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餅茶三道工序

餅茶三道工序

餅茶三道工序

餅茶製作一般分為三個主要工序:

1. 揉捻:首先將剛採摘下來的新鮮茶葉進行蒸青或炒青,然後將青茶葉揉捻成團,使其內部水分均勻分佈。

2. 壓制:將揉捻好的青茶葉打成一種特定的形狀,如圓形、方形等,然後再用模具進行壓制,以形成一個固定形狀的茶餅。

3. 烘乾:將新制的茶餅放在通風的乾燥室中進行晾晒或烘乾。這個過程是為了讓茶餅內部的水分徹底蒸發,以保證茶餅的儲存壽命和口感。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餅茶和圓茶都是以普洱茶為原料進行壓制的呈圓餅”的緊壓茶。壓“工序分稱茶、蒸茶、”壓成型、乾燥、包裝等工序。

1.稱茶

付制前,茶坯有時要先灑水回潮,使茶葉含水量達15一18%。按餅茶每餅淨重***公斤、圓茶(七子餅茶)每餅淨重0. 375公斤,加上含水量準確稱重。原料分底茶與蓋茶,按比例分別稱出待蒸。

2.蒸茶

將原料在蒸汽中蒸5秒鐘左右,使葉子受熱變軟,含水量達18-19%。

3.壓餅

蒸後的茶葉放在模中,先放底茶後放蓋茶。鋪勻,衝壓至緊。

4.定型脫模

衝壓後稍放置冷卻定型,時間約30分鐘,然後脫模。

5.乾燥

餅茶與圓茶過去均採用自然風乾的方法,茶餅碼放在涼幹架上,風乾時間約5-8天,多則10多夫。現在改為烘房乾燥,室溫450C左右,經20小時左右即達千燥程度。

6.包裝

餅茶每片重***公斤,4餅為一筒,用商標紙包裝,75筒為一件,裝在蔑籃中,捆紮,每件淨重32.5公斤。圓茶每片重***公斤,用紙包,7餅為一筒,因此稱“七子餅茶”,用牛皮紙包裝;12筒為一件,用膠合板箱包裝,每件淨重30公斤。

製茶的過程和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涼青,涼青是要根據不同的天氣來進行。

第二道工序是殺青,殺青要求掌握鍋的溫度。一般要在220度以上,

再次是揉捻,要求破壞葉細胞80%以上,成條90%以上。

第四道工序是做形,根據不同的茶來進行。茶形有扁形、針形、曲形、羅形等,

第五道工序是烘乾(包括提香),溫度要求在110-150度之間。做好了這幾道工序,製茶的過程才算完成。

製茶方法溯源

中國製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各種茶類,從手工製茶到機械化製茶,期間經歷了複雜的變革。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徵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技藝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一)晒乾或烘乾散茶

茶之用,最初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後來發展到生煮羹飲,都是直接取用茶樹鮮葉。

唐朝以前,茶葉的加工比較簡單,採來的鮮葉,晒乾或烘乾,然後收藏起來,這是晒青茶工藝的萌芽。

(二)從晒青散茶到晒青餅茶

在古代交通不便、運輸工具簡單的條件下,散茶不便儲藏和運輸,於是將茶葉和以米膏而製成茶餅,是乃晒青餅茶,其產生及流行的時間約在兩晉南北朝至初唐。

(三)從晒青餅茶到蒸青餅茶

初步加工的晒青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經反覆實踐,發明了蒸青製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後搗碎,制餅穿孔,貫串烘乾。蒸青餅茶工藝在中唐已經完善,陸羽《茶經·三之造》記述:“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蒸青餅茶雖去青氣,但仍具苦澀味,於是又通過洗滌鮮葉,壓榨去汁以制餅,使茶葉苦澀味降低,這是宋代龍鳳團茶的加工技術。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

龍鳳團茶的製造工藝,據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記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採回後,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後冷水清洗,然後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後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乾。

龍鳳團茶的工序中,冷水快衝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壓榨去汁的做法,卻奪走茶的真味,使茶的味香受到損失,且整個製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

(四)從蒸青餅茶到蒸青散茶

在蒸青餅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採取蒸後不揉不壓,直接烘乾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這種改革出現在宋代,《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元代王楨《農書》,對當時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詳細記載“採訖,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溼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幹,勿使焦”。

由宋至元,餅茶和散茶同時並存。到了明代初期,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於 1391年下詔,廢龍團貢茶而改貢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在明朝前期大為流行。

