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日本茶道的三大鼻祖

日本茶道的三大鼻祖

日本茶道的三大鼻祖

日本茶道的三大鼻祖分別是:千利休、村田春海、表千家家元。他們都對日本茶道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重大貢獻。千利休被認為是最有名的日本茶道家,他牢牢地把茶道的理念和實踐融為一體,他強調“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茶道的“一味從容”和寧靜。村田春海則將茶道提升為一種文化和藝術,他注重茶碗、茶筅和茶壺的製作工藝、美學和實用性的結合。表千家家元則強調“無為而治”的理念,強調茶道實踐者應該儘量創造一種平衡的、哲學的、優雅的茶道氛圍。他們的貢獻被廣泛地認為是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和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日本茶道茶祖

  日本與中國的茶道的交流在十二世紀時候已經很流行了,日本的茶祖在雙方的茶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茶祖是誰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茶祖,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茶祖

  十二世紀時,中日雖未有正式邦交,但民間已經貿易頻繁,商人、僧侶的往來甚為活躍,日僧赴中國學禪返國弘揚者為數甚多。榮西禪師初學顯密二教於比叡山,尤擅長於臺密,為葉上流的創祖。榮西為研究禪法,兩度入宋,參謁天台山萬年寺虛庵懷敞禪師,承襲臨濟宗黃龍派的法脈,而後發展成日本禪宗的主流

  日本禪宗雖早於奈良時代即開始流傳,但並不興盛,真正成宗,造成廣大影響者,首推榮西禪師所開創的臨濟宗。榮西禪師自宋歸國後即全力倡弘禪法,在他不斷推展下,禪宗呈現朝氣蓬勃的景象,其後又陸續有宋、元高僧來到日本,使臨濟宗愈見興隆,故榮西禪師被尊為日本臨濟禪門祖師。

  雖早在奈良朝時期日本已將茶引入,但並不盛行。由於榮西由宋攜回茶種,種植於筑前背振山及博多聖福寺,又贈送高辨三粒種子栽植於母尾,不久分植於宇治,為宇治茶園之始,漸漸地使茶更廣泛種植,榮西因此被尊為“日本的茶祖”。

  宋朝時期禪法已甚流行,而茶具有遣困、消食、快意等功效,故禪林逐漸有吃茶的風氣;吃茶的禮儀、行法更成為禪門中重要的一環,於是有「茶禪一味」的說法。榮西將宋朝禪院的茶風引進日本,歸國後首度於鎌倉壽福寺、博多聖福寺、京都建仁寺等寺院,設立每日修行中吃茶的風習。

  建曆元年(公元一二一一年),榮西撰《吃茶養生記》一書,

  鎌倉時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處於歷史轉折點的劃時代人物榮西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身記》。為其晚年最後的著作。建保二年(公元一二一五),榮西獻上二月茶,治癒了源實朝將軍的熱病,自此,茶風更為盛行。

  榮西兩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個月,1191年回國。榮西得禪宗臨濟宗黃龍派單傳心印,他不僅潛心鑽研禪學,而且親身體驗了宋朝的飲茶文化及其功效。榮西回國時,在他登陸的第一站——九州平戶島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榮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種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現了名為“石上苑”的茶園。他還在九州的聖福寺種了茶。榮西還送給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將其種植在寺旁。那裡的自然條件十分有利於茶的生長,所產茶的味道純正,由此被後人珍重,人們將拇尾高山茶稱作“本茶”,將這之外的茶稱為“非茶”。

  榮西回國的第二年,日本第一個幕府政權——鎌倉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權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團首領——源氏。的中心,也由京都轉移到鎌倉。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將軍源實朝醉酒,榮西為之獻茶一盞,並另獻一本譽茶德之書《吃茶養生記》。《吃茶養生記》分上下兩卷,用漢文寫成,開篇便寫道:“茶也,末代養生之仙藥,人倫延齡之妙術也”。榮西根據自己在中國的體驗和見聞,記敘了當時的末茶點飲法。由於此書的問世,日本的飲茶文化不斷普及擴大,導致三百年後日本茶道的成立。榮西既是日本的禪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榮西渡宋回國再次輸入中國茶、茶具和點茶法,茶又風靡了僧界、貴族、武士階級而及於平民。茶園不斷擴充,名產地不斷增加。

  榮西之後,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為兩大系統,一是禪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禪宗系統包括榮西及其後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統則有西大寺的叡尊、極樂寺的忍性。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並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間,這是鎌倉時代茶文化的主流。

  日本茶道歷史

  一 奈良、平安時代

  據日本文獻《奧儀抄》記載,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講《大般若經》時,曾有賜茶之事,則日本人飲茶始於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初期。

  據《日吉神道密記》記載,公元805年,從中國留學歸來的最澄帶回了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的旁邊,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東麓還立有《日吉茶園之碑》,其周圍仍生長著一些茶樹。

  與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同船回國的弘法大師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閏七月二十八日上獻《梵字悉曇子母並釋義》等書所撰的《空海奉獻表》中,有“茶湯坐來”等字樣。

  《日本後記》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記事中,記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國,過崇福寺,大僧都永忠親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寶龜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歷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國的,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內、近江、丹波、播磨各國種植茶樹,每年都要上貢。《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說,在當時的首都,一條、正親町、豬熊和大宮的萬一町等地也設有官營的茶園,種植茶樹以供朝廷之用。

  日本當時是如何飲茶的?從與永忠同時代的幾部漢詩集中可以發現,日本當時的飲茶法與中國唐代流行的餅茶煎飲法完全一樣。《經國集》有一首題為《和出雲巨太守茶歌》描寫了將茶餅放在火上炙烤乾燥(獨對金爐炙令燥),然後碾成末,汲取清流,點燃獸炭(獸炭須臾炎氣盛),待水沸騰起來(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點吳鹽,味道就更美了(吳鹽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罷餘香處處薰)。這是典型的餅茶煎飲法。

  這一時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為主體,以弘仁年間(公元810-824)為中心而展開的,這一段時間構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黃金時代,學術界稱之為“弘仁茶風”。

