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聖朱利安十字架

聖朱利安十字架

聖朱利安十字架

聖朱利安十字架是一個具有宗教和歷史意義的文物。它位於西班牙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市附近的一個小山丘上,是一座十字架和小教堂的組合。傳說這座十字架來自公元9世紀,是一位聖保羅的信徒製作的,他在旅途中被當地的穆斯林殺害,但他的身體被放在這個地方後沒有被發現,直到幾個世紀後才被發現。在傳說中,這個地方變成了一個奇蹟之地,吸引了很多朝聖者前來。在中世紀時期,聖朱利安十字架成為了通往聖地亞哥的一個重要的朝聖路線,被認為是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站。目前,聖朱利安十字架仍然吸引著大量的朝聖者和遊客前來參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教堂頂上有這樣的十字架嘛?

沒見過,應該沒有,十字架有以下種類,基本是全的:

天主教和教新教多用拉丁式的縱長十字架“十”。東正教則常用希臘式的正十字架“十”。早期徒使用的呈丁字形的十字架“┳”;聖安德烈十字架,形狀如羅馬數字“X”,是中世紀常用的十字架。還有耶路撒冷十字架,4個角又各有1個小十字架環繞正中的十字架,象徵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向地球的四極;凱爾特式十字架,在十字架交叉處有象徵永生的圓環“O”,常見於讚美詩的封面。除了以上這些常見的十字架外,還有不少其他樣式的十字架,都各有其象徵意義。例如百合花形十字架、花蕾形的十字架、復活節十字架等等。

1.拉丁十字架(Latin Cross)

十字架橫向的部份稍短,直向的部份較長,如此所構成的十字架。

拉丁十字架是最常見的十字架,天主教和教新教多用拉丁式十字架,也是現在教會所使用的縱長十字架。耶穌就是在這種十字架上受難的。教堂中常見,里約熱內盧山上的十字架也是這種。

下面是3種拉丁十字

Latin Cross Fleuree or Budded Cross (花蕾形十字架,十字端的三葉形代表了三位一體,即天主教的天主,即聖父、聖子、聖神(東正教和新教都稱呼為聖靈)為同一體。

Latin Cross Clenchee

Latin Cross Fleuree

2.倒十字架(Modification of Latin Cross, Peter's Cross)

也稱伯多祿十字,既將十字架倒放。倒十字架是象徵著“神之墮落”的符號。

如果正十字架代表的是神,那麼倒十字架就代表的是抵禦和魔鬼。所以倒十字架也被認為是惡魔的代表。倒十字架是撒旦教教徒最熱衷用的一個符號,它表明的含義是沒有救恩。

當然關於倒十字架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認為倒十字其實是表示對的虔誠。據說伯多祿在被處死時本應該用十字架,但是他認為不可以和耶穌用同樣的方式被處死,他認為自己不配和聖人用同樣的方法,所以他選擇了倒十字。

自此,佩戴倒十字是對的無限虔誠。倒十字架的意思是最接近上帝的人,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伯多祿與他在一起,便將自己釘到倒十字架上。(絕大多數時候倒十字架是和撒旦教關聯在一起的)

3.T型十字架(Tau Cross)

又叫聖安東尼十字架。據說是因為聖安東尼被釘死在上面。T型十字架主要是用來處罰者,有的時候要倒過來,頭衝下,腳朝天。

隱修士聖安東尼st.Anthony(約公元二五一至三五六年間的人),是隱修制度的創立者。在父母去世後,他將財產盡數分給窮人,自己隱居墓地,苦苦修行。他自己擬訂了一些隱修紀律,從20歲起便禁慾修行。其時經歷了魔鬼的種種,從未動搖過他的堅定信念。

4.希臘十字架(Greek Cross)

就是正十字架

復活節彩蛋上有一個希臘十字架,從它引發出許多切割問題,下面是其中的三個。

(1) 將十字架圖形分成四塊,用它們拼成一個正方形(2) 將十字架圖形分成三塊,用它們拼成一個菱形;

(3) 將十字架圖形分成三塊,用它們拼成一個矩形,要求其長是寬的兩倍.

答案:

(1)有無限多種辦法把一個希臘十字架分成四塊。奇妙的是,任何兩條切割直線,只要與圖上的直線分別平行,也可取得同樣的結果,分成的四塊東西總是能拼出一個正方形。

5.馬耳他十字架(Maltese Cross)

也稱燕尾十字架。

6.凱爾特十字架(Celtic Cross)

它是北歐民族所崇的符號,特點是十字交口於圓圈。據說亞瑟王就使用過這種象徽。凱爾特十字架交叉處有象徵永生的圓環“O”,在教的文化傳統中,圓圈與十字架結合的圖形代表天空與大地。

7.聖布利奇特十字架(St.bridget Cross)

擰著,像歸去來。這款十字架就基本樣式和拉丁十字架沒什麼區別,被分類出來,可能是就形狀來說,雖與拉丁十字架無異,但終究是其變形。

8. 克拉達十字架(Claddagh Cross)

源自愛爾蘭,特徵是雙手捧著一顆戴著皇冠的心,分別代表了愛情(心),友誼(雙手)和忠誠(皇冠)。即:"With my hands I give you my heart, and crown it with my love."款十字架就基本樣式和拉丁十字架沒什麼區別,被分類出來,可能是就形狀來說,雖與拉丁十字架無異,但終究是其變形。

9.中世紀十字架(Medieval Cross)

屬於拉丁十字架的一種類

10.洛林十字架(lorraine cross)

也稱雙十字架,有兩條橫槓.

洛林雙十字是在普通的十字架上再加一橫,有的是上邊的長有的是下邊的長. 洛林十字架象徵著自由.著名的有雙橫槓的洛林十字架是由何內·安茹發明的,這成為自由法國永遠的標誌。(補充:因英法戰爭時,法國民族英雄聖女貞德曾使用該符號,後來即成為自由法蘭西的象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成為法國抵抗運動的象徵. 自由法國戰士們的旗徽採用就是「洛林十字架」。

11. 聖安德魯十字架(SaintAndrew Cross)

也叫斜十字架. 據說聖安德魯被釘死在這種十字架上。(上圖)聖安德魯(SaintAndrew),英格蘭人稱其為聖喬治,蘇格蘭人則稱其為聖安德魯。他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相傳是被釘在X 形的十字架(也就是斜十字架)上而亡,後世就以他的名字來稱呼X 形的十字架。每年的11 月30日為聖安德魯節,Saint Andrew's Day 。

12. 君士坦丁十字(The Chiro Cross)

君士坦丁十字(The Chiro Cross),由希臘字母X和P組成,代表耶穌姓名的前兩個字母,該十字元號曾被羅馬國王君士坦丁用在軍棋上。古時候,這個符號曾用來代表時間之神。

13. 科普特十字(Coptic Cross)

科普特十字 (Coptic Cross) ,源於古埃及的生命象徵——T形十字章。聖馬克將教傳入埃及之後,早期的埃及徒開始使用這個符號,後來的埃及徒則該為使用另外一種符號。

14. 朱利安十字(Julian Cross)

朱利安十字(Julian Cross)遊吟詩人的象徵,由4只拉丁十字按對角連線組成,每一端代表世界的4個角落。因此,也被說成是傳教士十字。

15. 卡馬爾格十字(Camargue Cross)

卡馬爾格十字(Camargue Cross)源自法國南部卡馬爾格地區,也稱錨十字,由於三部分組成:十字、錨、心,代表忠誠、希望和愛心。(寓意和克拉達十字是一樣的)

15.受洗十字

古希臘十字的重複結構。受洗儀式多用於浸洗儀式上,8象徵獲得重生。同時也代表天主從進入巴勒斯坦到他被釘死後復活的8天時間。

天主教教堂頂用凱爾特十字架比較多,新教(即國內說的教)用普通的拉丁十字架比較多。東正教基本沒有這樣的尖頂鐘樓。

中外探險家的故事

1994年5月,一艘名叫“黃蜂號”的美國核動力潛水艇在波羅的海執行巡邏任務時,突然發生了意外故障,失去控制的潛水艇急速下沉,艇內的23名船員被沉入海底43米處。

由於海水壓力過大,他們根本就不能出去,即使能出去,強大的壓力會把人壓成肉餅。可是如果困守在艇內,用不了多久,人人都會因缺氧而死。

艇長米蓋羅尼在啟動通氣蓋時,被鐵蓋子猛地擊中頭部,立即倒在血泊中死去。在緊要關頭時,失去了主帥,大家更是驚慌失措,亂成一團,感覺死神離他們越來越近了。

就在這關鍵時刻,忽然有人用高亢的嗓音說:“夥計們,大家不要亂,靜下來動動腦筋,可能我們會在絕處逢生的!”

