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去溼氣最強的中藥

去溼氣最強的中藥

去溼氣最強的中藥

沒有“去溼氣最強的中藥”一說,因為去溼的中藥有很多種:

1. 化溼藥:常用的有藿香、佩蘭、蒼朮、琥珀、砂仁、豆蔻、草果等。

2. 利水滲溼的藥:常用的有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冬瓜皮、玉米鬚等。

3. 利尿通淋的藥:比如車前子、木通、通草、滑石、瞿麥、萹蓄、地膚子、海金沙、萆薢等。

4. 利溼退黃的藥:比如茵陳、金錢草、虎杖、垂盆草等,適用於治療肝膽溼熱。治療須根據辨證論治,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並避免自行隨意用藥,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沒有“去溼氣最強的中藥”一說,因為去溼的中藥有很多種:

1. 化溼藥:常用的有藿香、佩蘭、蒼朮、琥珀、砂仁、豆蔻、草果等。

2. 利水滲溼的藥:常用的有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冬瓜皮、玉米鬚等。

3. 利尿通淋的藥:比如車前子、木通、通草、滑石、瞿麥、萹蓄、地膚子、海金沙、萆薢等。

4. 利溼退黃的藥:比如茵陳、金錢草、虎杖、垂盆草等,適用於治療肝膽溼熱。治療須根據辨證論治,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並避免自行隨意用藥,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中藥的治療溼氣有很多種方法,以下是幾種最常用的中藥去溼氣:

1. 茯苓:茯苓是一種常見的中藥,具有祛溼、利水、調節肝脾功能的作用。

2. 陳皮:陳皮有祛溼的功效,能夠去除溼氣,調和胃氣,促進消化。

3. 菖蒲:菖蒲是一種具有理氣化溼功效的中藥材,可治療溼濁氣滯、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問題。

4. 草果:草果也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具有祛溼化痰、調中化溼、行氣化溼的作用。可以促進身體的排洩功能,降低溼氣的積聚。

5. 甘草:甘草具有補益脾胃、調和人體氣血功能的作用,可以改善溼氣引起的胸悶、食慾不振、腹瀉等問題。

綜上所述,中藥茯苓、陳皮、菖蒲、草果、甘草等都是治療溼氣的常用藥材。但是需要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進行具體的配方和使用方法。建議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中藥治療。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什麼中藥去溼氣最好 祛溼氣最好的中成藥

1

茵陳清溼熱

茵陳性微寒,味苦,辛。歸脾,胃,肝,膽經。

能清溼熱,退黃疸,去肥胖。多用於溼熱蘊結型肥胖,黃疸尿少,溼瘡瘙癢和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祛溼氣應用:

茵陳,柴胡各9克,海藻,夏枯草,澤瀉各15克,白芥子,甘草各6克,山楂12克,以水煎服,每日2次,能化痰降脂,健脾利溼,適宜於單純性肥胖人群飲用。

2

赤小豆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入心,小腸經。

具有輕身減肥,利水消腫,健脾胃,解毒排膿等功效,主要用於脾腎兩虛型體肥胖,水腫,腹滿,腳氣浮腫,熱毒等病症。

赤小豆為健脾利水之要藥,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治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即取其利水除溼之功效。

3

蒼朮健脾燥溼

蒼朮 性溫,味辛,苦,能健脾燥溼,祛風散寒,明目。主治因素體多溼,或久居溼地,感寒飲冷,導致溼阻脾胃的症候,如腹脹腹滿,面黃眩暈,食慾不振,四肢沉重倦怠,水腫,口渴而不欲飲水,下利或便祕等症。

蒼朮具辛散苦燥之性,故能祛散風溼,對於肌肉酸重疼痛者更為適宜。在使用時根據病情不同配伍其他藥物用。如寒溼較重者,配伍附子,桂枝等;溼熱較重而見發熱,汗多,關節痠痛者,配伍石膏,知母用;風溼在肌表而見惡寒無汗,水腫,關節腫痛者,配伍麻黃,甘草等用。