  嵯峨天皇愛好文學,特別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響下,弘仁年間成為唐文化盛行的時代,茶文化時其中最高雅的文化。嵯峨天皇經常與空海在一起飲茶,他們之間留下了許多茶詩,如《與海公飲茶送歸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詩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獻詩》等。

  弘仁茶風隨嵯峨天皇的退位而衰退,特別是由於宇多天皇在寬平六年(894),永久停止譴唐使的派遣,加上僧界領袖天台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法會中調缽煎茶,於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一度中斷。但在十世紀初的《延喜式》中,有獻瀨戶燒、備前燒和長門燒茶碗等事的記載,這說明飲茶的風氣開始在日本流傳。

  總之,奈良、平安時期,日本接受、發展中國的茶文化,開始了本國茶文化的發展。飲茶首先在宮廷貴族、僧侶和上層社會中傳播並流行,也開始種茶、製茶、在飲茶方法上則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雖於九世紀初形成“弘仁茶風”,但以後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時代的茶文化,無論從形式上還是精神上,可以說是完全照搬《茶經》。

  二 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

  (一) 鎌倉時代

  鎌倉時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處於歷史轉折點的劃時代人物榮西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身記》。榮西兩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個月,1191年回國。榮西得禪宗臨濟宗黃龍派單傳心印,他不僅潛心鑽研禪學,而且親身體驗了宋朝的飲茶文化及其功效。榮西回國時,在他登陸的第一站——九州平戶島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榮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種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現了名為“石上苑”的茶園。他還在九州的聖福寺種了茶。榮西還送給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將其種植在寺旁。那裡的自然條件十分有利於茶的生長,所產茶的味道純正,由此被後人珍重,人們將拇尾高山茶稱作“本茶”,將這之外的茶稱為“非茶”。

  榮西回國的第二年,日本第一個幕府政權——鎌倉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權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團首領——源氏。的中心,也由京都轉移到鎌倉。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將軍源實朝醉酒,榮西為之獻茶一盞,並另獻一本譽茶德之書《吃茶養生記》。《吃茶養生記》分上下兩卷,用漢文寫成,開篇便寫道:“茶也,末代養生之仙藥,人倫延齡之妙術也”。榮西根據自己在中國的體驗和見聞,記敘了當時的末茶點飲法。由於此書的問世,日本的飲茶文化不斷普及擴大,導致三百年後日本茶道的成立。榮西既是日本的禪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榮西渡宋回國再次輸入中國茶、茶具和點茶法,茶又風靡了僧界、貴族、武士階級而及於平民。茶園不斷擴充,名產地不斷增加。

  榮西之後,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為兩大系統,一是禪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禪宗系統包括榮西及其後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統則有西大寺的叡尊、極樂寺的忍性。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並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間,這是鎌倉時代茶文化的主流。

  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筑前崇福寺開山者南浦紹明禪師,自宋歸國,獲贈徑山寺茶道具“臺子”(茶具架)一式並茶典七部。“臺子”後傳入大德寺,夢窗疏石國師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臺子,開點茶禮儀之先河。此後,臺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來。

  鎌倉時代末期,上層武家社會的新趣味、新娛樂“鬥茶”開始流行,通過品茶區分茶的產地的鬥茶會後來成為室町茶的主流。

  (二) 室町時代

  室町時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點茶道的影響,模仿宋朝的“鬥茶”,出現具有遊藝性的鬥茶熱潮。特別是在室町時代前期,豪華的“鬥茶”成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與宋代文人們高雅的鬥茶不同,日本鬥茶的主角是武士階層,鬥茶是擴大交際、炫耀從中國進口貨物、大吃大喝的聚會。到了室町時代的中後期,鬥茶內容是更復雜、獎品種類也更多,據記載有茶碗、陶器、扇子、硯臺、檀香、蠟燭、鳥器、刀、錢等。比起中國宋代的鬥茶來,室町時代的鬥茶更富有遊藝性,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遊藝性的的特點決定的。擺弄進口貨,模仿宋朝人飲茶,是一件風雅之事。當然,在室町時代的鬥茶會裡,也有一些高雅的茶會。室町時代的鬥茶經過形成、鼎盛之後,逐漸向高階化發展,為東山時代的書院茶準備了條件。

  公元1396年,38歲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讓位於兒子義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邊興建了金閣寺。以此為中心,展開了“北山文化”。在他的指令、支援下,小笠原長秀、今川氏賴、伊勢滿忠協主持完成了武家禮法的古典著述《三義一統大雙紙》,這一武家禮法是後來日本茶道禮法的基礎,而觀阿彌、世阿彌父子草創了能樂。公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隱居京都的東山,在此修建了銀閣寺,以此為中心,展開了東山文化。東山文化是繼北山文化之後室町文化的又一個繁榮期,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由娛樂型的鬥茶會發展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東山時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建造的東山殿建築群中,除代表性的銀閣寺外,還有一個著名的同仁齋。同仁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鋪滿的,一共用了四張半。這個四張半塌塌米的面積,成為後來日本茶室的標準面積。全室塌塌米的建築設計,為日本茶道的茶禮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日本把這種建築設計稱作“書院式建築”,把在這樣的“書院式建築”裡進行的茶文化活動稱作“書院茶”。書院茶是在書院式建築裡進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莊重地為客人點茶的茶會。沒有品茶比賽的內容,也沒有獎品,茶室裡絕對安靜,主客問茶簡明扼要,一掃室町鬥茶的雜亂、拜物的風氣。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式在“書院茶”時代基本確定下來。書院式建築的產生使進口的唐宋藝術品與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並且使立式的禪院茶禮變成了純日本式的跪坐茶禮。書院茶將外來的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結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以東山文化為中心的室町書院茶文化裡,起主導作用的是足利義政的文化侍從能阿彌(1397—1471年),他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通曉書、畫、茶。 在能阿彌的指導下,當時所進行的點茶法是一種“極真臺子”的茶法。點茶時要穿武士的禮服——狩衣,點茶用具放在極真臺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發,動作的順序,移動的路線,進出茶室的步數都有嚴格的規定,現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式基本上在那時就已經形成了。能阿彌不愧是室町時代的一位劃時代的大藝術家,他一生侍奉將軍義教、義勝、義政三代,一掃鬥茶會的奢靡嘈雜,創造了“書院飾”“臺子飾”的新茶風,對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響。他推薦村田珠光作足利義政的茶道老師,使得後者得以有機會接觸“東山名物”等高水準的藝術品,達成了民間茶風與貴族文化接觸的契機,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書院貴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會、交流,為村田珠光成為日本茶道的開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說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麼能阿彌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驅。

