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聖朱利安三傑

聖朱利安三傑

聖朱利安三傑

聖朱利安三傑是指位於瑞士聖朱利安市的三座山峰:艾呂斯峰(Eiger)、莫奈峰(Mönch)和少女峰(Jungfrau)。它們位於阿爾卑斯山脈的伯爾尼高地,是該地區最著名的山峰。這三座山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它們也是冰川列車和勒斯科金鐵路的主要景點。登上這些山峰的攀登者需要良好的體能和技術能力,經常成為世界級攀登者的挑戰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未來足壇三傑都是誰?

1、佩德里,2002年11月出生的西班 牙中場,效力於巴塞羅 那。2021歐 洲 金童 獎得主,2020歐 洲杯最佳年輕球員併入選最佳陣容,獲得2020奧運會銀牌。

2020-21賽季全世界最忙碌的球員,代表俱樂部國家隊各種賽事打滿。佩德里踢球覆蓋面大,經常深度回撤拿球,既扮演防守角色,又承擔進攻重任,傳控技術出色,哈白布的綜合屬性都在他身上有反映,更像是莫德里奇式的B2B中場。

2、朱利安·阿爾瓦雷斯,2000年1月出生的阿根 廷邊/前 鋒,效力於河床隊,已簽約曼城。代表俱樂部聯賽出場57次就打入了23球,當選2021南 美足球先生,跟隨梅西等大佬捧得美 洲 杯 冠 軍,讓人聯想到他的諸多前輩。下一步將是登陸 歐 洲大 陸證明自己。

3、姆巴佩,1998年12月出生的法 國 前 鋒,效力巴黎聖日耳曼隊。當今足壇的當紅炸 子雞,夏窗去向令人關注。已代表法國隊獲得2018世界盃 冠 軍,完全有實力再次問鼎世界盃和摘得歐 洲 杯桂冠。選擇哪一隻豪門毫無疑問將決定姆巴佩的未來。

在他這個年齡,幾乎沒有人比他取得更高的成就了。速度技術上乘,即可以依靠團隊又能憑藉個人能力決定比賽勝負,左右腳俱佳,禁區前沿的內 切 射 門 頗有荷蘭球員羅本的感覺。

法國著名酒莊?我要漲姿勢!!!

法國五大著名酒莊!

拉菲古堡(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位於法國波爾多(Bordeaux)上梅多克(Haut-Medoc )波雅克(Pauillac)葡萄酒產區,是法國波爾多五大一級名莊之一。在198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一瓶1787年的拉菲紅酒以10.5萬英鎊的高價拍賣,創下並保持了迄今為止最昂貴葡萄酒的世界紀錄。如同這個世界記錄一樣,自17世紀開始,拉菲古堡就不斷書寫著關於葡萄酒行業的神話。

拉菲古堡位於波爾多梅多克產區,氣候土壤條件得天獨厚。酒莊的葡萄園佔地112公頃,在列級酒莊中是最大的。這些頂級的葡萄園分佈在三個區域,圍繞著酒莊主題建築的山丘,城堡西面的卡旭德高原(Carruades plateau)以及毗鄰酒莊的聖埃斯泰夫(Saint Estephe)村中大約4.5公頃面積的特許土地。這三片地域日照特別充足,而底土為第三紀白堊土,混有風化形成的砂礫質土壤,具有優越的排水效能。

拉菲古堡,每2至3棵葡萄樹才能產一瓶葡萄酒,整個酒莊年產量控制在2至3萬箱(每箱12支,每支750ml)。今天的拉菲古堡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技術人員依靠自己的品鑑能力來決定收穫、發酵和潷酒的時間。所有的酒必須在橡木桶中發酵18到25天,所用酒桶全部來自葡萄園自己的造桶廠。每一個存放酒的酒桶都要進行幾次嘗酒以挑選出頂級品質的佳釀。次年三月第一次潷酒,此時進行混合。之後進入酒窖陳年,需時18-24個月,陳年期間還要經一系列潷酒以分離酒與酒渣。酒莊的最佳年份:1982、1986、1996、1998、2000、2003、2008、2009和2010年。

侯伯王莊園(Chateau Haut-Brion)是1855年波爾多列級莊分級的61個酒莊中唯一一個不在梅多克(Medoc)的列級酒莊。侯伯王莊園位於波爾多左岸的佩薩克-雷奧良(Pessac-Leognan),1987年從格拉夫劃分出的AOC,是格拉夫(Graves)產區的一級酒莊,同時它也是唯一一個以紅、白葡萄酒雙棲波多爾頂級酒單的酒莊,是波爾多酒業巨頭克蘭斯帝龍酒業(Domaine Clarence Dillon)集團旗下的酒莊之一。

侯伯王莊園目前擁有葡萄園共計51公頃,其中紅葡萄佔48公頃。園內表層土壤為砂礫石土,次層土壤為砂質粘土型土壤。種植的紅葡萄品種包括45%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40%的梅洛(Merlot)以及15%的品麗珠(Cabernet Franc)。葡萄樹的平均樹齡為35年,用於釀造酒莊紅葡萄酒,包括正牌酒和副牌酒。值得一提的是,酒莊副牌紅葡萄酒在2008年之前稱為Chateau Bahans Haut-Brion,2008年之後才更為今名Le Clarence de Haut-Brion。另有3公頃用於種植白葡萄品種:賽美蓉(Semillon)和長相思(Sauvignon Blanc),用來釀造波爾多最頂尖的白葡萄酒Chateau Haut-Brion Blanc。侯伯王莊園白葡萄酒無論價格還是質量都是世界頂尖的。

侯伯王正牌酒在全新橡木桶中陳釀24個月,其酒質年輕時像個處於豆蔻之年的女孩,清純可愛,淡雅芳香,陳年之後則具備成熟女人的美麗,熱情大方,盡現媚態。正牌酒Chateau Haut-Brion通常給人“香氣含蓄”的第一印象,但在接下來每次搖晃酒杯時,總會發現新的香氣,複雜而豐富。侯伯王莊園特殊的風土環境,給葡萄酒烙下了自己特殊的香味。在品嚐初期,會發現其香味同樣是含蓄的,且單寧細膩、柔和。在口腔中,能夠感受到這款酒強勁的酒力,最後的餘味驚人地持久。酒莊副牌紅葡萄酒Le Clarence de Haut-Brion如同是其正牌紅葡萄酒的縮影,從中可以找到正牌酒所具有的典型特色,適合在5年後飲用。

拉圖城堡(Chateau Latour)位於盛產名酒的法國波爾多(Bordeaux)梅多克區(Medoc)的波雅克(Pauillac)產區,享有“全球最昂貴的酒莊”聲譽,是當之無愧的法國國寶級酒莊。1989年,里昂聯合集團(Alliance Lyonnais)以近2億美元的天價購回拉圖城堡當時在英國波森集團(Pearson)手中的股份。按此價格,酒莊每公頃單價為1,400萬法郎,換算到每株葡萄樹,即值1,800法郎,因此被譽為“全球最昂貴的酒莊”。

拉圖城堡位於波爾多市西北大約40公里的地方,坐落在波雅克村南部一個地勢比較高的碎石河岸上,與聖朱利安(St-Julien)毗鄰。拉圖城堡就在距離吉倫特河岸很近的地方,俯視著吉倫特河,應驗著梅多克地區流傳的那句諺語“只有能看得到河流(吉倫特河)的葡萄才能釀出好酒”。酒莊擁有的葡萄園面積達65公頃,其中只有47公頃用來釀造正牌酒。這47公頃的土地具有典型的梅多克地形特點,離吉倫特河岸大約300米,有輕微的坡度,最高處約有15米高,南北各有小溪流過,靠近吉倫特河岸的地方是一片青青的草地。葡萄園種植80%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18%梅洛(Merlot),種在離河岸較近、地勢較低的地方。另外還種有1.8%的品麗珠(Cabernet Franc)與0.2%的味而多(Petit Verdot)。這裡受大西洋海洋性氣候影響,雖有時會顯得反覆無常,但氣候適宜。

拉圖城堡“一門三傑”,正牌酒叫做“Grand Vin de Chateau Latour”,副牌酒稱為“Les Forts de Latour”,三牌酒則簡單以“Pauillac”命名。三個等級的酒經過嚴格的分級挑選釀製而成。在精挑細選之下,拉圖城堡平均每年只有55%的產量,約22萬瓶成為正牌酒。不好的年份,如1974年,正牌酒的產量更低到全部產量的25%。拉圖城堡的正牌酒一貫酒體強勁、厚實,充滿黑醋栗和細膩的黑櫻桃等香味,在梅多克地區堪稱如阿諾·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般硬漢形象的酒。1949年、1959年、1961年、1962年、1966年、1970 年、1975年、1978年、1982年、1990年、1994年和1995年均是好年份。

瑪歌酒莊(Chateau Margaux)是法國波爾多(Bordeaux)左岸梅多克(Medoc)產區瑪歌(Margaux)村的知名酒莊,在1855年就已進入一級酒莊的行列,與拉菲古堡(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拉圖酒莊(Chateau Latour)和侯伯王酒莊(Chateau Haut-Brion)齊名。1787年,美國前總統托馬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到訪波爾多後,稱瑪歌酒莊為波爾多四大頂級名莊之一。

瑪歌酒莊目前擁有土地面積262公頃,其中紅葡萄園80公頃,白葡萄園12公頃。葡萄種植比例上,紅葡萄為75%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20%梅洛(Merlot),2%品麗珠(Cabernet Franc)和3%味而多(Petit Verdot),白葡萄為100%的長相思(Sauvignon Blanc)。葡萄植株的平均樹齡為45年。瑪歌酒莊是眾多波爾多名莊中比較恪守傳統的酒莊,酒莊不僅堅持手工操作,而且仍然百分百採用橡木桶。要知道,即使像拉圖城堡(Chateau Latour)、侯伯王莊園(Chateau Haut-Brion)這樣的名莊也早就應用了不鏽鋼酒槽發酵。

木桐酒莊(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位於法國波爾多梅多克產區(Medoc)的波雅克(Pauillac)酒村,出產享譽世界的波爾多葡萄酒。在目前法國官方排名中,它是位列第一等(Premier Grand Cru)的五大名莊之一,與拉菲古堡(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拉圖酒莊(Chateau Latour)、瑪歌酒莊(Chateau Margaux)和侯伯王酒莊(Chateau Haut-Brion)共享此殊榮。

木桐酒莊的葡萄酒風格獨特,其的酒香十分獨特,帶有濃烈的咖啡香味。在一些較優的年份,所產的葡萄酒酒體相當豐厚,餘味悠長,酒質純淨,毫無雜質,給人很優雅的感覺。木桐酒莊的優質年份有:1945年、1959年、1982年、 1986年、 1995年 、2000年、 2003年、 2005年、2006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

急~!西方美術史3個不同時期出現的農民畫家除了'讓·弗朗索瓦·米勒和彼得·勃魯

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是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最後一位領導人,他和浪漫主義畫派的傑出代表德拉克羅瓦之間的著名爭論震動了整個法國畫壇。

安格爾的畫風線條工整,輪廓確切,色彩明晰,構圖嚴謹,對後來許多畫家如德加、雷諾阿、甚至畢加索都有影響。

巴伯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黨黨員。畢加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畢加索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是一位法國的印象派畫家。

弗朗索瓦·布歇 (Francois Boucher)(1703年-1770年5月30日),法國洛可可時期的重要畫家。又譯做法蘭撒·布歇或是法蘭克斯·佈雪。他以綜合性,感官的繪畫主題聞名。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 - 1905年8月19日)是19世紀末著名的法國學院派畫家,畢業於巴黎的朱利安美術學院,在1850年得羅馬獎學金。他一生堅持唯美主義的學院派風格,打擊壓制後起的印象派畫家,他的作品很受當時人的欣賞,現代對他的作品也大有人讚美。由於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同學,所以當時受夫人的影響,極力幫助女性畫家舉辦畫展

列奧納多·達芬奇1(義大利語: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他不但是個大畫家,同樣還是一位未來學家、建築師、數學家、音樂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雕塑家、物理學家和機械工程師。他因自己高超的繪畫技巧而聞名於世。他還設計了許多在當時無法實現,但是卻現身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總的來說,達芬奇大大超越了當時的建築學,解剖學和天文學的水平,但是卻未能推動其發展。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Salvador Domenec Felip Jacint Dalí Domenech,1904年5月11日 - 1989年1月23日)是一位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他的超現實作品而聞名。達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將怪異夢境般的形象與卓越的繪圖技術和受文藝復興大師影響的繪畫技巧令人驚奇地混合在一起。他有一種對做出出格的事物而引起他人注意的狂熱愛好,並影響至他的公眾藝術形象,使他的藝術愛好者與評論家異常苦惱。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又譯“達維特”,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 是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法國印象派畫家、雕塑家。