4

厚朴燥溼散滿

厚朴性溫,味苦,辛,能燥溼散滿,行氣除脹,下氣平喘,多用於溼滯中焦引起的脘腹脹滿,吐瀉,食積不化等症。用於行氣除脹時,與蒼朮,陳皮等配伍;用於消食積時,與積食,檳榔,大黃等配合。

厚朴還有止咳化痰作用,多用於痰溼阻肺引起的咳喘痰多之症。

溼氣重吃什麼中成藥效果比較好

體內有溼氣對日常生活會造成一定影響,可以選擇中成藥來緩解溼氣的侵擾。體內溼氣若不及時祛除,會影響身體健康。下面就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治療溼熱重的中成藥吧,希望大家喜歡。

去溼氣吃的中成藥

  1、參苓白朮丸

  【成分】人蔘、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棗。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氣健脾,滲溼止瀉

  2、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黨蔘、白朮(炒)、乾薑、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病症。

  3、健脾丸

  【成分】黨蔘、白朮(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

  【方解】方中用黨蔘、白朮補益脾胃以資運化;山楂、麥芽消食化滯;陳皮、枳實理氣和胃。諸藥合用,補脾益胃,理氣運滯,對於脾虛食積證極為適用。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4、木香順氣丸

  【成分】:木香、枳殼(制)、陳皮、香附(醋制)、檳榔、蒼朮(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氣化溼,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噁心,噯氣納呆。

  5、歸脾丸

  【成分】 黨蔘、白朮(炒)、炙黃芪、炙甘草、茯苓、遠志(制)、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養血安神。用於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慾不振,崩漏便血。

  去溼湯藥劑

  1、去溼湯,功效:溼毒。材料:火炭母30g、木棉花15g、桑葉15g、杭菊15g、布渣葉15g、荷葉15g、雲苓15g、芡實15g、扁豆15g、苡仁30g、丹皮15g、甘草5g。做法:以水煎服,連服五劑。

  2、茵陳茶,功效:解毒清熱,溼熱,溼毒。對熱毒性毒瘡,面板紅斑 熱毒,溼重之腸胃熱毒,熱毒等,均有功效。材料:菌陳(一兩),土銀花(一兩),夏枯草(一兩),大生地(一兩),土茯苓(一兩), 綠豆(二兩), 水(12碗)。做法:將所有材料加水一起煎至4碗。

  3、若以溼毒為主,有肝區隱痛,上腹部悶脹,食慾下降,口淡,大便稀溏,舌苔白厚或膩等表現,主要目的是去溼解毒護肝。可用野生靈芝10克,白朮 10克,豬瘦肉50克,煲湯飲用。或用生薏仁100克,淮山藥20克,炒扁豆20克,鮮雞腳100~150克,煲湯飲用。

  去溼中藥

  1、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當作養生益壽的要藥,不但自己常食用,還將茯苓製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溼、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 八珍” 之 一。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溼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溼中藥。

  2、薺菜

  薺菜帶根全草入藥,其幼嫩葉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薺菜記載。薺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補虛健脾、涼血止血、清熱利水等功效。宜於溼熱胃痛、血熱吐血、溼熱洩瀉、便血等症。

  3、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種健脾祛溼中藥,還是生活中運用廣泛的一種香料。砂仁昧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能化溼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該品辛散溫通,氣味芬芳,其化溼醒脾,行氣溫中之效均佳,古人視其為醒脾調胃的、要藥。故凡溼阻或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等脾胃不和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溼氣滯者最為適宜。該品善能溫中暖胃以達止嘔止瀉之功,但重在溫脾。

治療溼熱重的中成藥

  人蔘健脾丸

  組成:由人蔘、白朮、甘草、山藥、蓮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陳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實、薏苡仁、當歸、枳殼等藥物組成。

