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山水之間茶葉

山水之間茶葉

山水之間茶葉

山水之間的茶葉指的是生長在山水優美環境中的高品質茶葉。這種茶葉通常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山區中,受到了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水源和貧瘠的土壤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其品質更為優異,風味更為獨特。常見的山水之間茶葉有龍井、鐵觀音、普洱等。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山水之間是什麼茶葉

綠茶。

山水之間茶葉是高階綠茶龍井毛尖茶的,山清水秀山水一色所以是綠茶。

綠茶採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乾等工藝而製作的,保留了鮮葉的天然物質,含有的茶多酚、兒茶素、葉綠素、咖啡鹼、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綠化色澤和茶湯較多儲存了鮮茶葉的綠色格調,由此得名。

綠茶的選購須知

1、外形:綠茶的種類不同,外形差別大。眉茶條索勻均,整潔光滑;珠茶顆緊結,滾圓如珠,重實;烘青、毛峰茶條索緊結、白毫多。

2、色澤:珍眉呈綠色且帶銀灰光澤,珠茶深綠而帶烏黑光澤,炒青碧綠青翠,烘青呈綠帶嫩,瓜片翠綠。

3、香氣:有清香,屯綠有板栗香,舒綠有花香;蒸青有紫菜香。

4、湯色:湯色清翠碧綠而透明清澈。

5、滋味:茶湯濃醇鮮爽,回味帶甘。

6、葉底:明亮、細嫩、厚軟,呈嫩綠色,葉背有白色茸毛。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綠茶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綠茶怎麼泡?常喝綠茶的5大好處

山水之間茶葉是什麼茶

山水之間茶葉是高階綠茶龍井毛尖茶的。山清水秀山水一色所以是綠茶。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獨特個性,其顏色鮮潤乾淨,不含雜質香氣高雅清新味道鮮爽醇香回甘,從外形上看則勻整鮮綠有光澤白毫明顯。

毛尖綠茶殺青對鍋溫要求不高,殺青時鍋溫可高可低,有的甚至先把茶青放到鍋裡後再燒火升溫,等把茶青炒到葉片變軟後從鍋內取出。

功效

抗菌消炎綠茶中含有的茶多酚和鞣酸均是天然藥用成分,可消滅人體內多種致病菌,對上呼吸道感染和腸道疾病都有一定預防和緩解作用。另外真菌性皮炎或者面板出現疔瘡腫痛時,可用龍井茶泡水以後清洗患處,可阻止患處感染且能加快癒合。

龍井綠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鹼和茶鹼,可消水腫促排尿。咖啡鹼還具有強心解痙等功效,不僅可以促進血液迴圈,還能解除支氣管痙攣止咳平喘。

南金雨花茶包裝寫的山水之間,這茶價格多少?

南京雨花茶包裝寫的是三水之間,這茶的價格是多少錢市面上南京雨花茶的價格大概要在一斤1萬元左右

《海絲古茶詩》描寫的是什麼內容?

《海絲古茶詩》是主要描寫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以及海絲古茶歷史、經濟、文化、地理、風俗的詩詞,為海絲文化重要作品,作者為廣西北部灣海絲古茶第十二代傳人郭天英,初刊登於《南寧日報》,後為多家媒體轉載、廣為傳送。該詩描寫的是萬里海絲千年茶的歷史背景,表達的是海絲古茶作為茶葉界的星辰大海的文化情懷。為四言古風,共十六句、六十四字,可謂字字珠璣。

海絲古茶詩

淼淼南海,巍巍大廉。

天高雲淡,海絲古茗。

千載綠華,萬里星辰。

數杯香荈,百味人生。

人於草木,山水之間。

清壺日月,雅韻自成。

嘉樹蘊樸,返璞歸真。

大道至簡,一葉傾心。

(注: 一葉傾心,又作一葉清心)

《海絲古茶詩》釋義是什麼?