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國著名畫家,1798年4月26日出生於法國南部羅訥河畔的阿爾代什省,曾師從法國著名的古典主義畫派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學習繪畫,但卻非常欣賞尼德蘭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的強烈色彩的繪畫,並受到同時代畫家熱里科的影響,熱心發展色彩的作用,成為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畫作對後期崛起的印象派畫家和梵·高的畫風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著名畫作“自由領導人民”是對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慘世界”的呼應,這幅畫曾被印入法國發行的100法郎的鈔票和1980年的郵票上。

H·保羅·德拉羅什 (Hippolyte-Paul Delaroche 1797年7月17日 - 1859年11月4日) 是法國著名的學院派畫家之一。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認為是存在主義中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蒙克在世紀之交時期創作了交響樂式的“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吶喊》屬於這個系列。這個系列涉及了生命、愛情、恐懼、死亡和憂鬱等主題。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發音 (說明 · 關於)),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後印象派代表人物。

凡高的作品著意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但一直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直到死後他的作品才以其之震撼人心和富於想象力贏得評論界的讚揚。在他死後一些畫家開始模仿他的畫法,強調感情的宣洩,而對現實不一定作出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為表現主義。此外凡·高的繪畫風格對後來出現的野獸派也有一定影響。

約翰·斐拉克曼(John Flaxman,1755年7月6日 – 1826年12月7日)是英國著名雕塑家和插圖畫家。

讓·昂諾列·弗拉戈納爾(1732年4月5日-1860年8月22日),法國羅可可時代的代表畫家。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於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大部份藝術史家將他歸於後印象派。

高更的作品趨向於「原始」的風格。其用色和線條都較為粗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滿具象徵性的物與人。此外他是印象派中融合了原始藝術風格的知名藝術家。現代藝術史中,高更往往被拿來與梵谷並論,他們曾經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畫過對方的肖像,但最後卻步上不同的道路,並沒有維持很好的友誼。高更不喜歡都市文明,反而嚮往蠻荒的生活,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來。

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 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是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畫風奇異多變,從早期巴洛克式畫風到後期類似表現主義的作品,他一生總在改變,雖然他從沒有建立自己的門派,但對後世的現實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響,是一位承前啟後的過渡性人物。

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派的創始人,其畫風影響了後來的法國印象派。葛飾的筆名很多,如春朗、宗理、畫狂人、戴鬥、為一、卍等。

托馬斯·吉爾丁(Thomas Girtin,1775年-1802年11月9日)英國畫家,蝕刻畫家。吉爾丁出生在倫敦南華克區一個成功的繩索製造商家裡。在他幼年時父親病逝,他的母親嫁給了一個繪圖員瓦根。吉爾丁跟隨繼父學習繪畫,後來又師從金屬版畫家愛德華·多耶斯(Edward Doyes,1763年-1804年),他還結識了J.託納(J. M. W. Turner)。

讓-安東尼·華託(1684年10月10日-1727年7月18日)是法國羅可可時代代表畫家。

薩託尼諾·赫蘭(Saturnino Herrán,1887年—1918年),墨西哥畫家。生於墨西哥阿瓜斯卡連特斯(Aguascalientes)。1903年,他父親去世。兩年後,全家搬往墨西哥城。1912年,25歲的赫蘭認識了他的妻子羅莎裡·阿萊拉諾。

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格里曆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於俄羅斯的畫家和美術理論家。

儒略曆1866年12月4日,康定斯基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在敖德薩度過童年。進莫斯科大學後,就讀法律和經濟學。1896年在慕尼黑學習繪畫(寫生,素描和解剖學),在之後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為前衛藝術與官方的現實主義藝術相悖,1921年他回到德國,在包豪斯從1922年開始任教,在1928年加入德國國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納粹關閉。此後定居法國,在1939年加入法國國籍,1941年法國被納粹佔領,康定斯基沒有選擇前往美國定居,他在1944年逝於巴黎近郊的塞納的內依。

約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1776年6月11日—1837年3月31日),英國風景畫家。

凱綏·柯勒惠支(Käthe Kollwitz 1867年 7月8日 - 1945年 4月22日)是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家和雕塑家,20世紀德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

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年7月26日-1875年2月22日)。法國著名的巴比鬆派畫家,也被譽為19世紀最出色的抒情風景畫家。畫風自然,樸素,充滿迷濛的空間感。簡稱做柯洛,或譯做讓·巴蒂斯·卡米爾·柯羅

彼得·馮·柯內留斯 (1784年-1867年)是德國著名畫家,出生於杜塞爾多夫。他的父親是一位杜塞爾多夫畫廊的巡視員,他15歲時父親就去世,做為長子,為了幫助維持家境只得放棄繼續學習繪畫。但他一直沒有放棄繪畫。

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年6月10日 - 1877年12月31日) 是法國著名畫家,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主張藝術應以現實為依據,反對粉飾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

拉斐爾·桑喬(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義大利畫家。

拉斐爾出生於義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羅倫薩之間烏姆勃利亞省的一個小鎮,他的父親就是一位畫家。拉斐爾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他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一位畫家,在文藝復興“三傑”中(另兩位是列奧納多·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他的畫以“秀美”著稱。年輕時他曾在佛羅倫薩學習四年,有幸仔細觀摩了另兩位巨匠的作品,從中領悟了不少。他的著名宗教畫聖母系列將宗教的虔誠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機地融為一體;他的畫即使是“聖喬治和龍搏鬥”的場面看起來也是平靜安詳的。他為梵蒂岡教皇居室創作的大型壁畫《雅典學派》(School of Athens)是經典之作,他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將教和異教,統統融合到一起,創造出和諧的場面。同時也創作出許多著名的肖像如:“教皇利奧十世像”。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畫作一樣。他短短一生創作出不少作品,於1520年早逝。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出生在法國巴黎的經典印象派畫家。

雷諾阿以畫人物出名,這之中又以畫甜美,悠閒的氣氛還有豐滿,明亮的臉和手最為經典。印象派中雷諾阿的特色在於描繪迷人的感覺,從他的畫作中你很少感覺到苦痛或是宗教情懷,但常常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如母親或是長姐般的笑容。雷諾阿認為繪畫並非科學性的分析光線,也並非巧心的安排佈局,繪畫是要帶給觀者愉悅,讓繪畫掛置的環境充滿了畫家想要的感覺。

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時的超現實主義畫家,畫風帶有明顯的符號語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響了今日許多插畫風格。全名是雷內·弗朗索瓦·吉斯來恩·馬格利特(Rene Francois Ghislain Magritte)。

伊利亞·葉菲莫維奇·列賓(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1884年8月5日—1930年9月29日),俄羅斯畫家,巡迴展覽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佛蘭德斯畫家,是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魯本斯出生於德國錫根,父親是一名原籍比利時安特衛普的新教律師,為了逃避宗教而逃到德國。在他的父親去世後,12歲的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了西班牙統治下的家鄉安特衛普,並在那裡接受了天主教洗禮,而宗教也成為魯本斯畫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主題。少年時期的魯本斯曾在一個伯爵夫人家裡做侍童,因此有機會接受正統的貴族式教育,精通多種語言。後來又在母親的安排下從師幾位畫家,21歲時他便獲得安特衛普畫家公會的承認,成為一名正式的畫家。

西奧多·盧梭(Étienne Pierre Théodore Rousseau,1812年4月15日—1867年12月22日),法國巴比鬆派的風景畫家。依全名又譯做皮埃爾·埃提昂·蒂奧多·盧梭。他的中文譯名有相當多種,有時做胡梭,有時做魯梭。

盧梭的風景畫以強烈的色彩、大膽的筆觸,和獨特的主題聞名。評價是有褒有貶,他是提高法國風景畫家地位的重要人物,在18世紀當時,他的作品被拒於主流畫派長達10年的時間,最後終於在1848年獲得大眾的認可正式有公開展出,並被授與榮譽的十字勳章。併成為將巴比鬆派接續到印象派的重要畫家。

倫勃朗·哈爾曼鬆·凡·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臺灣簡稱為林布蘭特。

亨利•馬蒂斯(法語:Henri 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法國著名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

愛杜爾·馬奈(Édouard 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是出生在法國巴黎的寫實派與印象派畫家,。

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1475年生於佛羅倫斯加柏里斯鎮,偉大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他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拉斐爾·桑喬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梅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宗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文西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義大利畫家,1593年到1610年間活躍於羅馬、那不勒斯、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認為屬於巴洛克畫派,對巴洛克畫派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胡安·米羅(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陶藝家、版畫家,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國巴比鬆派畫家。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習慣被稱作米勒,實際按照法語發音應翻作“米葉”。

居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1826年4月6日-1898年4月18日),法國象徵主義畫家。生於巴黎,死於巴黎。

莫羅的繪畫主要從教傳說和神話故事中取材。正是出於這個原因,莫羅的繪畫作品中往往包含著文學要素,因此莫羅往往被同時代的象徵主義作家和藝術家尊為先驅。

1891年,莫羅成為法國國立美術學院教授。在他的學生中有後來成為野獸派先驅的亨利·馬蒂斯和喬治·魯奧。

克洛德·莫內(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印象派主要畫家,印象派運動領袖人物。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以幾何圖形為繪畫的基本元素。

奧德·納德盧姆Odd Nerdrum(1944年4月8日-)挪威畫家。他是一個引起爭議的人物。他宣稱自己的作品不是藝術,只是一種浮躁虛誇。他的作品中表達出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統,明顯受到了倫勃朗(Rembrandt)和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的影響。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是一位美國藝術家,被列為20世紀的藝術大師之一。歐姬芙的繪畫作品已經成為1920年代美國藝術的經典代表,她以半抽象半寫實的手法聞名,其主題相當具有特色,多為花朵微觀、岩石肌理變化,海螺、動物骨頭、荒涼的美國內陸景觀為主。她的作品中常充滿著同色調的細微變化,組成具有韻律感的構圖,某些時候歐姬芙畫中的物品外輪廓,讓觀者感到此物品的輕脆感。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以《阿爾卡迪的牧人》為其代表作。常被簡稱做普桑。

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亞里山德羅·菲力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佛羅倫薩畫派藝術家。

讓·路易-安德爾·蒂奧道·熱里科 (法語:Théodore Géricault;1791年9月26日 - 1824年1月26日)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先驅,對浪漫主義畫派和現實主義畫派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906年),法國人,是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的重要畫家。

塞尚由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介紹加入印象派,並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有人依他的風格也歸於後印象派。

塞尚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準確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來”。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表現出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準確性,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的整體關係。有時候甚至為了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而放棄個體的和真實性。

塞尚認為:“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複製現實,它意味著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從塞尚開始,西方畫家從追求真實地描畫自然,開始轉向表現自我,並開始出現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流派,形成現代繪畫的潮流。

塞尚這種追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方法,為後來出現的現代油畫流派提供了引導,所以,其晚年為許多熱衷於現代藝術的畫家們所推崇,並尊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

瓦西里·伊凡諾維奇·蘇里科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Суриков,1848年1月24日—1916年3月19日,俄羅斯著名畫家,1948年莫斯科國立美術學院更名為蘇里科夫美術學院。

蘇里科夫出生於西伯利亞的克拉亞爾斯克,1876年畢業於聖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並且獲得一級藝術家稱號。成名作大部分取材於歷史事件,表現人民在歷史程序中的作用。

提香(Tiziano Vecelli約1477年 - 1576年8月27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的偉大畫家,威尼斯畫派的代表。

提香出生於義大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卡多列,10歲時隨兄長到威尼斯,在喬萬尼·貝利尼畫室學畫,與著名畫家喬爾喬涅同學。

蒂埃哥·委拉士開茲(又譯委拉斯貴支)(1599年6月-1660年8月6日)是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對後來的畫家影響很大,弗朗西斯哥·戈雅認為他是自己的“偉大教師之一”。對印象派的影響也很大。

委拉士開茲的全名為蒂埃哥·羅德里開茲·德·西勒瓦·伊·委拉士開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出生於西班牙西南部的塞維利亞,父親胡安·羅德里開茲·德·西勒瓦是祖籍葡萄牙的小貴族、律師,母親羅裡瑪·委拉士開茲是塞維利亞的貴族世家,依據當地習慣,姓隨父母中家世身份高的人,因此他隨母姓。

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 1917年7月12日-)美國當代重要的新寫實主義畫家,以水彩畫和蛋彩畫為主,以貼民生活的主題畫聞名,作品已被相當多的博物館、藝廊重視與收藏,包括了美國國家畫廊。他的全名是Andrew Nowell Wyeth。又譯作安德魯·奈維爾·維斯。

馬克·夏卡爾(俄語: Марк Шага́л; 白俄羅斯語: Мойша Захаравіч Шагалаў ;1887年7月7日-1985年3月28日),是超現實主義畫家之一。出生於的猶太家庭。父母只靠著微薄的收大以養育10個子女,家境貧困。黑暗的木屋、迷信的鄉民、演奏著小提琴的人、牛、羊、雞以及馬等都存在於少年夏卡爾心中的,這一幕幕的印象,成為了他的創作泉源。

