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學習教育

> 古代內閣制度範文

古代內閣制度範文

古代內閣制度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描寫,首先可以描寫建立制度的目的,第二個可以描寫制度適用的範圍,第三個可以描寫具體有哪些制度。

內閣制度範文1

歷史的長河總是滾滾向前進的,在13世紀曾經雄霸天下,傲視群雄的蒙元帝國,終於在14世紀滾滾的農民起義當中,進入了自己的暮年,而隨著蒙元帝國的勢力從中原大地上退去之後,以布衣天子著稱的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王朝,就像一顆冉冉升起的啟明星一般,人們都知道,它將會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朱元璋和他的大明王朝浮雕

自打洪武皇帝開國之後,朱元璋一直試圖糾正前朝的弊端。自古天朝的封建王朝的弊端非常多,但朱元璋看來,前代的話,也就是元朝的弊端尤其多。最為明顯與致命的弊端就是關於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

元朝的統治者的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深重程度絲毫不比元朝統治下的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遜色多少,在元朝不足百年的歷史當中,多次湧現出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權臣,數量之多,危害之大,遠勝於歷朝歷代。且對皇帝來講,手底下有這麼些個權臣在側,實在是一個不好的體驗。

蒙元帝國的浮雕

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比較簡單。因為元初統治者並沒有意識到宋朝的中央官制乃至唐朝的中央官制其實是比較合理的。合理在什麼地方呢?合理就合理在將相權分割成無數塊,使其相互牽制,彼此制約,將裁決大權交給皇帝,皇權得到加強。道理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不過元朝人,特別是元朝初年的那些統治者,並沒有看到這一點。他們選擇廢棄以往的中央官制的成功經驗,而去另闢一條新的道路——廢除三省,保留中書。

傳統的中樞權力結構

自唐朝以來的三省制度就到此結束,曾經三省長官彼此牽制,互相制約的情況的確不復返,彼時唐宋中書決策、門下審議、尚書執行的大好局面就此終結。僅僅只有一箇中書省便直接等於給予了宰相一家獨大的好機會。

有鑑於前朝,所以朱元璋想要加強皇權,加強君主專制。朱元璋對自己的這個新的王朝有一個新的希望,那就是要讓自己和自己的子孫以後不要像元朝末年這些統治者,被宰相操縱成一個可憐的橡皮圖章。朱元璋的辦法是一勞永逸的將宰相制度廢除,胡惟庸則作為最後一任宰相,用自己的鮮血和性命,替這個傳承上千年的制度劃上了句號。

誅殺胡惟庸,廢除宰相制度

殺了胡惟庸,廢了宰相,朱元璋還立下祖訓:以後但凡再有人敢說恢復宰相制度的,在座各位都可以直接以謀反罪當場誅殺這位奸臣。

明朝的皇權在朱元璋的手上,得到了鞏固和加強,朱元璋用自己強而有力的手腕,以及非常血腥的政策,用無數條人命,貫徹落實了自己加強君主專制的決心和意志,但凡是敢阻攔這一目標的,立斬不饒。

朱元璋執政時期,朝臣們更像是他的奴僕們。對於奴僕,沒必要給予好臉色和好待遇,他們之間的關係貼近私人隸屬,嫌棄大臣上的奏章字數太多,聽煩了,皇帝甚至能操起案板,直接打碎大臣的牙齒。在這種情況下,中樞大臣不過是君主的家臣或奴婢,看著不可一世,實際上就是皇帝眼裡的螞蟻。

為奴為婢的大臣

唯唯諾諾的大臣與殺伐果斷的君主,是這一時期,洪武年間朝堂上的常態。更不要說洪武皇帝朱元璋為了進一步的限制奴僕般的臣下,還試圖侵入他們的私密空間,獲取臣下他們最隱私的訊息——皇帝派遣的密探能夠蹲在房樑上,將這個大臣吃的菜餚,都畫得清清楚楚。朱元璋重視皇權,不能容忍有人敢把手伸到皇權上,自己說一不二,是真正的皇權獨尊。

大明的永樂皇帝作為朱元璋的親生兒子,在這一點上基本上是照搬了老爹的那一套做法。雖然說造了的是侄子的反,但對於老爹和侄子的做法,他表示強烈支援。在他眼裡皇權獨尊地位也是非常必要的、削弱藩王也是必要的。

