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工夫茶茶藝

工夫茶茶藝

工夫茶茶藝

工夫茶茶藝是一種源自中國的傳統茶藝,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注重的是泡茶的技巧和藝術感受。

工夫茶茶藝通常使用瓷壺或紫砂壺泡茶,茶具多為精緻小巧,熱水壺也需選用適合泡茶的漏斗設計。在泡茶前,先需用溫水將整套茶具和茶碗進行清洗,然後將泡茶材料投入壺中,注入恰到好處的開水,開始製作茶水。

製作茶水的過程中,需要準確掌握泡茶的時間、水溫和泡茶次數。不同種類的茶葉對水溫、泡茶時間都有不同的要求,需要根據不同的茶葉進行調整。 泡茶時,茶壺的沖泡力度、壺嘴的傾斜角度、壺蓋的開關大小等也影響著茶水的口感和質量。

工夫茶茶藝將泡茶的技術與藝術完美融合,突顯了中國的茶文化和茶道精神。 通過工夫茶茶藝,人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茶的種類、品質和口感,並享受一次優雅的文化體驗。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功夫茶道茶藝步驟 茶藝茶道

功夫茶能如此負有盛名定有他的獨特之處,主要體現在他的泡沏方法上。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功夫茶道茶藝步驟,一起來看看。

功夫茶道茶藝步驟

  一、溫茶器

  泡茶前先將沸水注入蓋碗或茶壺,一來有清潔茶具之效能,二來能提高茶具之溫度令其完全發揮茶葉之色、香,味的本質。

  二、洗杯

  使用杯洗清潔

  三、置茶

  用蓋杯的是侯可以直接用茶則置茶,投茶量則視乎所沖泡之茶類與及個人之口味。使用茶壺時則可能需要用茶漏幫忙置茶,再用手輕拍茶壺,令茶葉擺放得平均。

  四、洗茶

  茶葉是農產品,故此茶亦雖要清洗,只需注水於茶葉再實時倒出便可。

  五、注水

  注水時最重要是注意水溫,因為不同的茶葉要不同的水溫,如要降溫則可能要用茶海 / 公道杯降溫。注水於蓋杯時可高衝,使茶葉滾動。注水於茶壺時切忌太速,以致茶葉衝出壺外。注入沸水後,高溫會令茶壺產生泡沫,可用茶壺蓋輕輕抹去。

  六、浸泡

  蓋碗浸泡時可用蓋來返動茶葉,使茶葉更易散開。用紫砂壺沖泡時則可再用熱水溫壺,用熱力外內一起將茶味迫出來,但玻璃茶壺則不宜。

  七、出茶

  出茶時可先倒入茶海,再倒入飲杯。亦可直接倒入飲杯,先將茶杯整齊排列,以打圈式倒茶 (亦叫作關公巡城),令每個茶杯都平均注滿,直到後來每滴倒下時 (亦叫韓信點兵)也要平均滴下,使每杯的茶色及茶味濃度亦能相等。倒出時要沉壺提手(即茶壺要自然垂低,手腕提高而手肘沉下),動作自然舒適為上。如果出茶不順,可以使用茶通。

  功夫茶的泡茶步驟

  (一)鑑賞香茗:主泡師用茶則從茶倉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於賞茶盤中,助泡接過賞茶盤,讓客人鑑賞幹茶,並介紹所用茶的特點。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澆壺身,其目的在於為壺體加溫,即所謂“溫壺”。

  (三)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拔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應是先細再粗後茶梗。

  (四)懸壺高衝: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五)春風拂面(刮頂淋眉):少壺蓋颳去壺口的泡沫,蓋上壺蓋,衝去壺頂產泡沫。淋壺可衝淋壺蓋和壺身,但不可衝到氣孔上,否則水易衝入壺中。淋壺的目的一為清洗,二為使壺內外皆熱,以利於茶香的發揮。

  (六)薰洗仙顏:迅速倒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溫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歡舞。

  (八)玉液回壺:用高衝法再次向壺內注滿沸水。

  (九)遊山玩水:也稱運壺,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淨壺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響茶之聖潔。

  (十)關公巡城:迴圈斟茶,茶壺似巡城之關羽。此番目的是為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且低斟是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十一)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餘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戲稱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十三)品香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要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茶湯的鮮醇甘爽,令人回味無窮。

  (十四)高衝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複第八步動作。

  (十五)若琛復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複第九、十、十一步動作。

  (十七)再識醇韻:重複第十三步動作。

  (十八)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鐵觀音等烏龍茶,內質好,香氣濃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因是表演,故只衝泡三次,希望能為來賓帶來美好的回味。

茶道步驟 工夫茶道的表演步驟

工夫茶道流行於中國閩南及廣東的潮汕地區一帶,是一種歷史悠久極為講究的品飲藝術,在當地也是一種莊重的待客禮儀。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工夫茶道的表演步驟,一起來看看。

工夫茶道的表演步驟

  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興紫砂壺)、若琛甌 (茶杯)、玉書碾(水壺)、潮汕烘爐(電爐或酒精爐)、賞茶盤、茶船等。