  應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種由一般百姓主辦參加“雲腳茶會”誕生,雲腳茶會使用粗茶、伴隨酒宴活動,是日本民間茶活動的肇始。雲腳茶會自由、開放、輕鬆、愉快,受到歡迎,在室町時代後期,逐漸取代了煩瑣的鬥茶會。

  在飲茶文化大眾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興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館邸舉辦大型“淋汗茶會”,邀請安位寺經覺大僧正為首席客人。淋汗茶會是雲腳茶會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後來成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築採用了草菴風格,這種古樸的鄉村建築風格,成為後來日本茶室的風格。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歲時進了屬於淨土宗的奈良稱名寺做了沙彌,由於怠慢了寺役,被趕出了稱名寺。之後,他來到京都,19歲時進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稱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臨濟禪宗的寺院。珠光跟一體宗純(1394—1481年)參禪,獲得一休的印可。他將禪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獨特的草菴茶風。珠光通過禪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種飲茶娛樂形式提高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宗教。珠光完成了茶與禪、民間茶與貴族茶的結合,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核心、夯實了基礎、完善了形式,從而將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日本茶道宗師武野紹鷗(1502—1555年)承先啟後。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紹鷗從界町來到京都,師從當時第一的古典學者、和歌界最高權威、朝臣三條西實隆學習和歌道。同時,師從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陳(三人皆珠光門徒)修習茶道。他將日本的歌道理論中表現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純淨、典雅的思想匯入茶道,對珠光的茶道進行了補充和完善,為日本茶道的進一步民族化、正規化作出了巨大貢獻。武野紹鷗的另一個功績是對弟子千利休的教育和影響。

  室町時代末期,茶道在日本獲得了異常迅速的發展。

  (三) 安土、桃山時代

  室町幕府解體,武士集團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群雄中最強一派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統。群雄爭戰,社會,卻帶來了市民文化的發達,融藝術、娛樂、飲食為一體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矚目。寧靜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們的心靈,使他們得以忘卻戰場的廝殺,拋開生死的煩惱,所以,靜下心來點一碗茶成了武士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戰國時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課。

  千利休(1522-1592年)少時便熱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陳為師學習書院茶,後經北向道陳介紹拜武野紹鷗為師學習草菴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織田信長的茶道侍從,後來又成了豐臣秀吉的茶道侍從。他在繼承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的基礎上,使草菴茶更深化了一步,並使茶道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還原到了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偉大的茶道藝術家,他對日本文化藝術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

  鎌倉時代,日本接受了中國的點茶道文化,以鎌倉初期為起點,日本文化進入了對中國文化的反芻消化時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鎌倉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現了茶的名產地。寺院茶禮確立。

  總之,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期,日本學習和發揚中華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創。

  三 江戶時代

  由織田信長、豐臣秀吉開創的統一全國的事業,到了其繼承者德川家康那裡終於大功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維新,持續了260多年。

  千利休自殺後,其第二子少庵繼續復興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繼承其父,終生不仕,專心茶道。宗旦去世後,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襲了他的茶室不審庵,開闢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襲了他退隱時代的茶室今日庵,開闢了裡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開闢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稱三千家,四百年來,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棟樑與中樞。

  除了三千家之外,繼承利休茶道的還有利休的七個大弟子。他們是:蒲生化鄉、細川三齋、瀨田掃部、芝山監物、高山右近、牧村具部、古田織部,被稱為“利休七哲”。其中的古田織部(1544-161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茶人,他將利休的市井平民茶法改造成武士風格的茶法。古田織部的弟子很多,其中最傑出的是小掘遠州(1579-1647)。小掘遠州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茶人,他一生設計建築了許多茶室,其中便有被稱為日本庭園藝術的最高代表——桂離宮。

  片桐石州(1605-1673年)接替小掘遠州作了江戶幕府將軍秀綱的茶道師範,他對武士茶道作了具體的規定。石州流派的茶道在當時十分流行,後繼者很多。其中著名的有鬆平不昧(1751-1818年)、井伊直弼(1815-1860年)。

  千利休去世後,由他的子孫和弟子們分別繼承了他的茶道,400年來形成了許多流派。主要有:裡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遠州流派、藪內流派、宗偏流派、鬆尾流派、織部流派、庸軒流派、不昧流派等。

  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經武野紹鷗的發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稱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點茶道的影響下形成的。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時,也正是中國的泡茶道形成並流行之時。在中國明清泡茶道的影響下,日本茶人又參考抹茶道的一些禮儀規範,形成了日本人所稱之的煎茶道。公認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國去日僧隱元隆琦(1592-1673),他把中國當時流行的壺泡茶藝傳入日本。經過“煎茶道中興之祖”賣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腳。後又經田中鶴翁、小川可進兩人使得煎茶確立茶道的地位。

  江戶時期,是日本茶道的燦爛輝煌時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國茶文化後終於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於中國茶道,但是發揚光大了中國茶道。

  四 現代時期

  日本的現代是指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戶盛極一時之後,於明治維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進入穩定的發展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日間的茶文化交流頻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國的回傳。日本茶道的許多流派均到中國進行交流,日本里千家流派茶道家千宗室多次帶領日本茶道代表團到中國訪問,第100次訪問中國時,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千宗室。千宗室以論文《<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獲南開大學哲學博士。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國訪問並表演。日本當代著名的茶文化學者布目潮風、滄澤行洋不僅對中華茶文化有著精深的研究,並且到中國進行實地考察。2001年4月,日本中國茶協會會長王亞雷,祕書長藤井真紀子等一行到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進行茶文化交流。