  功能:健脾養胃,消補兼施。口服每次6-12 克,每日2次。

  附子理中丸

  組成:含附子、黨蔘、白朮、乾薑、甘草等中藥。

  功能:口服每次6— 9克,每日3次。孕婦慎用。

  龍膽瀉肝丸

  成份:龍膽、柴胡、黃芩、梔子(炒)、澤瀉、木通、車前子(鹽炒)、當歸(酒炒)、地黃、炙甘草。

  功能:清肝膽,利溼熱。用於肝膽溼熱,頭暈目赤,耳鳴耳聾,脅痛口苦,尿赤,溼熱帶下。

  加味香連丸

  主要功效:清熱祛溼,化滯止痛。

  適用病症:大腸溼熱所致的痢疾,症見大便膿血、腹痛下墜、裡急後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藥性分析:方中黃連,清熱燥溼,止瀉痢,為君藥。黃芩、黃柏加強黃連清熱燥溼之功,共為臣藥。白芍、當歸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氣止痛;厚朴、枳殼、檳榔、木香行氣和中,行滯止痛;吳茱萸溫中燥溼止瀉,也制苦寒之品,為佐藥。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溼,化滯止痛之功。

  治療溼熱重的中成藥 溼熱吃什麼中成藥 溼熱重如何調理

  溼熱重的飲食調理 方法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荊芥、藿香等,但這些菜也偏溼,不能吃得太多,可把這些菜當配菜來吃,以清除溼氣。還有黃豆芽、綠豆芽、冬瓜、木瓜、山藥,這些菜可以作為主菜來吃,有利溼作用。

  茶:偏於溫性的艾葉、佩蘭,可以除溼,偏於涼性的竹葉、荷葉可以清熱,每天泡茶喝,幫助清除體內的溼熱。

  作料:生薑、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溼、發汗等功效,每天做飯時適當放一點有溫中祛溼的作用。

  粥:溼熱的季節粥也是很好的選擇,茯苓、白朮、小米、大米各適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溼養胃。

  湯: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適量煲湯,清熱利溼。

  小孩或長期脾胃虛弱的人,如不想吃飯、渾身沒勁或者飯後感覺胃滿滿的、腹脹、拉肚子等脾虛溼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藥和炒雞內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衝著喝,緩解症狀。

  文中我為大家推薦了4款治療溼熱重的中成藥,但是在這裡我也要提醒大家,溼熱分為很多種,想要用中成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那麼一定要先諮詢醫師,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體內溼氣重多吃16種祛溼食物

  1、綠豆

  是最常用的清熱、解毒食品,還有降脂、保肝的作用,是溼熱體質者的天然良藥。

  2、紅豆

  是利水、消腫、清熱佳品,尤其適合夏季食用,能散熱燥溼、補心健脾、養肝益腎。

  3、扁豆

  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溼等功效,適用於暑溼吐瀉,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洩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症。

  4、薏仁

  是緩和的清熱祛溼之品,中醫常用其來治療脾虛腹瀉、肌肉酸重、關節疼痛、水腫、腳氣等病症。

  5、黃瓜

  能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並且富含多種維生素、纖維,是難得的排毒食品。黃瓜還能促進新陳代謝、美白面板、抑制脂肪形成。

  6、苦瓜

  具有清涼解渴、清熱解毒、清心明目、益氣解乏、益腎利尿的作用。苦瓜中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含有清脂、減肥的特效成分,可以加速排毒。據研究發現,它還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抗病毒和防癌功效。

  7、冬瓜

  有利水消痰、清熱解毒的功效。溼熱體質者若有水腫、脹滿、痰多、暑熱煩悶、消渴、溼疹、癤腫等均可食用,並可解酒。

  8、玉米

  具有調中開胃、降濁利尿等功效,適用於尿路結石或慢性腎炎水腫、高血壓、食慾不振等症。

  9、洋蔥

  具有和胃下氣、化溼祛痰、解毒殺蟲等功效,適用於胸悶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症。

  10、水芹

  有清熱利水的功效,適用於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帶下等病證。

  11、鯽魚

  有健脾利溼的功效,適用於脾虛食少、虛弱乏力、消渴引飲、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12、馬齒莧

