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鬥茶標準

鬥茶標準

鬥茶標準

鬥茶是中國傳統的茶藝表演形式,其標準包括以下幾點:

1. 約定時間:鬥茶表演前需要與觀眾約定時間,以便準時開始。

2. 茶具準備:鬥茶時需要準備茶壺、茶杯、茶葉、茶盤、茶巾等茶具,以及衝泡茶水的水壺和水杯。

3. 泡茶動作:鬥茶流程中泡茶動作必須規範、精準,包括洗茶、取茶、沖泡、斟茶等環節。

4. 茶點搭配:在鬥茶表演中,需要為觀眾搭配相應的茶點或小食,以增強口感和觀賞性。

5. 敘述介紹:鬥茶表演期間,表演者需要介紹茶葉的品種、產地、特點、歷史等相關知識,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欣賞。

6. 溝通互動:鬥茶表演中應與觀眾進行溝通互動,增強互動性和參與感,讓觀眾更加投入和體驗。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古人飲茶時,常做一種叫“鬥茶”的遊戲,這茶到底怎麼鬥?

    鬥茶始於唐朝,也叫茗戰。我國是茶的故鄉,唐朝時飲茶之風開始盛行,唐代人陸羽寫有我國第一部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唐代人飲茶和現在有很大的區別,我們現在叫沏茶或泡茶,古人卻是煮茶或烹茶。唐、宋人飲的茶,稱為茶餅、茶團,而不是散茶。茶餅、茶團經焙乾製成,飲茶時必須將其碾碎,而且需要放在火爐上用一定時間烹煮。烹茶時還要添入鹽、姜等調料,有點像廚師做湯。決定鬥茶勝負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最好,顏色白,表明茶葉鮮嫩,火候也恰到好處。二是湯花,即湯麵泛起的泡沫。茶末研磨得越細膩,湯花的色澤就越好,水痕出現的就越晚,這樣的茶才能獲勝。

    鬥茶對水的要求很高。古代的文雅之士有用雪水煮茶的,如白居易《晚起》詩中的“融雪煎香茗”,《紅樓夢》裡妙玉用的更精細,是收的梅花上的雪。宋代煮茶用水以惠山泉水最負盛名,是供皇室使用的“貢品”。此外,揚子江江心的水和竹節中的汁液也是煮茶的好水。不光水要選上好的水,燒水也大有講究。水太熱或者太涼都不行,太熱則茶葉迅速沉底,太涼則茶葉輕浮於水面上,這都會導致鬥茶的失敗。所以講究的古人連煮茶的燃料都有研究,最好要用有焰的木炭燒水,沸騰之後加一些冷水,如此三次才可以。

    在鬥茶的過程中,花樣迭出,出現了一種稱為“茶百戲”的遊戲。茶百戲最妙的是能使茶杯水面上出現花鳥魚蟲各種東西,就像是畫上去的一樣,但是一轉眼就消失了。這種茶戲有些類似現在的花式咖啡,究竟古人們用什麼方法使茶湯上出現奇奇怪怪、千變萬化的圖案,現在已經不得而知。

宋代鬥茶的標準是什麼

1、“茶色貴白”,比較茶湯色澤是否都是白色。以茶湯潔白為上。

2、比較茶碗的周圍是否有水痕。是指茶湯在緊貼茶碗壁時的“貼壁”時間的長短,長者為上,短者為下。

3、比較茶湯麵上是否浮有細的茶葉末。湯麵上的茶末後沉的為上,先沉的為下。

中國古代風靡一時的鬥茶:怎麼“鬥”

鬥茶方法

鬥茶茶品以“新”為貴,鬥茶用水以“活”為上。勝負的標準,一斗湯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因為湯色是茶的採製技藝的反映。茶湯純白,表明茶採時肥嫩,製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時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採製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過了火候。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宋代主要飲用團餅茶,飲用前先要將茶團茶餅碾碎成粉末。如果研碾細膩,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如果湯花泛起後很快消散,不能咬盞,盞畫便露出水痕。所以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為茶湯優劣的依據。鬥茶以水痕早出與為負,晚出者為勝。

