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勃艮第公爵裂顱

勃艮第公爵裂顱

勃艮第公爵裂顱

勃艮第公爵裂顱是一段歷史上著名的事件。公元1477年,勃艮第公國的繼承權問題引起了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爭端。法國國王路易十一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派遣軍隊進攻勃艮第公國。

在一場戰鬥中,勃艮第公爵查理突然從自己的戰馬上摔下來,腦袋被砸中,當場死亡。有人認為這是法國人特意安排的暗殺行動,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一次意外事故。

無論如何,勃艮第公爵的死亡引發了一系列戰爭和政治變化,對當時歐洲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勃艮第裂顱事件時間

勃艮第裂顱事件時間為1477年。勃艮第裂顱事件在1477年1月5日,發生於洛林公國的首都南錫郊外的戰役,是勃艮第公爵勇士查理與洛林公爵勒內二世之間爆發的勃艮第戰爭中的最後一場戰役。這場戰爭最後為勒內二世取得勝利,而勇士查理的遺體在戰役結束後三天才被發現。

勃艮第公國發展史:勃艮第公國的歷代公爵簡介

勃艮第土壤肥沃,適合種植葡萄。第戎是勃艮第的首都,盛產一種芥末,叫第戎芥末。勃艮第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僅是進入神聖羅馬帝國的要衝而且是入侵瑞士的踏腳板,乃兵家必爭之地。勃艮第是歷史上一個公國(法語:Bourgogne‎),原來僅僅是圍繞第戎的方圓數十里地,後來演變成上起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下至冰天雪地的阿爾卑斯山脈的帝國,成了法國國王的心腹大患。

發展歷程

第一代

1356年普瓦捷之戰英軍利用他們的長弓取得了重大勝利,法國國王約翰二世被俘,然而他的侄子菲利普卻表現不正常勇猛,等到路易國王被法國人贖回後,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封侯犒賞。大膽的菲利普當然也被封了侯,他領到一塊地,那就是勃艮第,稱號菲利普二世。那時的勃艮第雖說是公國,但財政軍政方面都無法與其他公國抗衡,更談不上跟法國對抗了,再加上菲利普對法國還比較忠誠,不象布列塔尼和圖爾公爵早打起如意算盤,準備幹掉約翰二世。那時的法蘭西是內憂外患,內憂是王室自己的鬥爭,而外患則是英國人對法國本土的蠶食,可以說那時的英國國王愛德 *** 王在法國佔的領土都要比約翰二世在自個的國家佔的土地要大。此時,勃艮第沒有直接參加戰爭,而是養精蓄銳,囤積糧草,勃艮第一天天富強起來。因此後人稱其為大膽菲利普公爵。

第二代

菲利普公爵逝世後,他的兒子無畏的約翰,也就是John the Fearless即位,法國與勃艮第的關係一下惡化了。他企圖使勃艮第變成一個完全的公國,並致力於加強對尼德蘭的控制。1408年,無畏的約翰率勃艮第軍佇列日市民起義。他與奧爾良公爵路易一世進行殘酷的奪權鬥爭(所謂勃艮第派與阿馬尼亞克派的鬥爭),以爭奪患精神病的法王查理六世的攝政權。1407年,無畏的約翰派人刺殺了路易,此後他成為法國的攝政(至1413年)。 無畏的約翰曾支援1413年西蒙·卡博希領導的巴黎市民起義,企圖利用這一運動打擊奧爾良派;但在宮廷作出的決定後,他就出賣了他的盟友。為達個人目的,無畏的約翰在百年戰爭中支援英國人。從1417年開始,他與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結盟,對後者控制英吉利海峽起到非常大作用。勃艮第王朝總共有四個公爵,約翰是其中最狡猾又最有軍事天份的,他乘法國國力衰敗,時常偷襲巴黎近郊,1418年在巴黎,大批阿馬尼亞克派成員被殺。但出於對亨利五世的威力的擔憂,他又轉變結盟物件企圖靠近法國宮廷。然而他的大膽放肆給他招來禍患。1419年他在蒙特羅與王太子查理(以後的查理七世)在一座橋上會晤時被阿馬尼亞克派刺殺,倒在王子腳下。

 第三代

法國與勃艮第的關係進一步惡化。而約翰的繼承者菲利普三世(後人稱之為好人菲利普,Philip the Good)想要彌補二者藕斷絲連的關係。他這個人類似乾隆皇帝,喜歡大排場,愛好藝術。那時的法國國王是路易十一世,綽號蜘蛛,因為他象蜘蛛網一樣利用一切手段擴張法國領土。好人菲利普真是好人,居然把他前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土地拱手讓與法國。但他這樣做也並非割讓求和,他過去大舉進攻法蘭德地區以及迪南、列日,雖然掠得土地,但傷亡慘重。他一邊讓地,一邊攻佔新的土地。然而新土地攻下來了,當地人卻不歡迎勃艮第人,尤其是Liegeois已舉行好幾次起義,企圖推翻被當作勃艮第傀儡的大主教。就這樣,菲利普還大開排場,說他的戰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被征服的人民怎樣歡迎他(不知羞恥,正好相反)。當然菲利普對後世還是有一定的功勞的。他在根特,布魯日以及布魯塞爾都有為王室而設立的藝術畫廊,此外他還大設宴席和騎士比武,尤其是雉雞大會最負盛名。然而菲利普有時腦子也不大清楚,過去考慮過搞一次十字軍東征,在巴勒斯坦擴張領土!幸虧有他的兒子,就是後來有名的大膽查理,否則勃艮第在財力物力人力上都會病入膏肓。更不幸的是,菲利普是四個公爵中執政最久,達四十八年。後人有評價說:菲利普唯一的缺點就是他活得太長。據說他死後幾天,Liege居民徹夜狂歡。

大膽的查理(Charles the Bold)是最後一個公爵,他與其父完全不同。他純粹是軍事家,對勃艮第軍隊的軍事改革震撼了士紳階層,對歐洲的軍事影響達百年之久。他還是音樂家,但他最有名的事蹟還是1465年率領諸公爵討伐路易十一世。討伐行動勢如破竹,法國國王簽訂合約,但條約墨跡未乾,就被法王撕毀。路易十一世使離間計,挑撥眾諸侯的關係,查理到底不是家,還是被騙了。查理在軍事上非常勤奮,無分鉅細,事必恭親。他父親三十年也平定不下的Liege,查理半個月掃平。Dinant更是被屠城,燒成白地。他瘋狂的擴張領土,往神聖羅馬帝國、法國收復失地,甚至兩次率遠征軍試圖征服瑞士,但均失敗。這麼做,他樹敵過多。路易十一世唆使瑞士人挑戰勃艮第人,勃艮第是四戰四敗,而勃艮第公爵也在南錫之戰戰死。查理本人只有一個女兒勃艮第的瑪麗嫁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勃艮第沒有男性繼承人。勃艮第王朝共傳四代。公國逐漸被法國和哈布斯堡王朝瓜分。如今法國布洛涅行政區大部分地區舊為勃艮第公國屬地。勃艮第的滅亡震撼了整個歐洲,產生了深遠影響。到底勃艮第是法蘭西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緩衝帶。沒有了勃艮第,法奧兩個大國的直接衝突時代來臨了。

阿金庫爾戰役:英國長弓手最輝煌的勝利之一

阿金庫爾戰役是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輸得最慘的一場戰役。

這場戰役中充斥著各種陰差陽錯,法國的少爺貴族們硬是把本屬於法蘭西的一場大勝變成了慘敗,甚至扭轉了兩國的國運。

1415年8月,英國國王亨利五世率領一萬多名以長弓手為主的部隊在諾曼底登陸,希望複製當年愛德華三世的輝煌。

但是此次征戰開局頗為不順,9月份的哈福婁圍攻戰中英軍打了一個慘勝,雖然最終攻下該城,但本方也折損4000,幾乎減員了一小半的兵力。更鬱悶的是,英國士兵不是倒在敵人的兵器之下,而是因為瘧疾。瘧疾這種傳染病對於軍隊的威脅一直延續到了二十世紀,甚至可以影響戰爭的勝負。可以說,在很多情況下,軍隊最大的威脅不是敵隊,而是小小的蚊子(瘧疾通過蚊子叮咬傳染)。

如此嚴重的減員之下,亨利五世對於後面的勝利不抱任何希望了,不得不灰溜溜地率領剩下的5000長弓兵和900騎兵,打算撤退回英格蘭。他戰前對貴族們誇下海口攻打法國一定會如何如何,如果他就這麼打道回府,可以想見國內那些野心勃勃的貴族們會怎麼對他,亨利五世的國王之路估計要到頭了。

法國方面,精神病國王的病也是一陣一陣的,這陣子恰好比較清醒,他向全國發出號召,放下一切爭端,共御外辱,誓讓入寇的英酋有來無回。國王都發話了,大義當前,哪個貴族也不會公然說不去打仗,紛紛表態響應國王的號召。

此時,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又猶豫了。因為英國人並不像他們所吹噓的那樣勢如破竹,圍攻一個城市就傷亡慘重,雖然不是戰損而是因為疾病,但是讓勃艮第公爵心中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英國佬行麼?最終,無畏的約翰打算觀望一下,雖然同意他的部下參加這次國王的召集,但他自己沒有出席,也禁止他的兒子參加法國陣營。他的想法是:如果英國人再打敗仗,祕密同盟就當沒這回事;如果英國人能逆轉局勢,再跟進不遲。

奧爾良派要藉助打擊英軍獲得大義制高點,以便獲得更多法國人的支援,從而壓倒勃艮第派。因此,奧爾良方面對於國王的號召十分重視,派出了三位公爵。但是,這三位的爵位雖高,但是都是廕襲祖業,且幾乎沒有行伍經驗。為首的是24歲的奧爾良公爵查理,他的軍事經驗完全來自於貴族間的騎士比賽,他的老爹被勃艮第公爵派人刺殺,因此與勃艮第派之間苦大仇深,互相不使絆子就不錯了,協同作戰是不可能的。

王室方面派出皇室總管,大元帥和十字弓兵部隊司令三名大臣組成指揮部,這三位經驗豐富,制訂了非常詳盡的作戰計劃,基本就是延續查理五世時期的大元帥杜·蓋克蘭的“費邊戰術”的思想,用飢餓折磨英國人,最後再用謹慎的作戰方式徹底擊潰對手。

最先與英國人周旋的是三位老臣和他們帶領的不到八千人的部隊。這支部隊把亨利五世折磨得夠嗆,法國人的跟隨且擾的戰術很成功,英國人打也不是,走也不是,被拖得疲憊不堪,而且全軍陷入飢餓狀態。

隨著勃艮第人、奧爾良人以及各個貴族帶著部隊趕到交戰地點,法國人的部隊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大貴族少爺們帶著手下趕來,指望分一杯羹撈點功勳,還有很多其他中小貴族也湊過來,指望著一戰成名。到24日為止,法軍人數已經飈升到2-3萬,更多的部隊還在源源開來。年輕氣盛的公爵們根本不服從老臣的指揮,吵吵嚷嚷地要求指揮權。看到這種情況,大元帥表示:

各位爵爺們啊,就不勞動你們的貴體了,只要帶著你們的兵在旁邊壓陣,看老臣把英酋擒來可好?

年輕的公爵們來了就是為了搶功勳摘桃子的,眼看己方人馬高出敵人三倍,而且敵軍還是疲餓交加,採用既有的擾戰術太猥瑣,簡直有辱法蘭西騎士的威名。他們心裡合計:這仗誰去打都贏啊,打下來就是天大的功勞!不能聽這老東西的,這仗我們來打!爵大一級壓死人,公爵多大啊,無奈之下,三位老臣也只得同意公爵們的安排。

於是,這樣一支亂糟糟、龐大臃腫指揮不靈的部隊,在缺乏經驗又心高氣傲的年輕指揮官的帶領下,開上了戰場。

25日清早,法國年輕的貴族們起床了,照例用葡萄酒提神,一邊嘲笑著英國佬的“大麥湯”(啤酒),對於相熟的貴族相互問好,有仇的則互相翻白眼,然後在侍從幫助下慢條斯理披掛整齊,跨到馬上。這群爵爺們看上去不像是來打仗,倒像是來打獵或者郊遊的。

英軍方面,亨利五世幾乎陷入了絕境。被至少3倍於己方的法軍切斷了回家的路,部隊被傷病和飢餓折磨著,英隊已經4天未有正規的伙食供應,並因缺少遮掩,士兵們不得不在昨夜淋雨。這些英國兵身上溼漉漉的,肚裡空空,又累又餓又冷,士氣低落到了極點。面對這樣一支英軍,如果法國人再有耐心一點圍困個兩三天,都不用打,他們自己就崩潰了。

亨利五世曾經想和法國人談判,可惜遭到拒絕。高傲的法國貴族放出話來:我們要把這些英國農民的食指和中指切下來,讓他們永遠沒法用弓!亨利五世也是個狠人,他橫下一條心:媽了個蛋的,回去要面對貴族無窮無盡的叛亂,成天提心吊膽也是生不如死;豁出去了,跟法國佬拼了,大不了一死,也決不受法國佬羞辱!

