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密雲龍茶

密雲龍茶

密雲龍茶

密雲龍茶是中國北京市密雲地區出產的一種高山綠茶。該茶葉產於海拔800-1200米的峨嵋山主峰蓮花峰附近,是以嫩葉為原料,經過採摘、晾晒、揉捻、烘焙等傳統工藝精製而成的。

密雲龍茶的外形條索緊細,色澤鮮綠,香氣清香高爽,湯色淺黃碧綠,清爽甜醇。在熱水沖泡10秒鐘後,茶湯中會產生一股明顯的香氣,並在口中留下持續的回甘。

該茶葉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氨基酸、綠原酸、咖啡因等。長期飲用密雲龍茶有助於降低血壓、調節血脂、提高免疫力、防癌抗癌、去疲勞等作用。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密雲龍是什麼茶?

密雲龍是一種比貢茶如大龍團、小龍團和雙井等更為精心採焙製造的貢茶。當初建州每年進貢大龍團、團茶各兩斤,以八餅為一斤。接著蔡襄為官建州時,又製成了十斤小龍團進貢皇上。小龍團比大龍團精緻,每斤有十餅。但到熙寧末年,宋神宗傳旨(福建轉運使賈清)在建州製作密雲龍,這是一個比小龍團更精緻的茶,每斤有二十餅之多。密雲龍造出以後,小龍團和大龍團的質量就開始下降了。宋神宗熙寧(1068年至1077年)以後,密雲龍每年作為首批貢物進貢宮內。蘇軾愛茶世人皆知,品茶無數,將密雲龍奉為至寶,並以此相待十分重要的賓客。

現代的密雲龍大紅袍傳承宋朝“密雲龍”國茶千年製作技藝,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葉啟桐大師監製,經繁複工藝精製而成。榮獲2008年第七屆國際名茶金獎,成為國內大紅袍產品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品牌。

龍茶的結構龍茶的結構是什麼

龍茶的結構是:龍(獨體結構)茶(上下結構)。

龍茶的結構是:龍(獨體結構)茶(上下結構)。拼音是:lóngchá。注音是:ㄌㄨㄥ_ㄔㄚ_。

龍茶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檢視計劃詳細內容】

龍團茶。

二、引證解釋

⒈龍團茶。宋代貢茶名。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參見“龍團”。引慶曆中,蔡君_為福建路轉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宋陸游《雪夜作》詩:“龍茶與羔酒,得失不足評。”

三、網路解釋

龍茶龍茶又名龍之茶,英文為Dragonoftea。

關於龍茶的詩詞

《次韻孔學士密雲龍茶》《以酥煎小龍茶因成》《嘗進酒·昔年北苑試龍茶》

關於龍茶的詩句

北苑龍茶者龍泓亭上點龍茶紫碗鋪粟盤龍茶

關於龍茶的成語

浪酒閒茶三茶六飯茶餘飯飽清茶淡飯殘茶剩飯對花啜茶人走茶涼端茶送客茶飯無心如花如茶

關於龍茶的詞語

浪酒閒茶三茶六禮茶餘酒後端茶送客三茶六飯酒後茶餘茶飯無心清茶淡飯茶餘飯飽殘茶剩飯

點此檢視更多關於龍茶的詳細資訊

什麼是密雲龍茶?

密雲龍是一種比貢茶如大龍團、小龍團和雙井等更為精心採焙製造的貢茶。當初建州每年進貢大龍團、團茶各兩斤,以八餅為一斤。接著蔡襄為官建州時,又製成了十斤小龍團進貢皇上。小龍團比大龍團精緻,每斤有十餅。但到熙寧末年,宋神宗傳旨(福建轉運使賈清)在建州製作密雲龍,這是一個比小龍團更精緻的茶,每斤有二十餅之多。密雲龍造出以後,小龍團和大龍團的質量就開始下降了。宋神宗熙寧(1068年至1077年)以後,密雲龍每年作為首批貢物進貢宮內。蘇軾愛茶世人皆知,品茶無數,將密雲龍奉為至寶,並以此相待十分重要的賓客。

現代的密雲龍大紅袍傳承宋朝“密雲龍”國茶千年製作技藝,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葉啟桐大師監製,經繁複工藝精製而成。榮獲2008年第七屆國際名茶金獎,成為國內大紅袍產品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品牌。

宋代製茶中的名品種類

宋代的經濟貿易出色在茶也貿易中也很出名,那宋代製茶中的名品都有哪些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宋代製茶中的名品種類,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宋代製茶中的名品種類

  宋代草茶

  草茶就是將採下的茶葉蒸青後以芽茶的形式焙乾。當時,草茶主要盛行於兩浙地區,於是出現了一大批比較有名的茶,比如“瀑嶺仙茶”、“五龍茶”、“大昆茶”、“小昆茶”、“雙井茶”以及被評為兩浙第一的“日注”等。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和大詩人歐陽修一生都嗜好喝茶,草茶之中尤其喜歡江西修水的雙井茶,歐陽修更是在他所著的《歸田錄》中,認為此茶是“草茶第一”。

  宋代貢茶

  宋代貢茶制度是建立在唐代基礎之上的,只是把貢茶生產基地由浙江顧渚遷到了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甌)。宋代恰值中國歷史上一個寒冷期,太湖冬天冰封,顧渚的新茶趕不到 清明 節前送到汴梁,而建安新茶走水運可以讓東京的皇帝及時喝上節前茶,“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因此皇家貢茶的生產基地就搬到了福建建安的北苑。