【簡介】

《海絲古茶詩》最初發表於《南寧日報》,後為多家媒體轉載。該詩為廣西海絲古茶第十二代傳人郭天英所作,是描寫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以及海絲古茶歷史、經濟、文化、地理、風俗的詩詞,為海絲文化重要作品。該詩為四言古風,凡十六句、六十四字,可謂字字珠璣。

【原文】

海絲古茶詩

淼淼南海,巍巍大廉。

天高雲淡,海絲古茗。

千載綠華,萬里星辰。

數杯香荈,百味人生。

人於草木,山水之間。

清壺日月,雅韻自成。

嘉樹蘊樸,返璞歸真。

大道至簡,一葉傾心。

【釋文】

一、【淼淼】水勢浩大,淼淼為六水,此又指六湖。唐·王建《水夫謠》:“前驛迢迢後淼淼”;另,淼淼為六水,此指官塘湖、養珠湖、赤子湖、深湖、黃泥湖、青湖等六湖,組成北海最大湖,古以六湖江相連、經南流江入海,今為六湖水庫、以湖海運河流經北海市區入海。

二、【大廉】大廉山,位於北海市東北部,主峰梅嶂,為北海最高峰。唐《元和郡縣誌》:“東漢費貽為合浦太守,有廉聲,去日百姓追送至此,遂以名山”;《明一統志》:“大廉山在府城東一百五十里,上有大廉垌”。《清一統志》:“山型秀拔,盤礴數十里。大廉垌在其陽,陸湖垌在其陰”。廉州府、廉州灣即以此而得名,《讀史方輿》:“貞觀八年,改為廉州,以郡有大廉垌而名”

三、【海絲古茗】漢·元鼎六年,漢武帝平南越,設合浦郡,開闢海上絲綢之路。六湖大廉山一帶盛產六湖古茶,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成為中國最早的外銷茶,被稱為海絲古茶。郭乃清老人為海絲古茶第十一代傳人。

四、【千載綠華】綠華,茶葉別稱。唐·陸龜蒙《奉和襲茶具十詠》:“昨日鬥煙粒,今朝貯綠華”。

五、【數杯香荈】荈,老茶葉古稱。南朝梁·顧野王《玉篇》:“荈,茶葉老者”。

六、【人於草木】茶字寫法,喻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明·袁巨集道《滿井遊記》:“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

七、【清壺日月】唐·李白《下途歸石門舊居》:“壺中別有日月天”。

八、【嘉樹蘊樸】嘉樹,指茶樹。唐·陸羽《茶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宋·秦觀《茶》:“茶實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九、【大道至簡】春秋·李耳《道德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

十、【一葉清心】又作一葉傾心。

《尋茶之旅·喝茶篇》

中國人有一個說法:茶如隱逸,酒如豪士;酒以結友,茶當靜品。茶與酒,兩者擁有差不多的 歷史 文化沉澱的飲品時常被人們拿在一起討論,只不過與酒時常被人談起相比,關於茶的話題就不怎麼被人喜歡提起,甚至於還有許多人都認為是隻有那些上了年紀有錢又有閒的人才能會去喝茶,其實卻忘了茶本是生活中一項普通事物,又何必還得挑人下菜呢?所以,我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我喝茶的往事。

我最初接觸茶的經歷是來源於看見我的爺爺唱茶的時候,那時候我這小,大約還是在上國小的歲數,便時常看見爺爺總拿著一個玻璃杯泡著綠茶喝,我便對那泡在水中的綠色葉子有些好奇,然後嘗試喝了一小口,一股濃濃的苦澀味便佔據了我的口腔,成了我那時候印象最深的一段記憶場景,但我真正長時間去喝茶的時候還得從我上高中時的經歷說起。

高中時我的學業壓力大,每天的晚自習課都得上到晚上10點半,然後每天早上只能睡到6點就得起床去操場做早操,之後便是早讀吃早點,一直上課到中午才有兩三個小時休息時間,但那時我中午又不敢像從前上國中國小一樣去年睡,一是我當時在學校旁邊租個房子住著,家人不在身邊,午睡了沒有人提醒,二是我發現午睡時間長了,下午上課頭暈沒精神,午睡時間短了,可能我還沒真正睡過去就又得爬起床去上課了,總之,在當時的情況下,我的睡眠情況一般般,精神狀態也就很一般,因此我一直想有個提神的東西能夠幫助自己上課時打起精神,而這也是當時我的同學們共同的心願,並且我至今還記得當時我的一些同學提神方式,現在想起也頗覺有趣,比如說有的人抹風油精在鼻子下方,靠其刺激性氣味與其揮發時的清涼感而使頭腦清醒,但這種方法一時間管用,長時間使用也沒了感覺。除此之外,我還記得有一位同學每天下午上課前帶了三罐六個核桃奶,那時候這種奶曾風行一時,其廣告語也說著喝著補腦,去疲乏,所以我的那位同學可能出於貪嘴又可能出於想補腦的原因,每次上課時感覺渴了、乏了,就開啟一罐奶往嘴裡噸噸幾口就喝掉,靠喝奶打起精神,不過這個方法又費錢而且效果還是不怎麼好,因為我後來發現那位同學唱完奶後碰上老師講課枯燥時還是忍不住打瞌睡。