  與此同時,國際茶業科學文化研究會會長陳彬藩、浙江大學教授童啟慶、臺灣中華茶文化學會會長范增平、天仁集團總裁李瑞河、浙江湖州的蔻丹、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顧問王鎮恆、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宛曉春等紛紛前往日本訪問交流。北京大學的滕軍博士在日本專習茶道並獲博士學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論》一書。

 

影響日本茶道的重要人物

  日本茶道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影響日本茶道的重要人物,一起來看看。

  影響日本茶道的重要人物

  (1)能阿彌(1397—1471年),他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通曉書、畫、茶。在能阿彌的指導下,當時所進行的點茶法是一種“極真臺子”的茶法。點茶時要穿武士的禮服——狩衣,點茶用具放在極真臺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法,動作的順序,移動的路線,進出茶室的步數都有嚴格的規定,現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式基本上在那時就已經形成了。能阿彌不愧是室町時代的一位劃時代的大藝術家,他一生侍奉將軍義教、義勝、義政三代,一掃鬥茶會的奢靡嘈雜,創造了“書院飾,臺子飾”的新茶風,對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響。他推薦村田珠光做足利義政的茶道老師,使得後者有機會接觸“東山名物”等高水準的藝術晶,創造了民間茶風與貴族文化接觸的契機,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書院貴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會、交流,為村田珠光成為日本茶道的開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說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麼能阿彌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驅。

  (2)村田珠光(1423—1502年),日本茶道的鼻祖,11歲時進了屬於淨土宗的奈良稱名寺做了沙彌,由於怠慢了寺役,被趕出了稱名寺。之後,他來到京都,19歲時進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稱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臨濟禪宗的寺院。珠光跟一休宗純(1394—1481年)參禪,獲得一休的認可。他的草菴茶思想和禪宗的思想交融後,走出了禪茶一味的道路,也因此被確立為日本茶道的開山之祖。後來又在能阿彌的介紹下,當了義政的茶道教師,由於將軍義政崇尚珠光的茶風,使得草菴茶迅速在京城附近傳播開來。珠光通過禪的思想,把茶道從一種飲食娛樂形式提升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宗教,不僅表現了外形的感覺美,而且體現了宗教的還原式的內省美,從追求華麗的進口貨的鬥茶、書院茶風,改為尊崇自然、尊崇鄉間茶具的草菴茶風,成功地使以庶民為主體的鄉土文化戰勝以東山為代表的貴族文化。珠光把佛教導人茶道,確立了茶道的理念。

  (3)武野紹鷗(1502—1555年),日本茶道宗師,是繼村田珠光之後的一位傑出茶人,他繼承和發揚了珠光茶道,將日本歌道理論中蘊涵的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純淨的藝術思想導人茶道,作為茶道藝術理論基礎。紹鷗首創將和歌帶人茶室,肯定了和歌的藝術地位,是日本茶道走向民族化的重要一步。對於茶道內容的各個細部,作了全盤的改革,完善了珠光的茶道。珠光茶道的美是藉助宗教而還原的內省美,是停留在一種觀念上;而紹鷗則將理想化具體、形象地表現在茶道文化的各個部分,實現和昇華了珠光茶道的美學理念,將日本文化生活中獨特的素淡、純淨的風格再現於茶道;而經茶道提煉出來的高雅生活文化藝術又還原到一般生活中去。

  (4)千利休(1522—1592年),少時便熱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陳為師學習書院茶,後經北向道陳介紹拜武野紹鷗為師學習草菴茶。天正二年(1574年)做了織田信長的茶道侍從。信長去世後,信長的部將豐臣秀吉統一了全日本,成為一統天下的大將,利休又成為秀吉的茶頭,由於兩人在茶道的藝術追求上有分歧,利休晚年的茶道思想趨向古樸簡約,表現出“本來無一物”的藝術境界,豐臣秀吉不欣賞,也無法接受,終至殺死利休。但是,利休的死並未使他的茶道思想中斷,反而讓茶道藝術更增添了永恆的力量。千利休是茶道之集大成者。利休跟隨紹鷗學習茶道15年,1574年做了織田信長的茶道侍從,利休的茶道思想在繼承和改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茶道思想的基礎上自成一體,使草菴茶更深化,使茶道的精神世界一舉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娛樂性,將茶道的藝術境界帶向積極的富有創造性的方向。在茶道與禪結合在一起的宗教文化基礎上,將茶道還原到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由於利休是茶道集大成者,而茶道為一綜合文化體系,因此,利休對於日本文化藝術的影響擴大到日本的建築、庭園、服飾、烹飪、工藝、美術等各個方面。

  日本茶道的歷史

  室町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追求“侘(わび)”的審美意識,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塊僻靜的處所,過起隱居的生活,享受一點古樸的田園生活樂趣,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閒寂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這種美意識引進“茶湯”中來,使“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

  茶道之茶稱為“侘茶”,“侘”有“幽寂”、“閒寂”的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裡,邊品茶邊閒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性,心靈淨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禪一味”、“茶即禪”觀點,可以視為茶道的真諦所在。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唐物佔有熱時期中衍生的道德觀念。自鎌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為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茶會,輕視倭物。熱心於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

  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日本茶道的鼻祖是誰

日本茶道是受中國的影響由中國傳去的,那你知道日本的茶道鼻祖是誰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日本茶道的鼻祖是誰,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日本茶道的鼻祖

  無準師範畫像

  據《徑山史志》等史料記載,無準師範“淳祐九年(一二四九年)三月十五日,親書遺表遺書,並對弟子囑後事。至十八日黎明,索筆書偈而逝。三月二十七日,其弟子遵師命,奉其全身葬於萬年正續院之側。”萬年正續院為徑山萬壽禪寺下院,位於今天的西安寺村。趙大川等人 收藏 有明清時期的徑山萬壽禪寺、萬年正續院地圖。

  據《餘杭縣誌》等史載,無準師範(一一七七年至一二四九年)號稱“天下第一宗師”,南宋紹定五年(一二三二年),他奉宋理宗詔書,主持五山十剎之首徑山禪寺法席。當時,日本、韓國的高僧們紛紛來華求法,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日本高僧圓爾辨圓。

