲呢!”母親都發話了,我還能選擇不看嗎?於是,我只好懶洋洋地答應了一聲,重新坐到了沙發上,看著螢幕上逐漸出現字幕:黃梅戲《女駙馬》。當電視中傳出第一聲歌聲時,我便被震撼到了:表演者的聲音無比的輕柔婉轉,配樂也十分動聽,令我心曠神怡。還沒聽幾句,我便完全沉迷在了那鑼鼓與歌詞編織成的世界之中。“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我被深深吸引在了故事的劇情中。為馮素貞的執著感動,為最後的美好結局欣喜若狂。我想,這應該就是黃梅戲的魅力所在了吧。我會隨著劇情的發展,或是欣喜、或是憂慮、或是緊張,好像自己也成為了那曲折故事中的一個小成員似的。

黃梅戲雖然並不如京劇那般華麗多彩,但它擁有質樸細緻的表演,如行雲流水般委婉動聽的曲調,令我深深折服其中。

黃梅戲,充分體現出了安徽文化的多姿多彩與美麗,我愛家鄉的黃梅戲!

黃梅戲女駙馬觀後感500字3

黃梅戲作文【一】

安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最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就要屬黃梅戲了,如果大家提到黃梅戲,那麼一定就會聯想到安徽。那麼黃梅戲到底是什麼呢?其實黃梅戲就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來叫“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中期再皖、鄂、贛三省領地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

黃梅戲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走進了世界;用戲曲之音樂精華,獨特的風格推崇者藝術;將表演質的細緻、真實和活潑呈現給了觀眾。

黃梅戲的出場人員豐富有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範圍。也有年齡大的人物正旦、老生、老醜等等。黃梅戲的作品數量繁多,有大戲小戲之稱,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則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鬥籮》……黃梅戲的類別還有花腔和平詞兩種: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平詞,正本戲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敘述、抒情,韻味豐富。如行雲流水。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在傳統的基礎上大大豐富了黃梅戲的表現形式,加強了黃梅戲的文學性,發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來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質的昇華,旋律更為優美,影響更為擴大,黃梅戲從鄉村草臺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

安徽的黃梅戲是我們的驕傲和光榮,面對新世紀,我們寄希望於新一代黃梅戲傳人用青春、美麗和智慧,創造新的燦爛……

黃梅戲作文【二】

以前,我老覺得黃梅戲、京劇非常老土,而且只適合那些老年人唱。但是,自從那次排練後,我改變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學的奶奶讓我和同學一起去學唱黃梅戲。聽了這個訊息,我猶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從業沒有唱過這些戲,總認為自己唱不好。而這次卻讓我去唱,豈不是自討苦吃?

我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練的地方,剛進門,只見裡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個居委會圍了個水洩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緊張地想:這麼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經過訓練的,我等會兒唱不好,豈不是出盡洋相!

開始上課了,由於我們這幾個“插班生”一點也不會,於是便傻呆呆地坐著,聽他們唱。慢慢地,我聽得津津有味、聽得如痴如醉,咦,怎麼黃梅戲也這麼好聽呀,我疑惑地想。不知不覺,我們也學著會唱了幾首。誰知,一位老奶奶竟想出了一個對我們來說的壞點子—叫我們兩個小孩子唱。天啊,猶如晴天霹靂,我們兩人面面相覷,但在另一位老奶奶的幫助下,我咬了咬牙,起了頭……

唱完後,大家情不自禁地為我們鼓掌,誇我們學得快、唱得好。漸漸的,我喜歡上了黃梅戲,而且越聽越喜歡,越聽越覺得黃梅戲好聽……

原來黃梅戲也很好聽,以前小瞧了它,今後可不能這樣哦!

許昌毓秀路國小戲曲進校園活動作文

戲劇進校園有感

我是一名高中生,來xx國小。在參加戲曲進校園的活動中,我感受到戲曲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需要有人去延續傳承。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黃梅戲。據瞭解,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黃梅戲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採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唸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那天我們觀賞了眾多戲劇,還有戲劇大師親自給我們講解戲劇的知識,是同學們更深刻的瞭解到中華傳統藝術的魅力,那天的天氣晴朗,藍天白雲,映襯這戲劇的舞臺,更顯得自然和諧,賞心悅目,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戲劇的魅力,我相信大家也一定有跟我相同的感受,至此,有感而發。

2、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今天,在我校開展了第一屆“戲曲進校園”活動,我們懷著興奮的心情去觀看了戲曲表演。

小時候,看見自己的爺爺和奶奶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很老土,趕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賞了戲曲後,我才被戲曲震撼了。我現在才感受到什麼是“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不是嗎?這些戲曲,就像我國的一部部歷史,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只有懂得關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因為他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戲曲是我們的國寶,戲曲是我們的國粹,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我們怎能忘記它們?如今的社會,我們這些青少年們的視野,已經轉移到流行音樂、影視和網路,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其實,當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一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感慨不已。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戲曲進校園觀後感(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1

  戲曲進校園作為國家文化復興戰略的組成部分,其意義在於通過創造戲曲與年輕人的交集,對戲曲事業的振興和青少年精神培育兩方面同時產生深刻影響,讓青少年因親近戲曲而變得高雅,讓傳統戲曲這一中華文化瑰寶得到繼續。

  當前,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自覺開始強化,西方文化的影響仍然存在,兩種文化的衝突正影響著成長中的孩子們。文化的尋根之旅不只存在於漂泊在外的華僑華裔後代,也廣泛存在於國內校園的在校學生中。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的年青一代應具有中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具有千百年來積澱而成、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

  戲曲作為集中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融合吸收了詩歌、音樂、舞蹈、美術、服飾、武術等藝術精華,可以很好展現中華美學風範。通過戲曲傳藝、傳神、傳德,講述中國道德故事,褒揚家國情懷、優秀品格、善良人性,引人向真、向善、向美,可以很好地傳承中國精神。因而,戲曲進校園將為學生們架起文化上聯通過去與未來的橋樑,讓孩子們自覺地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從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得思想涵養和價值支援,進而帶動整個社會向善向上。可以說,戲曲進校園為校園文化教育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精神世界的塑造提供了無限可能。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戲曲劇種以平均一年一個的速度在消失,觀眾老化分流,“戲迷”“戲粉”銳減,戲曲衰落,前景堪憂。中國戲曲孤獨的守護者們一直堅忍不拔,孜孜以求,堅守定力,苦練內功,遏制流失,用心傳承。

  當然,在西方文化劇烈衝擊的背景下,我們在思考戲曲的存在與發展問題時,也有一種現象,即習慣於在繼承與創新這對關係的討論中本能地維護傳承的價值。強調對戲曲本體的堅守,這是不錯的,多年來正是這樣的價值傾向保證了戲曲的存續。但是,對於一直在尋求更好發展的戲曲來說,另一對關係也同樣重要,那就是戲曲傳承與傳播的關係。傳承保證戲曲本體在發展過程中不走樣,保持其內在的規定性,保證這個文化種子的基因不變異,保持其特殊的審美質量和精神。傳播則是傳承得以存在的陽光雨露。在戲曲行業走向復興的初始階段,我們特別需要關注傳播的價值,捕捉傳播的機遇,選準傳播的途徑,瞄準傳播的優先群體。

  最近兩年來,全國範圍的系列利好正助推戲曲繁榮,戲曲界應順應變化,努力將多年傳承積累的成果轉化為全社會的價值資源,主動將傳播作為階段重點,在中國小普及戲曲常識,講述戲曲所承載的中國故事,科學引導孩子們看戲、聽戲、學戲、唱戲、愛戲,培育更多年輕觀眾,涵養更多的戲曲人口,從根本上解決戲曲事業發展後繼乏人這個瓶頸性問題。可以說,戲曲進校園為戲曲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面向未來的'無限可能。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2

  9月12日,天等縣城關國小舉行20xx秋季學期一年級新生“開筆禮”暨“戲曲進校園”活動。通過參加活動,我看到了精彩的戲曲表演,也對戲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活動中,我感受到戲曲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需要有人去延續傳承。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黃梅戲。據瞭解,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黃梅戲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採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唸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5月20日,黃梅戲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活動結束後,學校要求每位同學製作一份有關戲曲內容的手抄報,我選擇的就是以黃梅戲為主要內容的手抄報。我在網上尋找了有關戲曲的知識和圖片,並把它們摘抄到手抄報上。製作手抄報讓我對黃梅戲有了更深的瞭解。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3