戰前,亨利五世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戰前動員演講:“凡是今天與我一起流血的,都是我的兄弟!不論出身怎樣低微卑賤,今天的洗禮將使他成為真正的貴族!讓我們用信仰作為盔甲,把生死託付給上天,聖母與聖喬治將與我們同在!天意指引著英格蘭!”

英軍全軍上下變成了一支哀兵,想活著回家見到親人,大家就拼命效死力吧!

英法兩軍相隔約1000碼,隔著一片麥田擺好陣勢。法國人把軍隊分為三線,第一線兩翼是重灌騎兵(左1600,右800),中間是4000下馬的重灌步兵。第二線是3000至5000重灌步兵。在這兩線間配置了近5000弓弩手,還有幾門大炮。第三線是被爵爺們拋下,無人指揮的近萬下馬騎兵。英軍面向北一線排開,兩翼是長弓手,中間是下馬的重灌步兵,英軍兩翼與兩側的樹林相接。

英國自從愛德華三世發明了防守反擊的陣型,一直都是等著敵人先攻。法國人知道英國人長弓厲害,打死也不先進攻。於是兩軍陷入了詭異的大眼瞪小眼的狀態:

如此迴圈了不知多少輪,4小時過去了,最後還是餓著肚子的英軍先動了。媽的,不動不行啊,三天沒吃上一頓正經飯,本來就餓得不行,越站越餓,再餓下去弓都快拉不開了。他們推進到距離敵人250碼至300碼的地方,差不多正好是長弓有效射程內,他們停下來,長弓手將事先準備的尖木樁插入地面,在陣地前面排出一道密密的柵欄。在把木樁固定好後,英國長弓手開始向法國陣地發射密集的箭雨。

法軍這下不動不行了,總不能站在原地當靶子吧!第一線兩翼的重騎兵發起衝鋒。按照作戰計劃,他們應該從兩側夾擊英軍。但實際上英國人的兩翼都是樹林,夾擊是無法實現的,最佳的方案是繞過樹林,從後方突擊英軍。但是頭腦發熱的指揮官哪管那麼多,可惡的英國佬就在前面那麼近的地方,一個衝鋒過去就能全部踏平!可是,在鬆軟的麥田上衝鋒,重騎兵連人帶馬還有一身盔甲重量很大,馬蹄陷入鬆軟的地面很深,跑起來非常吃力,有人連人帶馬摔倒,有人被箭矢射翻。不過,如今法軍重騎兵都已經採用了防護效能更好的板甲,跟克雷西會戰時直接被一排排地收割生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十五世紀全身板甲等到好不容易跑到對方陣地前才發現,我勒個去,地上還有排削尖的木樁。右翼副指揮官威廉爵士一馬當先,想縱馬躍過這道籬笆,如果沒穿鎧甲又在堅硬的地面的話,可能還能做到這一點,但是現在全身重甲又加了好幾十斤重量,地面又軟,馬根本躍不起來,於是很不幸的,他的坐騎剛好撞上一根木樁,於是他從馬鞍上一頭紮在泥地裡,在恢復知覺前就被英國人幹掉了。剩下的騎士看到指揮官戰死,自己估計也躍不過去,還是別送死了,掉頭跑吧!右翼的衝鋒就這麼虎頭蛇尾結束了,左翼的情形也大同小異。

於是,法國人的騎兵掉頭撤退,嚴格說來他們並不是撤退,而是毫無秩序的亂跑,將正在行進的主力重灌步兵的隊形衝了個亂七八糟。“這些膽小的倫巴底和加斯科涅鄉巴佬!”里奇蒙伯爵的掌旗官在事後忿忿回憶,“他們的亂來搞砸了整場戰鬥!”史學家們也大多贊同這一觀點。第一波騎兵的胡亂衝鋒是輸掉整場戰鬥的關鍵。他們現在無法控制受傷後到處亂竄的坐騎,在自己人的隊伍中亂衝亂撞。事後證明,那些插在地面上的削尖的木樁在這場戰役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亨利五世是史料中記載的第一個在歐洲使用拒馬的人。

諷刺的是,現代史學家認為,亨利很有可能是從阿金庫爾戰役之前指揮法軍的法國大元帥早先的軍事著作中,瞭解到拒馬這種東西及其使用方法,而拒馬是鄂圖曼帝國常用的戰場工具。

法軍第二線的重步兵軍團一邊躲避著炮彈一樣撞來的己方騎兵,一邊相互推搡。由於戰場兩邊都是樹林,中間寬度有限,法國士兵人又多,只能採用異常密集的陣型,面對己方騎兵的衝擊根本就躲閃不開,這種衝撞造成的效果就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法國人一倒一大片。亨利五世一看有機可趁,命令英國長弓手壓上去繼續放箭,法國人更加混亂不堪。雖然他們所穿的板甲防護能力比以前的鎖鏈甲要好得多,但是長弓手距離很近(50碼),殺傷力強勁,法國人仍然出現了很大的傷亡。

好不容易雙方開始短兵相接,英國遵循克雷西戰役的傳統,用手持重劍的下馬騎士掩護長弓手,劍砍在敵人身穿的板甲上,邦邦直響,但如果沒有砍到鎧甲的接縫或關節處,卻很難砍進去造成什麼傷害;而法國的騎士們更多使用長戟,儘管比馬上使用的尺寸稍有縮短,他們還是發現陣列太密集,並沒有足夠的空間揮動它,這玩意不掄開了打,對於穿著重甲如同鐵罐頭一樣的敵人來說,實在殺傷力有限。戰場是片麥田,被這麼多人踐踏後腳下變得泥濘不堪,穿著重甲就更容易滑倒,如果有人遠遠望向戰場,就是一群鐵罐頭們一邊摔跤一邊互相用手中的傢伙砸來砸去,大家防具都不錯,武器都不算太趁手,砸半天也死不了幾個。只有個別力氣大的,使用戰錘大斧等重武器,才能造成可觀的殺傷。

在這場亂鬥中,英國人最初被敵人的數量壓制,遭受了一定的損失。最大的損失是約克公爵,他的頭盔被戰錘之類的重武器敲扁,顱骨被打得粉碎。亨利五世自己也差點遭到相同的命運,圍在他身邊的十八個侍從全部戰死,有人用戰錘在他頭上也重重地來了一下,幸好沒有砸得太結實,只是把他砸得眼冒金星,可能有點輕微腦震盪。亨利五世在這樣的亂戰中居然還戴著王冠,估計是為了凝聚本方為數不多的士氣,但也使他成為所有法國人的目標。

就在此時,英國的長弓手紛紛扔掉弓箭,抄起手頭的各種武器,包括匕首、砍刀和手斧,參與肉搏。這些輕型的裝備此刻顯得極為有效,而且他們沒有盔甲的拖累,不會陷到泥中,他們輕而易舉的把重灌騎士絆倒在地,然後把匕首從盔甲縫隙中 *** 去,對方就失去戰鬥力了。就這樣,法國主力部隊的第一陣被打退了。

這些法國的年輕貴族有不少是第一次上戰場,他們還以為戰場上應當遵循中世紀的傳統,或者像他們平時經常進行的比武比賽那樣,只要向對方交出手套就算認輸,對方應該用紳士的風度接受投降,因此一看形勢不利於己方就紛紛投降。比如阿拉貢公爵在筋疲力盡後掀起面罩,向對方一個看來有相同階級的爵士遞出手套。可是英國人才不管那麼多,斜刺裡過來一個英國士兵,一劍劈下,這位公爵就直挺挺的死去了。估計臨死前他腦子裡最後一個念頭是:這些英國人怎麼一點騎士風度都不講?

法軍第一陣潰退下來步兵又撞進第二陣中,使得前面所述的混亂和悲劇再次重演。此時法國的第三陣依然完好無損,他們目瞪口呆地看著戰局發展,前兩陣都敗了,我們怎麼辦?第三陣大都是許多小貴族拼湊起來的,頭一次見識到真正的戰場,都被眼前的殺戮嚇傻了。不知是誰帶頭喊了一聲,第三陣不戰自潰,四散逃命去了!

戰鬥終於結束了,絕處逢生的英國人欣喜若狂,開始打掃戰場,掌旗官拿出賬簿,記錄俘虜的姓名和階級,開始盤算贖金的數目。這時意外發生了,一個報信兵飛馬趕來報告說:大事不好,我軍營地被劫!在法國人的作戰計劃中並沒有這種枝節,史學家相信這是當地一些小領主自行發起的,他們帶領當地的600多個農民劫掠了英國大營,搶走了一切貴重物品。其中包括亨利的一頂王冠,幾把裝飾華麗的大劍。

但是這一資訊給了亨利五世一個錯覺:法國人太狡猾了,居然正面佯攻,把我們拖在這裡,然後派主力襲營!這下完蛋了,恐怕命就要交代在這兒了!絕望之下,他下了殺俘的命令!老子死在這裡,也要讓法國人陪葬!我們五千多人,每人平均殺一個也就夠本了!

所有的英國騎士都拒絕執行這種不名譽的任務——除了騎士精神之外,更多的是為了贖金。於是任務的執行者交給了兩百名長弓手。這些人出身都是英國農民,根本不認識那些花裡胡哨的貴族紋章,國王說要殺那就殺唄!他們掏出護身匕首,從俘虜面罩的眼縫中 *** 去,方便快捷又冷酷無情。

法國貴族俘虜們一臉慒,這是神馬情況?連忙用法語大喊:請不要動手!我的家人會出很多錢來贖我!可是動手的這些前英國農民更是一臉慒,在英國只有貴族才懂法語,底層人民只會英語,因此他們根本不明白這些法國佬嗚哩哇啦地在說什麼,依然在高效而冷酷地執行著國王的命令。可憐這些身上穿著重甲而手無寸鐵的貴胄們,連抵抗的機會都沒有,就做了一群農民兵的刀下之鬼。

這就好比王撕蔥閒的沒事去打仗,本來以為是去鍍鍍金,沒想到玩大發了,被蠻夷土著俘虜了。他伸出一個手掌,極為霸氣地說:把我放了,5個億就是你的。可是對方根本聽不懂中文,還以為是要扇自己一個嘴巴,不僅沒手下留人,還多捅了兩下。

要知道,那時候的法國貴族都是十分講信譽的,說一是一。後來英國人勒索贖金的時候,放了一個伯爵回去傳信,這位伯爵傳完信後自己又回到英中,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家人還沒有交夠贖金,自己逃跑是不名譽的。這些前英國農民千里當兵只為財,他們事後肯定痛心疾首:曾經有一個走向人生巔峰的機會擺在我面前,可是我沒有珍惜;如果我能聽得懂法語,只要我刀子做做樣子比劃一下,自己下半輩子以及子孫後代都不用再當農民了。而這些死去的法國貴族如果泉下有知,肯定也懊悔不已:如果早知今日,事先學兩句英語,也不會這樣稀裡糊塗地掛了!

等殺到快差不多的時候,又來了一個報信兵,說:大營沒事了,只是一幫烏合之眾來搶劫而已。聽到這個訊息,亨利五世趕緊制止那些行刑手。既然沒事了,就不能再殺貴族了,那都是大筆大筆的贖金啊!

可是法國方面悲劇了,法國此役損失過萬,其中貴族比例高得驚人:共死亡了5000名大小貴族,包括3名公爵,5名伯爵和90名男爵,其中大部分都是作為俘虜被處死的。另有1000多名貴族被俘,包括大元帥(未被贖出,1421年死在英國)和奧爾良公爵,加上一些小兵步卒。英國方面總傷亡不到二百人,戰死的貴族只有13人!爵位最高是愛德華三世的孫子約克公爵,長弓手戰死者在100人左右。

對於亨利五世來說,法國貴族簡直都是活雷鋒!來跟我唱:

亨利帶兵去法國,圍(城)了;痢疾桿菌耍流氓,慘了!遇上一群法國人,送上俘虜幾千人,好了!

就在出徵之前,亨利五世剛剛挫敗了約克公爵的弟弟劍橋伯爵理查搞得旨在推翻國王的“南安普頓陰謀”,並把參與謀反的幾個貴族處死,這才把國內局勢勉強壓了下去。如果不打這一仗,亨利五世損失了4千人再一無所獲地返回英國,那幫本來就懷有反心的英國貴族還不蹦上天啊!那樣的話,亨利五世的王位估計就保不住了。更諷刺得是,如果不是貴族少爺們瞎攪和,讓大元帥帶隊,亨利五世恐怕再也沒機會回英國了。

法國貴族們不僅在亨利五世窘迫至極的情況下送上了這樣一個大勝,還恰好除掉了亨利五世最想幹掉又不能自己出手的約克公爵,對他來說,這真是一場完美的戰役——除了因為一時驚慌殺俘而損失了大量的贖金!

十八般兵器為何只剩下長矛和火繩槍?