(五)從蒸青到炒青

相比於餅茶,茶葉的香氣在蒸青散茶中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氣不夠濃郁的缺點,於是出現了利用乾熱發揮茶葉香氣的炒青技術。明代,炒青製茶法日趨完善,在張源《茶錄》、許次紓《茶疏》、羅廩《茶解》中均有詳細記載。其製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幹,這種工藝與現代炒青綠茶製法非常相似。

(六)從綠茶發展至其它茶類

在製茶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製造工藝,製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徵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1、黃茶的產生

綠茶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捻、乾燥,當綠茶炒制工藝掌握不當,如或殺青後未及時攤涼及時揉捻,或揉捻後未及時烘乾炒幹,堆積過久,使葉子變黃,產生黃葉黃湯,類似後來出現的黃茶。因此,黃茶的產生是從綠茶製法不當演變而來。明代許次紓《茶疏》( 1597年)記載了這種演變歷史。

2、黑茶的產生

綠茶殺青時葉量過多、火溫低,使葉色變為近似黑色的深褐綠色,或以綠毛茶堆積後發酵,渥成黑色,這是產生黑茶的過程。黑茶的製造始於明代中葉,明御史陳講疏記載了黑茶的生產( 1524年):“商茶低仍,悉徵黑茶,產地有限……”。

3、白茶的產生

宋時所謂的白茶,是指偶然發現的白葉茶樹採摘而成的茶,與後來發展起來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到了明代,出現了類似現在的白茶。田藝蘅《煮泉小品》記載:“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晒者為上,亦近自然……清翠鮮明,尤為可愛”。

白茶最初是指幹茶表面密佈白色茸毫、色澤銀白的“白毫銀針”,後來經發展又產生了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其它花色。

4、紅茶的產生和發展

紅茶起源於十六世紀的明朝。在茶葉製造過程中,發現用日晒代替殺青,揉捻後葉色紅變而產生了紅茶。最早的紅茶生產從福建崇安的小種紅茶開始。清代劉靖《片刻餘閒集》中記述“山之第九曲處有星村鎮,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於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種紅茶出現後,逐漸演變產生了工夫紅茶。 20世紀20年代,印度將茶葉切碎加工而成紅碎茶,我國於20世紀50年代也開始試製紅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於綠茶、紅茶之間,先是紅茶製法,再按綠茶製法,從而形成了青茶製法。青茶的起源於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最早在福建武夷山創制。清初王草堂《茶說》:“武夷茶 ...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現福建武夷巖茶的製法仍保留了這種傳統工藝的特點。

(七)從素茶到花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歷史。北宋蔡襄《茶錄》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記載,施嶽《步月·茉莉》詞注:“茉莉嶺表所產……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製茶技術日益完善,且可用於製茶的花品種繁多,據《茶譜》記載,有桂花、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九種之多。現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種外,還有白蘭、玳玳、珠蘭等。

煎制餅茶前須經炙,碾,羅工序是唐代的什麼技藝

煎制餅茶前須經炙,碾,羅工序是唐代的煎茶技藝。

唐代煎茶法是始記於陸羽《茶經》的一種茶葉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炙烤,碾羅成末,候湯初沸加鹽,二沸投茶,加以環攪,三沸則止。唐人已經開始追求茶葉的色香味形,講究用水的清潔甘冽,使用活火,以及講究飲茶環境的雅靜和美。

唐代煎茶茶具按照陸羽《茶經》上所述,有24件之多。唐代煎茶,是用鍑煮,用碗喝。用長柄勺舀出茶湯置碗內,主客慢慢品嚐。陸羽認為,青瓷宜茶,說明當時崇尚用青瓷品茶。飲茶時一定要趁剛烹好“珍鮮馥烈”時來飲用,只有趁熱才能品嚐到茶之鮮醇而又十分濃烈的芳香。

擴充套件資料

泡茶的歷史沿革:

泡茶從明代開始,中國的茶葉加工方式進行了改革,成品茶已由唐時經蒸壓而成的餅茶、宋時精雕細壓的團茶,改製為經炒為之的條形散茶。這樣,人們沏茶,再用不上“炙”、“研”、“羅”了,而是將散茶置入壺(碗、杯)中,直接用沸水沖泡就成,這就是人們至今常說的泡茶。

這種直接用沸水沖泡的沏茶方法,不僅簡便,而且保留了茶的清香,更便於對茶的直觀欣賞,可以說,這是中國飲茶史上的一大創舉,也為飲茶不過多地注重形式而較為講究情趣創造了條件,所以,一直為人們沿用至今。