  5月11日,是一個難忘的日子。晉中市“戲曲進校園”巡迴講演來到了我們學校。同學們個個興奮不已,期待著,期待著。

  下午,烈日炎炎。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進操場,卻見碧綠的草坪上已是人頭攢動。同學們聚精會神凝視前方,時而又探頭張望。臺上不知何時已搭起了一個大架子上面寫著“晉中市‘戲曲進校園’巡迴演出”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我們剛剛坐好,就看到主持人緩步走上講臺——活動正式拉開了序幕。

  瞧,幾個身著華麗服裝的人徐徐走上舞臺。眼尖的我一眼看見了斷案如神的包公。只見他穿著黑色的長袍,白色的袖口輕輕甩動著;他的眼睛炯炯有神,黑色的臉中間誇張地畫著兩道白紋,那或許是他的眉毛;下巴上幾縷長長的鬍鬚,無聲的告訴人們他的閱歷豐富,他的聰明果斷,他的嚴謹認真……他好像帶領我們穿越歷史,來到了那個時代,親眼看他如何巧妙斷案,看他鐵面無私,擺平一場場官司。我敬佩,我驚歎,更深深沉醉於晉劇的博大精深。

  主持人又請出另外幾個經典人物,並繪聲繪色的向我們介紹了刀馬旦等角色,他們個個都施展出自己的拿手好戲,同學們看得目瞪口呆,讚歎不已。

  藝校的哥哥姐姐見我們還不滿足,又為我們表演了許許多多自編的舞蹈。他們那曼妙的舞姿和生動的肢體語言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我們的目光。優美的音樂作了一曲又一曲,哥哥姐姐們彷彿永不知疲倦似的,舞了一支又一支。我想起了兩句詩:“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最後,哥哥姐姐們帶來的兒童劇《叫醒陽光》宛如一串委婉的歌謠,一副多情的風土畫,一曲優美的敘事詩。他們的一顰一笑都感染著我們,讓我們嘖嘖稱奇,流連忘返。

  活動結束了,我心中感慨萬千。如果沒有藝校哥哥姐姐們臺下無數次的苦練,我們又怎能真真正正體會到晉劇的精美和中國藝術的精華所在?如果沒有這樣熱愛戲曲,熱愛藝術的人,中國的藝術又怎能延續至今,走向繁榮?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4

  中國戲曲,對於年輕人的我們未必十分關注,但我對中國戲曲還是很關注的,從小受爺爺的影響,我對戲曲也有點興趣了,在大學,沒想到我可以選到這樣的課,我根據我的愛好就選了,通過這個課程的學習我學到很多關於戲曲的知識,我通過查一些資料,自己寫了一些對該課程的感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如今的現代科技飛速發展,中華文化也從幾千年前的單調,發展到現在的輝煌。戲劇,無疑是能夠很好地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和特色的一項文化。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髮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戲劇的發展可以說是隨著文明的出現就出現了,雖然原始的戲劇很粗糙,也可能稱不上是戲劇,但任何一項文明的發展都是要經歷剛開始的粗糙,才能逐漸得趨於完善的。原始的戲劇為後來完美的戲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戲劇從原始社會發展代中國古代,經歷了一個重大改革。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作“戲曲”。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5

  11月30日下午八、九節課,我們在北一階觀看了“戲曲進校園——評劇專場”,讓我們得到了精神食糧的補充。

  首先,由侯順成侯老師為同學們系統地講解並普及了戲曲及評劇的知識,使同學們瞭解了戲曲。

  戲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共三百六十餘種。每一個地方几乎都有本地方言的劇種,根據數量的多少而分出六大劇種,分別是:北京的京劇、河北的評劇和梆子、河南的豫劇、上海的越劇、安徽的黃梅戲,而在這六個劇種中,京劇和評劇是唯二有國家級劇院的劇種,其它的則都是地方上的劇院。評劇是從唐山地區發源的,評劇的代表作有《花為媒》和《小二黑結婚》。

  侯老師接著又給我們講了各個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劇種,如:曲劇和越調、山東的呂劇等。接著又給我們講了唱戲的唱法,現在90%以上的戲曲演員都是用普通話的唱腔、唸白,但也是有特殊的,如:演員趙麗蓉在年輕的時候曾經是一名戲曲演員,她唱戲的時候就是用唐山話唱的。還有就是評樂隊,它是由古代樂器和現代樂器結合而成,古代樂器有絃樂、二胡、笙、嗩吶、梆子、鐃鈸等,現代樂器有提琴、黑管、長號、小號、大號等。

  之後,就是劉和軍老師介紹笙。劉老師先講了笙的歷史。笙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樂器,它最早發源於3500年前,並且很多西洋樂器都是受笙的建造原理的啟發而創造出來的,例如:口風琴。笙還有17、21、27、30孔之分。之後,劉老師還親自現場為我們吹奏了笙。

  接著,馬旭峰老師為我們講述二胡和板胡的知識。它們兩個的用處很多,如:電影《地道戰》和電視劇《西遊記》中都有用到板胡的地方。拉二胡的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能激發大腦,保持體形。

  最後,還進行了互動,還進行了現場演唱,並且唱得都很好,臺下掌聲雷動。

  我相信這次活動,讓我們瞭解了許多戲曲知識,還讓我們在繁忙的學習中得到精神上的緩解和放鬆。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6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戲劇文化博大精深,京劇又是我們國家的國粹。但是11月30日下午我們在學校裡聽到了被譽為京劇之後的第二大劇種——評劇。其實之前在我心裡,戲劇都是一樣的,我聽不出戲劇裡的抑揚頓挫,咿咿呀呀的曲調更是讓我們這些青年學生摸不著頭腦。

  可是通過這次學習,我瞭解到評劇,是流傳於我們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二。而且評劇還在5月20日經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戲曲文化都是我們國家的國粹,是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精華。我們作為新一代的中學生,更應該瞭解更多的歷史文化內涵,這不僅是我們愛國意識的體現,更是我們對我們精神境界的一個提升。

  今天我們在校園裡聽到的評劇非常震撼,評劇老師還教給我們一個評劇演出裡的基本臺步——原場。通過跟老師近距離的接觸、教學。我們真心瞭解到戲劇工作者的不易,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個簡單的臺步卻有如此繁雜的肢體動作配合、身形如此優雅。雖然我學得很一般,但是卻得到了老師的誇獎並得到一個獎品作為獎勵,我很開心。

  另外,評劇裡的樂器也是十分獨特,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二胡。二胡拉出來的聲音也是非常好聽。一個只有兩根弦的樂器,通過老師的演奏卻能演繹出喜怒哀樂各種情感。這些樂器都是我們平時沒有聽過沒有接觸過的。我非常想要一探究竟,想要向老師討教學習。

  這次戲曲進校園的活動讓我受益匪淺,我不僅學到了很多戲劇方面的知識,更懂得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不易。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付出才能獲得讚美的掌聲。這就像我們學生學習一樣,雖然有時候很枯燥乏味,但是隻要我們努力去學習了,去付出了,我們不僅能收穫知識,更能在我們以後的成長之路上奠定堅實的基礎。付出一定會有回報,努力了,我們的青春,我們的校園生活才會無悔!

  最後,感謝學校、感謝班主任樑琦老師給我們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我一定不辜負學校的期望,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學習,爭做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戲曲進校園觀後感7

  今天,在我校開展了第一屆“戲曲進校園”活動,我們懷著興奮的心情去觀看了戲曲表演。

  小時候,看見自己的爺爺和奶奶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很老土,趕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賞了戲曲後,我才被戲曲震撼了。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川劇變臉《戲曲進校園》。看了很長時間,經過仔細觀察,我終於知道了變臉的“廬山真面目”。其實變臉人的衣服後面有一個機關,每次要變臉時,我都注意到變臉人的手會往背後伸。

  還有使我高興的一齣戲,一個白鬍子老爺爺,頭上戴個有“翅膀”的帽子,這個節目快把我笑死了。老爺爺戲沒有唱多少,但表演非常厲害。他頭上的兩個“小翅膀”很神,爺爺頭晃晃它就一直在轉。老爺爺走路,走著走著摔倒了,倒下時還一直在吹鬍子,從中看出老爺爺的功底很深呀,表演完後,主持人說爺爺練了二十多年了,我都驚呆了,不愧為“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吶。

  戲曲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是珍貴的,需要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續這份輝煌。

參觀浮樑縣衙暑後的感想

遊覽浮樑縣古縣衙有感

不久前我去距景德鎮市郊約8公里處的浮樑縣遊玩時,參觀了號稱“中國縣署第一衙”古代品級最高的縣衙---浮樑縣五品縣衙府。回家後慢慢整理參觀時所拍攝的照片和所攝錄的楹聯、簡介等文字資料後,有感而發的寫下了這則遊記。