  南宋端平二年(一二三五年),圓爾辨圓登上徑山,拜謁無準師範為師。無準師範不僅傳授圓爾辨圓佛法,還傳授了中國的茶葉 種植 、茶葉炒制、茶葉烹煮、品茶問禪、紡織、製藥、打麥面、做豆腐等中國 文化 。

  宋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年),圓爾辨圓掛足七年後,辭別無準師範,重返故鄉,建立了日本東福寺,徑山也成了日本臨濟宗之源。他依據徑山茶宴和大宋國《禪苑清規》,制訂了《東福寺清規》。元明以來,日本僧侶來徑山參謁者相繼不絕,中國徑山茶宴儀式等禪茶文化逐漸發展成日本的茶道,無準師範成為日本茶道的鼻祖,徑山則是中日韓禪茶交流的聖地。

  日本茶道宗師

  創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紀奈良稱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歲的村田珠光來到京都修禪。當時奈良地區盛行由一般百姓主辦參加的“汗淋茶會”(一種以夏天洗澡為主題的茶會),這種茶會首創的採用了具有古樸的鄉村建築風格的茶室——草菴。這種古樸的風格對後來的茶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參禪中將禪法的領悟融入 飲茶 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從佛偈中領悟出“佛法存於茶湯”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村田珠光以此開創了獨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樸素的草菴茶風。由於將軍義政的推崇,“草菴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開來。珠光主張茶人要擺脫的糾纏,通過修行來領悟茶道的內在精神,開闢了茶禪一味的道路。據日本茶道聖典《南方錄》記載,標準規格的四張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確定的,而且專門用於茶道活動的壁龕和地爐也是他引進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還對點茶的臺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藝術與宗教哲學被引入喝茶這一日常活動的內容之中並得到不斷髮展。

  繼村田珠光之後的就是武野紹鷗(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他對村田珠光的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還把和歌理論輸入了茶道,將日本文化中獨特的素淡、典雅的風格再現於茶道。

  日本戰國時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他和藪內流派的始祖藪內儉仲均為武野紹鷗的弟子。千利休將標準茶室的四張半榻榻米縮小為三張甚至兩張,並將室內的裝飾簡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使得茶道更易於為一般大眾所接受,從此結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千利休還將茶道從禪茶一體的宗教文化還原為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他不拘於世間公認的名茶具,將生活用品隨手拈來作為茶道用具,強調體味和“本心”;並主張大大簡化茶道的規定動作,拋開外界的形式操縱,以專心體會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規七則”就是由他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的。所謂“四規”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現為主客之間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現為上下關係分明,有禮儀;“清”就是純潔、清靜,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淨;“寂”就是凝神、摒棄,表現為茶室中的氣氛恬靜、茶人們表情莊重,凝神靜氣。所謂“七則”就是:茶要濃、淡適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溫度要與季節相適應;插花要新鮮;時間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鐘到達;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要照顧好所有的顧客,包括客人的客人。從這些規則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蘊含著很多來自藝術、哲學和道德倫理的因素。茶道將精神修養融於生活情趣之中,通過茶會的形式,賓主配合,在幽雅恬靜的環境中,以用餐、點茶、鑑賞茶具、談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養樸實無華、自然大方、潔身自好的完美意識和品格;同時,它也使人們在審慎的茶道禮法中養成循規蹈矩和認真的、無條件的履行社會職責,服從社會公德的習慣。

日本茶道都有哪些流派?

現今日本比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著深厚的關係,其中以裡千家最為有名,勢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殺之後,千家流派便趨於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孫千宗旦時期才再度興旺起來,因此千宗旦被稱為“千家中興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隱居之後,千家流派便開始,最終成三大流派,這就是“三千家”的由來。下面簡單的介紹幾個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為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閒寂茶的風格。

裡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裡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位於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為裡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藪內流派:始祖為藪內儉仲。當年藪內儉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師事於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為“正直清淨”、“禮和質樸”。擅長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

遠州流派:始祖為小堀遠州,主要擅長書院茶。

野村派:野村派是三千家之外的流派,因其風格隨意性,更趨向於下層社會人士,並更助於交流和推出發展,此派是由野村休盛所創。

新石流派:石州流屬於日本茶道“江戶諸流派”中“石州流系”,對後世影響頗大,並曾佔據過一定地位,尤其是在江戶時代,風格獨特,別具一格。創始人片桐貞信,片桐本家,在江戶時代,吸收千家系的茶風而建立的流派。

日本茶道主要流派介紹

  日本最有名的茶道流派是所謂“三千家”,被稱為“千家流派”。那麼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主要流派介紹,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主要流派介紹

  現今日本比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著深厚的關係,其中以裡千家最為有名,勢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殺之後,千家流派便趨於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孫千宗旦時期才再度興旺起來,因此千宗旦被稱為“千家中興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隱居之後,千家流派便開始,最終成三大流派,這就是“三千家”的由來。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為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閒寂茶的風格。

  裡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裡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位於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為裡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藪內流派:始祖為藪內儉仲。當年藪內儉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師事於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為“正直清淨”、“禮和質樸”。擅長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

  遠州流派:始祖為小堀遠州,主要擅長書院茶。

  野村派:野村派是三千家之外的流派,因其風格隨意性,更趨向於下層社會人士,並更助於交流和推出發展,此派是由野村休盛所創。

  新石流派:石州流屬於日本茶道“江戶諸流派”中“石州流系”,對後世影響頗大,並曾佔據過一定地位,尤其是在江戶時代,風格獨特,別具一格。創始人片桐貞信,片桐本家,在江戶時代,吸收千家系的茶風而建立的流派。