餅茶的壓制

餅茶和圓茶壓制

餅茶和圓茶都是以普洱茶為原料進行壓制的呈圓餅的緊壓茶。壓工序分稱茶、蒸茶、壓成型、乾燥、包裝等工序。

稱茶

付制前,茶坯有時要先灑水回潮,使茶葉含水量達15一18%。按餅茶每餅淨重0.125公斤、圓茶(七子餅茶)每餅淨重0. 357公斤,加上含水量準確稱重。原料分底茶與蓋茶,按比例分別稱出待蒸。

蒸茶

將原料在蒸汽中蒸5秒鐘左右,使葉子受熱變軟,含水量達18-19%。

壓餅

蒸後的茶葉放在模中,先放底茶後放蓋茶。鋪勻,衝壓至緊。

定型脫模

衝壓後稍放置冷卻定型,時間約30分鐘,然後脫模。

乾燥

餅茶與圓茶過去均採用自然風乾的方法,茶餅碼放在涼幹架上,風乾時間約5-8天,多則10多天。改為烘房乾燥,室溫450℃左右,經20小時左右即達乾燥程度。

包裝

餅茶每片重0.125公斤,4餅為一筒,用商標紙包裝,75筒為一件,裝在蔑籃中,捆紮,每件淨重32.5公斤。圓茶每片重0.357公斤,用紙包,7餅為一筒,因此稱“七子餅茶”,用牛皮紙包裝;12筒為一件,用膠合板箱包裝,每件淨重30公斤。

古代點茶需要將茶葉碾碎成粉末,如何看待這樣的飲茶方式?

自唐代以來,由陸羽塑造的茶葉已趨於成熟,主要以煎茶的形式出現。餅茶在這時很流行,但餅茶不能直接飲用,必須經過焙、碾、羅三道工序加工。焙茶就是用夾子把餅茶緊緊夾在明火上,等待餅茶中的水蒸氣蒸發掉。磨茶就是用滾筒將茶葉磨成粉末。粉碎後的茶末還要用絲或紗的篩子進行篩分,稱為羅。成脆後磨成粉,再加入各種調料如蔥、姜等,然後加水煮沸,倒出飲用。

這可以說是茶葉 "清飲法 "的開始,但在飲用形式上,茶渣和茶湯並沒有分開,而是仍然沿用 "湯飲法 "的 "帶湯渣吃"。在宋代,點茶成為一種新的流行方式,在鬥茶中經常使用。日本的抹茶是在學習了唐朝的茶葉後磨成粉的。現在,一提到抹茶,人們就認為它來自日本。在你點茶之前,你把它磨成粉末。以這種方式製作,意味著你從蛋糕上撬下一小塊。

蛋糕茶在這個時候很流行,但蛋糕茶不能直接喝,必須經過三個過程:焙燒、研磨和焙燒。焙茶就是用夾子把餅茶緊緊夾在明火上,等著餅茶中的水蒸氣蒸發掉。磨茶就是用滾筒將茶葉磨成粉末。粉碎後的茶末還要用絲線或紗線進行篩分,稱為羅網。茶葉是我國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茶葉不僅是我們的食物,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怎麼沖泡茶餅

怎麼沖泡茶餅

怎麼沖泡茶餅,喝茶是中國非常流行的生活習慣,但茶有一種叫茶餅,茶餅未經人工發酵或堆放處理,以自然方式儲存,經過加工,修剪和裝飾成各種形狀。那麼,怎麼沖泡茶餅?

怎麼沖泡茶餅1

1、撬茶

普洱茶餅和普洱茶葉不同,普洱茶餅是一大塊還沒弄開的茶餅,是需要我們動手去撬開的。想喝普洱茶餅之前,當然是要進行撬茶這一步了,提前準備好茶針或者茶刀等撬茶的工具。首先把普洱茶餅拿出來以後,把其包裝開啟,拿出茶刀從茶餅的側面沿著邊緣插入後,再把茶刀往裡面推進去一些向上用力把茶餅撬開成功。其次也是用一樣的方法順著茶餅的間隙一層層撬開即可。

2、醒茶

第二步就是醒茶了,這要看你的普洱茶餅存放時間有多久,剛撬下來的普洱茶如果直接沖泡是很難泡出那傳統的醇香。所以醒茶這一步也是必不可少了,不過這一步的醒茶並不是沖泡時的醒茶。而是把撬下來的普洱茶放置在一個乾淨乾燥的環境中,攤開來用自然風吹上幾天,但要注意環境不能有雜味以及陽光照射。