一 浮樑縣衙簡介

歷史上,聞名於世的瓷都景德鎮市一直隸屬於擁有悠久而燦爛瓷茶文化的浮樑縣管轄。史料記載,建於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的浮樑是一座古城,它歷經唐、宋、元、明、清諸朝,是歷代浮樑縣治之所在。因原稱昌南鎮的景德鎮,歷代為皇宮燒製御瓷,朝廷常派高品階的到此監督燒瓷,如該縣沿襲古代知縣官階為七品而定、浮樑縣知縣就沒資格會見督陶官,為此浮樑的知縣官階便高於其他各縣,榮居五品。

現修繕後的浮樑古縣衙,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170多年,佔地約於95畝,規模巨集偉,衙院內完整地保留了中軸線上的照壁、頭門、儀門、大堂、二堂及三堂等縣衙原有風貌。坐北朝南、錯落有致的衙署大院系磚木結構,廊道相接,渾然一體,莊嚴和輕鬆並存,厚重與俏雅生輝。衙署內陳列了古代鳴冤鼓、官服、刑具、訊杖、十八般兵器、官轎等。衙院內寬敞空曠,古木參天,中有40米長條古路面甬道,直通大堂。

二.衙府銘志與楹聯

從留書於壁的銘志來看,古代各朝衙府法制較為健全,機構精煉。其吃皇糧統管這麼一個當年名氣極大、人口眾多的大縣衙門卻屈指可數,估計還沒有現在由我們納稅人供養著一個富裕鄉鎮的幹部人數多。若與當今社會主義中國閒職眾多的縣級必備N套領導班子,加上嚇死人的局、所、科、股的管理人員相比,古代可謂是以一頂十、以一當百了。(見照片)

衙府的門柱都留有歷代告誡勤政、親民、為官之德的大量警句、楹聯,其中不少楹聯倍值當今我們中那些非民選出來的各級終身制們深思細讀:

浮樑縣署頭門楹聯:“治浮樑,一柱擎天頭勢重;愛邑民,十年踏地腳跟牢”

儀門楹聯:“工堪比官斧斤利刃隨手攜來因材而用;醫可喻政硝磺猛劑有時投下看病如何”。

大堂(親民堂):兩邊大柱上楹聯是“法合理與情倘能三字兼收廣無冤獄;清須勤且慎莫謂一錢不要便是好官”。正壁上方高掛“明鏡高懸”大牌匾下有著一幅色澤明豔的“海清日宴”圖兩側對聯寫得更好“鐵面無私丹心忠、坐官最怕叨唸功;操勞本是份內事、拒禮為開清廉風”。大堂後廊對聯“為政不在多言,須息息從省事克已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

二堂(琴治堂)對聯有:“賞疑唯重,罰疑唯輕;法行無親,令行無故”,另一聯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民心即在吾心,信不易孚,敬爾公,先慎爾獨;國事常如家事,力所能勉,持其平,還酌其通”

三堂(清慎勤堂)楹聯:“蒼茫自憂民;側身天地更懷君”。配以“荷花圖”真是相得益彰。

三.鳴冤鼓中的法制與人治

來到呈典型八字造型的古衙府頭門前,我馬上就想起“八字衙門朝裡開,有理無錢莫進來”這句我們少年時代讀書就被灌輸過的名句,它說的是舊封建社會時辦案處事沒有公平正義和大搞權錢交易。可我還沒進衙門就一眼看到頭門右廊一木架上放有一隻碩大醒目的紅邊白麵“鳴冤”大鼓,不禁使我有些納悶?這鼓是專為百姓遇鄉紳小吏處事不公,有冤又無法見到更上層時,而到縣衙擊鼓喊冤的。

從設立這條普通百姓可以超常規程式、越級伸冤的特殊“綠色通道”來看,這說明封建社會高層掌握政權的人不見得個個都是昏君庸官,為維持其政權穩定,他們也關注百姓民生,並防範部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為非作歹、魚肉百姓。膾炙人口的南昌採茶戲“春草闖堂”,講的就是民女萬般無奈下到衙門闖堂擊鼓喊冤故事。按舊典喊冤人一擊鼓,縣官就無法找藉口壓制、或磨蹭推諉擊鼓人伸冤,須立即升堂為百姓斷訟。

為了防止亂使用這種特殊通道庸俗化,縣衙大門左側立了兩塊“越訟杖五十”、“誣告加三等”的的石碑,提醒當事人不得隨意越級上訪,更不得誣告。碑文大意為:擊鼓喊冤是在非常緊急狀態下使用,擊鼓人和書寫訴狀的人在縣官升堂時必須先挨幾十木板,這樣是抑止一些人隨意興訟起訴。

古代當官者責、權、利法制也是很嚴明的,如果上級衙門部門查核判官玩忽職守斷案不公,縣官就面臨罰俸丟官的危險。若發現有貪贓枉法的官吏的懲治更是十分嚴厲,明朝要將貪官剝皮,清朝貪汙一點銀子就得人頭落地。

古代這種讓平民百姓有冤可申、不受地方壓制不報的“鳴冤鼓”綠色通道和官、民雙相制約、監督的辦法,我想在我們這個社會中公、檢、法和信訪等部門能否借鑑?

讀《天牛的假期》有感

讀後感如下:

《天牛的假期》深入淺出地探討了“諒解”的話題,同輩人、隔輩人等,生活中難免和他人疙疙瘩瘩,甚至帶來傷害,其實,和他人諒解就是和自己和解,和這個世界和解,而自己的心也會變得更加闊大、豁達、坦蕩。

此外,故事的發生地在贛南上堡,那裡的地域特色是梯田、採茶戲、矮子步等,可以從書中領略到那裡的地方傳統文化。

內容簡介:

杜楓的爸爸媽媽吵架了,不但媽媽扔掉了結婚戒指,杜楓心心念的假期旅行計劃也泡湯了,更讓杜楓不能理解的是,媽媽居然安排他假期跟平日裡很少交流的爸爸回老家。

這無疑是一趟無聊的行程了!不成想,杜楓卻意外發現了爸爸和爺爺之間的祕密,而自己和同桌的故事讓爸爸備感寬慰,父子倆不但一起看夜晚的星星,一起吃八月拿,還一起收養了一隻小黑狗……。

二人臺《花落花開》觀後感怎麼寫

觀二人臺《花落花開》歌劇有感

近日觀看了地方歌劇二人臺《花落花開》,頗生出許多感慨。故事題材選取很好,情節曲折動人,從一起蓄意製造的車禍展開,通過對劇中人物月清的刻畫,頌揚了當代中國農民善良、勤勞、堅強的美德,弘揚主旋律,富有時代感。該劇由呼市民間歌舞劇團排演,曾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首屆內蒙古二人臺匯演金獎、全國少數民族題材調演金獎。

任何一個成功的戲劇情節,都有打動人的地方。對於戲劇來講,形式的創新,更加體現出生命力。《花落花開》把二人臺唱成歌劇,從傳統俗文化硬整成高雅藝術,充分調動了舞臺背景效果、音響效果、字幕提示,特別是在語言方面的突破,既有方言特色有普通話味道,就是南方人也基本能聽懂看懂,確實給人產生很大的震撼力,這是我始料不及的。

語言的突破,是這場大型歌劇演出成功地方關鍵之一。地方劇目搞普通話,肯定有過嘗試。晉劇和北路梆子進京獻戲,就嘗試用普通話念白,效果不能說不好。當然,《花落花開》的年輕演員,雖然也有些唸白、唱腔接近或使用普通話,但更多的還是當地方言,並沒有不倫不類的感覺,倒覺得很新奇。再說,現在好多節目當中,中國話裡經常還冒出幾句外國話,這叫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嗎。中國的地方小劇種很多,比如秦腔、黃梅戲、越劇、川劇、呂劇、豫劇以及湖南花鼓戲、江西採茶戲、福建梨園戲、高甲戲等,儲存原來的方言習慣固然好,但在語言上不作革新,墨守成規,說是保留了原汁原味,其實硬是不讓觀眾聽懂(侷限在狹小的圈子裡),就難以發展,甚至會萎縮、枯竭。現實難道不是這樣嗎?