  北苑貢茶

  北苑地名始於後唐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時,王審知在福州建立閩國,當時建州吉苑裡茶焙地主張廷暉在鳳凰山擁有數十里茶園,所產茶品質上好。相傳當時閩王好茶,而且特別喜歡張廷暉的鳳凰山茶,於是不斷來索取,當時建州屢遭兵災戰禍,民不聊生,茶業難以維持。閩龍啟元年(933)張廷暉把鳳凰山方圓三十里的茶山獻給閩國,得到閩王封賜“閣門使”官職,並把鳳凰山辦成閩國的苑囿(閩國御茶園)。因鳳凰山在閩都北部,故名北苑。

  蠟麵茶

  蠟麵茶也有稱為臘麵茶。在唐代早些時期,研膏茶是一種不加香料的自然茶,逐漸隨後由於士大夫階層講究品茗規格,在茶中滲入沉香木、麝香等名貴的香料,把自然茶發展成為香料茶已經成為很普遍的現象。由於茶質特佳,芬香撲鼻,沖泡後有乳狀物泛於茶湯之上,與溶蠟相似,所以定名為蠟麵茶。

  大龍鳳團

  中國茶史上空前絕後的“龍茶盛世”正是始於大龍鳳團。太宗興國二年(996),特置龍鳳模,第二年始造(997),龍鳳茶蓋始於此。北苑龍鳳茶是一種餅狀茶團,屬蒸青片類,龍鳳茶團面上印龍鳳花紋,龍紋稱龍團、鳳紋稱鳳團、合稱龍團鳳餅。每八餅為一斤。

  小龍鳳團

  慶曆年間(1041-1048),蔡襄取上品龍茶,所造的小龍團茶不僅是製作精細,產量極少,每二十餅為一斤。據記載歐陽修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經歷二十餘年,方才獲得一餅小龍團,茶蓋其貴重如此。歐陽修稱其茶為:“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當時王公將相都有“黃金可得,龍團難求”之感嘆。

  密雲龍與瑞雲祥龍

  宋熙寧四年(1071),賈青為福建轉運使,始制密雲龍,二十餅重一斤,雙袋裝的叫雙角團茶,“緋”色包裝為賞賜大臣,“黃蓋”包裝為御用“玉食”。當時宣仁皇帝因被丐賜密雲龍鬧得不得安寧,感嘆道:“叫建州今後不要造密雲龍算了”,然而密雲龍茶的名聲卻更大了。

  以二十餅為一斤,而雙袋,謂之雙角團茶。大小團茶皆用緋,通以為賜也;密雲龍獨用黃蓋,專以奉玉食”。哲宗時,“又改密雲龍為瑞雲祥龍。”

  龍園勝雪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鄭可簡創用“銀絲水芽”制了曠世絕品的龍園勝雪。龍園勝雪又有文獻稱龍團勝雪,其原料“銀絲水芽”把已經揀過的熟茶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縷,用珍器貯清泉浸泡,光明瑩潔,芽頭細如銀線。

  白茶

  白茶始見於宋仁宗慶曆(1041-1048)。宋時所說的白茶,並不是現代六大茶類中的白茶,而實際上是指茶樹的白化現象,清明前期茶園中會出現少量的變異茶樹,其株葉面呈乳白色,但隨氣溫升高,乳白色的葉片會逐漸轉為綠色。而在宋徽宗大觀年間,由於白葉茶產量極少,徽宗個人崇尚白色,又在《大觀茶論》中為白茶專門列傳,而使其名揚天下。

  信陽人是如何 飲茶 的

  茶將茶鄉人的樸拙純厚天長地久地澆灌在山鄉村嶺,茶已與信陽人血脈、魂魄緊緊地聯絡在一起,它那清純簡潔、內涵豐富、苦中有甜、甘味無窮的品性正是茶鄉人所崇尚的精神品格。信陽人又把濃濃的友情泡在這釅釅的茶汁裡,款待四海友人,八方賓朋。早春三月, 穀雨 前後,豫南山鄉的萬畝茶園新芽吐翠,生機盎然,山山坳坳綠得那麼博大,那麼純淨,那是信陽茶農孕育了千百個日日夜夜的真情和汗水,八萬個芽葉才能採摘出一斤優質毛尖茶,信陽茶是最濃縮的愛,最凝練的情!

  信陽飲茶的最大特點是普及。無論各色人等,男女老幼,朝野雅俗,無論為文的為商的為官的為民的,也無論有身份的無身份的錢多的錢少的,幾乎人人皆有嗜茶之好,人稱茶為“國飲”,但唯有到了信陽才能真正體味到這種泱泱大國透徹入裡的“國粹”和民族意識。如若要研究信陽的 民俗學 ,首先要論及的則應是信陽的茶道。見客先上茶,這是信陽人一般的家庭禮俗。不倒茶,主人便覺無法顯示熱情,愧對來客;不飲茶,客人又會手足無措、言語不暢。如果來客是位煙君子倒還好,若不會抽菸便更覺無趣。在信陽,不倒茶意味著逐客,客人阻止倒茶或續茶,則表示片刻即走。往往是一杯熱茶捧著,氤氤氳氳中,親朋好友的敘談才親密無間,氣氛融洽。茶成了好客的信陽人交友的重要儀式和內容,客人來請喝茶,客人走了要送茶,對遙遠的友人,信陽人還喜歡寄一包新茗送情誼。茶,在信陽友情的錦緞上,猶如織錦的金梭,往返穿行,運載著縷縷情絲和綿綿厚義。