十八般兵器為何到了近代,只剩下長矛和火繩

歷史上,中世紀歐洲國家的軍隊構成千差萬別。各隊因經濟水平、地形、甚至文化信仰等多種因素而存在很大差異。可以說,長矛、雙手劍、雙刀、劍盾、錘斧、弩、投石器等百花齊放。然而到了現代,這種“百花齊放”的局面已經被打破。在現代步兵方陣中,基本上只有兩種武器:長兵和火兵。戰鬥類也被取消,使國家步兵隊伍更加單調和一致。

中世紀時期的戰爭中,騎兵經常是決定勝負的兵種。隨著羅馬帝國的解體倒塌,傳統羅馬軍團式的重步兵體系在歐洲開始衰落,而這又“使騎兵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效能相對提高了”。這就致使中世紀戰爭經常被稱為“騎士的戰爭”,缺乏訓練、裝備的步兵們很難抵抗由貴族、扈從組建的騎兵部隊的衝擊。這種情況直到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才所有改變,克雷西會戰、普瓦提會戰的勝利表明,訓練有素、士氣高昂的步兵在相互配合下足以戰勝那些看似不可匹敵的法蘭西騎士老爺。雖然這時的英格蘭並沒有建立我們後來所見的長矛方陣,但依靠重步兵、投射步兵配合作戰的戰術,已經開始對原有的騎兵地位產生衝擊。

現代方陣的誕生與瑞士有關。現代歐洲方陣的原型是著名的瑞士長矛方陣。瑞士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交通不便,土地貧瘠,所以當地人經常以僱傭兵為生。早期的瑞士步兵使用2.4米左右的長柄鉤斧作戰,這種後來演化為瑞士長戟的武器並不適合集團作戰,因此十四世紀初期,瑞士傭兵們的作戰方式與後來的瑞士長兵們迥然不同,他們習慣於隱藏在山坡、叢林中,只預留少數部隊吸引敵人,莫爾加騰會戰中,奧地利重騎兵們就吃過這種戰術的大虧。而到了後來,為了適應正面作戰,他們才開始大規模使用長。山地民兵的特點讓瑞士人的機動性和影響力更強,但由於他大多來自同一個村莊、同一個部落,所以彼此很熟悉,一起參加訓練。沒有凝聚力,沒有訓練水平。

與當時步兵慣用的陣型不同,瑞士士兵能夠組數多達2500人的瑞士步兵方陣,為了便於機動,他們以列為編隊,各隊隊長站在第一排,作戰時士兵們只需要跟隨隊長的行動即可保持隊形的嚴整性。不過,和希臘、馬其頓將大方陣直線排布的方式不同,瑞士兵們的排陣方式更加簡單、粗獷,他們不追求完全平直的陣線,因此也無需讓己方部隊的橫向寬度與敵人保持一致。他通常以三個方陣為單位編組,遇敵火力停止行軍,方陣士兵根據位置將矛指向各個方向。這樣,側翼就不會像希臘或馬其頓的方陣那樣成為致命的大門。憑藉著這支新方陣,瑞士人在對外戰爭中的表現震驚了整個歐洲。1444年的聖雅各布·安德比爾斯之戰中,1300名瑞士士兵對戰法國王太子率領的3萬阿爾馬尼亞士兵。結果,在敵我軍力相差如此懸殊的情況下,瑞士部隊在經歷法軍十字弩手的遠端攻擊後,依舊消滅了2千阿爾馬尼亞人,雖然最後瑞士軍隊全軍覆沒,但此戰中瑞士人所展現的勇氣和戰鬥力,讓王太子路易不得不黯然罷兵。之後的瑞士軍隊更是如同開掛一般,連續在三次大規模會戰中擊敗了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並在第三次戰鬥中殺死了這位天選之子(碎顱者成就達成)。這讓瑞士長兵在歐洲聲名大振。在這之後,瑞士長兵成為歐洲各國最搶手的僱傭兵戰士。

不過,雖然瑞士僱傭兵的戰鬥力令人刮目相看,但由於瑞士和法國的友誼,瑞士出口的僱傭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以法國為主。其餘即使國家出錢僱用這些有才華的士兵也很難獲得合同。英法百年戰爭中訓練出的精銳炮兵,訓練有素的傳統重灌騎兵,十字弓弩兵,再搭配上機動和衝擊力極強的瑞士長兵,這一時期,法蘭西軍隊幾乎是整個歐洲的頂配。

瑞士方陣中,除了我們前面說的長兵外,還保留了部分長戟兵,這可能是歷史慣性造成的結果,這些長戟兵往往是僱傭兵中的精銳,在有敵人突入方陣後會用長戟劈砍這些闖陣者,凶悍異常。直到刺刀發明之後,瑞士長戟才最終從軍隊序列中退出。和瑞士長方陣類似,它的兩個效仿者西班牙方陣、德意志長矛方陣不約而同的在方陣中保留了其他武器作為輔助。

西班牙方陣是第一個完成近戰、遠端配合的近代方陣系統,瑞士人在佈設方陣時,往往只有安排少數十字弩兵作為散兵作為掩護,而西班牙人在復刻瑞士方陣的基礎上,還在方陣四角部署了規模可觀的火手。雖然15世紀前半葉火的製作工藝和殺傷力並不具備壓倒性優勢,但帕維亞會戰中,西班牙火手們就曾經利用戰場上的叢林、溝壑地形,將突入戰場的法蘭西騎士擊潰。這也證明了火器對於騎兵鎧甲的巨大殺傷力,至此,十字弩、標、弓箭這類傳統遠端武器日漸式微。

依靠火手和長兵配合的西班牙方陣,在當時幾乎是一場種族滅絕。而除了長兵和火手外,西班牙人在進行方陣改革之前還大規模使用過劍盾手,這些劍盾手的來歷可以追溯到西班牙驅逐摩爾人的“光復運動”時期,總而言之,崎嶇的地形和突襲作戰的特點,曾經導致西班牙軍隊中有將近三分之二都是類似於劍盾手、火兵、十字弩手之類的輕裝步兵。而這些在文藝復興運動中戰鬥過的劍盾戰士,西班牙人並沒有忽視他們,也是可以理解的。在義大利戰爭中,這些經驗豐富的劍盾手們會趁對手陷入混亂時突擊,以盾牌阻擋長矛的戳刺,突入對手方陣中肆意砍殺敵人。不過,1534年方陣改革後,西班牙方陣中就已不見了劍盾手的身影。

德國僱傭軍的情況與西班牙方陣類似。他也在配合長和火。得益於德國雙手劍的發展,出現了很多精英。德國僱傭兵,雙手劍士。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不少人認為,德意志雙手劍士即是“都卜勒劍士”(都卜勒Dopplesoldners為音譯,意思是“雙倍薪酬”)。但實際上,在早期的德意志僱傭軍中,是根據僱傭兵本人提供的裝備、武器條件,來確定薪酬。當時一個僱傭長矛兵的裝備價格在12 至 14 基爾德左右,而全套甲冑則是16基爾德。按照慣例,能置辦起全套裝備的長矛兵或者自己購置包含火在內的全套火手裝備的士兵,都可以按月領取8基爾德的佣金。而普通傭兵則是斯基爾德,這才是雙酬傭兵的由來,因此,除了雙手劍外,許多都卜勒劍士也會使用長戟、長柄戰斧之類的雙手武器。

在戰鬥中,雙手劍士通常被安排在方陣的兩端。他用雙手劍或其他武器切斷敵人的長,在敵人的陣線中製造缺口,引導士兵後退,拓寬敵人的陣線。可見,無論是瑞士人還是德意志人,在組建軍隊時都沒有放棄除長矛、火之外的其他步戰兵種,這是因為,在當時的作戰環境下,火的威力雖大,但填裝困難,射速緩慢,因此雙方的交戰往往還是以近身戰的衝擊決定勝負,正因如此,瑞士戟兵、德意志雙手劍士,這些經過嚴苛訓練並富有寶貴戰爭經驗的精銳戰士,才能在短兵相接中發揮重要的戰術作用。隨著火威力的提升,步兵近身衝擊戰術的地位變得越來越低。

按照《西方戰爭藝術》的統計,三十年戰爭開始前,長矛兵的薪酬要略高於火手或者滑膛手,但是等到戰爭結束,火手的工資就已經接近長矛兵的兩倍。三十年戰爭前後,莫里斯火輪射戰術日漸成熟,古斯塔夫方陣中的火兵們從原先的六排壓縮為更為密集的三橫排,但單位縱列的火力卻有增無減。這時的人們已然發現,一群裝填熟練、配合默契的火手可以極大的提高方陣的火力密度,但長矛兵的作用卻相對弱化,他們成了保護火兵的配角,只在敵人的騎兵或者長矛兵接近時才能起到作用。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對於騎兵部隊進行了改良,新式騎兵不再依靠手進行半迴旋射擊,重新拾起舊式騎兵的衝擊戰術,以淺縱深的列隊方式攻擊火部隊的薄弱環節。戰場上面對這些幽靈,指揮官們往往只能一面進一步強化己方騎兵,以魔法打敗魔法,一面訓練長矛兵和火兵的配合,縮短方陣對騎兵突襲的反應時間,如此一來,許多需要協調配合的兵種,地位就更加尷尬了。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型別各異、作戰方式千差萬別的步兵自然也就很難再重歸戰場,畢竟“時代不同”了。

求關於玫瑰戰爭(薔薇戰爭)的史實,重要人物,過程,相關的文學,影視作品等

英國薔嶶戰爭

英國曆史上的紅白薔嶶戰爭是因為兩大家族為了爭奪王位繼承權進行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內戰. 這兩大家族分別以紅色和白色的薔嶶作為標誌.

蘭開斯特家族 The Houses of Lancaster 紅薔嶶.

約克家族 The Houses of York 白薔嶶.

現在亦稱作紅白玫瑰戰爭.

薔薇戰爭(WarofRoses),為西元一四五五年至一四八五年間英國貴族的內戰。英法百年戰爭後期,法因聖女貞德崛起,助法王查理七世抗拒英軍,反敗為勝。英國前線失利,其聯盟布根弟公爵更撤出支援,終於由歐洲退返英國本士。除卡萊(Calais)外,英國失卻所有在法據點,英貴族紛紛攜械返鄉,遂成地方強藩。英貴族間,久因在法前線爭功積怨,彼此成仇,返鄉後時有爭端。英王亨利六世既失軍功,又乏力重振威勢,遂成積弱之勢,無法主持公義,維護地方秩序,於是放任貴族持械私鬥。貴族們以蘭卡斯泰家族與約克家族為首,分派對壘,互爭王位控制權。從一四五五年始,三十年間,戰事不斷。英國貴族戰死無數,許多舊家貴族因此絕嗣滅族。居領導地位之蘭卡斯泰家族於一四七七年絕滅,大權旁落於其支派都鐸家亨利之手(HenryofTudor)。而約克家族亦於一四八三年絕男嗣,僅遺一女伊利沙白(ElizabethofYork)。一四八五年亨利都鐸得貴族支援登英王基,翌年,娶約克家之伊利沙白為妻,結束為期三十年之恩怨,開創英近代史之第一個王朝-都鐸朝。

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 (1455年–1487年),或稱薔薇戰爭,通常指英國蘭開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和約克王朝(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之間為了英格蘭王位的斷續內戰。兩個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皇族的分支,是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後裔。玫瑰戰爭不是當時所用的名字,它來源於兩個皇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

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以倫敦坦普花園的兩朵玫瑰被拔標誌戰爭的開始。

該戰爭大部分由馬上騎士和他們的封建隨從組成的軍隊所進行。蘭開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國家的北部和西部,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南部和東部。玫瑰戰爭所導致的貴族的大量傷亡,是貴族封建力量的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導致了都鐸王朝控制下的強大的集權君主制的發展。

繼承權之爭

兩個家族之間的對立始於英王理查二世被他表兄,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四世(Henry Bolingbroke亨利·博林布魯克)在1399年推翻。 作為愛德華三世的第三子岡特的約翰(John of Gaunt)的兒子,博林布魯克對王位有不是很強的繼承權。根據先例,王位應該傳給愛德華三世的次子安特衛普的萊昂納爾(Lionel of Antwerp)的男性後裔,事實上,理查二世立了萊昂納爾的孫子羅傑·莫提梅(Roger Mortimer)為王位繼承人。但是,博林布魯克加冕為亨利四世。因為理查二世的統治不得人心,所以他得到了容忍。博林布魯克在1413年死去。他的兒子兼繼承人,亨利五世是個傑出的軍人,他在英法百年戰爭中的軍事勝利為他贏得了大量的支援度,使得他得以強化蘭開斯特的統治權。亨利五世的短暫統治經歷了一次由蘭利的埃德蒙之子劍橋伯爵理查所領導的陰謀。劍橋因在導致阿金庫戰役的戰鬥的開始時叛國而在1415年被處決。劍橋的妻子安妮·莫提梅也對王位有一定的繼承權,因為她是羅傑 ·莫提梅的女兒,所以是安特衛普的萊昂納爾的後裔。亨利五世死於1422年,而劍橋伯爵和安妮·莫提梅的兒子約克公爵理查將對懦弱的亨利六世的王位發起挑戰。