3、存茶

剛撬下來的普洱茶最好不要直接沖泡來喝,存放一段時間後再喝才是最好的選擇。而存茶這一步也是很關鍵了,存茶的容器最好選擇紫砂罐,紫砂材質的茶具相信大家都知道其好處。紫砂罐能完美地儲存好普洱茶原有的香味,但要注意的是新的紫砂罐可能會有些火氣以及其他雜味,所以紫砂罐也需要提前準備好哦。另外存放的環境也要注意防止潮溼,以及避免陽光直射哦。

4、開罐次數不宜太頻繁

當你的普洱茶放置上一段時間後,準備拿出來喝,但普洱茶餅撬開後畢竟是有很多分量的普洱茶的。如果你每次喝都把容器開啟,這樣長期以來可能會使茶葉受潮不夠密封。所以正確方法是準備一個乾淨的容器,在密封儲存普洱茶的容器第一次開罐後就取三分之一的分量出來,放在新容器裡,方便你下次取茶。

5、投茶量

到了這時候就是泡茶了,沖泡普洱茶餅的禁忌不多,使用沸水以及茶具沖泡即可。另一點要注意的是投茶量,投茶量最好根據自己的喜好以及茶壺的大小來決定,不需要按照茶葉佔茶壺容量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這個說法來投茶。

6、沖泡

沖泡普洱茶也是有一點講究的,像你這種放置了一段時間的普洱茶最好使用滾燙的開水。不過也要看你的普洱茶餅是生茶還是熟茶了,如果是存放不太久的普洱生茶餅,水溫可以低一些。反之是普洱熟茶餅則需要滾燙的沸水了,普洱茶第一泡茶最好倒掉,第二泡再開始喝。普洱茶沖泡後不需要泡太久,等待上一分鐘即可品飲。

怎麼沖泡茶餅2

第一步:準備工作。在餅茶飲用時,需要先做好準備工作。其中:茶刀、茶篩、茶杯、茶壺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茶餅飲用之前,必須分清所需要飲用的茶餅的型別。因為老茶和熟茶的沖泡用水溫度以100℃為最佳,清茶沖泡用水溫度以80℃至100℃為最佳。

第二步:撬茶。撬茶就是用茶刀將茶葉從茶餅上撬下了的過程,一般情況下,撬茶時需要選擇在茶餅鬆動的地方一點一點的.進行有層次的撬。

第三步:碾細與過篩。碾細過篩就是將從茶餅上所撬下來的茶塊進行敲碎處理,然後用茶篩將敲碎的茶餅進行篩茶,以方便進行沖泡。

第四步:投茶與醒茶。投茶就是將篩好的茶葉放入準備好的茶壺之中,一般情況下,一次投茶以10克為最佳。醒茶就是就是將茶葉中的雜質進行清除,具體就是將沸水倒入茶壺之後,迅速的出湯。這樣既可清除茶葉中的雜質也可避免茶味被洗走。

第五步:泡茶與暖杯。泡茶就是將沸水倒入經過醒茶工序的茶壺之中,進茶葉的沖泡工作,一般茶葉沖泡以五分鐘為最佳。暖杯就是用熱水來洗杯子,一般情況下,可以用醒茶所出的湯來洗杯子。待泡茶結束後,就可以出湯飲茶了。值得一提的是,茶葉並不是只能沖泡飲用一次,其可以多次重複泡茶工序。以上就是餅茶的飲用方法,希望對朋友們飲茶品茶有所幫助。

怎麼沖泡茶餅3

1、撬茶

準備好茶刀等撬茶工具,開啟包裝好的茶餅後,將茶刀從茶餅側面的邊緣插入,稍微用力,輕輕推進茶餅裡面,然後向上撬起。注意沿著茶葉之間的間隙插入,這樣可以確保茶餅被逐層撬開。

2、投茶

每次喝多少撬多少,投茶量根據容器大小和個人口味來定,不必盲目以茶佔茶壺容量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為標準。一般白茶投茶5g,普洱茶投茶10g左右,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增減即可。

3、沖泡

投茶後注入適量熱水,第一道先洗茶。第二道開始正式沖泡,注入沸水之後快速出湯,前三四泡的浸泡時間不宜過長,快速出湯,從第五泡開始逐漸延長浸泡時間,出湯後倒入小杯中即可開始品嚐。