  信陽在喝茶上十分講究,極儒雅,極繁文縟節,貴族氣十足。主人在陪客人飲茶時,不斷打量客人杯中茶水的存量,如果喝去一半,就會及時續茶,使茶湯濃度保持一致,水溫適宜。到信陽作客,飲茶應漫飲細啜,邊談邊飲,不可狂飲暴喝。客人喝足,倒掉殘茶,即示意不再飲用,否則,主人還會給客人續茶。在信陽以茶敬客,敬客的茶要好,沏茶的水要好,茶具舊時多用茶壺,先泡茶後倒茶水,20世紀80年代以後,全用茶杯直接泡茶,否則視為不大方、失禮。茶具一定要用透明的玻璃杯,沸水要落了滾才可沏茶。杯中放了茶葉,注入淺水,但並不飲,而是倒去浮沫再注水,這叫“洗茶”。經過了這番洗,茶方可飲。送給客人的茶水不是十足的滿杯,而是七成滿,俗稱“茶七酒八”。茶杯是絕對不可蓋的,這既不同於北京的蓋碗茶,更不同於閩南的功夫茶。信陽人飲茶無論城鄉都講究一個觀賞美,客人到來,一溜十幾個玻璃杯亮晶晶排開,一一放茶葉,又一一注淺水洗茶,再一一斟滿,一杯杯捧到客人手上。尤其是當你到農民家做客,看到胼手胝足的主人不厭其煩地為你做著這一切,及至你捧起杯來,但見杯中綠葉徐徐而落,一一旗漸次展開,茶汁瑩綠剔透,猶如人捧了塊芳香四溢的翡翠時,你會覺得有這樣的茶喝著,就是給個神仙你都不願去做的。

  信陽人已經把喝茶融入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像北方人愛喝酒是一樣的,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密雲龍的茶文化

自古到今,無數文人雅士關於密雲龍的詩詞歌賦及文著中記載密雲龍。

“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誇君賜,初拆臣封。看分香餅、黃金縷、密雲龍。鬥贏一水,功敵千鍾。” ——《行香子》蘇軾

“雅燕飛觴,清談揮麈,使君高會群賢。密雲雙鳳,初破縷金團。” ——《滿庭芳·詠茶》 米芾 山谷《和陽王休點密雲龍詩》雲:‘小璧雲龍不入香,元豐龍焙承詔作。’

山谷《謝送碾賜壑源揀芽詩》雲:‘矞雲從龍小蒼璧,元豐至今人未識。

備註: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

“歐陽文忠公《歸田錄》雲: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小團,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價直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嘗南郊致齋,兩府共賜一餅,四人分之。宮人往往鏤金花其上,蓋貴重如此。)自小團出,而龍鳳遂為次矣。元豐間,有旨造密雲龍,其品又加於小團之上。(昔人詩云:“小璧雲龍入香,元豐龍焙乘詔作”,蓋謂此也。)” ——《宣和北苑貢茶錄》熊蕃

“ “密雲龍”之味極為甘馨,蘇軾對此奉為至寶。當時蘇軾門下有四位得意門生——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號“蘇門四學士”,蘇軾待之極厚,每逢四學士來訪,蘇軾必令侍妾朝雲取出密雲龍來款待。有位叫宋廖正、字明略的年輕人入蘇門較晚,但蘇軾對他的才學卻欽佩之至,視為奇才。有一天,蘇軾又叫朝雲取出密雲龍,煎水烹茶。蘇軾家人以為一定又是四學士來了,但偷眼窺之,來客卻是宋廖正。” ——孫月峰《坡仙食飲錄》

“建州歲貢大龍鳳團茶各二斤,以八餅為斤。仁宗時,蔡君謨知建州,始別擇茶之精者為小龍團十斤以獻,斤為十餅。仁宗以非故事,命劾之,大臣為請,因留而免劾,然自是遂為歲額。熙寧中,賈清為福建運使,又取小團之精者為密雲龍,以二十餅為斤,而雙袋謂之雙角團茶。大小團袋皆用緋,通以為賜也。密雲龍獨用黃,蓋專以奉玉食。其後又有瑞雲翔龍者。宣和後,團茶不復貴,皆以為賜,亦不復如向日之精。後取其精者為鎊茶,歲賜者不同,不可勝紀矣。” —— 《石林燕語》