喬治·皮埃爾·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又譯做喬治·修拉, 1859年12月2日—1891年3月29日),是點彩畫派的代表畫家, 後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他的畫作風格相當與眾不同,秀拉的畫充滿了細膩繽紛的小點,當你靠近看,每一個點都充滿著理性的筆觸,與梵谷的狂野,還有塞尚的色塊都大為不同。秀拉擅長畫都市中的風景畫,也擅長將色彩理論套用到畫作當中。

NBA現役球員的綽號

小巨人”姚明:

這個綽號暫時使用,將來奪冠之時,應該改一個更貼切的名字。

“飛人”喬丹:

扣籃大賽上的驚人一跳,讓人家領略了喬丹的彈跳力是多麼的驚人。作為全聯盟歷史上最成功的球星,他幾乎成了NBA的代稱,喬丹在中國的球迷很多,很多人都是先認識喬丹才知道NBA的。

“郵差”馬龍:

喬丹同時代的悲劇性人物,想當年爵士和公牛的決賽時候,幾乎萬人空巷,斯托克頓和馬龍兩個人絕配了18年,而馬龍在爵士的18年僅僅缺席數場比賽,令人敬佩,可惜後來到湖人仍然沒有得到一個冠軍而退役,這在NBA歷史上算是一個最悲情的英雄了。

“天鉤”賈巴爾:

總得分全聯盟第一,籃板數全聯盟第三,蓋帽數全聯盟第三,標誌性的鉤手,賈巴爾在NBA的歷史上的地位非常高,他取得的成就也令現在的球星們羨慕。

“大鳥”伯德:

一個會飛的白人,伯德在場上如大鳥一樣翱翔,伯德和賈巴爾的對抗也成為了NBA的經典。他在兩個不同的隊伍裡面都奪得了冠軍,這在所有白人球員裡面也是絕無僅有的,如今的伯德是步行者隊的老闆了。

“小飛俠”科比:

科比是繼喬丹以後,NBA重點培養的球星,出色的爆發力,張揚的性格,強大的得分能力,科比在經歷過三連冠的風光之後,現在開始帶領年輕球員們向自己的第二個高峰邁進。

“奪命手套”佩頓:

老佩頓在NBA也拼殺了很多年了,我認識他是在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出色的搶斷能力使他得到這個封號,他的搶斷次數在NBA歷史上排名第三,僅次於斯托克頓和喬丹,去年終於在熱隊得到了一次冠軍,老佩頓如今仍然在NBA賽場上拼殺著。

“大蟲”羅德曼:

火爆的脾氣,怪異的打扮,羅德曼整個籃球生涯充滿了個性,出色的防守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雨人”坎普:

只記得達斯汀·霍夫曼有一部電影的名字就叫做《雨人》,一個記憶力超群的智障人士。坎普的比賽我看得很少,因為九十年代比賽轉播還沒有像現在這樣豐富。

“答案”艾弗森:

1米83的小個球員,狀元秀,四屆得分王,兩屆搶斷王,十年得分超兩萬,艾弗森在場上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想當初和湖人決賽的時候,76人僅僅贏了一場,這一場比賽也是艾弗森得分50分的情況下才拿到的,雖然當時的所有人都捧科比,但是在全世界艾弗森擁有的球迷數絕對比科比多,在如今轉入掘金隊之後,艾弗森向著他的冠軍夢開始了努力,雖然今天他和安東尼合力得到70分仍然輸給了爵士,但是我們已經看到了他努力的成效,奪冠,對他來說不是夢。

“石佛”鄧肯:

馬刺隊當年由於大衛·羅賓遜的受傷,成績一落千丈,可是他們因此在第二年選到了狀元秀鄧肯,不苟言笑的鄧肯和韓國的李昌鎬一樣擁有了這個綽號,NBA停擺那年馬刺隊奪得了冠軍令人頗為不屑,可是接下來的02-03,04-05的兩次奪冠終於讓人們明白,馬刺隊的奪冠絕非曇花一現。

“加拿大飛人”卡特:

卡特空中轉體360度的“大風車”式扣籃是續喬丹之後最能讓人回憶的扣籃鏡頭了,如今的卡特依舊能飛能扣。

“狼王”加內特:

森林狼的當家球星,身高臂長的加內特技術非常全面,在EA發行的NBA遊戲裡面,加內特的技術指數是最高的99,足以看出他的能力。

“小皇帝”詹姆斯:

年紀輕輕的詹姆斯已經成為騎士隊的“國王”了,充足的力量、驚人的爆發力,詹姆斯已經成為新一代的偶像了。

“閃電俠”韋德:

人如其名,韋德在場上只能以閃電來形容了,他的上籃,除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直接犯規以外,幾乎不能阻擋他得分,所以韋德每場的罰球次數非常多,作為03年的三大高手之一,他已經奪得了一次冠軍和總決賽MVP,前途不可限量啊!

“大鯊魚”奧尼爾:

說了這麼多球星,怎麼能忘記“大鯊魚”呢?奧尼爾絕對是當今NBA的一個活寶,籃下的他有絕對的控制權,還可以表演一下空中接力和“霸王步”,特別是全明星賽期間的表演,令人捧腹,有誰的電話是在鞋底裝著呢?又有誰對著攝像機梳理自己的光頭呢?

“海軍上將”羅賓遜:

大衛·羅賓遜

“大夢”奧拉朱旺:

93-95兩屆冠軍MVP,在喬丹退役的期間,他終於得到了冠軍,來自非洲的他和穆託姆伯給很多非洲的孩子們帶來了希望。

“非洲大山”穆大叔:

40歲時仍在場上的球員,NBA沒有幾個,喬丹、馬龍都曾經做到過,而在姚明最近受傷的這一段時間裡,40歲的人還能連續十場籃板上雙,得分、籃板都上雙的人就更少了,穆大叔蓋帽數排在大夢的後面列第二,他標誌性的搖手指的動作也終於被NBA官方所承認“合法”,難能可貴的是穆大叔一直熱心於祖國的公益事業,他給非洲在外面拼搏的人們樹立了榜樣,聽說最近還得到小布什在國情諮文中褒獎,還將在休斯頓舉行義賽,真的要對穆大叔豎起大拇指了。如果將來穆大叔進入政壇發展的話,恐怕不會取得比他在球場上取得的成就少的成就的。

“魔術師”約翰遜:

在場上,他就是魔術師,他是唯一一位得分、籃板、助攻平均三雙的球員,有他在的湖人隊也令人懷念,雖然後來得了AIDS,但是他沒有絕望,如今他已經戰勝了病魔,成了湖人隊的領導了。

“滑翔機”德雷克斯勒:

知道他也是在96年奧運會上,不過更讓人記住的是在和喬丹同場競技的扣籃大賽上,當喬丹做出一個動作以後,德雷克斯勒也會做同樣的動作,甚至是喬丹的驚世一跳,德雷克斯勒也摹仿,其競爭之心可見以斑,不過也說明了他的勇氣,雖然他的動作沒有喬丹那麼完美,但仍不妨礙他擁有“滑翔機”的美譽。

“大猩猩”尤因:

看看他的照片就知道了,作為尼克斯的當家的,沒有取得冠軍也是一種遺憾。

“甜瓜”安東尼:

娃娃臉的安東尼竟然因為一拳被禁賽15場,如今他剛剛解禁復出,目前的得分王和昔日的得分王聯手開始了冠軍征途。

“AK47”基裡連科:

身披47號球衣,防守凶悍,還有遠投,CS上的AK47一爆頭的冷酷,頗適合他。

“老貓”莫布里:

火箭的棄將如今在快船表現不錯。

人類電影精華-威爾金斯

大概是前年的扣籃大賽罷,JR史密斯算是表演了一下前輩的風采。

J博士,朱利葉斯歐文。

“小霸王”斯達德邁爾

和姚明爭狀元秀失敗,如今依舊耿耿於懷。

“蝙蝠俠”皮蓬

和喬丹一起戰鬥的英雄。

“土豆”韋伯

曾經寄以厚望,但是如今只能在活塞隊裡面暢想冠軍了。

“大嘴”米勒

一個我很尊敬的球星,認識他就是在96年奧運會上和中國隊的那場比賽,他的外線三分,令人膽寒,但是大嘴之名,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嘴大,而且因為話多,“言多必失”,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大竹竿”布拉德利

和姚明一樣的大個子,前幾年因為傷病已經退役,我們的姚明也需要注意自己身體的保護。

“鐵漢”莫寧:

取了一個腎,咱照樣能拿冠軍,更可貴的是拿了冠軍還不退役,再站好自己的最後一班崗,佩服!

“便士”哈達維:

喬丹同時代的牛人之一。

“怒吼天尊”拉希德華萊士

活塞奪冠的功臣之一,典型的藍領工人形象,特別是他的大鬍子。

“野獸”阿泰斯特:

NBA當今最全面的一位球員。凶狠的防守使他獲得此稱號,但是我看他的頭形,更像一個閻王殿裡的小鬼。

“狂人”斯普雷維爾:

也是個漢子。

“微笑刺客”伊塞亞托馬斯。

“大笨鐘”本華萊士:

真的是一個大笨哦。他的罰球,和奧尼爾都沒得比。

“紅衣主教”奧爾:

剛剛去世。

“大Z”伊爾格斯卡

“惡漢”肯楊馬丁:

曾經的狀元秀,不過這個賽季已經因為膝蓋傷痛報銷,如今的母隊掘金裡面,有兩個狀元秀哦。

“全能戰士”伊格達拉:

如今的他,因為去年的扣籃大賽和艾弗森的轉會才算露臉,前途不可限量。

“白巧克力”吉森威廉姆斯。

“小將軍”約翰遜:

如今帶領小牛和太陽爭西部第一,去年的決賽功虧一簣,今年將捲土重來。

不愧於小將軍的稱號。

“惡棍”巴克利:

這傢伙打球是一個狠字,不過我倒記得他親吻驢的鏡頭。

“蒙面刺客”漢密爾頓:

因為鼻樑骨斷裂,只得和超級眼鏡結緣,不過,在活塞隊中,我就喜歡這傢伙。

有些球星的“綽號”,NBA官方都是承認的哦,如“魔術師”、“海軍上將”、“大鳥”等等。

凌淑華的感情世界

本文摘自《十大奇女子》作者:肖素均 出版社:黨史出版社

“書生”陳西瀅

1924年5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問中國,這在京城文學界引起的動不亞於颱風登陸。一幫負責擔任接待泰戈爾的文化人脛骨商討後決定,為大詩人搞個不落俗套的茶話會。5月6日下午,凌叔華得以女主人的身份主持這場世紀大聚會,她穿梭於名流之間,談吐珠璣,風華絕代,傾倒了在場所有男人,其中就包括陳西瀅,凌叔華日後的丈夫。

陳西瀅本名陳源,字通伯,筆名西瀅,江蘇無錫人。留英博士、學者、評論家。大凡知道陳西瀅這個名字,多是因為他被魯迅罵過。照中國人慣常的理解,和好人打架的肯定是壞人。於是,各種讀物乃至中學教科書裡都把他視為壞人。這便是陳西瀅“名氣”的由來。

事實上,多年的留學經歷使陳西瀅看慣了英國文化的理智和有序,對中國的一切都帶著幾分偏見而看不入眼。他對中國人的劣根性十分不滿,卻又同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有質的區別。他字裡行間那種理智的態度和傲慢的神情,缺少了和時代相呼應的熱度,讓人很難接受。

所以,陳西瀅與魯迅的論戰,無論從結局上還是道義上,他都是一個失敗者,“失敗得讓人難以同情”,而失敗的結果,是他至今仍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史上的一名“反派”角色。

閻晶明評價,陳西瀅的過於“理智”,使他在人們的印象中滑向了“反動”,也就是魯迅所諷刺的“正人君子”和“紳士”。

他與魯迅交惡之後,寫新文化運動以來的10部著作時,只選了兩個短篇小說集,一為郁達夫的《沉淪》,一為魯迅的《吶喊》。他評時有敬意也有鄙薄:“魯迅先生描寫他回憶中的故鄉的人民和風物,都是很好的作品。”在批評時指出“還是一種外表的觀察,皮毛的描寫。”後又說:“到了《阿Q正傳》,就大不相同了。阿Q是一個type,而且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與李逵、魯智深、劉姥姥是同樣生動,同樣有趣的人物,將來大約會同樣不朽的。”但話鋒一轉:“我不能因為我不尊敬魯迅先生的人格,就不說他的小說好,我也不能因為佩服他的小說,就稱讚他的其餘的文章。”接著便數落魯迅先生的雜感,“除了《熱風》中二三篇外,實在沒有一讀的價值。”

作為評論家,陳西瀅的可貴之處在於用一杆秤稱世人,立論為公。他評論好友徐志摩的作品,在肯定他的文字貢獻的同時,也尖銳地指出藝術上的毛病:“太無約束,堆砌詞藻。”對徐志摩的譯作《渦堤孩》,責其不忠於原著,批評他“跑野馬”。

