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品茶鑑水顧渚紫筍

品茶鑑水顧渚紫筍

品茶鑑水顧渚紫筍

這個詩句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將品茶和鑑水的情境與顧渚、紫筍的景物相對照,表達出賞識水性、品味茶香的高雅情趣,寄託了詩人對生活之美的追求和對別離之情的感懷。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外形:背卷似筍殼,形如蘭花色澤:翠綠,銀毫明顯

湯色:清澈明亮

香氣:馥郁,隱隱有蘭花香滋味:甘醇鮮爽

葉底:嫩綠柔軟,細嫩成朵

顧渚紫筍早在唐代就被“茶聖”陸羽評為“茶中第一”,併成為貢茶。顧渚紫筍因其鮮茶芽葉微紫,嫩葉背卷似筍殼而得名,主要產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水口鄉顧渚山一帶,也稱長興紫筍。

顧渚紫筍茶是半炒半烘型別綠茶,一般每年清明節前至穀雨期間,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鮮葉為原料,其製作工序包括:攤青、殺青、理條、攤涼、初烘、復烘等。精製出來的顧渚紫筍有“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賞心”之譽。1979年,在浙江省名茶評議會上,顧渚紫筍茶被列為一類名茶;1986年,顧渚紫筍茶被評為全國名茶。

劍網三茶館任務[品茶鑑水·顧渚紫筍]

不一樣的茶要對應不同的水 旁邊不是有水麼 在茶館旁邊可以找到各種桶和罈子,根據任務指示要用陽崖雲泉來泡,所以我們找到陽崖雲泉。 

拿到後右鍵點選陽崖雲泉,再左鍵點選顧渚紫筍茶葉就出現了沏好的顧渚紫筍,進入茶館後找頭上有感嘆號的幾個NPC他們會時不時的出現想要喝的茶。

挖寶系統:

《劍網3》雕琢版革新挖寶系統,同時開啟新的挖寶裝備進階和成長體系。俠士不僅可以通過挖寶找到遺落在江湖中的多種珍貴材料,還可積累運勢和經驗,在挖寶期間邂逅各種奇聞異事。

俠士將有機會遭遇凶猛的野獸、心懷不軌的惡賊,甚至挖出特殊祕境的入口,與小夥伴攜手演繹奪寶奇兵。

熱衷於挖寶活動的俠士還有機會獲得量身定做的高品質“挖寶套裝”,方便跋山涉水的額外屬性為俠士的奇遇旅程快馬加鞭。

茶葉衝幾遍就沒有什麼用,可以倒掉了啊?

看你了,只要不喝隔夜茶,不喝涼茶,喝幾次你自己來。

中國是茶的故鄉,早在唐代以前,中國生產的茶葉便通過陸路及海運的方式遠銷各地。首先到達了日本和韓國,然後傳到印度和中亞地區。在明清時期,又傳到了阿拉伯增島。在17世紀初期,中國茶葉又遠銷至歐洲各國,很多上層社會的貴族、紳士都養成了喝茶的習慣。中國的共和中國的絲綢及磁器一樣,已經成為了中國在全世界的代名詞。

中國是茶的故鄉

中國是茶的故鄉,所以,中國人對茶真是再熟不過的了。無論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儒、道、釋三教九流,還是挑夫販夫,無不與茶結下不解之緣。俗語常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僅內地人民這樣,邊疆少數民族也同樣好茶。北方遊牧民族好用奶茶,人民喜用酥油茶,南方少數民族愛飲鹽巴茶。可見,茶早已成為中國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茶之用,可為飲、為藥、為菜餚;茶之禮,上至宮廷茶儀,中至文人茶會、禪院茶宴,下至民間婚俗、節俗,無處不在。茶之法,自唐以降,代代完善,以至成為政權控制“番邦”的一大方略,曰“茶馬互市”。

茶從中國飄洋過海,香溢五洲。現而今,人們發現,“茶之路”在溝通中外文化所起的作用上,不比“絲稠之路”遜色。

過去飲茶可不像現在這樣簡單,古人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中國茶文化中所體現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髓,物質形式與精神理念、情操、道德、禮儀結合之巧妙,讓人歎為觀止。

陸羽和他的茶經

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號桑 翁,又號竟陵子。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復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門縣)。開元、天寶年間號稱唐朝盛世,國家富強,域內安寧。但陸羽一出生便面臨著種種不幸。據《新唐書<陸羽傳>》和《唐才子傳》記載,陸羽是個棄兒,自幼無父母撫養,被籠蓋寺和尚積公大師所收養。積公為唐代名僧,《紀異錄》載,唐代宗時曾召積公入宮,給予特殊禮遇。積公好茶,所以陸羽很小便得藝茶之術。

公元775年(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進入了一個不安的時期。二十四、五歲的陸羽隨著的難民離開故鄉,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較北方相對安寧。 陸羽自幼隨積公大師在寺院採茶、煮茶,對茶學早就發生濃厚興趣。湖州又是名茶產地,

陸羽在這一帶蒐集了不少有關茶的生產、製作的材料。為潛心研究和寫作,陸羽終於結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於上元初結廬於湖州苕溪。經過一年多努力,終於寫出了中國第一部茶學專著,也是中國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的初稿,時年陸羽二十八歲。公元763年,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平定,陸羽又對《茶經》作了一次修訂。他還親自設計了煮茶的風爐,把平定安史之亂的事鑄在鼎上,標明“聖唐滅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樂為樂的闊懷。

陸羽的《茶經》,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學著作,又是茶文化的專著。

《茶經》共十章,七千餘言,分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一之源,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氣侯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效能、功用;二之具,講當時製作、加工茶葉的工具;三之造,講茶的製作過程;四之器,講煮茶、飲茶器皿;五之煮,講煮茶的過程、技藝;六之飲,講飲茶的方法、茶品鑑賞;七之事,講中國飲茶的歷史;八之出,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產茶盛地,並品評其高下,記載了全國四十餘州產茶情形,對於自己不甚明瞭的十一個州的產茶之地亦如實注出;九之略,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省略何種:野外採薪煮茶,火爐、交床等不必講究;臨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缺一則茶廢矣。”

最後,陸羽還主張要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張陳於座隅,茶人們喝著茶,看著圖,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悅,這與端來一瓢一碗,幾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總之,五、六、七三章集中反映了陸羽所創造的茶藝和茶道精神。煮茶過程不僅被陸羽藝術化,而且運用“五行”說強調煮茶應注意的水質、火候。茶用名茶至嫩者,精製封存以待用,不使精華散越。火用嘉木之炭,而忌膏木、敗株。水用山中乳泉,涓涓江流,離市之深井。煮茶講究三沸,還要欣賞其波翻浪湧的美妙情景。保其華,觀其色,品其味。

陸羽說:“天有萬物皆有至妙”,“所庇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食,食與酒皆精極”,也就是說,衣食住行都要表現出高尚的審美追求。

茶俗 tea customs

自古中國就流傳著許多與茶相關的民俗傳說,千百年來,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有的故事,已經湮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而有些,至今還為人們津津樂道!

雷響茶和罐罐茶

聚居在雲南省怒江的僳僳族有喝雷響茶的風習。其製法:先用一個能煨750克水的大瓦罐將水煨開,再把餅茶放在小瓦罐裡烤香,然後將大瓦罐裡的開水加入小瓦罐熬茶。五分鐘後濾出茶葉渣,將茶汁倒入酥油筒內,倒入兩三罐茶汁後加入酥油,再加事先炒熟、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鹽巴或糖、雞蛋等。最後將一塊有一個洞的放在火中燒紅的鵝卵石放入酥油筒內,使筒內茶汁作響,猶如雷鳴一般。響聲過後馬上使勁用木杵上下抽打,使酥油成霧狀,均勻溶於茶汁中,打好倒出趁熱飲用。

居住在中國西北部的回族,飲茶方式更是多種多樣,其中最奇特是喝罐罐茶。罐罐茶是用炒青綠茶為原料,經加水熬煮而成。煮茶時,先在罐子中盛上半罐水,放在小火爐上沸騰時,放入茶葉五至八克,邊煮邊拌,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這樣經二至三分鐘後,再向罐內加水至八成滿,直至茶水再沸騰,即可傾湯入杯。由於茶汁濃,宜用小杯,當地人已習慣飲濃茶了。它具有“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康健”的好處。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的來源

工夫茶顧名思義,一是花時間,二是講究本領。它歷史悠久,據說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變來的。宋代,中國上層社會“鬥茶”之風盛行,誰家買得好茶,就要請客。賓客中有好茶或帶來媲美,或請來暗鬥。這種風氣逐步演變到茶農、茶商的試茶評茶。由於日日品茶,喝得太多也難受,就大杯改小杯而成為很濃的小杯茶,這就是工夫茶的雛形。潮汕是魚米之鄉,人們喜歡飲濃茶,“小杯茶”也由茶商傳入潮汕。日久天長,漸漸在茶具、茶葉和沖泡技術上越來越講究,形成了獨特的“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有一套玲瓏剔透的袖珍茶具:稱為茶室四寶的“玉書 ”(開水壺)、“潮汕爐”(燒火爐)、“孟臣罐”(紫砂茶壺)“若琛甌”(小瓷杯),還有茶洗、茶盤等。用泉水,燃料用硬木燒成的炭,茶選高階的烏龍茶。

工夫茶的“衝功”;

工夫茶“衝功”最講技巧。概括為洗潔器具、納茶、衝點、割沫、淋壺、熱杯、斟茶等法。即先洗潔器具,用開水把茶壺內外燙熱。再放入茶葉,取粗者填壺底滴口處,細末在中間,再以粗的蓋在上面。沖水時居高臨下,俗稱“高衝”,其動作要不急不緩,並做到三點頭,俗稱“鳳凰吐水三點頭”,表示對客人的敬意。見茶沫溢位壺面,提蓋將沫割出。第一次沖泡的茶湯含有茶塵,倒掉不用;再取沸水沿壺邊衝入,以免衝破“茶膽”;蓋上蓋後,再以熱湯遍淋壺上,一為去其沫又為壺外加熱,使茶的香氣更濃。淋壺後燙杯。

水土米花茶

白族人家的子女從外地回家探親,剛到家時,母親會先熬出“水土茶”來讓他們喝,以防止兒女水土不服。

水土茶的配料是:取一點院內的土,一點鹽,再加上茶葉,再取近家的井水用砂罐偎十來分鐘。這茶雖有些苦澀,但喝後能保出門人 回家後平安無事。兒女離家時,又要包上一小包故鄉土、鹽、茶,囑咐他們到了異鄉後用那裡的水如法煨飲幾天,以慢慢適應那裡的水土。

以茶求婚

茶不僅是招待客人的佳品,談情說愛,討親嫁女也離不開茶。居住在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小夥子,第一次到姑娘家相親,姑娘會熱情地給求親的小夥子敬茶,如果茶湯內放有糖或蜂蜜等,就表示姑娘喜歡這門親事;若茶湯又濃又苦,就說明姑娘不願意。

又如:獨龍族男青年看上了某姑娘,小夥子要請一個能說會道而有威望的已婚男子當媒人,媒人要提上茶壺、茶缸和茶葉到姑娘家,並以最快的動作,將茶壺灌上水,放在火塘上燒開,然後取出茶葉和茶缸,在姑娘家碗架上取出碗,姑娘的家人都會圍坐在火塘邊。

水一開,媒人就會把茶水倒在碗內,按姑娘家的輩份順序每人放一碗。接著開始說婚事,說到深夜,茶水從熱到冷,又從冷變熱,姑娘家的人一個也不喝;說婚人第二天晚上又來,連續三個晚上,若茶水仍沒有人喝,就說明姑娘家不同意這門親事。如果姑娘家的家人都喝了茶,這門親事就成了,雙方可約定時間舉行訂婚事宜。

茶館與茶攤

茶館與茶攤都是專門用來喝茶的。不過茶館與茶攤相比,有經營大小之分和飲茶方式的不同。茶館設有固定的場所,人們在這裡品茶、休閒等。茶攤沒有固定的場所,是季節性的、流動式的,主要是為過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

中國的茶館由來已久,據記載兩晉時已有了茶館。茶館的稱呼多見於長江流域;兩廣多稱為茶樓;京津多稱為茶亭。此外,還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稱謂。

當今的茶館大致可分為:

(一)歷史悠久的老茶館,儲存舊時風格;

(二)六十年代新建茶室,採用現代建築,四周輔以假山、噴泉,室內有鮮花、字畫,並有瓜子、糖果等;

(三)露天茶室、棋園茶座、音樂茶座等。 四川的蓋碗茶和茶館

四川是茶的故鄉,茶的品類繁多,飲茶風行,茶館林立。

四川人盛行自斟自飲的蓋碗茶。蓋碗茶不但選用茉莉花茶、龍井等上品茶葉,而且蓋碗和銅壺也別有講究。如蓋碗用的茶蓋,一是茶沏好蓋上後,可很快泡出茶味;二是可用作割去茶碗上飄浮的泡沫;三是可用來涼茶(即將茶蓋反扣倒入茶汁),便於快飲解渴,還有“茶船”用來託茶、端茶。這樣,茶碗、茶蓋、茶船託三位一體,既實用又美觀。另外燒水的壺選用銅壺,燒出來的水味道甜美,保暖性又強。

四川的茶館多,且具特色。早晨進茶館可一直坐到晚上關門,照樣沏茶而不增加收費。一整天僅收一次的茶費。所以茶館成天熱鬧,成了人們休息、娛樂、傳通訊息、進行交易的場所,而每個人的活動都是在茶的熱氣、香味中進行的。

音樂茶座

音樂茶座是既品茶又娛樂的文化場所,在唐代已有先例。不過其正式出現,卻是二十世紀以來的事。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國內外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在一些大中城市裡,音樂茶座應運而生。

音樂茶座一般選擇在幽雅的場所,並配以柔和多采的燈光,以飲茶品點,欣賞文藝為內容。音樂茶座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人們可以品茶自娛,也可以約上幾個朋友,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還可以在啜飲納涼的同時,進行各種交流。

清 飲

這類飲茶風習在漢民族居住地區最常見。其方法是直接用開水衝沏茶葉,不用在茶湯中新增任何佐料,強調香真味貴,保持茶的“純粹”和“本色”。既不像歐洲人那樣匆匆忙忙,一飲而盡;也不像日本茶道循規蹈矩,而是趨向生活化和大眾化,這就是漢民族飲茶的獨特之道。而最能代表漢民族清飲雅賞風習的是細啜烏龍和緩品龍井了。啜烏龍用的若深甌是一隻很小的小杯,品茶時,先聞其香,覺清香撲鼻。接著傾茶湯入口,含在口中迴旋,啜其味,頓覺舌有餘甘。一旦茶入咽喉,嘖嘖回味,鼻口生香,咽喉生津。如此再試三杯,令人怡情悅性。

品龍井用無色透明的玻璃杯或白色瓷杯,用茶時先觀茶姿、湯色,只見翠葉碧水,相映交輝。一旗一,簇立其間;再聞其香,覺清香四溢,沁人心肺;後賞其味,但覺一飲甘醇。飲過之後,回味甘甜,齒頰留芳。

