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怎麼寫土地撂荒的論文

怎麼寫土地撂荒的論文

1.關於土地沙漠化的論文怎麼寫

土地沙漠化,通俗的說,是指在乾旱多風的沙質地表環境中,由於過度地人為活動破壞了脆弱的生態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為主要特徵的類似沙漠景觀,造成了土地生產力下降的環境退化過程。

怎麼寫土地撂荒的論文

我國的土地沙漠化過程按其發生性質可以分為沙質草原沙漠化、固定沙丘(沙地)活化和沙丘前移入侵三種類型。 歷史時期的土地沙漠化主要發生在乾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帶、乾旱地帶的沙漠邊緣、河流沿岸或深入到沙漠內部的河流下游地區。

現代的沙漠化土地從本世紀 50 年代後期到 70 年代中期平均每年以 1 560km2的速度在蔓延。通過大範圍野外調查和遙感技術的應用,結合科學工作者的研究和分析結果表明,從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後期,沙漠化土地更以年均 2100km2 的速度在加速擴充套件。

這樣,整個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積已達近 350000km2, 其分佈和蔓延主要在以下 3 個地區:1、半乾旱地帶的農牧交錯地區,佔北方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的 40.5%,特別是草原農墾區,如河北省壩上及內蒙古後山的草原農墾區,沙漠化土地面積從 50 年代末期佔農田面積的 3% 增加到 70 年代中期的 13%,80 年代後期的 25%;2 、半乾旱地帶波狀沙質草原區,佔 36.5%,如科爾沁草原沙漠化土地的發展,從 50 年代末期佔草原面積的 20%,增加到 70 年代中期的53%,80 年代後期的 77.6%;3、乾旱地帶綠洲邊緣及內陸河下游地區,佔 23.0%,主要表現在固定沙丘的活化,如弱水下游沙漠化土地的發展從 50 年代末佔該地區面積的 5% 增加到 70 年代中期的 22%,80 年代後期的 36%。 相同時期內凡是積極採取措施進行治理的地區,沙漠化土地空間範圍有所減少,據遙感資料分析測算,約有 10% 的沙漠化土地得到逆轉。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科學家們選擇另一個時段的遙感資料(1987 年和 1993 年 TM 資料)對毛烏素沙區進行了連續動態監測,結果表明,沙漠化土地面積在 1987~1993 年的 7 年間,由 32586km2(佔監測區域總面積的 67.5%)下降到30496.7km2(佔面積的 63.5%),減少了 1936.3km2,總體上處於逆轉過程中,平均每年約有 276.6km2 土地得到了治理。 但就整個北方而言,進入 90 年代,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趨勢,以每年 2460km2 的速度擴充套件,形勢更為嚴峻。

歸根究底,探其原因 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一個人地系統,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類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在大部分的人類文明歷史時期,自然資源與環境決定著人類的土地利用。

但在現代的過程中,由於人口增加和科技進步,使得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為必須和可能,因而逐漸在人地關係中提升了人類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和調控力。在許多情況下,這是人類在有效利用資源方面的進步。

但也時常因不合理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作用於資源環境的變化過程,引起乃至控制著資源環境的不良漸變或突變,如溫室效應氣體增加,大河斷流、火災、庫區地震、水土流失等,而土地沙漠化則是更為明顯的一例。 在我國北方,歷史上遊牧民族由於政治經濟利益的驅使或氣候暖溫和冷乾的變化,時有南進和北退的過程;而廣大地區隨著統治民族的更迭,農業或牧業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多次交替,其利用強度也有差異,使歷史時期的沙漠化土地也處於一個發展與逆轉相互交替的過程中。

但在這一過程中,人類活動總是在自然條件的基礎上起誘發作用,表現在歷史上沙漠化的發生期往往與一些重大事件相關聯,如民族之間的征戰頻繁和政治上動盪不定的東漢末年、唐代末期及五代、宋遼對峙以及明中葉以後和清中葉以後的時期都是沙漠化的發展期。而這些時期也正與氣候較為冷幹相吻合,這也加劇了沙漠化的過程,減弱了退化土地自我恢復的能力,導致了自然環境的進一步退化。

這種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北方乾旱草原地帶的沙漠化數度發生和蔓延,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活動的加劇,沙漠化土地的面積和程度總體上也就處於一個擴大和加重的過程中。