唱腔的突破,同樣是這場大型歌劇演出成功地方關鍵之一。二人臺的革新,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唱腔上的革新。《花落花開》中的主要演員月清的扮演著,生活中肯定講普通話,從她的演唱中,非常鮮明地體會到了。特別是唱腔裡吸收了歌劇《江姐》、《洪湖赤衛隊》等曲調,顯示了大氣魄,也充分調動了觀眾的情緒,把二人臺的俗文化與高雅藝術進行成功嫁接,充分彰顯了大型歌劇的魅力和震撼力。

當然大型歌劇的舞臺效果的重要性,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研究二人臺,作一番考證是必要的。資料顯示,二人臺(西路)主要流行於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烏蘭察布市、烏海市與錫林郭勒盟南部的農區和半農半牧區。這些地區的農牧民許多都是晉、陝、冀移民。二人臺誕生初期,僅是一種簡單的說唱藝術,表演形式僅侷限於走街串巷打地攤的民間活動,演唱的劇目大多反映當時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窮苦大眾的悲慘生活,曲調單一而悲傷,因此它的發展史是緩慢的,在新中國成立前,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地方小戲。那時,二人臺地位低下,被稱為“玩藝兒”。二人臺藝人被稱為“打玩藝兒”的,過著顛沛流離、賣藝乞討的生活。二人臺在山西省最流行的地方首推河曲縣,其次還有保德、陽高、定襄等地。”二人臺是晉陝冀百姓走口外走出來的,沒有走口外就不會有二人臺,有了兩百年的走口外,才慢慢孕育出了二人臺。

筆者感覺,雖說生長在二人臺藝術之鄉,很難說對二人臺有多大興趣(恕筆者直言)。相信各位一定與筆者有同感。但偶然間看了《花落花開》,竟會有那麼多的想法,筆者忽然覺得,作為“土著居民”,對本土出產的戲劇,似乎生出一種肩負振興的責任感抑或使命感來。筆者是學中文的,不是學戲劇的,當然不懂戲劇,甚至天生就五音不全。這無關緊要。其實,喜歡不喜歡,常常在一念間。愛自己的家鄉,要努力學會珍愛自己家鄉的藝術。

要想二人臺從農村走向城市,從天然俗文化蛻變成高雅藝術,從方言土語向普通話方向發展,內容編排一定要跟上時代步伐。任何藝術形式,都是在不斷髮展中形成的。過去我們耳熟能詳的二人臺經典曲目,如《打金錢》、《走西口》、《王成賣碗》、《掛紅燈》等,唱了幾十年,現在很多時候還在唱,實在是來老掉牙了。於是就有人呼籲,不能老是“掛不完的紅燈,打不完的金錢,走不完的西口,拜不完的大年”。說的是內容方面的創新。

從傳統來講,二人臺的生存土壤在農村,但隨著農村人口不斷湧入城市,二人臺也不得不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二人臺是一種濃濃的鄉情,它是寄託情感的聖地,是老百姓精神生活的天堂。短小活潑的劇情、豐富細膩的情感、粗獷豪放的舞蹈、悠揚高亢的曲調、風趣幽默的語言表達,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以呼和浩特市為例,在城郊結合部,二人臺小劇團十分盛行,這可能是從農村來的打工族主要居住在城郊結合部的原因吧。還有就是一些酒店、歌廳,土炕、方桌、啤酒、烤串構成了這裡的特有氛圍;一架電子琴或揚琴、一對男女搭檔形成了這裡的演出班底;一曲曲“葷素”搭配的二人臺小調直唱得客人酒興大增……地道的地方方言、純正的唱腔,正宗的舞臺表演風格贏來了在座客人陣陣掌聲。主要服務物件,是城裡喜歡二人臺的各色人等,當然也有的是為招待外地客人。

在民間演出,二人臺哪種逗趣而不乏寓教、詼諧而不乏莊重,是非常可貴的。

八子參軍 觀後感 (600字)

抄的去有600字 所有的白熾燈都熄了,我摒著呼吸,目光聚集於舞臺,期待著接下來上演的紅色精神大餐——舞臺劇《八子參軍》。這部根據真實事蹟改編而來的舞臺劇,在各地上演後,廣受好評,感動甚多觀眾。而我,何其有幸,能夠享受這份精神食糧。

幕布徐徐散開,一圈橘如晚霞的光亮打落下來,煙霧機不失時機地把舞臺營造成硝煙滾滾的戰場,音響裡跟著飄出振奮人心的節奏,讓人有種恍如回到戰爭年代的感覺。

故事講述的是瑞金沙洲壩下肖區七堡鄉第三村農民楊顯榮先後送八個兒子上前線,臨終前想見兒子一面,可八個兒子卻全部陣亡的感人事蹟。

故事開始,楊顯榮家過著雖然辛苦卻平安幸福的日子,親情、愛情和手足情都在男耕女織的氛圍中得到了最大的張揚。可是,所有的安樂都在第五次反圍剿時戛然而止,為了國家,為了的勝利,楊顯榮先後把八個兒子送上了前線。於是,父送子、妻送郎的依依惜別的場面輪番上演,這並不是親情、愛情、手足情為愛國之情讓路,而只是感情暫時的割捨,因為愛國之情源於這些感情,而這些感情的昇華狀態便是愛國之情,兩者無所謂誰為誰讓路之說。愛的光芒便以這幾個農民為圓心、以無窮大的空間為半徑向周圍輻射,而此時,他們的愛正以時間為軸,讓人們回到那個刻骨銘心的戰爭年代感悟愛的同時,也在警醒人們愛的傳承。透過他們,人們可以看到人性最初的愛的姿態。

故事說到了八個男兒在慘烈的戰場上毫不畏懼,最後英勇犧牲,捨生取義。號手、旗手、投彈手、狙擊手,每個男兒都在用盡全力扮演自己“匹夫有責”的角色。在保衛“大家”的同時,他們心裡無時不刻不在想著自己的家鄉,想著年邁的父母,想著溫柔賢惠的妻子和素未謀面的孩子。只不過,他們知道自己肩上挑著的擔子,也只有把擔子真正放下之後,才會有純粹的天倫之樂。然而,他們不曾想到的是,家裡的父母在他們走後身體每況愈下,如今,奄奄一息的父親正企盼著能夠見上兒子最後一面,至少一個也罷。可是,這已經是不可能了。 - 吳爹

老年人喜歡聽的戲曲MP3格式

老人愛聽的戲曲下載 戲曲mp3下載

(下載地址http://www.chaka123.com/zhuanti/laoren.html)

戲曲是我國特有的民族藝術,歷史上也稱戲劇。中國戲曲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門傳統藝術。中國戲曲雖然產生的比希臘、印度晚一些,但是早在漢代就有了百戲的記載,在13世紀已進入成熟期,其鼎盛時期是在清代。新中國成立之初,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數計。世界上把它和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