有人評論說,陳西瀅的這種作風,頗有伏爾泰的“我和你意見不同,可是我寧可犧牲我的生命也要保護你發言的權力”之風。陳西瀅的女兒陳小瀅說,父親告訴她,在30年代初的一次文壇聚會上,他與魯迅邂逅,兩人還禮貌地握了一次手。

與徐志摩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緣

徐志摩一生為四位女性所困:張幼儀、林徽因、凌叔華和陸小曼。

徐志摩與張幼儀系奉父命而結合,以仳縭告終;與林徽因相見恨晚,是一廂情願;陸小曼與徐志摩終成眷屬後,卻又悲劇收場。因此,《不容青史盡成灰》作者劉紹唐認為,“僅有凌叔華本最有資格做徐的妻子、徐家媳婦的”。

1924年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侍奉大詩人左右。凌叔華是作為燕京大學學生代表去歡迎泰戈爾的,由此同時認識了徐志摩和後來成為其丈夫的陳西瀅。

據說,泰戈爾曾對徐志摩說過,凌叔華比林徽因“有過之而無不及”。那時,北京歐美留學生及部分文教人士每月有一次聚餐會。後將聚餐會擴大為固定的新月社,由徐志摩主持。上世紀20年代社交公開已蔚然成風,林徽因、凌叔華和陸小曼夫婦都入盟成為新月社的常客。

這時,最為新月社主要成員的徐志摩自然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接近當時最富盛名的三位女人。林徽因當時已有婚約在身,因此對徐志摩自然是以禮相待,而凌叔華和陸小曼卻都因欣賞徐志摩的才氣,而與之越走越近。

徐志摩雙美在側,自然高興非常,他雙管齊下,與陸小曼、凌叔華同時交往並通訊。但畢竟,陸小曼是已婚之人,徐志摩多少有些顧忌。而凌叔華是自由之身,加之徐志摩對凌叔華的才貌很欣賞,他為凌叔華的第一部小說《花之寺》作序,是一生中唯一一次為人作序。他的詩集《徐志摩的詩》出版扉頁上的題詞“獻給爸爸”,就是出自凌叔華的手筆。於是二人的交往便越來越密切了,相識半年光通訊就有七八十封,差不多兩天一封,再加上聚會,可以說這顯然超出了一般的友誼。這恰恰表明凌徐二人相知極深。

徐志摩稱凌叔華為“中國的曼殊菲爾”。曼殊菲爾作為一個異性的外國女作家,徐志摩對她一直懷著一份特殊的情感,稱讚她“像夏夜榆林中的鵑鳥,嘔出縷縷的心血製成無雙的情曲,即便唱到血枯音嘶,也不忘她的責任是犧牲自己有限的精力,替自然界多增幾分的美,給苦悶的人間幾分藝術化精神的安慰”,而對於曼殊菲爾的外貌,徐志摩更是驚為天人,說她“眉目口鼻子清之秀之明淨,我其實不能傳神於萬一;彷彿你對著自然界的傑作,不論是秋水洗淨的湖山,霞彩紛披的夕照,或是南洋瑩徹的星空,你只覺得它們整體的美,純粹的美,完全的美,不能分析的美,可感不可說的美……”

當然,也許人說詩人就喜歡誇張的語言,可詩人誇張的程度往往和情感的程度相一致。

這樣的一種才貌雙全的也許只有林徽因可以比之,可是“中國的曼殊菲爾”這項桂冠,他卻頒給了凌叔華。

然而徐志摩對凌叔華的感情,卻又是那麼地霧裡看花,一種比朋友更親,比戀人略淡的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看他們含含糊糊地交往,彷彿感覺原來其實是“粉蝶無蹤,疑在落花深處”的知己。

凌叔華也很豁達,在與徐志摩噓寒問暖的同時,也與陳西瀅音問不斷。其間,當陸小曼活躍于徐志摩的視線後,徐志摩漸為陸小曼的豔麗、熱情所融化。在那段時間內,徐志摩同時在兩個女人中周旋,喜劇,或曰悲劇也就緣此開場了。

1924年8月,徐志摩由印度回國,住在上海新新旅館,同時迭接凌叔華、陸小曼兩封信。第二日早晨,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前往看望徐志摩,陸小曼的丈夫王賡亦同時往候。徐志摩深知其父喜歡凌叔華,因此當徐申如到來得時候,即說:“叔華有信。”然後就把放在枕邊的一封信拿給父親看。徐申如開啟信來閱讀,站在徐申如身邊的王賡也跟著看,這時,徐志摩發現王賡的臉色大變,於是忙看了看自己的枕邊。這才發現,凌叔華的信仍在,拿給父親看的是陸小曼的信,徐志摩當下便失了聲色,他知道自己闖禍了。

序幕一拉開,以後的故事得角色們將劇情發展下去,很快便進入了。不久後,陸小曼與王受慶離婚並回到北京。自此,徐、陸的關係急轉直上,不久就結婚了。誰也難否認,這封“陰錯陽差”的信把徐、陸到牆角,他們不得不快刀斬亂麻做出唯一的抉擇。

後來,徐志摩親口對好友蔣復璁說:“看信這一件事是‘陰錯陽差’,他總認為王受慶與陸小曼離婚是因他而起,自有責任。”徐志摩也無愧男子漢,敢做敢當,娶了陸小曼。更有趣的是1926年10月,徐、陸結婚,給王賡發一喜帖,王賡竟還送一份禮品,不失君子之風。

凌叔華後來也曾公開澄清“拿錯信”事件,她說:“說真話,我對徐志摩向來沒有動過感情,我的原因很簡單,我已計劃同陳西瀅結婚,陸小曼又是我的知己朋友。”

“八寶箱”之祕

凌叔華、徐志摩的情感糾葛本可以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樁公案,可是卻極少有人願意提起,或許是關於徐志摩的感情方面做的文章已經太多,或許是這牽涉到一些當事人,人們就不願意提起。

林徽因和凌叔華都與徐志摩的關係非同尋常,“新月社”聚餐會期間,她們一度接觸頻繁。凌叔華租居過林家舊宅,林徽因父親曾經甚至想請凌叔華作林徽因的家庭教師。

凌叔華較之冰心,倫理上多些叛逆,而對照林徽因,又未能完全掙脫傳統道德羈絆。凌叔華的情感生活最能說明問題,她強烈地追求所愛,並付諸大膽行動,最終卻不能義無返顧,造成情感生活缺憾。

凌叔華的性格,不像林徽因的率直任性,也不像冰心的矜持內斂。她溫順隨和得多,但又摻入一絲心機,染上一點“俗”氣。她的小說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獨放異彩,經久耐讀,隨著社會前進讀者將與日俱增。日後的“八寶箱”事件,使得兩位才女在這場糾葛中暴露了各自弱點,可謂兩敗俱傷。

徐志摩的“八寶箱”其實曾兩次寄存於凌叔華。第一次就是1925年徐志摩外出旅行那一次,當時他與陸小曼的戀情引來滿城風雨,徐志摩打算去歐洲避避風頭。行前要將裝有日記文稿的小提箱、即所謂“八寶箱”交予自己最信賴的人保管。因當時陸小曼處境同樣不好,而且箱內有“不宜陸小曼看”的東西,於是便交到了凌叔華手中。因為徐志摩確信:“只有L(凌叔華姓氏的第一個字母)是唯一有益的真朋友。”

不久後,在武昌的凌叔華曾託人把箱子帶給上海的徐志摩。徐志摩又把箱子寄放在了硤石老家。後來,徐志摩客居胡適家中,從老家拿回箱子,但感覺放在胡適家不便,所以他便再次把箱子交給那時從武昌回到北平的凌叔華再次保管。

只是,再次寄存時,箱子裡多了幾樣東西,首先是陸小曼的兩本初戀日記,寫於1925年徐志摩歐遊期間。徐臨行前囑咐陸小曼把他遠行後她的所思所念記成日記,等他回來後當信看。陸小曼從那時起便開始認真記日記,把日記本當人的化身,一個人的時候便去親近、訴說。不過據凌叔華證實,那裡面有不少牽涉是非處,其中罵林徽因的最多,也有關於胡適和張歆海的閒話。除了陸小曼的這兩本日記和徐志摩1925年由歐洲返國、坐西伯利亞鐵路途經時寫的幾篇稿件之外,“八寶箱”裡新添的什物還有徐志摩寫於1925年和1926年間的兩本日記及他兩次歐遊期間寫給陸小曼的大量情書——大部分是英文的,文筆極其優美。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飛機失事喪生,有關這個小箱子的祕密也被宣揚了出去。徐志摩一生風流浪漫,對他的私人日記及他和女友們往來的書信,很多人都充滿了極大的興趣,紛紛打起了這個“八寶箱”的主意。

當然,最想得到這個小箱子的兩個人還是陸小曼和林徽因。

陸小曼想爭取到編輯出版徐志摩日記和的專利,為此特於1931年12月26日致信胡適,信中寫道:

“……他的全部著作當然不能由我一人編,一個沒有經驗的我,也不敢負此重責,不過他的信同日記我想由我編(他的一切信件同我給他的日記都在北平,盼帶來。)……還有他別的遺文等也盼你先給我看過再付印。我們的日記更盼不要隨便給人家看。千萬別忘。”在另一封信中她又寫道:“林先生前天去北平,我託了他許多事情,件件要你幫幫忙。日記千萬叫他帶回來,那是我現在最寶愛的一件東西,離開了已有半年多,實在是天天想它了,請無論抄了沒有先帶了來再說。文伯說叔華等因徐志摩的日記鬧得大家無趣,我因此很不放心我那一本。你為何老不帶回我,豈也有別種原因麼?這一次求你一定賞還了我吧,讓我夜靜時也好看看,見字如見人。也好自己騙騙自己。你不要再使我失望了。”

而“愛忠誠,愛自己的家勝過一切”的林徽因不知何故,似乎比陸小曼更想得到這個箱子。林徽因於是親自登門到史家衚衕凌叔華的寓所向凌叔華索取,不料遭凌叔華婉拒。只好轉而求胡適幫忙。

胡適以編輯委員會的名義鄭重其事地寫信給凌叔華,要凌叔華交出“八寶箱”。凌叔華很勉強地把“八寶箱”交給胡適差來的信使。

凌叔華在1983年5月7日致陳從周的信中說:

“至於徐志摩墜機後,由適之出面要我把徐志摩箱子交出,他說要為徐志摩整理出書紀念,我因想到箱內有陸小曼私人日記兩本,也有徐志摩英文日記兩三本,他既然說過不要隨便給人看,他信託我,所以交我代存,並且重託過我為他寫‘傳記’。為了這些原因,同時我知道如我交胡適,他那邊天天有朋友去談徐志摩的事,這些日記,恐將滋事生非了。因為陸小曼日記內(兩本)也常記一些是是非非,且對人名也不包涵。想到這一點,我回信給胡適說,我只能把八寶箱交給她,要求他送給陸小曼。以後他真的拿走了……”

但胡適從凌叔華手中接過了這個小箱子,並沒有送給陸小曼,而是送給林徽因。

在得到“八寶箱”18天后,胡適又緊接著寫信給凌叔華,責備她把徐志摩的兩冊英文日記藏為“私有祕寶”,並指出她的這一做法開了人人私藏徐志摩書信的先例,會影響到全集的編纂工作。凌叔華最後似乎把餘下資料交出,已不得而知。“八寶箱”公案也因此在凌叔華和胡適、林徽因等幾位朋友的關係上投下了一層陰影。

凌叔華最後發現胡適把日記交給了林徽因,而非陸小曼,感到很對不起徐志摩。凌叔華曾寫信給胡適說:“前天聽說此箱已落入林徽因處,很是著急,因為內有陸小曼初戀時日記兩本,牽涉是非不少(罵林徽因最多),這正如從前不宜給陸小曼看一樣不妥。”

“八寶箱”的至今何處?卻眾說紛紜。

陸小曼曾不無幽怨地說,“其他日記倒還有幾本,可惜不在我處,別人不肯拿出來,我也沒有辦法,不然倒可以比這幾本精彩得多。”“別人”是誰,陸小曼既不便明說,其實知道得也不很確切,不過總不外乎林徽因和凌叔華兩人。

然而,林徽因的兒子樑從誡否認他母親存有這些日記;樑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也表示從未見過這方面的東西。凌叔華也否認自己私藏了“八寶箱”內的任何東西,晚年時幾度致信陳從周為自己洗冤辯白。凌叔華聲稱,她當年就交出了全部案件,包括陸小曼的兩本日記和徐志摩的兩本英文日記在內。

本來還算得上是朋友的凌叔華與林徽因卻因為“八寶箱”事件交惡,兩人從此再不往來。

如今,與“八寶箱”有關的所有人都已作古,這段由一個箱子引發的迷案,也慢慢成為歷史長河中又一個再也不可能解開的謎團。

南下武漢,經歷“後方”