  具有清熱祛溼、散血消腫等功效,適用於急性腸炎、痢疾、尿血、小便熱淋、黃疸、牙齦炎等病症。

  13、芹菜

  可清肝熱、養血。此外,芹菜還有清胃熱、通血脈、健齒潤喉、明目醒腦、潤肺止咳的效果。因此,體內熱盛、食慾不佳、疲倦無力的溼熱體質者可常食用。

  14、芥藍

  有利水化痰、解毒祛風、消暑解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等功效,能潤腸祛熱氣、下虛火、止牙齦出血,對腸胃熱重、熬夜失眠、虛火上升、牙齦腫脹出血等也有輔助治療效果。

  15、茅根

  甘寒,歸肺、胃、膀胱經。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的功效。可以用於胃中煩熱不適、噁心、肺熱咳喘、心中煩躁、口苦、口渴、牙齦出血等,其清熱利溼解毒作用較緩和,除溼熱體質之人外,也適合普通人群在夏季桑拿天食用。

  16、荷葉

  有清暑利溼、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等功效。現代研究表明,荷葉也有降血脂作用,所以很多減肥、降脂、祛痘產品中都含有荷葉。

猜你喜歡:

1. 身體溼氣重吃什麼調理

2. 去痰溼最好最快的方法

3. 脾胃溼熱吃什麼中成藥

4. 中醫去溼氣方法

5. 吃什麼水果去溼氣

6. 人有溼氣吃什麼食物好

什麼中藥去溼氣最好 祛溼氣最好的中成藥

5

藿香化溼和中

藿香性微溫,味辛,能化溼和中,祛暑解表,多用於感冒暑溼之邪,發熱惡寒,頭痛,胸悶脘痞,嘔吐洩瀉,瘧疾,口臭等病症。配伍紫蘇,佩蘭等藥草,對微感惡寒,腹痛吐瀉,舌苔薄膩效果尤佳;配伍半夏,生薑,砂仁可緩解溼濁嘔吐,胸悶噁心,舌苔白膩等症。

6

砂仁化溼健脾

砂仁性溫,味辛,能行氣止痛,化溼健脾,安胎在糊塗,用於腹痛作脹,食慾不振,食滯不化,寒瀉冷痢,妊娠嘔吐,胎動不安等病症。可與半夏,生薑配伍緩解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腹痛洩瀉,遇寒發作更甚,並伴隨腹脹,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者,配伍白朮,茯苓,黨蔘,乾薑等症。

7

白豆蔻化溼行氣

白豆蔻性溫,味辛。

能化溼行氣,溫中止嘔,用於溼阻中焦,脾胃氣滯,腹脹便溏,嘔吐等病症。

溼阻中焦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苔白膩者,常用白豆蔻配伍蒼朮,厚朴,砂仁等同用。

感受溼熱之邪者,如溼溫初起溼較重者,可配合藿香,薏苡仁,杏仁,滑石,竹葉等;如溼邪漸化熱,可配伍黃芩,滑石使用。

溼氣重吃什麼中成藥 祛溼中藥

1

溼氣重吃什麼中成藥

1參苓白朮丸

成分:人蔘、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棗。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氣健脾,滲溼止瀉

2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黨蔘、白朮(炒)、乾薑、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病症。

3健脾丸

成分:黨蔘、白朮(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

方解:方中用黨蔘、白朮補益脾胃以資運化;山楂、麥芽消食化滯;陳皮、枳實理氣和胃。諸藥合用,補脾益胃,理氣運滯,對於脾虛食積證極為適用。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4木香順氣丸

成分:木香、枳殼(制)、陳皮、香附(醋制)、檳榔、蒼朮(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氣化溼,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噁心,噯氣納呆。

5歸脾丸

成分: 黨蔘、白朮(炒)、炙黃芪、炙甘草、茯苓、遠志(制)、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養血安神。用於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慾不振,崩漏便血。