------分隔線----------------------------

珍珠塔 | 呂劇名劇唱段選段23首 | 苦菜花 郎鹹芬版 | 竇娥冤 | 信義亭 | 雙婿奇緣 雙合鏡 | 路遙知馬力 | 龍太子轉世 | 父子三狀元 | 狄青平南 | 巡按告狀 | 十三太保 | 女子三狀元 | 仇大姑娘 | 柳月娥掛帥 | 包公奇案之金釵記 | 玉簫情 | 五虎平南 | 太子別傳 | 殺豬狀元 | 青竹絲奇案 | 柳枝傳奇 | 金童玉女 | 白蛇傳 | 狀元認母 | 執法斬親 | 玉龍審母 | 薛仁貴投軍 | 誤斬鄭恩 | 天下第一孝子 | 十五貫 | 女人心 | 呂布與貂蟬 | 駙馬投番 | 丹心救主 | 包公斬郡馬 | 五子哭墓 | 秦淮煙雨 | 李湘君 | 金牌風波 | 百花芬芳京劇演唱會 | 京劇之春大型京劇演唱會 |春華秋實 大型京劇演唱會 | 李少春紀念館開館京劇演唱會 | 迎新春京劇名家名段演唱會 | 中國京劇院建院50週年名家名段演唱會 | 紀念楊寶森誕辰100週年京劇演唱會 | 京劇名家名段演唱會 | 呂劇名家欒勝利高鼎鑄作品演唱會 | 山東省首屆呂劇戲迷大賽三場全 | 蔡文姬 | 山東民間呂劇演唱會 | 呂劇名家名段演唱會 | 電視劇苦菜花 |高靜個人演唱會 | 施琅將軍 | 緣中緣 | 玉釵奇冤 | 鬧茶館 | 李旦鬧商州 | 觀世音傳奇 | 鴛鴦扇 | 打鑾駕 | 秦鳳蘭 | 錫劇、越劇、滬劇等經典戲曲讓遊客目不暇接 | 宜興的地方戲是“錫劇”,還特別喜歡“越劇” | 臺上唱的是錫劇"珍珠塔"選段 | 一些男人盤腿坐船頭,喝茶聊天看電視聽薌劇 | 哼幾聲薌劇或閩南語歌曲 | 邊聽邊哼幾段楚劇就飄飄欲仙了 | 五女拜壽 | 鎮國九龍劍 | 賣豆腐 | 賣花記 | 牛郎織女 | 攀龍附鳳 | 有紅歌和婺劇夾雜著聲音飄來| 今天有空,走,哥兒們幾個去看場婺劇 | 我的大伯是金華婺劇團的,上世紀50年代就唱婺劇 | 觀婺劇狸貓換太子| 714多部婺劇劇目一覽表 | 村裡有自己的贛劇隊,媽媽是成員之一 | 贛劇裡有一齣戲叫八仙飄海 | 媽媽一邊勾拖鞋一邊唱贛劇給我們聽 | 戲劇在我的記憶裡很久遠 | 陪著奶奶去禹廟會上聽聽蒲劇看看眉戶 | 父親 | 小巷總理 |觀晉劇現狀,令人堪憂 | 晉劇?沒人唱了,也沒人懂了 | 晉劇相當於戲曲中的民歌 | 無論紅白事宴都要弄臺歌舞,從鼓樂、晉劇到情 | 高高興興上山去拜菩薩,看晉劇 | 早上九點鐘電視準時響起豫劇的曲調 | 爺爺沒有文化,但是酷愛聽豫劇 | 爺爺坐在搖椅上聽著我不愛聽的豫劇 | 揚劇熟悉的唱腔,從廣播裡急急的傳來 | 奶奶,您還好嗎?您還愛聽揚劇嗎 | 剛才看到別人在排練揚劇,大多聽不懂 | 他跟我和駕駛員談淮劇,揚劇以及錫劇 | 遠處傳來傳統劇目揚劇的聲音 | 分裙記 | 不知啥時候喜歡上聽幾段京劇 | 既然爺爺那麼迷戀戲劇,兒女就為老爺子僱一場 | 好命人 | 桃花雨 | 現在的80後、90後聽戲的很少 | 火車上,旁邊的老爺爺在用收音機聽豫劇 | 年少時,總看到父親每天早上抱著收音機聽京劇 | 父親不僅喜歡收聽新聞,他還特意收聽京劇節目 | 京劇的魅力首先在於聲腔之美 | 演唱京劇有延緩衰老的作用 | 傳奇隴劇專題節目 | 楓洛池 | 古月承華 | 萬家春 | 經典隴劇名段專輯 | 目蓮救母 奈何橋 | 穆桂英休夫之追帥贈印 | 西狹長歌 | 血濺烏龍院 | 官鵝情歌 | 苦樂村官 | 隴劇經典唱段選段集錦 | 對花 | 扈家莊 | 牧牛歌 | 寶玉哭靈 | 穆桂英休夫 | 越調神話劇劉全進瓜 | 燕青賣線 | 電影桃李梅 | 包公賠情 | 晉劇不要說在全國,就是在本省現在也是鮮有耳 | 我非常喜歡秦腔、晉劇、河北梆子的剛勁挺拔 | 為什麼河南的老人喜歡豫劇呢? | 豫劇《花木蘭》劇情簡介 | 耳邊飄來了豫劇的唱腔和樂調 | 我們應該為蒲劇這一劇種有這麼多的戲迷而高興 | 本人喜歡欣賞蒲劇近二十載 | 蒲劇是我們家鄉的一個戲曲劇種 | 小區裡來了婺劇團 | 婺劇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 | 婺劇戲《龍鳳奇緣》觀後感 | 今天,師傅帶我們去拍全省婺劇表演比賽 | 國慶節的時候,我在家裡看了一臺婺劇 | 婺劇,是我的家鄉戲,小的時候看得很多 | 灘簧,美其名曰“姚劇”。是我們這裡的地方戲 | 我喜歡京劇、越劇,有事沒事常喜歡掛在嘴上哼 | 晚娘 | 姐姐十二歲時考入了酒泉市秦劇團 | 山妹子進城 | 挽水西流 | 從小到大一直喜歡看薌劇以及歌仔戲 | 一出讓人耳目一新,令人震撼的歌劇式的薌劇 | 從小到大,我最窮的就是學薌劇的這段時間 | 聽著薌劇,總能感覺到那點點的親切感 | 跟愛好薌劇的奶奶到交通會場看薌劇 | 外婆喜歡看薌劇 | 薌劇團的團長直接跟我說一天五塊錢 | 奶奶竟然也愛上薌劇了 | 新娘潭 | 大炮二接妻| 我和老公一起去看淮劇 | 原來有淮劇團在演出 我好奇走近看了看 | 我聽父親唱淮劇 | 淮劇沙龍就設在公園裡的茶室裡 | 小時候周邊的鄰居親戚大都喜歡聽淮劇 | 單位每年總要轟轟烈烈辦幾期淮劇演出 | 淮劇在我們這裡唱了好幾天了 | 淺說淮劇《李三娘》之竇公送子 | 對於淮劇我打小就喜歡,因為我父母就很喜歡淮 | 觀看滬劇《大雷雨》歸來 | 老媽驚呼沒想到滬劇也可以這麼好看 | 這些天又重新迷上了滬劇 | 人生第一次看滬劇 | 送給媽媽的禮物滬劇《金絲鳥》 | 賭鬼 | 感情騙子 | 劉廷英 | 叔叔樂於助人喜愛贛劇,閒暇時就咿咿呀呀的唱 | 贛劇《遊園驚夢》 | 看新編贛劇《臨川四夢》 有感 | 玉珠串 | 鳳冠夢 | 母女追鳳 | 山歌戲 嫂子 我愛你 | 偷來的兒子 | 金魁星 | 連升 | 妙計理家 | 十八嬌嬌三歲郎 | 王金鸞祭法場 | 二人臺傳統劇目9首 | 傻子的真情 | 大河謠 | 黃卷與蚊詩 | 真假龍子 | 我的童年就在這悠揚的越劇中長大 | 越劇,是水墨江南一朵美麗的奇芭 | 美麗、婉轉、優雅的越劇 | 再看越劇電視劇《梨花情》 | 我愛越劇是從懂事開始至今一直很喜歡 | 媽媽回憶起年輕是看越劇的事情| 垃圾車傳來唱越劇的 | 素蘭告狀 | 對於越劇和崑曲的接觸完全是無聲無息 | 火車上的老爺爺在用收音機聽豫劇 |現在雷劇演員的境況則今非昔比 | 我獨愛的是唱粵劇 | 在網上找到兒時記得的一處越劇五女拜壽 | 回到家聽到了自己喜愛的河南豫劇 | 母親坐在電視機前看她喜愛的戲劇 | 全國所有戲曲劇種 | 裡面有山東梆子劇團,可惜了我去時人家剛散戲 | 南昌採茶戲傳統劇目 方卿戲姑 | 湖北戲曲劇種簡介 | 湖南省戲曲劇種介紹 | 中國八大戲曲劇種| 二十四孝 | 攀龍附鳳 | 感悟豫劇 | 大型豫劇現代戲常香玉 | 為母親上傳一段評劇 | 愛上戲曲 | 大鬧洪洲 | 湖南戲曲電影名錄 | 戲曲裡最喜歡是越劇黃梅戲,不喜京劇 | 老人唱戲機裡的豫劇飄蕩在村落的上空 | 聽房 | 打經堂| 大南京 | 大劈棺 | 姊妹易嫁 | 尋工夫 | 雙婚配 | 鑰匙記 | 趙美蓉觀燈 | 假婿乘龍 | 三院禁約碑 | 情真意切的豫劇青年名家 張豔萍 | 九件衣 | 楊繼業招親 | 薛剛鬧花燈 | 下南唐 | 合玉環 | 鳳儀亭 | 吊金龜 | 火燒裴元慶 |楊八姐闖幽州 | 玉堂春開酒店 | 五子圖 | 八仙飄海 | 白玉釵 | 碧桃花 | 六月雪 | 紅燈花轎 | 越劇著名演員和十姐妹 | 京劇譚派藝術 | 周信芳舞臺藝術 | 豫劇皇后陳素真 | 越劇的兩代四大名旦 | 蝴蝶杯 | 黃三嫋 | 麒麟鎖 |邱玉成斬子 | 三狀元 | 殺狗記 | 雙合緣 | 武松 | 陽河摘印 | 白扇記 | 仇大姑娘 | 丁香打肚 | 販馬記 | 越劇名家錢惠麗演出越劇經典《紅樓夢》 | 河北梆子劇院張警月、於靜、丁雲飛等演出經典 | 生死牌 | 銀羅衫 | 忠義報 |東甌王 | 白蛇傳之斷橋 | 鬧親 | 賢良福 | 喜劇 洗心記 | 降天雪 | 三線姻緣 | 雙鞋記 | 高機與吳三春8集 | 金手釧 | 雙貴圖 | 蛟龍扇 | 雙玉蟬 | 百名錫劇男演員精選唱段 | 百名錫劇女演員精選唱段 | 錫劇精典唱腔四百首 | 江蘇省錫劇團演唱的部分錫劇(音響資料) | 江蘇省錫劇團演出的錫劇部分資料(視訊) | 記著名錫劇表演藝術家周樹林| 二十六年前一次錫劇盛況 | 觀看武進戲迷協會演出錫劇(珍珠塔)有感 | 團結.和睦.務實.求精的團隊―武進錫劇團 | 錫劇自有後來人 | 錫劇《五女拜壽》 | 錫劇名家張金華《金色年華》宜興演唱會成 | 《三請樊梨花》省揚劇團.PK.武進錫劇團 | 沉痛悼念錫劇音樂創作改革一代宗師.鄭樺先生 | 觀錫劇《十五貫》 | 二次觀看武進戲迷協會演出錫劇《珍珠塔》 | 馮亞琴(小陽)個人錫劇專場成功 | 十六年的追求——《珍珠塔》造就一代“錫劇王 | 欣賞越劇《梅龍鎮》 | 蘭繼子討飯 | 唐天子微服私訪 | 洞房冤 | 父子狀元 | 狀元與乞丐 | 玉鐲情 | 碧蓮洞 |繡花女 | 雁門關 | 五虎平西 | 贛劇 刁南樓 | 鴛鴦帶 | 珍珠塔 | 白蓮庵 | 金寶盆 | 大八仙 | 哪吒鬧海 | 天寶圖 |寶蓮燈 | 尼姑思凡 | 大解寶 | 打嚴嵩 | 斬岳飛 | 春娥冤 | 滿堂福 | 生死牌 | 盤絲洞 | 穆桂英掛帥 | 魚藏劍 | 龜山奇案 | 醉陳橋 | 搜杜府 | 白溝河 | 竇娥冤 | 賣苗郎 | 罵殿 | 穆桂英掛帥 | 靈堂計 | 成敗蕭何 | 楊七娘 | 斬子| 珍珠塔 | 菏澤戲劇院山東梆子和棗梆戲曲學員2010新年演出 | 徐龍鍘子 | 呂布戲貂蟬 | 蝴蝶杯 | 劉墉下南京 |香囊記 | 風流女 | 風流才子 | 風雪配 | 風雪桃李 | 香魂女 | 馬三保徵東 | 馬前潑水 | 鴛鴦戲水電影版 | 黃鶴樓| 花木蘭 | 程咬金鬧洞房 | 包龍圖坐監 | 趙匡胤歸天 | 仨願意 | 七品芝麻官 | 朝陽溝電影版 | 背靴訪帥 | 卷席筒續集 | 富貴滿堂 | 滿姑娘上吊 | 打蠻船 | 魂斷藍橋 | 討學錢 | 毛國金打鐵 | 四美圖 | 珍珠塔 | 苦婆 | 湘劇高腔及選段等11首 | 喬老爺上轎 | 女縣令 | 李貞回鄉 | 電影 拜月記 | 借女沖喜 | 白兔記 | 張古董借妻 | 韓湘子服藥| 子血 | 二堂審子 | 打雁回窯 | 阿三戲公爺 | 地保貪財 | 崔氏休 | 電影 劉三姐 | 扒灰吃草 | 跛子狀元 | 春米| 打爛瓢 | 桃園失子 | 王二報喜 | 五娘上京 | 陳姑追舟 | 醜媳婦當家 | 打皮掌 | 大鬧屠行 | 碓砍煞 | 二女爭夫 |七年級拜菩薩 | 金蓮調叔 | 花子盤學 | 花子審案 | 酒醒不見牛臘巴 | 藍三妹 | 老少配 | 柳氏戲花屠 | 娘送女 | 女送娘 | 三子學藝 | 雙擺渡 對子調 | 雙採蓮 | 雙觀花 | 四九問路 | 偷雞失鴨 | 王三打鳥 | 小姑賢 | 小買貨 | 小調情 | 一根稱杆兩個砣 | 玉春進府 | 趙老五借妻 | 孟姜女 | 新孟姜女 | 電視劇 孟姜女 | 上黨鼓書小劇17場 | 養子| 杜十娘 | 割肝敬母 | 廣西桂劇選段16首 | 紅泥關 陣前定親 | 王三打鳥 | 雙拜月 | 拾玉鐲 | 梨花斬子 | 大儒還鄉 | 電影 劉三姐 | 打棍出箱 | 抬轎 | 孟麗君上下集 | 嫂娘 | 姐夫戲小姨 | 紅羅山 | 打婆婆 | 東西兩院 | 孟麗君| 孝婦殺家姑 李麗容 李開珠版 | 孝婦殺家姑 王瑞芬 林潔版 | 小姑賢 | 鐵嘴刀筆宋士傑10集 | 母親 | 子長縣道情劇團文藝晚會 | 退婚 | 換娘 | 閻家灘 | 收邳彤 | 包青天全集8集 | 秦樓案 | 破洪州 | 摺子戲 看女 | 盜虎符 |皇后夢 | 白蛇傳 | 白玉樓 | 白帝城 | 生死牌 | 王寶釧 | 狸貓換太子 | 狀元與乞丐 | 湖陽春夢 | 遊龜山 | 遊園宮 | 汾河灣 | 漢宮秋月 | 柳河灣的新娘 | 楊八姐盜刀 | 九月棗兒紅 | 賭妻淚 | 三回頭 | 春江月 | 摺子戲 放飯| 摺子戲 探窯 | 摺子戲 打鎮臺 |