眾人的眼光集中盯在這個說話人的身上,才發覺講話者是炮手貝利,儘管他只有28歲,可是在艇內已經工作了8年,是個老練而出色的炮手,他的特點就是頭腦靈敏,臨危不亂。

“夥計們,我宣佈,從現在開始,由我擔任代理艇長大家都要聽我的指揮!”

貝利的果斷和冷靜,使大家鎮靜了下來,大家不約而同地紛紛點頭,表示願意聽從他的指揮。

大家一起開動腦筋,主意一個接著一個地提出來,但不是不切實際,就是不具備所需條件無法實現。

貝利也漸漸焦急起來,他心神不寧地在艙內來回徘徊,上牙咬著下脣,雙眉緊鎖著,眼光突然停留在一箱魚雷。驀地,他的腦海中閃過了一個念頭:魚雷可以從炮口發射出去,能不能把人當作魚雷從炮口發射出去呢?

貝利把自己的設想說了出來,夥伴們聽後頓時嚇得目瞪口呆,人當作“海底肉彈”從炮口發射出去,這在人類海軍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

貝利鎮靜地說:“人和魚雷粗細差不多,所以肯定能從魚雷發射管中發射出去,我可以把射程控制在43米左右,使人安全地到達海面。”

“可是這樣做安全嗎?”一位名叫傑森的船員膽戰心驚地問。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貝利炯炯有神的目光掃過傑森,語氣堅決地說,“關鍵就要看我們的毅力和勇氣了!膽小的在後面,膽大的在先上!”

大家呆了幾分鐘後,不得不同意試試貝利的設想,因為艙內的氧氣已用得差不多了,除了冒險執行這個方案外,沒有別的選擇了。

接著,貝利簡單地把要求說了一遍:“把活人當作魚雷發射,每個人在被髮射前,必須排清肺部的所有空氣,再屏氣半分鐘,否則,活人就會因肺部擴張而爆炸,就像海底的魚不小心竄到海面上內臟爆炸一樣。”

看到有些船員滿臉驚恐的樣子,貝利斬釘截鐵地說:“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去爭取!開始準備,氧氣已經不多了!”

第一個站出來的是潛水員羅伯遜。他在呼完肺部空氣後,馬上屏住了呼吸,不一會兒,他的臉開始變紅,轉而由紅變白。他發現自己有點支援不住了,但他還是咬緊牙關屏住氣。就在這一剎那間,貝利按動了魚雷炮的開關,透過觀察孔,貝利看到魚雷炮的炮管以強大的氣流排開了周圍的一小片海水,緊接著,一個黑影從塗有塑料防水膠的發射管口衝出,一眨眼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羅伯遜被髮射出去,不過是死是活誰也不知道。

接下來進行得很順利,船員一個接一個地被魚雷發射到海面上,連“膽小鬼”也被送了上去,最後只剩下貝利自己一人了。這時除了他自己外,潛艇內已別無他人,所以他只有靠自己來按動電鈕了。

此時艙內的氧氣已消耗殆盡,如果他不能在5分鐘內把自己發射出去,那他就要留在海底做“烈士”了。他長長地做了個深呼吸,然後慢慢地往外排氣。他竭盡全力使自己平靜下來,當肺部的空氣被他一點一滴地擠完後,他馬上開始凝神屏息地啟動了開關,迅速鑽入了炮膛。

“轟”的一聲,貝利只覺得自己的身子在向上猛飛,他的耳朵有點痛就像是飛機迅速拉昇時的感覺那樣,一剎那,他的耳朵聽到了的水聲,他睜開眼,發現自己已經在水面上,真是不可思議!

貝利看到水面上有好幾個頭在一上一下,他知道這是他的戰友們,他高喊:“我也上來了!”……

希望的曙光

03教本(1)班溫慧玉07號

文章主要講的是美國核動力潛水艇“黃蜂號”在波羅的海發生意外故障,23名船員被困在海底43米處的潛水艇內,在面臨死亡的危險關頭,炮手貝利果斷勇敢地利用發射魚雷的原理,把人當作“海底肉彈”從炮口發射出去,最後使23名船員全部獲救的故事。

在文章中作者運用了樸實,直白,簡練地語言和大量的側面描寫,巧妙地進行鮮明地對比把主人公寫得真實,自然,樸實,使主人公的形象躍然於紙上。作者並沒有極力地去運用誇張,比喻等手法和華麗地詞藻來給讀者樹立主人公高大地形象。簡單的語言描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被困艇內又失去了主帥時,大家的驚慌失措,亂成一團和貝利的果斷和冷靜,這種鮮明地對比我們看到了主人公的臨危不亂。更有勝者是他的膽識過人,“他的腦海中閃過了一個念頭:魚雷可以從炮口發射出去,能不能把人當作魚雷從炮口發射出去呢?”這在人類海軍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這不僅令遇難的夥伴們嚇得目瞪口呆,而且“人和魚雷粗細差不多,所以肯定能從魚雷發射管中發射出去”這樣的尊重事實,尊重科學的精神,就連我們深感佩服。“膽小鬼”的種種驚恐、質疑、怯懦和貝利的堅持,他可是冒著把把23名船員送上天國的危險來做的。在語言方面作者用的是簡短用力的話,三言兩語就把主人公的形象刻畫出來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去爭取!開始準備,氧氣已經不多了!”

當我們經歷了太多艱辛後,我們被城市的繁雜所矇蔽了,我們疲憊了,慢慢地我們徘徊了,畏縮了,悲觀了,停止了腳步。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我們失去了勇氣,我們就束手無策了。我們應停下腳步來洗滌自己的心靈,應看到希望曙光,但是,人間是沒有永恆的夜晚,世界沒有永恆的冬天,在成長的路上即使我們什麼都沒有,也不要輕易地低頭,即使我們什麼都沒有,也不要有放棄的念頭,不管路要怎麼走,無論希望是多麼的渺茫,我們也不要輕易地放棄希望,應該勇敢地堅強地走下去,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去,因為我們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烏雲上有晴空。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羅爾德-亞孟森征服了南極,從而兩極的探索活動開始了一個偉大的紀元。一個月之後,他的英國對手,羅伯特-斯科特也在一個月後到達南極點。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為飢餓和嚴寒而犧牲,當時,他們離下一個供給站僅僅幾英里的距離。

從此,斯科特成了一個傳奇,一個英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徵;而真正的勝利者,亞孟森卻為人們輕蔑、不屑。同樣的經歷,卻帶來如此強烈的反差。或許,這個現實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數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結局規律。

