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桂花糕的來歷

桂花糕的來歷

桂花糕的來歷

桂花糕是一種傳統的中國甜品。它的來歷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一位名叫李圓圓的美女為了慰勞自己丈夫的心情,用桂花釀製成了一種美味的糕點,讓丈夫感到非常開心。後來這種糕點被傳承下來,並逐漸發展成為了現在的桂花糕。桂花糕以桂花和糯米為主要原料,入口綿軟,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是中國傳統的受歡迎的甜品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桂花糕的起源?

桂花糕是中國傳統的糕點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據傳說,唐朝時期,有一位名叫秦香蓮的女子,她善於製作糕點,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用桂花製作的糕點。她的糕點製作技藝得到了當時的皇帝讚賞,從而讓桂花糕逐漸流傳開來。後來,桂花糕逐漸成為了中國傳統糕點之一,深受人們喜愛。

桂林桂花糕的來歷和故事?

桂花糕已有四百多年曆史。相傳,在明朝末年,新都縣城有個叫劉吉祥的小販,從狀元楊升庵桂子飄香的書齋中得到啟發,將鮮桂花收集起來,擠去苦水,用蜜糖浸漬,並與蒸熟米粉、糯米粉、熟油、提糖拌合,裝盒成型出售,取名桂花糕。三百多年來,繼承製作桂花糕的糖果坊不斷改進工藝,現以精製白糖、飴糖、麵粉、糯米粉、菜油、蜜桂花等為製作原料,再按適當比例配好,經過蒸、炒、磨、拌、擀、匣、刀切等工序精製而成。該產品具有潔白如玉,清甜爽口,細膩化渣,桂香濃郁的特點。

說到中國出名的傳統小點心,桂花糕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它的製作方法簡單,味道香醇可口,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今,都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而且現在不同地方的桂花糕有不同地方的味道,多種多樣的食材也給了他們帶著風俗特色的選擇。

關於桂花糕的由來,民間傳流傳不一,最為廣泛的故事還是說楊升庵晚上做夢夢見了魁星,魁星當即便問他想不想去月宮折桂,他當然是一口答應下來了,而且待遇不凡,是由西海龍王親自帶他上天的,見過了月宮中的美景,雖說第二天醒來發覺是一場夢,但此後的趕考路程卻十分順利,並且成功拿到了狀元,這也就是折枝折桂的由來。

之後到了明朝,有個姓劉的小販兒,他借用這個故事折取新鮮的桂花,做成香糯可口的糕點,贏得了當時一眾人的好評,因此桂花糕的製作流傳下來。

然而在另一個版本里,桂花糕是一家貧苦人的奇遇,他們由於生意不好,糧缸見底,於是便聽從了鄰居的建議,開始做起了桂花糕,但是他們只是準備好了原材料,還沒有開始做,昨天晚上放在木盒裡的材料便已經成了糕,更奇怪的是,這糕點鮮美無比,而且能夠讓人想起幼年時期的回憶,訊息不脛而走之後,鄰居老少都前來一試他家的桂花糕,而因為貪心,他們放在鐵盒裡面的材料也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桂花糕的味道不如從前,一家人很奇怪,於是他們便晚上觀察,果然在深夜的時候,他們竟然看到一隻兔子正在努力地做糕,可是這是兔子筋疲力盡暈倒在地,那家人的母親立刻明白了緣由,便親自動手做了桂花糕,餵給了兔子,並且將大的鐵盒撤去,為自己的貪心感到愧疚不已。

之後桂花糕以家庭為主流傳,這樣人人皆喜歡的食品瞬間得到了皇室的青睞,因此更加精細更加高規格的桂花糕開始在皇宮生產,在清朝時期,乾隆皇帝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孔子的後人,但是之後便無比思念,於是在出宮探望的時候,便帶上了女兒曾經最愛吃的桂花糕等食品,而正因為是皇帝親自帶來的,即便是再尋常不過的桂花糕也變成了孔家人的聖品佳餚。

特別是在清朝末年,孔家的彭氏主母進宮便帶上了桂花糕,只是為了讓桂花糕更加高階化,特意改了一個玲瓏小巧的名字——壽字木櫥糕。

而在如今這道歷史悠久的點心,也經常被請上國宴的餐桌,樣貌形式雖然大有改變,但是其內裡和一貫流傳的製作方法工藝是世代不變的。

桂花糕有什麼來歷,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從古到今,中國人對美食的追求一直沒有改變過。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出現了許多種類繁多的美食。在這些美食中,桂花糕也算是點心界的上等,也是我國著名的傳統小吃。

桂花糕作為傳統小吃,在我國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桂花糕的製作方法簡單,主要原料就是糯米粉、蜜桂花、冰糖粒;糕體柔軟細膩,口感清香,製作方法簡單,味道香醇可口。不同地方的桂花糕,也有不同地方的味道,多樣化食材也給桂花糕帶來千秋萬異的風俗特色。

關於桂花糕來歷的故事有很多。最為廣泛故事就是有一個叫做楊升庵的書生,正要進京趕考。在趕考的路途中遇到了魁星。魁星為他想不想到月宮去折桂,楊升庵一口答應下來了。

於是,西海龍王親自帶楊升庵上天到月宮,讓他目睹了月宮的美景,並且親自折桂。後來,第二天醒來,楊升庵發覺這也是一場夢。但楊升庵之後上京趕考的路程,卻是非常順利,也成功拿到了狀元,這就是折枝桂的由來。

