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風箏誤·和鷂》原文及鑑賞

《風箏誤·和鷂》原文及鑑賞

【一剪梅】(小旦上)最是春光易得消,才過元宵,又過花朝。(旦上)芳菲時至不相饒,才放山桃,又放庭蕉。

《風箏誤·和鷂》原文及鑑賞

(內扯風箏,落下介。小旦、旦驚介) 呀! 什麼東西,從天上掉下來!

【啄木兒】 (合) 如星隕,似雪飄,百尺遊絲旋又繞。(拾看介)卻原來是半空中線斷風箏,為甚的數行皁墨染雪濤?莫不是玉樓墜下修文的草,莫不是楚歌吹散軍人的藁,為甚的郢曲傳來萬丈高。

(共讀前詩介。小旦) 我兒,這是才人憂憤之詞,偶然題在風箏上的。你方才問我索題索韻,不如就將這拾得的風箏為題,和他一首,寫在後面與我看。(旦背手,閒步尋詩介)

【前腔】 睛斜盼,手背抄,繞徑尋詩蓮步小。只因這拾風箏題目偏新,好教我和陽春想路難超。龍蛇幾筆真連草,又不是鴛鴦兩字顛還倒。為甚的,把織錦回文和法教?

【三段子】 他情嬌態嬌,筆姿兒比容更嬌。識高智高,德性兒比才更高。老成不覺年輕小,端莊增卻容顏好。不枉了人喚千金,我掌擎珠寶。

【前腔】 母親,你年高識高,為甚的偶遺忘差池這遭?非是我撒痴撒嬌,做孩兒敢把慈親絮叨?一來呵荒疏恐被男兒笑,二來呵短長怕有旁人道,做不得個內外森嚴,不通飛鳥。

(小旦) 又不是淫詞邪句,外人見了也不妨。

【歸朝歡】 又非是,又非是,琴挑句挑,怕什麼旁人恥笑。(旦) 非真有,非真有,旁人見嘲,這都是孩兒逆料。(合) 徵鼙聒耳鄉音杳,瘡痍滿目親人少。不似我和你,母子相依伴寂寥。

《風箏誤》 恐怕是最能體現李漁戲劇創作主張的一部傳奇劇。此劇情節曲折,誤會叢生,關目設定精巧,賓白頗多趣味,曲詞在本色平易之中又見工麗典雅,評論者多視其為李漁傳奇的代表作。

劇作講述韓世勳與詹淑娟的婚戀故事。“囊飢學飽,體瘦才肥” 的書生韓世勳父母早喪,被父執戚天袞收養,與公子戚施一同讀書。戚施不學無術,惟好行樂遊玩。正值春風和暢時節,戚施到郊外放風箏,不料風箏線斷而墜入詹家院內。風箏上有韓世勳的題詩一首,詹家三夫人柳氏之女淑娟拾得風箏後,和詩一首題於其上。戚施討回風箏後,韓世勳見和詩而怦然心動,知為才女所題,頓生愛慕之情。他另外製作一隻風箏,題詩一首,放飛後再落入詹家,卻被詹家二夫人梅氏之女愛娟拾得。愛娟相貌醜陋,卻一心要嫁才郎,暗約韓世勳夜間私會。韓世勳誤以為淑娟相招,喜不自勝前去赴約,卻受愛娟的醜俗之態驚嚇,倉皇而逃。後來韓世勳考中狀元,又率軍擊退了來犯之敵。戚天袞為功成名就的韓世勳做媒,聘詹淑娟為妻。韓世勳誤以為淑娟即所會的醜女,執意不從。戚天袞以養父之命與聖上旨意相逼,韓被迫從命。洞房花燭之夜,韓世勳不肯與淑娟同房,真相大白之後,二人才喜結伉儷。後來愛娟也被嫁給戚施,美醜各得其所,戲曲以大團圓結尾。

《和鷂》 即詹淑娟撿到風箏後以詩相和的一齣戲。我們在指摘李漁的戲劇難以擺脫惡俗趣味的同時,卻又不得不由衷地欽佩他卓越的才華。【一剪梅】 一支曲子,為淑娟母女登場時所唱。花朝即農曆二月十二 (或說為二月二或二月十五日),相傳為百花的生日。此時百花盛開,正是令人容易觸景生情的時節。“芳菲時至不相饒,才放山桃,又放庭蕉”,淑娟所詠歎的,也正是南宋詞人蔣捷《一剪梅》 (舟過吳江) 中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的意味。明湯顯祖《牡丹亭》傳奇中,杜麗娘所唱的 “良辰美景奈何天”,與此亦為同一聲口。正值青春芳齡的詹淑娟與杜麗娘一樣,在懷著水樣的春愁,期待著心中美好的愛情。以寫景來傳達人物內心世界的資訊,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所慣用的手法。李漁以此來巧妙含蓄地表現淑娟內心深處的漣漪,是非常合適的。作為知書達理的小姐,淑娟的身上充分體現著李漁所說的 “俊雅從容之度”。李漁認為無論刻畫人物的行動,還是描繪他們的語言神態,“但宜從腳色起見”,“只就本人生發”,要 “語求肖似”。他提出: “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務使心曲隱微,隨口唾出,說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 ( 《閒情偶寄》)。這在他的劇作中,是有著切實的體現的。