明成祖朱棣的畫像

所以永樂皇帝不但恢復了老爹曾經的錦衣衛坐探,而且還特別新設了東廠,皇帝對朝臣們依舊是像對待奴婢一樣。以身犯險親征蒙古全然不曾有朝臣膽敢阻攔,這還是他父親朱元璋那一套的皇權獨尊的做法。但此時已然有一些變化:與父親朱元璋不一樣,永樂皇帝,並沒有朱元璋那種勤政的活力,很多時候,既要忙著打蒙古,又要忙著處理任務,他覺得很煩。

影視作品當中的內閣官員

於是他始開內閣於文淵閣,延攬大學士入內閣,內閣制正式形成。內閣制隨後就像一頭怪獸一樣,極速發展,僅僅十數年之後,就開始在民間有“權比宰輔”的說法,不過對此內閣成員們倒沒有哪個不開眼到直接奏請皇帝恢復宰相制度,他們低調的行使著自己的顧問權力喚作“票擬權”。

古畫當中的大明官員

時移歲走,到了明朝嘉靖年間的時候,內閣的“閣老”們雖無宰相之名,卻都大有宰相之實,皇帝反而成為了“垂拱而治”的模範聖君,本該直接聽命於皇帝的六部,越來越多地被內閣班子明裡暗裡把控著。而如果翻閱從永樂正式啟用內閣制度到嘉靖年間的歷代大明皇帝的列表的話,會發覺一個極為詭異的情況正在發生:除了永樂與嘉靖,中間的皇帝竟然一個賽一個的短。

歷代大明皇帝一個賽一個的短命

暴斃的皇帝有,抑鬱而崩的皇帝有,偶感風寒而死的皇帝有,落水而亡的皇帝也有,甚至就連嘉靖皇帝本人,如果仔細看他的兩次鬼門關遭遇:皇帝所處的臥室突然起火,怪異的是,皇宮侍衛宮娥宦官若干人,竟然無人敢救駕,最後還是發小去救的人;一幫宮女打算刺殺皇帝,皇帝和妃子的寢宮附近居然沒有一個人值守,居然得手了(因為宮女打了死結並沒有成功,但是用簪子插了皇帝一身血)...

再根據內閣制的發展軌跡永樂以後,內閣職權漸重有目共睹,雖不至於立刻就可以兼管六部尚書,也始終不曾成為中央一級的法定行政機構和決策機構,但是從最初只是皇帝顧問祕書性質的機構,一躍而成為權比宰輔的存在,僅僅花了兩代人不到:大明宣德朝就有三楊輔政,距離永樂設定內閣僅僅過去十多年。

而大明正統、成化、弘治朝之際,內閣閣老們的任命方式再度發生較大變化:永樂時的閣臣都是皇帝特簡任命的,仁宣時期,閣臣也大多數由皇帝特簡任命,在正統以後,越來越多的閣臣都不是皇帝直接特簡任命的,而是被其他文官共同推舉的德高望重之人,這無疑助長了文官集團的力量。而到了孝宗朝,這種無視皇帝中旨的情況更是乾脆就形成了定製。

所謂“弘治乙卯以前,內閣大臣皆特簡,不從廷推”。

自有了漸漸形成定製的廷推選任後,曾經的那種以特簡入閣的方式也就逐漸為士大夫們非議,且為輿論所不容,接受特簡的大臣,基本都會遭受朝臣的鄙視,鮮能久安於位。這背後反應的其實就是皇權的衰變,如果對照此時明帝國君王孝宗的奇葩死亡:“孝宗偶感風寒,太醫們不診視就開藥,致使孝宗誤服藥物,鼻血不止而死。”,不難看出,在文官集團的飛速膨脹下,當年朱元璋絞盡腦汁斬殺的宰輔結構再次有死灰復燃的趨勢,皇權的衰變已經是不可阻擋之勢了。

古畫當中的內閣官員

明朝中後期的文官制度架空了皇帝,君權的空虛其實就是皇權的衰變。教科書當中說的有明一代的君主專制得到了加強,這其實一點問題都沒有,與明朝中後期皇權的衰變並不矛盾,因為君主專制的深度和皇權集中的程度較之前代,確實因為宰相制度的廢除而變得有極大的改善,然而這種高度的集中卻並沒有持續多久,到了晚明的時候,天啟皇帝落水死亡,崇禎皇帝則為財政所困,背後反應的都是大明皇權的衰敗。

歷史上的事情從來都是這麼奇特,引用一段《明朝那些事兒》的原話:

是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限制大臣的權力,然而明朝的內閣比以往的任何丞相都更專權。朱元璋規定老百姓不得四處流動,然而明朝中後期流民成風,四處遊蕩,絲毫不受束。朱元璋頒佈了抑制商業發展的條令,並規定商人不得穿著綢沙等貴重衣物,然而大規模的工商業發展正是從明朝開始,而那些本應該是社會最底層的商人卻穿金戴銀,甚至登堂入室,為官經商。朱元璋嚴令太監不得干政,可是明朝的閹宦卻個個都是重量級的(這與他廢除相權有關)朱元璋給他的所有子孫都準備了爵位和俸祿,然而一百多年後,他的很多後代都家道中落,窮困潦倒。

古代內閣制度範文

內閣制度範文2

略知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廢丞相,沿襲近兩千年的宰相制度至此終結。

朱元璋之所以廢除丞相,是想一勞永逸地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但是,朱元璋太自負了,對他的後世子孫估計過高了,結果最後發展出一個內閣制度,到了明朝中期,內閣大臣在朝野心目中,已儼然宰相了,官場都公開稱內閣大臣為“相”,稱內閣排位第一的大臣為“首相”,皇帝在公文裡也不避諱以“相”來稱閣臣了。

▼ 朱元璋《行書大軍帖》(故宮博物院藏)

儘管如此,內閣和以往的宰相還是有很大區別,以筆者之見有三點不同:

第一,地位不同。

漢唐宋的宰相機構如丞相府、中書省等等,都是國家法定機構,位列部院之上,宰相也都官居極品;明朝內閣卻沒有法定地位,內閣大臣正式官銜是大學士,屬於翰林院的官職,只有五品,只是通過給閣臣冠以師保榮銜(如太師、太傅、太保),或照例加某部尚書、侍郎(這個職銜是虛的,用於照這個職銜領取工資),才提高了品級,位極人臣。

第二,與部院的關係不同。

以往的宰相,是領導部院的,部院屬於宰相的下屬機構。內閣卻不能領導部院寺監。比如六部就直屬皇帝領導。內閣不能以自己的名義發文,無權指揮朝廷的各部院寺監和地方政府。

▼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後中央機構簡圖

但是,因為內閣代皇帝對各省、各部院寺監的公文擬批示意見,內閣在當時就被稱為“政府”,實際上閣臣的權力並不比過去的宰相小,甚至更大了。只是運轉方式、行使權力的名義不同。

內閣行使權力,相對來說具有被動性,行政效率也比過去要低。比如,地方政府有所請示,先要送大內,大內再送內閣,內閣擬批示,再送大內,大內再分送部院拿處理意見(當時稱題覆),部院題覆以後再送內閣,內閣認為不妥的還要打回去,內閣滿意了,再擬批示意見,送大內批紅。內閣是無權就某事該如何處理直接指揮省級政府的,非要經過部院和大內的程式不可。

第三,產生渠道不同。

中國有句古話,叫宰相起自州縣。這是強調宰相要有地方工作經驗。可是,明朝的內閣大臣卻與之相反。因為內閣大臣開始只是皇帝的祕書、顧問,所以從研究機構翰林院中選任,漸漸形成了一個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內閣大臣只能出自翰林官,而翰林官是以詩文甄拔出來的;甄拔出來進了翰林院所學的還是詩文。

▼ 《明會典》中關於翰林院職官的規定

▼ 明代翰林院檢討腰牌(圖片來自雅昌拍賣官網)

因為選拔制度的原因,總體上說,明朝閣臣的行政能力遠不如以前的宰相,像高拱、張居正這樣的能臣,實在是鳳毛麟角。

▼ 張居正

明朝以祖制治國,非常保守。前期的內閣與後期的內閣不可同日而語了,卻還要保持以前的祖制,不敢改變。

內閣制度範文3

在我國這浩浩湯湯的華夏上下五千年歷史之中,我國自秦朝至明朝初期一直奉行的皇權專制,實行的是宰相制度,縱觀歷史長河我們能夠非常直觀的發現在我國古代一直被沿用的宰相制度在過去的幾千年歷史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擔當著不可或缺的責任與使命。無論是在維護統治者統治秩序還是協助皇帝處理全國各地的政務宰相都發揮著非常大的輔助功能!但是在我國存留如此之長時間的宰相制度卻在明朝初期被朱元璋下令廢除,這到底是中國歷史上皇權的高達度集中所致還是時代的優勝劣汰呢?隨之而來的是內閣制度的建立,內閣制度相對於宰相制度到底有什麼優點呢?它又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形成與發展呢?想要探討清楚這些問題的前提是對整個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對替代宰相制度的內閣制度有一個很是細緻的瞭解與分析。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替代宰相制度的內閣制度究竟是如何讓產生與發展的吧。