後來到了明朝,有個姓劉的小販兒,就根據這個故事折取新鮮的規劃,然後用糯米與糖製作為香糯可口的糕點,很受顧客的歡迎,桂花糕作為傳統小吃就這樣流行開了。

還有一個桂花糕的故事傳說版本,一個小商販由於生意不好,糧缸見底,於是就聽鄰居的建議,做些糕點來賣。當小商販準備好原材料之後,還沒開始做,一個晚上放在木盒裡的材料就變為了糕。更令人奇怪,這糕點味道是鮮美無比,能令人想起童年時候的快樂記憶。

當小商販成功把桂花糕推銷出去之後,關於製作方法也是不脛而走。鄰居老少都來他們家裡嘗試他的桂花糕。這些鄰居由於貪心,想吃更多桂花糕,於是在木盒裡放了更多原料。雖然第二天也變為桂花糕,但味道都是不如從前。

小商販的一家人也很奇怪,於是也在晚上觀察。果然在深夜裡,這家人看到一隻兔子正在努力做糕,由於材料太多,這隻兔子居然被精疲力盡累得暈倒在地上

這樣,小商販的妻子也知道了緣由,是自己太貪心,令兔子操勞過度。於是,他們自己也動手做了桂花糕,並且親自餵給兔子,並且把大鐵盒也撤去,為自己的貪心懊惱不已。

之後,桂花糕都是以家庭為主在民間流傳,之後也獲得皇室的青睞。如清朝乾隆皇帝把自己女兒嫁給孔子的後人,但又無比思念自己女兒。於是,乾隆在出宮探望自己女兒時候,也攜帶女兒最喜歡食用的桂花糕等食品。由於是皇帝親自攜帶的,尋常不過的桂花糕也變為孔家人的美味佳餚。

三百多年來,關於桂花糕製作的工藝在不斷改進。如今這道歷史悠久的點心,經常被請上國宴的餐桌,樣貌形式雖大有改變,但製作方法工藝沒有任何改變。

桂花糕是哪裡特產?

桂花糕是哪裡的特產

桂花糕   桂花糕已有三百多年曆史。相傳,在明朝末年,新都縣城有個叫劉吉祥的小販,從狀元楊升庵桂子飄香的書齋中得到啟示,將鮮桂花收集起來,擠去苦水,用蜜糖浸漬,並與蒸熟米粉、糯米粉、熟油、提糖拌合,裝盒成型出售,取名桂花糕。三百多年來,繼承製作桂花糕的糖果坊不斷改進工藝,現以精製白糖、飴糖、麵粉、糯米粉、菜油、蜜桂花等為製作原料。按適當比例配好,經過蒸、炒、磨、拌、擀、匣、刀切等工序精製而成。該產品具有潔白如玉,清甜爽口,細膩化渣,桂香濃郁的特點。

原料配方 一級川白糖16公斤 提糖4公斤 糯米粉4公斤 熟油4公斤 蜜桂花2.5公斤 熟粉20公斤

製作方法 1.制熟粉:將麵粉裝入蒸籠蒸熟(時間20分鐘)取出冷卻後,用粉碎機打細。即成熟粉。

2.制糕粉:將糯米以50~60℃溫水淘洗4~5分鐘,撈起攤在簸箕內濾幹水分,次日以河砂(用菜油制過的河砂)炒泡(不能炒黃),然後用電磨磨成粉子,即為糕粉(又稱雄粉),再將糕粉攤在簸箕上露2~3天,用手捏粉子成團不散即可。

3.制提糖:按白糖50公斤的比例加飴糖2~2.5公斤、水7.5公斤,煮開後下化油1公斤熬至120℃左右,將糖液滴入水中能成塊時,即可舀起放入冰鍋攪拌至翻砂,成為提糖。

4.制心子:按配料將白糖、熟粉、熟油糕粉、蜜桂花拌合均勻,過篩,除去雜質,即成心子。

5.裝盆、成型:以木製框具。先將拌合的底、面料,用1/5放入框內,敖薄薄的一層作為底子,中間放上心子,再以4/5的底、面料鋪上作糕麵皮,擀平,壓緊,同薄刀劃成長方形條狀,然後包裝。

質量標準 規格:長方形條狀,造型完整,厚薄均勻。

色澤:黃白分明,無斑點,無雜質。

組織:滋潤鬆軟,細膩化渣,不翻粗,無糖子。

口味:香甜可口,具有濃郁的桂花清香。 [編輯本段]桂花糕的做法  桂花糕

原料: 糯米粉500克,粳米粉300克,白砂糯250克,植物油、糖桂花各適量。

製法:

1.先將糯、粳米粉篩一下,加白砂糖,用清水揉拌均勻。

2.將拌揉透的糕粉上籠蒸約一刻鐘。 然後將糕粉用溼紗布包住,不斷翻撳,揉捏,直至肯面光滑, 糕粉細膩為止。3.再將糕粉撳平,拉成長條,抹上植物油,撒上桂花,切成長方塊即成。