在下文中,挪威占星學家拉斯-維丁將就他們的出生盤對這兩個傳奇人物的生活、性格和成就加以分析和闡述。

斯科特的故事

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和同行的四人悲傷而沮喪地站在南極上。他們已經在極度惡劣的氣候環境下行走了80天,只為了尋找亞孟森在一個月之前留下的帳篷。裡面有一封致給挪威國王的信箋,而斯科特曾經答應了亞孟森一定將信件帶回。後人提起這段故事的時候,都說,這封信將斯科特從一個南極考察者變成了一個小小的信童。

斯科特一行五人起先準備了不少犬隻和馬匹,但由於無人精通狗拉雪橇,而馬匹也很快在厚而冰冷死去,大多數的路程裡,他們只能自己拖著沉重的雪橇前行。到了三月中旬,當他們支起第六個,也是最後一個帳篷的時候,人數已經減少到了三人。曾經同行的體力最好的埃文斯因為營養不良和體力不支最先告別了隊友。而後,奧茨兩腳的凍傷繼續惡化,疼痛難忍使得他行進的速度越來越慢,他不想讓自己拖累了隊友,於是一天,他掙扎起身,拉開了帳篷,回身望了望同伴,說:“我出去一下,一會兒就回來。”從此便消失在茫茫暴風雪之中,後人也再也沒有找到他的遺體。

然而,嚴重的體力不支和極度惡劣的天氣還是奪走了剩下三人的生命。在臨終的時日裡,斯科特一直堅持寫信和記日記。此刻,他已經遠離了那些有關榮譽和成功的渴望,而成為這個探險隊的領袖。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在他的信件中,他始終沒有悲觀,而是記錄著關於英勇、信念和壯烈的一切品質。

半年以後,人們找到了這個帳篷,發現了斯科特等三人的屍體還安詳地躺在各自的睡袋裡。後來,人們用滑雪橇製成了十字架立在了他們的墓前。

探險家的故事200字

劉雨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探險家。

1984年5月,他開始徒步萬里長城。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完成壯舉,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萬里長城的人。之後,他又徒步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新疆羅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崑崙雪山,考察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雪人、絨布冰川,沿喜馬拉雅和雅魯藏布江旅行,試登珠穆朗瑪,三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等中國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經完成四十三個考察旅行探險專案。足跡遍及祖國的山山水水,港臺及世界數百家報刊、雜誌、電視臺報道了他探險事蹟,人稱他為“二十世紀世界罕見的旅行家、探險家”。

鄧廷良

男,藏族,青海果洛人,1943年生於重慶,著名歷史學家、人文學家、探險家。四川省科學探險協會副,協會創始人之一。中科院研究員,主要致力於人類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宗教與歷史方面的考察與研究。著作等身。

鄧廷良教授為研究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各部族的歷史與文化,自六十年代起,每年都有不少時間隻身耗在雪山草地之間,在曠野、叢林、河谷、山麓拜訪獷悍或和藹的部族居民。他先後在民族地區度過了十幾個春節,有時甚至整年不歸,人稱“犛牛”教授。他還是我國徒步全程考察西南絲綢之路的第一人。是研究“南絲路”、“茶馬古道”、“蒙軍入滇”、“橫斷山民族走廊”、“華夏文明起源”等領域的權威。

鄧廷良教授詩、書、畫、散文具佳,且有著康巴漢子特有的豪爽、率真、與剛毅,極富人格魅力。他的“關注地球,關注生命”的人文關懷思想影響甚廣。三十年來,他用堅實的雙腳不斷書寫、記錄著人類發展艱辛歷程的史書,他告訴我們在現代都市以外,人原來可以與自然和諧地共生,質樸簡單的生活也展現著五彩繽紛的人生。作為現代中國探險家的典範,鄧廷良教授主持策劃了協會的“西南絲綢之路電視片拍攝”,“炎黃子孫大型系列畫冊”、“黑竹溝科學探險”等多項主題活動。如今,年過六旬的他依然活躍在協會活動的最前沿。

鄧廷良先生除了探險外,剩餘的時間大部分都在高校裡任教。作為歷史學、民俗學的資深專家,同時作為有深厚藝術造詣的書法家、雕塑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先後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師範大學、重慶美院、四川音樂學院等多所大學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以其淵博的知識,認真、翔實的考察經歷,幽默的談吐,經常贏得學生的滿堂喝彩。

餘純順

有“中國的托馬斯”、“當代徐霞客”之稱的餘純順是一位罕見的傳奇人物。他自1988年7月l日起開始“孤身徒步走訪全中國”,至1996年6月像“倒下的銅像”在羅布泊遇難。8年間克服千難萬險,風餐露宿,跋山涉水,走訪了33個少數民族主要居住點,完成了59個探險專案,總行程已達8.4萬華裡(接近了阿根廷人托馬斯的9萬餘華里世界紀錄),其中尤以他前後用一年半時間,冒著泥石流、雪崩、高原反應等不斷穿越海拔五千米左右的“生命禁區”,創下人類史上第一個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紀錄而震驚海內外。

李樂詩

李樂詩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謂"白色力量"指南極與北極。李樂詩3次去過北極,第三次,李樂詩才如願以償到達北極點,將五星紅旗插在地球的最北端。1987年,李樂詩登上世界最高極的喜馬拉雅山。從那以後,李樂詩的生活開始了大的轉折。她的生活重心已由旅遊攝影轉到地球生態環境的科考上來

金飛豹、金飛彪兄弟

金飛豹

生於1963年11月23日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祿勸縣內的轎子雪山並登頂(海拔4217米)

1985年攀登大理蒼山的馬龍峰並登頂(海拔413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嶺及馬鬃嶺(海拔4360米)

1990年橫渡滇池(約9公里)

1998年攀登昆明碧羅雪山並登頂,同年攀登昆明寮國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寶頂並登頂(海拔5600米)

2003年攀登昆明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

2005年9月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8201米 )

金飛彪

生於1960年10月18日

1980年春季獨自徒步探訪珠江源頭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祿勸縣內的轎子雪山並登頂(海拔4217米)

1984年騎自行車環遊貴州省

1985年攀登大理蒼山的馬龍峰並登頂(海拔4130米)

1986年攀登玉龍雪山(麗江境內峰)海拔490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嶺及馬鬃嶺(4360米)

1990年橫渡滇池(約9公里)

1995年首登雲南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1996年參加梅里雪山中日聯合登山隊(未登頂)

1998年攀登雲南碧羅雪山並登頂,同年攀登雲南寮國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寶頂並登頂(海拔5600米)

2000年穿越嗊嘎山脈

2001年 5 月組織並參加雲南曲靖大天坑的探洞

12月第八次攀登玉龍雪山,到達海拔5200米

2002年 5 月攀登四川西嶺主峰大雪塘

2003年 3月參加貴州盤縣洞穴考察考察

5月攀登念青唐古拉山到達海拔6000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m)

黃效文

2002年,被《時代雜誌》選為「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之一,並被譽為「中國成就最高的在世探險家」,專門從事中國偏遠地區之探險、研究、保護及教育工作,為保護中國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奮鬥了20年 。

他曾先後六次為《國家地理雜誌》率領大型之探險旅程,其中一次更發現長江的新源頭。本書為黃效文最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他花費十幾年時間對中國黑頸鶴的觀察與研究。

廖佳

旅行作家,汽車旅行探險家。 廖佳從1996年開始自駕車旅行,至今已駕車走遍中國所有的省市自治區,行程18萬公里。 ·2001年7月到12月,廖佳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單人、單車環繞歐亞的旅行。

古代旅行家--徐霞客

徐巨集祖生於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他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舊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探析大自然的奧祕。遠足34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考察並記載了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 19多個省市的山川地形,嘔心瀝血凝成《徐霞客遊記》。他因此被譽為"千古奇人"。