  日本茶道的發展歷史

  中國茶葉約在唐代時,便隨著佛教的傳播進入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因而最先將茶葉引入日本的,也是日本的僧人。公元1168年,日本國榮西禪師歷盡艱險至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刻苦進行“茶學”研究,也由此對中國茶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榮西回國時,將大量中國茶種與佛經帶回至日本,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禮儀,並將中國茶籽遍植贈飲。其時他曾用茶葉治好了當時鎌倉幕府的將軍源實朝的糖尿病,又撰寫了《吃茶養生記》,以宣傳飲茶之神效,書中稱茶為“上天之恩賜”,是“養生之仙藥,延年之妙術”。榮西因而歷來被尊為日本國的“茶祖”。

  隨著唐宋時期中國的茶葉與飲茶藝術、飲茶風尚引入日本的佛教寺院後,又逐漸普及到廣大民間,使吃茶的習俗進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並日益興盛。

  15世紀時,日本著名禪師一休的高足村田珠光首創了“四鋪半草菴茶”,而被稱為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所謂“佗”,是其茶道的專用術語,意為追求美好的理想境界。珠光認為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清心是“禪道”的中心。他將茶道從單純的“享受”轉化為“節慾”,體現了修身養性的禪道核心。

  其後,日本茶道經武野紹鷗的進一步推進而達到“茶中有禪”、“茶禪一體”之意境。而紹鷗的高足、享有茶道天才之稱的千利休,又於16世紀時將以禪道為中心的“和美茶”發展而成貫徹“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成為平民化的新茶道,在此基礎上歸結出以“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宗旨(“和”以行之;“敬”以為質;“清”以居之;“寂”以養志),至此,日本茶道初步形成。

  日本茶道的精神實質,追求人與人的平等相愛和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而在生活上恪守清寂、安雅,講究禮儀,被日本人民視為修身養性、學習禮儀、進行人際交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日本茶道發揚並深化了唐宋時“茶宴”、“鬥茶”之文化涵養精神,形成了具濃郁民族特色和風格的民族文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顯示了有中國傳統美德的深層內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響。

茶禪一味典故的主人公是誰 茶禪一味典故介紹

1、茶禪一味典故的主人公就宋代高僧圓悟克勤。

2、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榮西高僧兩次來到中國參禪,並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以及“茶禪一味”墨寶帶回日本,於1191年寫成《吃茶養生記》一書,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15世紀中葉,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學禪,師從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參禪唸經常打瞌睡,醫生建議他“吃茶去”,結果立竿見影。

3、夾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為貢品,碧巖泉已有上千年曆史,依舊湧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優質泉水,也是極有價值的礦泉水泉。據中國茶禪學會專家考證,夾山是“茶禪”、“茶道”的正宗源頭。

日本茶文化

日本茶文化

  導語: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下面為大家帶來日本茶文化,快來看看吧。

  日本茶道的“茶室”,又稱“本席”﹑“茶席”,為舉行茶道的場所。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蘆草編成。茶室面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為度,約9-10平方米。小巧雅緻,結構緊湊,以便於賓主傾心交談。茶室分為床間﹑客﹑點前﹑爐踏達等專門區域。室內設定壁龕﹑地爐和各式木窗,一側布“水屋”,供備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床間掛名人字畫,其旁懸竹製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種視四季而有不同。

  日本茶道的茶具因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故而日本茶道的茶具也源於中國功夫茶具。其基本茶具與潮州功夫茶具一樣也分四大件:涼爐,煮水用的風爐;茶釜,煮水用的鐵製的有蓋大缽;湯瓶,泡茶用的帶柄有嘴罐,稱“急須”;茶碗,盛茶湯用的瓷碗。

  另外,還有研磨茶葉的“茶磨”﹑夾白炭用的“火箸”;盛冷水的“水注”;盛白炭的“炭籃”;清潔茶具用的“水翻”;裝香用的“香盒”;沏茶時用於攪拌的“茶筅”;取茶粉用的竹製“茶勺”;擦拭茶碗的“茶巾”;盛茶葉末的“茶罐”;用三根大鳥羽毛製成﹑用於拂塵的“羽帚”;盛炭的“炭鬥”;盛爐灰的“灰器”;取水用的“水勺”等。

  日本茶道的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還有“和物”(日本)與唐物(中國)﹑高麗物(朝鮮)之區別。

  品茗飲茶,自古講究器具使用。小巧精緻的茶具賞心悅目,自然不必多說,而使用大茶具也別有一番情趣。雖說北京曾出過著名的大碗茶,可要是和日本的大碗茶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這種大碗茶產自奈良市西北著名的西大寺。那裡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二個週末,都會舉行“大茶盛式”活動。日語中“盛”是“器具”之意,“大茶盛”就是大茶碗的意思。這種大茶碗也真夠大的,高21釐米,直徑為36釐米,周長107釐米,重達7公斤,堪稱茶具中的巨無霸。

  喝大碗茶要兩邊人幫忙。

  源自700多年前的施捨

  為何要使用如此巨大的茶碗喝茶呢?據說在1239年,西大寺的高僧向寺院內的菩薩獻茶後,為保佑“玉體安穩,萬民豐樂”,將剩下的供茶施捨給聚集在寺中的信徒們飲用。當時,茶葉大多從中國進口,是高階奢侈品,只有貴族和僧侶間才流行飲茶,而日本民間,茶是被當成包治百病的藥物使用的。

  施茶給眾人飲用時,因沒有足夠的茶具,就用一個大水盆盛滿茶水,一人一口,一直傳遞著喝下去。這樣的做法在信徒中受到好評,西大寺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後來,這種發放茶水給參拜寺廟的信徒喝的傳統就流傳下來,直到今天。西大寺使用的茶具依然保持著當年的模樣,成了日本獨一無二的大茶碗。

  長老在煎茶

  喝大碗茶戰戰兢兢

  現在,飲茶已成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但很多人仍然相信寺院的茶水能祛病除邪。西大寺每年春秋舉行的“大茶盛式”都人滿為患,儘管門票4000日元一張,還是極難買到。儀式本身與其說是分發茶水,更像是宗教儀式表演。參加者被帶到鋪著榻榻米的日式房間,跪坐在上等待。寺院長老在眾僧侶簇擁下,神態莊嚴地緩緩踱進屋,開始講述大茶碗的來龍去脈。聽者正襟危坐,說者話音朗朗。然後,長老在眾人注視下煎煮茶水。茶有兩種,一種是煎茶,即把茶葉投入開水直接煎熬;還有一種是日本特有的抹茶,先把烘乾的茶葉粉碎,然後加入開水攪拌成糊狀。喝茶時5人一組,分得一個大茶碗。長老用長長的'茶勺象徵性地向碗裡注入茶水後就可飲用了。