“胡惟庸案”與丞相制度被廢除

在明朝建立的初期,由於國家剛統一沒有多久,國家局勢也才剛剛穩定下來,中央政府有許多的舉措都還沒有來得及去實施。所以這時候的明朝制度大體上沿用了元朝制度,但是在沿用過程中並不是直接搬過來直接使用而是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在明朝初期的時候出現了許多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的朝中重臣,除此之外,很多人因學業不精,求取功名而不得竟然紛紛不競走其門庭,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明朝制度的一種破壞與踐踏。

幸而朱元璋雖然出身不高但是卻十分的有理想,有抱負!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的時候借伺機謀反的罪名將猖狂多年的胡惟庸繩之以法,並且以此為藉口“罷丞相不設立,析中書省之政權歸六部”。至此在我國古代社會延續了將近一千五百年的的宰相制度被徹底廢除,真正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少了宰相的輔助,來自全國的各種政務全部都須朱元璋一人親自處理。

內閣制度的建立

漸漸地,朱元璋深深的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朱元璋在廢除宰相制度之後又嘗試性的建立了其他體制來代替宰相制度,以分擔自己的壓力與工作量。而朱元璋的這種想法就為內閣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機會與萌芽條件。

朱元璋在綜合各方意見之後開始著手設立殿閣大學士,而設立大學士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有才之人擔任自己的顧問與幫手,以備自己不時之需。但是大學士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權利所以並不能夠對皇權產生任何的制約,這與朱元璋極力維護的中央專制集權思想並不衝突。轉眼之間內閣制度的雛形便這樣確立下來,隨著明朝中央專制集權的加強,君主專制主義集權制度已發展到了歷史巔峰階段,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內閣大臣的權力

明朝內閣主要負責是內容是輔佐皇帝決斷政務,大學士需要根據皇帝就國家問題提出的問題而敘述自己個人想法與意見,在得到皇帝認可之後方可實行;內閣大學士對皇帝提出的解決方案可以持有不同的意見並且及時提出勸諫,這也是皇帝賦予內閣大學士的封駁權力。

除此之外,內閣大學士還擁有一項非常大的權力那便是“票擬批答”,即內閣大學士對於各個衙門、文武百官、朝中大臣上呈的奏章進行答案的初步擬定和批註以供皇帝在處理的時候參考做出決策。而“票擬批答”也在後來的明朝中後期成為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主要形式。從明朝初期到明朝末年內閣大學士的權力在總體上呈現日益增強的一種趨勢。

內閣制度的頂峰

內閣的職權和地位不斷上升,朝廷的早朝班次中內閣大學士依舊位居六部之上,六部從之前從屬於政府最高職能部門的高位跌落為內閣的下屬部門,並且還有“六部辦事,唯內閣之命令是從。”這一情況表明內閣的地位看似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實際上是有上升了一個高度。

至此為止,內閣成為明朝最高的政府機關,這也標誌著內閣在地位上發展到了歷史之巔!內閣之所以能夠代替宰相制度發展到歷史的頂峰,是因為內閣與皇帝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內閣是皇帝專制的強有力的工具,而皇帝又離不開內閣的協助與輔佐,兩者在維護封建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達成共識的。除此之外內閣又有著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與先進性,很好地適應了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

內閣制度的影響

明朝建立的內閣制度極大的強化了君主專制制度,由於皇權與內閣制度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絡,當皇權高度集中之時,內閣的權利與地位越高,但是這也形成了明朝宦官專權的局面形成,由於明朝的內閣只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輔助機構而已,有些地方要受到宦官的牽制,所以這便使得在當時出現了許多隻手遮天得宦官。

綜上所述,書中所說的“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之罷丞相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沒有宰相約束與限制的皇權高度集中漸漸失衡,再加上內閣這個機構並不合法,沒有真正的實權,一切皆是皇帝賦予,如果再遇上一個昏庸無道的君王,那這就會造成宦官當道的現象了,除此之外,內閣的受首輔大臣為了能夠爭奪更大的權力常常選擇依附宦官,這更加助長了宦官的囂張氣焰。總而言之,內閣的出現與成熟與明朝當時的政治局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並且內閣制度在我國古代社會中的影響力也是很深遠的。

標籤: 制度 範文 內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xuexijiaoyu/0m1v5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