馬中欣

祖籍浙江東陽,生於蘭州,長於臺灣。作過工程師、當過珠寶商、環遊世界20載,著有三本著作有《天涯歷險》、《三毛》、《冰裸南極》馬中欣走過127個國家和地區。最為人爭議的是他的撒哈拉之旅。他沿著作家三毛的足跡一路尋訪,發現三毛在當地人眼裡是個怪異的老,其筆下的至親愛人荷西根本是子虛烏有。馬中欣的一系列關於三毛真面目的文章刊載後,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罵他譁眾取寵,有人則對他大加激賞。

傅慶勝

傅慶勝在6年多時間裡,風餐露宿,歷盡艱辛,走遍了30個省、市、自治區,行程相當於繞地球一圈半。先後訪問了41個少數民族的500多個村寨、800多個風景名勝和建設工程;結識了幾百位當今名人;拍攝了8000多張少數民族的風情照片;寫下了100多萬字的遊記,湖北人民出版社已將他的遊記編輯出版,定名為《中華十萬裡記遊》。 另外,他還有《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傅慶勝歷險記》的兩部文字著作及一本《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的攝影集需在世界內尋找出版商合作出版。

步雨青

步雨青走長江從上海開始逆流而上 ,現已走過8個省到達。1998年春季開始長江上游萬里衝刺 。她將面臨青藏高原的沼澤雪山、野獸出沒、氣候無常,還有通天河800裡無人區、沱沱河400裡無人區,最後到達6720米海拔的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她的丈夫賈千里一直陪同她。電視臺、雲南省電視臺、昆明市電視臺已作了7集專題報道。

魏順德

他的《西部野生動物世界》專題電視片已正在拍攝完成,引起媒體極大的關注。採風團踏上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一道道大沙樑子又喚起了魏順德老師的興趣。豐田麵包車剛一停下,他提著三角架和兩部相機就跳下了車,健步如飛,轉瞬之間,他已爬上大沙樑子支起了三角架,讓我們汗顏,一個66歲的老人

劉立

男,四川省科學探險協會祕書長,中科院成都分院高階工程師。中科院成都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中科院成都分院外事辦主任。

劉立多次組織參加西部地質、地貌、植物、植被等科學考察和科學探險活動。主 要從事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景觀資源開發研究。發表了多篇論文及文章。

劉立豁達樂觀,爽朗的笑聲極富感染力,作為我們國家極難尋覓的跨學科複合型 科考專家,極少有人象他那樣對西部的自然和人文生態環境有著如此全面的瞭解,他在青藏高原從事科考探險活動近20年,作風膽大心細,冷靜沉穩,臨危不亂,他率領的隊伍總能既完成任務又毫髮無損、全身而退,因此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高原之狐”。

玄奘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16年,行程達6·4萬千米,途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祕密進行的,因為當時的皇帝尚不允許中國人跨出國門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險。危險來自惡劣的天氣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時,差點被箭射死。後來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國被投入獄中。為了逃命,他幾乎凍死。

麥哲倫環球的故事

麥哲倫1480年生於葡萄牙北部的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10歲左右進入王宮服役,充當王后的侍從。16歲時進入葡萄牙國家航海事務廳,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務的各項工作。

那時哥倫布已經發現了美洲新,達?伽馬也從印度返航並帶回了巨大的東方財富。懷著對東方財富和遠洋探險的嚮往,麥哲倫1505年參加了海外遠征隊,從此開始了遠洋探航的生涯。在這次遠征印度、馬六甲、馬來群島的過程中,為了與阿拉伯人爭奪貿易地盤、取得亞洲南部海洋的霸權,遠征隊與阿拉伯商人和沿途的居民打過幾仗,麥哲倫因而也三度負傷。

麥哲倫傷愈後,在返回葡萄牙的途中船隻觸礁。在大家心灰意冷之際,麥哲倫挺身而出,帶領倖存的海員克服重重的困難,直到得到援救。由於這次事件,麥哲倫被提升為船長,被留在了印度。此後,麥哲倫在印度和東南亞一帶參加了殖民戰爭,並在這一帶進行了探索和遊歷

他從實地瞭解到在東南亞群島的東面是一片汪洋大海。他堅信地球是圓形的,並猜測在這片大海的東面,肯定是哥倫布發現的美洲。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次環球探航。1513年麥哲倫回到葡萄牙。他一再請求國王允許他組織船隊進行環球探險,然而國王卻不理睬他,絕望的麥哲倫只好在1517年離開祖國,投奔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要塞司令。要塞司令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和魄力,不僅把女兒嫁給他,還向西班牙國王舉薦了他。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計劃得到西班牙國王的批准,與他簽署了遠洋探航協定。

按照協定,麥哲倫被任命為探險隊的首領,所率船隊的船隻由國家提供,航海費用由國家負擔。探險過程發現的任何土地,全部歸國王所有,麥哲倫充任總督,新發現的土地的全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歸麥哲倫所有。為了監督麥哲倫,國王又派了皇室成員作為船隊的副手。

1519年9月,麥哲倫率領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隻組成的浩浩蕩蕩的船隊,從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港口出發,開始了環球遠洋探航。

經過兩個多月的海洋飄泊船隊,越過大西洋來到巴西海岸。船隊沿海岸向南繼續航行,在第二年一月來到了一個寬闊的大海灣。

“海峽找到了!”“海峽找到了!”

海員們高興地歡呼起來,以為已到達了美洲的南端,可以進入新的大洋了。然而隨著船隊在海灣中的前進,發現海水變成了淡水,原來此處只是一個寬廣的河口,這就是今天烏拉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處。

船隊繼續向南前進。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季節剛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臨近冬季,風雪交加,航行極其困難。月底,航隊來到聖胡利安港,並在這裡拋錨過冬。

由於幾次探索海峽的失敗,大多數海員都感到灰心喪氣,有三個船長也藉機反對麥哲倫。麥哲倫設下計謀平定了這次叛亂,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廢的結局。

經過近5個月的休整,到了8月,又到了這個地區春暖花開的季節,麥哲倫又率領船隊出發了。由於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航中沉沒,此時只剩下4條船了。

兩個月後,船隊在南緯52度處又發現了個海口。這個海峽彎彎曲曲,忽窄忽寬,港汊交錯,波濤洶湧。麥哲倫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這艘船卻調轉船頭逃回了西班牙。麥哲倫只好率領著剩下的3條船象鑽迷宮似的在海峽中摸索著前進。麥哲倫以堅強的意志率領船隊前進。在這個海峽迂迴航行1個月後,他們終於走出海峽西口,見到了浩瀚的大海。向來以沉著、堅定著稱的麥哲倫激動地掉下了眼淚。

為了紀念麥哲倫這次探航的功債,後人把這條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如果你開啟世界地圖,就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緯52度的地方找到它。

船隊在這片大洋中航行了3個多月,海面一直風平浪靜。因此,他們就為它取了個名字叫“太平洋”。

1521年3月初,在水盡糧絕、人人疲乏虛弱之際,航隊來到了富饒的馬里亞那群島,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款待。3月底船隊來到了菲律賓群島。當麥哲倫原來從馬六甲帶走的僕人亨利用馬來語與當地土人對上話時,麥哲倫是多麼激動啊!他的環球航行的夢想終於要實現了,他從西方向西航行終於到達了東方,他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地球的的確確是圓形的。

為了征服這塊盛產香料的富饒土地,這個堅韌果敢卻滿懷野心的麥哲倫,企圖利用當地部族間的矛盾來達到他的目的,然而在一次與當地部族的衝突中,麥哲倫被殺害了。最後,麥哲倫的助手燒掉一條破爛不堪的船,帶領僅存的兩條船載滿香料越過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過好望角,輾轉一年多,終於在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這時,整個船隊僅剩下一條船與18名船員了。