鬥茶不僅要茶新、水活,而且用火也很講究。陸羽《茶經•五之煮》說,煮茶“其火用炭,次用勁薪。”沾染油汙的炭、木柴或腐朽的木材不宜做燃料。溫庭筠《採茶錄》說:“茶須緩火炙,活火煎。活火謂炭火之有焰者。當使湯無妄沸,庶可養茶。始則魚目散佈,微微有聲。中則四邊泉湧,累累連珠。終由騰波鼓浪,水氣全消,謂之老湯。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蘇軾也說:“活水還須活火烹”(《汲江煎茶》,“貴從活火發新泉”(《試院煎茶》)根據古人的經驗,烹茶一是燃料效能要好,火力適度而持久;二是燃料不能有煙和異味。人們常說:水火不相容,但在茶文化中,水與火配合得卻那樣的默契、和諧和統一。鬥茶

鬥茶是一門綜合藝術,除了茶本身、水質和火候外,還必須掌握沖泡技巧,宋人謂之“點茶”。蔡襄《茶錄》將點茶技藝分為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燲盞、點茶等程式。即首先必須用微火將茶餅炙幹,碾成粉末,再用絹羅篩過,茶粉越細越好,“羅細則茶浮.粗則沫浮”。候湯即掌握點茶用水的沸滾程度,是點茶成敗優劣的關鍵。唐代人煮茶已講究“三沸水”:一沸,“沸如魚目,微微有聲”;二沸,“邊緣如湧泉連珠”;三沸“騰波鼓浪”。水在剛三沸時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茶經•五之煮》)。宋代點茶法同樣強調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蔡襄•茶錄》),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式,才能沖泡出色味俱佳的茶湯。南宋羅大經認為,點茶應該用“嫩”的沸水,“湯嫩則茶味甘,老則過苦矣。”(《鶴林玉露•茶瓶湯侯》)。因此,他主張在水沸後,將湯瓶拿離爐火,等停止沸騰後,再衝泡茶粉。這樣才能使“湯適中而茶味甘”。在點茶前,必須用沸水沖洗杯盞,“令熱,冷則茶不浮”,叫做“燲盞”。正式點茶時,先將適量茶粉用沸水調和成膏,再新增沸水,邊添邊用茶匙擊拂,使茶湯表面泛起一層濃厚的泡沫(即沫餑),能較長時間凝住在杯盞內壁不動,則為成功。宋代鬥茶,除比試茶湯的色澤之外,還要比試沫餑的多少和停留在懷盞內壁時間的長短。而“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應當指出的是,點茶既以茶粉為原料,那麼,人們在飲用時必然連茶粉帶水一起喝下。這與今天的飲茶習慣是不同的。

古代鬥茶的情景,從流傳下來的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的《鬥茶圖》可見一斑。《鬥茶圖》是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風俗畫,共畫有四個人物,身邊放著幾副盛有茶具的茶擔。左前一人腳穿草鞋,一手持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臂,似在誇耀自己的茶質優美,顯出滿臉得意的樣子。身後一人雙袖捲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壺,正將壺中茶湯注入懷中。右旁站立兩人,雙目凝視前者,似在傾聽雙方介紹茶湯的特色,準備還擊。從圖中人物模樣和衣著來看,不象是文人墨客,倒象走街串巷的“貨郎”,說明鬥茶之風已深入民間,相沿成一種社會風俗。

宋代點茶|被《夢華錄》的點茶文化迷住了

宋代點茶文化

什麼是點茶?

將熱水倒在細密的茶粉上,調成糊狀,然後慢慢加入更多熱水,用茶筅不斷擊打,直到出現厚厚的泡沫。這種加入熱水的動作被稱為“點”,“點茶”因此得名。

“點茶”的興起。

宋朝究竟以“文治”治國,輕視武治。使國內社會逐漸穩定沒有叛亂,人們的思想日漸成熟。油鹽醬醋茶成為了宋朝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文人墨客喜好以茶交友。

茶文化也逐漸蓬勃發展起來,為“點茶”文化打下了牢固的基礎。隨著文人墨客交流更加密切,儒釋道精神也漸漸與茶文化相結合,慢慢地形成了“點茶”、“鬥茶”等茶道禮儀。在宋代,點茶往往伴隨著“鬥茶”。

如何“點茶”?