  (一)鑑賞香茗:主泡師用茶則從茶倉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於賞茶盤中,助泡接過賞茶盤,讓客人鑑賞幹茶,並介紹所用茶的特點。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澆壺身,其目的在於為壺體加溫,即所謂“溫壺”。

  (三)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拔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應是先細再粗後茶梗。

  (四)懸壺高衝: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五)春風拂面(刮頂淋眉):少壺蓋颳去壺口的泡沫,蓋上壺蓋,衝去壺頂產泡沫。淋壺可衝淋壺蓋和壺身,但不可衝到氣孔上,否則水易衝入壺中。淋壺的目的一為清洗,二為使壺內外皆熱,以利於茶香的發揮。

  (六)薰洗仙顏:迅速倒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溫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歡舞。

  (八)玉液回壺:用高衝法再次向壺內注滿沸水。

  (九)遊山玩水:也稱運壺,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淨壺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響茶之聖潔。

  (十)關公巡城:迴圈斟茶,茶壺似巡城之關羽。此番目的是為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且低斟是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十一)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餘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戲稱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十三)品香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要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茶湯的鮮醇甘爽,令人回味無窮。

  (十四)高衝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複第八步動作。

  (十五)若琛復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複第九、十、十一步動作。

  (十七)再識醇韻:重複第十三步動作。

  (十八)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鐵觀音等烏龍茶,內質好,香氣濃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因是表演,故只衝泡三次,希望能為來賓帶來美好的回味。

  (十九)完成整套潮州工夫茶的沖泡程式。

  工夫茶道的茶藝要求

  工夫茶有一整套與眾不同的古色古香的茶具,人稱“茶房四寶”。一是“玉書?”,是一隻赭褐色的扁形的陶燒水壺,容水僅200毫升左右,二是潮汕風爐,用以生火燒水;三是孟臣罐,一種小型精緻的宜興紫砂壺,相傳出於一代紫砂名匠惠孟臣之手,大小若鵝蛋,容水僅50毫升左右(器小茶香易發);四是若琛甌,一種小得出奇的白瓷茶杯,只半個乒乓球般大小,通常四隻為一套,放在一個橢圓形的瓷盤中。四寶齊備,方可烹飲。

  工夫茶所用茶以烏龍茶為主,也有用工夫紅茶的。工夫茶的衝飲方法,別具一格。先取潔淨的泉水,洗滌茶具,放入茶盤,用木炭生火,待茶中水開,將孟臣罐、若琛甌一一燙過。繼而在孟臣罐中投入半壺以上的茶葉,衝入沸水至壺口(講究一點的,還將頭道茶水到去,用以再燙茶盅)。衝時需高“衝”,就是將茶裡的沸水,從茶壺上方二三十釐米的高處直衝下去。這種高衝法,可使壺裡每片茶葉都能在滾水裡翻動,充分受熱,並能把茶葉的雜質衝激上水面,溢位壺外。水滿至罐口時,用壺蓋颳去表層浮沫後當即加蓋,以保香氣。有時怕水溫不夠高還可以用沸水淋澆蓋上蓋的茶壺,俗稱“淋壺”,以發茶性。壺在盤中,以水滿而止淋,隨即也可敷上乾淨的熱毛巾以保溫。然後將四個小茶盅(若琛甌)排成方形,杯口相連。待片刻後,茶有香氣溢位時,便可提壺轉圈,將茶湯依次注入四個小盅內,以保證每盅之內,茶汁濃度一致。這種轉著傾注的方法,傳統上稱為“關公巡城”。斟茶時要“低斟”就是用壺嘴貼著盅面斟茶,這樣可以避免發出聲響,也不會使茶湯泛起泡沫。注到最後一點一滴時,還要轉著往四個小盅內滴茶(當地人認為這是茶之精華所在)。此舉,傳統上稱為“韓信點兵”工夫茶茶壺小,壺把更小,所以提壺斟茶,須用大拇指和中指夾住壺把,食指則輕輕按住壺蓋。等到“韓信點兵”時,食指又把壺蓋輕輕推開一點,這樣茶湯就可以滴乾淨了。飲完一輪再飲下一輪時,要用滾水燙杯淨杯,這也有一定的規矩與技巧。先在一隻盞中注滿滾水,然後把盞內水倒入另一盞中,這時用三個手指拿著盞,讓盞的邊沿浸在那隻盛滿滾水的盞中,然後靈巧地用三個指頭使茶盞在手中輕輕轉動,這樣盞沿都經滾水涮了一遍。茶入杯後,不能馬上就喝,按工夫茶的規矩,應先舉杯,置於鼻端,聞一下撲鼻而來的濃郁的香味,然後才啜茶入口,讓茶湯在口中慢慢迴旋,辨其真味。為此,近年來港臺一帶的工夫茶更配以徑小壁深的"聞香杯",以助細賞茶香。此時,口鼻生香,喉吻生經,周身舒坦。飲工夫茶,重在細細品嚐。工夫茶可謂是中國一種古風猶寸的茶道。

功夫茶茶藝的十二道沖泡流程

  第一道: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曠神怡,也但願你的心會伴隨著這悠悠嫋嫋的香菸,昇華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是一個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泡茶的經驗說:“活水還須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來煮沸壺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孔雀開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藉助孔雀開屏這道程式,向嘉賓介紹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大家鑑賞烏龍茶的外觀形狀。