因此那時我們一邊忍受著睡眠不足所帶來的困擾,一邊又想過想過無數方注來幫助自己不要倒下,要挺住聽課,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偶然間看見一篇文章裡介紹喝茶可以提神醒腦,因此我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於某個周未放假的時間,回到老家找我爺爺要了半個小鐵罐的綠茶自己帶回學校去喝, 而這從此也讓我變成了一個捧著玻璃杯泡茶喝的人。

起初喝綠茶,我都只是隨意抓一點茶放進杯中,不敢放多了份量,害怕會有濃濃的苦澀味,但我後來發現綠茶剛開始在水中舒展葉片的時候,其茶湯喝進嘴裡的是清香味,喝下去嘴裡一哈氣,口腔裡都還淡淡地殘留著這種味道,只不過隨著茶葉在玻璃杯中泡著與悶著的時間越長,茶葉由綠色的葉片被成了的葉片,並且原本有些浮在水平面上的葉片也逐漸慢慢下沉,好似一場退幕演出,也好似失去了最後一點的生氣走向了生命的最終點,而這隨之帶來的是茶湯顏色也由綠轉淡黃,滋味由清香轉為苦溼,因為投放量不多,苦澀味不重,恰好我也能接受,便從此之後我經常一個人寫作業思考問題想不通時,便拿起杯子裝點茶泡著喝,每次都欣賞著葉片在水中舒展開原本的身形再到沉沒在杯底的情形,並品著這一切所帶來的苦澀味,從而讓心中的煩燥感化解了不少。

原來我是抱著提神醒腦的想法去嘗試喝茶,但真正喝到茶後,才發覺它是否能夠幫助我提神醒腦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它總能讓我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當中,這些思考或許對於當下而言,可能是有胡思亂想的成份存在,但對於未來我個人而言,卻是很有用的幫助,因為有時候事物的表象往往讓人眼花繚亂,也讓人很難去通過這些表象去思考它的本質,所以有時候我們需要跳開眼前的表象來思考問題,反而很多時候有著出乎意料的收穫,正如同我如今來到了雲南,接觸了雲南茶,比如說現在品氣很大的普洱生茶中的山頭茶,這些茶很大程度上不同於我的安徽老家那邊的茶,但其各式各樣的特色同樣讓人驚豔不已,尤其是隨著我對其研究的日益深入,我覺得自己如今喝茶並不侷限於眼前的茶杯蓋碗中,我的思想可能跑到其產茶區,甚至其茶區裡的土壤、氣候、品種等方面中去,頗有點《醉翁亭記》裡那種“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感覺與情趣。

所以我現在對喝茶的看法是:不追求於什麼名山名寨或是品牌茶,只要生態 健康 可把控的茶就行,也不刻意追求價值成百上千的茶,只要製作工藝不差的茶都行;也更不強求那種“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茶圈、茶局;我覺得一個人喝茶是靜思清歡,多人飲茶是在一起分享快樂,喝茶,是為了愉悅自己,如果為了喝茶來要講究用什麼茶具、擺什麼泡茶姿勢、喝什樣的茶、甚至跟什麼人一起喝的話,我覺得大可不必去喝茶,因為那樣徒增煩惱勞累,我覺得其實喝茶與喝酒在某些方面上是共通的,都是為了抒發生活中一直堆積在心中的一些 情感 ,並目喝起來應該是簡便的、不復雜且雅俗共賞的,正如同《菜根潭》裡所說:超越口耳之嗜慾,得見人生之真趣。茶不求精而壺也不燥,酒不求冽而糟也不空;素琴無弦而常調,短笛無腔而自適;縱難超越羲皇,亦可匹儔嵇阮。

最後,祝願每一位茶友都能在生活閒暇時得以一杯清茶伴人生!