去溼湯藥劑

1、去溼湯,功效:溼毒。材料:火炭母30g、木棉花15g、桑葉15g、杭菊15g、布渣葉15g、荷葉15g、雲苓15g、芡實15g、扁豆15g、苡仁30g、丹皮15g、甘草5g。做法:以水煎服,連服五劑。

2、茵陳茶,功效:解毒清熱,溼熱,溼毒。對熱毒性毒瘡,面板紅斑 熱毒,溼重之腸胃熱毒,熱毒等,均有功效。材料:菌陳(一兩),土銀花(一兩),夏枯草(一兩),大生地(一兩),土茯苓(一兩), 綠豆(二兩), 水(12碗)。做法:將所有材料加水一起煎至4碗。

3、若以溼毒為主,有肝區隱痛,上腹部悶脹,食慾下降,口淡,大便稀溏,舌苔白厚或膩等表現,主要目的是去溼解毒護肝。可用野生靈芝10克,白朮 10克,豬瘦肉50克,煲湯飲用。或用生薏仁100克,淮山藥20克,炒扁豆20克,鮮雞腳100~150克,煲湯飲用。

去溼中藥

1茯苓

茯苓,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溼、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 八珍” 之 一。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溼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溼中藥。

2薺菜

薺菜帶根全草入藥,其幼嫩葉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薺菜記載。薺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補虛健脾、涼血止血、清熱利水等功效。宜於溼熱胃痛、血熱吐血、溼熱洩瀉、便血等症。

3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種健脾祛溼中藥,還是生活中運用廣泛的一種香料。砂仁昧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能化溼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該品辛散溫通,氣味芬芳,其化溼醒脾,行氣溫中之效均佳,古人視其為醒脾調胃的、要藥。故凡溼阻或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等脾胃不和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溼氣滯者最為適宜。該品善能溫中暖胃以達止嘔止瀉之功,但重在溫脾。

吃什麼去溼氣 清熱燥溼的中藥

  夏季是一個溼氣重的季節,所以如何去溼氣成了人們都想要了解的一個問題了,特別是南方地區夏季雨水比較多。那麼如何清熱燥溼的呢,下面的這些中藥材就是不錯的選擇了,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的作用和效果的呢,來看看關於清熱燥溼的中藥材吧。

   1、黃連

  黃連為毛茛科植物黃連或同屬植物的根莖。黃連為瀉火解毒要藥,對熱病高熱、心火亢盛,有良好療效,常配合山梔、連翹等同用;對於血熱妄行,可配伍黃芩、大黃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配伍赤芍、丹皮等藥同用。黃連可以有祛溼的作用,對於去火氣也有好處,同時也可以有消腫的作用和效果的呢。

   2、黃芩

  黃芩為脣形科植物黃芩的根。黃芩清熱燥溼作用頗強,對溼溫發熱,可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溼熱瀉痢、腹痛,又常與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對於溼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綿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這樣的中藥材要知道應該如何配伍,這樣的話可以有去溼氣緩解疼痛的作用,同時也可以有清熱解毒的效果。

  關於清熱燥溼的一些中藥材,你都知道了吧,這些中藥材不僅可以入藥治療疾病,而且還可以有保健的作用和效果的呢,對於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清熱燥溼有好處,是不錯的去溼氣的中藥材的型別哦,所以大家可以利用起來、

中藥除溼氣最好的方法 除溼氣用什麼中成藥

1

茵陳蒿茶洩熱利溼

茵陳蒿湯中有三味清熱藥材,其中主藥茵陳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肝,胃,膽四經,是清熱利溼和退黃的中藥材;梔子可以護肝利膽;大黃以“瀉”著稱,最能涼血瀉火,有清熱利溼,解積散滯,祛瘀解毒等功效,三種藥材結合用,可祛溼熱,去黃。