2.如何解決農村土地撂荒問題

“要想變無人耕種為有人耕種,就要創新農業模式。

一是在農村大力推行適度規模經營制度,讓土地、勞動力、資金、裝置、經營管理、資訊等形成最優組合並有效執行,提升最佳經濟效益,吸引農民留在農村。二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合作社、種糧大戶等,實現大戶帶動散戶、大戶帶動全村的目標。

三是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水源、公路以及耕地的改造,使其適宜機械化耕作,提高農業效益。四是政府加大產業引導以及相關補助,提高農民發展種植業的積極性。

五是科學規劃利用土地,對撂荒土地進行合理改造、綜合整治,發揮其最大作用。

3.如何解決農村土地撂荒問題

“要想變無人耕種為有人耕種,就要創新農業模式。

一是在農村大力推行適度規模經營制度,讓土地、勞動力、資金、裝置、經營管理、資訊等形成最優組合並有效執行,提升最佳經濟效益,吸引農民留在農村。二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合作社、種糧大戶等,實現大戶帶動散戶、大戶帶動全村的目標。

三是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水源、公路以及耕地的改造,使其適宜機械化耕作,提高農業效益。四是政府加大產業引導以及相關補助,提高農民發展種植業的積極性。

五是科學規劃利用土地,對撂荒土地進行合理改造、綜合整治,發揮其最大作用。

4.主題為:農村土地流轉情況(三千字論文)

摘要:農村土地流轉問題一直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對我國目前面臨的“三農”問題具有積極的影響。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的加快,農村土地資源被大量用於非農產業建設,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農村土地徵用的過程中,絕大多數農民的利益受損,嚴重地影響我國農村社會的安定。由於傳統土地制度的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永久轉移以及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關鍵詞:農村土地;土地流轉;土地徵用 一、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歷史背景 農業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而農村土地制度是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土地制度經歷了兩次重要的創新:第一次是1950年以後的土地改革,其主要貢獻是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歸為公有。

第二次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規定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實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多年的實踐證明,這種土地承包經營符合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符合廣大農民的心願,使我國的農業擺脫了長期停滯、農產品長期嚴重短缺的困難局面。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的加快,農村土地資源被大量用於非農產業建設,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農村土地徵用的過程中,絕大多數農民的利益受損,嚴重地影響我國農村社會的安定。

由於傳統土地制度的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永久轉移以及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農村改革的成功取決於土地問題的妥善解決,而農村土地使用權有償、合理的流轉必將給中國農民帶來巨大的變化。

《農村土地承包法》正是的在上述這種歷史背景條件下出臺的。該法規定,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

《農村土地承包法》從法律層面體現了對於合法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該法對於維護農民的正當權益,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現階段通常所說的農村土地流轉,是指農地使用權和土地的經營權。

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含義就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 二、現階段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狀況的實證分析 1.總體流轉程度偏低,但不同省份流轉規模有差異。

廣東、江蘇、湖南、安徽四省的流轉比例均較低,四省平均流轉比例為9.1%;不同省份流轉規模的差異,主要表現為經濟發達地區,土地流轉規模要高於經濟落後地區,廣東省耕地流轉比例比安徽高出近10個百分點。主要是因為經濟發達地區城鎮化、工業化水平較高,第二三產業發展水平較高,農民非農就業渠道相對較高,對土地的依賴程度要低於經濟落後地區,因此,其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和動力較高,土地流轉的規模也相對較高。

2.傳統流轉形式比重偏大,短期化特徵明顯。從下頁表1可以看出,四省土地流轉主要以轉包、轉讓等傳統的流轉方式為主。

其中,湖南土地轉包比重達到65%,而一些新型土地流轉方式如土地入股流轉程度不高。目前,絕大多數省份此類流轉形式還只是剛剛起步。

表1所示,安徽省土地入股所佔的比重僅為3.5%。而廣東省由於經濟發達,其土地入股所佔的比重相對較高,比重達到30.6%。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農村剩餘勞動力無法永久轉移的影響,農民從事非農產業的不確定性導致農民客觀上需要土地來為其提供生存保障。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3.土地流轉主要在農戶與農戶之間進行,且流轉戶佔承包戶比重偏低。