如此大好春光怎好虛度,柳氏在對淑娟施以詩教,她提議淑娟做詩一首。正在此時,戚施的風箏墜入院中,不由得驚了她們母女一跳。【啄木兒】 一支曲子,為淑娟母女撿起風箏時的一段唱。“數行皁墨染雪濤” 以下四句中,滿含著她們母女二人對韓世勳才華的欣賞。“郢曲” 典出宋玉《對楚王問》 中,此指 “陽春白雪”一般的詩篇。柳氏一下就認定了這是一首好詩,母女二人正愁沒有詩題,正好風箏為她們送來了作詩的題材。柳氏命淑娟依風箏上的詩韻,從尾韻和起,和到首韻為止,做一首迴文韻的詩。

【啄木兒】 第二支曲子,刻畫了淑娟做詩時專注的神態,並表現了她的端莊與矜持。她顧盼多姿的眼神不是正視前方,而是向一旁斜視著,帶著幾分靈氣,含著幾分聰慧。她揹著手,在小徑上邁著細碎的步子不停地徘徊,可見她正在用心思索。她揣摩母親的用心,費著一些兒思量。她不明白母親為什麼非要讓她來和這首詩。這風箏上只不過龍行蛇爬地寫了幾筆真草書,又不是一首情詩,何必用織錦回文的筆法來相和呢?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李漁在刻畫淑娟這一形象時,是按照最符合封建倫理的美的規律來進行的。淑娟在和詩時,保持著大家閨秀所應有的矜持,她不想白白地拋擲自己的詩才,浪費自己的情感。她並不知道,她的和詩,將要為她帶來甜蜜的愛情。

做完和詩題寫在風箏上後,愛娟派人邀請淑娟前去談談,淑娟便辭別母親去了。【三段子】 第一支曲子,為淑娟走後柳氏讚賞淑娟的容貌才華時的一段唱。她的模樣情態長得那麼嬌美,她的詩寫得更美。聰慧有見識還不算,品德又比才華更出眾。她舉止文雅,人雖然小,卻很有大家閨秀的老成持重; 儀態端莊,更為她的容顏增添了無限美感。難怪人們稱呼她為千金小姐,她可真是我的掌上明珠啊!

不多時,戚家的管家便尋風箏來了,戚、詹兩家素來交好,柳氏便把風箏交還了戚家。等到淑娟急急趕來時,風箏已被拿去了。淑娟認為閨中的筆跡,不應當輕易示人。柳氏慌忙讓家僮去追,戚家的人卻早已走遠了。【三段子】 第二支曲子,為淑娟埋怨母親時的一段唱。淑娟認為母親年高見識多,不應該忽略這樣的事情。她帶著怨氣責問母親之後,又委婉地向母親說明自己之所以產生怨氣的原因: 一方面是擔心自己的詩為男子所得後,引起他們的嘲笑;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怕旁人說長道短 (柳氏與梅氏素來就有矛盾)。紙裡包不得火,事情暴露了就不太好了。

柳氏聽了淑娟的表白之後,更多的是對淑娟進行安撫和寬慰。她認為自己的女兒並沒有寫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外人見了也沒什麼關係。【歸朝歡】 一支曲子,為母女聯唱。“琴挑句挑” 典出 《史記·司馬相如傳》 中,卓文君新寡,很愛慕司馬相如的才華,司馬相如也十分傾慕她的美貌。文君好音樂,司馬相如便以琴聲來挑逗她,二人終於私奔。這裡柳氏向女兒說明,她所做的並非輕浮的詩篇,是不怕外人見到的。並沒有旁人來恥笑你,只不過是你自己多心罷了。此時,淑娟的父親詹武承離家遠征,柳氏為了消除淑娟的不快,便把話題引到了淑娟的父親身上。

儘管此劇的關目設定過於追求巧合,不免墮入俗趣,但其整體的藝術成就,是不容置疑的。這齣戲是此劇中的重要場次,因風箏而引出的種種誤會,自此而生。戲劇刻畫淑娟母女二人的不同心態,都十分傳神,這與李漁戲曲語言的精妙是分不開的。此劇的唱詞平易曉暢,又不失筆墨趣味,深含言外之意。“能以淺處見其才”,“以其深而出之淺”,實為難得。署名樸齋主人的批評者在此出的眉批中贊曰“詞臻化境”,這並非虛譽。

標籤: 鑑賞 風箏 原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yp1w6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