  由於茶碗又大又重,一個人單獨喝茶實在困難,需要兩邊的人協助才能捧起茶碗。喝茶時,頭幾乎要全部埋進碗中,從正面看,根本就瞧不見喝茶人的臉。由於緊張,不少人喝大碗茶時戰戰兢兢。據說,每年都有人把茶碗滑落,被大碗茶搞得狼狽不堪。

  日本茶文化

  日本跟我國一樣都是亞洲國家,而且日本與我國的淵源甚深,日本以前的名字叫倭國,日本的很多文化和技術都是從我國流傳過去的,如日本的紡織技術、造船技術、金工技術、文字,醫術、天文曆法、儒家思想、茶文化等。

  日本的茶道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但是日本茶文化是源於中國的,早在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將茶種帶到了京都比睿山;後來南宋時期日本僧人榮西也在天台山研習佛法並修學茶藝,寫成了著名的《吃茶養生記》,而後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了。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

  日本茶道的起源和發展,可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在隋唐,中國茶文化入“經”成“道”,有多批日僧前來留學,給日本帶回了中國的佛與茶,始展日本茶文化“東方第一枝”。

  第二階段在兩宋,中國禪茶文化日漸成熟繁盛,此時,“取經”的日僧絡繹不絕,名僧容西兩次入宋,居留中國達二十四年之久,帶回了禪味濃烈的中國茶道,並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和“茶禪一味”的墨寶帶回日本,自己又撰著《吃茶養生記》,由此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師和日本茶道的先驅者。

  第三階段在明清,在中國禪宗教義和“禪茶一味”的理念刺激和引導下,一種以嶄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現的茶道——草菴茶,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開了輝煌的一頁,先驅者便是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珠光曾跟隨一休大師參禪,經過艱苦的,最終成為一休大師的弟子,並從大師那裡得到了圓悟克勤的的墨跡。珠光將之運用於茶道,開拓出了日本茶道茶禪結合的新境界,這便是“墨跡開山”典故的由來。圓悟克勤的墨跡成了禪茶結合的最初標誌,也是日本茶道界的最高寶物,人們走進茶室,都要在墨跡前跪下行禮,以示對圓悟的敬意。由此,珠光被確立為日本茶道的開山,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後來千利休繼承茶道,而後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原則,併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

對日本茶道的發展做出過傑出貢獻的人物有() A、千利休 B、武野紹鷗 C、村田珠光 D、井原西鶴

千利休(1522-1592年)少時便熱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陳為師學習書院茶,後經北向道陳介紹拜武野紹鷗為師學習草菴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織田信長的茶道侍從,後來又成了豐臣秀吉的茶道侍從。他在繼承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的基礎上,使草菴茶更深化了一步,並使茶道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還原到了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偉大的茶道藝術家,他對日本文化藝術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

武野紹鷗為茶壇名人之一,(1502年-1555年)。飲茶鼻祖村田珠光曾對武野先生有過很大的影響。武野紹鷗既是千利休的老師,也是日本茶道創始人之一。即使說活躍在安土桃山時代的茶人都是他的弟子的話也決不會過言。簡而言之,武野紹鷗是把茶術教於千利休的人。(千利休在日本人人皆知)。就是這樣有名的千利休,他60多歲前還只是武野門下的一個學徒。

被後世稱為日本茶道的"開山之祖"。生於奈良,幼年在淨土宗寺院出家,因為違反寺規被轟了出來,此時,日本禪宗的重要人物,大名鼎鼎的"聰明的一休"--"瘋僧"一休宗純,正在京都的大德寺掛單,珠光聞名前去拜師參禪,這是茶道形成史上一個重要事件。

井原西鶴(1642~1693) Ihara Saikaku 日本江戶時代小說家,俳諧詩人

所以我覺得是abc,若是單選題我看就選c吧,開山祖師貢獻應該最大吧!

為什麼說日本茶道源自宋朝點茶

九世紀末點茶傳入日本,點茶被日本人民所接受並推崇,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茶道。然而從明朝以來,中國開始流行用茶葉泡湯棄渣的喝法,傳統點茶也隨之絕跡。為日本茶的抹茶最大的特徵之一是粉狀。把茶葉的新芽摘除後蒸著,然後就那樣晾乾,把它碾成粉。粉泡到熱水裡,能夠成為茶道里的抹茶;和食材混在一起,能夠成為抹茶味的食物。這和泡在熱水裡喝的煎茶不一樣,抹茶喝的就是粉本身的味道。

而這種把茶葉磨成粉的工藝,實際上源自宋朝點茶。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飲茶之法以點茶為主。宋代的點茶形式是將團餅經炙茶後將茶碾磨成粉末狀,然後再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即用沸水衝點,隨即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為止。

宋代點茶時強調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式,才能衝點出茶的色、香、味。點茶,是一門藝術性與技巧性並舉的技藝,這種技藝高超的點茶方式,也是宋代發達的茶文化集大成的體現。可以說,日本茶道的鼻祖其實就是宋代的點茶。

南平市曜變陶瓷研究院院長——陸金喜 ,歷時二十多年,探尋無數遺址,走訪無數專家學者,終於收集到了 全球唯一一套完整的宋朝建窯點茶茶器文物 。為讓更多人能夠品味宋朝點茶文化,體驗茶文化的巔峰美學。 陸金喜以柴燒工藝,對照宋朝點茶文物,一比一研究復原出全套26件器具的“陸金喜·仿宋點茶茶器” ,還原天然古樸的神韻,再現哲理追求的和諧 。

陸金喜·仿宋點茶茶器  ,質似、神似宋朝點茶文物,吻合文會圖等宋代名畫場景中的茶器。陸續登上了  CCTV《一槌定音》欄目、工藝福建國家大師傳承展閉幕式、第二屆中國世界遺產主題文化博覽會  等演示展出,獲得了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陳曉光,首都博物館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楊寶傑,北京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副主任金運昌,中國人民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員生,瓷器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靜榮 等領導和專家學者的讚賞和認同。

為了讓更多人品味宋朝點茶文化,積極參與首屆鬥茶大賽, 限量發售200套陸金喜·仿宋建窯點茶茶器 ,並配有詳細的茶器使用教學視訊。目前只採取預訂形式,請聯絡官方客服或各大代理商處詳詢。

淺談日本茶文化的起源?