倒勾茶與八寶茶

倒勾茶

湘西保靖、古丈、大庸一帶向來出產名茶,如古丈毛尖、保靖嵐針、大庸茗翠。這一帶還有一種製法特殊的“倒勾茶”。當地山寨土家族人將翠綠青蔥肥壯的茶葉摘下來,攤開晾乾,葉片周圍用小勾,均勻的將勾尖彎向葉柄,故稱“倒勾茶”。再用滾水將茶葉倒在水裡燙過,掏起後攤在竹蓆上晒乾,使茶葉由綠色變成紫砂陶紅色,紮好,盛入竹籮內蓋嚴,吊在通風處便成了倒勾茶。

八寶茶

在甘肅及寧夏回族自治區,都以“三炮臺”碗泡“八寶茶”招待親友。現代城市茶館內飲八寶茶已很普遍,漢族人也漸漸沾染了這種飲茶習俗。所謂“三炮臺”,其實就是習慣使用的連蓋的茶碗和底座小碟三件頭,西北人稱為三炮臺。用這種茶具泡茶,有蓋可以保溫,端起來喝茶又不燙手。至於所稱的“八寶茶”,一般由毛尖、茯茶或普洱茶再加冰糖、紅棗、桂圓、白葡萄乾和包核杏等摻合在一起衝飲;又甜又香,還有滋補作用。

七軒茶

中國中部到南部地區流傳著喝“七軒茶”的風俗習慣,尤以安徽省和蘇州一帶最為盛行。

所謂七軒茶,就是向不同姓氏的七戶人家收集七種茶葉,其實按照古老的規矩,應該是向一百戶人家收集茶葉,但由於一百戶太多,所以才改為象徵性的七戶人家。據說讓孩子喝下這些茶葉所泡出來的茶,便能終生保持身體健康。所以,父母長輩們通常會為孩子的健康舉行七軒茶儀式;而且喝下這種茶後可以治療胃病,不僅對小孩子有利,對大人也有益。據說,收集茶的時間選在立夏這天。

此外,還有一種“添盆”的儀式,就是在剛出生的孩子身邊放置一張小茶几,茶几上是一個盆子,盆裡放著雞蛋(稱喜果),還有龍眼肉、荔枝、花生、胡桃等,另加放一株蔥、生薑、一團艾草、一碗清茶,旁邊再置肥皂、小梳子、小刷子。

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屬於烘育型綠茶,是中國名茶之一,產於安徽省歙縣的黃山。素以香味馥郁,滋味醇甜而古今聞名。

歙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新安江上游;黃山在縣境西北,為著名的風景區。這裡山勢雄偉,峭壁穿雲,林木叢生,洞溪遍佈,雨量充沛,氣候溼潤,土層深厚而肥沃,地面腐殖物多。黃山毛峰茶樹生長在海拔700—800米山間的廕庇高溼自然環境裡,天天在雲蒸霧罩之中, 不受寒風烈日侵蝕。歙縣種茶歷史悠久。據《徽州府志》記載:“始之宋嘉,興之明之隆慶。”早在300年前,黃 山毛峰就已聞名於世。

黃山毛峰採摘及時,加工精細。採摘期在“清明”至“穀雨”之間,特級茶採摘初展的一芽一葉;一級茶採摘初展一芽一葉和一穿二葉;二級茶採摘開展的一芽二葉和初展的一芽三葉;條採摘開展的一穿二葉和一穿三葉。採摘回的鮮茶,製作前要嚴格揀剔,剔去老葉、莖之後,攤晾,爾後進行加工。加工採取烘青綠茶的製法,要求嚴格,經過殺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製成。每道工序都有嚴格規定,殺青要求鮮葉下鍋,撒得開,翻得快,手勢輕,使茶色均勻、殺青透徹。揉捻採取邊炒邊揉的方法,加以整條,不能把芽葉揉碎,白毫不能受損,條索捲曲緊實。烘烤主要是控制火候,要求溫度適當,勤炒勤翻,以免烘焦而破壞香味。黃山毛峰外形細嫩扁曲,白毫顯露,形似雀舌,色澤油潤光滑,芽葉肥壯、綠中徽黃。沖泡後,水色清澈明淨,清香味醇,入口醇香鮮爽,回味甘甜,沁人心脾。

麻姑綠茶

麻姑綠茶是江西省四大名茶之一,因茶樹大多生長在八百至一千公尺的雲霧山中,故又稱“麻姑雲霧茶”。

麻姑山位於江西南城縣城西南約五公里處。麻姑綠茶產於此山的五郎坳一帶。五郎坳地處麻姑山山巔,山上植被覆蓋良好,氣候溫暖溼潤。日光照射時間短,是茶樹生長的最佳環境。由於採製工藝精湛獨到,製出的茶葉質地優良,沖泡後湯色翠綠。飲後齒頰留芳,令人心曠神恰。

關於麻姑綠茶的由來,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東漢時期,有一麻姑仙女得道於此,常常在山間親手採摘細嫩茶葉,用麻姑山仙泉“一杓之多”的泉水煮以待客。於是,後人稱麻姑綠茶為“仙茶”。

顧渚紫筍茶

顧渚紫筍茶是中國傳統名茶,產於浙江興縣顧渚山。

渚山坐落於長興西北,東濱太湖,三面山巒連綿,雲霧瀰漫,氣候溫和,土質肥沃,雨量充沛,山下清泉長流,這種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為生產紫筍茶創造了最理想條件。

顧渚紫筍茶是中國名茶中產製歷史最悠久的品種唐人陸羽的《茶經》中已有所記載;唐代宗廣德年間(公元763-764年)湖州長興的紫筍茶並被列為貢茶

第二品。到了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O4年),在顧渚山下就設有規模巨集大的貢茶院,從事採製的伕役在旺產期達三萬人;固定的製茶工人也有千餘人,茶院內用於置“茶碓”的房屋達三十間,還有烘焙的工場百餘所。此後,紫筍茶作為貢茶一直延續到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革罷”,前後達六百年之久。

顧渚紫筍茶芽葉細嫩,葉芽相抱,緊裹如筍,色澤翠綠被毫,香 蘭意之幽。沖泡後,茶湯色澤如茵,其味甘醇鮮美,有蘭花之香。1979年,在浙江省名茶評議會上,顧渚紫筍茶被列為一類名茶;1986年,在全國花茶、烏龍茶優質產品評選會上,顧渚紫筍茶被評為全國名茶。

都勻毛尖

都勻毛尖,又稱“魚鉤茶”、“雀舌茶”,產於貴州省都勻市,素以“幹茶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的“三綠三黃”特色著稱。其品質優佳,形可與太湖碧螺春並提,質能同信陽毛尖媲美。1982年6月,在全國名綠茶評比會上,名列全國第二。 都勻市是貴州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首府,位於貴州省的南部,市區東有東山,西鄰龍山。都勻毛尖主要產地在團山、黃山、哨腳、大槽一帶。這裡四季氣候怡人,年平均氣溫十六度,年平均降水量一千四百多毫米。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溼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

到明代,都勻產的“魚鉤茶”、“雀舌茶”就列為“貢茶”。18世紀末,都勻毛尖開始出口行銷國外,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上獲獎。

都勻毛尖採用“清明”前後數天內剛長出的一葉或二葉來展開的葉片,要求葉片細小短薄,嫩綠勻齊。都勻毛尖茶經過高溫殺青、低溫揉捻、搓團提毫、及時焙乾等四道工序精心製作而成。成品毛尖茶芽尖細,呈條索狀,白毫特多,色澤鮮綠,品質潤秀,香氣清嫩,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辰州碣灘茶

辰州碣灘茶產於湖南省西部沅江中游的沅陵縣,因沅陵古時屬辰州府管轄,此茶又源於沅陵縣的碣灘山,故得名。碣灘茶早在唐代就以色、香、昧、形俱佳聞名,並被列為“貢茶”。

辰州碣灘茶鋒苗油潤,色澤翠綠,條勻緊實,銀毫顯露;沖泡後,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爽,葉底嫩勻,香味持久;沖水時,葉遊杯中,三起三落,如魚似蝦,富有情趣。

辰州碣灘茶分為綠茶和毛尖兩種。極品碣灘茶採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它選料講究,工藝嚴格,要求用一芽一葉初展,勻嫩一致的鮮葉為原料;加工製作須經過攤青、炒青、揉捻、整形和焙烘等五大工藝流程,十多道工序。其中“炒青”,“整形乾燥”兩道工序尤為講究,要求炒鍋乾淨,燃料用無煙木炭。殺青、揉制必須採用手工操作,這樣可以保證成品茶的質量。

西湖龍井茶

西湖龍井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產於浙江杭州市西湖“龍井”而得名。它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外。

西湖既是遊覽勝地,又是茶葉的主要產區。這裡產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已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峰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為“貢茶”。清乾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峰胡

公廟品飲龍井茶,讚不絕口,並以“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製觀採茶作歌”為題吟頌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假售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漫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群山,其中又以獅峰、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裡峰巒起伏,溪流涓涓,林木蔥鬱,氣候怡人;四季分明、雨量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濛濛,漫山遍野雲霧繚繞,營造出茶樹生長髮育特別需要的“天時地利”。

西湖龍井茶的採摘和加工技藝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的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幹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故又稱“旗”。“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西湖龍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級不同,加工技術也不盡相同,產品各有特色。特級西湖龍井茶全是採取手工炒制。鮮嫩的條芽,在八十度的溫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炒茶每鍋一次只能炒二兩,一個熟練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幹茶。

蒙頂茶

蒙頂茶,亦稱“蒙頂甘露茶”,屬於綠茶類,因產於四川名山縣蒙山之頂,故名“蒙頂茶”。這種茶緊卷多毫,色澤翠綠,鮮嫩油潤、香氣清雅,味醇而甘;沖泡後湯色綠黃,透明清亮,飲之清香爽口,沏二遍水時,越發鮮醇,齒頰留香。

蒙山雄踞邛崍山脈,東有峨眉山,南有大相嶺,西靠夾金山,北臨成都盆地,青衣江從山腳下繞過。山勢巍峨,壑絕瀑懸;林木蒼翠,雲蒸霧漫。每年到初

春,煙雨濛濛,雨季達九個月,年降雨量約二千二百毫米。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是茶樹生長的理想之地。所產之茶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醇厚鮮爽,條形細緊顯毫,色澤碧綠光潤;茶湯清亮、深泛綠、淺含黃,茶葉條條伸展開來,一芽一葉清晰可辨,具有高山茶的獨特風格。

蘇州花茶

江蘇的蘇州,浙江的金華和福建的福州,是中國花茶的三個著名產地。其中江蘇蘇州所產花茶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而今,蘇州花茶除銷售全國各地外,還暢銷世界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花茶,又名“香片”、“薰花茶”、“窖花茶”,是成品綠茶之一。它以綠茶類的炒青、烘青、大方三種茶葉為原料,配以清香馥郁而又甜潤的天然香花,經過工藝窖制而成。因花茶既有茶葉的清香爽口,又有鮮花的芬芳與甘醇, 故有“天香茶”之美稱。蘇州花茶主要品種有:茉莉花茶、白蘭花茶、玳玳花茶、珠蘭花茶。此外還有較少應市的桂花花茶、臘梅花茶、蕙蘭花茶等品種。每個品種都各有特色,也為不同茶客所偏愛。

長期以來,蘇州花茶的窖制,向以選料講究、工藝精細,措施嚴謹而享有盛名。其原料主要由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產區提供,以春茶為主,經過篩、烘、簸、扇_揀,去芯末,剔老梗、等道工序,精製成窖花用的“茶坯”。窖花均在茶花的收穫時節進行。茶花大多屬於“氣質花”,香氣會隨著鮮花的開放揮發。

蘇州花茶具有鮮、靈、爽、醇的獨特風格,外形條索緊結而勻整,茶湯黃而澈,葉底嫩而柔,香氣幽雅而不浮,味爽清冽,回味悠長,在品飲中能明顯體現出鮮爽、靈快、濃郁的特點。1986年,在全國花茶、烏龍茶評選會上,蘇州茶廠的一級、二級花茶被評為優質名茶。

福州花茶

福州花茶是精選優質烘青綠茶,配進香花經過窨制而成;茶、花並豔,秀麗天成,氣香汁清,滋味清遠醇和。

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一1861年)這裡就開始大量生產,1933年前後為極盛時期。年產花茶達十五萬擔。當時,省內外各地茶商雲集福州,生產和經營花茶的有八十餘家。

福州花菜根據所用鮮花種類不同,可分為茉莉花茶、玉蘭花茶、桂花花茶、玫。 瑰花茶、柚子花茶等。其中,茉莉花茶品質最佳,花香濃烈,鮮靈持久;茶湯醇厚顯香,湯色黃綠明亮,而且耐泡。此茶尤為中國北方廣大消費者喜愛。

目前,茉莉花茶名品有:

1、茉莉大毫,原料選自高山,芽葉肥壯、多毫的大白茶良種,於首春茶芽初伸時採其毫芽,再配用伏天大暑前後採摘的優質茉莉花,經過七窨一提而成。1979年,在全國茉莉花茶評比會上,被評為最優茉莉花茶;

2、茉莉銀毫,是六窨一提製成,為出口茉莉花茶的珍品;

3、茉莉春風,是經五窨一提製成,也是出口外銷的優質花茶;

4、茉莉雀舌,芽尖細小似雀鳥之舌,故名,是花茶中的高檔產品;

5、榮莉明前,因採用“清明”前採製的烘青綠茶,故也稱“明前綠”,

6、茉莉龍團,茶葉外形緊結呈圓珠形,香味濃厚,特別耐泡,為茉莉花茶中的中級產品。

福州花茶,分別以綠茶或烏龍茶加不同的香花,經過拼和(依等級按比例配入茶坯和鮮花)、通花(即在適當溫度時散熱)、收堆、起花、烘乾、提花等多道工序窨制而成.