  第三道: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大彬是明代製作紫砂壺的一代宗師,他所製作的紫砂壺被後代茶人歎為觀止,視為至寶,所以後人都把名貴的紫砂壺稱為大彬壺。大彬沐淋,就是用開水澆燙茶壺,其目的是洗壺並提高壺溫。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武夷茶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將開水壺提高,向紫砂壺內沖水,使壺內的.茶葉隨水浪翻滾,起到用開水洗茶的作用。

  “春風拂面”是用壺蓋輕輕地颳去茶湯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壺內的茶湯更清沏潔淨。

  第五道: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品飲武夷巖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頭一泡衝出的茶湯我們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為茶湯呈琥珀色,從 壺口流向茶海好像蛟龍入海,所以稱之為烏龍入海。

  “重洗仙顏”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處摩崖石刻,在這裡意喻為第二次沖水。第二次沖水不僅要將開水注滿紫砂壺,而且在加蓋後還要用開水澆淋壺的外部,這樣內外加溫,有利於茶香的散發。

  第六道:相哺,再注甘露

  沖泡武夷巖茶時要備有兩把壺,一把紫砂壺專門用於泡茶,稱為“泡壺”或“母壺”;另一把容積相等的茶壺用於儲存泡好的茶湯,稱之為“海壺”或子壺。現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壺來儲備茶水。把母壺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壺,稱之為“相哺”。母壺中的茶水倒乾淨後,乘著壺熱再衝開水,稱之為“再注甘露”。

  將海壺中的茶湯快速而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稱之為“祥龍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

  當海壺的茶湯所剩不多時,則應將巡迴快速斟茶改為點斟,這時茶藝小姐的手勢一高一低有節奏地點斟茶水,形象地稱之為“鳳凰點頭”,象徵著向嘉賓行禮致敬。

  過去有人將這道程式稱之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因這樣的解說充滿刀光劍影,殺氣太重,有違茶道以“和”為貴的基本精神,所以我們予以揚棄。

  第八道: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聞香杯中斟滿茶後,將描有龍的品茗杯倒扣過來,蓋在描有鳳的聞香杯上,稱之為夫妻和合,也可稱為“龍鳳呈祥”。把扣合的杯子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翻身躍過龍門可化龍而去。我們藉助這道程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賓家庭和睦,事業發達。

  第九道:捧杯敬茶,眾手偉盅

  捧杯敬茶是茶藝小姐用雙手把龍鳳杯捧到齊眉高,然後恭恭敬敬地向右側的第一位客人行注目點頭禮後把茶傳給他。客人接到茶後不能獨自先品為快,應當也恭恭敬敬地向茶藝小姐點頭致謝,並按照茶藝小姐的姿勢依次將茶傳給下一位客人,直到傳到坐在離茶藝小姐最遠的一位客人為止。然後再從左側同樣依次傳茶。通過捧杯敬茶眾手傳盅,可使在座的賓主們心貼得更緊,感情更親近,氣氛更融洽。

  第十道:鑑賞雙色,喜聞高香

  鑑賞雙色是指請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龍鳳圖案的茶杯端穩,用右手將聞香杯慢慢地提起來,這時聞香杯中熱茶全部注入品茗杯,隨著品茗杯溫度的升高,由熱敏陶瓷制的烏龍圖案會從黑色變為五彩。這時還要注意觀察杯中的茶湯是否呈清亮豔麗的琥珀色。

  喜聞高香是武夷品茶三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是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高辛銳無異味。

  第十一道: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三龍護鼎是請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這樣拿杯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頭喻為三龍,茶杯如鼎,故這樣的端杯姿勢稱為三龍護鼎。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再斟流霞是指為客人斟第二道茶。

  宋代范仲淹有詩云:“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蘭花之香是世人公認的王者之香。二探蘭芷是請客人第二次聞香,請客人細細地對比,看看這清幽,淡雅,甜潤,悠遠,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單純的蘭花之香更勝一籌。

功夫茶是什麼?

潮州工夫茶藝,別稱潮汕工夫茶,是廣東省潮汕地區一帶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為“中國茶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引自百度百科

工夫茶是一種喝茶方式,廣泛流傳於廣東潮州地區,在這裡喝功夫茶已經成為了當地人們一種生活習慣,具有獨特的本地特色和民族特點,外地人來到潮汕地區一定要品嚐。這裡的功夫茶喝功夫茶也成為當地人接待客人,一種基本禮儀。

無論是在公眾場合還是在居民家裡,都可以看到功夫茶的身影,以茶會友,以茶待客。從功夫茶中可以體會到潮汕地區人們的熱情和,功夫茶也成為潮汕地區的文化符號,人們提起工夫茶就會想到潮汕地區。

功夫茶現在已經被列為全國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功夫茶至今為止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是中華茶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唐朝時期,人們已經有了飲用功夫茶的習俗,宋朝時期更是開發出多種多樣的飲用方式,在功夫茶的泡製過程當中極具觀賞性,可以說是在欣賞一部斥巨資打造的影視作品,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細說潮州工夫茶藝