從下頁表2可以看出,四省土地流轉也主要在農戶之間進行的。其中湖南省農戶間土地流轉比例達到85%,而農戶與企業流轉所佔比重僅為15%,其他省份也基本類似。

另外,從四省的流轉戶佔承包戶的比重來看,最高的廣東省也只有25.3%。這充分說明我國農村土地市場還比較封閉,土地流轉市場還沒有真正發揮效應,還沒有完全按照市場機制的原則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同時也反映了農業的弱質性及農業投資回報率低,以至於缺乏對農業投資的積極性。

4.土地流轉引發的糾紛持續不斷。前些年,由於農民種田效益比較低,負擔重,農業生產條件差及部分農民外出務工等原因,農民棄田撂荒現象比較普遍。

一些地方村集體為了不讓承包地負擔的稅費落空,保證田地不至撂荒,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轉包給他人耕種,並由其承擔稅費。但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優惠政策的出臺、農業生產效益的提高,外出農民紛紛回鄉要求獲得土地使用權。

據對江蘇省52個鄉(鎮)部分鄉村幹部的調查,由於無土地流轉協議、合同或土地流轉協議、合同規範以及土地流轉規模擴大等原因,在少數地區土地流轉糾紛仍在增加。 5.土地流轉過程中承包人改變土地用途,破壞性流轉突出。

一些舉家外出戶為了不讓稻田拋荒,隨意把承包田轉讓出去讓人種植。調查中發現流轉的土地除大部分仍為種植業用地外,還有部分用在牧業、漁業、和二三產業中,特別是還出現了破壞性比較嚴重的非農土地流轉。

湖南省寧遠縣舜陵鎮樂家村100多畝稻田。

5.如何正確對待農村的拋荒土地

(一)提高對土地資源和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增強解決拋荒問題的緊迫感。加強督促檢查,依法查處耕地拋荒等行為,對因工作不力出現大面積耕地拋荒的地方,要予以糾正,對於承包農戶要使他們認識到防止耕地拋荒是他們的義務,增強農民愛惜耕地的自覺性。

(二)加強土地承包管理,加快土地流轉。土地制度是農村的基礎制度。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的引導和管理,積極探索健全土地流轉辦法和措施。一是妥善處理好勞力外出和人口、勞力、土地等變化形成的人地矛盾,搞好餘缺田調劑,將土地轉包給願意耕種的農戶耕種,或通過村民同意,通過“小調整”將這部分土地重新發包。二是在群眾自願的前提下,將分散的拋荒耕地採用調換與轉包的形式,儘可能集中連片,由村組統一整治後進行招標承包。三是對自然條件差的缺水田統一改造為經濟林地,低窪田、水浸田則可開發成漁池基地。採取先集體收回再發包給農戶或集體統一經營。四是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引導農戶通過轉包、轉讓、轉租、入股等多種形式進行土地流轉,鼓勵鄉村幹部、種田能手、科技人員承租土地興辦小農場,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三)出臺惠農政策。讓農民在購買生產資料、扶持貸款、稅費等方面得到優惠。對種糧大戶給予支援和獎勵;為農產品的交易開闢綠色通道,以減少農產品從生產地到銷售地之間的費用和利益環節,從而確保農產品的價格;制定糧食和其他某些重要農產品價格補貼、保護制度,盡力確保農民種地不吃虧。

(四)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狠抓農田水利建設,加強農業設施的管理和保護,保證農業生產旱能灌、澇能排。狠抓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搞好土地復墾整理,加強中、低產田改造。 إ

(五)積極引導適度規模經營,切實解決土地拋荒問題。對於外出人員丟棄土地問題,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真正擺上議事日程認真對待,在調查的基礎上,研究分類解決的對策,變無序流轉為有序,變無章為規範,變包袱為財富。主要辦法是,第一,對於出外人口較多的村組,可動員一些有勞力、有技能、有機械力量的農戶領包,辦家庭農場,鄉鎮村給予生產經營指導。第二,可集中適度規模土地山場、水面等,向社會公開招標承包或引資開發,走集約經營路子;第三,對暫無人領包和開發的土地等,可動員鄉村幹部、農機、農技、青年、民兵、婦女等組織領包,進行試驗示範,作為科技推廣和結構調整的基地。

(六)延伸農產品加工鏈條,實現價值的再增殖。農產品價格不暢,關鍵是產品雷同、結構簡單、產業鏈條短。因此,要延伸農產品的加工鏈條,實現價值鏈的延伸。在當前農產品階段性過剩的情況下,要大力發展深加工企業,使農產品價值實現的廣度和深度越來越大。農產品價值提高了,拋荒地自然會減少。