芝麻桂花涼糕

原料配方 糯米500克,白糖150克 芝麻100克 糖桂花15克 香油或花生油50克

製作方法 1.將糯米淘洗乾淨,在水中浸泡4小時撈出,放在鋪好籠布的籠上蒸1小時成

軟硬合適的糯米飯。

2.將下籠的米飯倒入盆中加入花生油、糖桂花、白糖,用粗擀杖反覆地搗、攪、翻,使

其產生粘性,互相能粘連在一起。

3.將芝麻去掉泥沙,淘洗乾淨,放入鍋中用小火焙乾焙熟取出,用碗碾成細末。

4.將熟芝麻粉的一半均勻地鋪在案板上,糯米飯平鋪在芝麻粉上壓平整,再在糯米飯上

均勻地撒上一層芝麻粉,用擀杖擀一下,以免芝麻脫落。放在白瓷盤中,厚度約2釐米為宜。

入冰箱冰涼後,取出切成長方形或菱形塊即成。

產品特點 具有香、軟、甜、粘、糯和涼等特色,為夏季的冷點新品種。

軟炸桂花糕的製作材料:

主料:糯米粉300克,秈米粉(幹,細)200克

輔料:玉米麵(黃)30克

調料:豬油(煉製)20克,......>>

什麼牌子的桂花糕好吃 桂花糕是哪裡的特產

桂花糕是桂林的特產,牌子的話不知道,要吃正宗的得到桂林去。

哪裡的桂花糕最出名。

咸寧桂花糕  咸寧桂花糕產自聞名全國的桂花之鄉——湖北咸寧,桂花糕創制於明朝末期,糕質細軟滋潤、色澤潔白,具有濃郁的桂花清香,入口化渣,口味清香,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老幼婦女均宜食用,是饋贈親友、自奉之佳品。湖北咸寧桂花糕的特點是配料獨特,油潤不膩,入口不澀,吞嚥酥滑,甜中有鹹,香裡帶涼,倍受人們的喜歡 編輯本段南京桂花糕  南京桂花多,不僅中山陵有桂花,隱沒在大街小巷的桂樹更是數不勝數。十月 桂花糕桂花香,如今,南京城瀰漫著桂花的芳香,如此怒放的桂花,讓人忍不住想起了桂花糕。南京的桂花糕不僅式樣漂亮、口感酥軟,而且透著一股特別的清香,即使吃完了,香氣還經久不散。十月吃桂花糕正是時候,嚼著酥軟的桂花糕,含著桂花的清香,何等享受。 編輯本段峽陽桂花糕  峽陽桂花糕糕的製作已有100多年曆史,蜚聲海內外。它系用天然桂花絞汁去渣,窖存3年後,取出,配製健脾化氣的肉桂、木香、麝香、母丁香、沉香、香附、佩蘭等中藥香料,精製成“桂花醬”,然後拌入炒爆、磨細、蒸熟、篩細的糯米粉中,加上優質白糖、五香粉、芝麻、鹽水,糅製成糕,再用水蒸氣給以溼潤,使其久置不鬆碎,便成為香甜可口、提神健脾的美味糕點。峽陽桂花糕的特點是配料獨特,油潤不膩,入口不澀,吞嚥酥滑,甜中有鹹,香裡帶涼,倍受人們的喜歡,成為居家旅行、饋贈好友的佳品,盛譽百年。 編輯本段水晶桂花糕原料配方  一級川白糖 提糖 糯米粉 熟油 蜜桂花 熟粉 做法   水晶桂花糕80g白糖加入200g溫水中,攪拌至融化   加入150g糯米粉和75g澄粉,攪拌均勻至無顆粒   再加入40g色拉油,攪拌均勻至水油混合(麵糊中看不到色拉油)   容器內壁刷色拉油   把攪拌好的麵糊倒入,靜置40分鐘   冷水入鍋,水開後蒸30分鐘。蒸好脫模   待涼後用刀蘸水切塊,撒上幹桂花,澆上蜂蜜水即可 烹飪技巧  1、步驟2和3,一定要攪拌均勻,加入色拉油後要攪拌到看不到色拉油顆粒。   2、容器一定要刷油,否則蒸好取不出來。脫模的時候,可以用小刀蘸涼開水,沿模具邊上劃一圈再倒扣。   3、涼了以後會比較容易切塊。切塊的時候,刀要蘸涼開水,每切一次都洗乾淨蘸涼開水再切,否則會粘刀。 菜品特色  1、水晶桂花糕是上海名點,上海人過年的時候都會吃它,相傳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2、在桂花飄香的季節,做一道晶瑩剔透、瀰漫著桂花香味兒的水晶桂花糕,此時應該更應景。 編輯本段桂花糕特色   桂花糕新都縣城素有“香城”之稱,它的得名緣於城內那處風光秀麗的人工湖。據縣誌記載,明正德、嘉靖年間,著名學者、文學家楊慎在居家的湖畔遍種桂樹,並寫下名篇《桂湖曲》,此後邑人便將它稱為“升庵桂湖”,初年改名為“桂湖公園”,現在則升格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起了一個頗為拗口的園名,曰:“楊升庵祠及桂湖”。   傳統工藝製作的桂花糕是絕對不會新增任何香料的。20世紀80年代前,每到桂花盛開時節,新都縣城的大街上總可看見“大量收購新鮮桂花”的告示。熟糯米粉、新鮮桂花、碎冰糖粒是桂花糕的三大基本元素,用模具壓制成小矩形裝進紙盒即可出售。   開啟盒子,但見粉白色的桂花糕排成兩列方陣秩序井然地靜臥,小米粒大小的桂花隱隱約約地散落其間,像藝術大師用深的顏料在白色畫頂上隨意揮灑出的作品。拈起一塊放到嘴裡,門牙剛領略到糯米粉鬆軟滋糯的質感,舌尖迅即敏感地接受了甜絲絲的訊號,蘊藏於糕粉深處的香味此刻愈發顯得濃郁,那種莫可言狀的清香在口腔裡恣意振盪,其後沿著“天膛”再度衝進鼻腔,繼而把資訊傳遞給大腦中樞。 編輯本段歷史傳說   ......>>

桂花糕是哪兒的特產?怎樣製作?

