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頂峰茶號御品

頂峰茶號御品

頂峰茶號御品

頂峰茶號御品是一種高品質的茶葉品牌,以產地上品選料、精工製造而出,自帶清香淡雅、回甘生津的特色風味,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其產品涵蓋多種茶葉型別,包括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等,均有各自精選的品種和工藝,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需求。頂峰茶號御品以健康、優質、自然的理念出發,不斷創新和改進茶葉品質和營養價值,讓消費者每一次品嚐都能夠賞心悅目、獨特美好。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龍井茶十大排名品牌

龍井茶十大排名品牌:

‍一、貢牌

成立於1986年,是承辦國家禮品茶西湖龍井的唯一指定單位,禮品茶由公司的“貢”牌西湖龍井茶生產。在西湖龍井的所有產區中,產自獅峰山的西湖龍井品質最為優秀,這裡一般種植最原始的群體種西湖龍井,而想要喝到最正宗的西湖龍井,“貢”牌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二、御牌

“御”是一個專注於高階西湖龍井的品牌,主要經營明前特級西湖龍井,最早創辦於龍井茶原產地保護區內龍塢鎮,稱為龍塢茶葉總公司。“御”牌目前在售的基本都是採自明前的西湖龍井,並且其每一款茶葉都能具體標明茶園或山頭,這在其中高階產品表現比較明顯。

三、獅牌

杭州獅峰茶葉公司創建於1985年,杭州龍井茶前十品牌之一,原註冊地在杭州市虎跑路,是劃定的西湖龍井茶核心產區,並堅持將鮮葉收購範圍嚴格地限定在西湖龍井茶一級保護區內,走“小而精”的路線,產量和規模一直都很穩定。

四、西湖牌

杭州茶廠有限公司的前身為浙江省杭州茶廠,始建於1949年,是西湖龍井茶專業生產企業,以“西湖”商標為品牌,其中,“西湖”牌特級龍井茶兩度榮獲國家優秀工程金質獎。“西湖”牌龍井茶也是早先使用龍井茶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的保護產品,擁有茶葉自營進出口權。

五、盧正浩

西湖龍井十大品牌最正宗的只有“獅”、“龍”、“雲”、“虎”、“梅”五個品號。五、六十年代由於梅家塢農業生產比較突出,領導人多次到梅家塢指導茶葉工作,對外賓開放為定點觀光區,梅家塢得以成為西湖龍井新的核心產區之一,“盧正浩”就是梅家塢西湖龍井的代表品牌。

六、龍冠

龍冠公司前身是成立於1950年的地方國營杭州龍井茶場,廣為流傳的龍井茶十大炒制手法就是源自國營茶場的總結與創新。1958年國營茶場被合併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成為其下屬茶葉試驗場,1996年在茶葉試驗場基礎上成立龍冠公司。如今種植最廣泛,產量最高的西湖龍井樹種龍井43也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培育而成的。

七、頂峰茶業

杭州頂峰茶業有限公司創建於1997年,在西湖龍井十大品牌中屬於資歷較淺的企業,但其也是西湖龍井茶行業標準起草單位之一。頂峰茶業擁有覆蓋龍塢茶鎮各村茶園共600畝西湖龍井茶基地和杭州市級標準化典型生產示範園,廠區設有西湖龍井茶傳統手工炒制中心、精製西湖龍井茶生產線,有的茶葉感官審評室,年產西湖龍井茶30噸。

八、藝福堂

作為杭州龍井茶前十品牌之一的藝福堂創立於2008年,是一家面向年輕人群的電子商務茶企,主打西湖龍井,兼營各種名優茗茶及花草茶、茶具,也是西湖龍井行業標準的起草單位之一。

九、獅梅

杭州五雲山茶葉有限公司位於杭州市西湖區梅家塢村,這裡是西湖龍井茶核心產區之一。“獅梅”主打傳統手工製茶,獅梅品牌創始人朱群是傳統手工製茶傳承人,其父親朱長生是繼盧正浩之後的第二任梅家塢黨支部,手工炒茶技藝大師,見證了梅家塢西湖龍井的發展。

十、獅峰牌

獅峰是浙江省茶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龍井茶品牌,其前身為成立於1950年的浙江省茶葉公司,擁有60多年製茶經驗。獅峰品牌是以西湖龍井優質產地獅子峰命名而來,以形象的產地名稱映襯西湖龍井甘甜醇和,優雅清高茶葉品質。

2021西湖龍井十大品牌排行榜(西湖龍井什麼牌子的最好)

西湖龍井是我國非常有名的一種綠茶,是中國的十大名茶之一,西湖龍井的香氣非常的綿長,而且味道也十分的醇厚,喝起來有一股清冽甘甜的滋味,對於人的身體也有著非常多的好處,能夠生津止渴,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2021西湖龍井十大品牌排行榜,喜歡喝茶的一起來看看吧~

2021西湖龍井十大品牌排行榜

1.貢牌

2.西湖牌

3.盧正浩

4.御牌

5.獅牌

6.龍冠龍井

7.藝福堂

8.頂峰茶業

9.獅峰

10.小罐茶

1.貢牌

成立時間:1984年

貢牌是杭州西湖龍井茶葉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個西湖龍井茶品牌,也在2021龍井茶葉十大品牌排行榜中,該公司是我國一家集採摘、加工、收購和零售為一體的大型企業,有著屬於自己的茶園和產業加工基地,規模十分的龐大。

2.西湖牌

成立時間:1949年

西湖牌是杭州茶廠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個西湖龍井茶品牌,該公司也是我國一家成立時間比較早的茶葉公司,迄今為止已有72年的歷史了,經過多年的發展,旗下的業務範圍非常的廣泛,茶葉種類涉及較多。

3.盧正浩

成立時間:2010年

盧正浩是杭州正浩茶葉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個西湖龍井茶品牌,該公司是由我國知名的茶葉專家盧正浩一受創立而成的,盧正浩可以說是西湖龍井茶界的傳奇人物,對於西湖龍井的發展有著巨大貢獻。

4.御牌

成立時間:1985年

御牌是杭州御牌茗茶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個西湖龍井茶品牌,該公司是我國一個有著36年曆史的茶葉生產商,對於茶葉的加工和採集有著自己獨一套的專業流程,在西湖龍井的市場上佔據很大的份額。

5.獅牌

成立時間:1984年

獅牌是杭州獅峰茶葉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個西湖龍井茶品牌,該公司也是我國一家比較早一批的西湖龍井生產商,對於茶葉的加工和收購業務非常的熟練,旗下的西湖龍井茶的包裝款式也非常多。

6.龍冠龍井

成立時間:1950年

龍冠龍井是杭州龍冠實業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個西湖龍井茶品牌,該公司是由之前的國營杭州龍井茶場演變而來的,有著豐厚的背景和製茶經驗,旗下有著3000多畝的優質良種生產茶園基地,從源頭上開始臻選。

7.藝福堂

成立時間:2008年

藝福堂是杭州藝福堂茶業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個西湖龍井茶品牌,該公司是杭州市第一批大學生創業的公司,將年輕人創新的理念完美的融入到了茶葉中,將古樸風格濃郁的茶葉,包裝成了現代化十足的優質商品。

8.頂峰茶業

成立時間:1997年

頂峰茶業是杭州頂峰茶業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個西湖龍井茶品牌,該公司是我國一家集種植、炒制和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茶葉生產商,有著非常專業的知識和炒茶工藝,是西湖龍井中非常有名的一個品牌。

9.獅峰

成立時間:1950年

獅峰是浙江省茶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個西湖龍井茶品牌,該公司是由之前的浙江省茶葉公司演變而來的,有著七十年的悠久歷史,經過多年的業務發展,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茶出口公司。

10.小罐茶

成立時間:2014年

小罐茶是北京小罐茶業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個西湖龍井茶品牌,該公司是一個成立時間較短,但是發展速度非常快的茶葉公司,旗下的小罐茶系列因為其獨特的包裝風格,而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

雍正、康熙、乾隆三者是如何排序的?

康熙、雍正、乾隆分別是清朝第四位皇帝、第五位皇帝和第六位皇帝。

1662年康熙帝即位,在位期間,平定了三藩之亂。1723年雍正帝登基,對朝政採取了一些列改革。1735年弘曆繼位,即乾隆帝。康熙、雍正和乾隆都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們三人共同開啟了“康雍乾盛世”。

擴充套件資料:

一、康熙簡介: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二、雍正簡介: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託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三、乾隆簡介:

乾隆(Emperor qianlong)是清高宗的年號,前後一共六十年,起止時間為公元1736年至1795年。在這期間清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還進行《四庫全書》的編撰等。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清朝

百度百科愛新覺羅·玄燁

百度百科愛新覺羅·胤禛

百度百科乾隆

最好的茶葉是什麼茶?