(七)是加大農業投入力度,改善農業基礎條件。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是引起土地拋荒重要原因之一。要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強拋荒地抗禦自然風險能力,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高土地收益,從根本上減少土地拋荒面積。

(八)加強正面引導,優化產業結構。要給農民宣傳政策,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引導農民走出“單一型產業結構”誤區,“走多種產業綜合經營”的路子,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要提高科學技術成分,整合拋荒耕地資源,採用機械化、半機械化手段,增強科學技術含量和機械化水平。

6.怎樣寫好關於土地資源的論文

論文怎麼寫 一、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眉目。

各類文章的標題,樣式繁多,但無論是何種形式,總要以全部或不同的側面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旨。畢業論文的標題一般分為總標題、副標題、分標題幾種。

(一)總標題 總標題是文章總體內容的體現。常見的寫法有: ①揭示課題的實質。

這種形式的標題,高度概括全文內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它具有高度的明確性,便於讀者把握全文內容的核心。

諸如此類的標題很多,也很普遍。如《關於經濟體制的模式問題》、《經濟中心論》、《縣級行政機構改革之我見》等。

②提問式。這類標題用設問句的方式,隱去要回答的內容,實際上作者的觀點是十分明確的,只不過語意婉轉,需要讀者加以思考罷了。

這種形式的標題因其觀點含蓄,容易激起讀者的注意。如《家庭聯產承包制就是單幹嗎?》、《商品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經濟嗎?》等。

②交代內容範圍。這種形式的標題,從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觀點,只是對文章內容的範圍做出限定。

擬定這種標題,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論點難以用一句簡短的話加以歸納;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內容的範圍,可引起同仁讀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鳴。這種形式的標題也較普遍。

如《試論我國農村的雙層經營體制》、《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條條與塊塊的關係》、《戰後西方貿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斷句式。

這種形式的標題給予全文內容的限定,可伸可縮,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文章研究物件是具體的,面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須有很強的概括性,面較寬。

這種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的標題,有利於科學思維和科學研究的拓展。如《從鄉鎮企業的興起看中國農村的希望之光》、《科技進步與農業經濟》、《從“勞動創造了美”看美的本質》等。

⑤用形象化的語句。如《激勵人心的管理體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論》等。

標題的樣式還有多種,作者可以在實踐中大膽創新。 (二)副標題和分標題 為了點明論文的研究物件、研究內容、研究目的,對總標題加以補充、解說,有的論文還可以加副標題。

特別是一些商榷性的論文,一般都有一個副標題,如在總標題下方,添上“與**商榷”之類的副標題。 另外,為了強調論文所研究的某個側重面,也可以加副標題。

如《如何看待現階段勞動報酬的差別——也談按勞分配中的資產階級權利》、《開發蛋白質資源,提高蛋白質利用效率——探討解決吃飯問題的一種發展戰略》等。 設定分標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清晰地顯示文章的層次。

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層次的中心內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數碼,僅標明“一、二、三”等的順序,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採用哪種形式,都要緊扣所屬層次的內容,以及上文與下文的聯絡緊密性。

對於標題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三點:一要明確。要能夠揭示論題範圍或論點,使人看了標題便知曉文章的大體輪廓、所論述的主要內容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不能似是而非,藏頭露尾,與讀者捉迷藏。

二要簡煉。.論文的標題不宜過長,過長了容易使人產生煩瑣和累贅的感覺,得不到鮮明的印象,從而影響對文章的總體評價。

標題也不能過於抽象、空洞,標題中不能採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詞彙,以免使讀者一見標題就如墮煙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後才知標題的譁眾取寵之意。三要新穎。

標題和文章的內容、形式一樣,應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做到既不標新立異,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勝,賞心悅目,從而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目錄 一般說來,篇幅較長的畢業論文,都沒有分標題。設定分標題的論文,因其內容的層次較多,整個理論體系較龐大、複雜,故通常設目錄。

設定目錄的目的主要是: 1.使讀者能夠在閱讀該論文之前對全文的內容、結構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以便讀者決定是讀還是不讀,是精讀還是略讀等。 2.為讀者選讀論文中的某個分論點時提供方便。