寧和南京都有,南京紫金山每年十一左右都有桂花節;桂花糕 原料: 糯米粉500克,粳米粉300克,白砂糯250克,植物油、糖桂花各適量。 製法: 1.先將糯、粳米粉篩一下,加白砂糖,用清水揉拌均勻。 2.將拌揉透的糕粉上籠蒸約一刻鐘。 然後將糕粉用溼紗布包住,不斷翻撳,揉捏,直至肯面光滑, 糕粉細膩為止。3.再將糕粉撳平,拉成長條,抹上植物油,撒上桂花,切成長方塊即成。 原料配方 一級川白糖16公斤 提糖4公斤 糯米粉4公斤 熟油4公斤 蜜桂花2.5公斤 熟粉20公斤 製作方法 1.制熟粉:將麵粉裝入蒸籠蒸熟(時間20分鐘)取出冷卻後,用粉碎機打細。即成熟粉。 2.制糕粉:將糯米以50~60℃溫水淘洗4~5分鐘,撈起攤在簸箕內濾幹水分,次日以河砂(用菜油制過的河砂)炒泡(不能炒黃),然後用電磨磨成粉子,即為糕粉(又稱雄粉),再將糕粉攤在簸箕上露2~3天,用手捏粉子成團不散即可。 3.制提糖:按白糖50公斤的比例加飴糖2~2.5公斤、水7.5公斤,煮開後下化油1公斤熬至120℃左右,將糖液滴入水中能成塊時,即可舀起放入冰鍋攪拌至翻砂,成為提糖。 4.制心子:按配料將白糖、熟粉、熟油糕粉、蜜桂花拌合均勻,過篩,除去雜質,即成心子。 5.裝盆、成型:以木製框具。先將拌合的底、面料,用1/5放入框內,敖薄薄的一層作為底子,中間放上心子,再以4/5的底、面料鋪上作糕麵皮,擀平,壓緊,同薄刀劃成長方形條狀,然後包裝。 質量標準 規格:長方形條狀,造型完整,厚薄均勻。 色澤:黃白分明,無斑點,無雜質。 組織:滋潤鬆軟,細膩化渣,不翻粗,無糖子。 口味:香甜可口,具有濃郁的桂花清香。 軟炸桂花糕的製作材料: 主料:糯米粉300克,秈米粉(幹,細)200克 輔料:玉米麵(黃)30克 調料:豬油(煉製)20克,白砂糖100克,桂花醬50克,花生油150克 教您軟炸桂花糕怎麼做,如何做軟炸桂花糕 1. 將糯米粉和大米粉放入盆內,加入白糖、桂花醬和適量水攪勻; 2. 再下入豬油拌透; 3. 方盤內刷上花生油,把拌好的粉漿分團放入盤內攤平; 4. 上籠用旺火蒸約30分鐘至熟出籠; 5. 涼後切成長方形,均勻撒上幹玉米粉,再用篩子篩去幹粉,放入花生油,鍋中以中火炸透起鍋,撒上白糖即可食之。 軟炸桂花糕的製作要訣: 1. 炸出的糕有時會出現一面黃、一面白; 2. 所以炸時要多翻動,使兩面糕身受熱均勻,這樣做出的糕就不會出現以上問題了; 3. 本品有油炸過程,需備花生油約500克 糯米粉300克,米粉200克,糖130克,水180CC。桂花少許。 糖加水融化,然後倒入混合的粉中,攪拌,這點水放粉裡是很少的,所以粉比較幹,是顆粒狀的,這樣的粉蒸的時候要用蒸架,上下透氣才行,沒有蒸架,用慕絲圈加紗布。

桂花糕是哪兒的特產

桂林。杭州也產桂花糕,但是從味道上看,桂林的更地道些。

桂花糕的來歷

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明朝末年,新都縣城關糖果作坊劉吉祥,從狀元楊升庵(貳慎字用修,新都人,生於1488年,卒於1559年)幼年讀書、休憩的桂湖池畔,桂子飄香,芳菲襲人中得到啟示,把鮮桂花收集起來,擠去苦水,用糖浸漬,醃製成蜜桂花,加入蒸熟的米粉打製成糕出售,深受顧客讚賞,銷量日增,一舉成名。

哪裡可以吃到最正宗的桂花糕?

廣西省,桂花糕是那的特產,就像蘭州拉麵只有蘭州才正宗一樣

桂花特產產地在哪裡

桂林

杭州特產桂花糕能直接食用嗎

剛剛採摘下來的鮮桂花做的是不能吃的,必須將新鮮桂花經過熟制處理後才能食用,如果實在著急也必須簡單的處理一下才能好吃。

要吃鮮桂花,也可以將洗淨的鮮桂花用布包起來,擠去桂花中的水分後再加適量白糖拌勻,然後裝入玻璃壓實並密封,醃製4天以上才可以取出食用。

西湖的特產是不是桂花糕

不是西湖藕粉?