張芸叟《畫墁錄》:有唐茶品,以陽羨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貞元中,常袞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研膏茶。其後稍為餅樣,而穴其中,故謂之一串。陸羽所烹,惟是草茗爾。迨本朝建溪獨盛,採焙製作,前世所未有也,士大夫珍尚鑑別,亦過古先。丁晉公為福建轉運使,始製為鳳團,後為龍團,貢不過四十餅,專擬上供,即近臣之家,徒聞之而未嘗見也。天聖中,又為小團,其品迥嘉於大團。賜兩府,然止於一斤,惟上大齋宿,兩府八人,共賜小團一餅,縷之以金。八人析歸,以侈非常之賜,親知瞻玩,賡唱以詩,故歐陽永叔有《龍茶小錄》。或以大團賜者,輒方寸,以供佛、供仙、奉家廟,已而奉親並待客享子弟之用。熙寧末,神宗有旨,建州制密雲龍,其品又加於小團。自密雲龍出,則二團少粗,以不能兩好也。予元中詳定殿試,是年分為制舉考第,各蒙賜三餅,然親知誅責,殆將不勝。   熙寧中,蘇子容使北,姚麟為副,曰:“盍載些小團茶乎?”子容曰:“此乃供上之物,疇敢與北人?”未幾,有貴公子使北,廣貯團茶以往,自爾北人非團茶不納也,非小團不貴也。彼以二團易蕃羅一匹,此以一羅酬四團,少不滿意,即形言語。近有貴貂守邊,以大團為常供,密雲龍為好茶雲。

“當湖德藏寺有水陸齋壇,往歲富民沈忠建每設齋,施主虔誠,則茶現瑞花,故花儼然可睹,亦一異也。周輝《清波雜誌》:先人嘗從張晉彥覓茶,張答以二小詩云:“內家新賜密雲龍,只到調元六七公。賴有山家供小草,猶堪詩老薦春風。”“仇池詩裡識焦坑,風味官焙可抗衡。鑽餘權幸亦及我,十輩遣前公試烹。”時總得偶病,此詩俾其子代書,後誤刊《於湖集》中。焦坑產庾嶺下,味苦硬,久方回甘。如“浮石已幹霜後水,焦坑新試雨前茶”,東坡《南還回至章貢顯聖寺》詩也。後屢得之,初非精品,特彼人自以為重,包裹鑽權幸,亦豈能望建溪之勝?”——魯應龍《閒窗括異志》

密雲龍的名稱來歷

宋朝皇室飲茶之風較唐代更盛,宋太祖趙匡胤便有飲茶癖好。在他以後繼位的宋代皇帝皆有嗜茶的愛好,從宋太宗趙光義到風雅之至的徽宗趙佶,龍鳳團茶是宮廷的象徵和驕傲,就像是官窯瓷器一樣成了當時的陽春白雪。直至宋徽宗趙佶而達到頂峰,他甚至親自寫了一部論茶的著作《大觀茶論》。這是一部較全面地反映我國宋代茶葉的發達程度和製茶技術狀況的書籍。皇家對高檔茶葉的需求,極大地刺激了貢茶的發展。

宋徽宗趙佶在被俘之前對於當時的茶葉盛世是比較自負自得的。他在《大觀茶論》裡驕傲地說到:採擇之精,製造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這當然不是虛誇,龍鳳團茶製作工藝的精湛絕倫是能讓我們現代人瞠目結舌的。不必說從採、揀、蒸、榨到研、造、焙、藏的大致程式有多繁瑣,單單是團茶上的龍鳳紋飾的工巧精細就讓人歎為觀止,古人形容是龍騰鳳翔,栩栩如生!這極致的創造,先後四位福建轉運使功不可沒。丁謂監造龍鳳團茶之時突出早、快、新的特點,以致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其後因書法而留名的蔡襄於龍鳳團茶的製作上也是不遺餘力,他創制了小龍團,其品精絕,二十餅重一斤,每餅值金二兩!再後的賈青更是又創制密雲龍茶,其雲紋細密更精絕於小龍團。這密雲龍團的產量極少,只能在宗廟祭祀的時候用上一些,哪有多餘的賜給近臣?但皇親國戚們乞賜不斷,皇帝為難的甚至要下令不許再造。而這樣一說,密雲龍團的名氣反而更大了!到徽宗時的鄭可簡又改制小龍團,採新茶的尖尖,蒸後將已揀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縷,用珍器貯清泉漬之,光明瑩潔,若銀線然,以制方寸新銙,有小龍蜿蜒其上,號龍園勝雪。這算是真正的爐火純青了吧!蔡襄的詩是這樣形容的:

糜玉寸陰間,

摶成新範裡。

歸呈月正圓,

勢動龍初起。

這樣名冠天下的好茶有一餅在手也就難怪王禹偁會奉若珍寶了,那是怎樣的一種恩寵啊。一代文壇領袖歐陽修在朝為官二十多年也僅得賜茶一餅!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之時,賜中書省和樞密院各一餅,兩府各四人,共分一餅!就這樣,他們還以為奇玩,不敢自試,有嘉客,出而傳玩。

據史載,宋·元豐元年(1078年),宋神宗下詔製作皇室專享之御茶,並賜其名為“密雲龍”,其品又加於小團之上,上奉宗廟、下享皇廷、尊貴無比。此茶產量極少,工藝極為複雜,僅供皇室。

宋神宗去世後,年僅十歲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小皇帝出手大方,常拿貴重的密雲龍賞賜臣下。使以勤儉著稱高太后心疼不已,下令建州不許再造密雲龍。

此後,密雲龍的故事就成了傳說,但密雲龍的製造工藝卻保留下來,由武夷茶師代代相傳。

宋朝人喝什麼茶,宋代六大名茶盤點

研膏茶

在唐代、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的製茶工藝大體是蒸焙、研末和凝膏三個步驟,因為研磨成粉後加以凝結成膏狀,所以代稱研膏茶。