茶葉有很多種,其實沒有最好的,只有適合自已體質、喝茶習慣的才是最好的,為大家推薦幾款茶葉:\x0d\x0a1、六安瓜片\x0d\x0a六安瓜片是國家級歷史名茶,中國十大經典綠茶之一。六安瓜片(又稱片茶),為綠茶特種茶類。採自當地特有品種,經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過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葉。\x0d\x0a2、西湖龍井\x0d\x0a西湖龍井,是綠茶中最有特色的茶品之一,素有“天堂瑰寶”之稱,居中國名茶之冠。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西湖群山產茶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唐代時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龍井茶,大約還是近百年的事。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採茶作歌》。\x0d\x0a3、安溪鐵觀音\x0d\x0a安溪鐵觀音屬青茶類,是我國著名烏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一年可採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製茶品質以春茶為最佳。採茶日之氣候以晴天有北風天氣為好,所採製茶的品質最好。其製作工序分為晒青、搖青、涼青、殺青、切揉、初烘、包揉、復烘、烘乾9道工序。\x0d\x0a柴燒鐵觀音:是採用傳統的柴燒技藝,即以紅磚起灶、鐵鼎炒制、木柴為燃料,純手工製作出來具有獨到香韻及營養價值的鐵觀音,是一種融合了傳統技藝,最具地方特色的老字號茶品。\x0d\x0a4、洞庭碧螺春\x0d\x0a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吳縣(今屬蘇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遼闊,碧水盪漾,煙波浩渺。洞庭山位於太湖之濱,東山是猶如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西山是相隔幾公里、屹立湖中的島嶼,西山氣候溫和,冬暖夏涼,空氣清新,雲霧瀰漫,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環境,加之採摘精細,做工考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品質特點。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階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x0d\x0a5、黃山毛峰\x0d\x0a黃山毛峰茶產於安徽省黃山。黃山是我國景色奇絕的自然風景區。那裡常年雲霧瀰漫,雲多時能籠罩全山區,山峰露出雲上,像是若干島嶼,故稱雲海。黃山毛峰茶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黃山茶的採製相當精細,認清明到立夏為採摘期,採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製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後低,逐漸下降,葉片著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當製茶季節,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峰的品質特徵是:外形細扁稍捲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x0d\x0a6、武夷巖茶\x0d\x0a武夷巖茶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巖茶屬半發酵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其主要品種有“大紅袍”、“白雞冠”、“水仙”、“烏龍”、“肉桂”等,而以大紅袍最為著名。\x0d\x0a武夷大紅袍:產於福建武夷巖,品質優異。是中國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狀元”之美譽,乃巖茶之王,堪稱國寶,產於福建省武夷山,以精湛的工作特製而成。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巖韻”特徵,飲後齒頰留香,被譽為“武夷茶王”。大紅袍茶樹為灌木型,為千年古樹,九龍窠陡峭絕壁上僅存4株,產量稀少,被視為稀世之珍。

茶具的發展

“美食不如美器”歷來是中國人的器用之道,從粗放式羹飲發展到細啜慢品式飲用,人類的飲茶經歷了一定的歷史階段。不同的品飲方式,自然產生了相應的茶具,茶具是茶文化歷史發展長河中最重要的載體,為我們解讀古人的飲茶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茶樹發源於中國西南地區的雲南、四川、貴州一帶,漢代四川一帶的經濟已相當繁榮,飲茶在當時的士人生活日益凸現。王褒《僮約》中記載“烹荼盡具,酺已蓋藏”,明確提到烹茶用的茶具。三國張揖的《廣雅》記載:“荊巴間採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姜蔥芼之……”,說明當時的飲茶方式是先把茶餅炙烤一下,搗成茶末後放入瓷碗中,然後衝入開水,喝時還要加些蔥、姜等調料。

唐·團餅茶·煎茶·南青北白

唐代中期,茶葉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從中國的西南一帶漸漸向長江、淮河流域北移,產茶區域的擴大,加上茶葉加工技術的改進,大大促進唐代茶業經濟的繁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陸羽《茶經》問世。這是第一部系統介紹茶文化的專著,詳細介紹了茶的產地、生態、採摘、製造、加工、煮飲等,是茶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唐代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白瓷出現於北齊,唐代的白瓷可與南方的青瓷相媲美,出現了“北白南青”共繁榮的局面。當然,飲茶的興盛也進一步推動了唐代陶瓷業的發展。陸羽特別推崇越窯青瓷,越窯青瓷在有唐一代達到了頂峰,出現了青瓷史上登峰造極的作品——“祕色瓷”。陸羽認為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上,壽州、洪州次。”並認為“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當然,這只是陸羽個人的觀點和看法。當代窯址考古發掘材料證明,除越州窯、鼎州窯、婺州窯、嶽州窯、壽州窯、洪州窯之外,北方的邢窯、曲陽窯、鞏縣窯,南方的景德鎮窯、長沙窯、邛崍窯在當時也大量生產茶具。

唐白釉煮茶器:茶碾、風爐、茶釜、帶託盞唐白釉花口帶託盞

宋·團餅茶·點茶·黑瓷

宋代是茶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高峰,茶葉種植區域進一步向北推進,茶葉產量也進一步提高,並出現了大量的茶文化著述,如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蔡襄的《茶錄》、黃儒的《品茶要錄》、熊蕃的《北苑貢茶錄》等等。飲茶在宋代變得更加普遍,“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即形成於宋代。

宋代的飲茶主要以點茶為主,煎茶為輔,在點茶基礎上升華為鬥茶、分茶和茶百戲。

盞是宋人對茶碗的稱呼,由於宋人崇尚白色的湯色,因此宋代的黑釉盞特別盛行。黑釉盞以福建建窯產的兔毫、油滴、鷓鴣紋最為有名,建窯生產的黑釉盞底部刻有“供御”、“進琖”字樣的,是進貢給宋皇室的御用茶具。

在建窯黑釉盞的影響下,江西吉州窯、四川廣元窯也大量生產民用黑釉盞。不僅在南方流行,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一些窯場也生產黑釉盞,定窯、磁州窯生產的黑釉茶具量也很大。

湯瓶是點茶必不可少的茶具之一,其作用是燒水注湯。湯瓶的製作很講究,“瓶要小者,易候湯,又點茶注湯有準,黃金為上,人間或以銀、鐵、瓷、石為之。”黃金製作的湯瓶是皇室以及達官貴族才能使用的茶具,對於普通階層人士而言,瓷質湯瓶才是首選。從出土的宋代茶具來看,南、北方瓷窯都有生產此類瓷湯瓶,尤其是南方的越窯、龍泉窯以及景德鎮窯,湯瓶的數量更大。湯瓶的造型為侈口,修長腹,壺流較長,因為宋代注湯點茶對湯瓶長流要求極高。南宋著名畫家劉松年《鬥茶圖》中清楚地描繪了湯瓶的形制,呈喇叭口,高頸,溜肩,腹下漸收,肩部安裝很長的曲流,應是宋代湯瓶的真實寫照。

宋代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除享譽盛名的五大名窯官、哥、汝、定、鈞外,浙江的越窯、龍泉窯青瓷,福建的建窯、同安窯,江西吉州窯,北方的磁州窯均生產陶瓷,這些窯口大量生產不同型別的茶具,千年之後,我們藉助這些陶瓷茶具可以領略當時飲茶之盛況。

除了陶瓷茶具,宋代的金銀器和漆器製作也很發達,考古發掘為我們提供了不少銀製茶具以及漆盞託等茶具。

窮奢極侈的宋代飲茶發展到元代已開始走下坡路,因團餅茶的加工成本太高,其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大榨小榨”把茶汁榨盡,也違背了茶葉的自然屬性,所以到了元代,團餅茶開始式微,唐宋時即已出現的散茶開始大行其道。宋龍泉窯青釉暗刻花湯瓶

明·散茶·撮泡·瓷器和紫砂

散茶的真正流行是明代洪武二十四(1391)以後的事,據《野獲編補遺》記載:“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日,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由此“開千古茗飲之宗”,散茶於是轟轟烈烈地登上了歷史舞臺。

明代的散茶種類繁多,虎丘、羅岕、天池、松蘿、龍井、雁蕩、武夷、大盤、日鑄等都是當時很有影響的茶類,這些散茶不再需要碾羅後衝飲,其烹試之法“亦與前人異,然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陳師道記載了當時蘇、吳一帶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沸蟹眼為節,如淡金,香味清馥,過此而色赤不佳矣!”即壺泡法;而當時杭州一帶的烹茶法與蘇吳略有不同,“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其實無論是壺泡還是撮泡,較之前代更加簡便,而且還原了茶葉的自然天性。