第一步:碾茶。

先將茶餅“以淨紙密裹槌碎”,之後將槌碎的茶餅放入碾槽之中將其碾成粉末。

第二步:羅茶。

將碾好的茶葉放入茶羅之中篩選,目的是為了確保點茶時用的粉末足夠細,才能保證茶葉“入湯輕泛”。

第三步:侯湯。

點茶法中的侯湯主要分為兩步--選水和燒水。選水標準很明確,點茶法所用水的標準:“水以清、輕、甘、潔為美”。關於燒水,最重要的便是把握水燒開的程度以及燒水時的火候,只有在點茶時掌握了足夠好的適當火候,才能點出足夠好的茶。

第四步:盞。

在進行調膏點茶之前,需要“盞”,也就是需要先用熱水洗滌茶盞,有助於更直觀地表現點茶的效果。

第五步:點茶。

將碾好的茶葉放入茶羅之中篩選,目的是為了確保點茶時用的粉末足夠細,才能保證茶葉“入湯輕泛”。

古人鬥茶是怎麼鬥,畢竟每個人喝茶的口感都不一樣,以什麼標準分勝負呢?

我們經常聽到“鬥茶”兩個字,腦中想到最多的可能一群人沖泡比賽誰的茶更好喝:“色香味形”。但是宋人的鬥茶就很特別了,因為我們現在的喝茶方式是從明代奠定的,宋代可還沒有人見識過沖泡喝的葉片茶。

所以古人的鬥茶方式就很特別了。首先鬥茶的用具,我們現在可能是紫砂壺,可能是蓋碗,可能是品茗杯。古人鬥茶的用具是黑色茶盞,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建盞,又叫天目盞。

而古人鬥茶的方式是,用的茶粉,將蒸青綠茶餅,在宋代皇家專用的又叫龍鳳團茶。撬下來,磨成粉,然後用專門茶筅去攪拌,打泡,類似現在的咖啡,茶筅的工具是固定的製作工藝,都是竹製品,古人喝的茶,若是要在今天的找對比的話,可能更像是日本的抹茶道。在宋代和唐代的時候日本大規模引進學習當時唐宋古風,佛教、茶道、飲食等方方面面。

茶筅在擊打茶湯的時候,就會起泡沫,泡沫在經過不斷地擊打會從大泡沫打發成小泡沫,用的力度,茶粉研磨的細密,都是鬥茶中評定標準。

由於以宋徽宗為代表的權威官方的喜好,造成上行下效,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爭相鬥比,民間當然是以貴族為榮,也更是盛行鬥茶。貴族有貴族的玩法,民間有民間的玩法。

元朝時,茶文化凋敝,到了明朝,茶發生了最大的轉變,不再以團茶作為進貢的標準,改為現在我們常見的散茶,所以,後面的喝茶方式的改變,漸漸鬥茶不再盛行,逐漸被世人遺忘。今人只能從典籍和古代圖畫中尋找到古人之樂。好在現在國潮復興,這種古人的喝茶方式,今人也在尋求。文化不會斷層,我們都能找回來的。

中宋代有鬥茶文化 具體鬥哪些方面呢

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古人鬥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闆,街坊亦爭相圍觀,像今天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

一、宋代鬥茶的鬥法:

宋代鬥茶,其法如下:先用瓶煎水,接著調膏。所謂"調膏",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的沸水,調和茶末如濃膏油,以粘稠為度。調膏之前,還須"溫盞"。蔡襄《茶錄》:"盞氣熱,冷則茶不浮"。再注入沸水。衡量鬥茶的勝負,一看茶麵湯花色澤和均勻程度;一看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的痕跡。湯花面要求色澤鮮白,"淳淳光澤",民間稱其為"冷粥面",意即湯花像白米粥冷後稍有凝結時的形狀;湯花均勻適中,叫做"粥面粟紋",像白色粟紋一樣細碎均勻。湯花保持一段時間後就要散退,此時盞內沿就會出現一圈水痕,以先出現水痕者為負。正如祝穆《方輿勝覽》中所說:"鬥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鬥茶,多為兩人捉對“廝殺”,經常“三鬥二勝”,計算勝負的單位術語叫“水”,說兩種茶葉的好壞為“相差幾水”。在中國的茶文化中,宋代的“玩茶”最為出名。鬥茶,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二、宋代鬥茶的特點

宋代的鬥茶,從茶民製茶者到茶商,從民間到皇宮,從百姓到文人雅士,幾乎是各個階層都愛玩鬥茶。茶民製茶者玩鬥茶,是為了自己的茶得個好名次;商家玩鬥茶,是為了更好地推銷自己的茶餅;百姓與文人雅士及皇宮玩鬥茶,則是閒情之趣。流行的宋代鬥茶,使宋代茶文化上了一個新臺階,茶文化從詩文發展到茶畫。宋代創作了不少茶畫。著名畫家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就是一幅描繪市井鬥茶的情景。