桂花糕的原產地是什麼城市啊

桂花糕的原產地為南京。

桂花糕是已有三百多年曆史,以糯米粉、糖和蜜桂花為原料製作而成的美味糕點,漢族的傳統小吃。歷史悠久,美味爽口,做法簡單,種類多種多樣,滿足人們對於味道的各種需求。並且擁有美麗的歷史傳說,更增添了桂花糕的歷史價值。

南京桂花多,不僅中山陵有桂花,隱沒在大街小巷的桂樹更是數不勝數。十月桂花香,如今,南京城瀰漫著桂花的芳香,如此怒放的桂花,讓人忍不住想起了桂花糕。南京的桂花糕不僅式樣漂亮、口感酥軟,而且透著一股特別的清香,即使吃完了,香氣還經久不散。十月吃桂花糕正是時候,嚼著酥軟的桂花糕,含著桂花的清香,何等享受。‍

重陽節為什麼吃桂花糕 重陽節吃桂花糕來歷

1、吃重陽糕是由登高引申而來,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傳說登高可以避禍。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陽糕源於“登高”的“高”,“糕”字與“高”同音,象徵“步步高昇”、“百事俱高”之意。

2、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發糕”或“菊糕”,是用發麵做成的糕點,輔料有棗子、杏仁、松子、栗子,屬於甜品,也有加肉做成鹹味的。製作較為隨意、簡易。

3、講究些的做成寶塔狀、九層,上面再做兩隻小羊,以合“重九”、“重陽(羊)”之俗。有的在重陽糕上插上小彩旗,並點上蠟燭燈,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則隱喻為茱萸。

4、唐武則天曾在重陽時,令宮女廣採百花,和米搗碎,蒸制“花糕”(如菊花糕、桂花糕等),用以賜賞眾臣,以籠絡人心。明清時,重陽糕的製法更趨精細,種類也繁多,並且有了和兒童食品之分。據載:“京師重陽花糕極勝。有油糖果爐作者,有發麵壘果蒸成者,有江米黃米搗成者。小兒輩又以酸棗搗糕、火炙脆棗、糖拌果乾、線穿山楂,繞街賣之。”

重陽糕來歷

重陽糕亦稱“花糕”,傳統重陽節食品。常見於江浙滬地區,全國各地區不怎麼流行。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叫敬老節,民間要蒸重陽糕孝敬老人。蒸重陽糕方法與蒸年糕相同,不過蒸糕要小一點,糕要薄一點。為了美觀中吃,人們把重陽糕製成五顏六色,還要在糕面上灑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陽糕又叫桂花糕),這樣製成的重陽糕,香甜可口,人人愛吃。

歷史記載

後人在重陽節這一天,還有吃“重陽糕”的習慣。那是由於沒有山的地方無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為專在重陽吃,就被命名為“重陽糕”。唐時,因為劉禹錫在做詩的時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陽節又多了一個典故,叫做“題糕”。《邵氏聞見後錄》載:“劉夢得作《九日》詩,欲用‘糕’字,以《五經》中無之,輟不復為。”這樣,才被宋祁開玩笑說:“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代豪。”

古時,重陽糕十分講究,糕上嵌以蜜餞、棗脯。初起,風力正緊,又是放風箏的良好季節。故人們於此時,都紛紛出遊到郊野放風箏。古代重陽節還是騎馬練兵、講武習射的節日。《禮記·月令》裡就記載著古代帝王九月狩獵練武的制度。南北朝時,規定重陽節是軍事操練的節日。據《南齊書》上說,宋武帝劉裕篡晉建立王朝前,在今徐州之地,重陽節騎馬登項羽戲馬臺,即位以後就規定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檢閱軍隊的日期。相傳,現在流行的重陽糕,就是從當年發給三軍士兵的乾糧演化而來的。唐德宗時,曾規定以“二朔”、“上巳”、“九月九”為歲時三節令。從那時起,重陽節的習俗活動,更是普及全國。在重陽登高的同時,唐德宗還鼓勵人民講武習射,鍛鍊騎術。此風一直沿襲到清代。直至,當時曾衍用重陽登高習武的意義,定九月九日為“體育節’。

過去,重陽節要接已出嫁的女兒回家過節,故又稱“女兒節”。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與長久的“久”同音,是長壽的象徵,所以我國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也稱“敬老節”。在我國,尊老敬老蔚然成風,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美德也體現在節令風俗中。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麵餅夾上棗,慄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麵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吃重陽糕的傳說 

傳說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陝西武功人。他參加八月中的鄉試後,臥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後,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裡沒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來。等康海病好回家時,已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才打發報子,給了他賞錢,並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乾糧。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因為這糕是用來慶祝康海中狀元,所以後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一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

麵點的起源

我國的麵食很早就已經出來了 大概在遠古時代“古人”或“新人”學會用火,在薄石板上烤食野生植物籽實的時候,就可視作主食的開端。雖然這種食品十分簡陋,但它已具有面食的某些屬性。經過幾十萬年摸索,到了新石器時期,先民能夠將舂去麩皮的整粒穀物烤、爆、煮、蒸,製成比較香美的飯、粥、羹、糗(穀物熬熟後晾乾搗粉),這又是主食的完善和發展了。屈家嶺文化遺址,發現一口口徑87.6釐米、高34.3釐米、容量6250立方厘米的陶鍋,經考證,這是5000-4600年前煮米飯的器具,一鍋可供50人吃。由此可見,那時的主食製作已是有相當技術的。不過,在商代和商代以前,主食品種仍較單調,在