1926年6月凌叔華從燕京大學外文系畢業,以優異成績獲該校金鑰匙獎,任職北京故宮博物院書法繪畫部門。7月,她與陳西瀅結婚;凌叔華在婚前寫給胡適的信中特別講了這件事,信中寫道:“在這麻木汙惡的環境中,有一事還是告慰,想通伯已經跟你說了吧?適之,我們該好好謝你才是。……這原只是在生活上著了另一種色彩,或者有了安慰,有了同情與勉勵,在藝術道路上扶了根柺杖,雖然要跌交也躲不了,不過心境少些恐懼而已。”凌叔華很明白地表達出自己對這樁婚事的期望與滿意之情,對陳西瀅的信賴與滿意之情。

1928年10月,陳西瀅應聘到武漢大學任教,凌叔華一同前往。當時,二人對武漢這個城市不看好,認為這是個不宜久居的地方,凌叔華更希望到法國去,以使自己的繪畫得到發展。所以,剛到武漢時的凌叔華難免增添孤寂之感。她寫信給北京的胡適講:“自來武昌,一冬愔愔的白過了。”

不過凌叔華的創作倒是未曾停頓,她被譽為“新月聖手”即是在到武漢之後的三年之內。從題材上看,這時期的作品還是以以往的北京生活與體驗為主,說明在這段時期裡,她還沒有從情感上進入到新的環境中,同時,也還未在此得到令她有深切感觸的東西。

此後,另外兩位女性的到來使她的生活有了豐富的色彩。一位是袁昌英,另一位是蘇雪林,她們分別於1929年、1931年來武漢大學任教。這二人都是凌叔華與陳西瀅的故交好友,蘇雪林曾在法國學畫,與潘玉良是同學,與長於書畫的凌叔華自然是極易靈犀相通;袁昌英是文學家,她的女兒又拜凌叔華為乾媽,所以,她們的到來,使一度感到孤單鬱悶的凌叔華多了交心抒志的同道。就在1932年,武漢大學新校址在東湖之畔的珞珈山落成,陳西瀅與凌叔華夫婦喜遷珞珈山新居,寓所名曰“雙佳樓”。珞珈山乃武漢風光秀麗之地,山勢舒緩而曲徑通幽,臨湖瞰江而氣象生動,在這裡,或面對山光,或眺望水色,都往往有詩情畫意融入胸懷。凌叔華與袁昌英、蘇雪林常在此談詩論畫、說文解字,自然而然地營造出了人文與環境的諧趣,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於是,當時她們也便有了“珞珈三傑”的美稱。

凌叔華的心境與生活狀態漸漸有所變化,她走出家門,遊歷了不少地方,結識了一些新朋友,包括文化圈子以外的普通勞動者,不再有往日的孤寂。她在1933年寫給胡適的信中說:“這兩三年我腳沒有停過,我的耳目不在城裡在鄉里,我比我們的朋友多認識一些真的中國人,他們是平凡窮困的人。”

1935年2月,《武漢日報》社聘請凌叔華創辦《現代文藝》副刊,她應約出任主編。凌叔華在發刊詞中寫道:“若其讓文化永落人後,豈非像蠟制人體模型一樣,雖然具有美麗的軀殼而缺少靈魂嗎?……我們把這片沙漠造成錦天繡地的樂園吧。”不到兩年時間,《現代文藝》便吸引和團結瞭如蘇雪林、袁昌英、陳衡哲、冰心、沈從文、朱光潛、徐志摩、朱湘、卞之琳、巴金、胡適、戴望舒等一大批作家。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牽動了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10月,武漢大學成立戰時服務團婦女工作組,凌叔華積極加入其中,並隨工作組赴漢陽鸚鵡洲傷兵醫院慰勞抗日傷兵。回去之後,感觸良多的她寫了一篇題為《慰勞漢陽傷兵》的通訊,寄到《國聞週報》發表。年末,因戰爭形勢的發展,武漢大學由武昌珞珈山遷往四川樂山,凌叔華一家也搬至“後方”。1938年3月,凌叔華、陳西瀅一同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4月,凌叔華與胡風等96人聯名發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發起旨趣》。這期間,凌叔華以一個知識女性的良知與熱忱關心著抗戰,同時也留心觀察與體驗著後方民眾的生存境遇與生活狀況。抗戰期間,凌叔華寫出了她的第一部、也是一生中創作的唯一的中篇小說《中國兒女》,以表達她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徑的義憤和對祖國家園的熱愛之情。

與朱利安,一段悲傷的戀愛往事

凌叔華的魅力男人們無發抵擋,對女人似乎也通殺。1967年,蘇雪林在《其文其人凌叔華》一文裡說:“叔華固容貌清秀,難得的她居然‘駐顏有術’。步入中年以後……她還是那麼好看……叔華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說話時,眼光常帶著一點‘迷離’,一點兒‘恍惚’,總在深思著什麼問題,心不在焉似的,我頂愛她這個神氣,常戲說她是一個生活於夢幻的詩人。”一個以刻薄著稱的女人,居然可以這樣以情人的口吻稱讚另一個女人。

在那個年代,凌、陳是十分難得的自由戀愛結合的伴侶,且志同道合,簡直是人人羨慕的神仙眷侶。只可惜沒有不滅的神話,他們七年之癢過了,十年之劫卻沒躲過去。

1935年,凌叔華平靜的婚姻生活被一個年輕的英國詩人朱利安。貝爾打亂。

朱利安是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侄子,他的母親凡尼莎·貝爾也是一位知名畫家。朱利安是一位有才華又有的青年詩人,他1935年應邀來武漢大學任教時,才年僅27歲。

朱利安與凌叔華在珞珈山相識,彼此都鍾情並擅長文學、繪畫等藝術,有共同的志趣,自然而然便多有往來。不久之後,這個浪漫的外國小子,就狂熱地愛上凌叔華。朱利安從離家上學起,就喜歡給母親寫長信,每個星期總有一封兩封。信裡坦陳生活中的一切,這些信件很有文學史價值。朱利安在信中提到女朋友時,一向用的是編號,凌叔華是K,即第十一。

如此不同背景的兩個人,墜入情網容易,理順關係就極難。而且,對此事凌叔華一個字沒有留下,這段“歷史”只剩下朱利安的“一面之詞”。

情事的過程有些曲折,也有些模糊不清,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明顯的,那就是“東窗事發”。1937年,朱利安與凌叔華的事情在武大鬧得人人皆知,朱利安作為“丟盡面子的洋教授”,不得不從武大文學院辭職,回到英國。

朱利安回國後不久,不顧母親和阿姨的強烈反對,赴西班牙參戰。在馬德里守衛戰中,德國法西斯的飛機炸中了他開的救護車,彈片切入胸腔,朱利安重傷身亡。死亡造就完美的情人,女人在回憶中慢慢老去,這是最的愛情故事,凌叔華得到了。無論從哪一方面說,這都是中西文學交流史上出人意料的一頁,一個摧心蕩腑的愛情,一樁捲進太多現代文化名人的悲劇。

朱利安去世後,凌叔華開始和弗吉尼亞·伍爾夫通訊,經弗吉尼亞的鼓勵,不愛透露隱私的凌叔華開始用英文寫作,回憶自己童年的生活,寫好一部分就寄給弗吉尼亞。通訊最終因弗吉尼亞的自殺而終止。

1944年陳西瀅赴英工作,凌叔華跟隨前往。到了英國後,凌叔華找回了自己寄給弗吉尼亞的小說,後來以《古韻》的名字在英國出版。該書一經出版,很快即引起英國評論界的重視,成為暢銷書。詩人維特·薩克維爾·韋斯特在該書的英文版序言中說:“她(凌叔華)成功了。她以藝術家的靈魂和詩人的敏感呈現出一個被人遺忘的世界,在這個世界,對美好生活的冥思細想是不言自明的。她的每封信都能反映出她對於美的渴望。她的文筆自然天成,毫無矯飾,卻有一點惆悵。因為她畢竟生活在之中,而且那個古老文明的廣袤荒涼之地似乎非常遙遠。”

多年後,一位旅英女作家虹影根據在英國發表的有關朱利安·貝爾的材料撰寫了一本講述朱利安在20世紀30年代來到中國後,與凌叔華及其丈夫之間的三角戀愛。該書1999年由臺灣爾雅出版社推出中文繁體字版,並在瑞典、荷蘭、法國譯成不同語言出版。

客居英倫,家國情深

1946年冬,陳西瀅成為駐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常駐英國的代表;1947年,47歲的凌叔華便帶著女兒小瀅途經美國而抵英,與丈夫陳西瀅一同在英國倫敦定居,住在亞當森街14號,開始了她客居異國他鄉的生活。

在大洋彼岸的英倫,凌叔華無法用自己的母語寫作,所以,除了完成並出版她的英文自傳體小說《古韻》之外,便主要將精力與才情傾注於繪畫藝術與講學之中。1956年到1960年,凌叔華應新加坡新創辦的南洋大學之聘,擔任該校中文系中國近代文學和新文學研究教授,課餘時間還熱心輔導文學青年進行創作。

之後的幾年,凌叔華先後在倫敦以及歐洲其它國家和美國等地舉辦了多次畫展,並在英國多所大學進行了中國書畫、中國近現代文學方面的專題講座。其中,轟動法國巴黎以及歐洲的一件盛事,是1962年在巴黎東方博物館舉辦的凌叔華個人繪畫,及她收藏的元明清三代畫家如董其昌、倪瓚、陳老蓮、石濤、鄭板橋等人的作品與文物古玩展覽。

客居異國的日子,凌叔華一直思念與眷戀自己的祖國。1970年3月29日,與凌叔華相伴了40多年的丈夫陳西瀅因病在英國去世。此後凌叔華愈加感到遠在海外的孤獨,她在與巴金、蕭乾、冰心等友人的通訊中均表達了自己希望回國安度晚年的想法。

1985年9月,吳文藻先生的不幸謝世,凌叔華遠在異國他鄉亦寫信來安慰冰心,並在信中表達了自己思念故土的心境:

“冰心,大作收到,吳文藻治喪委員會來示,十分難過。想到三年前回去,在你家午飯,文藻是如何健康安逸態度,只不過三兩年,便已隔世,永遠不能暢敘了!人生本來如夢如客,希望你在這苟酷無情的日子裡,多想想快樂的往事,目前苦惱,努力忘記它吧!我本來想到今年十月回國還可以再找到一些老友相聚,以了心願,不想只在一二個月內,先是鄭林莊後是文藻,天道是無情的,還說什麼?以前,我每次回國,總是一次比一次朋友少了,好比秋風落葉,一回相見一回稀了。好了,你已經夠難過,我不應再招惹你了!我現定十月二十左右回國,回到北京後,第一個要見的朋友是你,希望你可以撥冗見我 ……”

1989年12月,凌叔華終於回到了北京,住入石景山醫院療治腰傷。1990年3月25日,她在醫院裡,在親朋好友、文藝界新聞界人士以及醫護人員的祝福中度過九十華誕。同年4月,凌叔華曾患有的乳腺癌復發並轉移。5月16日,她從數日的昏迷中醒過來,向親人和醫護人員請求,希望再看看北京城。於是,由救護車陪護,凌叔華躺在擔架上游覽了童年時代印象最深的北海公園。眺望過白塔後她喃喃地說:“山湖美!柳樹美!白塔美!”禁不住潸然淚下。之後,凌叔華又回到九十年前她出生的地方——史家衚衕,如今已改建為幼兒園。此時,那兒的孩子們已列成整齊的隊伍,手捧獻花歡迎她。凌叔華曾在《古韻》最後一篇的結尾處寫道:“我多想擁有四季。能回到北京,是多麼幸運啊!”現 在,她終於如願。這離別人世前所作的短暫的“觀光”,表達出一個在中國古老文化的薰陶中成長起來、而又深諳西方文化的中國老一代知識分子的心願。“落葉歸根”,她的身心都有了歸屬與安頓。

1990年5月22日——也就是重遊北京後的第六天,凌叔華在北京逝世。正像她性格的溫婉與畫趣的淡雅一樣,她的離去也是平和寧靜的。如一株蘭草散盡最後一縷幽香,亦如一片樹葉離開枝柯飄落於地,顯得自然而然。

[英國]高爾斯華綏/著 高健/譯《遠處的青山》全文賞析

遠處的青山

[英國]高爾斯華綏/著 高健/譯

作者簡介

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他本在牛津大學法律系就讀,後來放棄律師工作,從事文學創作。30歲時發表第一部作品《天涯海角》,但卻沒有引起注意,直到七年之後《法利賽人》的出版,讓世人記住了他的名字。1932年,他“因其描述的卓越藝術——這種藝術在《福爾賽世家》中達到高峰”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也被稱為“20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三傑之一”。代表作有長篇小說三部曲《福爾賽世家》、三部曲《現代喜劇》、三部曲《尾聲》以及劇本《銀匣》《鬥爭》《群眾》《逃跑》等。

不僅僅是在這剛剛過去的三月裡(但已恍同隔世),在一個充滿痛苦的日子——德國發動它最後一次總攻後的那個星期天,我還登上過這座青山嗎?正是那個陽光和煦的美好天氣,南坡上的野茴香濃郁撲鼻,遠處的海面一片金黃。我俯身草上,暖著面頰,一邊因為那新的恐怖而尋找安慰,這進攻發生在連續四年的戰禍之後,益發顯得酷烈出奇。

“但願這一切快些結束吧!”我自言自語道,“那時我就又能到這裡來,到一切我熟悉的可愛的地方來,而不致這麼傷神揪心,不致隨著我的錶針的每下滴答,就又有一批生靈殘遭塗炭。啊,但願我又能——難道這事便永無完結了嗎?”