 

蠟麵茶

蠟麵茶也有稱為臘麵茶。在唐代早些時期,研膏茶是一種不加香料的自然茶,逐漸隨後由於士大夫階層講究品茗規格,因而精心加工研膏茶,到宋朝時期,在茶中滲入沉香木、麝香等名貴的香料,把自然茶發展成為香料茶已經成為很普遍的現象。由於茶質特佳,芬香撲鼻,沖泡後有乳狀物泛於茶湯之上,與溶蠟相似,所以定名為蠟麵茶,後人訛為臘麵茶。

 

大龍團

北苑龍鳳茶是一種餅狀茶團,屬蒸青片類,龍鳳茶團面上印龍鳳花紋,龍紋稱龍團、團龍、鳳紋稱鳳團、團鳳,合稱龍團鳳餅。 有《畫墁集》記:“貢不過四十餅,專擬上貢,雖近臣之家,徒聞而未見”。

 

小龍團

慶曆間蔡襄所造的小龍團茶不僅是製作精細,產量極少,一年只造出十斤。蔡襄造小龍團以十餅為一斤(十六兩制),即一餅只有一兩六錢分作八份,每份僅有二錢重。賞茶尤如秤金。

 

密雲龍

宋熙寧四年(1071),賈青為福建轉運使,始制密雲龍,二十餅重一斤,雙袋裝的叫雙角團茶,“緋”色包裝為賞賜大臣,“黃蓋”包裝為御用“玉食”。 當時宣仁皇帝因被丐賜密雲龍鬧得不得安寧,感嘆道:“叫建州今後不要造密雲龍算了”,然而密雲龍茶的名聲卻更大了。

 

龍園勝雪

最高峰當是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1),鄭可簡任福建路運使,始制銀線小芽,號龍團勝雪。