亨利六世

蘭開斯特家族方面的英王亨利六世被不受歡迎的攝政和謀士所包圍。最有名的是埃德蒙·蒲福(Edmund Beaufort)和威廉·德拉波羅(William de la Pole),他們被指責管理並且在繼續對法蘭西的百年戰爭中指揮不利。在亨利六世之下,幾乎所有在法國的英國據點,包括亨利五世所贏得的,喪失殆盡。亨利六世開始被視為昏庸的國王。而且,他還受到令人尷尬的間發性精神疾病的困擾。到1450年代,很多人認為亨利不適合他的角色。蘭開斯特國王的短暫的王朝已經被合法性的問題所持續困擾,而約克家族相信他們對王位有更強的繼承權。不斷增加的民眾不滿,眾多的封建貴族的私人軍隊,和亨利六世朝廷的使得內戰的氣候已經成熟。

當國王亨利在1453年開始遭受第一輪精神病時,攝政理事會建立了,由強大和受歡迎的約克家族的首領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Richard Plantagenet,Duke of York)任攝政王。理查很快更大膽的開始加強了他對王位的要求,他囚禁了蒲福,並在一系列和亨利的強力支持者(如諾森伯蘭公爵)的小衝突中給予他的同盟者薩爾斯堡和沃裡克以支援。亨利在1455年的痊癒挫敗了理查的野心,約克公爵很快被亨利的王后安茹的瑪格利特趕出朝廷。因為亨利是個無用的領袖,強力和上進的瑪格利特皇后成了蘭開斯特派系的實際領袖。瑪格利特王后建立了針對理查的一個同盟並和其他貴族密謀削弱他的影響力。遭受到更多挫敗的理查最終付諸武力,在1455年在聖艾班斯第一次會戰(First Battle of St Albans)中挑起爭端。

1455–1460年的初始階段

儘管國王亨利和約克公爵理查的支持者之間的武裝碰撞之前就發生過,但玫瑰戰爭的主要武裝衝突階段發生在1455年和1485年之間。

1455年5月22日,約克公爵理查領一支小部隊前往倫敦,在倫敦北面的聖艾班斯碰到趕來的亨利六世的部隊。相對規模較小的聖艾班斯第一次會戰是內戰的第一次公開衝突。理查表面上的目的是從亨利國王身邊清除"奸臣"。結果對於蘭開斯特方面是敗仗,他們失去了很多領袖,包括埃德蒙·蒲福。約克和他的同盟重新獲得他們的地位和影響力,一時間兩邊似乎都為真正進行會戰所震驚並盡力妥協。當亨利再次遭受精神疾病時,約克重新任攝政王,瑪格利特受他保護,在理事會的決策中遭到排擠。

在聖艾班斯第一次會戰之後,1455年的妥協獲得了一些成功,而約克在理事會甚至在亨利康復後保有決定性的發言權。導致衝突的問題會快重新出現了,特別是關於亨利和瑪格利特的嬰兒惠斯敏斯特的愛德華還是約克公爵應該繼承王位的問題。瑪格利特王后拒絕接受任何剝奪她兒子的繼承權的方案,而情況變得很明顯只要約克公爵和他的同盟保持軍事優勢她只能忍受這個情形。亨利在1456年出巡前往中英格蘭,瑪格利特不允許他返回—因為國王和王后在中英格蘭受歡迎而在倫敦變得更不受歡迎,倫敦的商人因為貿易的衰退和四處混亂而惱怒。在考文垂建立了朝廷。那時,新的薩摩塞特公爵亨利·蒲福接了他父親的班,成為朝廷上的寵臣。瑪格利特也說服亨利解除約克作為攝政王的職位,而約克自己返回在愛爾蘭的據點。首都的和南海岸線的海盜活動加劇了,而國王和王后仍然致力於保護他們的地位,王后為此第一次在英格蘭引入了徵兵制。同時,約克的同盟,沃裡克伯爵(綽號“國王制造者”),在倫敦作為商人階級的衛士越來越受歡迎。

1459年9月23日,隨著約克從愛爾蘭歸來,衝突開始繼續,在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發生的布洛希思戰役(Battle of Blore Heath)中,一支蘭開斯特家族的大部隊沒能阻止薩爾斯勃裡勳爵(Lord Salisbury)理查·奈維爾(Richard Neville)帶領下的一支約克家族的部隊從約克郡的米德勒姆城堡(Middleham Castel)出發並在魯德婁城堡(Ludlow Castle)和約克會師。在蘭開斯特家族在路孚德橋戰役(Batlle of Ludford Bridge)中勝利之後,三月伯爵愛德華(約克的長子,後來成為愛德華四世),薩爾斯堡,和沃裡克逃往加來(Calais)。蘭開斯特家族恢復了完全的控制,薩摩塞特被任命為Calais的總督。他驅除沃裡克的企圖被輕易挫敗了,約克家族甚至開始在1459–60年從加來發起對英格蘭海岸的幾次突襲,加劇了混亂和動盪的氣氛。

到1460年,沃裡克等人準備好發起對英格蘭的侵入,並很快在肯特和倫敦建立據點,在那裡他們有廣泛的支援。得到一個教皇代表的支援後,他們向北進軍。亨利率軍向南迎擊,而瑪格利特和愛德華王子留在北方。1460年7月10日的北安普敦戰役(Battle of Northampton)對於蘭開斯特家族是災難性的。沃裡克伯爵理查·奈維爾帶領的約克軍隊,在蘭開斯特家族的叛軍的幫助下,抓住了亨利國王並作為俘虜帶往倫敦。

調解法案(Act of Accord)

隨著軍事上的勝利,約克提出了對王位的要求,它基於蘭開斯特家族的非法性。在北威爾士登陸後,他和妻子西西里·奈維爾以君王獨有的儀式進入倫敦。國會召開了,當約克進入時直接走向王座,他可能認為貴族會鼓勵他自己佔據王位就像他們在1399年對待亨利四世那樣。但是,人們被震驚到沉默。他宣佈了對王位的要求,但貴族們,包括沃裡克和薩爾斯堡被他的傲慢所震驚;他們在這個階段沒有推翻亨利國王的企圖。他們的野心還是僅限於清君側。

第二天,約克拿出了詳細的家譜來支援他的要求,基於他是安特衛普的萊昂納爾的後裔,並獲得了更多的諒解。國會同意給予考慮並同意約克的繼承權更強;但是,在投票中他們以5票的多數決定亨利繼續為國王。1460年10月的調解法案達成妥協,它認定約克為亨利的王位繼任者,剝奪了亨利六歲的兒子愛德華王子的繼承權。約克只能將它作為最好的條件接受;它給了他所想要的大部分,特別是他被任命為王國攝政王,可以以亨利之名統治。瑪格利特和愛德華王子被逐出倫敦。調解法案對和瑪格利特結盟的蘭開斯特家族是不能接受的,他們在北方組織起一支龐大的軍隊。

蘭開斯特家族的反擊

約克公爵和薩爾斯堡勳爵在那年晚些時候離開倫敦以加強在北面對抗瑪格麗特王后的軍隊的據點,她據報告已經在約克市聚集部隊。1460年聖誕,理查在韋克菲爾德(Wakefield)附近的山得爾城堡(Sandal Castle)採取守勢。雖然瑪格利特的軍隊的人數是理查的軍隊的兩倍以上,12月30日,約克還是下令他的部隊離開城堡出擊。他的軍隊在韋克菲爾德戰役 (Battle of Wakefield)中慘敗。理查在戰鬥中被殺,而薩爾斯堡和理查17歲的兒子瑞倫伯爵埃德蒙(Edmund,Earl of Rutland)被捕並被砍頭。瑪格麗特下令將三人的頭掛在約克的城門。

根據調解法案,Wakefield的事件使得三月伯爵愛德華,即約克的長子,成為約克公爵和王位的繼承人。薩爾斯堡的死同時使他的繼承人沃裡克成為英格蘭最大的土地所有者。瑪格利特北上到蘇格蘭繼續尋求蘇格蘭的幫助。蘇格蘭王後蓋爾德雷的瑪麗(Mary of Gueldres)同意給瑪格利特一支軍隊,條件是英格蘭割讓貝里克(Berwick)鎮給蘇格蘭並把她女兒許配給愛德華王子。瑪格利特同意了,但她沒有錢付給他的軍隊,所以她允諾在南英格蘭的富人無掠奪,只要掠奪不發生在特倫特河(Trent)以北。她把軍隊帶到金斯敦赫爾(Kingston upon Hull),一路上招募更多人手。

約克的愛德華在這個時候迎擊從威爾士到達的潘布魯克(Jasper Tudor, 1st Duke of Bedford|Pembroke),並在斯羅普郡(Shropshire)的莫提梅路口戰役(Battle of Mortimer's Cross)中完敗他們。他用清晨三個太陽的“幻象”來激勵戰士(一種稱為“幻日”(parhelion)的現象),告訴他們這是勝利的徵兆,並代表著約克的三個兒子—他自己,喬治和理查。這也導致後來愛德華採用燦日(sunne in splendour)的符號作為個人徽章。

瑪格利特那個時候已經向南移動,所到之處一片浩劫,她的軍隊在掃過富裕的英格蘭南方的時候通過掠奪在所征服的土地上的戰利品來支援開銷。在倫敦,沃裡克以此為宣傳在整個南方強化對約克家族的支援——考文垂鎮改變陣營投靠約克家族。沃裡克沒能及時建立一支軍隊,沒有愛德華部隊的增援,他在聖艾班斯因為蘭開斯特家族的提前到來措手不及被抓獲。在聖艾班斯第二次戰役中,王后贏得了蘭開斯特家族最有決定性的勝利,在約克家族的部隊逃離時留下了亨利國王,他安然無恙在一棵樹下被找到。亨利在戰役之後立刻封了三十名蘭開斯特家族的戰士為騎士。隨著蘭開斯特軍隊向南進發,一波恐懼的氣氛席捲倫敦,到處是野蠻的北方人將要洗劫該城的流言。倫敦人關閉城門並拒絕提供食物給王后的軍隊,他們就在周圍的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和密德塞克斯(Middlesex)劫掠。

約克家族的勝利

愛德華在這個時候在和沃裡克會師後從西面向倫敦行軍。由於和王后向北往丹斯泰堡(Dunstable) 的撤退巧合,這使得愛德華和沃裡克得以帶軍隊進入倫敦。他們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並從這個基本上是支援約克家族的城市得到了錢和補給。愛德華現在不能僅僅宣稱為國王除去奸臣。隨著他父親和兄弟在Wakefield被殺,這已經成了爭奪王位的戰爭。愛德華現在需要得到授權,而這似乎正在到來,因為當倫敦主教向倫敦的民眾徵詢意見時,他們以“愛德華國王”的呼聲作出回答。這很快得到了國會的確認,愛德華在一個倉促安排的儀式中在惠斯敏斯特大教堂在歡樂的氣氛中非正式的登基了。愛德華和沃裡克就這樣佔領了倫敦,雖然愛德華宣誓他在亨利和瑪格利特被處決或流放之前不會舉行正式加冕。他也宣佈根據調解法案亨利因為縱容王后起兵對抗他的合法繼承人而失去了王位;雖然這時這已經被廣泛的論證為愛德華的勝利僅僅是王位的合法繼承人得到了恢復,而亨利和他所有的蘭開斯特家的前任都不是合法的。這個論證就是國會上一年所接受的理由。

愛德華和沃裡克然後向北進軍,一邊聚集起一支大軍,並在Towton和同樣壯觀的蘭開斯特軍隊交戰。在約克附近的Towton戰役是玫瑰戰爭中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戰役。兩邊都同意問題將在那天得到解決,沒有任何妥協。估計40-80,000人蔘加了戰鬥,其中超過20,000人在戰役中 (和之後)被殺,在當時是個巨大的數字,並是在英格蘭土地上單日死亡人數的最高紀錄。新國王和他的軍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蘭開斯特家族滅亡,其大多數首領被殺。和他們的兒子愛德華一起等在約克的亨利和瑪格利特在得知戰況後向北逃跑。很多幸存的蘭開斯特貴族加入了愛德華國王的陣營,其餘未叛變的被趕到北部邊界地區和一些威爾士的城堡中。愛德華前進並佔領約克,在那裡他見到了他父兄和薩爾斯堡的腐爛的頭顱,這些很快就被戰敗的蘭開斯特領主們的頭所代替,例如臭名昭著的Skipton-Craven的Clifford勳爵,他曾在Wakefield戰役後下令處決愛德華的兄弟Rutland伯爵 Edmund。

亨利和瑪格利特逃到蘇格蘭,在那裡他們帶在詹姆斯三世(James III of Scotland)的皇家朝廷,兌現他們先前關於割讓Berwick給蘇格蘭的許諾,並領導那年晚些時候的對Carlisle的入侵。但由於缺錢,他們很快被正在根除北部郡縣的蘭開斯特勢力的愛德華的人所擊退。