現在總算有了完結,於是我又一次登上了這座青山,頭頂上沐浴著十二月的陽光,遠處的海面一片金黃。這時心頭不再感到痙攣,身上也不再有毒氛侵襲。和平了!仍然有些難以相信。不過再不用過度緊張地去諦聽那永無休止的隆隆炮火,或去觀看那倒斃的人們,張裂的傷口與死亡。和平了,真真的和平了!戰爭繼續了這麼長久,我們不少人似乎已經忘記了1918年8月戰爭全面爆發之初的那種盛怒與驚愕之感。但是我卻沒有,而且永遠不會。

在我們一些人中——我以為實際在相當多的人中,只不過他們表達不出罷了——這場戰爭主要會給他們留下了這種感覺:“但願我能找到這樣一個國家,那裡人們所關心的不再是我們一向所關心的那些,而是美,是自然,是彼此仁愛相待。但願我能找到那座遠處的青山!”關於忒俄克里託斯的詩篇,關於聖弗蘭西斯的高風,在當今的各個國家裡,正如東風裡草上的露珠那樣,早已渺不可見。即或過去我們的想法不同,現在我們的幻想也已破滅。不過和平終歸已經到來,那些新近被掉的人們的幽魂總不致再隨著我們的呼吸而充塞在我們的胸臆。

和平之感在我們思想上正一天天變得愈益真實和愈益與幸福相連。此刻我已能在這座青山之上為自己還能活在這樣一個美好的世界而讚美造物。我能在這溫暖陽光的覆蓋之下安然睡去,而不會醒後又是過去的那種懨懨欲絕。我甚至能心情歡快地去做夢。不致醒後好夢打破,而且即使做了噩夢,睜開眼睛後也就一切消失。我可以抬頭仰望那碧藍的晴空而不會突然瞥見那裡拖曳著一長串猙獰可怖的幻象,或者人對人所幹出的種種傷天害理的慘景。我終於能夠一動不動地凝注著晴空,那麼澄澈而蔚藍,而不會時刻受著悲愁的拘牽,或者俯視那光灩的遠海,而不致擔心波面上再會浮起的血汙。

天空中各種禽鳥的飛翔,海鷗、白嘴鴨以及那往來徘徊於白堊坑邊的棕色小東西對我都是欣慰,它們是那樣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一隻畫眉正鳴囀在黑莓叢中;那裡葉間還晨露未乾。輕如羽翼的新月依然隱浮在天際;遠方不時傳來熟悉的聲籟;而陽光正暖著我的臉頰。這一切都是多麼愉快。這裡見不到凶猛可怕的蒼鷹飛撲而下,把那快樂的小鳥攫去。這裡不再有歉仄不安的良心把我從這逸樂之中喚走。到處都是無限歡欣,完美無瑕。這時張目四望,不管你看看眼前的蝸牛甲殼,雕鏤刻畫得那般精緻,恍如童話裡小精靈頭上的細角,而且角端作薔薇色;還是俯瞰從此處至海上的一帶平蕪,它浮游於午後陽光的微笑之下,幾乎活了起來,這裡沒有樹籬,一片空曠,但有許多炯炯有神的樹木,還有那銀白的海鷗,翱翔在色如蘑菇的耕地或青蔥翠綠的田野之間;不管你凝視的是這株小小的粉紅雛菊,而且慨嘆它的生不適時,還是注目那棕紅灰褐的滿谷林木,上面乳白色的流雲低低懸垂,暗影浮動——一切都是那麼美好,這是隻有大自然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而且那觀賞大自然的人的心情也分外悠閒的時候,才能見得到的。

在這座青山之上,我對戰爭與和平的區別也認識得比往常更加透徹。在我們的一般生活當中,一切幾乎沒有發生多大改變——我們並沒有領得更多的奶油或更多的汽油,戰爭的外衣與裝備還籠罩著我們,報紙雜誌上還充溢著敵意仇恨;但是在精神情緒上我們確已感到了巨大差別,那久病之後逐漸死去還是逐漸恢復的巨大差別。

據說,此次戰爭爆發之初,曾有一位藝術家杜門不出,把自己關在家中和花園裡面,不訂報紙,不會賓客,耳不聞殺伐之聲,目不睹戰爭之形,每日唯以作畫賞花自娛——只不知他這樣繼續了多久。難道他這樣做法便是聰明,還是他所感受到的痛苦比那些不知躲避的人更加厲害?難道一個人連自己頭頂上的蒼穹也能躲得開嗎?連自己同類的普遍災難也能無動於衷嗎?

整個世界的逐漸恢復——生命這株偉大花朵的慢慢重放——在人的感覺與印象上的確是再美不過的事了。我把手掌狠狠地壓在草葉上面,然後把手拿開,再看那草葉慢慢直了過來,脫去它的損傷。我們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遠如此。戰爭的創傷已深深侵入我們的身心,正如嚴霜侵入土地那樣。在為了殺人流血這樁事情而在戰鬥、護理、宣傳、文字、工事以及計數不清的各個方面而竭盡努力的人們當中,很少人是出於對戰爭的真正熱忱才去做的。但是,說來奇怪,這四年來寫得最優美的一篇詩歌,亦即朱利安·克倫菲爾的《投入戰鬥!》竟是縱情謳歌戰爭之作!但是如果我們能把自那第一聲戰鬥號角之後一切男女對戰爭所發出的深切詛咒全都聚集起來,那些哀歌之多恐怕連籠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裝不下。

然而那美與仁愛所在的“青山”離開我們還很遙遠。什麼時候它會更近一些?人們甚至在我所偃臥的這座青山也打過仗。根據在這裡白堊與草地上的工事的痕跡,這裡還曾宿過士兵。白晝與夜晚的美好,雲雀的歡歌,香花與芳草,健美的歡暢,空氣的澄鮮,星辰的莊嚴,陽光的和煦,還有那輕歌與曼舞,淳樸的友情,這一切都是人們渴求不饜的。但是我們卻偏偏要去追逐那濁流一般的命運。所以戰爭能永遠終止嗎?……