一茶一世界,一壺一人生

  一茶一世界,一壺一人生   於靜靜的夜,於閒閒的晨,於暖暖的午後,喝茶,似乎不分什麼特定的時間地點,心想所至,又恰好“偷得浮生半日閒”,一壺茶,一本書,書香與茶香交替成趣,此時此刻,彷彿心靈超越紅塵之外,遊歷山水之間,一份心的淡然與寧靜,在這美好時光裡輕輕瀰漫……

  喝茶時,茶煙嫋嫋,思緒總會隨之飛揚。隔著茶壺,想那茶葉在水中舒展原本乾癟的身軀,由氣芬至身香,由澀及甘,由苦到甜,由濃轉淡,沉醉著自己,演繹著自己,生命為之舞蹈,釋放著生活的味道,總讓人感慨萬千。

  若是玻璃杯泡茶,則小小茶杯,盡顯乾坤。有些茶葉,一直安靜地伏於杯底,似歷經滄桑之老者,不為水之所動,悠悠然釋放茶香;有些茶葉,積極地浮在水面,歡快地展現自己,舞蹈,似青春之少年,熱情奔放;有些茶葉優雅地立於杯底,水波晃處,隨之漂浮而不倒,涵養風韻盡顯,這些似紅塵儒人雅士,處之泰然,任水來去而心自閒;有些原本沉於杯底的茶葉,經水潤後,緩緩上升,也浮於水面,這些如那些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力爭上游的有志之士吧,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學會珍惜時間,活在當下。

  蘇東坡言:“從來佳茗似佳人”,在輕盈升騰的水霧中觀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勝收。杯中的茶葉沉浮不定,茶香也隨之飄飄渺渺,在空中悄悄瀰漫。茶香好似深谷幽蘭,若隱若現。用力嗅之,不留痕跡;不經意間,卻清香宜人,沁人心脾。

  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有所感悟,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小小一杯茶,蘊涵歲月之滄桑,生命之厚重,人性之思索。看著,看著,竟有些痴了,一茶一世界,一壺一人生!

被乾隆封為御茶的是什麼茶

被乾隆封為御茶的是西湖龍井。西湖龍井,屬綠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龍井村周圍群山,並因此得名。清朝乾隆皇帝遊覽杭州西湖時,盛讚西湖龍井茶,並把獅峰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

特級西湖龍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澤嫩綠光潤,香氣鮮嫩清高,滋味鮮爽甘醇,葉底細嫩呈朵。清明節前採製的龍井茶簡稱明前龍井,美稱女兒紅,“院外風荷西子笑,明前龍井女兒紅。”西湖龍井茶與西湖一樣,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結晶,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

擴充套件資料:

西湖龍井茶,外形扁平挺秀,色澤綠翠,內質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葉色綠。素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稱著。春茶中的特級西湖龍井、浙江龍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鋒尖削,芽長於葉,色澤嫩綠,體表無茸毛;湯色嫩綠(黃)明亮。

清香或嫩慄香,但有部分茶帶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濃醇;葉底嫩綠,尚完整。其餘各級龍井茶隨著級別的下降,外形色澤由嫩綠→青綠→墨綠,茶身由小到大,茶條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轉向濃粗,四級茶開始有粗味;葉底由嫩芽轉向對夾葉,色澤由嫩黃→青綠→黃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西湖龍井

《海絲古茶詩》的“數杯香荈”的“荈”字有什麼歷史文化?怎麼讀?

數杯香荈,是著名海絲文化詩詞《海絲古茶詩》的第七句。

荈,讀作荈(chuǎn),是老茶葉的古稱,指葉片較大的老茶葉、大葉茶、粗茶。"荈"字是在"茶"字出現之前的茶的古老的專有名字,除指茶外沒有其他意義,南北朝後就很少使用了。南朝梁·顧野王《玉篇》:“荈,茶葉老者”。

海絲古茶是海上絲綢之路茶葉,歷史悠久,穿越淼淼大海、經歷了驚風駭浪、艱難險阻,自帶有一種星辰大海、卓爾不凡的韻味。海絲古茶是大葉茶,有一句話“海絲古茶的粗枝大葉,就是茶葉界的金枝玉葉”,所以荈字用來描述廣西北海特產海絲古茶比較貼切。

附:海絲古茶詩

作者:郭天英

淼淼南海,巍巍大廉。

天高雲淡,海絲古茗。

千載綠華,萬里星辰

數倍香荈,百味人生。

人於草木,山水之間。

清壺日月,雅韻自稱。

嘉樹蘊樸,返璞歸真。

大道之間,一頁清新。

茶道的發展歷程

  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的發展歷程,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發展歷程