中外歷史上有“鬥雞”、“鬥牛”,可在中國古時還有“鬥茶”之事。鬥茶始於唐代,據考創造於出產貢茶聞名於世的福建建州茶鄉。每年春季是新茶製成後,茶農、茶客們比新茶優良次劣排名順序的一種比賽活動。有比技巧、鬥輸贏的特點,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一場鬥茶比賽的勝敗,猶如今天一場球賽的勝敗,為眾多市民、鄉民所關注。唐叫“茗戰”,宋稱“鬥茶”,具有很強的勝負的色彩,其實是一種茶葉的評比形式和社會化活動。

決定鬥茶勝負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發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採摘不及時;色泛紅,是炒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要看兩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因此,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劣的依據。鬥茶,多為兩人捉對“撕殺”,經常“三鬥二勝”,計算勝負的單位術語叫“水”,說兩種茶葉的好壞為“相差幾水”。

什麼是鬥茶,如何鬥茶,怎麼鬥茶

鬥茶,即比賽茶的好壞之意,是惠州傳統民間風俗之一。鬥茶,又叫“鬥茗”、“茗戰”;鬥茶始於唐朝,始創於的廣東惠州,又一說為以貢茶聞名於世福建建州茶鄉。 鬥茶是古時有錢有閒文化的一種“雅玩”。鬥茶是每年春季新茶製成後,茶農、茶人們比新茶優劣的一項茶事活動。一場鬥茶比賽的勝敗,猶如一場球賽的勝敗,為眾多茶農、茶人所關注。唐稱“茗戰”,宋呼“鬥茶”,名異而實同,都具有強烈的賽事色彩。

如何鬥茶

參加鬥茶的人,要各自獻出所藏名茶,輪流品嚐,以決勝負。比賽內容包括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湯香醇度,茶具的優劣、煮水火候的緩急等等。鬥茶要經過集體品評,以俱臻上乘者為勝。

鬥茶的場所,一般多選在比較有規模的茶葉店。這些店大都分前後二進,前廳闊大,是店面;後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於煮茶。有些也兼有房間,老闆家人也住在裡頭。當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幾個人小聚談到茶道,也有說鬥就斗的。有些人家有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古舊庭院,或其家臨江、近西湖的,便都是鬥茶的好場所。

鬥茶多選在清明節期間,因此時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鬥茶的參加者都是飲茶愛好者自由組合,多的十幾人,少的五六人,鬥茶時,還有不少看熱鬧的街坊鄰舍。如在茶店鬥,則附近店鋪的老闆或夥計都會輪流去湊熱鬧,特別是當時在場欲購茶的顧客,更是一睹為快。

怎麼鬥茶

鬥茶品。二人或多人共鬥,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蔡襄《茶錄》)。二是湯花,即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有兩項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兩者的標準是相同的;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

如果湯花細勻,有若“冷粥面”,就可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會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會成為湯花優劣的依據。

有時茶質雖略次於對方,但用水得當,也能取勝。有時用同樣的水煎茶,最能檢驗茶質優劣。這種鬥茶,必須瞭解茶性、水質,以及煎後效果,不能盲目而行。宋代范仲淹有首《鬥茶歌》說得好:“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芝蘭,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宋代鬥茶是怎樣的鬥法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鬥茶的生活情趣,宋代鬥茶之風極盛。

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古人鬥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闆,街坊亦爭相圍觀,像今天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

鬥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前後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面,後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於煮茶。有些人家,有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鬥茶的好場所。

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古代茶葉大都做成茶餅,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鬥茶,或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二勝。[1]

鬥茶內容

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茶百戲。

鬥茶品

鬥茶品以茶"新"為貴,鬥茶用水以"活"為上。一斗湯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湯色能反映茶的採製技藝,茶湯純白,表明採茶肥嫩,製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採製不及時;色泛紅,說明烘焙過了火候。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宋代主要飲用團餅茶,調製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點茶、點湯,指茶、湯的調製,即茶湯煎煮沏泡技藝。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稱為擊拂。反之,若湯花不能咬盞,而是很快散開,湯與盞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這就輸定了。水痕出現的早晚,是茶湯優劣的依據。鬥茶以水痕晚出為勝,早出為負。