作者:聚祥春茗茶

描寫x茶的詩句

《次韻孔學士密雲龍茶》

年代: 宋 作者: 蘇頌

精芽巧制自元豐,漠漠飛雲繞戲龍。

北焙新成圓月樣,內廷初啟絳囊封。

先春入貢來千里,中使傳宣下九重。

自省何功蒙上賜,青蒿應為倚長鬆。

《次韻王少府送焦坑茶》

年代: 宋 作者: 周必大

昏然午枕困漳濱,醒以清風賴子真。

初似參禪逢硬語,久如味諫得端人。

王程不趁清明宴,野老先分浩蕩春。

敢向柘羅評綠玉,待君同碾試飛塵。

《蕭員外寄新蜀茶》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

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

《以蓮心茶送鞏使君小詩將之》

年代: 宋 作者: 虞儔

未雨餘寒力尚嚴,巖前蚤見摘纖纖。

初嘗似帶蓮心苦,回味寧輸崖蜜甜。

渴想清香凝燕寢,更餘黃卷亂牙籤。

一甌幸入春風手,微草從今價亦添。

《蜀州鄭史君寄鳥觜茶,因以贈答八韻》

年代: 唐 作者: 薛能

鳥觜擷渾牙,精靈勝鏌鋣。

烹嘗方帶酒,滋味更無茶。

拒碾乾聲細,撐封利穎斜。

銜蘆齊勁實,啄木聚菁華。

鹽損添常誡,姜宜著更誇。

得來拋道藥,攜去就僧家。

旋覺前甌淺,還愁後信賒。

千慚故人意,此惠敵丹砂。

《尚書惠蠟麵茶》

年代: 唐 作者: 徐夤

武夷春暖月初圓,採摘新芽獻地仙。

飛鵲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

金槽和碾沈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

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

《詠滇茶》

年代: 清 作者: 陳維崧

穠春冶葉朱門裡,弄東風紅妝初試。

殘鶯天氣香棉墜,惆悵最宜著此。

見多少江南桃李,斜陽外翩翩自喜。

異鄉花卉傷心死,目斷昆明萬里。

《焦溪茶》

年代: 宋 作者: 劉黻

上猶石磑天下無,霏霏吐出焦溪腴。

龜泉二湛康廬如,瓦鼎才跳魚眼珠。

顧我常苦收腸枯,一汲河潤九里餘。

山精木怪不作魔,澆過秦論風生裾。

幾回喚醒眉山蘇,詩句零落樵與漁。

向非朔洛角植黨,焦溪安得聲價俱。

似聞東觀羅遺逸,煩君寄上圖經書。

《建茶》

年代: 宋 作者: 羅拯

自昔稱吳蜀,芳鮮尚未真。

於今盛閩粵,冠絕始無倫。

地佔群山秀,時先百卉春。

《龍鳳茶》

年代: 宋 作者: 王禹偁

樣標龍鳳號題新,賜得還因作近臣。

烹處豈期商嶺外,碾時空想建溪春。

香於九畹芳蘭氣,圓似三秋皓月輪。

愛惜不嘗惟恐盡,除將供養白頭親。

《建茶》

年代: 宋 作者: 晏殊

北苑中春岫幌開,里民清曉駕肩來。

豐隆已助新芽出,更作歡聲動地催。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雲霧茶》

年代: 清 作者: 易順鼎

匡山雲霧窟沉沉,聞有六朝僧未死。

窟中產作雲霧茶,灝氣清英復無比。

託根高接南鬥傍,坐令澗壑流芬芳。

三直六梯不可到,天風細細吹旗。

幽香似酒忘年歲,仙蝶飛來心已醉。

清宜教虎豹守,窈冥若見龍蛇避。

鴻荒闢後留根,都是匡君手自栽。

高空日月增精髓,邃古冰霜成異胎。

斡旋元氣仙人掌,斟酌靈冰眾帝臺。

蒙頂上清足相埒,宜供磊祀陳天階。

辛苦山僧摘盈甕,手皸足繭人間送。

葉葉都含瀑水溼,枝枝盡帶嵐霞重。

種少應知造物慳,摘多莫使山靈痛。

螺春龍井徒芳腴,尚書道此清涼殊。

中泠精鑑贊皇李,雙井佳題玉局蘇。

袖裡攜將雲霧去,欲傾江漢試跳珠。

《雲霧茶》

年代: 現代 作者: 朱德

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

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廬山雲霧茶》

年代: 現代 作者: 陳封懷

匡廬雲霧繞天空,名茶育出此山中。

陸羽未嘗真風味,紅袍原在月輪峰。

《謝趙憲使惠建茶》

年代: 宋 作者: 陳壎

貢餘自合到侯王,誰遺甘芳入莧腸。

野客驚看龍鳳銙,家人學試蟹魚湯。

題來諫議三封印,分到尚書八餅綱。

盡灑從前腥腐氣,時時澆取簡編香。

《建茶呈使君學士》

年代: 宋 作者: 李虛己

石乳標奇品,瓊英碾細文。

試將樑蒼雪,煎勳建溪雲。

清味通宵在,餘香隔坐聞。

遙思摘山月,龍焙未春分。

《寄紫籜茶與虎丘石溪》

年代: 宋 作者: 釋紹曇

籜龍銜味噀春英,香入蘿窗午夢清。

笑汲新泉煩陸羽,貴圖尊宿眼增明。

《謝鮑學士惠臘茶》

年代: 宋 作者: 釋重顯

叢卉乘春獨讓靈,建溪從此振嘉聲。

使君分賜深深意,曾敵禪曹萬慮清。

《謝張和仲老寶雲茶》

年代: 宋 作者: 王令

故人有意真憐我,靈荈封題寄蓽門。

與療文園消渴病,還招楚客獨醒魂。

烹來似帶吳雲腳,摘處塵無穀雨痕。

果肯同嘗竹林下,寒泉應有惠山存。

《和王知府惠雙井茶》

年代: 宋 作者: 吳芾

摘從雙井尚餘香,遠寄山翁見未嘗。

咀嚼新芽味新句,陡驚冰雪沃枯腸。

《送鳳茶與記室燕學士詩》

年代: 宋 作者: 夏竦

綠荈圜規異,紅滕篆印新。

爭先御府貢,初摘建溪春。

膩滑重蒼璧,嬌黃聚麴塵。

焙痕連井字,鳳刻疊龍鱗。

玉座均芳旨,金華寵侍臣。

齋心分一餅,持贈輞川人。

《試雙井茶》

年代: 宋 作者: 徐得之

先生老作宜州鬼,誰與一甌注深湯。

至今捧看雙井碗,猶帶是翁書傳香。

《謝吳察院惠建茶》

年代: 宋 作者: 袁燮

佳茗世所珍,聲名競馳逐。

建溪拔其萃,餘品皆臣僕。

先春擷靈芽,妙手截玄玉。

形模正而方,氣韻清不俗。

故將比君子,可敬不可辱。

御史萬夫特,剛腸憎軟熟。

味此道之腴,清冷肺肝沃。

精新味多得,烹啜不忍獨。

磊落分貢包,殷勤寄心曲。

斯時屬徂暑,低頭困煩溽。

一甌瀹花乳,精神驚滿腹。

此物雪昏滯,敏妙如破竹。

誰知霜臺傑,功用更神速。

莫辭風采凜,要使班列肅。

一朝奮孤忠,萬代仰高躅。

《勾漕送建茶》

年代: 宋 作者: 張九成

我謫庾嶺下,年年餉焦坑。

味雖輕且嫩,越宿苦還生。

分甘嘗此品,敢望建溪烹。

勾公道義重,不與炎涼並。

持節漕七閩,風采照百城。

冤苦盡昭雪,草木亦欣榮。

得新未肯嘗,包封寄柴荊。

罪罟敢當此,自碾供百靈。

捧杯啜其餘,雲腴徹頂清。

爽氣生几席,清飈起簷楹。

頓覺凡骨蛻,疑在白玉京。

整冠朝金闕,鳴佩謁東皇。

須臾還舊觀,坐見百慮平。

《謝瑜首座寄黃龍茶》

年代: 宋 作者: 張煒

寄我黃龍茗一圭,旋煮竹雪試新奇。

地爐火軟湯初沸,先約梅花小賦詩。

《武夷茶》

年代: 宋 作者: 趙若槸

石乳沾餘潤,雲根石髓流。

玉甌浮動處,神入洞天遊。

《和拜茶》

年代: 宋 作者: 趙希逢

地靈分異產,人力果何功。

護想森神物,餘應處下風。

葉初緘嫩綠,色敢帶昏紅。

珍重春前雪,殷勤奉帝宮。

讚美密雲的詩句

讚美密雲的詩句:《密雲》白檀山下水聲秋,地踞潮河最上流。日暮行人尋堠館,涼砧一片古檀州。《密雲亭》落花搖曳水溶溶,金現兜綿世界容。只恐水流雲不見,桃源歸路卻無蹤。《次韻孔學士密雲龍茶》精芽巧制自元豐,漠漠飛雲繞戲龍。北焙新成圓月樣,內廷初啟絳囊封。先春入貢來千里,中使傳宣下九重。自省何功蒙上賜,青蒿應為倚長鬆。