茶餅可以直接泡嗎

茶餅是不能直接泡的,需要先使用刀子將茶餅撬開,然後再將撬出來的茶葉放入茶杯中進行清洗,洗完之後將茶餅中的水倒掉,然後再倒入2/3的開水,並且邊倒邊攪拌,攪拌均勻後即可飲用。

茶餅又稱餅茶、團茶。北宋初"丁晉公為福建轉運使始制鳳團",後又作龍團。歐陽修《歸田錄》:"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龍團鳳餅作為宮廷貢茶,一直沿用至明朝。

唐代備茶、飲茶都講究什麼

唐代的茶飲方式有煎茶、庵茶、煮茶等,盛行煎茶。唐人煮茶對備茶、煮水都有講究。

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四種。煎茶法用的茶是餅茶。餅茶須經炙、碾、羅三道工序,將餅茶加工成細末狀顆粒的茶末,再進行煎茶。將茶餅復烘乾燥,謂之“炙茶”。炙烤茶餅,待到茶餅變軟或透發出香氣時趁熱放在紙袋子裡,以免茶葉的香氣散失。等到茶葉冷了,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狀。好的茶末像細米粒,不好的像菱角。碾成的茶末還要經過羅的細篩,篩下的茶即成待烹的茶末,存放在茶盒裡備用。

唐人飲茶講究趁熱,將鮮白、柔嫩的茶沫、鹹香的茶湯一起喝下去。茶湯熱時,重濁的物質凝結下沉,精華則浮在上面。如茶沒喝完,茶冷了,精華就會隨熱氣散發掉。

唐代“宮樂圖”區域性,唐代飲茶場景

煎制餅茶前須經炙、碾、羅工序的是唐代的()。

唐代煎制餅茶需要經歷炙、碾、羅工序。炙是將鮮茶葉用火烤炙,使其變軟,便於碾壓。碾是將炙過的茶葉放入石磨中碾磨成茶末。羅是將碾好的茶末用細網布過濾,去除雜質。這些工序使茶葉經過炙烤、碾磨和過濾等處理,最終形成壓縮成餅狀的茶。

茶的製作方法有哪些

茶葉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本文對六大茶類的基本製作工藝流程作簡單的介紹

開啟分步閱讀模式

1、綠茶

01

鮮葉-殺青-揉捻(做形)-乾燥

綠茶是以採摘鮮葉為原料,綠茶的製作流程主要包括殺青,揉捻,乾燥三道工藝。綠茶的最大的品質特點就是“三綠”,即葉綠,湯綠,葉底綠。綠茶的花色

品種都很多,按照殺青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炒青綠茶和蒸青綠茶;按照乾燥方法不同,又可以分為炒青綠茶,晒青綠茶以及烘青綠茶;按品質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名優

綠茶和大宗綠茶。綠茶又分為炒青、烘青、晒青、蒸青。

2、黃茶

01

鮮葉-殺青-揉捻-悶黃-乾燥

黃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它的最主要特點是“黃湯黃葉”。黃茶的分類按照採摘鮮葉的嫩度以及芽葉的大小可以分為三類,即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黃芽

茶的代表主要由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芽等;黃小茶的代表有北港毛尖,鹿苑毛尖,平陽黃湯,蔚山白毛尖等;黃大茶的代表有霍山黃大茶,廣東大葉青燈。

3、黑茶

01

鮮葉-殺青-揉捻-渥堆-乾燥

黑茶是在六大茶類中原料最為粗老的,成茶色澤呈黑褐色或黝黑色,主要是因為堆積發酵時間較長造成的。黑茶根據產區和製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湖南黑茶,四川邊茶,湖北老青茶以及滇貴黑茶等。

4、白茶

01

萎凋-乾燥(新工藝白茶:萎凋-輕揉-乾燥)

白茶是我國的主要茶類,是由宋代三色鮮芽,銀絲水芽演變而來的。白茶的最大特點是“銀葉白湯”。白茶按照茶樹品種與鮮葉採摘的不同可以分為芽茶和葉茶,芽茶主要有白亳銀針等,葉茶主要有白牡丹,壽眉,貢眉等。白茶分為白芽茶、白葉茶。

5、烏龍茶(烏龍茶)

01

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做形)-乾燥

青茶最初起源於福建省,迄今為止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青茶最早可追索到宋代的北苑茶。青茶是我國特色茶之一,它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特點,既有綠茶

的清香,同時又有紅茶的濃郁花香。青茶的最大特點是沏泡後的葉底“綠葉紅鑲邊”。清茶根據產地以及製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閩北烏龍茶,閩南烏龍茶,廣東