從1519年9月到1922年9月,麥哲倫和他的船員們,花了整整3年的時間,終於完類的第一次環球一週的航行。麥哲倫雖然死去了,但是他對後世航海和科學事業所做的貢獻,卻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忘記的。

紀念一戰結束100週年的35個地方

從1914年到1918年,西方富強的國家和帝國不得不統治全球,他們在一場空前的毀滅中毀滅了自己。帝國覆滅,數百萬人死亡,世界永遠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尋求適當形式的公開哀悼和悼念,以悼念和悼念死者。在盟國和敵人中,有一種強烈的願望,就是永遠不要再發生這樣的戰爭了,“任何事都不要戰爭!什麼都可以!法國小說家、和平主義者羅傑·馬丁·杜加德(Roger Martin Gard)在1936年寫道:“……沒有審判,沒有奴役就不能被削減為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確定的視覺歷史”

“這個故事是在DK出版公司的許可下改編和轉載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確定的視覺歷史”“的。文字版權©Dorling Kindersley有限公司。

今天購買“KDSP”,在所有巴丹特國家都可以找到一戰紀念館、紀念碑和博物館。從愛爾蘭的玫瑰園到在主要戰場上或附近修建的巨大的戰爭墓地,這些遺址確保了對戰爭的記憶和那些失去生命的人的犧牲永不褪色。 澳大利亞澳新軍團紀念館,如在“反射湖”對面看到的那樣,晚上(列奧尼德·安德羅諾夫/伊斯托克)

位於悉尼海德公園,這是新南威爾士州主要的戰爭紀念碑。由C.Bruce Dellit以裝飾藝術風格設計,由花崗岩製成,雕像和淺浮雕由藝術家Raynor Hoff創作。建築物外面的扶壁上各有一個哀傷的人像,而bas浮雕則描繪了澳大利亞在加利波利和西線的戰役場景。紀念日星期日(11月11日)和澳新軍團紀念日(4月25日)在紀念館舉行儀式。

悉尼海德公園

堪培拉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ijeweb/iStock)

澳大利亞戰爭死難者國家紀念碑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造的,儘管它是為了紀念在所有衝突中喪生的澳大利亞軍人。紀念館的主要部分是紀念區(包括紀念館)、澳新 *** 和雕塑花園。在主樓一樓的博物館裡,新增加的高科技展覽空間“澳新航空展廳”包括一個永久性的展覽,講述了一戰中的空中蝙蝠的故事,其中包括五架來自戰爭的原始飛機,紀念品,個人遺囑和一個聲音和燈光表演。

紀念公園,堪培拉

紀念罌粟種植在紀念神龕前,作為紀念日(Kokkai Ng/iStock)

的一部分,為紀念1914-18年維多利亞戰爭死難者而建,這是澳大利亞最偉大的紀念館之一。受土耳其哈利卡納蘇斯卡里亞國王陵墓的啟發,聖殿於1934年11月落成。聖所內有一塊紀念石,上面刻著“大愛無主”的字樣,其設計使每年11月11日上午11點舉行的“愛”一詞上都有一縷陽光(或人造光)。每年都有120多個儀式在聖殿舉行。

墨爾本聖基爾達路

比利時弗蘭德斯菲爾德美國公墓和紀念弗蘭德斯菲爾德美國公墓和紀念館(哈瓦那1234/伊斯托克)

是比利時唯一的美國戰鬥紀念碑委員會公墓,這是為了紀念美國對西線戰爭的貢獻。它比比利時的大多數戰爭墓地都要小,也更私密,由368個墓穴組成,墓碑圍繞著一個禮拜堂布置。埋葬在這裡的許多傷亡者來自1918年10月和11月在這一地區的戰鬥中喪生的美國第91師。這座小教堂的牆上有43個失蹤者的名字,玫瑰圖案是士兵的名字,他們的遺骸後來被找到並確認身份。瓦雷根東南部的

,沿著里爾根特公路E-17

在F蘭德斯菲爾德博物館弗蘭德斯菲爾德博物館(史蒂夫泰勒通過Flickr)

布大廳在市場廣場的中心,伊佩爾(Ypres),三場戰爭的最重要的戰鬥,已成為一個一戰文物和檔案的主要收藏博物館。展覽和互動式視聽展示涵蓋了1914年入侵比利時和戰爭最初幾個月的情況,特別強調了伊普爾周圍的戰爭以及戰爭對該鎮的影響。文獻中心包括大量原始戰壕地圖、攝影圖書館、明信片收藏和當代報紙報道。

遊客還可以爬上鐘樓,俯瞰城鎮和周圍戰場的遺址。進入中心是免費的,儘管有些收藏品只能通過預約檢視。

Lakenhallen Grote Markt 34,Ieper

Langemark德語戰爭公墓Langemark德語戰爭公墓(vau902/iStock)

德國戰爭公墓官方委員會網站,Langemark公墓包含40多個,從1915年到1930年,共發現了1000個士兵的墓葬。1930年,這座墓園被正式命名為123號德事墓園,兩年後正式落成。埋葬在墓地裡的士兵中有24917人躺在亂葬坑裡。德國學生紀念館附件列出了1914年蘭格馬克戰役(第一次伊普爾戰役的一部分)中3000名遇難學生的名單。在德國被稱為Kindermord(兒童),第一批YPRE包括許多年輕的德國志願者,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接受了兩個月的軍事訓練。公墓裡矗立著埃米爾·克里格的悼念士兵雕塑。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小土丘上的玄武岩熔岩十字架,標誌著三個原始戰場掩體之一。

位於Langemark村北部,距離Ieper

梅寧門梅寧門(lucentius/iStock)東北6公里(4英里)

是西線遊客最多的景點之一,伊普爾的梅寧門紀念館由雷金納德·布洛姆菲爾德設計,1927年揭幕。這標誌著大多數英國士兵從該鎮出發,前往伊普爾凸臺的戰場。紀念堂的牆壁上刻著1917年8月16日前在伊普爾突出部陣亡的54896名英聯邦士兵的名字。每天晚上8點,交通停止,最後一根柱子在紀念碑的拱門下播放。

Meensestratat,Ieper

Messines Battlefield和Memorials Messines Battlefield和Memorials(維基媒體公域)

環繞Wystchaete村,St Eloi,Peckham Farm,St Yvon,克魯斯特拉特和斯潘布羅克莫林火山口證實了在梅西內斯德國戰壕下引爆的19枚巨大地雷。村裡的一個資訊板給火山口指路,在距離主廣場不遠的Wytschaete軍事公墓裡有1000多個墓穴。斯潘布羅克莫林附近的一個較小的公墓,孤樹公墓,有88個墓穴,主要是來自愛爾蘭皇家步隊的士兵。

陣亡將士紀念館包括一個在Wytschaete和梅西內斯之間的N365號倫敦蘇格蘭軍團,標誌著他們第一次行動的地點。在梅森(Messines)本身,這是在戰鬥中被完全摧毀,有紐西蘭紀念公園和梅西恩嶺軍事公墓。據說阿道夫·希特勒是在1914年在梅森教堂(重建)接受蝙蝠傷治療的。在梅森的南部是現代愛爾蘭島和平公園,於1998年開放,為了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愛爾蘭士兵,

在梅森周圍(梅西內斯)

帕斯琴代爾戰場帕斯琴代爾新英國公墓(邁克爾·戴通過Flickr)

很少有戰場地區比帕斯琴代爾更能喚起Ypres的悲劇,帕斯琴代爾周圍的現代村莊。該地區到處都是個人戰鬥和團的紀念館,包括85號(新斯科舍高地人)克雷斯特農場的加拿大紀念館)營紀念館、法國士兵紀念館和英國第七師紀念館,均位於Denseseinde。