由於茶葉不再碾末沖泡,前代流行的碾、磨、羅、筅、湯瓶之類的茶具皆廢棄不用,宋代崇尚的黑釉盞也退出了歷史舞臺,代之而起的是景德鎮的白瓷。屠隆《考般木餘事》中曾說“宣廟時有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瑩白如玉,可試茶色,最為要用。蔡君謨取建盞,其色紺黑,似不宜用。”張源在《茶錄》中也說“盞以雪白者為上,藍白者不損茶色,次之”,因為明代的茶以“青翠為勝,濤以藍白為佳,黃黑純昏,但不入茶”,用雪白的茶盞來襯托青翠的茶葉,可謂盡茶之天趣也。

飲茶方式的一大轉變帶來了茶具的大變革,從此壺、盞搭配的茶具組合一直延續到現代。

茶壺在明代得到很大的發展,在此之前有流、帶把的容器皆稱之為湯瓶,亦謂偏提,到了明代真正用來泡茶的茶壺才開始出現,壺的使用彌補了盞茶易涼和落塵的不足,也大大簡化了飲茶的程式,受到世人的極力推崇。

雖然有流有柄,但明代用於泡茶的壺與宋代用來點茶的湯瓶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明代的茶壺,流與壺口基本齊平,使茶水可以保持與壺體的高度而不致外溢,壺流也製成S形,不再如宋代強調的“峻而深”。明代茶壺尚小,以小為貴,因為“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況茶中真味,不先不後,只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已過,似見得恰好一瀉而盡,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於他茶,亦無不可。”

明代的茶具從材質上來講,以瓷器和紫砂為主。明代景德鎮瓷器在元代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全國的制瓷中心轉移到景德鎮,燒製的青花、釉裡紅、青花五彩等瓷器在元代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改進,而明代仿宋代定窯、汝窯、官窯、哥窯的瓷器也很成功,特別是永樂朝燒製的白瓷,胎白而緻密,釉面光潤,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韾,明如鏡”的特點,時人稱之為“填白”,以“填白”釉燒製的茶盞,造型穩重,比例勻停。

明代散茶的沖泡又直接推動了紫砂壺藝的發展。宜興位於江蘇省境內,早在東漢就已生產青瓷,到了明代中晚期,因當地人發現了特殊的紫泥原料(當地人稱之為“富貴土”)紫砂器製作由此發展起來。相傳紫砂最早是由金沙寺僧發現的,他因經常與製作陶缸甕的陶工相處,突發靈感而創作了紫砂壺。據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載,紫砂器製作的真正開創者應是供春,供春是明正德年間的學仕吳頤山的家僮,吳頤山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時,供春在一旁侍讀,聰慧的他向金沙寺僧學習了紫砂製作技法,製成了早期的紫砂壺,供春遺留下來的紫砂作品廖廖,但他卻是宜興紫砂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人。

明代的紫砂名家有董翰、趙良、袁錫、時鵬,其後時大彬成為一代名手,其制壺“不務研媚而樸雅堅慄,妙不可思。”,因時壺“大為時人寶惜”,當時就有人仿製時壺。時大彬後還出了不少名家,如李仲芳、徐友泉、陳用卿、陳仲美、沈君用等等,紫砂在明代得到極大的發展。

因紫砂土質細膩,含鐵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水性,用紫砂壺來沖泡散茶,能把茶葉的真香發揮出來,無怪乎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提到:“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因此紫砂壺一直是明代及以後茶壺的主流。

到了清代,傳統的六大茶類如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已全部形成,茶葉的內銷及外銷都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各地茶館林立,民間喝茶更加普遍,茶真正走向世俗化,由此社會對茶具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明陳用卿款紫砂壺

清代·散茶·撮泡·青花粉彩與紫砂

清代飲茶習俗與明代無異,因此茶具基本上是明代的延續和發展。清代景德鎮瓷窯在明代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和創新,除了生產傳統的青花、素三彩、釉裡紅、鬥彩等瓷器外,還新創了粉彩、琺琅彩等新品種。特別是乾隆一朝,新創了集各種工藝於一體的陶瓷,並能生產仿木紋釉、仿石紋、仿青銅彩、仿綠松石釉的瓷器,把中國陶瓷工藝推向歷史的新高峰。康、雍、乾三朝皇帝都喜飲茶,曾在宮中多次舉行茶宴,宴請文武百官,場面巨集大,景德鎮瓷窯生產大量茶具來滿足宮廷飲茶的需要。

宮廷飲茶講究排場,而民間飲茶則率性隨意,茶具也多了幾分野逸之氣。清代民用陶瓷茶具的造型更加活潑,紋飾則更加生動。各地由於飲茶習俗不一,而形成了頗有地方特色的茶具。蒙古族、藏族地區喜歡奶茶酥油茶,其地流行癭木奶茶碗、鎏金銀質茶具。而閩、粵潮汕一帶則善烹功夫茶,喝功夫茶則有專門的茶具,稱之為“潮汕四寶”——風爐、玉書煨、孟臣罐、若琛甌。

紫砂茶具仍是清代茶具的重要分支,經過明代的初步繁榮,清代紫砂茶具又一次迎來了新的創作高峰。如果說明代紫砂壺尚嫌粗樸的話,清代紫砂製作工藝則大大提高,其泥料細膩,製作規整,出現了像陳鳴遠這樣的大名家。嘉、道以後,文人雅士相繼加入制壺工藝,使紫砂茶具的人文內涵大大提高。“西冷八家”之一的陳鴻壽與一代名手楊彭年合作的曼生壺成為文人壺的典範。此外,郭頻迦、朱堅、瞿應紹、梅調鼎等文人也紛紛加入紫砂茗壺創作行列,他們以紫砂為載體,發揮其詩、書、畫、印之才情,為後人留下了不少精美絕倫的紫砂藝術品。

除陶、瓷、金屬茶具外,竹、木、牙、角等各種材質在茶具上的運用也是清代茶具異彩紛呈的特點之一。椰殼雕工藝在我國很早就運用了,但大量用作茶具則是清代以後的事,清代的茶碗、茶杯、茶壺由椰殼鑲拼而成,並且在椰殼上雕刻紋飾,製作工藝十分精美。

木胎貼簧工藝製作的提盒可用來放置茶點,便於外出郊遊時攜帶。此外象牙製作的茶則、翻簧的茶壺桶、黃花梨茶壺桶、銀胎鏨琺琅茶盞、銅胎畫琺琅提樑壺等等,把清代茶具演繹得更加多姿多彩。

從茶具形制上講,除茶壺和茶杯以外,蓋碗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蓋碗一般由蓋、碗及託三部分組成,象徵著“天地人”三才,反映了中國人器用之道的哲學觀。蓋碗的作用之一是防止灰塵落入碗內,起了有效的防塵作用;其二是防燙手,碗下的託可承盞,喝茶時可手託茶盞,避免手被燙傷。

清代茶具的多樣化還體現在茶托形狀的變化上,茶托最早出現在兩晉南北朝時,從出土的青瓷盞託可見南朝時越窯就已生產茶托了。清代的茶托品種豐富,花樣繁多,有的因製成船形,稱之為茶船,還有十字形、花瓣形、如意形等等。

清粉彩折枝牡丹紋茶壺

清青花詩文茶壺

煮茶茶具的改進

古人飲茶之前,先要將茶葉放在火爐上煎煮。在唐代以前的飲茶方法,是先將茶葉碾成細末,加上油膏、米粉等,製成茶團或茶餅,飲時搗碎,放上調料煎煮。煎煮茶葉起於何時,唐代以來諸家就有過爭論。如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說:“於茶之見前史,蓋自魏晉以來有之。”後人看到魏時的《收勘書圖》中有“煎茶者”。所以認為煎茶始於魏晉。據《南窗記談》“飲茶始於樑天監(公元502年)中事。”而據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之語,說明煎煮茶葉需要一套器具。可見西漢已有烹茶茶具。時至唐代,隨著飲茶文化的蓬勃發展,蒸焙、煎煮等技術更是成熟起來。據《畫謾錄》記載:“貞元(公元785)中,常袞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研膏茶,其後稍為餅樣,故謂之一串。”茶餅、茶串必須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後才能飲用。這樣無疑促進茶具的改革,而進入一個新型茶具的時代。

從中世紀後期來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種銅製的“茶罏”。據《長物志》記載:宋元以來,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稱“風罏”。陸游《過憎庵詩》日:“茶罏煙起知高興,棋子聲疏識苦心。”依此說,宋陸游年間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鑄茶罏”,《遵生八箋》說:“元時,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鑄法,名擅當時。”這二家鑄法主要精幹罏面的拔蠟,使之光滑美觀,又在茶罏上有細巧如錦的花紋。“製法仿古,式樣可觀,”還說“鍊銅亦淨……或作。”實指鍍金。由此可見,元代茶罏非常精製,時至明朝,社會也普通使用“銅茶罏”,而特點是在做工上講究雕刻技藝。其中有一種饕餮銅罏在明代最為華貴。“饕餮”是古代一種惡獸名,一般在古代鐘鼎彝器上多見到這種琢刻的獸形。是一種講究的琢刻裝飾。由此見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藝十分突出。