愛德華四世的正式加冕於1461年6月在倫敦舉行,他作為英格蘭的新國王從他的支持者那裡得到了熱烈的歡迎。愛德華得以在平安統治十年。

在北方,愛德華在1464年之前沒有取得完全的控制,除了幾次叛變,幾個蘭開斯特指揮官佔據了幾個城堡數年。Dunstanburgh, Alnwick (波西(Percy)家族的據點)和Bamburgh是最後陷落的城堡的其中幾個。最後一個投降的蘭開斯特的城堡是強大的堡壘Harlech(威爾士),它在1468年經過7年圍城後投降。廢輟了的國王亨利在1465年被捕,囚於倫敦塔,以當時而言,他受到了相當的優待。

1464年又有兩次蘭開斯特叛亂。第一次衝突是4月25日的Hedgeley荒原戰役,第二次是5月15日的Hexham戰役。兩次叛亂都由沃裡克的兄弟約翰·奈維爾(John Neville, 1st Marquess of Montagu)所平定。

1469–71年間衝突的繼續

1467–70年間,國王愛德華和他曾經的良師益友,權利強大的沃裡克伯爵奈維爾之間的關係急劇惡化。這有幾個原因,但都主要起源於愛德華1464年決定祕密和伊麗莎白·伍德維爾(Elizabeth Woodville)結婚。愛德華後來宣佈關於他結婚的新聞為既成事實,使得沃裡克極為尷尬,因為他曾商議愛德華和一位法國新娘的聯姻,他認為有和法國結盟的必要。當伍德維爾家族在朝廷上比奈維爾家族受寵時,尷尬轉成了苦澀。其他的因素和沃裡克的幻想破滅交織在一起:愛德華傾向於和勃艮第(而不是法蘭西)結盟,以及愛德華不情願他的兄弟克拉倫斯公爵喬治(George, Duke of Clarence)和Gloucester公爵理查分別娶沃裡克的女兒伊莎貝爾·奈維爾(Isabel Neville)和安妮·奈維爾(Anne Neville)為妻。而且,愛德華的受歡迎程度在此期間也處於減退狀態,因為高昂的稅率和法律與秩序的經常性中斷。

到1469年,沃裡克和愛德華嫉妒和善變的弟弟喬治結成了同盟。他們組織了一支軍隊在Edgecote荒原戰役擊敗國王,並把愛德華扣在約克郡的 Middelham城堡。沃裡克處決了王后的父親Rivers第一伯爵Richar Woodville。他迫使愛德華在約克召集國會,計劃將愛德華宣佈為非法並將王位傳給Clarence作為愛德華的明顯繼承人。但是,國家處於混亂,愛德華能夠喚起他弟弟Gloucester公爵理查和大部分貴族的忠誠心。Gloucester在領著大軍前來解放了國王。

沃裡克和Clarence被宣佈為叛國者並逃往法蘭西,那裡路易十一在1470年正受到Anjou的瑪格利特要他侵入英格蘭並幫她受俘的丈夫重新取得王位的壓力。正是路易建議沃裡克和瑪格利特建立聯盟,這個想法曾經為敵的兩方面一開始都不覺得好笑,但最後在意識到潛在的利益時又都同意了。但是,雙方無疑同床異夢:沃裡克需要一個傀儡國王亨利或是他年輕的兒子;瑪格利特要重新獲得她家庭的領域。無論如何,沃裡克的女兒安妮·奈維爾和瑪格利特的兒子前威爾士親王威斯敏斯特的愛德華的婚事被安排了,沃裡克並於1470年秋侵入英格蘭。

這次輪到愛德華四世逃離,當約翰·奈維爾轉而支援他的兄弟沃裡克時。愛德華對奈維爾從北面來的大軍的到來措手不及只得命令軍隊分散。愛德華和 Gloucester從Doncaster逃到海岸線然後從那裡去往荷蘭並於勃艮第。沃裡克成功從法蘭西侵入,他的解放並恢復亨利六世王位的計劃很快有了結果。10月,亨利六世在倫敦的街上作為復位的國王,而愛德華和理查被宣佈為叛國者。但沃裡克的成功是短暫的。受到路易國王許諾的在尼德蘭的領土的,他過度擴張了他的計劃並隨法蘭西國王侵入勃艮第。這導致勃艮第的勇敢者查爾斯(Charles the Bold)支援愛德華。在1471年他提供資金和軍隊發動對英格蘭的入侵。同年愛德華在Barnet戰役擊敗沃裡克。蘭開斯特的其餘部隊在 Tewkesbury戰役被滅,蘭開斯特的王位繼承人威斯敏斯特的愛德華王子被殺。亨利六世很快(1471年,5月14日)被謀殺,強化了約克家族對王位的佔有。

理查三世

1471年愛德華四世的復位有時被視為玫瑰戰爭的結束。在愛德華其餘的統治時期和平恢復了,但是在1483 年他突然死去之後,和王朝的混亂又爆發了。愛德華四世治下,王后伍德維爾德親戚(Rivers第二伯爵安東尼·伍德維爾和Dorset第一侯爵托馬斯 ·格雷和其他憎恨伍德維爾新取得的在朝廷上的地位並視他們為渴望權力的暴發戶的人之間形成了派系鬥爭。當愛德華過早死去,他的繼承人愛德華五世才12歲。伍德維爾家族處於可以影響年輕國王將來的統治的地位,因為愛德華五世在Ludlow在Rivers伯爵的監管下成長。這對於反伍德維爾的派系來講是不可接受的,在爭取攝政王位置和內閣的控制權的鬥爭中,有愛德華四世在病榻上任命為英格蘭攝政王的愛德華的弟弟Gloucester公爵理查成為反伍德維爾派系事實上的領袖。

在William Hastings和Henry Stafford的幫助下, Gloucester在白金漢郡的Stony Stratford從伍德維爾家族那裡俘獲了年輕的國王。此後愛德華五世被Gloucester拘禁於倫敦塔,後來他的弟弟9歲的約克公爵理查也被送到那裡。控制了兩個男孩之後,理查宣稱愛德華四世和伊麗莎白·伍德維爾的婚姻非法,所以兩個孩子是私生子。國會表示同意並啟動Titulus Regius法案,正式任命Gloucester為理查三世。受關押的兩個男孩,也被稱為“塔裡的王子(Princes in the Tower)”,失蹤了,可能被謀殺了;被誰謀殺以及誰下的命令現在依然是英格蘭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主題之一。

因為理查是約克家族方面最傑出的將領,很多人接受了他為一個更能保持約克家族權力地位的統治者,而不是一個必須通過攝政委員會進行統治的男孩。另一方面,蘭開斯特家族希望集中於亨利·都鐸,其父親里奇蒙第一伯爵埃德蒙·都鐸是亨利六世的同父異母兄弟的一個私生子。但是亨利對王位的繼承權是通過他母親瑪格利特·蒲福(Margaret Beaufort),她是愛德華三世的後裔,因為她是約翰·蒲福的後代,而約翰是愛德華三世的孫子,也就是岡特的約翰的私生子。

亨利·都鐸

1485年,亨利·都鐸的軍隊在Bosworth Field戰役擊敗了理查的軍隊,亨利成了國王亨利七世。然後亨利通過娶愛德華四世的女兒,約克家族最佳的繼承人約克的伊麗莎白為妻來鞏固他的統治。這樣,他重新統一了兩個王族,把紅玫瑰和白玫瑰這兩個對立的符號合併到紅白都鐸玫瑰的徽章中。亨利通過一有機會就處決其他可能的王位繼承人來確保他的地位,其子亨利八世繼續了這個策略。

很多史學家以亨利七世繼位為玫瑰戰爭結束的標誌。其他人則認為玫瑰戰爭直到1487年的斯托克戰役(Battle of Stoke)之後才結束,該戰役因一名王位的偽冒者的出現而發生,一個名為Lambert Simnel的男孩長得很像約克家族最佳的男繼承人沃裡克伯爵。偽冒者的計劃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因為年輕的伯爵還活著並被亨利國王所拘禁,所以沒人真正懷疑過他除了騙子還能是什麼。在斯托克,亨利擊敗了林肯伯爵約翰·德拉波羅的軍隊(John de la Pole, Earl of Lincoln) — 他被理查三世任命為繼承人,但是在Bosworth戰役之後被亨利取消 — 這樣約克家族剩餘的抵抗實際上被除掉了。Simnel在叛變中的活動被赦免並被送去王室廚房工作。

主要人物

英格蘭國王

亨利六世(Henry VI of England)(蘭開斯特家族)

愛德華四世(Edward IV of England)(約克家族)

愛德華五世(Edward V of England)(Yorkist)

理查三世(Richard III of England)(Yorkist)

亨利七世(Henry VII of England)(Tudor)

主要對立人物 1455-1487年

約克家族

約克第三公爵理查·金雀花(Richard Plantagenet,3rd Duke of York)

沃裡克第十六伯爵理查·奈維爾(Richard Neville,16th Earl of Warwick)(“國王制造者”)

薩爾斯堡第五伯爵理查·奈維爾(Richard Neville,5th Earl of Salisbury)

Montagu第一伯爵約翰·奈維爾(John Neville,1st Marquess of Montagu)

肯特第一伯爵威廉·奈維爾(William Neville,1st Earl of Kent)

Fauconberg的雜種(Bastard of Fauconberg)

蘭開斯特家族

諾桑博蘭第二伯爵亨利·波西爵士(Henry Percy,2nd Earl of Northumberland)

諾桑博蘭第三伯爵亨利·波西(Henry Percy,3rd Earl of Northumberland)

索摩塞特第二公爵埃德蒙·蒲福(Edmund Beaufort,2nd Duke of Somerset)

索摩塞特第三公爵亨利·蒲福(Henry Beaufort,3rd Duke of Somerset)

沃裡克第十六伯爵理查·奈維爾(Richard Neville,16th Earl of Warwick) (改變陣營)

彭布魯克伯爵賈斯帕·都鐸(Jasper Tudor,1st Duke of Bedford,Jasper Tudor, Earl of Pembroke)

克里福德勳爵(Lord Clifford)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戰爭?

莫斯科保衛戰(1941~1942年)作為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戰役,被永久載入史冊。重溫其中的一些真實故事,可以讓我們再次領略蘇聯軍民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機智與勇敢。 故事之一:以二當九,以少勝多 1941年12月2日,蘇聯飛行員梁贊諾夫和帕爾莫斯科保衛戰中的10個真實故事什科夫駕駛兩架殲擊機在莫斯科西區進行巡邏時,在帕夫什諾區與德軍的九架梅塞施密特BF-109戰鬥機遭遇。雖然以少對多,但兩名飛行員憑藉高超的駕駛技巧同敵機頑強周旋,成功地捍衛了莫斯科空中安全,並擊落敵機一架。 故事之二:騎兵PK坦克,創造戰爭神話 1941年11月29日,在解放卡什拉市郊的皮亞特尼察村時,別洛夫少將率領的紅軍第一近衛騎兵軍摧毀德軍16輛坦克,創造了騎兵PK坦克的戰爭神話。 故事之三:放水破冰,阻敵追擊 別洛勃羅夫上校率領的蘇軍第78師曾在離伊斯特拉市3~4公里處構築防線,以掩護第16軍撤離。當時,德軍已經開始踏著伊斯特拉水庫上厚厚的冰層,抄近路追趕上來。萬分危急時刻,第16軍指揮部下令開啟水庫閘門。3米高的水流沿著伊斯特拉河谷奔湧而下,一瀉數百公里。水庫水位急劇下降,使上面的冰層迅速塌陷。德軍停止前進的步伐,延誤了數天的戰機,而此時蘇軍已經佔據了新的有利陣地。 故事之四:裝甲列車上前線 1941年11月28日夜,德軍第7坦克師佔領了亞赫羅馬以及伏爾加河上的一座橋樑,並將10輛坦克調遣至伏爾加河東岸。時任蘇軍第1突擊軍軍長的庫茲涅佐夫中將命令第73號裝甲列車出擊迎敵。結果蘇軍的這些鐵道兵也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一舉殲滅德軍10輛坦克和700多名士兵。 故事之五:43名陣亡烈士 1941年11月16日,德軍用兩個坦克軍的兵力攻打蘇軍第316步兵師的前沿陣地。在杜勃塞科沃鐵路會讓站附近,指導員克洛奇科夫率領28名反坦克手擊退了德軍50輛坦克的攻擊,擊毀了其中18輛。28名英勇的紅軍戰士全部戰死疆場,後來被追授蘇聯英雄稱號。就在同一天,在離杜勃塞科沃1.2公里處的別捷利諾區,15名戰士在消滅了德軍5輛坦克和約1個排的德軍後,全部殉難,事後只有指導員維赫列夫獲得英雄稱號。這些頑強的紅軍戰士以血肉之驅鑄起牢固的防線,為大部隊的撤退贏得了寶貴時間。 故事之六:拯救莫斯科的“雞毛信” 克拉斯納亞-波里揚納淪陷後,莫斯科以完全處於德軍重型火炮的打擊範圍之內。從1941年11月30日起,德軍開始向克拉斯納亞-波里揚納調遣炮兵部隊,其射程可達到20公里。當地學校的女教師葉蓮娜.戈羅霍娃偷偷給蘇軍指揮部寄送了一張便條,上面準確地標出德軍炮兵陣地的具體位置。便條送到前線部隊後,蘇聯官兵如獲至寶,迅速組織炮兵反擊,一舉端掉了德軍的一個炮兵連。 故事之七:“蘇聯版的王小二” 1941年12月11日,莫斯科謝列布裡揚諾—普魯斯克區的老飼馬員伊萬.彼德羅維奇將一支由40輛汽車組成的德軍車隊帶入了大峽谷中,結果德軍被“擱淺”在谷底,進退兩難。惱羞成怒的德國鬼子殘酷地將伊萬殺害。 故事之八:奇妙的氣球之旅 莫斯科保衛戰期間,為了干擾德國的轟炸機,蘇軍在莫斯科上空放置了數百個氣球。1941年12月6日,一個哨位的氣球繩索突然斷裂。負責守護的中士德米特里.維裡古拉反應迅速,一把抓住繩索的斷裂處,幾分鐘後,便隨氣球一起上升至1500米的高空。當時夜裡的氣溫下降到了-38度C,但是維裡古拉憑藉頑強的毅力,沿繩索攀至氣囊處,擰開專用氣閥,放氣後氣球開始緩緩墜落,最終在離原哨位110公里處的地方順利著陸。為表彰維裡古拉誓死捍衛軍隊貴重財產的可貴精神,上級授予他紅旗勳章。 故事之九:孤身奮戰震敵膽 莫斯科保衛戰期間,在離傑多夫斯克城兩公里的涅費多沃村,發生了一場最不可思議的坦克戰。12月7日,帕維爾.古德濟中尉駕駛一輛KB-1坦克同德軍18輛坦克交火。KB坦克摧毀了敵軍10輛坦克。敵其餘坦克倉皇逃竄。帕維爾因戰績輝煌而被授予列寧勳章。 故事之十:“兩個卓婭” 卓婭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蘇聯女英雄。她是蘇軍9903特種部隊的偵察員,1941年11月29日被捕後遭德國鬼子殺害。1942年2月16日,卓婭被追授蘇聯英雄稱號。 其實,在11月29日那一天,還有一位蘇軍女偵察員、卓婭的戰友沃洛申娜也英勇就義。但是一直到1994年,沃洛申娜才被追授英雄稱號。