有時茶質雖略次於對方,但用水得當,也能取勝。所以鬥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質及煎後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鬥茶令

鬥茶令,即古人在鬥茶時行茶令。行茶令所舉故事及吟詩作賦,皆與茶有關。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興增趣。

茶百戲

茶百戲,又稱湯戲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種茶道。即將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戲可不是尋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戲與琴、棋、書並列,是士大夫們喜愛與崇尚的一種文化活動。宋人楊萬里詠茶百戲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戲,能使茶湯湯花瞬間顯示瑰麗多變的景象。若山水雲霧,狀花鳥魚蟲,如一幅幅水墨圖畫,這需要較高的沏茶技藝。

鬥茶所用茶盞

說到鬥茶,不能不說茶盞。宋代盛行鬥茶,所用茶具為黑瓷茶具,產於福建、江西、浙江、四川等地,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福建的建窯盞,即著名的"建盞"。因其色黑紫,故又名"烏泥建"、"黑建"、"紫建"。另外還有江西吉州窯的吉州盞,以富於禪意的木葉天目盞和貼花天目盞著稱。

建盞中以兔毫盞最為人稱道。兔毫盞釉色黑青,盞底有放射狀條紋,銀光閃現,異常美觀。以此盞點茶,黑白相映,易於觀察茶麵白色泡沫湯花,故名重一時。蔡襄《茶錄》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也說:"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黃庭堅的"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即為詠此茶盞的名句。

製作建盞,配方獨特,窯變後會現出不同的斑紋和色彩。除釉面呈現兔毫條紋的兔毫盞外,還有鷓鴣斑點、珍珠斑點和日曜斑點的茶盞,這些茶盞分別稱為鷓鴣盞、油滴盞和日曜盞。它們最適宜鬥茶,黑釉油滴盞我不陌生,原來我家就藏有一件這樣的古董,乃殷實的祖上所傳。束口,深腹,卷足,盞面有諸多均勻的珍珠斑點。這種茶盞,一旦茶湯入盞,能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芒,為鬥茶平添一份情趣。

勝負標準

決定鬥茶勝負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發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採摘不及時;色泛紅,是炒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要看兩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劣的依據。

所謂"咬盞"不是僅指湯花緊咬盞沿,只要盞內漂有湯花,不管在何位置,透過湯花看相應部位盞底兔毫紋(油滴紋)都有被咬住的樣子,如果湯花在盞內飄動,盞底兔毫紋(油滴紋)則有被拉動的現象,非常生動有趣,這也是人們為何喜愛兔毫(油滴)盞的原因。

現代惠州民間鬥茶,有根據現代的評茶標準去鬥茶,評選依據:幹茶(形狀、色澤)、湯色、口感、葉底、作綜合評分。

簡述我國宋代的鬥茶法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鬥茶的生活情趣,宋代鬥茶之風極盛。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古人鬥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闆,街坊亦爭相圍觀,像今天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

鬥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前後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面,後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於煮茶。有些人家,有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鬥茶的好場所。

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古代茶葉大都做成茶餅,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鬥茶,或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二勝。

鬥茶者對源水的要求極為嚴格,特別講究用水的功夫。一般的鬥茶者多選用泉水、江水等活質水源,高雅一點的也用植物瀝水。有時茶質雖略次於對方,但用水得當,也能取勝。所以有的比賽要求用同樣的水煎茶,這樣最能檢驗茶質和技法的優劣。這種鬥茶,必須瞭解茶性、水質,以及煎後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茶百戲。

鬥茶品,決定鬥茶勝負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湯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發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採摘不及時;色泛紅,是炒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要看兩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

鬥茶令,即古人在鬥茶時行茶令。行茶令所舉故事及吟詩作賦,皆與茶有關。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興增趣。

茶百戲,又稱湯戲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種茶道。即將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戲可不是尋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戲與琴、棋、書並列,是士大夫們喜愛與崇尚的一種文化活動。茶百戲,能使茶湯湯花瞬間顯示瑰麗多變的景象。若山水雲霧,狀花鳥魚蟲,如一幅幅水墨圖畫,這需要較高的沏茶技藝。

鬥茶怎麼鬥得?

鬥茶的人拿自己的好茶葉出來品嚐,比較看誰的茶葉好。

標籤: 鬥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1lr0z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