這是四年零四個月以來我再沒有領略過的快樂,現在我躺在草上,聽任思想自由飛翔,那安詳如海面上輕輕襲來的和風,那幸福如這座青山上的晴光。

【註釋】此處引用為古希臘詩人忒俄克里託斯(約前310~前245)的詩句。

聖弗蘭西斯:義大利高僧。

朱利安·克倫菲爾:英國著名詩人。

19世紀最後一位古典主義畫家是誰

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是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最後一位領導人,他和浪漫主義畫派的傑出代表德拉克羅瓦之間的著名爭論震動了整個法國畫壇。安格爾的畫風線條工整,輪廓確切,色彩明晰,構圖嚴謹,對後來許多畫家如德加、雷諾阿、甚至畢加索都有影響。巴伯羅·畢加索(Pablo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黨黨員。畢加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畢加索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是一位法國的印象派畫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Boucher)(1703年-1770年5月30日),法國洛可可時期的重要畫家。又譯做法蘭撒·布歇或是法蘭克斯·佈雪。他以綜合性,感官的繪畫主題聞名。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Adolphe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1905年8月19日)是19世紀末著名的法國學院派畫家,畢業於巴黎的朱利安美術學院,在1850年得羅馬獎學金。他一生堅持唯美主義的學院派風格,打擊壓制後起的印象派畫家,他的作品很受當時人的欣賞,現代對他的作品也大有人讚美。由於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同學,所以當時受夫人的影響,極力幫助女性畫家舉畫展列奧納多·達芬奇1(義大利語:Leonardoda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他不但是個大畫家,同樣還是一位未來學家、建築師、數學家、音樂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雕塑家、物理學家和機械工程師。他因自己高超的繪畫技巧而聞名於世。他還設計了許多在當時無法實現,但是卻現身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總的來說,達芬奇大大超越了當時的建築學,解剖學和天文學的水平,但是卻未能推動其發展。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Dalí,SalvadorDomenecFelipJacintDalíDomenech,1904年5月11日-1989年1月23日)是一位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他的超現實作品而聞名。達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將怪異夢境般的形象與卓越的繪圖技術和受文藝復興大師影響的繪畫技巧令人驚奇地混合在一起。他有一種對做出出格的事物而引起他人注意的狂熱愛好,並影響至他的公眾藝術形象,使他的藝術愛好者與評論家異常苦惱。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David,又譯“達維特”,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埃德加·德加(Edgar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法國印象派畫家、雕塑家。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國著名畫家,1798年4月26日出生於法國南部羅訥河畔的阿爾代什省,曾師從法國著名的古典主義畫派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學習繪畫,但卻非常欣賞尼德蘭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的強烈色彩的繪畫,並受到同時代畫家熱里科的影響,熱心發展色彩的作用,成為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畫作對後期崛起的印象派畫家和梵·高的畫風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著名畫作“自由領導人民”是對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慘世界”的呼應,這幅畫曾被印入法國發行的100法郎的鈔票和1980年的郵票上。H·保羅·德拉羅什(Hippolyte-PaulDelaroche1797年7月17日-1859年11月4日)是法國著名的學院派畫家之一。愛德華·蒙克(Edvard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認為是存在主義中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蒙克在世紀之交時期創作了交響樂式的“生命的飾帶”(TheFriezeofLife)系列,《吶喊》屬於這個系列。這個系列涉及了生命、愛情、恐懼、死亡和憂鬱等主題。文森特·凡高(VincentvanGogh(發音(說明·關於)),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後印象派代表人物。凡高的作品著意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但一直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直到死後他的作品才以其之震撼人心和富於想象力贏得評論界的讚揚。在他死後一些畫家開始模仿他的畫法,強調感情的宣洩,而對現實不一定作出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為表現主義。此外凡·高的繪畫風格對後來出現的野獸派也有一定影響。約翰·斐拉克曼(JohnFlaxman,1755年7月6日–1826年12月7日)是英國著名雕塑家和插圖畫家。讓·昂諾列·弗拉戈納爾(1732年4月5日-1860年8月22日),法國羅可可時代的代表畫家。保羅·高更(Paul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於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大部份藝術史家將他歸於後印象派。高更的作品趨向於原始的風格。其用色和線條都較為粗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滿具象徵性的物與人。此外他是印象派中融合了原始藝術風格的知名藝術家。現代藝術史中,高更往往被拿來與梵谷並論,他們曾經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畫過對方的肖像,但最後卻步上不同的道路,並沒有維持很好的友誼。高更不喜歡都市文明,反而嚮往蠻荒的生活,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來。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JosédeGoyayLucientes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是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畫風奇異多變,從早期巴洛克式畫風到後期類似表現主義的作品,他一生總在改變,雖然他從沒有建立自己的門派,但對後世的現實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響,是一位承前啟後的過渡性人物。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派的創始人,其畫風影響了後來的法國印象派。葛飾的筆名很多,如春朗、宗理、畫狂人、戴鬥、為一、卍等。托馬斯·吉爾丁(ThomasGirtin,1775年-1802年11月9日)英國畫家,蝕刻畫家。吉爾丁出生在倫敦南華克區一個成功的繩索製造商家裡。在他幼年時父親病逝,他的母親嫁給了一個繪圖員瓦根。吉爾丁跟隨繼父學習繪畫,後來又師從金屬版畫家愛德華·多耶斯(EdwardDoyes,1763年-1804年),他還結識了J.託納(J.M.W.Turner)。讓-安東尼·華託(1684年10月10日-1727年7月18日)是法國羅可可時代代表畫家。薩託尼諾·赫蘭(SaturninoHerrán,1887年—1918年),墨西哥畫家。生於墨西哥阿瓜斯卡連特斯(Aguascalientes)。1903年,他父親去世。兩年後,全家搬往墨西哥城。1912年,25歲的赫蘭認識了他的妻子羅莎裡·阿萊拉諾。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Кандинский,格里曆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於俄羅斯的畫家和美術理論家。儒略曆1866年12月4日,康定斯基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在敖德薩度過童年。進莫斯科大學後,就讀法律和經濟學。1896年在慕尼黑學習繪畫(寫生,素描和解剖學),在之後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為前衛藝術與官方的現實主義藝術相悖,1921年他回到德國,在包豪斯從1922年開始任教,在1928年加入德國國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納粹關閉。此後定居法國,在1939年加入法國國籍,1941年法國被納粹佔領,康定斯基沒有選擇前往美國定居,他在1944年逝於巴黎近郊的塞納的內依。約翰·康斯特勃(JohnConstable,1776年6月11日—1837年3月31日),英國風景畫家。凱綏·柯勒惠支(KtheKollwitz1867年7月8日-1945年4月22日)是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家和雕塑家,20世紀德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JeanBaptisteCamilleCorot(1796年7月26日-1875年2月22日)。法國著名的巴比鬆派畫家,也被譽為19世紀最出色的抒情風景畫家。畫風自然,樸素,充滿迷濛的空間感。簡稱做柯洛,或譯做讓·巴蒂斯·卡米爾·柯羅彼得·馮·柯內留斯(1784年-1867年)是德國著名畫家,出生於杜塞爾多夫。他的父親是一位杜塞爾多夫畫廊的巡視員,他15歲時父親就去世,做為長子,為了幫助維持家境只得放棄繼續學習繪畫。但他一直沒有放棄繪畫。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Courbet1819年6月10日-1877年12月31日)是法國著名畫家,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主張藝術應以現實為依據,反對粉飾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拉斐爾·桑喬(Raffaello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義大利畫家。拉斐爾出生於義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羅倫薩之間烏姆勃利亞省的一個小鎮,他的父親就是一位畫家。拉斐爾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他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一位畫家,在文藝復興“三傑”中(另兩位是列奧納多·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他的畫以“秀美”著稱。年輕時他曾在佛羅倫薩學習四年,有幸仔細觀摩了另兩位巨匠的作品,從中領悟了不少。他的著名宗教畫聖母系列將宗教的虔誠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機地融為一體;他的畫即使是“聖喬治和龍搏鬥”的場面看起來也是平靜安詳的。他為梵蒂岡教皇居室創作的大型壁畫《雅典學派》(SchoolofAthens)是經典之作,他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將教和異教,統統融合到一起,創造出和諧的場面。同時也創作出許多著名的肖像如:“教皇利奧十世像”。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畫作一樣。他短短一生創作出不少作品,於1520年早逝。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出生在法國巴黎的經典印象派畫家。雷諾阿以畫人物出名,這之中又以畫甜美,悠閒的氣氛還有豐滿,明亮的臉和手最為經典。印象派中雷諾阿的特色在於描繪迷人的感覺,從他的畫作中你很少感覺到苦痛或是宗教情懷,但常常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如母親或是長姐般的笑容。雷諾阿認為繪畫並非科學性的分析光線,也並非巧心的安排佈局,繪畫是要帶給觀者愉悅,讓繪畫掛置的環境充滿了畫家想要的感覺。雷內·馬格利特(René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時的超現實主義畫家,畫風帶有明顯的符號語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響了今日許多插畫風格。全名是雷內·弗朗索瓦·吉斯來恩·馬格利特(ReneFrancoisGhislainMagritte)。伊利亞·葉菲莫維奇·列賓(ИльяЕфимовичРепин,1884年8月5日—1930年9月29日),俄羅斯畫家,巡迴展覽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Paul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佛蘭德斯畫家,是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魯本斯出生於德國錫根,父親是一名原籍比利時安特衛普的新教律師,為了逃避宗教而逃到德國。在他的父親去世後,12歲的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了西班牙統治下的家鄉安特衛普,並在那裡接受了天主教洗禮,而宗教也成為魯本斯畫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主題。少年時期的魯本斯曾在一個伯爵夫人家裡做侍童,因此有機會接受正統的貴族式教育,精通多種語言。後來又在母親的安排下從師幾位畫家,21歲時他便獲得安特衛普畫家公會的承認,成為一名正式的畫家。西奧多·盧梭(tiennePierreThéodoreRousseau,1812年4月15日—1867年12月22日),法國巴比鬆派的風景畫家。依全名又譯做皮埃爾·埃提昂·蒂奧多·盧梭。他的中文譯名有相當多種,有時做胡梭,有時做魯梭。盧梭的風景畫以強烈的色彩、大膽的筆觸,和獨特的主題聞名。評價是有褒有貶,他是提高法國風景畫家地位的重要人物,在18世紀當時,他的作品被拒於主流畫派長達10年的時間,最後終於在1848年獲得大眾的認可正式有公開展出,並被授與榮譽的十字勳章。併成為將巴比鬆派接續到印象派的重要畫家。倫勃朗·哈爾曼鬆·凡·萊因(RembrandtHarmenszoonvan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是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臺灣簡稱為林布蘭特。亨利馬蒂斯(法語:Henri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法國著名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愛杜爾·馬奈(douard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是出生在法國巴黎的寫實派與印象派畫家,。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MichelangelodiLodovicoBuonarrotiSimon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1475年生於佛羅倫斯加柏里斯鎮,偉大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他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拉斐爾·桑喬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梅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宗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文西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義大利畫家,1593年到1610年間活躍於羅馬、那不勒斯、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認為屬於巴洛克畫派,對巴洛克畫派的形成有重要影響。胡安·米羅(Joan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陶藝家、版畫家,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ois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國巴比鬆派畫家。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習慣被稱作米勒,實際按照法語發音應翻作“米葉”。居斯塔夫·莫羅(GustaveMoreau,1826年4月6日-1898年4月18日),法國象徵主義畫家。生於巴黎,死於巴黎。莫羅的繪畫主要從教傳說和神話故事中取材。正是出於這個原因,莫羅的繪畫作品中往往包含著文學要素,因此莫羅往往被同時代的象徵主義作家和藝術家尊為先驅。1891年,莫羅成為法國國立美術學院教授。在他的學生中有後來成為野獸派先驅的亨利·馬蒂斯和喬治·魯奧。克洛德·莫內(Claude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印象派主要畫家,印象派運動領袖人物。彼埃·蒙德里安(PietCornelies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以幾何圖形為繪畫的基本元素。奧德·納德盧姆OddNerdrum(1944年4月8日-)挪威畫家。他是一個引起爭議的人物。他宣稱自己的作品不是藝術,只是一種浮躁虛誇。他的作品中表達出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統,明顯受到了倫勃朗(Rembrandt)和愛德華·蒙克(EdvardMunch)的影響。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TottoO'Keeffe;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是一位美國藝術家,被列為20世紀的藝術大師之一。歐姬芙的繪畫作品已經成為1920年代美國藝術的經典代表,她以半抽象半寫實的手法聞名,其主題相當具有特色,多為花朵微觀、岩石肌理變化,海螺、動物骨頭、荒涼的美國內陸景觀為主。她的作品中常充滿著同色調的細微變化,組成具有韻律感的構圖,某些時候歐姬芙畫中的物品外輪廓,讓觀者感到此物品的輕脆感。尼古拉·普桑(NicolasPoussin,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以《阿爾卡迪的牧人》為其代表作。常被簡稱做普桑。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亞里山德羅·菲力佩皮(AlessandroFilipepi)是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佛羅倫薩畫派藝術家。讓·路易-安德爾·蒂奧道·熱里科(法語:ThéodoreGéricault;1791年9月26日-1824年1月26日)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先驅,對浪漫主義畫派和現實主義畫派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保羅·塞尚(PaulCézanne,1839年—1906年),法國人,是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的重要畫家。塞尚由畢沙羅(CamillePissarro)介紹加入印象派,並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有人依他的風格也歸於後印象派。塞尚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準確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來”。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表現出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準確性,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的整體關係。有時候甚至為了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而放棄個體的和真實性。塞尚認為:“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複製現實,它意味著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從塞尚開始,西方畫家從追求真實地描畫自然,開始轉向表現自我,並開始出現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流派,形成現代繪畫的潮流。塞尚這種追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方法,為後來出現的現代油畫流派提供了引導,所以,其晚年為許多熱衷於現代藝術的畫家們所推崇,並尊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瓦西里·伊凡諾維奇·蘇里科夫(ВасилийИвановичСуриков,1848年1月24日—1916年3月19日,俄羅斯著名畫家,1948年莫斯科國立美術學院更名為蘇里科夫美術學院。蘇里科夫出生於西伯利亞的克拉亞爾斯克,1876年畢業於聖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並且獲得一級藝術家稱號。成名作大部分取材於歷史事件,表現人民在歷史程序中的作用。提香(TizianoVecelli約1477年-1576年8月27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的偉大畫家,威尼斯畫派的代表。提香出生於義大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卡多列,10歲時隨兄長到威尼斯,在喬萬尼·貝利尼畫室學畫,與著名畫家喬爾喬涅同學。蒂埃哥·委拉士開茲(又譯委拉斯貴支)(1599年6月-1660年8月6日)是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對後來的畫家影響很大,弗朗西斯哥·戈雅認為他是自己的“偉大教師之一”。對印象派的影響也很大。委拉士開茲的全名為蒂埃哥·羅德里開茲·德·西勒瓦·伊·委拉士開茲(DiegoRodríguezdeSilvayVelázquez),出生於西班牙西南部的塞維利亞,父親胡安·羅德里開茲·德·西勒瓦是祖籍葡萄牙的小貴族、律師,母親羅裡瑪·委拉士開茲是塞維利亞的貴族世家,依據當地習慣,姓隨父母中家世身份高的人,因此他隨母姓。安德魯·魏斯(AndrewWyeth1917年7月12日-)美國當代重要的新寫實主義畫家,以水彩畫和蛋彩畫為主,以貼民生活的主題畫聞名,作品已被相當多的博物館、藝廊重視與收藏,包括了美國國家畫廊。他的全名是AndrewNowellWyeth。又譯作安德魯·奈維爾·維斯。馬克·夏卡爾(俄語:МаркШагал;白俄羅斯語:МойшаЗахаравчШагала;1887年7月7日-1985年3月28日),是超現實主義畫家之一。出生於的猶太家庭。父母只靠著微薄的收大以養育10個子女,家境貧困。黑暗的木屋、迷信的鄉民、演奏著小提琴的人、牛、羊、雞以及馬等都存在於少年夏卡爾心中的,這一幕幕的印象,成為了他的創作泉源。喬治·皮埃爾·秀拉(Georges-PierreSeurat,又譯做喬治·修拉,1859年12月2日—1891年3月29日),是點彩畫派的代表畫家,後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他的畫作風格相當與眾不同,秀拉的畫充滿了細膩繽紛的小點,當你靠近看,每一個點都充滿著理性的筆觸,與梵谷的狂野,還有塞尚的色塊都大為不同。秀拉擅長畫都市中的風景畫,也擅長將色彩理論套用到畫作當中。

世界的外國素描頭像大師

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是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最後一位領導人,他和浪漫主義畫派的傑出代表德拉克羅瓦之間的著名爭論震動了整個法國畫壇。

安格爾的畫風線條工整,輪廓確切,色彩明晰,構圖嚴謹,對後來許多畫家如德加、雷諾阿、甚至畢加索都有影響。

巴伯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黨黨員。畢加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畢加索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是一位法國的印象派畫家。

弗朗索瓦·布歇 (Francois Boucher)(1703年-1770年5月30日),法國洛可可時期的重要畫家。又譯做法蘭撒·布歇或是法蘭克斯·佈雪。他以綜合性,感官的繪畫主題聞名。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 - 1905年8月19日)是19世紀末著名的法國學院派畫家,畢業於巴黎的朱利安美術學院,在1850年得羅馬獎學金。他一生堅持唯美主義的學院派風格,打擊壓制後起的印象派畫家,他的作品很受當時人的欣賞,現代對他的作品也大有人讚美。由於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同學,所以當時受夫人的影響,極力幫助女性畫家舉辦畫展

列奧納多·達芬奇1(義大利語: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他不但是個大畫家,同樣還是一位未來學家、建築師、數學家、音樂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雕塑家、物理學家和機械工程師。他因自己高超的繪畫技巧而聞名於世。他還設計了許多在當時無法實現,但是卻現身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總的來說,達芬奇大大超越了當時的建築學,解剖學和天文學的水平,但是卻未能推動其發展。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Salvador Domenec Felip Jacint Dalí Domenech,1904年5月11日 - 1989年1月23日)是一位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他的超現實作品而聞名。達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將怪異夢境般的形象與卓越的繪圖技術和受文藝復興大師影響的繪畫技巧令人驚奇地混合在一起。他有一種對做出出格的事物而引起他人注意的狂熱愛好,並影響至他的公眾藝術形象,使他的藝術愛好者與評論家異常苦惱。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又譯“達維特”,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 是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法國印象派畫家、雕塑家。

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國著名畫家,1798年4月26日出生於法國南部羅訥河畔的阿爾代什省,曾師從法國著名的古典主義畫派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學習繪畫,但卻非常欣賞尼德蘭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的強烈色彩的繪畫,並受到同時代畫家熱里科的影響,熱心發展色彩的作用,成為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畫作對後期崛起的印象派畫家和梵·高的畫風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著名畫作“自由領導人民”是對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慘世界”的呼應,這幅畫曾被印入法國發行的100法郎的鈔票和1980年的郵票上。