簡述西歐封建國家形成的三種方式。

法蘭克王國的建立 法蘭克人原來住在萊茵河下游,分成幾個部落,後來逐漸向南擴張。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時候,他們已經散佈到高盧東北部的廣大地區。五世紀晚期,法蘭克人的一個部落首領克洛維(481—511年在位)聯合其他法蘭克人部落首領,大舉進攻,擴大佔領地區,486年左右,他最後清除了西羅馬帝國在高盧的殘餘統治勢力。以後,他集中力量對付高盧的日耳曼人,勢力一天天強大起來。克洛維是一個有才能的部落首領,但是他凶狠、殘暴,在戰爭中不斷加強自己的權力。有一次,克洛維的軍隊搶到一批戰利品,其中有屬於教堂的一隻珍貴的廣口瓶。主教派人來向他要求收回這隻瓶子,當戰士們在蘇瓦鬆分配戰利品的時候,克洛維就要求戰士們把瓶子讓給他。但是按照部落習慣,軍事首領只能用抽籤的方法同普通戰士分享戰利品。這時,一個戰士舉起戰斧,把瓶子打碎,說道:“除了你自己抽中的那份東西以外,這隻瓶子你一點也拿不到手。”克洛維默不作聲。第二年,在檢閱軍隊的時候,克洛維走到那個戰士面前,故意責備他武器保管得不好,隨即舉起戰斧,猛然劈開他的頭顱,說道:“你在蘇瓦鬆的時候就是這樣對待瓶子的。”在場的戰士目瞪口呆,誰也不敢吭聲。這表明,克洛維掌握的已經不只是原來部落首領的權力,它已經大大地增強了。

那時候,教會保持著強大的力量,對人民實行著精神統治。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克洛維在496年率領三千親兵皈依教。從此以後,他和教會聯合起來,當時教的阿里烏斯教派已經流傳到其他日耳曼人中間,它同羅馬教會在教義上存在分歧,被教會視為“異端”,克洛維往往以此為藉口去征討他們。教會大力支援,稱讚他的侵略行動是符合上帝意圖的“可喜”行為。

六世紀初,法蘭克人已經征服了大部分高盧。克洛維用陰狠的手段翦除其他法蘭克部落首領,建立了統一的法蘭克王國。奠定了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的統治。

克洛維的子孫繼續擴張領土,勃艮第王國、南部的普羅旺斯地區、萊茵河以東的圖林根等地區,都併入法蘭克的版圖。

法蘭克王國走向封建化 征服高盧前夕,法蘭克人生活在氏族公社裡,還不知道土地私有。長期的出征,不斷的遷移,使原來的氏族組織互相混合。定居在新徵服土地上的法蘭克人,不再按照血緣關係結合成氏族公社,他們按照居住地域組成農村公社。農村公社起初實行土地公有,耕地分給各家世代使用,但是不能自由轉讓。六世紀末,耕地逐漸成為可以轉讓的私產,只有牧場、樹林和河塘歸公社成員共同使用。那時候,自由農民的農村公社是法蘭克社會的基層組織。

在新徵服的土地上,除了建立起農村公社以外,原來屬於西羅馬皇室的巨大地產,還有許多未開墾的土地,都被法蘭克國王佔為私有。國王把一部分土地賞賜給自己的親兵和官吏。這些人繼承了羅馬統治階級的大地產,沿用原來那種剝削方式,他們在佔有的地產上剝削隸農和殘存的奴隸勞動。這樣,在法蘭克人中間出現了大土地私有制。

法蘭克國王還把土地賞賜給教會。原來在高盧的不少羅 馬大土地所有者也保留了下來。他們和法蘭克上層人物逐漸合流。這些新興的法蘭克貴族和舊有的高盧—羅馬貴族共同成為法蘭克王國的統治階級。

克洛維以後,法蘭克王國的土地所有制繼續發生變化。克洛維的子孫連年混戰,捐稅繁多。農民負擔兵役長期出征,貽誤農時。軍隊沿途焚燒搶劫,弄得土地荒蕪,長年歉收,威脅著農村公社裡廣大農民的生存。既然這時土地已經可以轉讓,大土地所有者就乘人之危,把貧苦農民的土地兼併到自己的手裡。教會也利用宗教迷信或偽造檔案等欺騙手段,把農民的土地攫取過來。許多農民不堪官吏和豪強的勒索壓迫,不得不把土地“獻給”附近的貴族或教會,請求給予“庇護”,並且以交地租和服勞役為條件,再請求把那塊土地“發給”自己耕種。這種做法叫做“委身式”,從此,農民變成教俗貴族的“人”,失去了土地所有權,也失去了人身自由,淪為依附於主人、固著在土地上、受主人剝削奴役的農奴。同時,原來的隸農和殘存下來的奴隸也逐漸轉化成農奴。

法蘭克的自由農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隨著大地產的不斷增長,自由農民卻一天天減少,國家的財源和兵源受到很大影響。為了應付這種局面,八世紀中期,法蘭克國家推行一種采邑制度。國王不再無條件地賞賜土地,而是把土地作為采邑,連同耕種土地的農民,一起分封給親近的貴族。受封的貴族必須向國王宣誓效忠,打仗的時候,他要率領部下,騎著自備的戰馬,帶著自備的武器,聽候調遣。采邑不得世襲,受封者如果不履行兵役,即須歸還採邑。由於農民是隨同土地一起被分封的,因此隨著采邑制的推廣,越來越多的農民被推向農奴的境地。

查理曼帝國 克洛維死後,法蘭克王國被他的四個兒子瓜分。以後,他的子孫分據各地為王,能作全王國國王的不多。而且,他們中間的許多人沉溺安樂,無所作為,大權逐漸落到宮相手裡。751年宮相丕平(即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加洛林王朝取代了墨洛溫王朝。繼承丕平的查理是法蘭克國家最著名的國王,在他統治期間(768—814年),國勢空前強盛。他在位四十六年,發動了五十多次戰爭。為了侵佔更多的土地,奴役更多的農民,即位不久,他就進攻住在萊茵河下游和易北河之間的一支日耳曼人——薩克森人。薩克森人英勇抵抗,頑強地保衛自己的自由。查理雖然幾次打敗薩克森人,但是法蘭克部隊剛一撤走,那裡就又爆發新的起義。為了粉碎薩克森人的反抗,查理兼用暴力和宗教的手段,一面殘酷燒殺,實行嚴刑峻法,一面強行推行教,對拒不接受教,闖入教堂搶劫或行竊者,處以死刑。這樣斷斷續續經過三十多年的時間(772—804年),查理才征服薩克森人。

查理銅像

薩克森人接受洗禮見圖版(14)

在薩克森戰爭期間,查理還征服倫巴德王國,把義大利北部併入版圖。他又兩次越過比利牛斯山脈,進軍西班牙,奪取了西班牙東北部的一片土地。向東,他的勢力擴張到多瑙河的上游和中游。經過一連串的戰爭,法蘭克王國的版圖西南達到西班牙的厄布羅河,北鄰北海,東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義大利的大片土地,幅員廣闊,盛極一時。800年,羅馬教皇授予查理“羅馬人的皇帝”的稱號,藉以象徵他繼承了西歐的羅馬帝國。歷史上因此稱查理為查理曼,意思是查理大帝。他統治的國家被稱為查理曼帝國或查理大帝帝國,首都亞琛。

教皇為查理加冕見圖版(15)

查理把戰爭中所奪取的土地大部分分給親兵和臣屬,采邑制度也在日漸推廣,加上豪強貴族和教會的掠奪,到九世紀,組成法蘭克農村公社的自由農民幾乎已經消失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佔了統治地位。

查理曼帝國的 查理曼帝國是依靠軍事力量建立起來的,不具備實行集權的經濟基礎。各地區缺乏經濟聯絡,莊園中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城市和商業不發達,都成了帝國的因素。查理死後,帝位由兒子路易(814—840年)繼承。這時大封建主勢力強大,不再服從統治。路易的兒子們彼此爭權奪地,對父親發動了戰爭,隨後他們相互間又挑起混戰。路易死後,他的三個兒子於843年在凡爾登締結條約 ,把帝國分割為三部分,大體說來,查理(綽號禿頭查理)得到些耳德河、索恩河和羅訥河以西的土地,這就是西法蘭克王國;路易(綽號日耳曼人路易)得到萊茵河以東的土地,這就是東法蘭克王國;長子羅退耳得到東、西法蘭克王國之間的地帶和在義大利的領土,並且承襲皇帝稱號。這三部分是後來西歐的三個主要國家法蘭西、德意志和義大利的雛形。在德意志和義大利,加洛林王朝的政權在十世紀初即已喪失;在法蘭西保持到了十世紀末。當時,歐洲封建割據盛極一時,大大小小的封建王公在各地稱王稱霸。

查理曼帝國的

英吉利王國的形成 同歐洲隔海相望的不列顛島上,很早就有人在那裡生活。公元一世紀中期,羅馬軍隊侵入不列顛。羅馬在這裡派駐軍團,修築碉堡,統治當地人民。羅馬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親自到過不列顛,在英格蘭北部修築起一道橫貫全島的防禦長城,它的殘跡今天依然可見。羅馬所控制的地方包括不列顛島的南部和中部,它的勢力一直維持到五世紀初。到那時候,日耳曼舉入侵羅馬帝國,羅馬為了保衛帝國邊境,只好逐漸撤回駐紮在不列顛的軍團。五世紀中期,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魯、薩克森、朱特等部落渡海來到不列顛,但是他們遇到當地居民的猛烈反抗。經過大約一百五十年的時間,他們才征服了不列顛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盎格魯·薩克森人等來到不列顛後,建立起許多小王國,各王國不斷戰爭,互相兼併,七世紀初,合併為七個小王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大約在這同時,羅馬教在盎格魯·薩克森人等日耳曼人中間紮下了根。

羅馬在不列顛所築的長城遺址

和歐洲所發生的情況一樣,盎格魯·薩克森人等在征服和國家形成的過程中,氏族制度逐漸解體,農村公社代之而起。封建制度在各個王國逐漸形成起來。

八世紀末,諾曼人的一支丹麥人入侵不列顛島,在抵抗丹麥人的過程中,英格蘭七國中的威塞克斯在九世紀早期把各王國聯合起來,形成統一的英吉利王國。在後來抵抗丹麥人的鬥爭中,英王阿爾弗烈德(871—899年)成為傳奇式的英雄人物。