長篇論文,除中心論點外,還有許多分論點。當讀者需要進一步瞭解某個分論點時,就可以依靠目錄而節省時間。

目錄一般放置在論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論文的導讀圖。要使目錄真正起到導讀圖的作用,必須注意: 1.準確。

目錄必須與全文的綱目相一致。也就是說,本文的標題、分標題與目錄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係。

2.清楚無誤。目錄應逐一標註該行目錄在正文中的頁碼。

標註頁碼必須清楚無誤。 3.完整。

目錄既然是論文的導讀圖,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項內容,都應在目錄中反映出來,不得遺漏。

目錄有兩種基本型別: 1.用文字表示的目錄。 2.用數碼錶示的目錄。

這種目錄較少見。但長篇大論,便於讀者閱讀,也有采用這種方式的。

三、內容提要 內容提要是全文內容的縮影。在這裡,作者以極經濟的筆墨,勾畫出全文的整體面目;提出主要論點、揭示論文的研究成果、簡要敘述全文的框架結構。

內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屬部分,一般放置在論文的篇首。 寫作內容提要的目的在於: 1.為了使指導老師在未審閱論文全文時,先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個大體上的瞭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邏輯順序。

2.為了使其他讀者通過閱讀內容提要,。

7.什麼是土地撂荒

土地撂荒: 土地不繼續耕種,任其荒蕪 。撂是放開,撒手不管得意思。

形成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如下:

1. 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從事農業不如從事非農產業的效益高。農民說得好:“在家種田,不如外出掙錢”;“要想奔小康,必須背井離鄉”。農業的比較效益差,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

2. 農村主要勞動力大量出。由於“在家種田,不如外出掙錢”和農產品價格多年持續走低等原因,在家務農的基本為“九九、三八”式勞力結構。

3. 戶口外遷。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率不斷提高,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越來越多,部分土地形成撂荒。

4. 土地零星、分散、偏遠、瘠薄等管理不便,形成撂荒。

5. 基層組織對二輪承包沒有全面理解,拒收外遷戶中斷承包關係的土地,當前土地流轉基本處於無序的狀態,特別是基層個別地方對二輪承包、三十年不變的政策,有種片面理解,認為承包土地30年不變,就是土地承包權不能動,動了就違背中央的政策,因此,即使有許多經商戶或外遷的農戶要求中斷承包關係,基層組織害怕犯錯誤而拒絕接收,也沒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加以引導或適當調整,導致農民對承包地初放經營,甚至撂荒。

8.如何正確對待農村的拋荒土地

『國家對耕地紅線保持著足夠警戒,是因為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糧食生產安全等因素所決定的!然而,目前不少地方卻出現了不少耕地撂荒的現象,這是國家允許的嗎?為什麼不可以種植些作物呢?』「點選“關注”按鈕可以獲取原生態鄉村的更多優質內容!」對於不少農村出現的耕地撂荒現象,我這裡給出幾個引起的原因並試著作如下分析:一、國家有目的、有步驟地安排的休耕。

這種情況目前集中在國家中部,主要是洞庭湖流域,其它地區零星分佈。原因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重金屬汙染治理的需要,在經過檢驗檢測後根據汙染程度,而採取了休耕、種植結構調整等手段,期望通過這樣的措施,通過一定時間來達到重金屬汙染治理的效果。

二、國家城鎮化和工業園區建設的推進,由於時間節點和國家巨集觀政策以及經濟下行壓力等綜合因素下,導致某些地方出現了耕地徵收後,接下來的推程序序沒能跟上,出現這樣的地方一時沒有開發,同時又完成了徵收導致沒有耕作主體而撂荒!這種情況接下來相關部門會予以妥善解決,如果是已經交給相關企業,在規定的時間內不進行開發,國家相關部門會予以督促甚至沒收,將土地改做他用!三、農民承包主體的無原則拋荒。這種情況造成的因素比較多,一方面是目前的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農產品價格的長期低迷和農業生產的不確定風險,讓很多農民,特別是有門道的農民,就放棄了農業生產。

另一方面這樣的地域同時還有交通不便,地力較差,農業生產成本高企等原因,那麼,土地流轉的有效局面也難形成。那麼,這樣的地方,種什麼都沒人願意,必然形成撂荒!由此可見,如果不是上述原因,總會有人種些作物的!歡迎不同意見留言討論!感謝您的閱讀點贊、收藏轉發。

標籤: 論文 撂荒 土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4yllx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