  茶文化是人類在生產食用茶葉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現象。人類食用茶葉的方式大體上經過吃、喝、飲和品四個階段。“吃”是指將茶葉作為食物來生吃或熟食的,“喝”是指將茶葉作為藥物熬湯來喝的,“飲”是指將茶葉煮成茶湯作為飲料來飲的,“品”是指將茶葉進行沖泡作為欣賞物件來品嚐的(飲是為了解渴,可以大口飲下。品是品嚐,需要細啜慢嚥,再三玩味)。前三種方式發生很早,可以早到原始社會時期,後一種方式較晚,很可能晚到魏晉時期。

  歷來傳說“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根據考古學和民族學研究,我國食用茶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所謂的“神農嘗百草”,就是將茶樹幼嫩的芽葉和其他可食植物一起當做食物。後來人們在食用過程中發現茶葉有解毒的功能,就作為藥物熬成湯汁來喝,這就是所謂的“得荼乃解”。平時也會將茶湯作為保健的飲料來飲用,民族學的材料已證明原始人是已經採集一些特定的樹葉熬成湯汁飲用,在一些產茶地區,自然也會將茶湯作為日常飲料。考古學家已經在浙江杭州跨湖橋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熬湯的茶葉和完整的茶樹籽,可見,我們民族飲茶的歷史至少也在一萬年以上。

  但是,從現有的文獻記來看,直到三國時期為止,我國飲茶的方式一直停留在藥用和飲用階段。如漢代文獻提到茶葉時都只強調其提神、保健的功效。三國時孫皓因愛臣韋曜不善飲酒而暗中以茶湯代替,是茶為飲料的明證。

  從西晉開始,情況有了變化,四川地區的一些文人介入茶事活動,開始賦於飲茶文化意味。西晉著名詩人張載在《登成都白菟樓》詩中寫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州。”認為芳香的茶湯勝過所有的飲料,茶的滋味傳遍神州大地。芳香和滋味都與茶的提神、解渴以及保健療效無關,而是嗅覺和味覺上的審美滿足。西晉文人杜育的《賦》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首正面描寫品茶活動的詩賦。詩中除了描寫茶樹生長、採摘等情況外,還提到用水、茶具、沖泡等環節,特別是對茶湯泡沫的欣賞,形容它像冬天的白雪和春天的鮮花(“煥如積雪,曄若春敷”)。可見,茶湯在此時開始成為品嚐的物件。《賦》還提到飲茶具有調解精神、諧和內心(“調神和內”)的功效,則已經涉及茶道精神了。因此中國的品茶藝術的萌芽時期至少可以上溯到西晉時期。

  但是隻有到了唐代陸羽手裡,中國人的飲茶才從食、喝、飲,發展提高到品的階段,終於將飲茶變成一門生活藝術。陸羽在《茶經》中,對茶葉的醫療保健功效僅是一筆帶過,明確提出“茶之性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品茶上升到道德修養的高度,並且對唐代的煮茶法進行了一系列的規範,從選茶、用水、茶具、烘茶、碾磨、篩粉、煮水、加鹽、點水、分茶到品嚐各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茶藝程式。特別是對茶湯泡沫的培育、欣賞異常重視,進行仔細的觀察,將泡沫稱為湯華,薄一點的稱為沫,厚一點的稱為餑,細一點的稱為茶,採用了一連串形象的比喻來形容泡沫之美麗:像棗花漂浮在圓形的水面上,像深潭迴轉或小洲彎曲的水面上漂浮的青萍,像晴朗天空中浮動的魚鱗雲,像飄動在水湄之上的綠錢,像墜落在尊俎之中的菊花。飲茶而對泡沫如此講究,顯然不是為了滿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從視覺的審美愉悅出發,一碗湧動著泡沫的茶湯在陸羽面前成了充滿藝術韻味的審美物件,因此才靈感勃發,浮想聯翩。可見唐代的飲茶已經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生活藝術。

  同樣,唐代的詩人們在品茶之時,也同樣不是為了生理上的滿足,而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審美愉悅,這從他們大量的茶詩中都著重對色、香、味、形及意境的欣賞可以得到證明。錢起的茶詩《與趙莒茶宴》可以作為代表:“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茶人在竹林下品飲紫筍茶,進入俗念全消的忘言狀態,心中的塵垢都被洗淨,進入空靈虛靜的境界,但品茗的興味沒有窮盡,令人全身心地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全然忘卻周圍的一切,只有傾斜的樹影中傳來的蟬聲更反襯出竹林的幽靜。這樣的品茶完全是一種詩化的生活藝術,與為解渴而飲茶有著本質不同。