諾曼人的入侵 在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今天的丹麥一帶,居住著諾曼人。八、九世紀時,他們還處在氏族社會階段,主要過著捕魚和打獵的生活。諾曼人善於造船和航海,他們常常乘著船頭飾有木龍的大木船,在軍事首領的率領下,成群結隊地揚帆出航,有時飄洋過海,有時溯流而上,到其他地方去從事貿易活動,用本地出產的乾魚和毛皮換取糧食、葡萄酒和武器,或者去進行海盜式的掠奪。他們經常侵襲不列顛、愛爾蘭、法蘭西等地方,甚至到倫敦和巴黎擾搶劫。886年,他們圍困巴黎達八個月之久。

諾曼人的船

諾曼人遷入西歐的一些地區,逐漸在那裡定居下來。九世紀初,諾曼人在英格蘭東北部建立丹麥區。十世紀初,西法蘭克國王迫不得已把西北部的一片地方讓給了諾曼人,諾曼人的首領作為國王的臣屬,以公爵的身分領有其地。這塊地方因此得名為諾曼底,這就是諾曼底公國的由來。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要求英國王位,帶兵渡過海峽,侵入英國。哈斯丁斯附近一戰,威廉擊敗了英王哈羅德的軍隊,隨後進入倫敦,於同年12月登上了英國土位。他就是英國曆史上的征服者威廉。此後,諾曼量湧入,成為英國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一世紀初,諾曼人由海路進入西西里島和義大利南部,十二世紀在這裡建立兩西西里王國。諾曼人在這些地方定居下來之後,逐漸地與當地居民融合。

參考資料:http://www.jswxyx.com/book/books/FangDIURL/001/html/ggggg1012827/jmxj_32.htm

我最喜歡的朝代

斯塔夫三世

古斯塔夫三世(Gustavus III,1746-1792),瑞典國王(1771-1792)。Adolphus Frederick的兒子和繼承者。當古斯塔夫登上王位時,發現國家被內爭撕碎了。農民、貴族、教士和的衝突之外,還有積極的擁法國派和保守的擁派的衝突,他調和的努力失敗,於是通過政變獲得控制(1772年)。他經濟改革,建立數一數二的艦隊,宗教寬容。模仿凡爾賽宮廷。1788年與卡瑟琳女皇開戰,一個高階軍官的叛變危害甚大,同時丹麥人也在挑唆下入侵,英國和普魯士聲援。通過又一次政變(1789),古斯塔夫加強了王權。隨後打敗了人。正當他打算組織同盟干涉法國時,在蒙面舞會上他被貴族刺殺。繼位者是古斯塔夫四世。

http://ke.baidu.com/view/917237.htm

1771年古斯塔夫三世(Gustav III)即位。其時的瑞典已被連年的戰爭、歉收、國會中的派系爭鬥、普遍的搞得國勢頹敗,民不聊生。古斯塔夫三世在法國接受教育,並且深為法國國家絕對主義思想所影響。1772年和1789年他發動了兩次不流血的軍事政變,通過新的法令,廢除了自由時期所有的基本法律,國會的權力受到,而國家的行政權力得到增強,1766年的《出版自由法》被一項新的對新聞出版自由進行嚴格的法律所替代,新聞出版自由回到壓制和事先審查的狀態。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初期。19世紀初,古斯塔夫三世的繼承人因戰敗退位,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瑞典於1809年進行了改革,並於1810年制定了新的《出版自由法》,重新確立了出版自由,但是不久又出現反覆。拿破崙手下的一位法國將軍成為瑞典國王(卡爾·約翰,Karl John),他就任後不久就暴露了其的本性,實行了祕密制度,並且在1812年以一項新的更為苛嚴的法律取代了2年前制定的《出版自由法》,該法規定了一個沒收程式,對新聞出版自由進行進一步的,規定不經審判就有權沒收任何報社。然而,卡爾·約翰統治沒有能夠維持長久,到他統治的後期,特別是他的兒子在位時,國王的權力受到國會以及各種社會力量的有力制約,瑞典社會再次進入一個自由的時期,上述針對新聞媒體的沒收程式被廢除。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時的需要,頒佈了一些出版自由的措施。戰後有必要取消這些措施,恢復並擴大公民的新聞出版自由,為此,1949年瑞典國會通過了現行的《出版自由法》,並在經過長期爭論後,於1991年制定了《表達自由法》,作為《出版自由法》的補充。

--------------------------------------------------------

瑞典歷史學家安德鬆說:“瑞典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帝王史。”這觀點即使在瑞典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國王在瑞典歷史上,尤其是在中近代歷史中曾起過重大,有時甚至是決定性作用。古斯塔夫•瓦薩是現代瑞典的締造者,是他建立起集權的、世襲的瑞典封建王國;其孫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南征北戰,開疆拓土,使瑞典成為歐洲強國;卡爾十四世則是瑞典現行的和平中立的奠基人。王族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瑞典的歷史。

瑞典作為國家,形成於11世紀,即海盜時期末葉(約1050年前後)。但由於缺乏詳實史料,歷史學家至今無法對其具體形成過程給予出明確解釋。

在歷經近千年的歷史變遷中,瑞典先後共有69位國王(女王)*登上了御座,這也包括當今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通過拙作,讀者不難發現瑞典王族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建立在古代原始民主基礎上的民主傳統。這種民主傳統不同於現代民主,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為現代民主的建立和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海盜時期(8-12世紀)的瑞典仍停留在歐洲古代的氏族社會裡,實行部落議事制。據說那時海盜被捕後,人人都說他們自己是首領。史學家認為,他們集體行動的各種事項也許確是經全體成員討論決定的。瑞典人至為其海盜時期振奮人心的歷史驕傲。他們奉海盜為頂天立地的英雄,頌揚他們驍勇善戰,充滿豪氣;南征北討,所向無敵;在波濤洶湧的海上與自然搏鬥的大無畏精神和高超的造船技術。海盜為他們留下一部驚天動地的歷史,也為他們留下尊重民主的精神。

據可靠文字記載,瑞典各地從9世紀起就建立起公民大會制度:村民大會、教區大會和省級大會。各級公民大會按期召開,討論和決定各自範圍之內的事,如訂立村約民規、解決糾紛,決定何時播種、何時收割、何時海盜船出海等。省級公民大會的一個重要任務是選舉或廢黜國王。

埃裡克•塞蓋爾斯薩爾(“常勝國王”)也許是瑞典歷史上第一個被當時大部分地區首領承認的國王。據說他在塞格圖納建城,於公元985年左右在烏普薩拉附近大敗入侵海盜而一舉成名,繼而南征,迫使哥特蘭、丹麥臣服。他和他的後代統治瑞典一百多年。

中古時期的瑞典人信奉傳說中的神明奧丁。他們認為國王是奧丁的後代,是天子,因而王權是神聖的,國王只能由王族裡的人擔任。但王權不是絕對的,不是世襲的。王位空缺後要由省級公民大會在數個合法的王位繼承人中選舉產生。國王不能獨繼專行,而必須服從公民大會決議。冰島史學家斯圖爾魯鬆對1030年在烏普薩拉舉行的一次公民大會有段生動的記載。

當時挪威與瑞典發生衝突。挪威國王哈羅德提議談判解決糾紛,而瑞典國王埃立克鬆則要用武力決一雌雄,並準備發動戰爭。他的好戰態度遭到其他家族的強烈反對。在公民大會上託尼發言,警告國王說:“如果你不按我們的要求辦事,我們決不容忍你這個無法無天的搗亂鬼,我們將與你為敵,並且殺掉你。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做的。在姆拉坪已經有5個像你一樣傲慢的國王被丟進了井裡。好啦 ,快回答,你究竟何去何從?”與會者以熱烈的喝彩對發言人表示支援。國王當即表示服從大眾意志。他承認國王歷來是與農民一起並且按照農民的意願來治理一切。

直到中世紀末瑞典的版圖還幾乎是長方形的:從南部卡爾馬,到北方拉普人集居的叢林地區,從西邊的約塔河畔的勒德瑟,到東部與沙俄接壤的維堡,全國分成20個區。各區以森林、山崗、湖泊為自然疆界,地理上、經濟上自成一體。南部和中部土地肥沃,是最重要的農墾區;北部為森林區。十三世紀前國王多居南方的哥特蘭島,他的王權實際也只限於哥特蘭島及其附近地區。只有當國王一年一度去各地巡狩時,才顯示他是全國的主宰。平時各地區首領是當地的實際統治者。不過國王在這些地區設一侯爵,為其代表,侯爵擁有兵權,統率他所轄之軍隊(稱之為leding,即海盜時期沿襲下來的軍事組織),因而國金有權調動一定數量的戰船廠,控制波羅的海的海岸。

1125年埃立克家族的第12個國王被謀殺,各路諸侯揭竿而起,自立為王。這種混亂局面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1245年貝爾格爾伯爵執掌大權,成為攝政王,群龍無首的狀態方告結束。貝爾格爾在歷史上起過重大作用,和平法令、教會、行政管理等一系列法規都是他執政時制訂的。他將首都從被燒燬的塞格圖納遷往斯德哥爾摩,是斯德哥爾摩的締造者。他也是瑞典歷史上最後一個侯爵(Jarl)因為從他以後侯爵均改為伯爵(Hentig)。其長子瓦爾德馬爾1250年被選為國王。1274年他與弟妹珠達通姦,事發後去了羅馬,次年回國,但被胞弟馬格奴斯戰敗,投入監獄。馬格奴斯於1275年當選為國王。

貝爾格爾的子孫統治瑞典長達140多年,直到其末代國王阿爾布雷克特與貴族和地方官吏矛盾激化,終被廢黜,瑞典貴族迎奉丹麥女王瑪格麗特為瑞典女王。瑞典、丹麥、挪威於1394年在瑞典南方城市簽訂“卡爾馬聯盟”,斯堪的那維亞半島上的丹麥、挪威、瑞典遂統一起來,同屬丹麥女王統治。“卡爾馬聯盟”延續一百多年。丹麥女王瑪格麗特頗有雄才大略,是世界三大著名女王之一。她的後代運遠遠沒有她的才幹和威望,統治手段簡單,與瑞典矛盾日趨尖銳,最終導致戰爭。

年僅21歲的古斯塔夫•瓦薩在鬥爭中脫穎而出,經三年浴血奮戰,終於推翻丹麥統治,建立起麗薩王朝。

古斯塔夫一世,瓦薩在位37年,立志改革,使瑞典由弱變強,他打擊教會勢力,沒收教會土地和財產,改奉路德宗新教為國教,建立集權,確定王位世襲;他整理財政,統一全國部收制度,鼓勵工商業發展;他採取有效措施,加強軍事力量,建立起一支海陸軍。瑞典從此走上歐洲強國的道路。他是現代瑞典的締造者。

瓦薩死後,禍起蕭牆。他的三個同父異母兒子同室操戈,打了幾十年,到他孫子古斯塔夫•阿道夫即位時,國家一貧如洗。但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是個天才的軍事家。歷史學家將他與凱撤大帝、亞歷山大大帝齊名,他先後打敗丹麥、與波蘭。1629年當歐洲“三十年戰爭”進入第三階段,德皇與天主教聯盟在德意志戰場上佔了明顯上風之時,他毅然率軍進入德意志,與神聖羅馬帝國為首的天主教聯盟抗衡,從德意志北部一直打到南部,布雷頓菲爾德一役威名遠揚,全歐震驚,無不對他刮目相看。雖然他1632年戰死在呂岑,但已為“三十年戰爭”奠定勝利基礎。瑞典從而在此後100年中一直扮演著歐洲大國的角色。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對外戰爭勝利,基於他國內改革的巨大成就。他從組織上、訓練上、戰術上對軍隊進行一系列改革,將只有90萬人口的農業國建設成一部強大的戰爭機器,擁有歐洲最有戰鬥力的軍隊。他發動改革,健全機構,因而他馳騁在德國戰場時,國家管理仍井然有序,有條不紊。他進一步明確“等級議會”職能,確定貴族的領導地位,建立了最高,完善全國行政區域劃分,使、地方暢通無阻。他建立的大學預科班(Gymnasia)沿用至今。美國史學家僅僅國內改革的成就足以使他在瑞典歷史上佔有最偉大國王的位置。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是非凡而又複雜的人物。他高大英俊,做事果斷,智慧過人,能力超群;但也陰險狡詐,好衝動,多幻夢。他使瑞典成為歐洲當時治理的最好的國家之一,但也使瑞典上一條無法走通的道路,“他……不明白一個帝國是不能建立……在敵國領土作戰的基礎之上,即使建立了也不能永久保持;他不明白瑞典遲早會論落到二流或三流國家行列。”