建茶的中國茶葉的龍頭——建茶極品北苑御茶

說貢茶,中國朝朝代代多的是。所謂“貢品”,凡民間上好物品上獻朝廷供皇室用者皆可謂貢,有吃的、用的、玩的。如果論中國御茶,歷史上只有兩個,一是顧渚御茶,一是北苑御茶。顧渚御茶產在湖州、常州接壤的長興、宜興邊境一帶,北苑御茶產在建州(今建甌)境內。

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志》上說顧渚山紫筍茶採製最多時“役工三萬,累月方畢”。袁高的《茶山詩》更說:“動生千金費,日使萬姓貧。”所有這些,確實都說明了顧渚貢茶的規模很大,耗資不少。這個由州官建立起來的中國最早的御茶苑,到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因“命建州置的乳茶,號京鋌,乃罷貢”。算來一共存在176年。

北苑御茶和顧渚御茶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首先,北苑最初是閩國朝廷於龍啟元年(933年)辦的御茶苑,其後建州被南唐佔領,御茶苑又被南唐朝廷(保大初)接管;南唐亡,宋開寶初(968年)北苑被宋朝廷派接管,先有丁謂,繼有蔡襄,代有重臣襄其事,成為北宋、南宋以至元代的朝廷御茶苑,直至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罷造,御焙關閉,共存在458年,比顧渚、陽羨多存在282年。當然,不論顧渚、陽羨還是北苑在官焙關閉之後,都像殞落的彗星拖著長長的光芒落入民間,並且仍然由地方官府徵集其地民間精品茶入貢,這種情形跟御茶又自當別論了。

御茶從規模而言,北苑大於顧渚、陽羨。《嘉靖建寧府志》載:宋代北苑官焙有三十二所,小焙數十所,分內園外園,內園三十六是專供“玉食”的,外園三十八是採製賞賜大臣的,按宋子安的《試茶錄》等專著,內外園面積不少於一百平方公里。每到採製季節,便徵召建寧府六縣丁夫上山採製,多則七八萬人,少則五六萬人。這跟顧渚、陽羨派用徭役是一樣的,只是規模更大,徭役更多。

北苑的最大貢獻是使團茶的採製技藝發展到頂峰。蘇東坡有一首諷喻詩云:“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寵相加,爭相買寵出新意,今年鬥品充官茶。”這裡講的“前丁”即丁謂,北宋太宗朝進士,鹹平初(998年)任福建轉運使,在建安北苑督造鳳團,精品年產不過四十餅;“後蔡”是指蔡襄,在丁謂漕閩之後相隔42年,即慶曆初任福建轉運使,又在北苑督造出小團龍鳳茶,“其品絕精,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大小團茶都是當時極品,除供皇室御用外,只有少數分賜近臣。到了熙寧年間(約1071年)賈青為福建轉運使,又造出比小團更加精奢的“密雲龍”,密雲龍也是二十餅為一斤,但等級在包裝上加以區別,雙袋裝的叫雙角團茶,不論大小都用“緋”包裝,用來賞賜大臣,而御用“玉食”則獨用“黃蓋”。《清波雜誌》上說宣仁皇帝因為被“戚里貴近”乞賜密雲龍鬧得不得安寧,恨嘆說:叫建州今後不要造密雲龍算了。當然密雲龍仍在採造上供,而名聲卻更大了。到紹聖間(1094—1097年)奉詔把“密雲龍”改為“瑞雲翔龍”。據史籍資料,建安團茶最精美、最繁盛的高峰,當是宣和年間鄭可簡漕閩之後的事,他把團茶分成細色茶五綱四十三品種,根據不同採製時間和茶樹品種,“形制各異”。這五綱的第一綱叫試新,顧名思義,這是最早的試產茶,產區鬥茶常用這種茶;第二綱叫貢新,最早上供的貢品;第三綱有龍團勝雪等十六個品種;第四綱有萬春銀芽等十三個品種;第五綱有瑞雲翔龍等十二個品種。這五綱細色茶一旦焙成便速派飛騎急馳送入京師,到全部發完時夏季已過半了。按《宣和北苑貢茶錄》說:第三綱中的白茶和龍團勝雪兩色是在驚蟄前即“興役”採製了,歐陽修所說的“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到宣和時上供時間又提前一些。淳熙十四年(1187年)趙汝礪著的《北苑別錄》,與六十年前的《宣和北苑貢茶錄》所列細、粗分綱品名基本相同,這說明“貢綱”製品已成不變之法,換句話說,此時茶採製技術已達到頂峰。

北苑,可以說是中國茶葉的龍頭。理由有四:

第一,在北苑存在時期,也是中國茶學研究步入系統化、科學化時期,而且主要的茶學專著是以北苑為研究物件的。已知宋代二十多部茶葉專著中接近三分之二講的是北苑,這中間影響較大的有丁謂的《建安茶錄》、蔡襄的《茶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黃儒的《品茶要錄》、劉異的《北苑拾遺》、周絳的《補茶經》、呂惠卿的《建安茶記》、熊藩的《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的《北苑別錄》、章炳文的《壑源茶錄》、顧元慶的《茶譜》、範逵的《龍焙美成錄》等等,連徽宗皇帝趙佶也參與了研究,寫下《大觀茶論》,這是古今中外所沒有的,更是顧渚、陽羨時期所未見。

第二,正是風盛的茶學研究,大大促進了團茶製作技藝的不斷提高,同時也推動了茶文化的快速發展。唐代的劉貞亮,把飲茶的好處加以總結歸納,提出茶有“十德”、“以茶可行道”的學說。但是把茶文化昇華到一個新境界,比較完整地創立茶道精神的,當推宋徽宗趙佶。趙佶,史稱“善百藝”,創瘦金書法,在音樂、繪畫、詩歌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詣,對茶學也有頗深研究。他以建安北苑、壑源為研究物件,寫出的《大觀茶論》中,最先提出“清、和、澹、潔”四字的茶品精神,在後來的歲月裡被公認為茶道風範。在趙佶提出茶品精神後,茶道之風開始在朝廷內外形成,三十年後的紹興十一年(1141年)日本高僧茶西禪師到中國求禪朝佛,帶去了《大觀茶論》,並把趙佶所提的茶道精諦翻釋成“清、和、澹、靜”四字,在日本傳播,引起極大反響,後來武野紹鷗、千利休等人逐漸完善,形成了日本茶道。因此,我們有理由認定建安是我國茶文化的發祥地並不過分。

第三,帶有濃厚的東方文化色彩的鬥茶活動,始於唐而盛於宋。陸羽的《顧渚山記》寫到鬥茶;但把鬥茶豪情和巨集大場面描寫得淋漓盡致的則是范仲淹的《鬥茶歌》和唐庚的《鬥茶記》。他們寫出了鬥茶的文化氛圍,更寫出了東方文化的特色。據一些史籍資料記載,鬥茶文化是丁謂、蔡襄在建安主持漕務、監造龍茶時,將鬥茶引向上層社會、引進宮廷、播向各地的。與此同時因鬥茶應運而生的是建窯所產的黑釉瓷茶盞,日本僧人到我天目山拜求佛禪帶回建盞,稱為“天目瓷”,被視為“稀世之寶”。據史籍資料載:在宋代和鬥茶形成姐妹篇的“分茶”遊藝,也由北苑茶官傳入上層社會。分茶法是茶文化中的一種絕技,後來隨著團茶的消失而消失。

第四,對茶的關注、讚頌、以茶會友、以茶交際,並付之以詩文的風盛時代,當推宋朝。宋朝文人中吟茶詩詞歌賦,相互傳唱,十分普通。特別是在宋代古茶詩、茶詞中幾乎有一半以上是褒讚頌揚北苑貢茶和建茶的,其作者之廣、篇幅之多為歷史所罕見,也是其他茶類所未有的。茶詩茶詞增大了茶文化氛圍,也是茶文化的巨大助推器。建安北苑正是引領宋代茶文化的龍頭,其詩詞之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關於建州北苑御茶的地位問題,1990年5月,南京農大教授朱自振、中國茶葉博物館主任張子華兩位專家到建甌考察北苑御茶的歷史文化,到東峰鎮裴橋村林壠山察看宋慶曆間所刻的記錄龍鳳貢茶始創年代、焙址的鑿字巖後,發表了權威性論斷,爭論至此劃上句號。1995年元月,日本前東京博物館副館長、茶史專家林物晴三等專家實地考察了北苑遺址和鑿字巖,高興地叫道:“找到了中國茶的龍頭啦!”並捐款二百萬日元建立鑿字巖保護亭。

北苑御茶設官衙督造,掠民山、役民力,不惜工本,用徭役丁夫血汗凝聚起來而標榜封建王朝皇冠上的這顆耀眼明珠,也植下了勞動者的憤恨之根,招來了一撥又一撥的抗爭。宋元改朝換代的戰亂,元初黃華在建安樹旗反元,一次又一次給北苑御茶以沉重打擊,元成宗大德初(1297年)在武夷山籌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大德六年御茶園正式移置武夷山九曲溪的第四曲溪旁,北苑則交給建安縣地方官府營辦。這便是史志上記載的北苑官焙為什麼轉移到武夷山的緣故和過程。武夷官焙產量少,不足以供上御用,原來北苑所轄的茶園仍由地方官府承辦,生產龍鳳團茶上貢。因此,同屬於建寧府的建安縣北苑官焙和崇安縣武夷官焙,一樣地打上龍鳳團茶的牌子上貢。這種兩縣官府營辦御茶的情形,很有點像本文開頭所說的顧渚與陽羨共辦紫筍御茶一樣。建安與崇安,直至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朱元璋下令罷造龍鳳團茶而同時結束了官府營辦御茶的歷史。

北苑有金燦燦的歷史,也有茶工茶農的血淚,但不管怎麼說,它卻是中國茶葉史上一顆最耀眼的明珠,是茶葉的龍頭,是研究茶史不可忽視的最最重要的篇章。

標籤: 密雲 龍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4lyq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