細說潮州工夫茶藝

  導語:潮州工夫茶藝,是我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yue)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工夫乃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潮州工夫茶藝定式,較早的文字記載是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及至翁輝東撰《潮州茶經·工夫茶》,則以詳盡著稱。後之介紹文字,未見有超越其窠臼者。茲特摘要引述如下。

  (一)選茶

  潮人獨鍾烏龍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最受青睞。

  (二)選水

  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山水尚分等級,“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無味”。江水應取於遠離居民區者。井水應從常用井中汲取。

  (三)活火

  所謂“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潮人煮茶,多用絞只炭。絞只炭的優點是木脂盡脫,煙臭無存,敲之有聲,碎之瑩黑;一經點燃,室中還隱隱可聞“炭香”。更有用“橄欖核炭”者,那是以烏欖肅肉去仁之核,入窯窒燒,逐盡煙氣,儼若煤屑;以之燒水,焰活呈藍色跳躍,火勻而不緊不慢;如此核炭,最為珍貴難得。餘者如鬆炭、雜炭、柴草、煤等,就沒有資格入工夫茶之爐了。

  (四)茶具

  潮人所用茶具,大體相同,唯精粗有別而已。常用器皿——

  1、茶壺。俗名“衝罐”,以江蘇宜興珠砂泥制者為佳。最愛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

  壺之採用,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視飲茶人數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之別。壺之深淺,則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蓋後浮於水中,不頗不側,謂之“水平”,能顯示制工精巧均衡。去蓋覆壺,流口、壺咀、提柄上緣皆平而成一直線,謂之“三山齊”,也屬質量上乖之標誌。

  壺之色澤,有硃砂、古鐵、粟色、紫泥、石黃、天青等,間有銀硃閃爍者,乃以鋼砂和制之;朱粒累累,俗稱柚皮砂,更為珍貴,價同拱璧,所謂砂土與黃金爭價,即指此也。

  壺之款式,有小如桔子,有大如蜜柑,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又有六角、栗子、圓珠、蓮子、冠橋等。式樣精美,巧妙玲瓏,饒有風趣。

  2、蓋甌。形如仰鍾,而有上蓋,下有茶墊。蓋甌本為宦家供客自斟自啜之器,因有出水快、去渣易之優點,潮人也樂意採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場合,往往用它代罐。但因蓋甌口闊,不難留香,故屬權宜用之,不視為常規。即便如此,其納茶之法,仍懷納罐相同,不能馬虎從事。

  3、茶杯。茶杯以若深制者為佳,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背書“若深珍藏”四字。此外,還有精美小杯,直徑不足一寸,質薄如紙,色潔如玉,稱“白玉杯”。不薄不能起香,不潔不能襯色。目前流行的白玉杯為楓溪產,質地極佳。

  四季用杯,各有色別;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仰鍾杯”。杯亦宜小宜淺;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4 、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淺色樣各別。烹茶之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貯浸茶杯,副洗一貯浸衝罐,一以儲存茶渣及杯盤棄水。

  5 、茶盤。茶盤宜寬宜平。寬則可容四杯,有圓如滿月者,有方如棋枰者;盤底欲平,邊緣淺,則杯立平穩,取飲方便。

  6 、茶墊。形狀如盤而小,用以放置衝罐、承受沸湯。茶墊式樣也多,依時各取所需;夏日宜淺;冬日宜深,深則多容沸湯,利於保溫。茶墊之底,託以“墊氈”;墊氈用秋瓜絡,其優點是無異味,且不滯水。目前,因茶家多采用“茶船”,操作時並將衝罐置於上層茶盤,因此茶墊遂省。

  7 、 水瓶。水瓶貯水以備烹茶。瓶之造形,長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為佳品。另有一種形似蘿蔔樽,束頸有咀,飾以螭龍圖案,名“螭龍樽”,俗稱“錢龍樽”,屬青瓷類,同為茶家所重。

  8 、水缽。多為瓷制,款式亦繁。置茶几上,用以貯水,並配椰瓢掏水。有明代製造之水體,用五金釉,缽底畫金魚二尾,水動則金魚遊躍,誠稀世奇珍。

  9 、龍缸。龍缸容量大,託以木幾,置齋舍之惻。素瓷青花,氣色盎然。以宣德年制最佳,康熙、乾隆年間所產,也屬珍品。

  10、紅泥火爐。紅泥火爐,高六七寸。另有一種“高腳爐”,高二尺餘,下半部有格,可盛欖核炭。這類火爐,儘管低有別,但通風束火,作業甚便。

  11、砂銚。俗名“茶鍋仔”,是楓溪名手所制,輕巧美觀。也有用銅或輕鐵做成之銚,然生金屬氣味,不宜用。

  12、羽扇。用以煽米。潮安金砂陳氏有自制羽扇,揀淨白鵝翎為之,其大如掌,竹柄絲韁,柄長二尺;色純而形態精雅,質輕而成風迅速。

  13、 銅筷。用以鉗炭挑火。

  14、 錫罐。名貴之茶,須用名罐貯藏。潮陽顏家所制錫罐,罐口密閉,最享盛名。如茶葉品種繁多,錫罐數量也要與之對應,做到專茶專罐存放,避免混雜。有烹茶之家,珍藏大小錫罐竟達數十個之多者!