墓地包括Passchendaele新不列顛公墓,其中包括2101個不列顛和英聯邦公墓,以及Passendale西南部廣闊的Tyne Cot公墓。在宗貝克,1917年帕森代爾紀念館收藏了大量的軍事文物。

在宗內貝克和帕森代爾附近的不同地點

皇家武裝部隊和軍事歷史博物館皇家武裝部隊和軍事歷史博物館(Wikimedia Commons)

這個博物館收藏了有關整個比利時的軍事歷史,不僅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它還包括一個永久性的1914-18年展覽一戰文物,檔案和紀念品的大量收藏。展品包括fi車、火炮、、裝甲車,甚至一輛福克三車道。

Jubelpark 3,1000布魯塞爾

聖朱利安紀念館

這座花崗岩紀念館由英加建築師弗雷德裡克·查普曼·克萊梅沙設計,高11米(36英尺)。它被稱為沉思的士兵,其特點是在其首腦加拿大步兵的頭和肩膀,他的頭鞠躬哀悼。紀念館還記得在第二次伊普爾戰役中,加拿大軍隊在聖朱利安附近陣亡。許多死者是在西線第一次使用毒氣(氯氣)致死的,正如紀念碑文所證明的:“這一縱隊標誌著英國左翼的18000名加拿大人在1915年4月22日至24日經受了德國第一次毒氣襲擊的戰場。2000年倒下,這裡被掩埋。

位於伊珀爾東北7公里(4.3英里)處,從N313出發,向魯勒

保護區木材墓地和博物館山62號山62號保護區木材博物館方向,1914年儲存的壕溝系統(邁克爾·戴通過Flickr)

,聖所樹林是英國和英聯邦軍隊與前線之間的防護屏障。然而,在1915年至1916年間,這裡也陷入了激烈的戰鬥之中,主要是加拿大和德隊之間的戰鬥。

當時在該地區建立了三個盟軍公墓。其中一具遺骸為現在的墓地奠定了基礎,由埃德溫·盧特延爵士在戰後設計。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墓地從更廣闊的西線擴建。如今,這裡有1989座墓葬(分佈在5塊地上),其中只有637座被確定為

,在離墓地不遠的地方,是一傢俬營機構,保護區木材博物館山62號。博物館外可以看到一系列廣泛儲存的壕溝線,全部開放供人穿行。森林保護區的另一個特色是位於62號山的加拿大紀念碑,紀念1916年6月在奪回62號山的徒勞戰鬥中犧牲的數千名加拿大人。

位於伊珀鎮以東5公里(3英里)處,在N8“KDSPE”聖喬治紀念教堂(維基媒體公會)“KDSPs”陸軍元帥,普拉默,英國陸軍第二軍在佛蘭德戰爭期間,奠定了聖喬治教堂在Ieper 1927的基石。這座建築兩年後開始服役,至今仍是一個活躍的禮拜場所。雖然這座教堂主要是為了紀念英軍和英聯邦的伊普爾之死——它的彩色玻璃、牆飾板、橫幅和下跪者反映了英軍的各個兵團——但它現在是紀念所有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佛蘭德斯戰役中犧牲的人的教堂托特公墓泰恩托特公墓(哈瓦那1234/iStock)

是世界上最大的英國戰爭公墓,泰恩託 *** 有11953座墓葬,大部分是英軍和英聯邦軍隊,也包括四名德國士兵。埋葬在這裡的大多數人是在1917年的第三次伊普爾戰役中被殺的。泰恩·科特這個名字被認為起源於英國。根據當地的一個故事,諾森伯蘭德福西耶認為這裡山脊上的穀倉看起來像是他們在泰恩河上的小屋,就在英國的家裡。墓地的標誌性建築包括祭奠紀念碑十字和失蹤者的弧形紀念碑,上面列出了35000名士兵的名字,這些士兵沒有任何已知的墳墓。帕森代爾西南的

在東經宗內貝克

弗拉茲洛德國戰爭公墓弗拉茲洛德國戰爭公墓後,在N332上簽名,悲傷的父母(Wikimedia Commons)

這個德國公墓是25644名士兵的埋葬地,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20世紀50年代從其他地方遷到這裡(該地點從1914年起用作蝙蝠公墓)。雖然有些墓碑可以追溯到戰爭時期,但大多數都是在戰爭之後刻的。每一塊平坦的花崗岩板上都有20個名字,上面寫著名字、等級和死亡日期。悲傷的父母,一對德國雕塑家KäThe Kollwitz製作的雕像矗立在墓地裡。1914年10月,科爾維茨的兒子在伊佩爾第一次去世。弗拉茲洛東北方向3公里(1.8英里)處的

從第363號公路上的比爾斯特

Ypres突出戰場戰鬥仍在伊佩爾突出戰場(安德魯納什通過Flickr)

後,在伊佩爾突出周圍的地區,以現代城鎮伊佩爾為中心,是戰場遊客最常光顧的目的地。鎮內有梅寧門和聖喬治紀念教堂,這兩座教堂都是為了紀念那些在伊普爾附近失蹤的人,還有佛蘭德斯菲爾德博物館。城外還有許多其他名勝,包括140多個軍事墓地和軍事墓地。僅英國的墓地就有4萬個身份不明的墳墓。公墓由英國、比利時、法國和義大利的戰爭墓穴任務管理。

在伊佩爾周圍的一些有趣的博物館中,有聖殿木博物館山62號、霍奇火山口博物館、帕斯琴代爾紀念博物館(位於宗內貝克)和梅西內斯歷史博物館(梅森)。波佩林奇位於伊佩爾以西13公里(8英里)處,是英隊前往前線的中心。鎮上的塔爾博特之家博物館是英隊的俱樂部。它是由軍隊牧師菲利普·克萊頓開設的,作為鎮上那些比較放蕩的地方的另一個休閒場所,向所有階層開放。休假的警官們也可以在這裡過夜,然後再趕火車回英國。

Neuville St Vaast出口,從A26高速公路,跟隨D49

法國杜奧蒙特骨庫和凡爾登紀念杜奧蒙特骨庫和凡爾登紀念館(九個喇嘛廟通過Flickr)“KDSP”這可以說是西線最強大的紀念館之一。1920年開始修建一個臨時骨灰庫,用來存放死者的屍骨,為散佈在凡爾登戰場上的數十萬具屍骨提供避難所。1920年開始建造一個永久性的骨灰庫,1927年從戰場轉移到這裡。骨灰龕裡有13萬名身份不明的士兵的屍骨,根據他們被發現的凡爾登戰場的面積來安排。

Douaumont

匜taples軍事公墓匜taples軍事公墓(Wikimedia Commons)

匜taples周圍的許多英營和醫院意味著該地區需要一個大型的英國和英聯邦公墓。從1915年5月開始使用,它包含了10733個一戰時期的墓葬,其中包括35個無名士兵的墓葬,以及二戰期間的墓葬。博洛涅和埃塔普勒之間的

弗裡考特德國戰爭公墓弗裡考特德國戰爭公墓(Wikimedia Commons)

雖然不是索姆地區最大的德國戰爭公墓-韋爾曼德維爾有26000個墓葬-弗裡考特有17027名德國士兵,約10名,其中有1000人在1916年的索姆戰役中陣亡(葬禮的日期是從1914年到1918年)。只有5057個墓穴有單獨的墳墓;另外11970個墓穴包含在四個亂葬坑中。

在弗里科特附近,Somme

Meuse Argonne American公墓和Memorial Meuse Argonne A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9年第三次阿富汗戰爭中犧牲的印度士兵。這座拱門原名全印度戰爭紀念館,高42米(137英尺),上面刻著7萬多人的名字。拱門下面是阿馬爾·賈萬·喬提(不朽戰士的火焰)和無名戰士的墳墓。紀念碑周圍有四個不斷點燃的火把。