中國中世紀後期,除了煮茶用茶罏,還有專門煮水用的“湯瓶”。當時俗稱“茶吹”,或“銚子”,又有“鐐子”之名。最早中國古人多用鼎和鑊煮水。《淮南子·說山訓》載:“嘗一臠肉,知一鑊之味”高誘注:“有足日鼎,無足日鑊”。(明清時期,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把“鑊”叫鍋。)從史料記載來看,到中世紀後期,用鼎、鑊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漸被“湯瓶”取而代之。

過去一些作家認為,中國約在元代出現“泡茶”(即“點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為之一變(指改制用湯瓶)。但據筆者所收集的史料來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這裡順便摘引兩條史料為據。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有記載說:“茶經以魚目、湧泉、連珠為煮水之節,然近世(指南宋)淪茶,鮮以鼎鑊,用瓶煮水,難以候視,則當以聲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羅大經之意,過去(南宋以前)用上口開放的鼎、鑊煮水,便於觀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難以觀察到瓶中水沸的情況,只好靠聽水聲來判斷水沸程度,《鶴林玉露》又說:“陸氏(陸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為合量下末。”陸羽是唐朝人,是《茶經》的作者,被認為是中國唐代茶文化興起的奠基人。這樣一個茶家煮水都使用“鑊”,足可說明唐代還未曾使用“湯瓶”。又據宋代文學家蘇軾在《煎茶歌》中談到煮水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蘇軾的這段詩詞可以作為宋以來煮水用“湯瓶”的又一很好的例證。

明朝,淪茶煮水使用“湯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湯瓶的樣式品種也多起來。從金屬種類分,有錫瓶、鉛瓶、銅瓶等。當時茶瓶的形狀多是竹筒形。《長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說,這種竹筒狀湯瓶好處在於“既不漏火,又便於點注(泡茶)”。可見湯瓶既煮水又可用於泡茶兩種功用。明代同時也開始用瓷茶瓶,可是因為“瓷瓶煮水,雖不奪湯氣,然不適用,亦不雅觀。”所以實際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明朝“茶瓶”中還有奇形怪狀的作品。見《頌古聯珠通集》“一口吸盡江南水,龐老不曾明自己,爛碎如泥瞻似天,鞏縣茶瓶三隻嘴。”明朝竟有三隻嘴的茶瓶,稀奇到了脫離生活實際的地步。無疑,這種怪異茶瓶只能作為收藏裝飾物,僅此而已。

有名的茶具有哪些?

茶文華是起源於我國的,後傳於日本。所以在飲茶方面我國與日本還是非常專業的,雖然文化底韻不同,飲茶方式不同,但在茶具上還都是較講究的。西方一些已開發國家雖也有不少好的器具,但都不是茶具,是些酒具及咖啡具。本人對別國的不算太瞭解,只知道日本有Mikasa的瓷和粉引庵的陶。至於我國的就比較多了,以下都是從古於今著名的窯,以生產茶具為主,所產茶具也是舉世聞名的了。 1.越窯 該名稱最早見於唐人陸龜蒙的《祕色越器》一詩,系對杭州灣南岸古越地青瓷窯場的總稱。其形成於漢代,經三國、西晉,至晚唐五代達到全盛期,至北宋中葉衰落。中心產地位於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區,始終以生產青瓷為主,質量上乘。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評述茶碗的質量時寫道:"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也;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煮飲綠茶,故極推崇越瓷。 2.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臨城一帶,唐代屬邢州,故名。該窯始於隋代,盛於唐代,主產白瓷,質地細膩,釉色潔白,曾被納為御用瓷器,一時與越窯青瓷齊名,世稱"南青北白"。陸羽在《茶經》中認為邢不如越,主要因為他飲用蒸青餅茶,若改用紅花比較,或要反映真實的茶湯色澤,則結果正好相反,所以兩者各有所長,關鍵在於與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寶丰清涼寺一帶,因北宋屬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為宮廷燒製青瓷,是古代第一個官窯,又稱北宋官窯。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製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4.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禹縣,此地唐宋時為鈞州所轄而得名。始於唐代,盛於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燒製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至今仍生產各種藝術瓷器。 5.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北曲陽潤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時屬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燒製白瓷,五代有較大發展,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稱為"芒口"。五代、北宋時期承燒部分宮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銘文。宋代除燒白瓷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 6.南宋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宋室南遷後設立的專燒宮廷用瓷的窯場。前期設在龍泉(今浙江龍泉大窯、金村、溪口一帶),後期設在臨安郊壇下(今浙江杭州南郊烏龜山麓)。兩窯燒製的器物胎、釉特徵非常一致,難分彼此,均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鐵足"之稱。16世紀末,龍泉青瓷在法國市場上出現,轟動整個法蘭西,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稱呼它,只得用歐洲名劇《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長袍來比喻,於是"雪拉同"成為青瓷的代名詞。現在龍泉窯又有新的發展。杭州南宋官窯遺址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 7.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至今遺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實為訛傳。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於宋代龍泉官窯。 8.建窯 在今福建建陽。始於唐代,早期燒製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產兔毫紋黑釉茶盞而聞名。兔毫紋為釉麵條狀結晶,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有的釉面結晶呈油滴狀,稱鶴鴿斑;也有少數窯變花釉,在油滴結晶周圍出現藍色光澤。這種茶盞傳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稱之,如"曜變天目"、"油滴天目"等,現都成為日本的國寶,非常珍貴。該窯生產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較厚,含鐵量高達10%左右,故呈黑色,有"鐵胎"之稱。宋代著名書法家也是茶學家的蔡襄在《茶錄》中雲:"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燲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可見,宋代盛鬥茶之風,又視建窯所產茶碗為最佳之器。 9.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始燒於唐武德年間,產品有青瓷與白瓷兩種,青瓷色發灰,白瓷色純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之譽。它在宋代主要燒製青白瓷。元代為宮廷燒製青白瓷,上有"樞府"字樣,還燒製青花、釉裡紅等品種。至明代它成為全國瓷器燒製中心,設立了專為宮廷茶禮燒製茶具的工場。這時青花瓷有很大發展,茶具傳到日本,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愛,稱之"珠光青瓷"。此時,釉上彩、鬥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還燒造了多種名貴藍、紅釉、甜白釉瓷器。清代時它又創制琺琅彩、粉彩等多種新品種。自宋代開始,景德鎮瓷器就遠銷日本,明清時大量輸入歐洲,同時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興窯 在今江蘇宜興鼎蜀鎮。早在漢晉時期,就始燒青瓷,產品造型的紋飾均受越窯影響,胎質較疏鬆,釉色青中泛黃,常見剝釉現象。於宋代開始改燒陶器,及明代它則以生產紫砂而聞名於世。據明末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中記載,紫砂壺的創始者是金沙寺僧,正始於供(龔)春,供春是學使吳頤山的家僮。明正德年間,吳頤山在金沙寺讀書時,供春暇時仿老僧制壺,做了一把銀杏樹癭壺,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但原蓋已失,曾由清黃玉麟配製一瓜蒂蓋,後被著名畫家黃賓虹看出"張冠李戴",遂又由制壺名家裴石民重做一個樹癭壺蓋。供春之後,出現了制壺的"四名家",即董翰、趙樑(一名趙良)、袁錫(一名元錫)、時朋(一作鵬)。和"四名家"同時的另一位名家李茂林發明了壺放在匣缽(瓦囊)中燒製法,一直沿用至今。明萬曆年間至清初,被公認為第一制壺大家的是時大彬(時朋之子),他與自己的高足李仲芳(李茂林之子)、徐友泉三人因排行都是老大,故稱"壺家三大"。時大彬另有四大弟子,即邵文金(又名享祥)、邵文銀(又名享裕)、蔣時英、歐正春。同時,還有紫砂壺藝史上重要人物陳用卿、陳仲美、惠孟臣。現品飲烏龍茶用的"烹茶四寶"中的容量僅50~100毫升的茶壺,人稱孟臣罐,即其所擅長製作而得名。到了清初、中期,第一大家為陳鳴遠,名家還有邵茂林、邵旭茂等。乾隆中後期至道光年間,紫砂壺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是陳鴻壽。陳鴻壽,號曼生,曾設計了眾多壺式,由楊彭年、楊鳳年兄妹製作,壺身上留有大塊空白,自己刻銘,後人稱"曼生壺式",多學之。之後,又出現黃玉麟、裴石民、朱可心等制壺名人。現健在的顧景舟又將制壺藝術推向頂峰,被譽為"一代宗師",與時大彬齊名。此外,還有蔣蓉等一批陶藝家,從而使宜陶始終居於最高水平的地位。外國的 http://ke.baidu.com/view/515631.htm