  15、 茶巾。用以淨滌器皿。

  16、 竹筷。用以箝挑茶渣。

  17、 茶几。或稱茶桌,用以擺設茶具。

  18、 茶擔。或稱茶挑,用以貯裝茶器。春秋佳日,登山遊園,臨流漱石,林壑清幽;挑上茶擔,挑上茶擔,擇地烹茗,啜飲雲腴,有如羲皇仙境。

  上開工夫茶具共十八種,飲茶之家,必須一一具備,方可稱得上“工夫”二字。

  (五)烹茶

  翁氏《工夫茶》雲:“茶質、水、火、茶具,既一一講究,苟烹製拙劣,亦何能語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茲就翁氏所歸納之工夫茶烹法程式,結合衝飲實踐所得,朗列如下:

  1、治器:泥爐起火,砂銚掏水,煽爐,潔器,候火,淋杯。

  2、納茶:靜候砂銚中有松濤颼颼聲,初沸出現魚目時,(以意度之,不可撒蓋看也),即把砂銚提起,淋罐、淋杯令熱。再將砂銚置爐上,俟其火碩(老也,俗謂之“碩”),一面開啟錫罐,傾茶於素紙上,分別粗細,取其最粗者填於罐底滴口處,次用細末,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於上面。如此之工夫,謂之“納茶”。納茶不可太飽滿,約七八成足矣。神明變化,此為初步。

  3、候湯:湯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 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滾湯環壺口、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入壺心,不可斷續,也不可迫促。銚宜提高傾注,稱“高衝”,始於澀滯之病。首次就入沸水後,應立即傾出茶湯,以去除葉中所含雜質,這就是“洗茶”。傾出的茶湯廢棄不喝。

  5、衝點:衝法同上。

  6、刮沫:沖水必使滿而忌溢;滿時,茶沫浮白,凸出壺面,提壺蓋從壺口平刮之,沫即散墜,然後蓋定。

  7、淋罐:壺蓋蓋定後,復以熱湯遍淋壺上,俗謂“熱罐”。一以去其散墜餘沫;二則壺外追熱,香味充盈於壺中。

  8、燙杯:淋罐已畢,仍必淋杯,俗謂之“燒鍾”。淋杯之湯,宜直注杯心。“燒鍾(鍾即茶杯的俗稱)熱罐,方能起香”:這是不容光煥發忽略的“工夫”。淋杯後洗杯,傾去洗杯水。

  9、灑茶:茶葉納入壺中後,淋罐、燙杯、傾水、幾番經過,正灑茶適當時候。因為灑茶不宜速,亦不宜遲。速則浸浸未透,香味不出;遲則香味迸出,茶色太濃,致辭茶味苦澀,前功盡廢。灑必各杯輪勻,稱“關公巡城”;又必餘瀝全盡,稱“韓信點兵”;壺宜放低灑茶,以避免茶香飄散、泡沫叢生,稱“低灑”。

  (六)品茶

  “灑茶既畢,乖熱人各一杯飲之。杯緣接脣,杯麵迎鼻,香味劉齊到,一啜而盡,三嗅杯底。味雲腴,食秀美,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吻。神明凌霄漢,思想馳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味”。

  以“品”為主的井然有序的飲茶方式,形成邏輯程式的體系,這就叫做“潮洲工夫方法”。它顯示高雅,表達禮儀,寄託情誼,反映素質,表現自我。而美正是在工夫茶衝飲程式之細膩周密、有條不紊、從容不迫、氣氛和諧等現象中產生的,也是主客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其全過程,頗能體現“和為貴”之高尚情操,並反映出本地區某種歷史傳統、文化水平與時代背景,起到提高人們生理、心理素質的良好作用。這就是潮洲工夫茶的程式美及其美學價值所在。

  (七)茶事的動態發展

  《易》雲:“終日乾乾,與時偕行”。隨著時代的向前發展隨著生活節奏的逐漸加快,未能與之同步行進的工夫茶沖泡法,陸續被加工改造,並不斷出現所謂的對應整合。

  至70年代後期,紅泥火爐、火炭與羽扇,已漸次被煤油爐、酒精燈、煤油燈爐(一種照明與煮開水兼用的燈)所代替;80年代,上述代替復為電爐所代替;90年代,家家戶戶幾乎都用電熱壺,因其能集生火、煮水作用於一身,實在不失為省“工夫”的好辦法;至此,砂銚衝工夫茶者,不是被當成沒有改造好的“前朝遺老”,就是被視為可與秦始皇兵馬俑爭價的出活“文物”。

  蓋甌初用,實含權宜之意,並未看成常規。當今則是蓋甌大行其道,衝罐倒成了稀有物種。究其原因,也不復雜,蓋甌傾去茶渣頗容易,同樣可省下許多“工夫”。

  茶洗雖仍應用,但其規制也有所改進: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茶盤,形狀不一,款式多變,盤開數孔,水從孔中流出,極為方便;下層造型與盤對應,如圓盤則配以圓柱體,容量頗大。上下連體,可合可拆,各司其職,配合密契,兼備了原茶盤和茶洗的綜合效用。因此,一正二副的茶洗及茶盤,現已極少使用。特別要說明的是,分上、下兩層的茶洗,明代已有生產;但那是用於洗茶,其功能遠不及今之茶洗齊備。

  茶擔現已不多見;即有,也只供擺設,極少有人使用它。

;

功夫紅茶茶藝步驟是什麼

  功夫紅茶是很多人喜歡喝的茶葉之一,所以大多數的人都會想知道沖泡功夫紅茶有哪些步驟。下面是我為您分享了功夫紅茶茶藝步驟,一起來看看吧!