烏龍茶以及臺灣烏龍茶。

我國唐代的飲茶方法是

我國唐代的飲茶方法是烹茶。

唐代茶文化的飲茶方式

中國先民喝茶的起緣可以追溯到漢代,有關茶具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之於西漢王褒的《僮約》,其中有“烹茶盡具”的文字。長沙西漢馬王堆墓出土的貯茶器具“貫 筒”,也證明了這一點。事實上,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現。雖然出現的時間很長,但在唐代以前,先民們喝茶也只不過是將鮮葉投入水中做 羹飲,用飯碗、酒爵之類的器皿代用即可,對於茶具並不講究。

自唐代開始,隨著農業的發展,江南地區茶葉 種植 面積擴大,茶葉產量大幅度提高,茶葉消費也與日俱增。茶葉消費推動了茶器的生產和發展,並出現了專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長沙窯唐代青釉瓷碗,碗內底有一“茶”字,陝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壺,上有“老尋家茶社瓶七月一日買”,茶具的設定因茶事的興盛而日漸完善。

中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地,注意因茶擇具。但唐代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許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見到過的。這些器具陸羽曾在 《茶經·四之器》中作了詳盡記述,其中包括了風爐、笤、炭撾、竹夾、紙囊、碾、羅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

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編撰的小說集《封氏聞見記》也 曾描述道:“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這證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見唐代飲茶的興盛之況。

唐代,尤其是陸羽的《茶經》問世之前人們的飲茶方式 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驟是這樣的:把茶葉(主要是茶餅)掰碎然後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葉幹了、紅了之後磨碎倒進瓷瓶裡,接下來燒水,並在水開之前往鍋裡 加入蔥、姜、大棗、橘皮、鹽等各色神奇佐料,水開後,把茶末倒進水裡,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陸羽的時候,他認為這種 方法 煮出 的茶“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後的煎茶道(更講究茶自身的風味,也更講究技巧)流行開來,煮茗粥的方法逐漸被取代,現代 民間喜愛的打油茶、擂茶等則為原始煮茶遺風。

煎茶法的用茶是餅茶。餅茶經過炙、碾、羅三道工序,將餅茶加工成細末狀顆粒的茶末,再進行煎茶。先將茶餅復烘 乾燥,謂之“炙茶”。等茶葉冷後,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狀,再羅細,篩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飲茶除煮茶和煎茶法外,還有庵茶。將茶葉先碾碎,再煎熬、烤乾、舂搗,然後放在瓶子或細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後飲用的,稱庵茶。在唐代,庵茶不僅在民間流傳,在宮廷中也用此法飲茶。唐佚名的《宮茶圖》就描繪了宮廷中用庵茶法衝飲的畫面。

餅茶的餅茶與茶具

茶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一直髮展至今,成為了中國的國飲。

古代傳說中的神農氏,“嘗百草曰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其中“荼”即“茶”。可見在中國原始社會後期,茶即被發現和利用。當時,茶並非作為飲料,而 是作為藥用和食用,從有關文獻和支料記載來看,茶作為日常飲料大概應在秦漢時期,那時,人們把新鮮的茶葉摘下’煮湯作飲料,不經過任何加工。這樣,茶湯中免不了有青草氣和苦澀的味道,因此,把茶和其它如:生薑、大蔥、棗、鹽等一起煮湯飲之。

隨著飲茶風尚曰益傳播,運輸和貯存茶葉,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人們首先想出了把夢葉製成餅烘乾的方法,以解決這一問題。而這時期並沒有專門作為飲茶的器具,它應該是和酒具、食具共用之。

茶葉製成餅,並在技術上和質量上有所突破,應在中國的唐代。根據唐代茶聖陸羽撰寫的《茶經》記載,唐代製作餅茶有“採”、“蒸”、“搗”、“拍”、 “焙”、 “穿”、 “封”這樣七道工序。具體的做法是:在春季的晴天十早晨太陽還沒有出來,露水未乾的時候,採下茶葉,放進甑釜中蒸屍下,然後把蒸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 它拍(壓)製成團餅,最後將餅穿起來焙乾,封存。唐朝拍製茶餅,使用一定的模具,這模具叫作“規承”。“規”為鐵製,圓型或方型; “承”也稱“臺”,一般用石頭做成。

用現代的標準來看,唐代的餅茶是一種蒸青緊壓茶。它最主要的工序,實際上是蒸茶,制餅穿孔。貫串烘焙。餅茶經過了蒸青、烘焙,餅茶的味道比鮮葉好多了。

標籤: 工序 三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v3zq2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