公元前21世紀問世的甲骨文中,目前尚未發現有關精細麵食--麵點的單字。所以如此,是當時物質技術條件還不能滿足麵點生產的基本要求。

進入西周,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則提供了較前充裕的原料(如五穀、五畜、五菜、五果、五味之類);由於手工業生產的進步,則提供了製作工具(如杵臼、石磨、石碓、蒸鍋、陶餅鐺、青銅刀具等);再加上早期祭祀和筵宴的需要,有了一批專門從事廚務勞動的奴隸,早期麵點始在宮廷中誕生。

根據目前的史料,西周到戰國早期的麵點約近20種。它們的用料主要是用稻米和黍米,可整粒煮,可破碎蒸,還可製成糊狀烙;餡料有肉、蜜、酒和花卉,造型多系圓型,其屬性介於糕與餅之間;還有的則是將飯、粥、羹、糗等主食加以精製。它的品種有“面(爆熟磨碎的大麥)”,“糜(米粉與肉醬煮糊)”、“餈(象糕的餅)”、“餌(蒸糕或蒸餅)”、“餱糧(行軍的乾糧)”、“蜜餌(加蜜的粉餅)”、“酏食(酒發酵餅)”、“糝食(米粉加肉丁制餅油煎)”、“粔籹(蜜與米粉和成環狀煎熟)”“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以及“芳糗”、“糗餌”、“粉餈”、“粉粥”、“粉酏”、“糕糜”等。

一、燒餅面棗

曾在一本雜誌上讀到過《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饃》一文。文章比較詳細地介紹了

用小鵝卵石炕熟“石子饃”的製法及“石子饃”產生、發展的過程,讀起來很有意思。

然而,元明之際的蘇南地區也有一種用白沙或白土炕熟的麵點,叫做“燒餅面棗”。韓奕

在《易牙遺意》中對其製法有著詳細的介紹:“取頭白細面,不拘多少,用稍溫水和麵極

硬劑,再用擀麵杖押倒,用手逐個做成雞子樣餅,令極光滑,以快刀中腰週迴壓一豆深。

鍋內熬白沙坑熟,若面棗。以白土坑之,尤勝白沙。又擀餅著少蜜,可更日不幹。” 看來

,這種“燒餅面棗”的製法要比“石子饃”更復雜一些。主要就在於這種“餅”的形狀不

是通常的扁圓形或長方形,而是要做成如“雞蛋”一般的橢圓形,然後還要在外表刻上一

道道細紋,猶如蜜棗上的紋路一樣。 這裡還應當指出,古代“餅”的概念和今天已經不

盡相同。在古代,麵條可以叫做“湯餅”,饅頭可以稱為“蒸餅”。所以,這“棗”形的

面製品被稱為“燒餅面棗”也就不奇怪了。 令人遺憾的是,“石子饃”至今仍在生產,而

“燒餅面棗”卻早已不見製作。筆者以為,倘若條件許可,有關單位若能將其挖掘生產出

來,想必會受到市場的歡迎。

二、卷煎餅

春捲是一種美味可口的油炸食品。初春時節,江浙一帶的城鎮均有出售。它那焦黃的

外皮,鮮嫩的餡心,誘人的香味,對食客頗具吸引力。 可是,關於春捲形成的時間,筆

者卻一直未能找到答案。最近,筆者在翻閱《易牙遺意》的時候,忽然發現其中的“卷煎

餅”就是不折不扣的“春捲”。卷煎餅的製法如下:“餅與薄餅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

斤,或豬肉亦可,大概如饅頭餡,須多用麵糊粘住,浮油煎,令紅焦色。 五臘醋供……”

接著,筆者又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看到一例“卷煎餅”,除餡心外,其製法和《易

牙遺意》中描述的基本相同。可見,至遲在元代,我國便已有多種餡心的“春捲”出現,

只不過其名稱叫“卷煎餅”罷了。 當然,用薄餅裹菜餚食用是更早的事,早在晉代就

有了,它的名字叫“春盤”。到了宋代,除“春餅”(薄餅)外,還有“翠縷紅絲,金雞玉

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武林舊事》)。 雖然晉代就有春日食春餅的習俗,市上也

有“春餅”出售,但未見有關“春捲”的記載,估計是人們嫌用春餅夾菜餚食用比較麻煩

,於是就發明了“卷煎餅”。所以在古時“春餅”的名氣大,而“春捲”卻並不太出名。

如今,吃春餅的習俗已經式微,而春捲卻儼然取而代之了。

三、丹桂花糕

人們常用“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來描繪秋天。紅豔欲滴的丹桂花,流光溢彩,芳香

馥郁,的確是觀賞花卉中的珍品。然而,古人也有以丹桂花入饌的。《海槎餘錄》中記有

一名點,就叫“丹桂花糕”:“丹桂花采花,灑以甘草水,和米舂粉,作糕,清香滿頰。

” 我國人民食糕的歷史頗為悠久,早在先秦時期便有類似的食品了。後來,糕的品種越

來越多,如“食祿糕”、“棗糕”、“蓬燕糕”、“大耐糕”、“糖糕”、“粟糕”、“

麥糕”、“豆糕”、“花糕”、“餈糕”、“雪糕”、“幹糕”、“乳糕”、“五香糕”