將18克茵陳,9克梔子,6克大黃用適量冷水浸泡15分鐘後,加沸水沖泡,加蓋悶15分鐘左右,待茶頻飲。有洩熱利溼,退黃解毒之功效,適宜於溼熱所致身熱,周身面板,雙目黃如橘色,口渴胸悶,煩躁不安,有頭汗出,別處無汗,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小便黃赤,短澀,大便祕結等症調理。

注意:該藥方是由位寒的中藥組成,孕期女性不要亂用,最好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此外,溼重於熱的溼熱患者不適合用本方。

2

六君子湯補中除痰溼

六君子湯是由人蔘,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組方而成。以益氣健脾,燥溼化痰為 主要功效;其中人蔘可大補元氣,健脾益肺,白朮健脾胃,能補氣止汗,燥溼利水;茯苓滲溼健脾;灸甘草性溫,既能調補脾胃,和藥解毒,又能補三焦元氣,散寒除熱,益氣養血;陳皮理氣和中,燥溼止嘔;半夏則能和中健胃,散寒除熱,降逆止嘔。因此,這六味藥材組成的六君子湯對脾胃氣虛且有痰溼所致的食慾減退,倦怠無力等有效。

用法:取人蔘,白朮,茯苓各9克,灸甘草6克,陳皮,半夏各3-5克,每天煎湯,分早晚兩次服用,1-2周為宜。

注意:六君子湯雖然有祛溼在回宮,但並非人人適宜,如陰虛體質的人就不宜,因為它的燥溼功能可加速體內陰津陰液的虛損,加重陰虛症狀;另外,此方因有人蔘,以補氣為主要功效,所以要忌茶葉,蘿蔔等下氣食材,以免陰虛其功效的發揮。

3

二陳湯清痰溼,防溼熱襲身

二陳湯主要由半夏,陳皮,白茯苓,灸甘草,生薑及烏梅等配製而成,因為主藥半夏和陳皮以陳舊為佳,故名“二陳湯”,此湯以燥溼化痰,理氣和中著稱,對於痰溼內阻,脾胃不和所致的噁心,嘔吐,胸腹悶脹及頭眩,心悸,咳嗽貪多等症有非常好的調治效果。

配方:半夏,陳皮各15克,白茯苓9克,灸甘草,生薑各5克,烏梅1個,每天1劑,煎水,分早,晚兩次服用,也可直接用半夏,陳皮各15克,烏梅1個泡茶飲。

功效:益氣健脾,理氣和中,燥溼化痰,降逆止嘔,適宜痰溼內阻,脾胃不和所致的噁心,嘔吐,反胃,呃逆,以及胸悶腹脹,頭眩,心悸,咳嗽痰多等症調理。

注意:二陳湯具有性燥化溼的功效,在服用的時候要仔細辯證,如果是陰虛燥熱,或燥痰者,就要慎用,尤其是吐血,消渴及陰虛的患者要忌用。

4

夏枯草膏清肝膽經溼熱

夏枯草膏是一種以中草藥夏枯草為主藥製成的膏劑,具有清肝瀉火,解鬱散結,消腫利尿等功效,所以說清除肝經中的溼熱,並解鬱散結, 是有很明顯的效果。夏枯草性寒,味苦,辛,可入肝,膽經,具有清肝瀉火,解鬱散結,明目止痛,消腫利尿等作用。如果有上火,或心情鬱結導致淋巴腫痛,乳房疼痛症狀,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夏枯草膏。

配方:夏枯草200克,煉蜜或蜂蜜400毫升。

夏枯草先用冷水浸泡15-30分鐘,再倒入砂鍋中加水約800毫升,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煎煮2小時,倒取汁液,再加水煮水2次,將三次取得的藥汁合併在一起,濾掉藥渣,調入煉蜜或蜂蜜攪拌成膏狀,待其冷卻,每次取9-10克,加溫開水送服,每日2次。

注意:夏枯草忌鐵,在煮制過程中,要忌用鐵鍋鐵鏟,以免破壞其藥效。另外,孕婦和感冒人群,身體虛弱的人都應忌服。

祛除溼氣用什麼中藥?