  功夫紅茶茶藝步驟

  第一道:“寶光”初現。祁門功夫紅茶外形條索緊秀,鋒苗較好,其實紅茶幹茶的色澤並非人們通常認為的紅色,而是呈現烏黑潤澤,因而國際通用紅茶的名稱為“black tea”。紅茶幹茶獨特的顏色稱之為“寶光”,請來賓欣賞的正是這種“寶光韌現”的祁門功夫紅茶。

  第二道:清泉初沸。熱水壺中用來沖泡的泉水經加熱,微沸,壺中上浮的水泡,彷彿“蟹眼”已生。

  第三道:溫熱壺盞。用初沸之水,注入瓷壺及杯中,目的是為了給壺、杯升溫。

  第四道:“王子”入官。祁門功夫紅茶也被譽為“王子茶”,因而“王子人官”指的是用茶匙將茶荷或賞茶盤中的祁紅功夫茶輕輕撥入壺中。

  第五道:懸壺高衝。沖泡紅茶的水溫要在100℃,剛才初沸的水,此時已是“蟹眼已過魚眼生”,正好用於沖泡。“懸壺高衝”是為了讓茶葉在水的激盪下,充分浸潤,以利於色、香、味的充分發揮,這是沖泡紅茶最關鍵的一步。

  第六道:分杯敬客。用迴圈斟茶法,將壺中之茶均勻地分人每一杯中,使杯中之茶的色、味均勻一致。

  第七道:喜聞幽香。一杯茶到手,不要急著品飲,應該首先進行聞香。祁門功夫紅茶有“茶中英豪”、“群芳最”的美譽,是世界公認的三大高香茶之一,香氣甜潤中蘊藏著一股蘭花之香,茶香濃郁高長。

  第八道:觀賞湯色。紅茶之“紅”,主要表現在沖泡好的茶湯之巾。祁門功夫紅茶的茶湯顏色紅豔,茶湯與茶杯壁接觸的地方明顯有一道“金圈”。紅茶的發酵程度和茶湯的鮮爽度通常體現在茶湯的明亮度和顏色上。紅茶葉底嫩軟紅亮。

  第九道:品味鮮爽。祁門功夫紅茶以鮮爽、濃醇為主,聞香觀色後即可緩啜品飲,細細品味,滋味醇厚,回味綿長。

  第十道:再賞餘韻。一泡之後,可再衝泡第二泡茶,繼續品飲祁門功夫茶的悠長茶韻。

  第十一道:三品得趣。紅茶通常可沖泡三次,三次的口感各不相同,細飲慢品,徐徐體味茶之真味,三泡之後,方得茶之真趣。

  第十二道:收杯謝客。紅茶性情溫和,收斂性差,易於交融,因此通常用於調飲。祁門功夫紅茶同樣適於調飲。然清飲更能領略祁門功夫紅茶特殊的“祁門香”,領略其雋永的回味、獨特的內質、明豔的湯色。

  工夫紅茶的功效

  1.提神消疲

  經由醫學實驗發現,工夫紅茶中的咖啡鹼藉由刺激大腦皮質來興奮神經中樞,促成提神、思考力集中,進而使思維反應更形敏銳,記憶力增強;它也對血管系統和心臟具興奮作用,強化心搏,從而加快血液迴圈以利新陳代謝,同時又促進發汗和利尿,由此雙管齊下加速排洩乳酸(使肌肉感覺疲勞的物質)及其它體內老廢物質,達到消除疲勞的效果。

  2.生津清熱

  夏天飲工夫紅茶能止渴消暑,是因為茶中的多酚類、醣類、氨基酸、果膠等與口涎產生化學反應,且剌激唾液分泌,導致口腔覺得滋潤,並且產生清涼感;同時咖啡鹼控制下視丘的體溫中樞,調節體溫,它也刺激腎臟以促進熱量和汙物的排洩,維持體內的生理平衡。

  3.利尿

  在工夫紅茶中的咖啡鹼和芳香物質聯合作用下,增加腎臟的血流量,提高腎小球過濾率,擴張腎微血管,並抑制腎小管對水的再吸收,於是促成尿量增加。如此有利於排除體內的乳酸、尿酸(與痛風有關)、過多的鹽分(與高血壓有關)、有害物等,以及緩和心臟病或腎炎造成的水腫。

  4.消炎殺菌

  工夫紅茶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具有消炎的效果,再經由實驗發現,兒茶素類能與單細胞的細菌結合,使蛋白質凝固沉澱,藉此抑制和消滅病原菌。所以細菌性痢疾及食物中毒患者喝工夫紅茶頗有益,民間也常用濃茶塗傷口、褥瘡和香港腳。