H·保羅·德拉羅什 (Hippolyte-Paul Delaroche 1797年7月17日 - 1859年11月4日) 是法國著名的學院派畫家之一。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認為是存在主義中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蒙克在世紀之交時期創作了交響樂式的“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吶喊》屬於這個系列。這個系列涉及了生命、愛情、恐懼、死亡和憂鬱等主題。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發音 (說明 · 關於)),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後印象派代表人物。

凡高的作品著意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但一直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直到死後他的作品才以其之震撼人心和富於想象力贏得評論界的讚揚。在他死後一些畫家開始模仿他的畫法,強調感情的宣洩,而對現實不一定作出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為表現主義。此外凡·高的繪畫風格對後來出現的野獸派也有一定影響。

約翰·斐拉克曼(John Flaxman,1755年7月6日 – 1826年12月7日)是英國著名雕塑家和插圖畫家。

讓·昂諾列·弗拉戈納爾(1732年4月5日-1860年8月22日),法國羅可可時代的代表畫家。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於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大部份藝術史家將他歸於後印象派。

高更的作品趨向於「原始」的風格。其用色和線條都較為粗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滿具象徵性的物與人。此外他是印象派中融合了原始藝術風格的知名藝術家。現代藝術史中,高更往往被拿來與梵谷並論,他們曾經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畫過對方的肖像,但最後卻步上不同的道路,並沒有維持很好的友誼。高更不喜歡都市文明,反而嚮往蠻荒的生活,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來。

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 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是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畫風奇異多變,從早期巴洛克式畫風到後期類似表現主義的作品,他一生總在改變,雖然他從沒有建立自己的門派,但對後世的現實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響,是一位承前啟後的過渡性人物。

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派的創始人,其畫風影響了後來的法國印象派。葛飾的筆名很多,如春朗、宗理、畫狂人、戴鬥、為一、卍等。

托馬斯·吉爾丁(Thomas Girtin,1775年-1802年11月9日)英國畫家,蝕刻畫家。吉爾丁出生在倫敦南華克區一個成功的繩索製造商家裡。在他幼年時父親病逝,他的母親嫁給了一個繪圖員瓦根。吉爾丁跟隨繼父學習繪畫,後來又師從金屬版畫家愛德華·多耶斯(Edward Doyes,1763年-1804年),他還結識了J.託納(J. M. W. Turner)。

讓-安東尼·華託(1684年10月10日-1727年7月18日)是法國羅可可時代代表畫家。

薩託尼諾·赫蘭(Saturnino Herrán,1887年—1918年),墨西哥畫家。生於墨西哥阿瓜斯卡連特斯(Aguascalientes)。1903年,他父親去世。兩年後,全家搬往墨西哥城。1912年,25歲的赫蘭認識了他的妻子羅莎裡·阿萊拉諾。

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格里曆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於俄羅斯的畫家和美術理論家。

儒略曆1866年12月4日,康定斯基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在敖德薩度過童年。進莫斯科大學後,就讀法律和經濟學。1896年在慕尼黑學習繪畫(寫生,素描和解剖學),在之後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為前衛藝術與官方的現實主義藝術相悖,1921年他回到德國,在包豪斯從1922年開始任教,在1928年加入德國國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納粹關閉。此後定居法國,在1939年加入法國國籍,1941年法國被納粹佔領,康定斯基沒有選擇前往美國定居,他在1944年逝於巴黎近郊的塞納的內依。

約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1776年6月11日—1837年3月31日),英國風景畫家。

凱綏·柯勒惠支(Käthe Kollwitz 1867年 7月8日 - 1945年 4月22日)是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家和雕塑家,20世紀德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

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年7月26日-1875年2月22日)。法國著名的巴比鬆派畫家,也被譽為19世紀最出色的抒情風景畫家。畫風自然,樸素,充滿迷濛的空間感。簡稱做柯洛,或譯做讓·巴蒂斯·卡米爾·柯羅

彼得·馮·柯內留斯 (1784年-1867年)是德國著名畫家,出生於杜塞爾多夫。他的父親是一位杜塞爾多夫畫廊的巡視員,他15歲時父親就去世,做為長子,為了幫助維持家境只得放棄繼續學習繪畫。但他一直沒有放棄繪畫。

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年6月10日 - 1877年12月31日) 是法國著名畫家,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主張藝術應以現實為依據,反對粉飾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

拉斐爾·桑喬(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義大利畫家。

拉斐爾出生於義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羅倫薩之間烏姆勃利亞省的一個小鎮,他的父親就是一位畫家。拉斐爾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他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一位畫家,在文藝復興“三傑”中(另兩位是列奧納多·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他的畫以“秀美”著稱。年輕時他曾在佛羅倫薩學習四年,有幸仔細觀摩了另兩位巨匠的作品,從中領悟了不少。他的著名宗教畫聖母系列將宗教的虔誠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機地融為一體;他的畫即使是“聖喬治和龍搏鬥”的場面看起來也是平靜安詳的。他為梵蒂岡教皇居室創作的大型壁畫《雅典學派》(School of Athens)是經典之作,他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將教和異教,統統融合到一起,創造出和諧的場面。同時也創作出許多著名的肖像如:“教皇利奧十世像”。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畫作一樣。他短短一生創作出不少作品,於1520年早逝。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出生在法國巴黎的經典印象派畫家。

雷諾阿以畫人物出名,這之中又以畫甜美,悠閒的氣氛還有豐滿,明亮的臉和手最為經典。印象派中雷諾阿的特色在於描繪迷人的感覺,從他的畫作中你很少感覺到苦痛或是宗教情懷,但常常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如母親或是長姐般的笑容。雷諾阿認為繪畫並非科學性的分析光線,也並非巧心的安排佈局,繪畫是要帶給觀者愉悅,讓繪畫掛置的環境充滿了畫家想要的感覺。

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時的超現實主義畫家,畫風帶有明顯的符號語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響了今日許多插畫風格。全名是雷內·弗朗索瓦·吉斯來恩·馬格利特(Rene Francois Ghislain Magritte)。

伊利亞·葉菲莫維奇·列賓(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1884年8月5日—1930年9月29日),俄羅斯畫家,巡迴展覽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佛蘭德斯畫家,是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魯本斯出生於德國錫根,父親是一名原籍比利時安特衛普的新教律師,為了逃避宗教而逃到德國。在他的父親去世後,12歲的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了西班牙統治下的家鄉安特衛普,並在那裡接受了天主教洗禮,而宗教也成為魯本斯畫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主題。少年時期的魯本斯曾在一個伯爵夫人家裡做侍童,因此有機會接受正統的貴族式教育,精通多種語言。後來又在母親的安排下從師幾位畫家,21歲時他便獲得安特衛普畫家公會的承認,成為一名正式的畫家。

西奧多·盧梭(Étienne Pierre Théodore Rousseau,1812年4月15日—1867年12月22日),法國巴比鬆派的風景畫家。依全名又譯做皮埃爾·埃提昂·蒂奧多·盧梭。他的中文譯名有相當多種,有時做胡梭,有時做魯梭。

盧梭的風景畫以強烈的色彩、大膽的筆觸,和獨特的主題聞名。評價是有褒有貶,他是提高法國風景畫家地位的重要人物,在18世紀當時,他的作品被拒於主流畫派長達10年的時間,最後終於在1848年獲得大眾的認可正式有公開展出,並被授與榮譽的十字勳章。併成為將巴比鬆派接續到印象派的重要畫家。

倫勃朗·哈爾曼鬆·凡·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臺灣簡稱為林布蘭特。

亨利•馬蒂斯(法語:Henri 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法國著名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

愛杜爾·馬奈(Édouard Manet,1832年1月23日—1883年4月30日),是出生在法國巴黎的寫實派與印象派畫家,。

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1475年生於佛羅倫斯加柏里斯鎮,偉大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他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拉斐爾·桑喬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梅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宗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文西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義大利畫家,1593年到1610年間活躍於羅馬、那不勒斯、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認為屬於巴洛克畫派,對巴洛克畫派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胡安·米羅(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陶藝家、版畫家,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國巴比鬆派畫家。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習慣被稱作米勒,實際按照法語發音應翻作“米葉”。

居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1826年4月6日-1898年4月18日),法國象徵主義畫家。生於巴黎,死於巴黎。

莫羅的繪畫主要從教傳說和神話故事中取材。正是出於這個原因,莫羅的繪畫作品中往往包含著文學要素,因此莫羅往往被同時代的象徵主義作家和藝術家尊為先驅。

1891年,莫羅成為法國國立美術學院教授。在他的學生中有後來成為野獸派先驅的亨利·馬蒂斯和喬治·魯奧。

克洛德·莫內(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印象派主要畫家,印象派運動領袖人物。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以幾何圖形為繪畫的基本元素。

奧德·納德盧姆Odd Nerdrum(1944年4月8日-)挪威畫家。他是一個引起爭議的人物。他宣稱自己的作品不是藝術,只是一種浮躁虛誇。他的作品中表達出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統,明顯受到了倫勃朗(Rembrandt)和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的影響。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1887年11月15日-1986年3月6日)是一位美國藝術家,被列為20世紀的藝術大師之一。歐姬芙的繪畫作品已經成為1920年代美國藝術的經典代表,她以半抽象半寫實的手法聞名,其主題相當具有特色,多為花朵微觀、岩石肌理變化,海螺、動物骨頭、荒涼的美國內陸景觀為主。她的作品中常充滿著同色調的細微變化,組成具有韻律感的構圖,某些時候歐姬芙畫中的物品外輪廓,讓觀者感到此物品的輕脆感。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6月15日-1665年11月19日)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以《阿爾卡迪的牧人》為其代表作。常被簡稱做普桑。

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亞里山德羅·菲力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佛羅倫薩畫派藝術家。

讓·路易-安德爾·蒂奧道·熱里科 (法語:Théodore Géricault;1791年9月26日 - 1824年1月26日)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先驅,對浪漫主義畫派和現實主義畫派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906年),法國人,是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的重要畫家。

塞尚由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介紹加入印象派,並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有人依他的風格也歸於後印象派。

塞尚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準確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來”。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表現出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準確性,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的整體關係。有時候甚至為了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而放棄個體的和真實性。

塞尚認為:“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複製現實,它意味著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從塞尚開始,西方畫家從追求真實地描畫自然,開始轉向表現自我,並開始出現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流派,形成現代繪畫的潮流。

塞尚這種追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方法,為後來出現的現代油畫流派提供了引導,所以,其晚年為許多熱衷於現代藝術的畫家們所推崇,並尊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

瓦西里·伊凡諾維奇·蘇里科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Суриков,1848年1月24日—1916年3月19日,俄羅斯著名畫家,1948年莫斯科國立美術學院更名為蘇里科夫美術學院。

蘇里科夫出生於西伯利亞的克拉亞爾斯克,1876年畢業於聖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並且獲得一級藝術家稱號。成名作大部分取材於歷史事件,表現人民在歷史程序中的作用。

提香(Tiziano Vecelli約1477年 - 1576年8月27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的偉大畫家,威尼斯畫派的代表。

提香出生於義大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卡多列,10歲時隨兄長到威尼斯,在喬萬尼·貝利尼畫室學畫,與著名畫家喬爾喬涅同學。

蒂埃哥·委拉士開茲(又譯委拉斯貴支)(1599年6月-1660年8月6日)是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對後來的畫家影響很大,弗朗西斯哥·戈雅認為他是自己的“偉大教師之一”。對印象派的影響也很大。

委拉士開茲的全名為蒂埃哥·羅德里開茲·德·西勒瓦·伊·委拉士開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出生於西班牙西南部的塞維利亞,父親胡安·羅德里開茲·德·西勒瓦是祖籍葡萄牙的小貴族、律師,母親羅裡瑪·委拉士開茲是塞維利亞的貴族世家,依據當地習慣,姓隨父母中家世身份高的人,因此他隨母姓。

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 1917年7月12日-)美國當代重要的新寫實主義畫家,以水彩畫和蛋彩畫為主,以貼民生活的主題畫聞名,作品已被相當多的博物館、藝廊重視與收藏,包括了美國國家畫廊。他的全名是Andrew Nowell Wyeth。又譯作安德魯·奈維爾·維斯。

馬克·夏卡爾(俄語: Марк Шага́л; 白俄羅斯語: Мойша Захаравіч Шагалаў ;1887年7月7日-1985年3月28日),是超現實主義畫家之一。出生於的猶太家庭。父母只靠著微薄的收大以養育10個子女,家境貧困。黑暗的木屋、迷信的鄉民、演奏著小提琴的人、牛、羊、雞以及馬等都存在於少年夏卡爾心中的,這一幕幕的印象,成為了他的創作泉源。

喬治·皮埃爾·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又譯做喬治·修拉, 1859年12月2日—1891年3月29日),是點彩畫派的代表畫家, 後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他的畫作風格相當與眾不同,秀拉的畫充滿了細膩繽紛的小點,當你靠近看,每一個點都充滿著理性的筆觸,與梵谷的狂野,還有塞尚的色塊都大為不同。秀拉擅長畫都市中的風景畫,也擅長將色彩理論套用到畫作當中。

標籤: 三傑 朱利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9lwq5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