去溼氣的中藥很多,比如說茯苓,豆蔻,山藥,蒼朮等等,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中藥進行調理,平時也可以多喝一些薏米紅豆水,祛溼效果也很不錯。

原因分析

身體有溼氣,主要與生活壓力大,飲食作息不規律,居住的環境潮溼等有一定的關係,平時要少坐,多運動,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避免熬夜,多休息。

舉措建議

建議日常生活中加強運動鍛鍊,多去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多吃一些清淡的,易於消化的飲食,少吃辛辣油膩刺激性的食品。

祛除體內溼氣有哪些中藥材?祛除體內溼氣吃什麼好?

祛除體內溼氣最好的方法就是食療,然後再結合運動,就可以很快的祛除體內的溼氣了。生活中有些食物既有藥用價值,還有食療價值,是我們可以自己做藥膳吃的,那麼,祛除體內溼氣有哪些中藥材?下面帶著這個問題一起來看看文章的解答。

1、祛除溼氣的中藥材

薏米,在中藥裡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治溼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紅豆,在中藥裡稱為“赤小豆”,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另外因它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無規律,缺乏運動,脾虛溼盛。既要祛溼,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薏米和紅豆是很好的養生選擇。

將兩味中藥熬成紅豆薏米粥,能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也不給脾胃造成任何負擔。中醫專家提醒,除了熬成紅豆薏米粥,人們可根據各種食物的性、味,舉一反三,自己進行加減,組成適合自身體質的飲食處方。這樣,食物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養生佳品。

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薏米紅豆加百合、蓮子。

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貪睡、心中空虛:薏米紅豆加桂圓。

胃中寒痛、食慾不佳、怕冷:薏米紅豆加生薑。

腎虛:薏米紅豆加黑豆。

洩瀉、腹痛、糖尿病:薏米紅豆加南瓜。

體虛、早洩、遺精、夜尿過多:薏米紅豆加芡實。

腳氣:薏米紅豆加黃豆。

咳嗽:意米紅豆加梨。

食慾不振、身體羸瘦:薏米紅豆加山藥。

孕婦:減薏米,加少量黃芪、黨蔘。

產婦:減薏米,加大棗、小米、紅糖。

中醫提醒,孕婦及產婦不宜服用薏米。另外,人們不要因為薏米有很多藥用價值,而過多食用,以免造成消化不良。這是因為薏米含的醣類黏性較高,過量食用會妨礙消化。

2、女人溼氣重的特徵

1、舌苔

舌苔厚膩是溼病的經典表現,它常在機體還沒有表現出突出病態態勢時就有所表現。看舌苔以清晨剛起床的最為準確。

2、消化效果

溼邪困擾脾臟,危害其正常運化效果,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慾欠佳、飯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溼”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溼困的表現。

3、頭

《內經》裡講“因於溼,首如裹。”當溼邪最初侵襲身體時,可呈現頭昏沉重地,像裹著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此外,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溼證。

4、關節

當溼邪傷及到關節時,部分氣血執行不暢,會有四肢關節痠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

5、大便不成形

長時間便祕,顯示出身體內有溼氣。表現為大便後會發現總某些便便粘在馬桶上,需要衝幾次才能衝下去。體內有溼的人,大便後一張紙是不夠用的,得多用幾張才行。

6、小便及婦女帶下

溼邪還有一個特徵也是“趨下”,輕易傷及人的腰以下部位。小便混濁、大便溏洩、婦女白帶過多、女性瘙癢等特徵都相對經典。

去溼的中藥有哪些

祛溼的中成藥有:

1.木香順氣丸

【成分】:木香、枳殼(制)、陳皮、香附(醋制)、檳榔、蒼朮(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氣化溼,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噁心,噯氣納呆。

2.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黨蔘、白朮(炒)、乾薑、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病症。

3.