、“芡糕”、“山藥糕”、“鬆黃糕”、“沙米糕”、“脂油糕”、“雪花糕”、“軟香

糕”、“雞蛋糕”、“茯苓糕”、“三層糕”等等,而以丹桂花作糕的卻不多見。 可能是

丹桂花很少,一般的地方無法制作吧。由此可以看出“丹桂花糕”是古代麵點中的佳品。

應當指出的是,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記有一例“廣寒糕”,也是用桂花和米粉製成

的,但估計是用“金桂”(黃桂花)製成的,似宜另當別論。

四、槐葉冷淘

杜甫在他的詩中,讚美了古代的一種冷麵——槐葉冷淘。這是將槐葉汁和麵做成的面

條,麵條煮熟之後,再放在冰水或井水中浸涼而成。所以說吃這種面的時候,有“經齒冷

於雪”之感。 如果說杜甫的這首詩寫得比較含蓄,不容易看清“槐葉冷淘”製作過程的

話,我們還可以參閱宋代著名詩人王禹的《甘菊冷淘》詩。詩中有這樣的句子:“……淮

南地甚暖,甘菊生籬根。長芽觸土膏,小葉弄晴暾。采采忽盈把,洗去朝露痕。 俸面新且

細,溲牢如玉墩。隨萬落銀縷,煮投寒泉盆。雜此青青色,芳香敵蘭蓀……”詩中,把“

甘菊冷淘”的製法和特點寫得一清二楚。麵條是“煮投寒泉盆”做成的。由於摻進了甘菊

汁,所以冷淘的顏色青青,“芳香敵蘭蓀”,可謂色香味俱佳了。 再往後,元代《雲

林堂飲食制度集》中亦有“冷淘面法”,是用鱖魚、鱸魚、蝦肉等做“澆頭”的冷麵,風

味也佳美。總之,古代冷淘面的花色品種是很多的。 看看古代的冷淘,想想如今的涼麵

,筆者認為後者的製作簡單化了。其實,變換一些花樣並不難。就算“槐葉冷淘”、“甘

菊冷淘”難以大量製作,我們搞個“菠菜冷淘”行不行呢?以魚肉、蝦內做澆頭的冷淘也

總不是太難做的吧!

五、黃雀饅頭法

元代倪瓚《雲林堂飲食制度集》中有一個“黃雀饅頭法”:“用黃雀,以腦及翅、蔥

、椒、鹽同剁碎,釀腹中,以發酵面裹之,作小長卷,兩頭令平圓,上籠蒸之。或蒸後如

糟饅頭法糟過,香法(油)炸之尤妙。” 黃雀又稱“蘆花黃雀”,體形小,鳴聲清脆。人

們一般喜歡飼養它作觀賞之用。但是,黃雀同時也是一種野味,肉質細嫩,鮮美異常,所

以它一直是古入席上的珍饈。浙江一帶的農村,在“稻熟時”,人們往往“張羅(網)以捕

黃雀”。而南宋臨安(杭州)的市場上,則有好多用黃雀製作的菜餚出售,如“蜜炙黃雀”

、“釀黃雀”、“煎黃雀”等等(《夢樑錄》)。 儘管用黃雀製作的菜餚品種較多,但像

“黃雀饅頭”這種做法還是罕見的。由於黃雀被面裹住,所以其原汁原味被保住了,而外

面的一層由於包裹黃雀,又帶上了黃雀的野味。所以“黃雀饅頭”一身二任,外面是麵點

,裡面是菜餚,相得益彰,妙不可言。

六、蝦餅

《隨園食單.點心單》中記有一“蝦餅”:“生蝦肉,蔥、鹽、花椒、甜酒腳少許,

加水和麵,香油灼透。” 這種“蝦餅”乍一見名字,以為是一道菜。其實,它是以蝦肉

和麵做成的一種“爛面燒餅”。如今江蘇民間善做“爛面燒餅”的人家很多,且葷素均有

。初春時節,揚州一帶的老百姓喜歡製作豌豆苗爛面燒餅,其色碧綠,其味清鮮,委實是

一種大眾化的“高階”麵點。 如果追本溯源,爛面燒餅的歷史似乎可追溯到周代。《禮

記.內則》中記有一隻叫“糝”的點心:“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稻

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 看來,這“糝”正是用等量的牛、羊、豬肉丁和稻米粉拌

和後用油煎成的一種“爛面燒餅”。值得注意的是,這“糝”中的肉丁不是作餡心之用的

,而是直接和在米粉中,也就是與當今的爛面燒餅的製法相仿了。

七、灌湯肉包

如今,製作“湯包”的地方逐漸多起來了。但是,仍有相當多的人對“湯包”的製作

過程不是十分了解,甚至流傳有這樣一則笑話:一些顧客竟以為湯包中鮮美的滷汁是用注

射器打進去的。 其實,湯包的製作並不複雜。早在清嘉慶年間,甘泉(揚州)人林蘭痴在

《邗上三百呤》“灌湯肉包”中就說得很清楚了:“春秋冬日,肉湯易凝。以凝者灌於羅

磨細面之中,以為包子,蒸熟則湯融而不洩。揚州茶肆,多以此擅長。”接著,林蘭痴還

賦詩一首: 到口難吞味易嘗,團團一個最包藏。

外強不必中幹鄙,執熱須防手探湯。

詩雖一般,但倒也把湯包內藏熱湯、“到口難吞”、容易燙手的特點寫出來了。

湯包究竟是不是揚州廚師首創,筆者未能細考,不敢斷定。記得曾在一本筆記上看到,

南宋臨安市上有“灌漿饅頭”出售。筆者懷疑這“灌漿饅頭”即是一種類似湯包的東西。

如果是,則湯包至遲在南宋就有了。話又說回來,無論如何,林蘭痴的關於“灌湯肉包”