位於德里Rajpath

愛爾蘭國家戰爭紀念園愛爾蘭國家戰爭紀念園(Wikimedia Commons)

是為紀念一戰中犧牲的49400名愛爾蘭士兵而建的,這些花園是由埃德溫·盧特延斯爵士在20世紀30年代設計的,佔地8公頃(20英畝),包括一個下沉的玫瑰園和兩個書房,裡面有列出死者姓名的榮譽卷。這裡還有金奇十字勳章,一座由愛爾蘭第16師士兵建造的木製紀念碑,最初建於索姆戰場。在花園北端的利菲河畔的圓頂神廟的地板上刻著魯珀特·布魯克的《戰爭十四行詩2:安全》的節選,

島橋,都柏林

以色列拉姆萊赫CWGC公墓拉姆萊赫CWGC公墓(紐西蘭檔案館通過Flickr跟進)“KDSP”於1917年12月建立,為該地區建立的野戰醫院服務,拉姆萊赫(現拉姆拉)的公墓後來被從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其他公墓移到這裡的墳墓所擴充。1917年11月起,拉姆勒被澳大利亞第一輕馬旅佔領。該公墓包括一戰時期的3300座英聯邦墓葬,加上二戰時期的近1200座墓葬以及其他一些非英聯邦和非蝙蝠人員的墓葬。另外還有一座英聯邦、德國和土耳其軍人紀念碑,埋葬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其他地方,墓地已不再維修。紀念館建於1961年,

附近的拉姆拉

義大利薩卡里奧米利迪雷迪普利亞薩卡里奧米利迪雷迪普利亞(Hect/iStock)

建於墨索里尼統治下,1938年開放,是義大利北部的一個軍事聖地,位於蒙特塞布西山坡上,在伊索前線的東端。它儲存著超過10萬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義大利士兵的遺骸——光是通往聖殿頂部的22級臺階就有4萬名士兵的遺骸。神龕內還有五位將軍的陵墓和第三軍司令奧斯塔公爵的陵墓。該遺址包括一個小教堂和一個博物館,其中收藏了義大利前線的文物和一些原始的壕溝防禦工事。

Monte Sei Busi

義大利/斯洛維尼亞Isonzo前線戰場Isonzo前線戰場,Kluže(Wikimedia Commons)

戰場旅遊遺蹟,在法國和比利時戰場上,伊索陣線往往被忽視,但它同樣擁有豐富的遺產和名勝古蹟。遊覽伊索前線面臨的挑戰是所涉及的距離和艱苦的地形。一條典型的路線可能是從斯洛維尼亞西北部的克拉恩斯卡戈蘭(Kranjska Gora)到義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沿岸的杜伊諾(Duino),儘管還有很多其他選擇。亮點包括索卡山谷,在岩石面上有許多陣地和炮臺;1916年由俄羅斯囚犯建造的Vrsic山口;以及帶有軍事隧道的克魯茲要塞。在斯洛維尼亞的科巴里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卡波雷託),沿著以前的戰壕線行走是可能的。該鎮還擁有一個極好的博物館,專門用於沿伊森佐前線的激烈戰鬥,有大規模的地圖,地形模型,文物和照片。

沿斯洛維尼亞/義大利邊界

紐西蘭奧克蘭戰爭紀念館奧克蘭戰爭紀念館(Onfokus/iStock)

建於19世紀50年代,等等這座博物館通常被稱為奧克蘭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紐西蘭歷史的一般收藏品,而不僅僅是軍事歷史。現代的附屬建築1929年為紀念奧克蘭省一戰陣亡將士而建。一戰避難所的牆壁上刻著陣亡將士的名字,他們的墳墓不為人知。在彩色玻璃天窗下是他們的部隊和團的徽章。

戰爭紀念館和軍械庫資訊中心展示了大量與戰爭有關的收藏和研究設施,博物館經常舉辦活動、講座和展覽,特別是在紀念日前後。該資料庫包含了自19世紀末以來在戰爭中喪生的35000名紐西蘭人的書目記錄。

奧克蘭

羅馬尼亞馬拉塞斯蒂陵墓馬拉塞斯蒂陵墓(Wikimedia Commons)

建於1923年至1938年間,是國家統一戰爭中的英雄陵墓,以賦予其完整的名稱,是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羅馬尼亞人。1917年的馬拉塞斯提戰役是羅馬尼亞被佔領前羅馬尼亞前線的最後一次重大戰役。陵墓高約30米(100英尺),墓穴內藏有6000名羅馬尼亞士兵的遺骸。陵墓還包括1919年去世的格里戈雷斯庫將軍的石棺和一個圓形大廳,裡面有在馬拉塞斯蒂戰鬥的羅馬尼亞部隊的旗幟。主樓的頂部是“榮耀穹頂”。圓頂上的一幅巨大的淺浮雕描繪了馬拉塞斯提戰役的場景,福克薩尼和阿賈德之間的

,Vrancea縣。

土耳其加利波利戰場加利波利戰場(Clay Gilliland via Flickr)

加利波利半島歷史國家公園是最值得軍事歷史遊客和研究人員參觀的地方之一。佔地約33000公頃(81500英畝),包括31個CWGC公墓,包括22000個墳墓,其中大多數容易接近,以及許多紀念館。

“KDSP”有三個主要的興趣區域:海勒角公墓(V-海灘公墓、海勒斯紀念墓和雷道布公墓);松嶺(海灘公墓,2號前哨公墓,考特尼和斯泰爾的郵政公墓、Chunuk Bair公墓和紀念館、第四營閱兵場公墓和Lone Pine公墓和紀念館;以及Suvla(青山公墓和Anzac公墓)。主要的遺址可以在一天內被覆蓋,但是為了更徹底的勘探,需要兩到三天的時間。在海勒斯角,還值得一看的是卡納卡萊烈士紀念館,這是加利波利土耳其死者的主要紀念館。

特別服務於4月25日的安扎剋日在加利波利舉行,紀念1915年加利波利戰役的第一天,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隊在安扎克灣登陸。

加利波利半島

英國布魯克伍德軍事公墓布魯克伍德軍事公墓(Wikimedia Commons)

這個公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但戰爭墓地的土地是在1917年授予的,主要是為了埋葬在倫敦地區死於戰傷的軍人的墳墓。它現在是英國最大的英聯邦軍事公墓。儘管大部分墓葬是1939-1945年,但仍有1601座一戰時期的墳墓。布魯克伍德1914-18紀念館紀念了200多名一戰期間死去但找不到墳墓的英聯邦傷亡者。在布魯克伍德的墓地裡,一戰時期美事公墓共有468座墳墓,紀念563名美人,他們的墳墓不為人知。

布魯克伍德,薩里郡

美國自由塔在國家一戰博物館和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紀念館。(Sean Pavone/iStock)

堪薩斯城這座高聳的紀念碑是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1926年11月11日,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總統以埃及復興風格設計了這座建築,哈羅德·範布倫·馬戈尼格爾(Harold Van Buren Magonigle)在美國建築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的 *** 書中贏得了這項任務。

遺址的中心是217英尺的紀念塔。它的四個數字代表勇氣、榮譽、犧牲和愛國主義。在夜晚,一股被橘燈光照亮的蒸汽從塔裡噴湧而出,看起來像一堆燃燒的柴堆。長城描繪了從戰爭到和平的過渡,而另一座紀念牆則展示了五位盟軍領導人的銅像出席紀念儀式。

紀念館於2006年開放,是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研究的最好中心之一。除了大量展示檔案和照片外,展品還包括一輛雷諾FY-17坦克、複製戰壕、保羅馮辛登堡的野戰夾克和宣傳海報。