從翻譯角度談對外報道中的一些問題

在筆者所在的中國外文局的對外報道材料中,除一些是直接用外文撰寫外,很大一部分是中文定稿。這些中文原稿有些是約請作者專為對外報道編寫的,有些原來就是為國內讀者撰寫的。作為對外報道的翻譯作品,不論前者還是後者,在翻譯成外文前都需要經過不同程度的我加工。這是因為,對外報道的物件是外國人,他們對中國的瞭解程度、所處的環境、民族特點、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都和國內讀者不同。所謂我加工,就是根據這些不同特點對稿件的內容進行適當處理,較小的如加註或加小標題,較大的如提供背景材料、增刪或改動,等等。從根本上講,這些工作首先是書稿作者的責任,其次才是我的責任,翻譯人員只需要作一些小的技術性處理。但是,一個好的翻澤(本文中均指從事對外報道的翻譯)在這方面也是大有可為,可以一展才華的。因為實踐證明,作者和我很難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事實上有些問題往往在翻譯過程中才會被發現。一個好的翻譯應該有較強的對外報道意識,即通常所說的對外宣傳觀念。

  我們的對外報道是通過外文的形式去實現的,譯文的好壞直接影響我們的對外報道效果,所以翻譯工作在對外報道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翻譯的任務是:根據中文原稿,結合所使用的語言的特點,正確體現作者或編者的意圖,確切地、充分地、儘可能完美地把中文原稿的內容用外文表達出來。也就是說,他的譯文必須忠實於原文的意思和精神,必須是流暢的外文,還必須譯什麼像什麼(即所謂信、達、雅的準則)。由此可見,翻譯不單純是文字技術工作,而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再創造的工作。

  下面,本人就從翻譯的角度來談談我們在對外報道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其中有些問題是互有聯絡的。

  少發議論,讓事實說話

  我們常說,“事實勝於雄辯”,英語裡有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這一與中文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說法,說明不同民族儘管有許多不同,但也有不少共同點。例如:歷史書或者講歷史的文章應多談史實,少說空話,少發議論,才能吸引讀者。但近些年本人經手過的一些書稿和文章,對此卻不大注意。其中,有一篇文章,在列舉了抗日戰爭時期,南京失陷後日軍屠城的大量事實後,作者也不忘記發一些議論,諸如:“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震驚中外的極端殘暴的獸行之一,是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這篇文章是介紹南京這個城市的,重點不是其歷史,只是一筆帶過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段往事,因此,這一段議論實在是多餘。