茶文化的出現

       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但茶文化一詞的普遍引用,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大多數的茶文化研究者認為,茶文化是在茶 “被應用過程中”或者說“在茶的品飲活動中”所產生和形成的文化。茶文化“是茶作為飲料在被使用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文化現象的集合體”。中國發現茶的用途可追溯到我們傳說中的先祖神農氏之時。後來,茶被人們長期使用,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把飲茶當做一種精神享受,產生了各種文化現象和社會功能。在這一過程中,一些與社會生活不相適應的東西被淘汰和摒棄,但更多的是產生和發展,使茶文化的內容得到不斷充實和豐富,也使茶文化從低階走向高階,從物質上升到精神,在不斷髮展中形成自己的個性。最終,使茶文化博大精深,構築成為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先秦茶文化的醞釀

      唐代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神農時代,距今有5000年左右。2004年,在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距今6 000年前的文化層中,發掘出部分樹根根塊,後經中日考古界、茶學界鑑定,認為是“5 500年前人工種植的茶樹根”。按此推測,發現和利用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 500年前。

       東晉(317—420年)常璩《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在周武王伐紂時(前1066年) 巴蜀一帶(現今的四川、重慶以及雲南、貴州兩省靠近川渝的部分地區)不但有人工栽培茶園,還出現了以茶為禮的上貢。“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於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納貢之”,表明3 000年前茶已在人類生活中出現並融入上層社會。

       西漢文學家揚雄《方言》中記載:“蜀人謂茶曰葭萌。”明代文學家楊升庵《郡國外夷考》中記載:“《漢志》葭萌,蜀郡名。葭音芒,《方言》‘蜀人謂茶曰葭萌’,蓋以茶氏郡也。”表明蜀王分封其弟的都邑“葭萌”是“以茶氏郡”,是重要的產茶區。這段文字清楚地記述了在周克殷以後,巴變成宗周的封國,當地出產的茶葉等多種方物成了“納貢”之品。而且其中的茶葉,已經不是採集的野生茶,而是種在園中的“香茗”。說明在西周前巴人不僅利用茶、飲用茶,而且會種茶、製茶和藏茶。因此可推測,在西周之前葭萌就是著名的產茶地。

       諸多事例表明,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先民已開始飲茶、種茶、製茶、藏茶,隨之而生的茶文化現象也開始萌生。

二、秦漢茶文化的萌發

       秦漢時,飲茶已在全國範圍內向大江南北逐漸蔓延開來。但明確表示有“茶”的意義,併為史學家認為是茶的最早文字記載,是成書於2200年前秦漢時期的字書《爾雅》,其中有 “檟,苦荼”之說,而“苦荼”當為茶之意。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前141年)陽陵墓葬出土的固體茶,堪稱世界上最古老的茶葉。這些茶葉裝在一隻木盒中,是埋在墓葬群周圍一系列墓坑中,供這位皇帝在另一個世界享用的大量隨葬品之一。漢景帝劉啟卒於公元前141年,因此這些茶葉可追溯至那一年左右。由此,中國古代皇室好飲茶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160年前。

       唐代陸羽在《茶經•七之事》中提到的《茶陵圖經》載,地處湖南的茶陵古稱荼陵,是西漢荼陵侯劉沂的領地。荼陵的命名也始於西漢,陸羽《茶經》中對其名的由來說得很清楚:“茶陵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茶經•七之事》還記載:“漢,仙人丹丘子,黃山君;司馬文園令相如,揚執戟雄。”陸羽在談及諸多發生在中唐及中唐前的茶事時,特別提到丹丘子,說他是一個漢代仙人,也就是以後《神異記》中指點晉時餘姚人獲大茗的那個道士。而丹丘位於今浙江寧海縣南九十里,屬有名的茶產地和佛教名山天台山支脈。黃山君,也是漢代得道的一個仙人。黃山,位於安徽歙縣境內,是著名的黃山毛峰茶產地。這表明至遲在漢時,茶的種植、生產和飲用,由巴蜀經荊楚傳到長江中下游和浙江沿海一帶了。同時提到的司馬相如與揚雄是漢賦大家。我國文學史上,楚辭、漢賦、唐詩都是光輝的時代。提起漢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揚雄,常並稱“揚馬”。恰巧,這兩位大漢賦家都是我國早期的著名茶人。司馬相如作《凡將篇》、揚雄作《方言》,一個從藥物角度,一個從文字語言角度,都談到茶。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司馬相如,為蜀成都人,他所著的《凡將篇》中,記錄了當時的20種藥物,其中談及的“荈詫”便是茶。這是把茶作為藥物的最早文字記載。西漢末年揚雄的《方言》中,也寫道:“蜀西南人謂茶曰蔎。”

       西漢神爵三年(公元前59) ,王褒《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的記述。說明漢時已有飲茶的器具,且講究烹茶技藝。而“武陽(現四川彭山) 買荼”表明,當時在集市上已有商品茶葉出售。在王褒《僮約》之前,關於如此進步的飲茶法,以及茶作為商品的記載幾乎沒有。王褒《僮約》的出現說明當時至少在四川成都一帶,飲茶已成為上層人家的生活習慣,茶已成為商品。據此推側,茶樹的人工栽培在相當範圍內已較普及,茶的加工技術也已達到符合當時商品茶的要求,並已逐漸擴大到長江中下游地區,還出現了茶葉集市。

        從歷史文獻和漢古看,西漢時,貴族飲茶已成時尚,東漢很可能更普遍。東漢(25—220年) 許慎撰,北宋徐鉉等校訂的《說文解字》中說:“荼,苦茶也,······此即今之茶字。”與此同時,飲茶器具也開始從食器中分離出來,浙江湖州出土的嵌有“茶”字的東漢四系罍和浙江上虞出土的東漢越窯茶器就是例證。

        至此已有足夠史料表明,至遲在秦漢時,茶作為一種飲料,已開始從巴蜀蔓延開來;而茶葉種植也已擴充套件到大江南北許多地方;飲茶開始為文人所好,這就為茶由物質範疇上升到精神領域打下了基礎。茶文化作為一種現象,已逐漸顯現於世。

三、魏晉南北朝茶文化的形成

       朱自振在《茶史初探》說:“我國發現、利用和飲用茶葉的歷史雖然非常悠遠,但是從文獻記載來說,漢以前乃至三國的茶史資料十分稀少,以至對這時的茶,只能稱之為是一種只流傳巴蜀的區域性的簡單飲料文化。至兩晉以後,隨著茶葉文化與我國各地社會生活和其他文化的進一步相會、相融和相互影響,也隨著文獻記載的增多,這才初步顯示和構建出了我國古代茶葉文化的特點及系統。”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茶文化的形成期,茶的藥用及飲用價值得到進一步發掘,飲茶進一步在南方上層社會流行,並開始浸潤到社會多個層面,被用作待客、祭祀等,也被稱為“素業”,抹上了節儉、樸素、清淡、廉潔的色彩。同時,帝王、貴族、文人飲茶的事蹟屢見不鮮,文人也開始謳歌茶葉,出現了以茶為主角的文學藝術作品。茶初步向精神層面演化,並與儒佛道有了初步的融合。

(一)三國時期:茶葉功效認識的深化期

       在三國華佗(約145—208年)的《食論》中,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句,表明當時茶的藥理功能已為人知。三國吳時,人稱太極仙翁的仙道家葛玄(164—244年),已將茶作為養生、、陶情之物。現有史料證明,葛玄種茶之地有兩處:一處在浙江天台山華頂,另一處是在浙江臨海的蓋竹山。南宋胡融《葛仙茗園》詩曰:“……草秀仙翁園,春風發幽茗。……攜壺汲飛瀑,呼我烹石鼎。……”南宋天台山道士白玉蟾《天台山賦》雲:“釋子耘藥,仙翁種茶。”清康熙《天台山全志》載:“茶圃,在華頂峰旁,相傳為葛玄種茶之圃。”清《浙江通志·物產》載:“蓋竹山,有仙翁茶園,舊傳葛元植茗於此。”清乾隆齊召南《蓋竹山長耀寶光道院記》稱:“吳葛孝先嚐營精舍,至今有仙翁茶園。”齊召南另有《台山五仙歌·葛孝先》詩曰:“華頂長留茶圃雲,赤城猶熾丹爐火。”這些史料均記載葛玄為煉丹養生而種植茶樹,建造茶園。道家認為茶是集天之精氣、地之靈氣、人之神氣於一體之靈草,是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產物。所以,葛玄在天台山種茶煉丹,當在情理之中。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江南最早的茶園,因此葛玄被稱為“江南茶祖”。1998年5月,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創會會長王家揚帶領著名茶葉專家實地考察,證實天台山脈主峰歸雲洞前尚存的30多株進化型古茶樹,是葛玄手植茶樹留下的後代。遂立“葛仙茗圃”碑以做紀念,並立有碑文:“葛玄茗圃,為三國吳時高道葛玄住山時的植茗之圃,位於天台山蓮花峰南麓歸雲洞前……”