祁 紅

祁紅,即祁門紅茶,產於安徽省祁門縣,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工夫紅茶。它外形似條索而苗秀,甜香清新持久,滋味醇和雋厚。在國際最大的紅茶市場----英國倫敦,“祁紅”被列為“茶葉英豪”,享有“群芳最”的盛譽。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祁紅曾獲金質獎章和獎狀。1980年,在全國輕工產品評獎會上,“祁紅”特級、一級和二級,均榮獲國家金質獎章;1986年,在全國花茶、烏龍茶優質產品評選會上,“祁紅”被評為名茶。

祁門縣位於安徽省最南端。這裡峰巒起伏,山勢陡峭;高山密林成為分佈在峽谷山樑和丘陵山坡上茶園的天然屏障。祁門產的茶在唐代?/ca>

參考資料:http://www.farer.net.cn/custom/detail.asp?ID=34

古今名人與茶文化

中國古代名人與茶文化

1、陸羽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季疵,一名疾,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陸羽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因被後人稱為"茶聖"。 陸羽原來是個被遺棄的孤兒。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一天清晨在西湖之濱散步,忽然聽到一陣雁叫,轉身望去,不遠處有一群大雁圍在一起,他匆匆趕去,只見一個棄兒捲縮在大雁羽翼下,瑟瑟發抖,智積禪師念一聲阿彌陀佛,快步把它抱回了寺廟裡。隨後,智積禪師為給他起名,就以《易》占卦辭,"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就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用"鴻漸"為字。陸羽在智積禪師的扶育下,學文識字,習誦佛經,併為積公煮茶伺湯。但就是不肯削髮為僧。智積為使陸羽聽話,就用雜務來磨鍊他,每天讓他打掃寺院,清潔廁所,或練泥糊牆,負瓦蓋屋,直至放牛一百二十頭。陸羽雖然備受勞役,但就是不肯就範。到了十一歲時,他乘人不備,逃出了寺院,到一個戲班子裡作了"優伶"。陸羽非常詼諧善辯,雖其貌不揚,而且有口吃的毛病,但他在戲劇中演的丑角幽默機智,常常受到觀眾的歡迎。陸羽在演出實踐中還編寫了名為《謔談》的三卷笑話書籍。唐天寶五年,即公元746年,河南群李齊物被貶,到竟陵來當太字,縣令為太守接塵,便讓戲班子來演出,太守看完後,對陸羽很賞識,於是召見他,贈以詩書,並介紹他到天門西北的火門山鄒夫子那裡去讀書。讀書之餘,陸羽也常為鄒夫子煮茶烹茗。在陸羽二十多歲時,便出遊到河南的義陽和巴山峽川,耳聞目睹了蜀地彭州、綿州、蜀州、邛州、雅州、瀘州、漢州、眉州的茶葉生產情況,後來又轉道宜昌,品嚐了峽州茶和泉水。公元755年夏天,陸羽回到竟陵定居在東岡村。公元756年,由於安史之亂,關中難民蜂擁南下,陸羽也隨之過江。在此後的生活中,他採集了不少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的茶葉資料。公元760年,他來到浙江湖州與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結成忘年之交。同時又結識了靈澈、李冶、孟郊、張志和、劉長卿等名僧高士,此間,他一面交遊,一面著述,對以往收集到的茶葉歷史和生產資料進行彙集和研究。公元765年,陸羽終於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在《茶經》初稿寫成之後,陸羽繼續在江浙一帶訪茶,製茶,並對《茶經》不斷進行訂正、補充修改,到公元755年,《茶經》最後定稿。《茶經》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葉科學和文化的系統總結,《茶經》是中國茶葉生產、茶葉文化歷史的里程碑。宋代陳師道在《茶經序》中評論:"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陸羽不僅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上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身體力行,善於發現好茶,善於精鑑水品。如浙江長興顧渚紫筍茶,經陸羽品評為上品而成為貢茶,名重京華。又如對義興的陽羨茶,他品飲後認為,芬香甘冽,冠於他境,並直接推薦為貢茶。陸羽又能辨水,同一江中之水,能區分不同水段的品質,他還對所經之處的江河泉水,加以排列高下,分為二十等。對後世影響也很大。陸羽逝世後不久,他在茶業界的地位就漸漸突出了起來,不僅在生產、品鑑等方面,就在茶葉貿易中,人們也把陸羽奉為神明,凡做茶葉生意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陸羽像,供在家裡,認為這有利於茶葉貿易。陸羽開創的茶葉學術研究,歷經千年,研究的門類更加齊全,研究的手段也更加先進,研究的成果更是豐盛,茶葉文化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陸羽的貢獻也日益為中國和世界所認識。

2、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祖籍為太原(今屬山西),後來遷居陝西境內 (今陝西渭南東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對自己的愛茶、烹茶技藝十分自信,他在《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中吟到:"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這在他所作的其他詩作中也可得到印證。詩中還多處提到茶與酒、琴的關係。如"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鼻香茶熟後,腰暖日陽中。伴老琴長在,迎春酒不空"。"醉對數叢紅芍藥,渴嘗一碗綠昌明。"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詩,在對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的同時,也為茶史留下了一條重要的資料:"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浮樑,在今江西省景德鎮市北,由此可見唐代已是一個茶葉集散地了。 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兩年任內,他迷戀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與靈隱韜光禪師汲泉烹茗的佳話。白居易以茶邀禪師入城"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而韜光禪師則不肯屈從,以詩籤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巖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飛錫去,恐妨鶯囀翠樓前"。詩中婉然帶諷,白居易則豁然大度,親自上山與禪師一起品茗。杭州靈隱韜光寺的烹茗井,相傳就是白居易與韜光的烹茗處。

3、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著名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論茶的詩文不算多,但卻很精彩。例如,他特別推崇修水的雙井茶,有《雙井茶》詩,詳盡述及了雙井茶的品質特點和茶與人品的關係: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 寶雲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 群不見,建溪龍鳳團, 不改舊時香味色。歐陽修對蔡襄創制的"小龍團"十分關注,他在為蔡襄《茶錄》所作的後序中論述到當時人們對小龍團茶的珍視,已成為後人研究宋代貢茶的寶貴資料。 "茶為物之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錄序所謂上品龍茶是也。蓋自君謨始造而歲供焉。仁宗尤所珍異,雖輔相之臣,未嘗輒賜。惟南郊大禮致齋之夕,中書樞密院各四人共賜一餅,宮人翦為龍鳳花草貼其上,兩府八家分割以歸,不敢碾試,相家藏以為寶,時有佳客,出而傳玩爾。至嘉佑七年,親享明堂,齋夕,始人賜一餅,餘亦忝預,至今藏之。" 《大明水記》是歐陽修論烹茶之水的專文。他在文中對唐代陸羽《茶經》和張又新《煎茶水記》的比較和批判,顯示出了一個學者思考,不隨人後的本色。

4、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蘇東坡是中國宋代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而且對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較深的研究,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他創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蘇東坡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再現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雲茶"。 "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 而對福建的壑源茶,則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 仙山靈草溫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後來,人們將蘇東坡的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與"從來佳茗似佳人"輯成一聯,陳列到茶館之中,成為一副名聯。蘇東坡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認為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還在《試院煎茶》詩中,對烹茶用水的溫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以沸水的氣泡形態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蘇東坡對烹茶用具也很講究,他認為"銅腥鐵澀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燒水。據說,蘇軾在宜興時,還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樑式紫砂壺。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 蘇東坡對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時,一天,因病告假,遊湖上淨慈、南屏諸寺,晚上又到孤山謁惠勤禪師,一日之中,飲濃茶數碗,不覺病已痊癒。便在禪師粉壁上題了七絕一首: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蘇軾還在《仇池筆記》中介紹了一種以茶護齒的妙法: "除煩去膩,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脫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數日一啜不為害也。此大有理。" 蘇東坡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陸羽生活的歷史時代

陸羽的出生地,時代,主要經歷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

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和詩人,因為在茶道上有很卓越的貢獻,被世人美譽為“茶聖”。

陸羽歷時二十六年完成了鉅著《茶經》,為中國乃至世界茶業做出了深遠而悠久的影響。 陸羽一生淡泊名利,喜歡遊歷四方,熱愛大自然和生活。

陸羽著作《茶經》一面世,引起了社會各界很大的反響。 陸羽之前的時代,人們將“茶”字寫作“荼”字,認為茶是一味藥材。

陸羽寫成《茶經》之後,世人對茶有了多方位的認識。陸羽詳細考察了茶的起源和茶的作用,便於世人選對茶來飲用。

陸羽先後探訪了淮南、浙西等地域,和當地的茶農探討此處茶葉的生長方式。 風餐露宿、飢寒交迫是常有的狀況,陸羽為了收集更多的茶葉標本,將生活窘迫拋至九霄雲外。

功夫不負有心人,陸羽共花費二十六年著稱《茶經》一書,後人稱它為“茶葉百科全書”。 書中講述了茶葉諸多價值,有的茶葉毫不起眼,但是它卻有很高的醫藥價值。

當時的人拜讀《茶經》時,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新鮮感,裡面涉及的很多觀點都是第一次聽說,引起了讀者很多興趣。 正是因為陸羽所著的《茶經》一書,豐富可人們對茶的認知,後來有了“以茶入詩”、“以茶起舞”等活動,足以見之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性。

陸羽對茶有很高的興趣,源於小時候跟隨智積大師學習喝茶之道,對茶藝有了基礎瞭解。因為愛好茶藝,陸羽一生漂泊四方,介紹和總結了各地的茶葉,最終花費26年時間著成《茶經》一書,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擴充套件資料: 一千多年前,復州竟陵西塔寺。一個深秋的早晨。

離古寺不遠的湖畔蘆葦叢裡,雁聲大作,聲音悽楚而悲愴。顯然,大群鴻雁的聲音,驚動了早起灑掃庭院的智積住持。

原來,一個被棄的嬰兒佔據了鴻雁的巢,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陸羽,字鴻漸。陸為姓,羽為名,鴻漸為字,先生的名號。

陸羽最大的貢獻就是對茶的研究,因此他被尊之為“茶聖”。他的《茶經》凡三卷,闡述茶的本源,採製和飲用的方法,所用器皿等等,十分詳盡,使天下人都知道飲茶了。

前倫敦醫藥協會傑鮑勒爵士曾著文稱“茶是偉大之慰藉物”,他認為“茶無疑為東方贈與西方最有利之禮物”。而陸羽先生的《茶經》卻是全面系統地闡明瞭茶的意義及作用。

茶道,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精緻講究體悟的境界。陸羽的《茶經》,凡三卷,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飲、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圖等章節。

茶,是有生命的物事,生命的本質在於悉心呵護倍加珍惜。按《茶經》的步驟飲茶,也許會更加接近茶道吧。

陸羽之前,“荼”“茶”不分,一個“荼”字,兩家共用。一種是草本植物,開黃花,味苦,可作蔬菜的,稱“荼”。

再一種木本植物,葉作飲料的“木字旁加賈字”,也稱作“荼”。名同實異,難免混淆不清。

是先生為“茶”正了字,陸羽先生在著《茶經》時,把“荼”字減去一畫作“茶”,其價值遠遠超出了文字學的範圍,在自然科學史上也有它重要的意義。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聖的故事告訴我們,陸羽先生對茶的貢獻具有世界意義,當我們心存茶道品啜香茗的時候,除了緬懷陸羽先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無量功德外,還當效法“茶聖”的那種艱苦勤學謙遜認真虛心的人生態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陸羽。

“茶聖”是誰

“茶聖”是陸羽,生活於唐朝。

他亦工於詩,但傳世者不多。 陸羽一生富有傳奇色彩。

他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唐開元二十三年(735),陸羽三歲,被竟陵龍蓋寺(建於東漢中葉,唐更名為西塔寺。

引者注)住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積公以《易》自筮,為孩子取名,佔得《漸》卦,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於是按卦詞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陸羽在黃卷青燈、鐘聲梵唄中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煮茶等事務。

但他不願皈依佛法,削髮為僧。九歲那年,有一次智積禪師要他抄經唸佛,他卻問積公曰:“釋氏弟子,生無兄弟,死無後嗣。

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家人能稱有孝嗎?”並公然稱:“羽將授孔聖之文。”

積公惱他桀驁不訓,藐視尊長,就用繁重的“賤務”磨鍊他,迫他悔悟回頭。要他“掃寺地,潔僧廁,踐泥汙牆,負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

陸羽並不因此氣餒屈服,求知反而更加強烈。他無紙學字,以竹劃牛背為書,偶得張衡《南都賦》,雖並不識其字,卻危坐展卷,唸唸有詞。

積公知道後,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曠,又把他禁閉寺中,令芟剪卉莽,還派年長者管束。十二歲那年,他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裡學演戲,作了優伶。

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丑角很成功,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唐天寶五年(746),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抱負,當即贈以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裡學習。

天寶十一年(752)禮部郎中崔國輔貶為竟陵司馬。是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

崔與羽相識,兩人常一起出遊,品茶鑑水,談詩論文。天寶十三年(754)陸羽為考察茶事,出遊巴山峽川。

行前,崔國輔以白驢、烏犁牛及文槐書函相贈。一路之上,他逢山駐馬採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眼睱接,品不睱訪,筆不睱錄,錦囊滿獲。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陸羽來到升州(今江蘇南京),寄居棲霞寺,鑽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陽。

唐上元元年(760),陸羽從棲霞山麓來到苕溪(今浙江吳興),隱居山間,闔門著述《茶經》。期間常身披紗巾短褐,腳著藤鞋,獨行野中,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水,或誦經吟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遲疑徘徊,每每至日黑興盡,方號泣而歸,時人稱謂之“楚狂接輿”。

唐代曾詔拜羽為太子文學,又徒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職。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

《全唐詩》載有陸羽的一首歌,正體現了他的品質。 不羨黃金?, 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 不羨暮登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來。

陸羽的《茶經》,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是陸羽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取得茶葉生產和製作的第一手資料,又遍稽群書,廣採博收茶家採製經驗的結晶。《茶經》一問世,即為歷代人所寶愛,盛讚他為茶業的開創之功。

宋陳師道為《茶經》作序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 其用於世,亦自羽始。

羽誠有功於茶者也!” 陸羽除在《茶經》中全面敘述茶區分佈和對茶葉品質高下的評價外,有許多名茶首先為他所發現。如浙江長城(今長興)的顧渚紫筍茶,經陸羽評為上品,後列為貢茶;義興郡(今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舉入貢的。

《義興縣重修茶舍記》載:“御史大夫李棲筠實典是邦,山俗有獻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以薦於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

不少典籍中還記載了陸羽品茶鑑水的神奇傳說。唐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記述了陸羽這樣一件事:“代宗朝李季卿剌湖州,至維揚(今江蘇揚州),逢陸處士鴻漸。

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蛑翱ぃ囪鎰漁洹=Ê常鈐唬骸驕樸誆瑁翹煜攣琶櫻鮁鎰幽狹閿質餼裾叨睿г匾揮觶慰踔醯 拷饜耪擼雌坎僦郟鉅枘狹恪B嚼饕再怪6硭粒揭澡佳鍥淥唬骸蚪櫻悄狹閼擼屏侔噸!乖弧??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給乎。 '陸不言,即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又以杓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伏罪曰:‘某自南零齎至岸,舟蕩覆半,懼其?埃詘端鮒κ恐竇玻涓乙傘!鈑氡齟郵私源蠛с怠@鉅蛭事劍熱縭牽χ帕泳¿膳幸印B皆唬骸諞唬釹隆!鉅蠣剩謔詼蔚諡!? 《新唐書·列傳》的《陸羽傳》中,也記有此事,但在說到李季卿召見陸羽時,“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為禮,羽愧之,更著《毀茶論》。

” 陸羽逝世,後人尊其為“茶神”,肇始於晚唐。唐時曾任過衢州剌史的趙璘,其外祖與陸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話錄》裡說,陸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

至今。

茶聖陸羽是唐朝哪個時期的,他的生平事蹟

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漢族,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

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江南各地,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全唐文》有《陸羽自傳》。 據《新唐書》記載: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復州竟陵人。

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諸水濱,畜之。既長,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乃以陸為氏,名而字之。 幼時,其師教以旁行書,答曰:“終鮮兄弟,而絕後嗣,得為孝乎?”師怒,使執糞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潛以竹畫牛背為字。

得張衡《南都賦》,不能讀,危坐效群兒囁嚅若成誦狀,師拘之,令剃草莽。當其記文字,懵懵若有遺,過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嘆曰:“歲月往矣,奈何不知書!”嗚咽不自勝,因亡去,匿為優人,作詼諧數千言。

天寶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師,太守李齊物見,異之,授以書,遂廬火門山。貌侻陋,口吃而辯。

聞人善,若在己,見有過者,規切至忤人。朋友燕處,意有所行輒去,人疑其多嗔。

與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隱苕溪,自稱桑苧翁,闔門著書。

或獨行野中,誦詩擊木,裴回不得意,或慟哭而歸,故時謂今接輿也。久之,詔拜羽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職。

貞元末,卒。 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

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煬突間,祀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論復廣著茶之功。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臨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執器前,季卿為再舉杯。至江南,又有薦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為禮,羽愧之,更著《毀茶論》。