  筆者還曾為外單位稽核過一本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的習俗》的畫冊,其中這種例子俯首皆是。如在“彝族人民的插花節”這篇小文中提到:“節日期間,彝族姑娘在門上和自己身上插花以示吉祥;給老人插在頭髮上表示健康長壽:給心上人頭髮上插花祝福白頭偕老;在田邊插花以示豐收;在羊角上插花以示六畜興旺等。”

  然後作者又補充了一句,“所有這些,都表現彝族人民對於幸福生活的嚮往”,這就畫蛇添足了。對這類例子,外國專家往往在旁批中寫上AnticIimax(煞風景!)所稍讓事實說話,其另一意義就是要重事實,要實事求是,反對浮誇虛飾、片面宣傳或弄虛作假。我們當然反對在對外書刊中搞單純的暴露揭短,但也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光談好的。過去,我們的不少外國讀者對此頗有微辭。有一個讀者不無挖苦地指出,我們的文章淨是些goody- goody gumdrop(假冒的美味軟糖)。

  強加於人和讓讀者自己下結論

  跟上述情況有關聯的是,在我們的對外報道中,比較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強加於人。有些作者似乎總想把自己的看法灌輸給外國讀者,惟恐不這樣便達不到預期的宣傳效果。他們在敘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或列舉了大量事實後,往往要發表一通議論,儼然像個不苟言笑的教師對讀者進行說教。這正違反了客觀報道的原則,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拒讀者於千里之外。我們雖然不能過高估計外國讀者對我國的瞭解程度,但也不可低估他們的理解能力。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應該相信談者自己的判斷力,讓他們從我們的客觀報道中得出自己正確的結論。在這個方面,已故前外文局段連城同志在他離休後寫的那篇引人人勝的南遊百日記《陽光·陰影·希望》中談到了一個發人深思的事例。他在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時,看了隨縣曾侯乙墓的展覽。女解說員給觀眾講解了這個墓主人曾侯乙死時約45歲,裝在一具大棺槨中,另有中等槨木21具,內裝殉葬女屍21人,年齡大的23歲,小的僅13歲。在文章中,段連城寫道,在整個講解過程中,講解的姑娘“語言樸素自然。我原以為講到21個姑娘殉葬時,定會像過去那樣來一篇控訴剝削階級的說教。她沒有說。其實沒說更有效,讓觀眾自己動腦子嗎!當時我就想到,殉葬的就是同她差不多年齡的俊秀女子,竟心酸起來”。一個飽經舊社會的憂患和經歷過風風雨雨的老新聞工作者在聽了這個客觀的講解後尚且黯然神傷,那麼對於當今許許多多雖然涉世未深但勤于思考的青年來說,寓於其中的教育意義不就更深嗎?可有些作者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再如,在介紹我國的名勝古蹟的書刊中,在談到長城、故宮“引而不發”或“意在不言中”,此之謂也。遺憾的是,在我們的對外報道中,我們提到故宮、莫高窟、大運河、大同石刻、承德避暑山莊等時,總不忘在字裡行間提醒外國讀者這些名勝古蹟體現“中國勞動人民的血汗”,“剝削階級驕奢*逸”,“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這類空泛的字句過去可謂比比皆是,可信手拈來。改革開放,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情況好多了,但仍時有出現。我們說在對外報道中不可強加於人,其中一層意思亦即在此。強加於人往往會引起外國讀者的反感,得到相反的效果。

  讀者物件問題

  對外報道,顧名思義,其物件是外國讀者。既然是面向外國讀者,無論是我還是翻譯都應該非常明確內外有別,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上面談到的許多問題其實也涉及到對外報道為誰服務的問題。例如,我們的英文書刊主要是針對一些已開發國家的英語讀者,同時也面向非已開發國家中通曉英語的讀者。這兩類讀者一般教育程度較高,對他們的理解力不能低估。過去《人民畫報》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恐龍是“像是陸地上的動物”這一類的話,一位英國專家在改這篇文章的英譯稿時,在旁邊批到:childish(幼稚可笑!),因為這是常識性的問題。類似的例子幾年來筆者仍然碰到很多。前幾年:我看到我們外文出版社約來的一部名為《中國諸神的自由》的書稿裡,裡面的大話也不少。在“送子娘娘”一文中談到人們為了要生兒子,都去求“送子娘娘”,末了,作者還特意指出,“其實,生兒養女決不是祈求能得來的”。這簡直是把讀者當成國小生了。最後,譯者在譯文中省略了這句話,說明譯者具有對外宣傳的意識。

  調子問題,含蓄性和淡化處理

  我國的對外宣傳報刊都有各自面對的讀者物件,因此不同的刊物採取不同的調子,如《北京週報》、《人民中國》日文版和《今日中國》等調子一般不同。但一般來說,為了適應國際環境和外國讀者接受程度,在對外報道中,不管是期刊還是圖書,調子都不宜太高,高了會使外國讀者接受不了,使得他們不敢看或者不願看我們的東西。記得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各外文書刊曾多登了一些硬性文章,甚至連《中國文學》也居然刊登反美鬥爭的文章,以致引起了外國讀者反感,使我們在國外的銷售下降。那時,在我們的譯稿上常可看到外國專家的旁批:please tone down!(淡化處理!)曾經有一篇稿子講到。一個先進人物由於母親給她買了一件毛衣,她也要“想到天下多少受苦人仍然衣不蔽體”而依然將毛衣壓在箱底,說是:“等天下窮人都過上好日子時才穿吧!”像這樣的報道,姑且不論其真實性如何,確實是很難為外國讀者接受的。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今天恐怕少有人會這樣想或這樣寫的,援引此例無非是為了共勉。因為,即使在今天,在關於先進人物的報道中也還不乏調子過高的事例,好像先進人物都是“不食人間煙火”或沒有“七情六慾”的人。碰到這一類問題時,一個好的翻澤應該在譯文中淡化處理,或者採用含蓄的所述事例更加親切感人。

  《焦裕祿》是一部好電影,但它也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當北京在試映這部電影時,曾經邀請了一些外國人去看。散場後,有位記者請其中兩三位談觀後感。其中一位說:“焦是個好人,但他不是個好丈夫和好父親。”他的意思大概是焦裕祿心中裝的都是別人,惟獨沒有他自己,沒有他的家庭和妻子兒女,可敬而不可親。“犢情深”人皆有之。在現實生活中,焦裕祿其實對他的妻子兒女是關心的,那麼如果電影中能增加一點人情味的東西,那定會更加感人。例如,權延赤寫的《走下神壇的》之所以深得國內讀者的青睞,其主要是它突破了多年來國內寫領袖傳記的模式,通過許多富有人情味的軼事,從多個角度表現這個偉大歷史人物的性格,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外文出版社前幾年已將該書譯成英文,其英文書名為Mao Zedong—Man,Not God(,是人,不是神)就頗有吸引力,我們的一位美國專家在讀完該書稿的清樣後認為,它的可讀性很強,定能受到英美讀者的歡迎。“人情味”在過去常常被冠以“資產階級”的標籤,作者在字裡行間如果抒發一點個人感情往往會涉“小資產階級情調”之嫌,因而對“人情味”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這種思想所產生的後遺症今天仍依稀可見,這也許是為什麼我們的有些報道乏味和可讀性極差的一個原因。

  忌諱問題

  在對外報道中,翻譯人員由於對外國人的心理、風俗習慣較為熟悉,還可以在工作中協助作者和我把好一些忌諱關。這裡除忌諱外,也包括其他一些忌諱,如宗教忌諱、風俗忌諱等。如果在我們的阿拉伯文書刊中大談養豬經驗或刊登豬肉配菜的食譜,讀者定會感到不自在或*。同樣,如果我們在接待來自君主政體家的政要時大談反封建王權等恐怕也是不合適的。過去我們的書稿中曾有父親擅自看女兒的日記或母親隨便拆看兒子信件的描述,似乎是自然的事情,但外國專家改稿時往往把它提到“查別人的隱私”的角度加以刪改。《跟隨毛長征》一文講道,該書的作者、原毛的警衛陳昌奉在離開毛身邊幾年後,因為要離開延安上前線了,便帶妻子向毛辭行。這是毛第一次見到陳的妻子,於是有了下面的對話和敘述:毛問陳妻:“你們倆感情好不好?”陳妻答: “好。”聽了感到非常高興。作者本來是想通過這事表現的親切關懷。但是這段敘述如果直譯出來,在西方讀者看來起碼是可笑的。如果你真的這麼問你的美國或英國朋友,那會被認為很不禮貌。但英譯文在外圍專家那裡被淡化處理了,改為:Then Chairman Mao talked with my wife. He was pleased to know that we had a happy home life. (毛在跟我的妻子談話時,聽說我們的家庭生活很幸福,感到非常高興。)經過這樣的加工,原文的精神被保留了下來,而沒有犯讀者物件的忌諱。