健脾丸

健脾丸為著名的消食導滯藥,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據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類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減而成的,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兒消化不良最為常用,此外,還用於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等。

【成分】黨蔘、白朮(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方

解】方中用黨蔘、白朮補益脾胃以資運化;山楂、麥芽消食化滯;陳皮、枳實理氣和胃。諸藥合用,補脾益胃,理氣運滯,對於脾虛食積證極為適用。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4.參苓白朮丸【成分】人蔘、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棗。【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氣健脾,滲溼止瀉。

什麼中藥直接泡水喝可以除身上溼氣?

不考慮溼氣的型別最簡單就是每天泡一杯姜水喝,但是去除溼氣不單單是泡著喝,還有食療,具體如下細說:

一、要知道自己屬於哪裡型別的溼氣,從而針對性拿中藥泡水去除溼氣。

想要去除溼氣,那麼就要知道自己屬於哪種型別,是溼熱,還是寒溼,或者是痰溼 ,不然泡了中藥也是白費,明擺著藥不對症,因此要針對性拿中藥泡水去除溼氣,如下細說:

1、麥冬+梔子 +菊花 。

要是自己體內是溼熱,平時買點麥冬+梔子 +菊花泡水喝,菊花本身就有祛除溼氣的功效,但是麥冬不宜過多,一般都是放10克以內最好。

2、生薑+陳皮。

要是自己體內是痰溼,可以試試用生薑+陳皮泡水喝,健康又養生。畢竟要知道生薑不單單可以當成菜的配料,還是一味很好去除溼氣的中藥。

3、生薑+紅棗。

要是自己體內是寒溼,每天早上可以弄一杯生薑+紅棗泡水喝,水溫掌握在70度左右即可。要是覺得喝生薑水上火,可以隔天泡一次。

總而言之,自己身體上是何種型別的溼氣,建議諮詢專業的醫生,不要自己隨便亂吃中藥。

二、去除溼氣不單單有泡水,還有藥食同源的中藥材。

1、薏米。

在日常生活中,薏米是非常常見的,尤其是南方的小夥伴,家裡煲湯經常會放薏米,問媽媽,答案永遠是這是一個好東西,可以去除身體上的溼氣。的確,薏米不單單吃起來美味,它還是一味去除人體溼氣的中藥材,經常吃薏米煲的湯可以去除溼氣並健脾益胃。

2、玉米鬚。

啥?有小夥伴估計會懷疑自己看錯了,玉米鬚可以去除溼氣,這不是搞笑嗎?玉米鬚都是不要的。雖然我們不懂寶,經常丟掉玉米鬚,但是在中醫上玉米鬚的中藥名為龍鬚,用龍鬚和黃芪加點水一起煮,喝上一碗,同樣有除溼健脾的效果,妥妥變廢為寶的既視感。

3、山藥。

山藥是一味除溼的中藥,也是一道菜,經常出現在餐桌上。無論是煲湯,還是炒菜、做甜品,山藥通通可以做到,經常吃山藥是有補脾健胃併除溼氣功效。但是山藥再好,也不是人人可以吃的,經常有大便燥結症狀的人群不宜食用,吃了不但去除不了溼氣,還會病上加病。

4、茯苓。

茯苓有利水滲溼和健脾等功效,可以在煲湯的時候放點進去,從而很好去除身體上的溼氣。但是不宜放多,是藥三分毒,適量才會發揮中藥的最佳藥效。

總而言之,中藥食用是有去除溼氣的作用,選擇其中一種即可。畢竟藥物與藥物之間是有衝突,不能混在一起吃,不要溼氣沒有去掉,反而折騰出病來,切記!

最後:

想說的是中藥泡著喝,固然方便又可以去除溼氣,可是這樣中藥的藥效就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需要打持久戰才可以去除溼氣,因此想要讓中藥發揮最佳狀態,可以根據不同的中藥藥效,選擇不同的食療,從而達到事半功倍。

標籤: 中藥 溼氣 最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2lr18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