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 【生平】 據《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記載,陸羽因其相貌醜陋而成為棄兒,被遺棄於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那時的陸羽才3歲,不知其父母是何許人,後被竟陵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

在湖北天門縣西門外西湖之濱被當地龍蓋寺和尚積公禪師收養。《陸文學自傳》是陸羽於二十九歲時為自己寫的小傳,可信度較高。

他在自傳中寫道:“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積公以《易經》自筮,為孩子取名,佔得“漸”卦,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於是按卦詞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或有另一種說法,陸羽姓名的取得也頗有意識,據說陸羽年長後以《易》自況,佔得《漸》卦,卦辭雲:“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其意為鴻雁飛於天上,四方皆是通途,兩羽翩翩而動,動作隊伍整齊有序,可供效法,為吉兆。

按此卦義,當時還沒有姓名的陸羽自定姓為“陸”,取名“羽”,又以“鴻漸”為字。這彷彿諭示著:本為凡賤,實為天驕;來自父母,竟如天降。

陸羽在黃卷青燈、鐘聲梵音中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煮茶等事務。雖處佛門淨土,日聞梵音,但陸羽並不願皈依佛法,削髮為僧。

九歲時,有一次智積禪師要他抄經唸佛,陸羽卻問:“釋氏弟子,生無兄弟,死無後嗣。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家人能稱有孝嗎?”並公然稱:“羽將授孔聖之文。”住持聞言,頗為惱怒,就用繁重的“賤務”懲罰他,迫他悔悟回頭。

陸羽被派去“掃寺地,結僧廁,踐泥汙牆,負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陸羽並不因此氣餒屈服,求知反而更加強烈。

他無紙學字,以竹劃牛背為書,偶得張衡《南都賦》,雖並不識其字,卻危坐展卷,唸唸有詞。積公知道後,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曠,又把他禁閉寺中,令芟剪卉莽,還派年長者管束。

眨眼三年,陸羽12歲,覺得寺中日月難渡。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裡學演戲,作了優伶。

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丑角極為成功,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 俗話說,吉人自有天相,陸羽亦不例外。

唐天寶五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抱負,當即贈以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裡學習。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禮部郎中崔國輔貶為竟陵司馬。

是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崔與羽相識,兩人常一起出遊,品茶鑑水,談詩論文。

天寶十五年陸羽為考察茶事,出遊巴山峽川。行前,崔國輔以白驢、烏犁牛及文槐書函相贈。

一路之上,他逢山駐馬採茶,遇泉下鞍晶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訪,筆不暇錄,錦囊滿獲。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州(今江蘇南京),寄居棲霞寺,鑽研茶事。

次年,旅居丹陽。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陸羽從棲霞山麓來到苕溪(今浙江吳興),隱居山間,閩門著述{茶經)。

知道陸羽是什麼歷史人物嗎

陸羽(733~804),字季疵。

湖北天門人。他是我國茶學的莫基 人。

我國對“陸學”全面系統的研究是從70年代未開始的。此後各地 相繼挖掘、蒐集、整理了一批陸羽著作、軼事,出版了研究陸羽的書 刊,在學術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和突破性進展,對海內外產生了積極影 響。

海外“陸學”界人士頻頻來華考察和交流研究成果。同時,韓、 日等“陸學”界知名人士,捐資興建了天門“陸羽紀念堂”、湖州“ 陸羽墓”、“金沙泉”、“三癸亭”、“忘歸亭”等名勝古蹟。

上饒 也將“陸羽泉”、“觀泉亭”等遺址修復一新,並塑陸羽全身石像, 供遊人瞻仰,推動了國際間茶文化交流。 然而,隨著茶文化研究的升溫,蓬勃開展,近年來專門從事“陸 學”研究的人少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

筆者認為“陸 羽”既是茶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應該繼續全面、系統、持久 、深入地研究下去。更何況“陸學”研究領域還有許多似是而非的東 西,不深入研究是難予定論的。

真正弄清陸羽其人,其事的原委本末 ,乃是“陸學”研究工作者的責任。本著“弄清”這個目的,本文想 就陸羽和李冶“婚戀之謎”,談談個人見解,求教專家。

有關陸羽的身世及婚姻問題,在幾年來的一些刊物上有三種說法 : 一說陸羽是孤兒,由智積禪師委託棄官卜居竟陵的李冶父母撫養 ,倆人“同窗讀書,青梅竹馬”。 一說陸羽“更隱苕溪”後,與遁入沙門的李冶在湖州巧遇,“互 訂鴛盟”,並說陸羽是人不是神,也有七情六慾。

一說陸羽與李冶相識後,結友詩人,互傾愛慕之情,只是因為“ 彼此身份特殊,而不能結為之好。” 以上三種說法都是描述性的,都沒有引證那怕是零星的、片斷的 史料,因此是不能令人置信的。

李冶,字季蘭,生年不詳,卒於784年。烏程(今浙江湖州)人 。

女道士,入市郊開元觀為尼。與陸羽、皎然、劉長卿等交往,有“ 女中詩豪”之稱,善彈琴,曾被召人宮,後因上詩叛將朱某,為德宗 所撲殺。

詩今存十餘首,多贈人分遣懷之作。 據近代文學家聞一多先生考證,李冶生於景龍三年,即公元709 年(見《聞一多全集·唐詩大系》)再據“陸學”工作者考證,併為 大家所認可,陸羽生於733年,這就是說李冶要比陸羽大二十四歲, 顯然倆人是不可能“同窗讀書,青海竹馬”的。

第二種說法是李冶在湖州巧遇陸羽,“互訂鴛盟”,這更是撲朔 迷離。因為李冶與陸羽是詩友,當陸羽得知她在道觀中患病,回此前 去探望,有李冶撰《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詩一首: 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

相逢仍臥病,砍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全唐詩》卷805 全詩描述李冶看到陸羽來訪,既感到自己凋零淒涼,又感到舊知 沒有遺忘她,心情十分複雜和激動。

“欲語淚先垂”,但仍然強顏歡 笑,頻頻勸陸羽多飲幾杯,暢談離別之情,把她倆舊日情誼敘述得情 真意切。此詩既印證了她們沒有“互訂鴛盟”,也沒有結為夫妻的意 圖,只是感情深厚的朋友而已。

第三種說法是“只因彼此身份特殊,而不能結為之好。”這 更是無稽之談。

在長期南北以後建立起來的唐帝國,是我國封建 社會的鼎盛時期,對各種思想,各族文化,採取了相容幷包的態度, 儒釋道三教始終並存,唐人的思想比較活躍,言論較少拘束,齊州青 年段元衝,書面攻擊唐太宗而不受懲罰;唐玄宗娶兒媳楊貴妃為妻; 有的日本人在高朝任官職;邊疆少數民族首領送子第到長安入學;有 的任教官等等。陸羽未婚,李冶未嫁,如果心心相印,為什麼不能愛 河永浴呢?為什麼從他們遺留下來的詩文、軼事都找不到任何蛛絲馬 跡呢? 再從陸羽與李冶的性格來分析,史載陸羽“性詼諧,口吃善辯” 。

李冶則“放蕩不羈”,且“狡黠”.兩人性格南轅北轍,極不相拍 ,怎麼能終身在一起生活呢? 為了探明陸羽婚姻之“謎',讓我們再來看看陸羽一生的生活足 跡。他從小在竟俊龍蓋寺長大。

“安史”亂中,隨秦人過江,流浪到 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初隱居浙江餘杭近郊寧山,自稱“桑寧翁” 。

後“更隱苕溪”,借宿皎然妙喜寺。以湖州為中心,開展茶事考察 活動。

曾到南京訪茶,住在棲霞寺;到蘇州訪茶尋泉,往在永唐寺; 到杭州寓靈隱寺,結識道探和尚,下塌“西嶺草堂”。50多歲後移至 上饒茶山寺。

而後又移南昌玉芝觀。到廣州居東園。

貞元二十年(804 )冬,72歲,病逝青塘別業。可見陸羽一生是以寺院為家,以僧侶為 友,過著擺脫塵俗,清貧儉樸的隱居主活。

其次我們還要研究陸羽的處世思想。據《新唐書·隱逸·陸羽》 載:“幼時,其師教以旁行字(指從外民族引進的〕,答曰:‘ 終鮮兄弟而絕後嗣,得為孝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 是封建社會儒家的古訓,陸羽小時也打上了這種烙印。

但是長大後一 直過著寺院生活,那種“而絕後嗣,得為孝乎”的世俗觀念自然會變 得淡薄,以致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則是佛家思想和觀念。所以多數 學者認為陸羽的思想是儒釋道混合體,其中以佛家思想為核心,認為 他是一個 *** 袈裟的和尚。

由此可推知,不婚不娶應是他處世思想的 基本點。 史書又載,。

中國歷史是有個叫陸羽的茶聖,誰有他的資料

陸羽(733-894) 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江湖上稱其為景陵子,在隱居時自號桑苧翁,在信州上饒隱居時,又自稱東崗子、茶山御史。

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 h ://artx/ “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

(《新唐書·陸羽傳》)陸羽這位從唐代本朝起,就被時人稱之為“茶仙”的傳奇人物,可謂是一位曠世逸才。他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上,孜孜以求,博覽經史,抱道潛修;遨遊江湖,品鑑天下名泉;往來山川,嚐遍江南香茗;著書立說,文采千古風流。

它的一生經歷與事業,似乎都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有許許多多發人深思,令人慨嘆之處。 陸羽有著一個離奇、神祕而又不幸的童年。

據文獻記載,一個秋末冬初的日暮之時,大約三歲的陸羽被竟陵龍蓋寺的住持智積禪師發現在一座小石橋下,並帶回寺中撫養。 藝術中國 ://artx/ 為什麼陸羽在襁褓之中被養育到3歲之大而遺棄?這是陸羽身世的千古之謎,也許永無披露之日了。

g ://artx/ 智積禪師收養了這個棄兒之後,為他削髮,收為弟子,期望他以後能繼承衣缽。但是寺院之內的永無變化的莊嚴的塑像,僧人們的冷冰冰的面孔,單調的清一色的僧衣,永遠的清茶淡飯,嚴格的佛門清規戒律,都使有著倔強個性和自尊心的小陸羽感到無法忍受,於是他產生了“恥從削髮”的念頭。

當智積禪師覺察到小陸羽對佛經並不熱中,並且經常閱讀儒家的書籍時,就決定必須對這個小弟子,進行一番勸誡。於是,這場佛儒兩道之爭的大辯論,在寺院之中展開了。

小陸羽在這場辯論中,表現出了驚人的膽識和雄辯的口才,以及它寧折不屈的堅強個性。師徒兩人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最終還是各持己見,不歡而散。

而智積禪師在之後的日子裡,對他嚴加管束,以繁重的苦役和嚴酷的懲罰來折磨陸羽。這時,在苦難中掙扎的陸羽,毅然選擇了出逃這條路,它要逃出寺院,返回世俗,爭取自由,施展抱負,實現平生夙願。

這一年,是在天寶四載(745),陸羽大約十三歲。 陸羽出逃之後,來到了一個小劇團裡當伶人。

他的相貌醜陋,又有口吃,所以並不登臺演出,而是從事編劇業務。由於陸羽為人忠厚正直,樂於助人,人又聰明,所以深得劇團的信任。

玄宗天寶五載(746),陸羽的機遇終於來了。河南府尹李齊物慧眼識才,見陸羽是一個聰慧異常的少年,他日必將成為有用之才。

所以,李公決定將陸羽留在郡府裡,親自教授他詩文。在人生歧路上徘徊的陸羽,這時才真正開始了學子生涯,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孤苦無依的陸羽,都得到了李公的親切關懷和照顧,這對陸羽後來能成為唐代著名文人和茶葉科學家,是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的。

這樣的日子大約過了五、六年之久,天寶十一載(752),當時的崔國輔老夫子,被貶為竟陵司馬,在這期間,陸羽與崔公往來頻繁,較水品茶,宴談終日,他們之間的情誼日漸深厚,成為忘年之交。這也說明陸羽的才華、品德和嶄露頭角的烹茶技藝,已經為時人所賞識,也定然會在學業和經濟生活上給陸羽以相應的幫助。

總結來說,陸羽的前半生經歷受到了4個人的重大影響,既是兩僧兩吏:兩僧為智積和皎然,兩吏為李齊物和崔國輔。 藝術中國 ://artx/ 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陸羽的另一段經歷開始了。

大約至德元載(756)秋冬之際,陸羽隨著從山西湧來的大批難民,渡過長江,沿著長江南岸對沿岸部分地區的江河山川、風物特產,尤其是茶園、名泉進行了實地考察。 Q ://artx/ 並在初來江南之時,結識了時任無錫尉的皇甫冉,兩人在同遊江南的過程中,結下了深刻的友誼,皇甫冉是陸羽遊歷江南遇到的第一位雖非兄長卻勝似兄長的摯友,一位真正的知己。

陸羽約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來到了吳興,同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皎然上人相識結誼。並且他住進了妙喜寺,同皎然、靈徹等朝夕相處,嘗試了一種新的客居寺院的處士生活。

陸羽同皎然大師從至德初結誼以來,知道他們相繼辭世,凡四十餘年,友誼一直不變,情誼始終不渝。真可謂是達到了生相知,死相隨,佛緣高情,生死超然的境界。

此情此誼,堪稱千古珍聞。 陸羽於唐代宗達0歷八年至九年(773-774)進入湖州刺史顏真卿幕府,參與由顏真卿主編的大型類書《韻海鏡源》,主持日常工作。

藝術中國 ://artx/ 陸羽在韻海編委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在編委名單中排在第二位,而事實上他主持了編修班子的日常工作。這足見陸羽在古漢字韻學方面的高深造詣和淵博知識,深得精通漢學的顏真卿的賞識及編委們的擁戴。

這正如皎然在一首詩中讚揚陸羽的詩句所云:“戎佐推兄弟,詩流得友朋。” 《韻海鏡源》的編纂,先後歷經三十餘年,五十餘名文人才子相繼努力,終於大曆九年(774)最後完成。

這也是陸羽的一件千古韻事。 ://artx/ 陸羽從唐肅宗上元元年於苕溪結廬至唐代宗大曆中期,由於他的誠信人品,對佛學、詩詞韻律學的潛心探索,特別是它的淵博茶學知識和高超的烹茶技藝,在湖州仕宦僧俗各界贏得了聲望。

並且陸羽親自設計、施工的“三癸亭”茶亭於唐代宗大曆八年(773)落成在。

渚茶喝好不好

看要喝隔夜茶喝涼茶喝幾自

茶故鄉早唐代前產茶葉便通陸路及海運式遠銷各首先達本韓傳印度亞區明清期傳阿拉伯增島17世紀初期茶葉遠銷至歐洲各層社貴族、紳士都養喝茶習慣共絲綢及磁器已經全世界代名詞

茶故鄉

茶故鄉所茶真再熟論帝王相文墨客儒、道、釋三教九流挑夫販夫與茶結解緣俗語說:早晨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僅內民邊疆少數民族同茶北遊牧民族用奶茶民喜用酥油茶南少數民族飲鹽巴茶見茶早已各族民割部