。日本茶道集固本之食道、長智之書畫道、積勇之武道、增美之花道和清神之香道、樂道為一體,是日本獨特的生活文化。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原產於中國,日本茶道源自中國的茶文化。在7世紀之前,日本人是不喝茶的。去中國學習佛教禪宗的日本僧侶在學習傳播中國文化的時候,把中國的茶種和喝茶的道具和禮儀一起帶回了日本。公元805年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籽,栽種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園”。剛開始,這些茶葉作為一種貴重藥物被利用,後來在日本栽培成功逐漸推廣飲用,與此相對的符合日本人的茶道禮儀也漸漸制定出來。

  茶道的發展經歷了眾多茶道大家的推廣和發展。茶道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三位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在室町時代,商業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手工業發達,產品增多,競爭激烈,商業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很多人為了享受寧靜、閒寂的生活,追求“侘”的審美意識,往往找一塊僻靜的處所,過起了隱居的田園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村田珠光主張茶與禪在精神上的統一,提出了“謹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創作了“侘茶”這一茶道方式。武野紹鷗承先啟後,對村田珠光的茶道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將日本的歌道理論中表現日本民族特有的典雅、素淡、純淨的思想匯入茶道,為日本茶道的進一步民族化、正規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十六世紀末,作為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作為“千家流”流派的鼻祖,在他死後,他的後代創設了“表千家”、“裹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個流派。作為茶道主流一直延續到現在。經過千餘年的歷史發展,日本茶道已經發展成為融合建築、園藝、美術、宗教、思想、文學、烹飪等諸文化風格的以飲茶為主體的綜合藝術技能。

  淺談日本茶文化的美學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雖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卻倡導面對現實生活的不完美,欣賞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論從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見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是釉沒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還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掛軸等茶道美術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齊劃一的感覺,多是參差不齊。這種帶有缺陷的美,卻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認為,缺陷的美,是一種奇數單一的美。就如中國書法中的行草,行雲流水間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獨自擁有一種看似不整齊規範的奇美。

  簡素之美

  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比如,日本古來建築中,神宮和茶室的建築,雖然理念上都推崇簡素之美,但神宮的簡素和茶室的簡素,卻是同一概念下的兩種簡素。神宮的建築是古樸、莊巖、靜穆,京都的桂離宮,東京的明治神宮,選材上用巨木和整齊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築,則是簡單、純樸、寂靜,選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簡瓦搭成,詮釋了一種脫離於寺院的俗世修心養性之願望。這兩種簡素,都體現了日本禪學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綠樹木而無花草,茶室中的掛畫,也多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橫樑,看似毫無精雕細刻,卻有種稚拙笨樸的素美,令人入目難忘。進入茶庭和茶室,舉目所見,沒有絢爛只有素雅,這種簡單的素美的深處,蘊藏著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毫無感覺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歷經歲月滄桑的變遷,不論怎樣的蒼老,其中都有著無覺的靜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見到掛軸中的書法或畫,墨跡淡薄難辨,或者老舊斑剝的茶盒等,雖然一目所見,有種枯槁之狀,但卻令人感悟一種枯中沉澱的力量,外表不再強大,內在卻雄氣的陽剛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無心,無念,無意識。不論是茶師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視深禮一敬時,彼此流露出來的平常心態,為自然之美。古來日本茶道文化中,視人為做作的行為不美。所以,從茶見到茶人的行為,皆追求自然狀態。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華麗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燒製的粗陶。這和現代的一些所謂茶道新風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無心的美,才是純美。

  幽玄之美

  中國的古詩句有:庭院深深深幾許,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著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種無限深幽之處的無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簡單的眼神和無言的會意,有種心領神會的幽深玄美。這種東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達到極致。留白處的空闊意境,是一種自覺自悟的韶美,是一種非日常耀眼明燦的幽深玄闊之美。幽玄,不是陰暗沉鬱之氣氛,而是沉靜中的寂落之美。

  脫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過碎石板路,進入茶室入座,這一過程,是一種短暫地脫離紅塵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塵念,遠離喧鬧,進入神清心寧的境地,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種忘我脫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地“石板路”,不僅僅是一條短短的路徑,而是一種更多象徵意義上的迴歸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進入茶室前的淨水洗手等動作,也是一種淨心脫塵之舉。茶道追求的脫俗之美,不是簡單地脫離世俗紅塵,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讓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暫的淨化,再以清新的“我”回到日常俗世中前行。所謂的脫俗,不是表象的脫離現實的生存規則,而是令人在真實生活中,自然暢順地融入世道。利休大師倡導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對脫俗最練達的詮釋。世人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規地行走塵路,便不易迷失本我,會走得更逍遙自在。比如在茶席中聚會的開始前或結束後,禁忌高談闊論地炫耀財富和擺弄學問之談。不論是茶師還是茶客,茶前茶後的交流,大多是輕語溫句的情趣之事。脫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時,求得此一刻的清淨俗念之願。

  靜寂之美

  沉穩、安靜、平和,面對日常中的“我”內省內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開始和完了,時常都是在一種無言的靜寂中展落。從茶師到茶客到茶具到掛軸到茶花,均以靜為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靜中品味動美。窗外的風聲雨聲鳥聲,室內的水沸滾動聲和茶師手中竹刷的輕動做聲,眾靜皆一動過程中的寂美,是紅塵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覺的美感,而在日本茶道中,寂靜之美,卻非常重要。

標籤: 日本 鼻祖 茶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8l021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