  5.解毒

  據實驗證明,工夫紅茶中的茶多鹼能吸附重金屬和生物鹼,並沉澱分解,這對飲水和食品受到工業汙染的現代人而言,不啻是一項福音。

  6.養胃護胃

  人在沒吃飯的時候飲用綠茶會感到胃部不舒服,這是因為茶葉中所含的重要物質--茶多酚具有收斂性,對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空腹的情況下刺激性更強。而工夫紅茶就不一樣了。它是經過發酵烘製而成的,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發生酶促氧化反應,含量減少,對胃部的刺激性就隨之減小了。工夫紅茶不僅不會傷胃,反而能夠養胃。經常飲用加糖、加牛奶的工夫紅茶,能消炎、保護胃黏膜,對治療潰瘍也有一定效果。

  7.抗癌

  關於茶葉具有抗癌作用的說法很流行,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也對此做過許多的探索,一般認為茶葉的抗癌作用主要表現在綠茶方面,但是新的研究發現,工夫紅茶同綠茶一樣,同樣有很強的抗癌功效。

  工夫紅茶的分類

  1.祁門工夫:祁門工夫紅茶主產安徽省祁門縣,與其毗鄰的石臺、東至、黟縣及貴池等縣也有少量生產。祁門紅茶是紅茶中的極品,我國傳統工夫紅茶的珍品。祁紅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寶光”和香氣濃郁而著稱,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2.閩紅工夫:閩紅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統稱,產於雨量充沛的福建省政和縣、福鼎縣和福安縣。三種工夫茶產地不同、品種不同、品質風格不同,但各自擁有自己的消費愛好者,盛興百年而不衰。

  3.滇紅工夫:滇紅工夫主產雲南的臨滄、保山等地,是中國工夫紅茶的後起之秀。外形顆粒緊結,身骨重實,色澤調勻,沖泡後湯色紅豔,金圈突出,香氣馥郁,滋味鮮爽,滋味醇和。飲用時如果加糖或者加奶調和,會產生獨特的滋味效果。

  4.坦洋工夫:坦洋工夫源於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現在主要是指坦洋、壽寧、周寧山區所產工夫茶,東南臨海的霞浦一帶所產工夫茶色澤鮮亮,條形秀麗。外形條索緊細勻直,葉色潤澤,毫尖金黃,香氣高銳持久,滋味濃醇鮮爽,有獨特的桂圓香氣。

  5.寧紅工夫:寧紅工夫產於江西武寧一帶,其中修水縣所產寧紅佔每年總產量的80%。寧紅色澤烏潤,葉底紅亮,滋味濃醇,金毫顯露,其中的“寧紅金毫”被譽為寧紅工夫茶中之最。

茶文化知識大全之潮州工夫茶

說到中國的茶文化,不僅僅是其茶葉的種類之多,更是其茶藝的博大精深,隨著茶葉的廣泛流傳,各個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藝文化也隨之興起,而獨特的潮州“工夫茶”就是其中一種,那麼今天就和我一起來看下吧。

潮州工夫茶的起源

特色的潮州茶文化——潮州工夫茶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yue)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雖然盛行於閩粵港臺地區,但其影響早已遍及中國,遠及海外。

潮州工夫茶的主要內容

鑑賞香茗:主泡師用茶則從茶倉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於賞茶盤中,助泡接過賞茶盤,讓客人鑑賞幹茶,並介紹所用茶的特點。

孟臣淋霖:用沸水澆壺身,其目的在於為壺體加溫,即所謂“溫壺”。

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拔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應是先細再粗後茶梗。

懸壺高衝: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春風拂面(刮頂淋眉):少壺蓋颳去壺口的泡沫,蓋上壺蓋,衝去壺頂產泡沫。淋壺可衝淋壺蓋和壺身,但不可衝到氣孔上,否則水易衝入壺中。淋壺的目的一為清洗,二為使壺內外皆熱,以利於茶香的發揮。

薰洗仙顏:迅速倒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溫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歡舞。

玉液回壺:用高衝法再次向壺內注滿沸水。

遊山玩水:也稱運壺,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淨壺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響茶之聖潔。

關公巡城:迴圈斟茶,茶壺似巡城之關羽。此番目的是為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且低斟是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餘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戲稱韓信點兵。

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品香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

玉液回壺: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要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茶湯的鮮醇甘爽,令人回味無窮。

高衝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複第八步動作。

若琛復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重酌妙香:重複第九、十、十一步動作。

再識醇韻:重複第十三步動作。

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鐵觀音等烏龍茶,內質好,香氣濃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因是表演,故只衝泡三次,希望能為來賓帶來美好的回味。

功夫茶藝有什麼特色

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和福建閩南地區傳統的品茶方式,以沖泡烏龍茶而著稱。“功夫茶”因其講究沖泡的功夫和品飲功夫而得名,其中廣東潮汕地區,悠久的飲茶歷史和多元文化交融,逐步發展成獨具特色的“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泡茶器具講究,有獨特的沖泡方式和斟茶方式,融精神、禮儀、技藝於一體。

功夫茶藝以功夫茶為基礎加工、整理、提煉而成,是目前中國最流行、最具特色的傳統茶藝。功夫茶藝更將說茶、論茶上升到一定的精神高度,以品茶為方式修身養性。

潮汕工夫茶茶具

現代茶藝

工夫茶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泡工夫茶有哪些講究?