茶用飲、藥、菜餚;茶禮至宮廷茶儀至文茶、禪院茶宴至民間婚俗、節俗處茶自唐降代代完善至央政權控制番邦略曰茶馬互市

茶飄洋海香溢五洲現今發現茶路溝通外文化所起作用比絲稠路遜色

飲茶像現簡單古飲茶道藝茶術茶文化所體現儒、道、佛各家思想精髓物質形式與精神理念、情操、道德、禮儀結合巧妙讓嘆觀止

陸羽茶經

陸羽字鴻漸;名疾字季疵自號桑 翁號竟陵於唐玄宗元間復州竟陵郡(今湖北省門縣)元、寶間號稱唐朝盛世家富強域內安寧陸羽便面臨著種種幸據《新唐書》《唐才傳》記載陸羽棄自幼父母撫養籠蓋寺尚積公師所收養積公唐代名僧《紀異錄》載唐代宗曾召積公入宮給予特殊禮遇積公茶所陸羽便藝茶術

公元775(寶十四)安史亂爆發唐朝進入亂安期二十四、五歲陸羽隨著難民離故鄉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較北相安寧 陸羽自幼隨積公師寺院採茶、煮茶茶早發濃厚興趣湖州名茶產

陸羽帶蒐集少關茶產、製作材料潛研究寫作陸羽終於結束流浪於元初結廬於湖州苕溪經努力終於寫第部茶專著第部茶文化專著----《茶經》初稿陸羽二十八歲公元763持續八安史亂終於平定陸羽《茶經》作修訂親自設計煮茶風爐平定安史亂事鑄鼎標明聖唐滅胡明造表明茶樂樂闊胸懷

陸羽《茶經》部關於茶葉產歷史、源流、現狀、產技術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綜合性論著既茶自科著作茶文化專著

《茶經》共十章七千餘言、、三卷十章目:源、二具、三造、四器、五煮、六飲、七事、八、九略、十圖

源概述茶主要產及土壤、氣侯等環境茶效能、功用;二具講製作、加工茶葉工具;三造講茶製作程;四器講煮茶、飲茶器皿;五煮講煮茶程、技藝;六飲講飲茶、茶品鑑賞;七事講飲茶歷史;八詳細記載產茶盛並品評其高記載全四十餘州產茶情形於自甚明十州產茶亦實注;九略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完備何種情況省略何種:野外採薪煮茶火爐、交床等必講究;臨泉汲水省若干盛水具式茶宴城邑王公門二十四器缺則茶廢矣

陸羽主張要各項內容用圖繪畫幅張陳於座隅茶喝著茶看著圖品茶味、明茶理神爽目悅與端瓢碗幾口灌意境自相同

總五、六、七三章集反映陸羽所創造茶藝茶道精神煮茶程僅陸羽藝術化且運用五行說強調煮茶應注意水質、火候茶用名茶至嫩者精製封存待用使精華散越火用嘉木炭忌膏木、敗株水用山乳泉涓涓江流離市深井煮茶講究三沸要欣賞其波翻浪湧美妙情景保其華觀其色品其味

陸羽說:萬物皆至妙所庇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食食與酒皆精極說衣食住行都要表現高尚審美追求

茶俗 tea customs

自古流傳著許與茶相關民俗傳說千百隨著間斷推移故事已經湮沒浩瀚歷史河些至今津津樂道

雷響茶罐罐茶

聚居雲南省怒江僳僳族喝雷響茶風習其制:先用能煨750克水瓦罐水煨再餅茶放瓦罐烤香瓦罐水加入瓦罐熬茶五鍾濾茶葉渣茶汁倒入酥油筒內倒入兩三罐茶汁加入酥油再加事先炒熟、碾碎核桃仁、花米、鹽巴或糖、雞蛋等塊洞放火燒紅鵝卵石放入酥油筒內使筒內茶汁作響猶雷鳴般響聲馬使勁用木杵抽打使酥油霧狀均勻溶於茶汁趁熱飲用

居住西北部族飲茶式更種其奇特喝罐罐茶罐罐茶用炒青綠茶原料經加水熬煮煮茶先罐盛半罐水放火爐沸騰放入茶葉五至八克邊煮邊拌使茶、水相融茶汁充浸經二至三鍾再向罐內加水至八滿直至茶水再沸騰即傾湯入杯由於茶汁濃宜用杯已習慣飲濃茶具提精神、助消化、病魔、保康健處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源

工夫茶顧名思義花間二講究本領歷史悠久據說由福建杯茶演變宋代層社鬥茶風盛行誰家買茶要請客賓客茶或帶媲美或請暗鬥種風氣逐步演變茶農、茶商試茶評茶由於品茶喝太難受杯改杯濃杯茶工夫茶雛形潮汕魚米鄉喜歡飲濃茶杯茶由茶商傳入潮汕久漸漸茶具、茶葉沖泡技術越越講究形獨特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套玲瓏剔透袖珍茶具:稱茶室四寶玉書 (水壺)、潮汕爐(燒火爐)、孟臣罐(紫砂茶壺)若琛甌(瓷杯)茶洗、茶盤等用泉水燃料用硬木燒炭茶選高階烏龍茶

工夫茶衝功;

工夫茶衝功講技巧概括洗潔器具、納茶、衝點、割沫、淋壺、熱杯、斟茶等即先洗潔器具用水茶壺內外燙熱再放入茶葉取粗者填壺底滴口處細末間再粗蓋面沖水居高臨俗稱高衝其作要急緩並做三點俗稱鳳凰吐水三點表示客敬意見茶沫溢壺面提蓋沫割第沖泡茶湯含茶塵倒掉用;再取沸水沿壺邊衝入免衝破茶膽;蓋蓋再熱湯遍淋壺其沫壺外加熱使茶香氣更濃淋壺燙杯

水土米花茶

白族家外家探親剛家母親先熬水土茶讓喝防止水土服

水土茶配料:取點院內土點鹽再加茶葉再取近家井水用砂罐偎十鍾茶雖些苦澀喝能保門 家平安事離家要包包故鄉土、鹽、茶囑咐異鄉用水煨飲幾慢慢適應水土

茶求婚

茶僅招待客佳品談情說討親嫁離茶居住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夥第姑娘家相親姑娘熱情給求親夥敬茶茶湯內放糖或蜂蜜等表示姑娘喜歡門親事;若茶湯濃苦說明姑娘願意

:獨龍族男青看某姑娘夥要請能說道威望已婚男媒媒要提茶壺、茶缸茶葉姑娘家並快作茶壺灌水放火塘燒取茶葉茶缸姑娘家碗架取碗姑娘家都圍坐火塘邊

水媒茶水倒碗內按姑娘家輩份順序每放碗接著始說婚事說深夜茶水熱冷冷變熱姑娘家喝;說婚第二晚連續三晚若茶水仍沒喝說明姑娘家同意門親事姑娘家家都喝茶門親事雙約定間舉行訂婚事宜

茶館與茶攤

茶館與茶攤都專門用喝茶茶館與茶攤相比經營飲茶式同茶館設固定場所品茶、休閒等茶攤沒固定場所季節性、流式主要往行解渴提供便

茶館由已久據記載兩晉已茶館茶館稱呼見於江流域;兩廣稱茶樓;京津稱茶亭外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稱謂

今茶館致:

()歷史悠久茶館儲存舊風格;

(二)六十代新建茶室採用現代建築四周輔假山、噴泉室內鮮花、字畫並瓜、糖等;

(三)露茶室、棋園茶座、音樂茶座等 四川蓋碗茶茶館

四川茶故鄉茶品類繁飲茶風行茶館林立

四川盛行自斟自飲蓋碗茶蓋碗茶選用茉莉花茶、龍井等品茶葉且蓋碗銅壺別講究蓋碗用茶蓋茶沏蓋快泡茶味;二用作割茶碗飄浮泡沫;三用涼茶(即茶蓋反扣倒入茶汁)便於快飲解渴茶船用託茶、端茶茶碗、茶蓋、茶船託三位體既實用美觀另外燒水壺選用銅壺燒水味道甜美保暖性強

四川茶館且具特色早晨進茶館直坐晚關門照沏茶增加收費整僅收茶費所茶館熱鬧休息、娛樂、傳通訊息、進行交易場所每都茶熱氣、香味進行

音樂茶座

音樂茶座既品茶娛樂文化場所唐代已先例其式現卻二十世紀事特別八十代隨著改革放及內外文化交流斷加強些城市音樂茶座應運

音樂茶座般選擇幽雅場所並配柔採燈光飲茶品點欣賞文藝內容音樂茶座形式內容豐富品茶自娛約幾朋友音樂伴奏翩翩起舞;啜飲納涼同進行各種交流

清 飲

類飲茶風習漢民族居住區見其直接用水衝沏茶葉用茶湯新增任何佐料強調香真味貴保持茶純粹本色既像歐洲匆匆忙忙飲盡;像本茶道循規蹈矩趨向化眾化漢民族飲茶獨特道能代表漢民族清飲雅賞風習細啜烏龍緩品龍井啜烏龍用若深甌杯品茶先聞其香覺清香撲鼻接著傾茶湯入口含口旋啜其味頓覺舌餘甘旦茶入咽喉嘖嘖味鼻口香咽喉津再試三杯令怡情悅性

品龍井用色透明玻璃杯或白色瓷杯用茶先觀茶姿、湯色見翠葉碧水相映交輝旗簇立其間;再聞其香覺清香四溢沁肺;賞其味覺飲甘醇飲味甘甜齒頰留芳

倒勾茶與八寶茶

倒勾茶

湘西保靖、古丈、庸帶向產名茶古丈毛尖、保靖嵐針、庸茗翠帶種制特殊倒勾茶山寨土家族翠綠青蔥肥壯茶葉摘攤晾乾葉片周圍用勾均勻勾尖彎向葉柄故稱倒勾茶再用滾水茶葉倒水燙掏起攤竹蓆晒乾使茶葉由綠色變紫砂陶紅色扎盛入竹籮內蓋嚴吊通風處便倒勾茶

八寶茶

甘肅及寧夏族自治區都三炮臺碗泡八寶茶招待親友現代城市茶館內飲八寶茶已普遍漢族漸漸沾染種飲茶習俗所謂三炮臺其實習慣使用連蓋茶碗底座碟三件西北稱三炮臺用種茶具泡茶蓋保溫端起喝茶燙手至於所稱八寶茶般由毛尖、茯茶或普洱茶再加冰糖、紅棗、桂圓、白葡萄乾包核杏等摻合起衝飲;甜香滋補作用

七軒茶

部南部區流傳著喝七軒茶風俗習慣尤安徽省蘇州帶盛行

所謂七軒茶向同姓氏七戶家收集七種茶葉其實按照古規矩應該向百戶家收集茶葉由於百戶太所才改象徵性七戶家據說讓孩喝些茶葉所泡茶便能終保持身體健康所父母輩通孩健康舉行七軒茶儀式;且喝種茶治療胃病僅孩利益據說收集茶間選立夏

外種添盆儀式剛孩身邊放置張茶几茶几盆盆放著雞蛋(稱喜)龍眼肉、荔枝、花、胡桃等另加放株蔥、姜、團艾草、碗清茶旁邊再置肥皂、梳、刷

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屬於烘育型綠茶名茶產於安徽省歙縣黃山素香味馥郁滋味醇甜古今聞名

歙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新安江遊;黃山縣境西北著名風景區山勢雄偉峭壁穿雲林木叢洞溪遍佈雨量充沛氣候溼潤土層深厚肥沃面腐殖物黃山毛峰茶樹海拔700—800米山間廕庇高溼自環境雲蒸霧罩 受寒風烈侵蝕歙縣種茶歷史悠久據《徽州府志》記載:始宋嘉興明隆慶早300前黃 山毛峰已聞名於世

黃山毛峰採摘及加工精細採摘期清明至穀雨間特級茶採摘初展芽葉;級茶採摘初展芽葉穿二葉;二級茶採摘展芽二葉初展芽三葉;條採摘展穿二葉穿三葉採摘鮮茶製作前要嚴格揀剔剔葉、莖攤晾爾進行加工加工採取烘青綠茶制要求嚴格經殺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制每道工序都嚴格規定殺青要求鮮葉鍋撒翻快手勢輕使茶色均勻、殺青透徹揉捻採取邊炒邊揉加整條能芽葉揉碎白毫能受損條索捲曲緊實烘烤主要控制火候要求溫度適勤炒勤翻免烘焦破壞香味黃山毛峰外形細嫩扁曲白毫顯露形似雀舌色澤油潤光滑芽葉肥壯、綠徽黃沖泡水色清澈明淨清香味醇入口醇香鮮爽味甘甜沁脾

麻姑綠茶

麻姑綠茶江西省四名茶茶樹八百至千公尺雲霧山故稱麻姑雲霧茶

麻姑山位於江西南城縣城西南約五公處麻姑綠茶產于山五郎坳帶五郎坳處麻姑山山巔山植覆蓋良氣候溫暖溼潤光照射間短茶樹佳環境由於採製工藝精湛獨製茶葉質優良沖泡湯色翠綠飲齒頰留芳令曠神恰

關於麻姑綠茶由民間流傳著趣故事:東漢期麻姑仙道于山間親手採摘細嫩茶葉用麻姑山仙泉杓泉水煮待客於稱麻姑綠茶仙茶

顧渚紫筍茶

顧渚紫筍茶傳統名茶產於浙江省興縣顧渚山

渚山坐落於興西北東濱太湖三面山巒連綿雲霧瀰漫氣候溫土質肥沃雨量充沛山清泉流種獨厚態環境產紫筍茶創造理想條件

顧渚紫筍茶名茶產製歷史悠久品種唐陸羽《茶經》已所記載;唐代宗廣德間(公元763-764)湖州興紫筍茶並列貢茶

第二品唐德宗貞元間(公元785-8O4)顧渚山設規模巨集貢茶院事採製伕役旺產期達三萬;固定制茶工千餘茶院內用於置茶碓房屋達三十間烘焙工場百餘所紫筍茶作貢茶直延續明代洪武八(公元1375)革罷前達六百久

顧渚紫筍茶芽葉細嫩葉芽相抱緊裹筍色澤翠綠毫香 蘭意幽沖泡茶湯色澤茵其味甘醇鮮美蘭花香1979浙江省名茶評議顧渚紫筍茶列類名茶;1986全花茶、烏龍茶優質產品評選顧渚紫筍茶評全名茶

都勻毛尖

都勻毛尖稱魚鉤茶、雀舌茶產於貴州省都勻市素幹茶綠帶黃湯色綠透黃葉底綠顯黃三綠三黃特色著稱其品質優佳形與太湖碧螺春並提質能同信陽毛尖媲美19826月全名綠茶評比名列全第二 都勻市貴州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首府位於貴州省南部市區東東山西鄰龍山都勻毛尖主要產團山、黃山、哨腳、槽帶四季氣候怡平均氣溫十六度平均降水量千四百毫米加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溼潤土質酸性或微酸性內含量鐵質磷酸鹽些特殊自條件僅適宜茶樹且形都勻毛尖獨特風格.