卡爾十世、十一世和十二世繼續向外擴張,同時進一步強化國內封建統治。卡爾十二是古今罕見的馬背上的國王。他18歲即位後,便統率大軍攻打凡麥,從此再未生還首都斯德哥爾摩。他戎馬一生,迫瑞典宿敵丹麥就範,又橫掃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令波蘭俯首稱臣,令奧地利和法國皇帝膽戰心驚,繼而又東征,攻打俄羅斯,波爾塔瓦一戰敗於的彼得大帝手下,從此一蹶不振。1718年12月一顆至今也未查明來自何方的子彈擊穿他的頭顱,當即倒在戰壕裡,一命嗚呼。瑞典不幸被英國人言中,從稱雄一時的北歐強國淪為一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小國,瑞典王室勢力從此大大削弱,國王成了一枚“橡皮圖章”,國內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實權操在貴族手中。

1772年古斯塔夫三世發動“不流血政變”奪回王權,但這只是封建統治的迴光返照。古斯塔夫三世是瑞典歷史上褒貶最多的國王之一。他夢想重振王室雄風,恢復瑞典昔日大國地位,但他生不逢時,國力衰敗和國庫的空虛使他無法實現自己的美夢。他試圖這行某些改革,如貨幣改革、土地改革(農民可以買賣土地)、廢除苛刑、提倡新聞自由等,伏爾泰、盧梭等大思想家為此也曾為他喝彩,但他的改革有始無終,一一流產。他一度鼓吹新聞自由,很快又親手將它扼殺。他被暗殺後,貴族重新操縱實權,並通過1809年,對君主權力作了明確。王權從此直線下降。

1866年“議會改革”是瑞典歷史的分水嶺。隨著貴族階級控制的“等級議會”解體和上下兩院的建立,貴族漸漸讓位於新興的資產階級。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古斯塔夫五世國王曾為奪回王權作了最後嘗試。他選擇國防問題為突破口,主張加強軍事力量在群眾集會上大喊“我的海軍……我的陸軍……”結果自討沒趣,被社會民主黨和自由黨擊退。國王從此再不過問,國家大事全憑處理。1975年議會通過新,替代沿用了一個半多世紀的1809年,明確國王只是象徵性國家元首,不再擁有任何權力。80年代以前瑞典廢除君主的呼聲時有所聞,近年來已絕於耳。瑞典人解釋說這是因為他們崇尚傳統,國王是他們歷史、文化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一般認為只要王室成員(尤其是君主本人)循規蹈矩,王室當安然無恙。因此對王室存亡威脅最大的是王室自己。

關於好人菲利普和大膽查理

歐洲中世紀的生活:從大膽菲利普到大膽查理(2007-04-01 05:17:01) 分類:歐洲中世紀的生活人物篇:從大膽菲利普到大膽查理 勃艮第地區位於法國東部,與德國和瑞士(那時叫瑞士聯合王國)接壤。勃艮第土壤肥沃,適合種植葡萄。第戎是勃艮第的首都,盛產一種芥末,叫Dijonnaise mustard。勃艮第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僅是進入德國的要衝而且是入侵瑞士的踏腳板,乃兵家必爭之地。勃艮第歷史上是一個公國,原來僅僅是圍繞第戎的方圓數十里地,後來演變成上起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下至冰天雪地的阿爾卑斯山脈的帝國,成了法國國王的心腹大患。 這個大帝國是怎麼形成的呢? 1356年波爾多之戰英軍利用他們的長弓取得了重大勝利,法國國王路易九世被俘,然而他的侄子菲利普卻表現異常勇猛,等到路易國王被法國人贖回後,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封侯犒賞。菲利普當然也被封了侯,他領到一塊地,那就是勃艮第。那時的勃艮第雖說是公國,但財政軍政方面都無法與其他公國抗衡,更談不上跟法國對抗了,再加上菲利普對法國還比較忠誠,不象布列塔尼和圖爾公爵早打起如意算盤,準備幹掉路易九世。那時的法蘭西是內憂外患,內憂是王室本身的鬥爭,而外患則是英國人對法國本土的蠶食,可以說那時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國王在法國佔的領土都要比路易就是在自己的國家佔的土地要大。此時,勃艮第沒有直接參加戰爭,而是養精蓄銳,囤積糧草,勃艮第一天天富強起來。因此後人稱其為大膽菲利普公爵Philip the Bold。 Philip the Bold 菲利普公爵逝世後,他的兒子勇敢約翰,也就是John the Fearless即位,法國與勃艮第的關係一下惡化了。約翰不願象他的父親那樣向法國屈膝稱臣,他公開宣佈他謀殺了法國國王的兄弟Louis d’Orleans。勃艮第王朝總共有四個公爵,約翰是其中最狡猾又最有軍事天份的,他乘法國國力衰敗,時常偷襲巴黎近郊,公開支援英國人,然而他的大膽放肆給他招來禍患。1419年他與法國王子在一座橋上會晤時被匕首刺殺,倒在王子的腳下。 John the Fearless 法國與勃艮第的關係進一步惡化。而約翰的繼承者菲利普(後人稱之為好人菲利普,Philip the Good)想要彌補二者藕斷絲連的關係。他這個人類似乾隆皇帝,喜歡大排場,愛好藝術。那時的法國國王是路易十一世,綽號蜘蛛,因為他象蜘蛛網一樣利用一切手段擴張法國領土。好人菲利普真是好人,居然把他前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土地拱手讓與法國。但他這樣做也並非割讓求和,他曾經大舉進攻法蘭德地區以及Liege Dinant,雖然掠得土地,但傷亡慘重。他一邊讓地,一邊攻佔新的土地。然而新土地攻下來了,當地人卻不歡迎勃艮第人,尤其是Liegeois已經舉行好幾次起義,企圖推翻被當作勃艮第傀儡的大主教。就這樣,菲利普還大開排場,說他的戰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被征服的人民如何歡迎他(不知羞恥,正好相反)。當然菲利普對後世還是有一定的功勞的。他在Ghent,Bruges以及Brussels都有為王室而設立的藝術畫廊,此外他還大設宴席和騎士比武,尤其是Feast of the Pheasant最負盛名。然而菲利普有時腦子也不大清楚,曾經考慮過搞一次十字軍東征,在巴勒斯坦擴張領土!幸虧有他的兒子,就是後來有名的大膽查理,否則勃艮第在財力物力人力上都會病入膏肓。更不幸的是,菲利普是四個公爵中執政最久,達四十八年。後人有評價說:菲利普唯一的缺點就是他活得太長。據說他死後幾天,Liege居民徹夜狂歡。 Philip the Good 大膽查理(Charles the Bold)是最後一個公爵,他與其父完全不同。他純粹是軍事家,對勃艮第軍隊的軍事改革震撼了士紳階層,對歐洲的軍事影響達百年之久。他還是音樂家,但他最有名的事蹟還是1465年率領諸公爵討伐路易十一世。討伐行動勢如破竹,法國國王簽訂合約,但條約墨跡未乾,就被法王撕毀。路易十一世使離間計,挑撥眾諸侯的關係,查理畢竟不是家,還是被騙了。查理在軍事上很勤奮,無分鉅細,事必恭親。他父親三十年也平定不下的Liege,查理半個月掃平。Dinant更是被屠城,燒成白地。他瘋狂的擴張領土,往德國法國收復失地,甚至兩次率遠征軍試圖征服瑞士,但均失敗。這麼做,他樹敵過多。路易十一世唆使瑞士人挑戰勃艮第人,勃艮第是四戰四敗,而勃艮第公爵也在南錫之戰戰死。查理本人只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德國皇帝Maximillian一世,勃艮第沒有男性繼承人。勃艮第王朝共傳四代,凡117年。 Charles the Bold 勃艮第的滅亡震撼了整個歐洲,產生了深遠影響。畢竟勃艮第是法國和德國的緩衝帶。沒有了勃艮第,法德兩個大國的直接衝突時代來臨了。

關於好人菲利普和大膽查理

歐洲中世紀的生活:從大膽菲利普到大膽查理(2007-04-01 05:17:01) 分類:歐洲中世紀的生活人物篇:從大膽菲利普到大膽查理 勃艮第地區位於法國東部,與德國和瑞士(那時叫瑞士聯合王國)接壤。勃艮第土壤肥沃,適合種植葡萄。第戎是勃艮第的首都,盛產一種芥末,叫Dijonnaise mustard。勃艮第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僅是進入德國的要衝而且是入侵瑞士的踏腳板,乃兵家必爭之地。勃艮第歷史上是一個公國,原來僅僅是圍繞第戎的方圓數十里地,後來演變成上起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下至冰天雪地的阿爾卑斯山脈的帝國,成了法國國王的心腹大患。 這個大帝國是怎麼形成的呢? 1356年波爾多之戰英軍利用他們的長弓取得了重大勝利,法國國王路易九世被俘,然而他的侄子菲利普卻表現異常勇猛,等到路易國王被法國人贖回後,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封侯犒賞。菲利普當然也被封了侯,他領到一塊地,那就是勃艮第。那時的勃艮第雖說是公國,但財政軍政方面都無法與其他公國抗衡,更談不上跟法國對抗了,再加上菲利普對法國還比較忠誠,不象布列塔尼和圖爾公爵早打起如意算盤,準備幹掉路易九世。那時的法蘭西是內憂外患,內憂是王室本身的鬥爭,而外患則是英國人對法國本土的蠶食,可以說那時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國王在法國佔的領土都要比路易就是在自己的國家佔的土地要大。此時,勃艮第沒有直接參加戰爭,而是養精蓄銳,囤積糧草,勃艮第一天天富強起來。因此後人稱其為大膽菲利普公爵Philip the Bold。 Philip the Bold 菲利普公爵逝世後,他的兒子勇敢約翰,也就是John the Fearless即位,法國與勃艮第的關係一下惡化了。約翰不願象他的父親那樣向法國屈膝稱臣,他公開宣佈他謀殺了法國國王的兄弟Louis d’Orleans。勃艮第王朝總共有四個公爵,約翰是其中最狡猾又最有軍事天份的,他乘法國國力衰敗,時常偷襲巴黎近郊,公開支援英國人,然而他的大膽放肆給他招來禍患。1419年他與法國王子在一座橋上會晤時被匕首刺殺,倒在王子的腳下。 John the Fearless 法國與勃艮第的關係進一步惡化。而約翰的繼承者菲利普(後人稱之為好人菲利普,Philip the Good)想要彌補二者藕斷絲連的關係。他這個人類似乾隆皇帝,喜歡大排場,愛好藝術。那時的法國國王是路易十一世,綽號蜘蛛,因為他象蜘蛛網一樣利用一切手段擴張法國領土。好人菲利普真是好人,居然把他前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土地拱手讓與法國。但他這樣做也並非割讓求和,他曾經大舉進攻法蘭德地區以及Liege Dinant,雖然掠得土地,但傷亡慘重。他一邊讓地,一邊攻佔新的土地。然而新土地攻下來了,當地人卻不歡迎勃艮第人,尤其是Liegeois已經舉行好幾次起義,企圖推翻被當作勃艮第傀儡的大主教。就這樣,菲利普還大開排場,說他的戰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被征服的人民如何歡迎他(不知羞恥,正好相反)。當然菲利普對後世還是有一定的功勞的。他在Ghent,Bruges以及Brussels都有為王室而設立的藝術畫廊,此外他還大設宴席和騎士比武,尤其是Feast of the Pheasant最負盛名。然而菲利普有時腦子也不大清楚,曾經考慮過搞一次十字軍東征,在巴勒斯坦擴張領土!幸虧有他的兒子,就是後來有名的大膽查理,否則勃艮第在財力物力人力上都會病入膏肓。更不幸的是,菲利普是四個公爵中執政最久,達四十八年。後人有評價說:菲利普唯一的缺點就是他活得太長。據說他死後幾天,Liege居民徹夜狂歡。 Philip the Good 大膽查理(Charles the Bold)是最後一個公爵,他與其父完全不同。他純粹是軍事家,對勃艮第軍隊的軍事改革震撼了士紳階層,對歐洲的軍事影響達百年之久。他還是音樂家,但他最有名的事蹟還是1465年率領諸公爵討伐路易十一世。討伐行動勢如破竹,法國國王簽訂合約,但條約墨跡未乾,就被法王撕毀。路易十一世使離間計,挑撥眾諸侯的關係,查理畢竟不是家,還是被騙了。查理在軍事上很勤奮,無分鉅細,事必恭親。他父親三十年也平定不下的Liege,查理半個月掃平。Dinant更是被屠城,燒成白地。他瘋狂的擴張領土,往德國法國收復失地,甚至兩次率遠征軍試圖征服瑞士,但均失敗。這麼做,他樹敵過多。路易十一世唆使瑞士人挑戰勃艮第人,勃艮第是四戰四敗,而勃艮第公爵也在南錫之戰戰死。查理本人只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德國皇帝Maximillian一世,勃艮第沒有男性繼承人。勃艮第王朝共傳四代,凡117年。 Charles the Bold 勃艮第的滅亡震撼了整個歐洲,產生了深遠影響。畢竟勃艮第是法國和德國的緩衝帶。沒有了勃艮第,法德兩個大國的直接衝突時代來臨了。

標籤: 公爵 裂顱 勃艮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o5xm3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