的記載,仍是我們瞭解古代湯包極有價值的資料。 歷史發展到今天,湯包的製作技術當

然又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品種也有增加。尤其當指出的是,由於有了電冰箱,湯包可以

一年四季製作,再也不必依靠“春秋冬日”的低氣溫來使“肉湯”凝固製成餡心了

美味龍遊發糕的起源,你聽說過嗎

龍遊發糕是春節期間的特殊糕點食品,起源於浙江省龍遊縣,是當地流行的食品。龍遊發糕起始年代已很久遠,因風味獨特,製作精美,又是“福高”的諧音,象徵吉利,因而成為節日禮品。逢年過節家家戶戶蒸製作糕,用作點心或饋贈親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浙江文化 吧!

龍遊發糕花色品種多樣,按口味分,有白糕、絲糕,青糕,桂花糕、核桃糕、紅棗糕、大慄糕等;按主要原料分,可分為純糯米糕和混合米糕。龍遊發糕配料上乘,加工精細,色澤晶瑩如玉,孔細如針,色香味美,食之糯而不粘,甜而不膩。

  混合米糕選用上白糯米搭配粳秈米,浸數十天後,用水漂清,磨成細粉,按比例加豬油、白糖、酒酵調製,經發酵後蒸熟(並且按需要加上桂花、棗、紅豆、芝麻等口味調料)。為顯示節日的喜慶氣氛,人們還用六角茴香沾上紅色或綠色食用顏料在蒸熟的發糕上印滿圖案。這種發糕比純糯米糕更為常見,市場上可以購買到的也大多為這類發糕。

  純糯米發糕(又名“糖糕板”)製法與混合米糕類似,但原料中不加粳秈米,常見於龍遊南部的鄉村中,不如混合米糕流行,且更為粘口,其中“糖糕板”多為夾心糕,在糕裡夾層紅豆沙,芝麻等。

  龍遊縣人文歷史源遠流長,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龍遊發糕是龍遊縣最負盛名的傳統特產。

  據《龍遊縣志》記載:龍遊發糕的製作始於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製作工藝獨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澤潔白如玉、孔細似針、聞之鮮香撲鼻、食之甜而不膩、糯而不粘,堪稱江南一絕。其最大的特色是在製作過程中加入適量糯米酒發酵而成,營養豐富,尤其適合老年人、兒童食用。因“發糕”為“福高”之諧音,寓“年年發、步步高”之吉祥涵意,即為逢年過節必備名點,又是饋贈親友之佳品。

  龍遊發糕——是用上等粳米為主料,以白糖、豬油、蜜棗等為配料,按自然發酵蒸制而成的名點。不加任何化學藥品,是純天然的食品。祖傳為皇上貢品,發糕形似明月,表示家家團圓,象徵吉利,鄉音為“福高”,其意為“年年發,步步高”之意,故為饋贈親友之佳品。發糕特點——糯而不膩,鮮香可口

中秋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中秋節傳統活動有哪些

1

中秋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1、吃月餅:中秋節吃月餅和賞月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不可或缺的習俗。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

2、吃餈粑:中秋節吃餈粑的歷史十分的源遠流長,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大將軍伍子胥。

3、吃桂花糕:中秋節正是金桂飄香之際,人們會用桂花做成糕點,作為節日食品。

4、吃柚子:因為“柚”與“佑”同音,人們在中秋節吃柚子,也是希望月亮保佑的意思。

5、吃大閘蟹:中秋正是蟹膏肥的時候,所以中秋節人們都會食用肥美的大閘蟹。

2

中秋節傳統活動有哪些

1、賞月吃月餅:中秋節吃月餅和賞月是中秋節不可或缺的習俗,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

2、燃燈猜燈謎: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習俗,燈籠上通常會寫上謎語,以供人們猜想。

3、賞桂花飲桂花酒:中秋之際,人們會採用桂花釀酒,聞著桂花香,喝著桂花酒,是一種中秋獨有的節日享受。

3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秋分祭月”而來,在漢代的時候得以普及,大約在唐代時已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北宋時期正式把中秋節定為陰曆八月十五,明清時間發展至今,流傳下來許多節日風俗和傳統食物。

4

中秋節的習俗

1、祭月賞月: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人們通過祭拜月亮祈求福佑,如今演化為賞月,託月追思,表達了人們渴望團圓,寄託了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2、吃月餅: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

3、祭拜祖先:廣東部分地區會在中秋節當天,擺臺供奉,祭拜先祖。

4、猜燈謎:中秋月圓之夜,很多公共場所會掛上寫有燈謎的燈籠,人們聚集在一起猜燈謎,如今也是一種中秋節過節的形式。

標籤: 來歷 桂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5l4kq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