明代都勻產魚鉤茶、雀舌茶列貢茶18世紀末都勻毛尖始口行銷外1915巴拿馬際賽獲獎

都勻毛尖採用清明前數內剛葉或二葉展葉片要求葉片細短薄嫩綠勻齊都勻毛尖茶經高溫殺青、低溫揉捻、搓團提毫、及焙乾等四道工序精製作品毛尖茶芽尖細呈條索狀白毫特色澤鮮綠品質潤秀香氣清嫩滋味醇厚味甘甜

辰州碣灘茶

辰州碣灘茶產於湖南省西部沅江遊沅陵縣沅陵古屬辰州府管轄茶源於沅陵縣碣灘山故名碣灘茶早唐代色、香、昧、形俱佳聞名並列貢茶

辰州碣灘茶鋒苗油潤色澤翠綠條勻緊實銀毫顯露;沖泡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爽葉底嫩勻香味持久;沖水葉遊杯三起三落魚似蝦富情趣

辰州碣灘茶綠茶毛尖兩種極品碣灘茶採用傳統工藝精製選料講究工藝嚴格要求用芽葉初展勻嫩致鮮葉原料;加工製作須經攤青、炒青、揉捻、整形焙烘等五工藝流程十道工序其炒青整形乾燥兩道工序尤講究要求炒鍋乾淨燃料用煙木炭殺青、揉制必須採用手工操作保證品茶質量

西湖龍井茶

西湖龍井茶十名茶產於浙江杭州市西湖龍井名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外

西湖既遊覽勝茶葉主要產區產茶已千二百歷史唐代陸羽著《茶經》已杭州錢塘竺靈隱二寺產茶記載宋朝寶雲山產寶雲茶、竺香林洞產香林茶竺白雲峰產白雲茶都列貢茶清乾乾隆皇帝江南曾杭州獅峰胡

公廟品飲龍井茶贊絕口並覽鄉民採茶焙制御製觀採茶作歌題吟頌道:

村男接踵層椒假售雀舌鷹爪

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漫炒細焙第辛苦工夫殊少

西湖龍井茶產遍及西湖周圍群山其獅峰、龍井所產茶葉品質佳峰巒起伏溪流涓涓林木蔥鬱氣候怡;四季明、雨量均勻特別春茶期間經細雨濛濛漫山遍野雲霧繚繞營造茶樹發育特別需要利

西湖龍井茶採摘加工技藝相講究每春茶農四按檔採摘青葉清明前三採摘稱明前茶茶嫩芽初迸同蓮故叫蓮茶斤幹茶三萬六千顆嫩芽西湖龍井茶珍品清明穀雨前採摘叫雨前茶茶柄片葉形狀似旗茶芽稍形狀似故稱旗立夏採摘叫雀舌再月採摘茶謂梗片西湖龍井茶加工炒制原料等級同加工技術盡相同產品各特色特級西湖龍井茶全採取手工炒制鮮嫩條芽八十度溫度加工要求保持茶葉顏色、香味美觀炒茶每鍋能炒二兩熟練炒茶能手能炒二斤幹茶

蒙頂茶

蒙頂茶亦稱蒙頂甘露茶屬於綠茶類產於四川名山縣蒙山頂故名蒙頂茶種茶緊卷毫色澤翠綠鮮嫩油潤、香氣清雅味醇甘;沖泡湯色綠黃透明清亮飲清香爽口沏二遍水越發鮮醇齒頰留香

蒙山雄踞邛崍山脈東峨眉山南相嶺西靠夾金山北臨都盆青衣江山腳繞山勢巍峨壑絕瀑懸;林木蒼翠雲蒸霧漫每初

春煙雨濛濛雨季達九月降雨量約二千二百毫米種獨特自環境茶樹理想所產茶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醇厚鮮爽條形細緊顯毫色澤碧綠光潤;茶湯清亮、深泛綠、淺含黃茶葉條條伸展芽葉清晰辨具高山茶獨特風格

蘇州花茶

江蘇蘇州浙江金華福建福州花茶三著名產其江蘇蘇州所產花茶佔全三今蘇州花茶除銷售全各外暢銷世界四十家區

花茶名香片、薰花茶、窖花茶品綠茶綠茶類炒青、烘青、三種茶葉原料配清香馥郁甜潤香花經工藝窖制花茶既茶葉清香爽口鮮花芬芳與甘醇, 故香茶美稱蘇州花茶主要品種:茉莉花茶、白蘭花茶、玳玳花茶、珠蘭花茶外較少應市桂花花茶、臘梅花茶、蕙蘭花茶等品種每品種都各特色同茶客所偏

期蘇州花茶窖制向選料講究、工藝精細措施嚴謹享盛名其原料主要由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產區提供春茶主經篩、烘、簸、扇_揀芯末剔梗、等道工序精製窖花用茶坯窖花均茶花收穫節進行茶花屬於氣質花香氣隨著鮮花放揮發

蘇州花茶具鮮、靈、爽、醇獨特風格外形條索緊結勻整茶湯黃澈葉底嫩柔香氣幽雅浮味爽清冽味悠品飲能明顯體現鮮爽、靈快、濃郁特點1986全花茶、烏龍茶評選蘇州茶廠級、二級花茶評優質名茶

福州花茶

福州花茶精選優質烘青綠茶配進香花經窨制;茶、花並豔秀麗氣香汁清滋味清遠醇

清朝咸豐間(公元18511861)始量產1933前極盛期產花茶達十五萬擔省內外各茶商雲集福州產經營花茶八十餘家

福州花菜根據所用鮮花種類同茉莉花茶、玉蘭花茶、桂花花茶、玫 瑰花茶、柚花茶等其茉莉花茶品質佳花香濃烈鮮靈持久;茶湯醇厚顯香湯色黃綠明亮且耐泡茶尤北廣消費者喜

目前茉莉花茶名品:

1、茉莉毫原料選自高山,芽葉肥壯、毫白茶良種於首春茶芽初伸採其毫芽再配用伏暑前採摘優質茉莉花經七窨提1979全茉莉花茶評比評優茉莉花茶;

2、茉莉銀毫六窨提製口茉莉花茶珍品;

3、茉莉春風經五窨提製口外銷優質花茶;

4、茉莉雀舌芽尖細似雀鳥舌故名花茶高檔產品;

5、榮莉明前採用清明前採製烘青綠茶故稱明前綠

6、茉莉龍團茶葉外形緊結呈圓珠形香味濃厚特別耐泡茉莉花茶級產品

福州花茶別綠茶或烏龍茶加同香花經拼(依等級按比例配入茶坯鮮花)、通花(即適溫度散熱)、收堆、起花、烘乾、提花等道工序窨制.

祁 紅

祁紅即祁門紅茶產於安徽省祁門縣著名傳統工夫紅茶外形似條索苗秀甜香清新持久滋味醇雋厚際紅茶市場----英倫敦祁紅列茶葉英豪享群芳盛譽1915巴拿馬萬博覽祁紅曾獲金質獎章獎狀1980全輕工產品評獎祁紅特級、級二級均榮獲家金質獎章;1986全花茶、烏龍茶優質產品評選祁紅評名茶

祁門縣位於安徽省南端峰巒起伏山勢陡峭;高山密林布峽谷山樑丘陵山坡茶園屏障祁門產茶唐代?br>參考資料:

詳細介紹各種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新增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葉的選購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葉,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如各類茶葉的等級標準,價格與行情,以及茶葉的審評、檢驗方法等。茶葉的好壞,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鑑別,但是對於普通飲茶之人,購買茶葉時,一般只能觀看幹茶的外形和色澤,聞幹香,使得判斷茶葉的品質更加不易。這裡粗略介紹一下鑑別幹茶的方法。幹茶的外形,主要從五個方面來看,即嫩度、條索、色澤、整碎和淨度。

- 1.嫩度

嫩度是決定品質的基本因素,所謂“幹看外形,溼看葉底”,就是指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葉,容易符合該茶類的外形要求(如龍井之“光、扁、平、直”)。此外,還可以從茶葉有無鋒苗去鑑別。鋒苗好,白毫顯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做工再好,茶條也無鋒苗和白毫。但是 不能僅從茸毛多少來判別嫩度,因各種茶的具體要求不一樣,如極好的獅峰龍井是體表無茸毛的。再者,茸毛容易假冒,人工做上去的很多。芽葉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斷依據,只適合於毛峰、毛尖、銀針等“茸毛類”茶。這裡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鮮葉,也得一芽一葉初展,片面採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當的。因為芽心是生長不完善的部分,內含成份不全面,特別是葉綠素含量很低。所以不應單純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製茶。

- 2.條索

條索是各類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規格,如炒青條形、珠茶圓形、龍井扁形、紅碎茶顆粒形等等。一般長條形茶,看鬆緊、彎直、壯瘦、圓扁、輕重;圓形茶看顆粒的鬆緊、勻正、輕重、空實;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規格。一般來說,條索緊、身骨重、圓(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說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質優;如果外形鬆、扁(扁形茶除外)、碎,並有煙、焦味,說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質劣。 以杭州地區綠茶條索標準為例: 一級 二級 四級 五級 六級 細緊有鋒苗 緊細尚有鋒苗 尚緊實 尚緊 稍鬆 粗鬆 可見,以緊、實、有鋒苗為上。

- 3.色澤

茶葉色澤與原料嫩度、加工技術有密切關係。各種茶均有一定的色澤要求,如紅茶烏黑油潤、綠茶翠綠、烏龍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無論何種茶類,好茶均要求色澤一致,光澤明亮,油潤鮮活,如果色澤不一,深淺不同,暗而無光,說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質劣。

茶葉的色澤還和茶樹的產地以及季節有很大關係。如高山綠茶,色澤綠而略帶黃,鮮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澤深綠有光。製茶過程中,由於技術不當,也往往使色澤劣變。 購茶時,應根據具體購買的茶類來判斷。比如龍井,最好的獅峰龍井,其明前茶並非翠綠,而是有天然的糙米色,呈嫩黃。這是獅峰龍井的一大特色,在色澤上明顯區別於其它龍井。因獅峰龍井賣價奇高,茶農會製造出這種色澤以冒充獅峰龍井。方法是在炒製茶葉過程中稍稍炒過頭而使葉色變黃。真假之間的區別是,真獅峰勻稱光潔、淡黃嫩綠、茶香中帶有清香;假獅峰則角鬆而空,毛糙,偏,茶香帶炒黃豆香。不經多次比較,確實不太容易判斷出來。但是一經沖泡,區別就非常明顯了。炒制過火的假獅峰,完全沒有龍井應 有的馥郁鮮嫩的香味。

- 4.整碎

整碎就是茶葉的外形和斷碎程度,以勻整為好,斷碎為次。 比較標準的茶葉審評,是將茶葉放在盤中(一般為木質),使茶葉在旋轉力的作用下,依形狀大小、輕重、粗細、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層。其中粗壯的在最上層,緊細重實的集中於中層,斷碎細小的沉積在最下層。各茶類,都以中層茶多為好。上層一般是粗老葉子多,滋味較淡,水色較淺;下層碎茶多,沖泡後往往滋味過濃,湯色較深。

- 5.淨度

主要看茶葉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製作過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夾雜物的多少。淨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夾雜物。此外,還可以通過茶的幹香來鑑別。無論哪種茶都不能有異味。每種茶都有特定的香氣,幹香和溼香也有不同,需根據具體情況來定,青氣、煙焦味和熟悶味均不可取。上述文字,只是非常籠統的介紹。最易判別茶葉質量的,是沖泡之後的口感滋味、香氣以及葉片茶湯色澤。所以如果允許,購茶時儘量沖泡後嘗試一下。若是特別偏好某種茶,最好查詢一些該茶的資料,準確瞭解其色香味形的特點,每次買到的茶都互相比較一下,這樣次數多了,就容易很快掌握關鍵之 所在了。國內茶葉品種車載斗量,非專業人士,不太可能每種茶都判斷出好壞來,也只是取自己喜歡的幾種罷了。我不太在各處的茶葉店買茶,一般是在產地或者是茶藝館裡買,所以一到春天就到處跑。產地的茶總的來說較純正,但也由於製茶技藝的差別,使得茶葉質量有高低之分。茶藝館裡的茶,價錢比外面的貴出許多,但這裡比較容易找到好茶,一則是可以試過知其好壞,二則比較好的茶藝館的茶,本身就是經過認真挑選的,若無法到產地購茶,也不失為一個選擇。還有就是一些比較大的茶莊,可以當場試茶。如果對某種茶很有鑑別能力,則可以到茶葉批發市場去購買,那裡的茶,相比於小茶葉店,比較新,且可選的種類多,價格比較便宜。但是我自己的經驗,這裡一般不太容易找得到非常好的茶,特別是綠茶。因為特級綠茶價錢偏高,茶葉批發市場和小茶葉店因成本的緣故都較少經營,好茶多數被大的茶莊和茶葉公司收購。

茶文化知識

茶葉的品質好壞,在沒有科學儀器和方法鑑定的時候,可以通過色、香、形四個方面的來評價。而用這四個方面來評定茶葉質量的優劣,通常採用看、聞、摸、品進行鑑別。即看外形、色澤,聞香氣,摸身骨,開湯品評。

①色澤----不同茶類有不同的色澤特點。綠茶中的炒青應呈黃綠色,烘青應呈深綠色蒸青應呈翠綠色,龍井則應在鮮綠色中略帶米;如果綠茶色澤灰暗、深褐,質量必定不佳。綠茶的汽色應呈淺綠或黃綠,清澈明亮;若為暗黃或混濁不清,也定不是好茶。紅茶應烏黑油潤,湯色紅豔明亮,有些上品工夫紅茶,其茶湯可在茶杯四周形成一圈的油環,俗稱“金圈”;若湯色時間暗淡,混濁不清,必是下等紅茶。烏龍茶則以色澤青褐光潤為好。

②香氣----各類茶葉本身都有香味,如綠茶具清香,上品綠茶還有蘭花香、板栗香等,紅茶具清香及甜香或花香;烏龍茶具熟桃香等。若香氣低沉,定為劣質茶;有陳氣的為陳茶;有黴氣等異味的為變質茶。就是苦丁茶,嗅起來也具有自然的香氣。花茶則更以濃香吸引茶客。

③口味----或者叫茶葉的滋味,茶葉的本身滋味由苦、澀、甜、鮮、酸等多種成分構成。其成分比例得當,滋味就鮮醇可口,同時,不同的茶類,滋味也不一樣,上等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粗老劣茶則淡而無味,甚至澀口、麻舌。上等紅茶滋味濃厚、強烈、鮮爽;低階紅茶則平淡無味。苦丁茶入口是很苦的,但飲後口有回甜。

④外形----從茶葉的外形可以判斷茶葉的品質,因為茶葉的好壞與茶採摘的鮮葉直接相關,也與製茶相關,這都反應在茶葉的外形上。如好的龍井茶,外形光、扁平、直,形似碗釘;好的珠茶,顆粒圓緊、均勻;好的工夫紅茶條索緊齊,紅碎茶顆粒齊整、劃一;好的毛峰茶芽毫多、芽鋒露等等。如果條索鬆散,顆粒鬆泡,葉表粗糙,身骨輕飄,就算不上是好茶了

使用玻璃茶具泡茶的好處是什麼?