  背景知識,行話,套話

  一個好的翻譯應該在腦子裡牢固樹立處處為外國讀者著想的觀念。例如一個為國內讀者熟悉的事件、地名、人名或詞彙,對於外國讀者就未必如此。這樣,在翻澤中增加一些背景知識、註釋和解釋性的說明或加上為物件國讀者所熟悉的東西就成為必需要做的工作了。例如在“魯迅”前或後加上“中國現代偉大作家”,在“五四運動”前或後加上“1919年爆發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在“康有為、梁啟超”之前或後加上“1 898年的變法運動的領導人”,在“盧溝橋”後用括號註上“西方人通稱的馬可波羅橋”(Marco Polo Bridge),在“理學”後用括號註上“西方人又稱新孔學”(Neo—Confucian School),在“義和團”後用括號註上“西方人所謂的拳民”(Boxers)等等。

  前兩年我們翻譯了一本關於同志的畫冊,有一節文字談到同志在香港迴歸問題的談判中跟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交鋒,末了作者寫道:“至此,撒切爾夫人感到的確是‘柔中有剛,綿裡藏針’。”這句話中加了引號的八個字是對小平同志的評價,但是這個評價是誰做出的,國人也不一定盡人皆知,更何況是外國人?譯者對原文做了恰當的處理,再譯回中文時,這段話變成:“至此,撒切爾夫人感到確實如已故的所說的那樣,‘柔中有剛,綿裡藏針 ’。”當然,如果譯文中能再加上毛是在何種場合說此話的,那就更能增加文章的吸引力了。

  對於有些涉及某個地方的內容,當地人也許是耳熟能詳,但外地人則不然,更不用說外國人了。例如,本人曾為外單位審讀《中國城市概覽》的英文譯稿,其中關於贛州的一篇文章,在“歷史文化”一節中提到當代歷的傑出人物有陽孝本、曾幾、陳子敬、孔慶全等,傳統文化藝術上有贛州八景、採茶戲、南北詞等,旅遊名勝有八景臺、楊廷麟墓等。這短短的兩三句話竟給讀者帶來了許多難解之醚。對此,翻譯時宜在譯文之中增加簡明扼要的解釋性文字,或者對原文加以簡化。

  可能是文風的關係吧,本來可以用簡單明瞭的字眼,我們的一些報道偏偏喜歡使得文章缺乏文采,味同嚼蠟。有一篇報道幼兒園的文章在談到某個原來體弱多病的孩子入托後由於生活既有規律又豐富多彩,“健康水平大有提高”,而譯者也不假思索地字對字照譯,外國專家改稿時在旁邊寫下了“可笑!”的批語,且寫上“為什麼不用變得‘紅紅胖胖’(rosy and fat)這種通俗順口的說法呢?”

  死譯、硬譯

  “死澤、硬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號入座式的翻譯問題,其造成的原因很多,諸如譯者的理論水平或中文水平不高,不能深刻理解原文的切實含義;外文水平低,詞彙貧乏;或者對“信、達、雅”的“信”理解不夠,只注重表面或形式的忠實,而疏忽了更重要的東西 — 對原文的含義和風格的不忠實。對“死譯”切不可等閒視之,因為它有時候會鬧大笑話。上世紀50年代初期,曾有人把“街道婦女”譯為street woman(妓女),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在《同憶長征》中,有一段提到紅軍跟“號稱雙將的川軍”作戰,原文直譯為The enemy,reputed to be “Sichuan two— gun men”。改稿的外國專家看後莫名其妙,經解釋後,他改為opium—addicted Sichuan warlord troops(嗜鴉片如命的四川軍閥部隊),字面上雖然不同,但其意思完全正確。當然,如果在這一直譯的基礎上,把煙和步這“雙”形象地譯出,那就更好。

  又如《毛選》中有這麼一句話:“對於資產階級反帝反封建的進步傾向實行聯合的”,原文譯為:The policy should be to unite with the progressive,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tendency of the bourgeoisie,跟中文完全一樣,但不符合英語習慣。從英文行文說,反對一種傾向可以,但跟一種傾向聯合在文理上是不通的,而且這個譯法也沒有把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故它在字面上雖堪稱忠實,但在含義上起碼是不清楚的。定稿後改為The policy should be to unite with the bourgeoisie,in so far as they tend to be progressive,anti— 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譯回中文是:對於資產階級,只要他們有反帝反封建的進步傾向,就對他們實行聯合的。)這樣,英文雖然加了幾個字,但既符合原文的意思,文理上又很通順,達到了“信”的標準。

  靈活處理

  在翻譯中,要注意吃透原文的精神或含義,才能把原文的意思確切表達出來。為此,譯文當增字則增,當減字則減。這樣,譯文有時可能貌似脫離原文,實則忠實於原文的意思。例如,筆者在最近經手的一篇關於我國當前的就業狀況和的文章中,有幾處提到要扶持大齡下崗人員再就業。這裡的“大齡”如何譯?譯者用middle—aged:prsons(中年人),看來是費了一番腦筋的。但是太具體了,反而欠確切。目前我國各地各行各業在招聘人員時對年齡的要求各異。許多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在35歲以下,有些則要求30歲以下,25歲以下,甚至更小,五花八門,不一而足。所以,將“大齡”譯為“中年”並沒有完全表達其含義。最後,譯文改為:…give assistance to laid—off persons who have difficulties finding reemployment because of their disadvantaged age.譯回中文為“扶持因為年齡處於劣勢而就業難的下崗人員再就業”,從而通過增加幾個解釋性字眼確切地表達了原文的意思。應該說,這是符合“信、達、雅”的翻譯原則的,對外國讀者來說也更好理解。

  又如,在同一篇文章中又一小段幾次提到對困難群體實行就業援助。從上下文看,此處的困難群體是指因學歷低、無一技之長、年齡較大或身有殘疾等不利因素而就業難者。那麼,“困難”應如何譯?原譯文為The group(另一處用people)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經濟上有困難的群體(人)。這樣範圍就太窄了,因而是不確切的。最後,改為the underprivileged group(people)。Underprivileged一詞在英語字典中的釋義是:not having opportunities or advantages enjoyed by other members of one’s community(較社會其他成員缺乏機會或優勢的) ,或living under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below an acceptable level(社會和經濟狀況處於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的)。由此可見,此處“困難的”用underprivileged較為恰當。

  留有餘地——少用形容詞和絕對化

  可能是由於兩種語言的差異吧,我們的報道,特別是關於風景名勝和英雄模範的報道,往往喜歡用絕對化的語言、大量形容詞何副詞,或華麗的辭藻和感彩濃厚的詞彙。如果譯文也一概照譯,讀者會感到過甚其詞,甚至斥之為虛妄而不願意看下去。常見的如“極度的”、“偉大的”、“堅決的”、“充分的”、“徹底的”、“最……”、“十分……”,等等。對英語讀者來說,在許多情況下,不用形容詞或副詞而改用動詞反而更有力量。例如,我們的報道中常看到“最根本的原則”這種說法,英文刪掉“最”字,而只用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根本的原則),在“根本的”前面加上定冠詞,反而更有分量。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在重要檔案中,或者在其他性稿件中,為行文起見或者根據作者的文章風格,一些強烈的形容詞或副詞則不宜隨意略去。例如,由毛何朱總司令簽署的《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見《毛選》第四卷),其中有一句:“奮勇前進,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這句話中有許多副詞,而且相互意思差不多,但卻字字千鈞,刪掉哪一個也會減弱其氣勢(而且對領袖著作或重要檔案也不能隨意增刪),英譯文:Advance bravely and annihilate resolutely,thoroughly, wholly and completely all the Kuomintang reactionaries within China’s borders who dare to resist, 原文中的所有副詞在英譯文中一個不漏,讀起來顯得字字珠璣,擲地有聲。

  以上是本人50年來在對外報道領域工作中遇到的而自己記憶所及的一些問題,談不到深入,有些問題只點到為止,提出來供探討。總之,對外宣傳是一門藝術,對外報道的翻譯不是翻譯機器,在提高我們的對外報道效果方面,翻譯人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標籤: 採茶戲 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ywmpy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