       晉代(265—420年)陳壽的《三國志·吳志·韋曜傳》載:吳國國君“孫皓每饗宴,坐席無不率以七升為限,雖不盡入口,皆澆灌取盡。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茶荈以代酒。”從這則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宮廷中有茶葉的儲備;茶被當做酒的替代品。由此可見,至遲在三國吳時,吳國的上層社會已經有一定程度的飲茶風俗了,宮廷中已有“以茶代酒”之舉。

       三國吳(222—280年)秦菁《秦子》:“顧彥先曰:‘有味如臛,飲而不醉;無味如茶,飲而醒焉,醉人何用也。'”這裡“臛”是指肉湯,飲用肉湯和飲茶應該是相對於飲酒而言。肉湯不會讓人醉,飲茶非但不會讓人醉,反而提神振氣、頭腦清醒。如果說《三國志·韋曜傳》中的以茶代酒尚是生理原因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秦子》中的這段話則說明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茶本身的功效了。

       三國魏(220—265年)張揖《廣雅》同樣認識到茶有醒酒、振奮精神的作用:“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三國魏吳普《本草》認為茶可以安心益氣、耳聰目明、延年益壽:“苦菜,味苦寒,無毒。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耐飢寒豪氣,不老。”

       三國時期,人們進一步認識到了茶葉功效。對茶葉功效認識的深化,一方面豐富了茶自身的內涵,另一方面又為飲茶風尚的進一步傳播創造了條件。三國的歷史較為短暫,與茶有關的記載也相對有限,只有寥寥數條。除了上面幾處記載,三國時張揖的《埤蒼》、郭璞的《爾雅注》、張華的《博物志》等都有關於茶事的記載。傅巽的《七誨》中寫到當時8種珍品:“蒲桃、宛柰、齊柿、燕慄、峘阻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南中相當於現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雲南、貴州兩省。表明當時茶已列入珍品之列。

(二)兩晉時期:茶文化的形成期

       與三國時期相比,兩晉時期飲茶的風氣日漸盛行,茶逐漸與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交匯融合,與茶有關的文獻記載增多。中國茶文化的特徵和風格開始初步顯現與構建。人們把飲茶作為一種高階享受和精神力量而超出它的一般自然使用價值。

       兩晉時期,隨著飲用人數的增多,茶從藥用逐漸向飲用轉變,飲茶的風氣有所普及。《本草衍義》記載:“晉溫嶠上表貢茶千斤,茗三百斤。”這裡表明,在晉代宮廷裡茶的消費量很大。西晉末,八王起事:“惠帝蒙塵洛陽,黃門以瓦孟盛荼上至尊”,晉惠帝淪為階下囚之時,還不忘飲用茶水,可見其對茶的嗜好程度非同一般。

       與此同時,茶葉及茶水的買賣交易有了初步發展。據《太平御覽》引《傳》雲江統:“遷懷太子洗馬,嘗上疏諫雲:‘今西園賣醯、麵、茶、菜、藍子之屬,虧敗國體’。”醯、麵、菜、藍子等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在茶和這些物品在西園一起售賣,說明在當地茶已經是人們日常飲用品。

       晉時,詠茶詩作開始湧現。西晉(265—316年)左思的《嬌女》詩是中國最早的茶詩,詩中有:“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䥶”之句,寫的是左思的兩個嬌女,因急於品香茗,就用嘴對著燒水的“鼎”吹氣。西晉張載有《登成都樓詩》,其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之句,六清,是指古時的六種飲料:水、漿、醴、涼、醫、酏。作者讚譽,茶的芳醇勝過這六種飲料,傳遍全國九州。西晉孫楚《出歌》中,又有“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薑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之說。此外,在兩晉之際杜育的《荈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以茶為主題的詩歌,也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的第一部完整地記載了茶葉從種植到品飲全過程的作品。從茶的種植、生長環境到採摘時節,從勞動場景到烹茶、選水以及茶具的選擇和飲茶的效用等內容都一一記錄其中。這些詩作一方面道出了飲茶習俗傳播的廣泛性,另一方面也說明茶給人的精神帶來愉悅。

       該時期,飲茶開始被人們賦予節儉、樸素、清廉等社會所崇尚的品質,是養廉的手段之一。養廉問題的提出與當時的社會狀況有直接關係的。始自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在晉代日漸完備,該制度鞏固了東漢末年開始形成的門閥制。當時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美,多效膏粱厚味。於是,曾擔任太子洗馬、尚書右丞、御史中丞等職的西晉文學家傅鹹疾呼:“竊謂奢侈之費,甚於天災。”於是,在晉代社會日漸奢靡的社會背景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養廉的問題。據南朝宋(420—479年)何法盛撰的《晉中興書》中記載,東晉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晉書》雲:納為禮部尚書)。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人饌。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俶遂陳盛饌,珍羞畢具。及安去,納杖俶四十,雲:‘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說明在東晉(317—420年)時,身居吳興太守的陸納,不但提倡“以茶待客”,而且僅用茶、果招待衛將軍謝安,用茶表自身的清廉。又如,在唐代房玄齡等撰的《晉書》中,還記載著東晉徵西大將軍“桓溫為揚州牧,性儉,每宴飲,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這進一步表明,晉時上層社會流行“以茶、果宴客”,用以標榜節儉。這一流行從客觀上促進了飲茶的普及。我們看到,在陸納、桓溫那裡,飲茶已不是僅僅為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能,成為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此時,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且已進入人精神領域。茶的“文化功能”開始表現出來。此後,“以茶代酒”,“以茶養廉”,一直成為我國茶人的優良傳統。

       兩晉時期的飲茶之風還與清談之風的盛行有著緊密的聯絡。魏晉以來,天下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談之風。最初的清談家多酒徒。竹林七賢之類,如阮籍、劉伶等,皆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好酒之人。酒能使人興奮,但醉了也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於是清談家們從好酒轉向好茶。所以後期的清談家出現了許多茶人,以茶助清談之興。《世說新語》載:東晉清談家王濛好飲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有的士大夫甚以為苦,每欲往王濛家去便雲“今日有水厄”,把飲茶看作遭受水災之苦。後來,“水厄”二字便成為南方茶人常用的戲語。《洛陽伽藍記》中記載,梁武帝之子蕭正德降魏,魏人元乂欲為其設茶,先問:“卿於水厄多少?”這本是問蕭正德能喝多少茶水,然而蕭正德顯然沒有聽過王濛“水厄”的段子,於是茫然回道:“下官雖生於南方水鄉,卻不曾遭受過水災之難。”引得周圍笑。今人鄧子琴先生著《中國風俗史》,把魏晉清談之風分為四個時期,認為前兩個時期的清談家多好飲酒,而後兩個時期的清談家多以飲茶為助談的手段,故認為“如王衍之終日清談,必與水漿有關,中國飲茶之嗜好,亦當盛於此時,而清談家當尤倡之”。

        唐代陸羽《茶經》引《晉書·藝術傳》曰:“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鬆、桂、蜜之氣,所飲茶蘇(含有紫蘇的茶)而已。”單道開是東晉敦煌人,幼年開始過隱居生活,後習辟穀,“不畏寒暑”。又於後趙武帝(335—349年)時在河北臨漳昭德寺為僧。期間,單道開在室內坐禪時,曾用飲紫蘇茶來防止睡眠,這是佛教與茶結緣的最早文字記錄。

       總之,兩晉時期茶不僅是人們提神解渴的飲料,在茶使用價值被人們充分認識和利用的同時,人們逐漸感受到了茶給人所帶來的審美情感和精神愉悅,茶於是被賦予了新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茶成為日常待客的飲品,在宴會上經常出現,能夠助聚會之雅興;飲茶之風在文人中興起,為茶吟詩作賦,引為雅舉;茶被用來表現人們的精神和操守,是清廉的標誌。這一切可以說明,茶文化在該時期已形成。