  自此以後,歷代的茶人們都有同樣的自覺追求,宋代茶人還將茶湯的色香味稱為“三絕 ”(蘇軾:“遂令色香味,一日備三絕”)。他們在品茗過程中講究茶湯“色香味”的同時,還主動追求更高層次上的審美意境,在宋代茶詩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詩句:“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范仲淹)。“夜啜曉吟俱絕品,心源何處著塵埃”(宋庠)。“亦欲清風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梅堯臣)。“煩酲滌盡沖襟爽,暫適蕭然物外情”(文彥博)。“悠然淡忘歸,於茲得解脫”(呂陶)。

  品茶到了明清,更是讓文人雅士們提升為高雅藝術,因為明代廢除了蒸青餅茶,盛行散茶沖泡,對茶葉的色、香、味、形更加重視,無論是茶、水、具、境、泡、品每個環節都有更為嚴格、細緻的要求。功夫茶藝的形成和成熟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據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記載,他在遊福建武夷山時,寺廟僧道向他獻茶:“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這種小壺小杯沖泡、小口細品的品茶方式就是後來盛行於閩粵地區的功夫茶藝。功夫茶在我國傳統茶藝中最具藝術韻味,在沖泡、品飲過程中有一系列規範程式,沒有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是難以掌握的。僅就品嚐茶之芳香而言,清代樑章鉅《歸田瑣記》中提到“泉州廈門人所講功夫茶”時指出茶之香味可分為四個品級:“一曰香,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為無上妙諦矣,不知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則曰甘,香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曰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訊息。”品茶至此,真是“茶翁之意不在茶,在於山水之間也。”它與人們的生理滿足全然無關,而是進入“超然物外”的境界,是精神世界裡的高階享受。

  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品茗藝術,它是隨著時代的演替而與時俱進的,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生活化和藝術化的品茶方式。簡稱之為“茶藝”。“茶藝”一詞是20世紀70年代在臺灣地區首先使用的,用來概括品茗藝術而有別於“茶道”一詞,這是臺灣茶人的一大貢獻,因為將“茶藝”從“茶道”之中剝離出來,有利於品茗藝術的健康發展.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茶道”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體現和追求的道德精神。對泡茶提“技藝”,是因為它除了具有藝術性之外,還具有技巧性。對“品茶”提“藝術”而不提“技藝”,是品茶時技巧的成份很少,主要是茶湯入口之後如何去欣賞、體會美妙的藝術境界。茶藝是茶文化的核心,只有在茶藝的操作中才能體現茶道精神。有了茶道精神的觀照,茶藝才有精神、品位和神韻。有了茶藝和茶道,茶文化才有載體和靈魂。

  可見,茶藝確實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還對中國茶葉加工產生深遠影響。由於茶藝的發達,歷代茶人對茶葉的要求精益求精,導致名優特茶生產高度發達,製作力求精美,採摘越來越早,不但講究香氣、滋味、而且追求色鮮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採摘炒制,很難使用機器,致使中國今天的茶葉生產不容易迅速實現機械化。外國雖然也沒有很多人喝茶,但是他們只是將它當作一種飲料,儘管也講究茶的滋味、香氣和顏色,卻並不注意茶葉的外形,更不會去追求什麼茶葉形態之自然之美。他們可以用紅碎茶和綠碎茶生產袋泡茶泡飲,不象我們那麼講究品茶藝術,不追求什麼明前茶和雨前茶,不知道什麼旗、雀舌、鳥嘴之類,也不在乎什麼龍井、碧螺春、鐵觀音等美名。所以他們的茶園和茶廠裡可以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實現機械化的採摘和加工茶葉。這是至今中國茶葉生產總量和出口量都不如印度和斯里蘭卡的一個重要原因。

  茶的發現人飲茶的起源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5000多年前的神農也稱“神農氏”,作為農業之神的神農也是中國醫藥的發明者。

  茶的起源地點:茶樹原產於中國西南地區的雲貴高原。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利用和人工栽培茶樹最早;最早加工茶葉;茶類最為豐富的國家。中國被譽為茶的祖國和茶文化的發源地。

標籤: 茶葉 山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3lr0y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