工夫茶最早出現在明代,泡工夫茶講究高衝。工夫茶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閩南一帶最為盛行,據說早在北宋時,潮州人就有了工夫茶這個稱號,功夫茶泡法則是盛行於明朝,明朝的時候,在唐朝煎茶烹茶和宋代點茶的基礎上對泡茶文化進行了更一步的發展,開始了功夫茶的泡法。

潮州工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汕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工夫茶,工夫茶歷史悠久,是中國茶道(茶藝)的傑出代表,據史料記載,最開始的工夫茶是指武夷巖茶(青茶),後來又指武夷巖茶(青茶)泡飲法,最後則泛指青茶泡飲法。

工夫茶的稱謂較為精準,工夫茶即流傳於潮汕地區一帶,是指以烏龍茶為主要用茶,以精緻配套的泡茶器具,遵照獨特講究程式的一種茶葉沖泡和品飲方式,最早記錄武夷巖茶泡飲法的當屬袁枚《隨園食單·茶酒單》,其武夷茶記餘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

功夫茶是潮州工夫茶藝,別稱潮汕工夫茶,是廣東省潮汕地區-帶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 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為中國茶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 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記載工夫茶是清朝最為完善的,工夫茶是為適應茶葉撮泡的需要,經過當時的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成的品茶技藝。大約明代形成與浙江一帶的州府裡,擴充套件到閩、粵、等地,到了清朝,逐漸轉移到以閩南、潮汕一帶為中心,到如今還是以潮汕的工夫茶為代表。

臺式工夫茶藝源於閔,粵,但與閔,粵工夫茶相比,有兩處顯著不同,是什麼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葉,在清代時是指紅茶及部分武夷巖茶

1、清僧釋超全,布衣。明亡後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為僧,與武夷茶結緣。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蘭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閒手敏工夫細。”說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細”製出來的。這裡的“工夫”顯而易見是力氣、時間之意,後來逐漸引申為花費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劉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縣為令三年,他在《片刻餘閒集》中寫到:“武夷茶高下共分兩種:……巖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樅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次則工夫花茶,次則花香……”說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稱,且為較珍貴之茶。

3、被稱為當代茶聖的吳覺農先生主編的《中國地方誌茶葉資料選輯》載:武夷巖茶與紅茶都有稱為工夫茶的品種。之後,巖茶就沒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則全指紅茶。如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紅茶篇》中,將紅茶分為正山小種、小種紅茶、紅碎茶三大類,且按地域分為:閩紅工夫、祁門工夫、休寧工夫、川紅工夫、滇紅工夫等等。

4、肖一山主編《清代通史》卷中載:葡荷兩國,與我國通商較早。明末崇禎十三年(1640年),紅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種茶、白毫等),始由荷蘭轉至英國。這裡工夫茶就是紅茶的一種,也說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則是指泡茶之法

1、清人俞蛟所編著的《潮嘉風月記》開篇寫道:“功夫茶,烹治之法”,寫的主要是飲茶時的爐、壺、杯等,後半篇則是泡法技巧。這說明“功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葉。是後人誤將“功”寫為“工”,還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將潮州語音“功”、“工”混為一談?不得而知。

2、“功”、“工”在廣東潮汕、福建閩南的方言中音與義是有區別的。茶聖吳覺農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剛”,“功”音“攻”。閩南話中的“工”、“功”的音與潮州相同。義也不一樣:“工”即力氣、時間,“功”為武功、本領、火功。這就說明在茶葉範疇“工夫”與“功夫”是兩個含義。如今盛行的閩式、粵式、臺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沖泡技法。只要到閩、粵訪談,並用閩南話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與“功夫”,不但能明瞭其區別,且能搞清其由來,因為歷史上此地區均系“功夫茶”品飲法的時興地。

三、“功夫茶”起源於武夷山

明末清初福建閩南的一些明代遺臣不服清廷統治,入武夷山為僧,種茶、製茶、品茶、銷茶。清代才子、浙江錢塘文人袁枚於雍正四年到武夷賞茶,記曰:“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無一兩……”此法與俞蛟所記相比,只是潮州之器具更為講究,程式更為繁複而已。俞蛟出生於乾隆十六年,明顯比袁枚遊武夷山遲了25年,其文章問世肯定更遲了,說明武夷茶品飲方法是“潮州功夫茶”之雛形。且武夷山由於是正山小種紅茶和烏龍茶的發源地,當時製茶者又多為閩南人,因此對“工夫茶”、“功夫茶”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前者為茶葉,後者為沖泡技巧。“功夫茶”的泡飲技藝經發展、完善,程式雖繁複,卻富涵文化,因而為飲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藝、閩式功夫茶茶藝等都是在此基礎上挖掘、深化而來的,已成了閩、粵的飲茶藝術。近幾年來功夫茶藝已向中國北方傳播,為北國飲者賞識。

標籤: 工夫茶 茶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nxnlq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