密蘇里州堪薩斯市

古今中外著名探險家的故事

1、麥哲倫的故事

麥哲倫1519年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後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遇風暴失事。接著幾名船長密謀反對他。

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另外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後,又揚帆啟航。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由於他的陣亡,使麥哲倫失去了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機遇。

2、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於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

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裡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船長前,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於1911年12月14抵達南極。

羅阿爾德•阿蒙森是最早飛越北極的兩位探險家之一。1926年,他和義大利探險家烏姆伯託•諾畢爾乘飛艇繞行北極兩圈。在兩年後另一次北極上空的飛行中,諾畢爾的飛艇與另一飛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則在尋找諾畢爾的過程中失蹤。

3、張騫的故事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地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麼遠的地方。張騫回來後,使大漢皇帝第一次聽到了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訊息。

張騫是第一位橫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國人,後來的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4、玄奘的故事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16年,行程達6•4萬千米,途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祕密進行的,因為當時的皇帝尚不允許中國人跨出國門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險,危險主要來自惡劣的天氣和險峻的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時,差點被箭射死。後來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國被投入獄中。為了逃命,他幾乎凍死。

5、徐霞客的故事

徐巨集祖(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麥哲倫

百度百科-阿蒙森

百度百科-張騫

百度百科-玄奘

百度百科-徐霞客

麥哲倫的故事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船隊開始了遠航,從而最終第一次證明了大地球形說。

1519年9月20日晨,在西班牙塞維利亞城外港桑盧卡爾港,隆隆的炮聲送走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奇異的遠航。

當歐洲人把大西洋走得不再陌生時,他們還不知太平洋的存在,這個比大西洋古老得多的地球上最大的水體臥伏在亞洲之東、美洲之西的巨大海盆上,那時還不曾有一個歐洲人闖入過。16世紀初,西班牙探險家從巴拿馬西岸的高山上,發現了新和亞洲之間,有一個巨集偉的大洋,歐洲人叫它“大南海”。

遠航之夢

第一輪的探險熱開始了,歐洲的探險家們紛紛吵嚷著要去美洲尋找通向大南海的海峽,他們相信一定有一條這樣的海峽存在。在那些躍躍欲試的人中,有一位名叫麥哲倫的葡萄牙軍人,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跟隨遠航艦隊到達過馬六甲海峽,並在奪取這個東方交通命脈的戰鬥中,為葡萄牙建立過功勳。因為這些忠臣的欲血拼殺,葡萄牙最終控制了馬六甲海峽和馬六甲城。但是,當麥哲倫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時,除了身上的戰傷和一個跟隨他的馬來亞奴僕亨利外,一無所有。他來到國王面前,講述自己的遠航知識,希望效力於國家並得到重任,可曼紐爾國王傲慢地拒絕了。

麥哲倫想組建船隊去東方尋找香料群島,傳說那裡神奇的熱帶風光十分美麗,還有數不盡的財富。他思忖香料群島的位置,它在東方海洋之東端,按地球是圓形之理論,哥倫布向西航行的路線應是正確的,只要在美洲找到那條通向大南海的海峽,進入神祕的大南海,再向西一直航行下去,就能到達香料群島。麥哲倫為自己的計劃歡欣鼓舞,他帶著這個偉大的西航計劃來到鄰國西班牙。西班牙國王立刻答應為這個被他的祖國拋棄的葡萄牙人組建遠航船隊。麥哲倫被授予海軍上將、艦隊統帥和未來他所發現的全部島嶼與的總督之職。

漫長的征程

麥哲倫的船隊由5艘艦船組成,共256人。在最初幾天的航行中,海上風平浪靜,他們利用輕快的東北信風和赤道海流航行。兩個月之後,船隊橫渡大西洋,到達巴西。

麥哲倫站在南美海岸,苦苦思索著那條神祕海峽,它應該在南美的某個地方,他久久地遙望著那長無盡頭的蠻荒的海岸線,似乎聽到神祕海峽的召喚,那鯨歌一般悠揚蒼涼的召喚聲就在遠天飄搖著。於是,他毫不猶豫地起航沿南美海岸南行。船隊一連走了幾個月,所到之處仍然是堅固的陸地,根本沒有海峽的影子。而麥哲倫的固執簡直令人不可理喻,他命令船隊放慢速度貼著海岸航行,不放過一個海灣,對它們進行仔細地勘測,想在冬天來臨之前找到海峽。冬天就在這緩慢的航行中到來了,吼叫的寒風連同翻卷起的刺骨的大浪一起擊打著艦船,海岸荒涼得不見一隻野獸。

船員們漸漸失去了耐心,在南緯49度一個沒有人煙的地方,麥哲倫決定停止航行,在此過冬。船隊中埋伏的奸細認為時機已到,便四處煽動起來,說麥哲倫找這條海峽,就像哥倫布在大西洋裡找中國和印度一樣荒唐可笑。面對眾多的反對聲,麥哲倫堅定地回答:“我絕不會後退半步,除非我死了,我一定要找到通往大南海的海峽,到達香料群島。”

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場叛亂開始了,麥哲倫方寸未亂,他憑著軍人的果敢和機智迅速平定了叛亂。他將為首的分子或處死,或驅逐,但寬恕了參與叛亂的水手們。如此一番整治,船隊裡再沒有誰反對他了。

春天到來時,船隊向南開拔,人們默默無言,不知前方等待著他們的是什麼。行到南緯52度,船隊進入一個深遠的海灣,船員們的眼前一亮,半年以來,他們看到的一直是荒寂的海岸,淒冷昏暗的海灣,而這裡完全是另一番天地。兩旁起伏的群山覆蓋著皚皚白雪,顯得壯麗無比,這岩石峭壁夾持的昏黑的水道是通向大南海的入口嗎?麥哲倫站在甲板上,整個人沐浴在冰雪氣息之中,他彷彿又聽到那鯨歌一般悠揚的召喚聲,船隊踏上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之路。他們在那處大海灣裡走了一個多月,1520年11月22日,一條海峽閃現在前方,這就是他們歷盡千辛萬苦找到的神祕海峽,後人稱它為“麥哲倫海峽”。

船隊平靜地駛過海峽,他們的眼前忽然出現了一片巨大的水域,一片開闊無比的大洋,這是歐洲人從未蒞臨的地球上的另一個海,最大最古老的海。艦船升起西班牙國旗,向著大洋鳴禮炮致意。從這一天起,人類終於弄清了自己星球的模樣,在這顆星球上,世界大洋都是相連的,陸地不能也不可能分割它們。麥哲倫船隊駛入一望無際一無所知的大洋,海上風平浪寧,多麼太平的一片大洋!麥哲倫於是親切地將這片大南海稱為“太平洋”。這便是太平洋名稱的由來。

船隊在太平洋上航行了許多日子,一天,他們在一個島上拋錨,面對岸上聚集的大量土人,麥哲倫命令自己的馬來亞奴僕亨利先上岸去打探一下情況,亨利走到土人中間,這是海洋探險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亨利竟然聽懂了島民們的話語,那是他本民族的語言,這些土人都是他的同胞,亨利揚起頭,淚水在他的面頰上流淌,從多年前離開蘇門答臘,跟隨麥哲倫從印度到歐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他整整繞了地球一週,回到了家鄉。之後不久,也就是1521年4月27日,麥哲倫在與菲律賓群島中的馬克坦島土著人衝突時,中箭死去。1522年9月8日,船隊中的維多利亞號回到桑盧卡爾港。

這就是著名的麥哲倫環球航行。麥哲倫——文明人類中最堅強的一員,完成了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旅行,證明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在人類還沒有從外太空觀測自己星球的時候,這名葡萄牙軍人在500年前就用勇氣和意志弄懂了地球的形狀

標籤: 朱利安 十字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zq0lq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