(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的初步發展期

       南北朝是朝代更迭、鬥爭不斷的時期,同時也是文化大融合的時期,各種思想交融碰撞。相比北朝,南朝社會較為穩定,物質生產較為富足。西晉末年,很多士族從北方遷往南方,經濟中心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轉移。南朝的社會狀況及南北朝之間人員的往來為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該時期茶己經成為南方較為尋常的飲品。《宋錄》是一部記錄南朝宋史實的著作,著錄於《隋書·經籍志》,曰:“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這表明住持安徽壽縣八公山的法師曇濟道人侍奉王子,是以“設茶茗”相待。南朝齊世祖武皇帝(483—494年在位)蕭賾是一個佛教信徒,也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在位期間朝廷無大的戰事,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在他的遺詔中曰:“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已。” 並要“天下貴賤,鹹同此制”,想帶頭提倡簡樸的好風氣,開創了“以茶為祭”的先河。這段記載一方面說明蕭賾將茶視為檢行的標誌,這是兩晉時期“以茶養廉”的延續;另一方面,茶與餅、乾飯、酒脯等相提並論,說明茶在當時是較為常見的飲品。《謝晉安王餉米等啟》中亦載:“傅詔李孟孫宣教旨,垂賜米、酒、瓜、筍、菹、脯、酢、茗八種。”該文同樣證明,南朝江浙一帶,茶己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較為尋常的飲品。《洛陽伽藍記》記載,當時魏定都洛陽,為獎勵南人歸魏,於洛陽城南伊洛二水之濱設歸正裡,又稱“吳人裡”。於是,南方的飲茶之風也傳到中州之地。有位叫劉鎬的人效仿從南朝投奔北魏的王肅,“專習茗飲”。有人說他是附庸風雅,東施效顰。自此朝貴宴會雖設茗飲而眾人皆不復食。可見當時隨著南人和北人的交流往來,茶已經向北方傳播,但飲茶之風仍是南方文人的好尚,北朝尚未形成習慣。

       南朝處於繼漢開唐的階段,無論詩賦、散文、文學理論都很有成就,尤其是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的思想特點一是崇尚清談高雅,二是喜歡作自由自在的玄想,天上地下,剖析社會自然的深刻道理。終日談說,會口乾舌燥,演講學問又不比酒會可以隨心所欲,談吐舉止都要恰當,思路還要清楚。而茶不僅能提神益思,還能保持人平和的心境,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所以玄學家也愛喝茶。於是,茶與文人的關係更進一步。范文瀾先生在考察東晉南朝時期的瓷器生產時曾經談到,早在西晉,文人作賦,茶、酒便與瓷器聯絡起來。而到東晉南朝近三百年間,士人把飲茶看做一種享受,開始進一步研究茶具,從而進一步推動了越瓷的發展。

       南北朝時期,道教思想大行其道,佛教在這時正處於一個與漢文化進一步結合,艱難發展的時期。道家修行長生不老之術,佛教徒坐禪唸經。而茶不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濁,疏通經絡,所以他們都愛喝茶。於是,除文人之外,和尚、道士、鬼神,都與茶聯絡起來。南北朝時許多神怪故事中出現大量與茶有關的事件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南朝劉敬叔著《異苑》,說剡縣陳務妻年輕守寡,房宅下多古墓,陳務妻好飲茶,常以茶祭地下亡魂。一日鬼魂在夢中相謝,次日陳務妻得錢十萬養活自己的三個孩子。《廣陵耆老傳》記載,晉元帝時有位老太婆在市上賣茶,從早到晚壺中茶也不見少,所得錢皆送乞丐和窮人。後州官以為有傷“風化”,將老太婆捕入獄,夜間老婆婆自窗中帶著茶具飛走了,證明她是一個神仙。《釋道該說續名僧傳》說,南朝法瑤和尚好飲茶,活到九十九歲。南朝齊樑(479—556年)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在《雜錄》中記載:“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丹丘子、黃山君都是傳說中的“仙人”,這裡指飲茶有“輕身換骨”之功效。這些茶與丹丘子、黃山君等仙人和神怪的傳說,反映了早期道教提倡飲茶,並對茶的功效的認知。從這些記載我們看到,在東晉和南北朝之時,茶已進入了宗教領域,儘管此時還沒有形成後來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它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一般物態形式。

       此時,文獻中關於茶的記載也有所增多。除了上面的引用的以外,一些詩詞特別是地方誌中都提及到了茶葉,例如,《坤元錄》、《括地圖》、《吳興記》、《夷陵圖經》、《永嘉圖經》、《淮陰圖經》和《茶陵圖經》等。詩人鮑照之妹鮑令暉有《香茗賦集》刊行於世,可惜今已已散佚。

在魏晉南北朝,茶文化的基本形態己經形成,呈現出多種可能,但尚未成熟。這預示著一個新的茶文化時代即將到來。

中國的這九大天價茶你知道幾個?

中國的有些茶,用神一樣的存在證明:茶不都是用來喝的。今天為你介紹中國的這九大天價茶,分別是:.武夷山母樹大紅袍、龍井御茶園十八棵、雲南的各種“茶樹王”、天香1號紅茶等。

1.武夷山母樹大紅袍

關於這個茶的傳說記載那是太多太多。“不看遺憾終身,一看終身遺憾”,很多當地人如是對外來者描述九龍窠的這三棵350餘年樹齡的古樹。

1998年在首屆中國武夷山大紅袍茶文化節上,來自澳洲的富豪許榮茂,以15.68萬元的高價在拍賣中競得20克母樹大紅袍。到了2005年,在第7屆武夷山紅袍節上,20克武夷山母樹大紅袍又拍賣出20.8萬元的天價。但據說現在禁採了,價格成了符號,品飲成了夢想。

2.龍井御茶園十八棵

龍井是中國最負盛名的茶之一,自清代以來深受各朝大佬喜愛。

關於御茶園龍井的價格,沒有可信的記載。2014年上好的明前龍井價格在5萬元一斤左右。那站在龍井巔峰的茶應該價值幾多?

一棵樹哪怕能採400個芽頭,那18棵樹撐死也就7200個芽頭,龍井茶4萬個芽頭一斤,那麼大概每年頂多能有2兩茶,誰來採誰來炒呢?

3.各種“茶樹王”

雲南鎮沅千家寨野生茶王樹據專家鑑定有2700年高齡。早些年為了採這棵樹的芽苞還摔死過人,現已禁採。

香竹箐的大茶樹來頭更玄乎,傳說有3200年高壽,“世界茶樹之王”“世界茶王之母”“世界茶祖母”之類的稱呼起碼十幾個,而且某種意義上還是栽培型的!2015年臨滄鳳慶縣第二十五屆茶文化藝術節上經過激烈的競拍,以這棵樹的茶青製作的紅茶標100克以12.8萬元成交,相當於一公斤128萬元;晒青茶標100克以35萬元成交,相當於一公斤350萬,一舉成為普洱茶史上最貴的新茶。

在千家寨野生茶王被發現前,1961年被考察組發現的勐海縣巴達野生茶樹王當了三十多年的世界茶王。2012年9月,巴達野生茶樹王由於極度衰老和樹幹中空枯死倒伏,自然死亡,享年1800餘歲。從此,巴達野生茶樹王,成為歷史。

4.天香1號

這是由丹霞天雄出品的超高品質紅茶。天香1號屬喬木型中葉種野生古樹茶,經林業專家組認證不少於370年樹齡,現存一棵,丹霞天雄公司擁有,生長地為粵北山區的懸崖峭壁之上,海拔1300米。每年開採,需要帶著全套攀巖工具,由攀巖者自懸崖上採下,可製成的丹霞天雄天香一號精品紅茶約2斤。

5.宋種1號

宋種1號是一株600年以上樹齡的老茶樹,系從烏崬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它的克隆體無性繁殖後代,鳳凰各地均有引種栽培,高山地帶數量較多。

這棵見證了鳳凰山茶文化幾百年傳承的母樹可謂命途多舛。先前人為管理不當也就罷了,1987年更遭一精神病人砍伐,而後先有人栽植新茶樹爭奪養分,後有遊人絡繹不絕,致使樹勢衰退,產量連年下降,至今據說可年產2斤。

6.蒙頂上清峰仙茶

蒙頂自古以來就是著名茶區,深受廣大人民喜愛,而站在蒙頂茶頂端的就是上清峰的7株圍在欄杆裡的茶樹。

上清峰七株茶據說是吳理真手植,有“仙茶”之稱。從淳熙十三年吳理真被封為“甘露普惠妙濟大師”開始,蒙頂七株仙茶就用石欄杆圍起來,列為神聖之地,言有白虎巡山,凡人不得靠近。“民間不可瀹飲,一蠹吏竊飲之,被雷擊死”。

毛文錫《茶譜》雲∶“蒙山有五頂,上有茶園,其中頂曰上清峰。昔有僧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謂曰∶蒙之中頂茶,當以春分之先後,多構人力,俟雷發聲,並手採擇,三日而止。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能固肌骨,四兩即為地仙矣。”

這段文字略一琢磨頗有深意,一共7株茶,就讓採3天,你能採到多少茶呢?