玻璃茶具通透明亮,用玻璃茶具泡茶,品茶的同時也可以觀賞茶葉在茶具中唯美的形態,所以玻璃茶具泡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用玻璃茶具泡茶有很多好處:玻璃茶具泡茶在於散熱較快, 有利於水溫的掌握, 保持茶葉原有的風味特點;在所有材質的杯子裡,玻璃杯可是最健康的。玻璃茶具使用高硼矽耐熱玻璃吹制而成,在燒製的過程中不含有機的化學物質,當人們用玻璃杯喝水或其他飲品的時候,不必擔心化學物質會被喝進肚裡去,而且玻璃表面光滑,容易清洗,細菌和汙垢不容易在杯壁孳生,所以用玻璃茶具喝水是最健康、最安全的。

在眾多玻璃茶具中,最常見的就是茶杯。用茶杯來沖泡茶葉,茶湯之色,茶葉之姿,還有茶葉在沖泡時的沉浮漂移,皆一覽無餘。所以,各種細嫩的名優茶葉用玻璃茶杯來沖泡,是非常具有欣賞價值的。 玻璃茶具主要適於泡的茶有:草花草、紅茶、綠茶、普洱茶、水果茶、養生茶及工藝花茶等和咖啡系列,有較高的觀賞性、趣味性。如果你喜歡欣賞沖泡茶葉時的茶湯之色,茶葉之姿,還有茶葉在沖泡時的沉浮漂移景象,那玻璃茶具是你最好的選擇。

高檔的名優茶,特別是綠茶,應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邊沖泡,邊觀賞茶色茶形,邊飲用,別有一番情趣。普通綠茶,可用瓷器茶杯或茶壺沖泡;茉莉花茶,可採用蓋碗茶的形式沖泡飲用。紅茶,特別是紅碎茶,宜用高玻璃杯沖泡,使紅豔的茶湯更加誘人;也可以用茶壺沖泡後,用咖啡杯飲用。飲用時可隨意加糖或奶,類似飲用咖啡,別有一番“洋”味。高檔紅茶,也可放入到鈞紅、祭紅或廣彩茶具等裝飾豔麗的茶具中沖泡。烏龍茶,宜用紫砂茶具沖泡後,用小茶杯飲用,烏龍茶也可選用暖色瓷茶具沖泡,以沸水沖泡後加蓋,可保留濃郁的茶香。

使用玻璃茶具泡茶,集色、香、味於一杯中,充分滿足了人們品茶賞茶的需求,是追求古典與時尚絕佳選擇,是健康生活不可或缺之物。

茶葉可泡幾次

三次

茶葉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無論什麼茶,其第一次沖泡浸出量都是能佔可溶物總量的50%以上的,普通茶葉第二次沖泡一般為30%左右,第三次為10%左右,第四次只有1—3%。所以雖然好茶泡的次數少,主要是因為茶葉嫩,故而鮮,口感佳!

此外,不妨從營養的角度來看,茶葉中的維生素C和氨基酸,第一次沖泡後,就有80%被浸出,第二次沖泡後,95%以上都已浸出。其他有效成分如茶多酚、咖啡鹼等也都是第一次浸出量最大,經三次沖泡後,基本達到全量浸出。

/iknow-pic.cdn.bcebos.com/ac345982b2b7d0a2de4fbeb1c4ef76094b369a1c"target="_blank"title="點選檢視大圖"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ac345982b2b7d0a2de4fbeb1c4ef76094b369a1c?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c345982b2b7d0a2de4fbeb1c4ef76094b369a1c"/>

擴充套件資料:

曾有專家稱“茶葉經多次沖泡,會使其中的農藥、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浸出”,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必過分擔心。因為目前我國茶葉生產中使用的農藥大多水溶解度極低,按每人每天飲茶10克計算。

即使沖泡1毫克/千克殘留的茶葉,攝入的農藥只有0.0001毫克,是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每天允許攝入量的幾千分之一。茶葉中的重金屬鉛的浸出率也比較低,只要購買正規廠家的茶葉,其含量就不會超過國家標準。

參考資料來源:/bj.people.com.cn/b9/e5b2556d/e6b3566e/b4b0576ac195be.23029744-2.html"target="_blank"title="人民網-各種茶葉都能沖泡幾次?袋裝茶最好只衝泡1次【2】">人民網-各種茶葉都能沖泡幾次?袋裝茶最好只衝泡1次【2】

清茶泡幾次就不能喝了?隔夜可以喝嗎?喝茶有什麼注意事項?

看你了,只要不喝隔夜茶,不喝涼茶,喝幾次你自己來。

中國是茶的故鄉,早在唐代以前,中國生產的茶葉便通過陸路及海運的方式遠銷各地。首先到達了日本和韓國,然後傳到印度和中亞地區。在明清時期,又傳到了阿拉伯增島。在17世紀初期,中國茶葉又遠銷至歐洲各國,很多上層社會的貴族、紳士都養成了喝茶的習慣。中國的共和中國的絲綢及磁器一樣,已經成為了中國在全世界的代名詞。

中國是茶的故鄉

中國是茶的故鄉,所以,中國人對茶真是再熟不過的了。無論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儒、道、釋三教九流,還是挑夫販夫,無不與茶結下不解之緣。俗語常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僅內地人民這樣,邊疆少數民族也同樣好茶。北方遊牧民族好用奶茶,人民喜用酥油茶,南方少數民族愛飲鹽巴茶。可見,茶早已成為中國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茶之用,可為飲、為藥、為菜餚;茶之禮,上至宮廷茶儀,中至文人茶會、禪院茶宴,下至民間婚俗、節俗,無處不在。茶之法,自唐以降,代代完善,以至成為政權控制“番邦”的一大方略,曰“茶馬互市”。

茶從中國飄洋過海,香溢五洲。現而今,人們發現,“茶之路”在溝通中外文化所起的作用上,不比“絲稠之路”遜色。

過去飲茶可不像現在這樣簡單,古人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中國茶文化中所體現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髓,物質形式與精神理念、情操、道德、禮儀結合之巧妙,讓人歎為觀止。

陸羽和他的茶經

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號桑 翁,又號竟陵子。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復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門縣)。開元、天寶年間號稱唐朝盛世,國家富強,域內安寧。但陸羽一出生便面臨著種種不幸。據《新唐書<陸羽傳>》和《唐才子傳》記載,陸羽是個棄兒,自幼無父母撫養,被籠蓋寺和尚積公大師所收養。積公為唐代名僧,《紀異錄》載,唐代宗時曾召積公入宮,給予特殊禮遇。積公好茶,所以陸羽很小便得藝茶之術。

公元775年(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進入了一個不安的時期。二十四、五歲的陸羽隨著的難民離開故鄉,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較北方相對安寧。 陸羽自幼隨積公大師在寺院採茶、煮茶,對茶學早就發生濃厚興趣。湖州又是名茶產地,

陸羽在這一帶蒐集了不少有關茶的生產、製作的材料。為潛心研究和寫作,陸羽終於結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於上元初結廬於湖州苕溪。經過一年多努力,終於寫出了中國第一部茶學專著,也是中國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的初稿,時年陸羽二十八歲。公元763年,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平定,陸羽又對《茶經》作了一次修訂。他還親自設計了煮茶的風爐,把平定安史之亂的事鑄在鼎上,標明“聖唐滅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樂為樂的闊懷。

陸羽的《茶經》,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學著作,又是茶文化的專著。

《茶經》共十章,七千餘言,分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一之源,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氣侯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效能、功用;二之具,講當時製作、加工茶葉的工具;三之造,講茶的製作過程;四之器,講煮茶、飲茶器皿;五之煮,講煮茶的過程、技藝;六之飲,講飲茶的方法、茶品鑑賞;七之事,講中國飲茶的歷史;八之出,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產茶盛地,並品評其高下,記載了全國四十餘州產茶情形,對於自己不甚明瞭的十一個州的產茶之地亦如實注出;九之略,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省略何種:野外採薪煮茶,火爐、交床等不必講究;臨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缺一則茶廢矣。”

最後,陸羽還主張要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張陳於座隅,茶人們喝著茶,看著圖,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悅,這與端來一瓢一碗,幾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總之,五、六、七三章集中反映了陸羽所創造的茶藝和茶道精神。煮茶過程不僅被陸羽藝術化,而且運用“五行”說強調煮茶應注意的水質、火候。茶用名茶至嫩者,精製封存以待用,不使精華散越。火用嘉木之炭,而忌膏木、敗株。水用山中乳泉,涓涓江流,離市之深井。煮茶講究三沸,還要欣賞其波翻浪湧的美妙情景。保其華,觀其色,品其味。

陸羽說:“天有萬物皆有至妙”,“所庇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食,食與酒皆精極”,也就是說,衣食住行都要表現出高尚的審美追求。

茶俗 tea customs

自古中國就流傳著許多與茶相關的民俗傳說,千百年來,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有的故事,已經湮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而有些,至今還為人們津津樂道!

雷響茶和罐罐茶

聚居在雲南省怒江的僳僳族有喝雷響茶的風習。其製法:先用一個能煨750克水的大瓦罐將水煨開,再把餅茶放在小瓦罐裡烤香,然後將大瓦罐裡的開水加入小瓦罐熬茶。五分鐘後濾出茶葉渣,將茶汁倒入酥油筒內,倒入兩三罐茶汁後加入酥油,再加事先炒熟、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鹽巴或糖、雞蛋等。最後將一塊有一個洞的放在火中燒紅的鵝卵石放入酥油筒內,使筒內茶汁作響,猶如雷鳴一般。響聲過後馬上使勁用木杵上下抽打,使酥油成霧狀,均勻溶於茶汁中,打好倒出趁熱飲用。

居住在中國西北部的回族,飲茶方式更是多種多樣,其中最奇特是喝罐罐茶。罐罐茶是用炒青綠茶為原料,經加水熬煮而成。煮茶時,先在罐子中盛上半罐水,放在小火爐上沸騰時,放入茶葉五至八克,邊煮邊拌,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這樣經二至三分鐘後,再向罐內加水至八成滿,直至茶水再沸騰,即可傾湯入杯。由於茶汁濃,宜用小杯,當地人已習慣飲濃茶了。它具有“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康健”的好處。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的來源

工夫茶顧名思義,一是花時間,二是講究本領。它歷史悠久,據說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變來的。宋代,中國上層社會“鬥茶”之風盛行,誰家買得好茶,就要請客。賓客中有好茶或帶來媲美,或請來暗鬥。這種風氣逐步演變到茶農、茶商的試茶評茶。由於日日品茶,喝得太多也難受,就大杯改小杯而成為很濃的小杯茶,這就是工夫茶的雛形。潮汕是魚米之鄉,人們喜歡飲濃茶,“小杯茶”也由茶商傳入潮汕。日久天長,漸漸在茶具、茶葉和沖泡技術上越來越講究,形成了獨特的“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有一套玲瓏剔透的袖珍茶具:稱為茶室四寶的“玉書 ”(開水壺)、“潮汕爐”(燒火爐)、“孟臣罐”(紫砂茶壺)“若琛甌”(小瓷杯),還有茶洗、茶盤等。用泉水,燃料用硬木燒成的炭,茶選高階的烏龍茶。

工夫茶的“衝功”;

工夫茶“衝功”最講技巧。概括為洗潔器具、納茶、衝點、割沫、淋壺、熱杯、斟茶等法。即先洗潔器具,用開水把茶壺內外燙熱。再放入茶葉,取粗者填壺底滴口處,細末在中間,再以粗的蓋在上面。沖水時居高臨下,俗稱“高衝”,其動作要不急不緩,並做到三點頭,俗稱“鳳凰吐水三點頭”,表示對客人的敬意。見茶沫溢位壺面,提蓋將沫割出。第一次沖泡的茶湯含有茶塵,倒掉不用;再取沸水沿壺邊衝入,以免衝破“茶膽”;蓋上蓋後,再以熱湯遍淋壺上,一為去其沫又為壺外加熱,使茶的香氣更濃。淋壺後燙杯。

水土米花茶

白族人家的子女從外地回家探親,剛到家時,母親會先熬出“水土茶”來讓他們喝,以防止兒女水土不服。

水土茶的配料是:取一點院內的土,一點鹽,再加上茶葉,再取近家的井水用砂罐偎十來分鐘。這茶雖有些苦澀,但喝後能保出門人 回家後平安無事。兒女離家時,又要包上一小包故鄉土、鹽、茶,囑咐他們到了異鄉後用那裡的水如法煨飲幾天,以慢慢適應那裡的水土。

以茶求婚

茶不僅是招待客人的佳品,談情說愛,討親嫁女也離不開茶。居住在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小夥子,第一次到姑娘家相親,姑娘會熱情地給求親的小夥子敬茶,如果茶湯內放有糖或蜂蜜等,就表示姑娘喜歡這門親事;若茶湯又濃又苦,就說明姑娘不願意。

又如:獨龍族男青年看上了某姑娘,小夥子要請一個能說會道而有威望的已婚男子當媒人,媒人要提上茶壺、茶缸和茶葉到姑娘家,並以最快的動作,將茶壺灌上水,放在火塘上燒開,然後取出茶葉和茶缸,在姑娘家碗架上取出碗,姑娘的家人都會圍坐在火塘邊。

水一開,媒人就會把茶水倒在碗內,按姑娘家的輩份順序每人放一碗。接著開始說婚事,說到深夜,茶水從熱到冷,又從冷變熱,姑娘家的人一個也不喝;說婚人第二天晚上又來,連續三個晚上,若茶水仍沒有人喝,就說明姑娘家不同意這門親事。如果姑娘家的家人都喝了茶,這門親事就成了,雙方可約定時間舉行訂婚事宜。

茶館與茶攤

茶館與茶攤都是專門用來喝茶的。不過茶館與茶攤相比,有經營大小之分和飲茶方式的不同。茶館設有固定的場所,人們在這裡品茶、休閒等。茶攤沒有固定的場所,是季節性的、流動式的,主要是為過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

中國的茶館由來已久,據記載兩晉時已有了茶館。茶館的稱呼多見於長江流域;兩廣多稱為茶樓;京津多稱為茶亭。此外,還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稱謂。

當今的茶館大致可分為:

(一)歷史悠久的老茶館,儲存舊時風格;

(二)六十年代新建茶室,採用現代建築,四周輔以假山、噴泉,室內有鮮花、字畫,並有瓜子、糖果等;

(三)露天茶室、棋園茶座、音樂茶座等。 四川的蓋碗茶和茶館

四川是茶的故鄉,茶的品類繁多,飲茶風行,茶館林立。

四川人盛行自斟自飲的蓋碗茶。蓋碗茶不但選用茉莉花茶、龍井等上品茶葉,而且蓋碗和銅壺也別有講究。如蓋碗用的茶蓋,一是茶沏好蓋上後,可很快泡出茶味;二是可用作割去茶碗上飄浮的泡沫;三是可用來涼茶(即將茶蓋反扣倒入茶汁),便於快飲解渴,還有“茶船”用來託茶、端茶。這樣,茶碗、茶蓋、茶船託三位一體,既實用又美觀。另外燒水的壺選用銅壺,燒出來的水味道甜美,保暖性又強。

四川的茶館多,且具特色。早晨進茶館可一直坐到晚上關門,照樣沏茶而不增加收費。一整天僅收一次的茶費。所以茶館成天熱鬧,成了人們休息、娛樂、傳通訊息、進行交易的場所,而每個人的活動都是在茶的熱氣、香味中進行的。

音樂茶座

音樂茶座是既品茶又娛樂的文化場所,在唐代已有先例。不過其正式出現,卻是二十世紀以來的事。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國內外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在一些大中城市裡,音樂茶座應運而生。

音樂茶座一般選擇在幽雅的場所,並配以柔和多采的燈光,以飲茶品點,欣賞文藝為內容。音樂茶座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人們可以品茶自娛,也可以約上幾個朋友,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還可以在啜飲納涼的同時,進行各種交流。