古人的意思其實是,這就能採那麼點兒茶,多了沒有,你要能採出4兩,你就是神仙了。

7.綠雪芽母樹

中國有很多茶祖,每一個都種了很多茶樹。上古神太姥娘娘就在太姥山種下了綠雪芽。這就是福鼎大白毫母樹。

2004年寧德茶文化節上,100克的福鼎大白毫母茶“綠雪芽”,以71萬元的天價被拍出。

8.清宮茶

站在普洱茶之巔,上百萬一餅的百年乾利貞宋聘號,香港還有很多。而清宮普洱茶,喝過的人表示其滋味正是茶中最極品“無味之味”。其實金瓜貢茶已經超越了飲料的含義,與歷史、文化結緣,成了精於品茗的風雅人士品讀歷史、感悟生活的特殊載體。

2007普洱市迎回貢茶,活動主辦方為這個國家二級文物“金瓜貢茶”,投保了保額為1999萬元的鉅額保險。

清宮茶膏承載了同樣厚重的歷史,並在拍賣行留下了參考價格,一盒共105.6克,賣得100.8萬。

9.熊貓茶

熊貓茶指生長在四川雅安頂峰村熊貓生態茶山、採用熊貓糞便種植的茶(據稱,熊貓腸胃吸收功能不好,排出的糞便中保留有70%的營養,堪稱有機肥料輸送者)。

2014年3月,四川省雅安市,一群身穿“熊貓衣服”的採茶姑娘在鳳鳴山開始了“熊貓茶”春茶採選。這些茶樹是從2011年11月起用近10噸熊貓糞便種植出來的。“熊貓茶”中的“稀品”定價近22萬元一斤。

幾萬一斤的金駿眉、顧渚貢茶園紫筍一聲嘆息,十幾萬一斤的鐵觀音茶王表示不服。西坪的鐵觀音母樹拍拍後生的背,“不怕,有我呢。”安吉白茶祖也默默站在一旁。

(作者|雲南茶生活百科全書)更多普洱茶儲存、品飲辨別、選購收藏等方面的問題,請加美女茶藝師董玥個人微信:dydy880(長按複製)交流學習。

求推薦好看的古代言情小說.

呵呵 你說的貌似我都看過了 蒽 很好看 下面說我推薦的

《落花時節又逢君》作者蜀客

算是新書吧 晉江出版書 和三生比較像 我看了 不錯的文 有人數這本書可以媲美三生 喜歡三生的一定不能錯過

《青山依舊笑春風》作者安思源

比較不錯的一本書,也是出版書,想當初我在網上等全文等了好久的,開頭比較搞笑,過程有點小虐,結局HE,我很喜歡的文

《沉香如屑》作者蘇寞

也是神仙妖精題材的,文風淡淡的,不過很吸引人,我覺得比較好看,也不知道符合你的喜好不。

《鬼差》作者:十七

蒽,算是穿越也不能說穿越,女主死後成為鬼差,負責區域是明朝,認識了男主,話說男主是相當腹黑的一個人,恩恩,好看。

《香初上舞》藤萍

這是老文了,武俠類的算是,很喜歡的文,我買了書,當初給他們介紹都說好看,算是很經典的文了,藤大的文筆不錯,超喜歡主角聖香的,心疼死了,話說這本屬於藤萍的“九功舞”系列的,該系列的文都不錯的說。

《穿越之第一夫君》

也是蜀客的文,很不錯不知道LZ看了沒,先放上來

《二兩娘子》作者安思源

女主很彪悍,愛財,比較搞笑,結局HE。

《最“盲”的穿越》作者 小孩你過來

蒽,也是穿越文,女主死後到閻王殿,幫助小閻王過了PSP遊戲的一關,閻王給她一個穿越的機會,女主的要求是“三個條件,住皇宮吃喝無憂、地位顯赫、身份要比嬪妃貴妃什麼的都高,不看人臉色苟且偷生!美若天仙、身材高挑、人見人愛又人見人怕!最好有點殺人不見血的防身本領,而且吧……最好永遠看不見皇上,但不皇上我!” 結果穿成了瞎子,和腹黑男主開始了鬥智鬥勇的生活,很搞笑的文文,LZ可以去看

《下堂妻的悠哉日子》作者:小晚

不知道你看過沒,09年6月完結的文,貌似已經不算新文了,女主腹黑,偶爾扮豬吃老虎,結局HE,輕鬆文

《娘子且慢》

別人推薦的 架空文,我還沒來得及看,說是很搞笑的故事,

女主其實長的很漂亮,但是由於小時候正因為這個導致全家被害,

故面塗白粉,還是很厚的那種,然後加上她的嘴上功夫厲害,男主開始的時候就身受她的“白粉功”+“毒舌功”的荼毒

沒辦法,那麼厚的粉到你面前,飄進你鼻子裡,實在不好受阿

男女主的武功均很厲害,女的在朝廷掌握重權,男的在江湖是世家門主,很好玩的故事

《流水迢迢》作者:蕭樓

算是武俠小說吧,我沒看過,不過推薦的人很多,應該是不錯的故事

《妾大不如妻》作者一個女人(未完結)

大體講的就是一個後院妻妾爭鬥的故事,自然是一個陰謀接一個陰謀。兵不血刃,移花接木,只有你想不到的,下藥那都是最低等的手段。不知道作者長的怎樣的奇巧玲瓏心,簡直就是家宅版三十六計 ,我在追的文,未完結,樓主要是喜歡完結版的這個可以跳過,呵呵

《逃之夭夭》

蒽,也是穿越文,男主腹黑,女主一開始覺得她滿小白的,但其實她什么都明白,什么都知道,只是想裝作不知道而已,蒽還算不錯的文。

《宅女在古代後宮的幸福生活》

也算是比較老的文了,穿越,很搞笑,男主腹黑,女主是腐女一枚,中間有點小虐,結局不很明朗,不過應該算是HE,我很喜歡的文,LZ沒看過的話一定要看哇。

上面的都是古代的我比較喜歡的,不知道LZ看現代的麼,呵呵 最近沒怎麼看古代的,看的大多是現代,下面寫幾本現代了,樓主如果喜歡也去看看吧

《落落·清歡》

文,中間小虐,結局HE,很喜歡的文,男主對女主很好,女主很讓人心疼。

《嗨,我的男人》

不知道怎麼定義這文,貌似是小白文,也不算,反正很搞笑就對了,男主強大的腹黑男一枚,女主大大咧咧的,很好玩的文

《愛如指間沙》

現代,不知道算不算的,也是有點小虐的文,女主很堅強,也很苦,很喜歡的文,結局HE

《歲月是朵兩生花》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作者的現代文,也是不錯的文,和《何以笙簫默》有點像

額先寫這麼多吧,呵呵。如果LZ想看現代文的話,哪天我再多放些上來,我也是書蟲哦,也是離了書就難受的人,話說我也在鬧書荒,糾結死了,好文越看越少了,鬱悶啊

PS 剛看了《仙俠奇緣之花千骨》也很不錯 乃可以看看

我國是茶的故鄉,你知道我國哪裡的茶最好嗎?

你知道我國哪裡的茶最好嗎?說到中國的茶,我們必須談談中國的四個茶區。中國有四個茶區: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南茶區和江北茶區。茶葉面積廣闊,至少覆蓋中國18個省份。中國幅員遼闊,氣溫適宜茶樹生長,已成為世界上茶葉產量和種植量最大的國家。不僅如此,中國還是茶的發源地。據傳說,自從神農品嚐了數百種草藥之後,人們就發現了茶的價值,而茶的功能最初是“藥用”的。

後來,通過人們不斷的實驗,茶從一種療法變成了一種藥,變成了一種美味的飲料。這一轉變也確立了茶葉在世界飲料行業中的地位。浙江茶葉的代表應該是西湖龍井!西湖龍井始於唐代,被稱為“御茶”。它不是作為“名茶”誕生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逐漸進入王室,從普通人的日常飲用變成了中國的名茶。時期,它的聲譽達到頂峰,成為中國名茶之首,從而贏得了世界聲譽。

中國是茶的故鄉。普洱茶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傳統名茶。為哈尼族的先民發現,據記載普洱茶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1700年,元朝初被稱為``普茶″,明朝萬曆年間才定名為``普洱茶。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喝茶的習俗,上至大官顯貴文人墨客以品飲茶為時尚,下至貧民百姓以喝茶解渴滌煩,有``夏喝龍井,冬喝普洱″的雅趣。

洱茶是一個範籌很廣的概念,人對普洱茶的味蕾需求因人而異,有人需要苦澀,有人想喝甘甜。出名的普洱茶不適合我的口感追求,適合我口味的普洱茶又名不經傳。再說了,普洱茶有一個轉化發酵的空間,新茶好喝但不一定能轉化出好的普洱茶,不好喝的新普洱茶經過歲月的轉化,口感也會很好。

最有名的普洱不是在某個地方而是在專賣雲南普洱茶葉的店裡,無論你進入哪一間茶葉專賣店買普洱茶售貨者都會說這普洱茶是最有名的。古樹茶的話冰島和老班章,是目前國內最有名氣的普洱茶,也是最貴的。冰島在臨滄雙江縣勐庫鎮。老班章在西雙版納勐海縣。如果問的是地名,最有名的普洱是今天的寧洱,自古以來普洱就是思茅地區和西雙版納茶葉的集散地和交易地,普洱茶因此而得名。現在的普洱市原來叫思茅市,普洱是思茅市下轄的普洱縣。

標籤: 御品 頂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lwm6r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