清 飲

這類飲茶風習在漢民族居住地區最常見。其方法是直接用開水衝沏茶葉,不用在茶湯中新增任何佐料,強調香真味貴,保持茶的“純粹”和“本色”。既不像歐洲人那樣匆匆忙忙,一飲而盡;也不像日本茶道循規蹈矩,而是趨向生活化和大眾化,這就是漢民族飲茶的獨特之道。而最能代表漢民族清飲雅賞風習的是細啜烏龍和緩品龍井了。啜烏龍用的若深甌是一隻很小的小杯,品茶時,先聞其香,覺清香撲鼻。接著傾茶湯入口,含在口中迴旋,啜其味,頓覺舌有餘甘。一旦茶入咽喉,嘖嘖回味,鼻口生香,咽喉生津。如此再試三杯,令人怡情悅性。

品龍井用無色透明的玻璃杯或白色瓷杯,用茶時先觀茶姿、湯色,只見翠葉碧水,相映交輝。一旗一,簇立其間;再聞其香,覺清香四溢,沁人心肺;後賞其味,但覺一飲甘醇。飲過之後,回味甘甜,齒頰留芳。

倒勾茶與八寶茶

倒勾茶

湘西保靖、古丈、大庸一帶向來出產名茶,如古丈毛尖、保靖嵐針、大庸茗翠。這一帶還有一種製法特殊的“倒勾茶”。當地山寨土家族人將翠綠青蔥肥壯的茶葉摘下來,攤開晾乾,葉片周圍用小勾,均勻的將勾尖彎向葉柄,故稱“倒勾茶”。再用滾水將茶葉倒在水裡燙過,掏起後攤在竹蓆上晒乾,使茶葉由綠色變成紫砂陶紅色,紮好,盛入竹籮內蓋嚴,吊在通風處便成了倒勾茶。

八寶茶

在甘肅及寧夏回族自治區,都以“三炮臺”碗泡“八寶茶”招待親友。現代城市茶館內飲八寶茶已很普遍,漢族人也漸漸沾染了這種飲茶習俗。所謂“三炮臺”,其實就是習慣使用的連蓋的茶碗和底座小碟三件頭,西北人稱為三炮臺。用這種茶具泡茶,有蓋可以保溫,端起來喝茶又不燙手。至於所稱的“八寶茶”,一般由毛尖、茯茶或普洱茶再加冰糖、紅棗、桂圓、白葡萄乾和包核杏等摻合在一起衝飲;又甜又香,還有滋補作用。

七軒茶

中國中部到南部地區流傳著喝“七軒茶”的風俗習慣,尤以安徽省和蘇州一帶最為盛行。

所謂七軒茶,就是向不同姓氏的七戶人家收集七種茶葉,其實按照古老的規矩,應該是向一百戶人家收集茶葉,但由於一百戶太多,所以才改為象徵性的七戶人家。據說讓孩子喝下這些茶葉所泡出來的茶,便能終生保持身體健康。所以,父母長輩們通常會為孩子的健康舉行七軒茶儀式;而且喝下這種茶後可以治療胃病,不僅對小孩子有利,對大人也有益。據說,收集茶的時間選在立夏這天。

此外,還有一種“添盆”的儀式,就是在剛出生的孩子身邊放置一張小茶几,茶几上是一個盆子,盆裡放著雞蛋(稱喜果),還有龍眼肉、荔枝、花生、胡桃等,另加放一株蔥、生薑、一團艾草、一碗清茶,旁邊再置肥皂、小梳子、小刷子。

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屬於烘育型綠茶,是中國名茶之一,產於安徽省歙縣的黃山。素以香味馥郁,滋味醇甜而古今聞名。

歙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新安江上游;黃山在縣境西北,為著名的風景區。這裡山勢雄偉,峭壁穿雲,林木叢生,洞溪遍佈,雨量充沛,氣候溼潤,土層深厚而肥沃,地面腐殖物多。黃山毛峰茶樹生長在海拔700—800米山間的廕庇高溼自然環境裡,天天在雲蒸霧罩之中, 不受寒風烈日侵蝕。歙縣種茶歷史悠久。據《徽州府志》記載:“始之宋嘉,興之明之隆慶。”早在300年前,黃 山毛峰就已聞名於世。

黃山毛峰採摘及時,加工精細。採摘期在“清明”至“穀雨”之間,特級茶採摘初展的一芽一葉;一級茶採摘初展一芽一葉和一穿二葉;二級茶採摘開展的一芽二葉和初展的一芽三葉;條採摘開展的一穿二葉和一穿三葉。採摘回的鮮茶,製作前要嚴格揀剔,剔去老葉、莖之後,攤晾,爾後進行加工。加工採取烘青綠茶的製法,要求嚴格,經過殺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製成。每道工序都有嚴格規定,殺青要求鮮葉下鍋,撒得開,翻得快,手勢輕,使茶色均勻、殺青透徹。揉捻採取邊炒邊揉的方法,加以整條,不能把芽葉揉碎,白毫不能受損,條索捲曲緊實。烘烤主要是控制火候,要求溫度適當,勤炒勤翻,以免烘焦而破壞香味。黃山毛峰外形細嫩扁曲,白毫顯露,形似雀舌,色澤油潤光滑,芽葉肥壯、綠中徽黃。沖泡後,水色清澈明淨,清香味醇,入口醇香鮮爽,回味甘甜,沁人心脾。

麻姑綠茶

麻姑綠茶是江西省四大名茶之一,因茶樹大多生長在八百至一千公尺的雲霧山中,故又稱“麻姑雲霧茶”。

麻姑山位於江西南城縣城西南約五公里處。麻姑綠茶產於此山的五郎坳一帶。五郎坳地處麻姑山山巔,山上植被覆蓋良好,氣候溫暖溼潤。日光照射時間短,是茶樹生長的最佳環境。由於採製工藝精湛獨到,製出的茶葉質地優良,沖泡後湯色翠綠。飲後齒頰留芳,令人心曠神恰。

關於麻姑綠茶的由來,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東漢時期,有一麻姑仙女得道於此,常常在山間親手採摘細嫩茶葉,用麻姑山仙泉“一杓之多”的泉水煮以待客。於是,後人稱麻姑綠茶為“仙茶”。

顧渚紫筍茶

顧渚紫筍茶是中國傳統名茶,產於浙江興縣顧渚山。

渚山坐落於長興西北,東濱太湖,三面山巒連綿,雲霧瀰漫,氣候溫和,土質肥沃,雨量充沛,山下清泉長流,這種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為生產紫筍茶創造了最理想條件。

顧渚紫筍茶是中國名茶中產製歷史最悠久的品種唐人陸羽的《茶經》中已有所記載;唐代宗廣德年間(公元763-764年)湖州長興的紫筍茶並被列為貢茶

第二品。到了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O4年),在顧渚山下就設有規模巨集大的貢茶院,從事採製的伕役在旺產期達三萬人;固定的製茶工人也有千餘人,茶院內用於置“茶碓”的房屋達三十間,還有烘焙的工場百餘所。此後,紫筍茶作為貢茶一直延續到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革罷”,前後達六百年之久。

顧渚紫筍茶芽葉細嫩,葉芽相抱,緊裹如筍,色澤翠綠被毫,香 蘭意之幽。沖泡後,茶湯色澤如茵,其味甘醇鮮美,有蘭花之香。1979年,在浙江省名茶評議會上,顧渚紫筍茶被列為一類名茶;1986年,在全國花茶、烏龍茶優質產品評選會上,顧渚紫筍茶被評為全國名茶。

都勻毛尖

都勻毛尖,又稱“魚鉤茶”、“雀舌茶”,產於貴州省都勻市,素以“幹茶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的“三綠三黃”特色著稱。其品質優佳,形可與太湖碧螺春並提,質能同信陽毛尖媲美。1982年6月,在全國名綠茶評比會上,名列全國第二。 都勻市是貴州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首府,位於貴州省的南部,市區東有東山,西鄰龍山。都勻毛尖主要產地在團山、黃山、哨腳、大槽一帶。這裡四季氣候怡人,年平均氣溫十六度,年平均降水量一千四百多毫米。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溼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

到明代,都勻產的“魚鉤茶”、“雀舌茶”就列為“貢茶”。18世紀末,都勻毛尖開始出口行銷國外,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上獲獎。

都勻毛尖採用“清明”前後數天內剛長出的一葉或二葉來展開的葉片,要求葉片細小短薄,嫩綠勻齊。都勻毛尖茶經過高溫殺青、低溫揉捻、搓團提毫、及時焙乾等四道工序精心製作而成。成品毛尖茶芽尖細,呈條索狀,白毫特多,色澤鮮綠,品質潤秀,香氣清嫩,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辰州碣灘茶

辰州碣灘茶產於湖南省西部沅江中游的沅陵縣,因沅陵古時屬辰州府管轄,此茶又源於沅陵縣的碣灘山,故得名。碣灘茶早在唐代就以色、香、昧、形俱佳聞名,並被列為“貢茶”。

辰州碣灘茶鋒苗油潤,色澤翠綠,條勻緊實,銀毫顯露;沖泡後,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爽,葉底嫩勻,香味持久;沖水時,葉遊杯中,三起三落,如魚似蝦,富有情趣。

辰州碣灘茶分為綠茶和毛尖兩種。極品碣灘茶採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它選料講究,工藝嚴格,要求用一芽一葉初展,勻嫩一致的鮮葉為原料;加工製作須經過攤青、炒青、揉捻、整形和焙烘等五大工藝流程,十多道工序。其中“炒青”,“整形乾燥”兩道工序尤為講究,要求炒鍋乾淨,燃料用無煙木炭。殺青、揉制必須採用手工操作,這樣可以保證成品茶的質量。

西湖龍井茶

西湖龍井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產於浙江杭州市西湖“龍井”而得名。它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外。

西湖既是遊覽勝地,又是茶葉的主要產區。這裡產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已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峰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為“貢茶”。清乾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峰胡

公廟品飲龍井茶,讚不絕口,並以“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製觀採茶作歌”為題吟頌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假售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漫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群山,其中又以獅峰、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裡峰巒起伏,溪流涓涓,林木蔥鬱,氣候怡人;四季分明、雨量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濛濛,漫山遍野雲霧繚繞,營造出茶樹生長髮育特別需要的“天時地利”。

西湖龍井茶的採摘和加工技藝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的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幹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故又稱“旗”。“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西湖龍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級不同,加工技術也不盡相同,產品各有特色。特級西湖龍井茶全是採取手工炒制。鮮嫩的條芽,在八十度的溫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炒茶每鍋一次只能炒二兩,一個熟練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幹茶。

蒙頂茶

蒙頂茶,亦稱“蒙頂甘露茶”,屬於綠茶類,因產於四川名山縣蒙山之頂,故名“蒙頂茶”。這種茶緊卷多毫,色澤翠綠,鮮嫩油潤、香氣清雅,味醇而甘;沖泡後湯色綠黃,透明清亮,飲之清香爽口,沏二遍水時,越發鮮醇,齒頰留香。

蒙山雄踞邛崍山脈,東有峨眉山,南有大相嶺,西靠夾金山,北臨成都盆地,青衣江從山腳下繞過。山勢巍峨,壑絕瀑懸;林木蒼翠,雲蒸霧漫。每年到初

春,煙雨濛濛,雨季達九個月,年降雨量約二千二百毫米。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是茶樹生長的理想之地。所產之茶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醇厚鮮爽,條形細緊顯毫,色澤碧綠光潤;茶湯清亮、深泛綠、淺含黃,茶葉條條伸展開來,一芽一葉清晰可辨,具有高山茶的獨特風格。

蘇州花茶

江蘇的蘇州,浙江的金華和福建的福州,是中國花茶的三個著名產地。其中江蘇蘇州所產花茶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而今,蘇州花茶除銷售全國各地外,還暢銷世界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花茶,又名“香片”、“薰花茶”、“窖花茶”,是成品綠茶之一。它以綠茶類的炒青、烘青、大方三種茶葉為原料,配以清香馥郁而又甜潤的天然香花,經過工藝窖制而成。因花茶既有茶葉的清香爽口,又有鮮花的芬芳與甘醇, 故有“天香茶”之美稱。蘇州花茶主要品種有:茉莉花茶、白蘭花茶、玳玳花茶、珠蘭花茶。此外還有較少應市的桂花花茶、臘梅花茶、蕙蘭花茶等品種。每個品種都各有特色,也為不同茶客所偏愛。

長期以來,蘇州花茶的窖制,向以選料講究、工藝精細,措施嚴謹而享有盛名。其原料主要由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產區提供,以春茶為主,經過篩、烘、簸、扇_揀,去芯末,剔老梗、等道工序,精製成窖花用的“茶坯”。窖花均在茶花的收穫時節進行。茶花大多屬於“氣質花”,香氣會隨著鮮花的開放揮發。

蘇州花茶具有鮮、靈、爽、醇的獨特風格,外形條索緊結而勻整,茶湯黃而澈,葉底嫩而柔,香氣幽雅而不浮,味爽清冽,回味悠長,在品飲中能明顯體現出鮮爽、靈快、濃郁的特點。1986年,在全國花茶、烏龍茶評選會上,蘇州茶廠的一級、二級花茶被評為優質名茶。

福州花茶

福州花茶是精選優質烘青綠茶,配進香花經過窨制而成;茶、花並豔,秀麗天成,氣香汁清,滋味清遠醇和。

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一1861年)這裡就開始大量生產,1933年前後為極盛時期。年產花茶達十五萬擔。當時,省內外各地茶商雲集福州,生產和經營花茶的有八十餘家。

福州花菜根據所用鮮花種類不同,可分為茉莉花茶、玉蘭花茶、桂花花茶、玫。 瑰花茶、柚子花茶等。其中,茉莉花茶品質最佳,花香濃烈,鮮靈持久;茶湯醇厚顯香,湯色黃綠明亮,而且耐泡。此茶尤為中國北方廣大消費者喜愛。

目前,茉莉花茶名品有:

1、茉莉大毫,原料選自高山,芽葉肥壯、多毫的大白茶良種,於首春茶芽初伸時採其毫芽,再配用伏天大暑前後採摘的優質茉莉花,經過七窨一提而成。1979年,在全國茉莉花茶評比會上,被評為最優茉莉花茶;

2、茉莉銀毫,是六窨一提製成,為出口茉莉花茶的珍品;

3、茉莉春風,是經五窨一提製成,也是出口外銷的優質花茶;

4、茉莉雀舌,芽尖細小似雀鳥之舌,故名,是花茶中的高檔產品;

5、榮莉明前,因採用“清明”前採製的烘青綠茶,故也稱“明前綠”,

6、茉莉龍團,茶葉外形緊結呈圓珠形,香味濃厚,特別耐泡,為茉莉花茶中的中級產品。

福州花茶,分別以綠茶或烏龍茶加不同的香花,經過拼和(依等級按比例配入茶坯和鮮花)、通花(即在適當溫度時散熱)、收堆、起花、烘乾、提花等多道工序窨制而成.

祁 紅

祁紅,即祁門紅茶,產於安徽省祁門縣,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工夫紅茶。它外形似條索而苗秀,甜香清新持久,滋味醇和雋厚。在國際最大的紅茶市場----英國倫敦,“祁紅”被列為“茶葉英豪”,享有“群芳最”的盛譽。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祁紅曾獲金質獎章和獎狀。1980年,在全國輕工產品評獎會上,“祁紅”特級、一級和二級,均榮獲國家金質獎章;1986年,在全國花茶、烏龍茶優質產品評選會上,“祁紅”被評為名茶。

祁門縣位於安徽省最南端。這裡峰巒起伏,山勢陡峭;高山密林成為分佈在峽谷山樑和丘陵山坡上茶園的天然屏障

標籤: 鑑水 顧渚紫 品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6lyng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