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武夷茶生活

武夷茶生活

武夷茶生活

武夷茶是一種以巖骨山泉水為生長環境的茶葉,主要生產地在福建武夷山區域。武夷茶因為有獨特的茶葉品質和文化價值,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武夷茶生活,是指以武夷茶為主要飲品的生活方式。泡茶是最常見的飲茶方式,武夷茶有烏龍茶、水仙茶、肉桂香茶等多種品種,每種茶葉都有不同的沖泡方法和功效,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和需要來選擇。除了喝茶,還可以將武夷茶用於烹飪,製作成茶飯、茶蛋等美食。

武夷茶生活也包括了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武夷山區域擁有豐富的茶文化資源,如武夷茶文化博物館、武夷巖茶文化村等,可以瞭解茶葉的歷史、文化、製作過程等知識,還可以參加茶藝表演、茶文化講座等活動,感受傳統茶文化的魅力。

武夷茶生活不僅僅是一種茶葉飲品的享用,更是一種健康、文化、藝術的生活方式,讓人們更好地欣賞生活的美好。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武夷巖茶的一年四季是怎樣的,你瞭解多少?

所以我國盛產茶葉的福建省有一座鐘靈毓秀的武夷山,這山不高但是它鬱鬱蔥蔥。這山樹不高,但是這山的茶葉非常的清甜。不過她不像江南的茶葉,只在明前或者雨後,而是一年四季都有茶葉的開採。只是這一年四季像極了一個人的一生,茶葉的味道也各自不相同。除去春茶,它產的冬茶味道也非常的受歡迎,只不過夏季和秋季稍微一些次了一些。

一、武夷巖茶的春天

和大多數茶葉一樣,春天的茶葉總是氣質最好,也是最香甜的。這就是為什麼一年之計在於春了。在春天的武夷巖茶葉肉肥美,茶香濃郁,口感鮮爽。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在它開未開之間被採摘,經過了溫水的沖泡後其中的滋味才逐漸在舌尖上散開。所以說武夷山的春茶產量是最多的。

二、夏秋季節的武夷巖茶

夏天的太陽往往使人煩躁,同時也會使茶樹的營養得不到充分的吸收,所以說在夏天五一嚴查,往往只是生長迅速,但是並沒有是茶葉味道更加飽滿,所以說往往只是葉大枝粗,還帶有了一些苦澀。而武夷巖茶的秋季大約是8月到11月份,這個時候呢,它的味道就顯得很淡,並且香氣也欠佳,而且還會有一些枯黃,正如秋草枯黃一樣。

三、武夷巖茶之冬

令人感到十分欣喜的是,武夷巖茶在冬天採摘往往比它的春茶更加有營養,更加寶貴。正如梅花在冬天的香氣更加濃郁一樣,再經過了一個隆冬的積澱之後,武夷巖茶更加能夠豐富一個人的味蕾。不過在自然環境的冬天,也許是因為光照弱,然後土地氣溫比地面氣溫要高,所以能夠更加方便於營養的傳送。最後武夷巖茶就像一個人,經歷了少年時期的豐富,成年生活的心酸和老年深沉的智慧一樣,展現著它四季不同的風采。

試述武夷山茶文化的簡單介紹

武夷山有著獨特的茶 文化 ,那麼你們知道武夷山茶文化的基本資料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紹,一起來看看。

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紹

  文化是“指人類 社會實踐 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那麼,茶文化就是茶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

  但是,茶文化有“廣義”、“狹義”之說。我傾向“廣義” 觀點。因為不論那種說法,都離不開茶及其相關因素。如泡茶藝術中各種茶的泡法,就涉及到採摘、製作、品種等。所以武夷茶文化當是武夷茶的物質和精神的反映,它涵蓋著武夷茶的歷史、生長環境、栽種製作、品質特徵、品飲鑑賞、流通傳播,以及詩詞歌賦、 傳說 故事 、摩崖石刻、書畫楹聯、影視歌舞、風俗民情、軼聞舊事,等等。其中如茶園、茶樹、茶品、茶水、茶廠、裝置、工具、茶具等系物質的;著作、字畫、 文章 、石刻、劇本等系文化的;製作技藝、沖泡品評、茶藝歌舞、表演傳唱等當是非物質文化,後兩種都屬於精神範疇。

  武夷茶及茶文化在古今中外的大部茶書中,都有其綽約身姿,而今更是在電視中頻頻出鏡,不愧為武夷文化瑰寶。所以局題字中強調“要多宣傳武夷茶文化”。筆者在此作個簡要概述:武夷茶的歷史。武夷茶歷史悠久,在漢代就有傳說,唐代見諸文字記載,宋代處於興盛,明代改制成散茶,清代創制出烏龍茶、紅茶,時間武夷山成為全國茶葉科研中心,新中國的又一崛起。期間雖有興有衰,但總的趨勢是朝茶類增多、品質提高、文化提升的方向發展,已至形成當今的“武夷風雅茶韻”、“大紅袍紅天下”的新局面。

  武夷茶在各個朝代都有文人雅士作詩賦文讚賞評說;飲者、茶家煎煮、品飲、操技、演藝、傳播、營運,等等。如唐代孫樵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徐夤的《尚書惠蠟麵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蘇軾的《葉嘉傳》,元代暗都剌的《喊山臺記》,明代徐火勃的《武夷茶考》,清代王草堂的《茶說》,林馥泉的《武夷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等等。舉不勝舉,出處可查,佐證可靠。

  武夷巖茶品質優異的原因。古今專家分析認為,主要有三點:優異的自然環境,傳到的製作工藝,選用優良的品種。

  武夷山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巖茶的優異品質。這裡講的以黃崗山等群峰為屏幛而形成的“小天地”,含溫度、雨量、溼度、霜期、雲霧、日照、風速、雲層等,上蒼造就的奇峰曲水、高山深壑,沉積風化爛石,以及良好的森林植被,等等。這就是人力無法造就的“一方水土”。這些不但有具體的資料查閱,而且有科學道理探索。

  武夷巖茶獨到的製作工藝,使其優異內質得以外揚。武夷巖茶傳統制作工藝,費時之冗長,工序之繁複,技藝之高超是罕見的。所以它被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它具有傳承性。它是從團餅茶,晒青蒸青散茶,炒青綠茶發展而來的;它包含著豐富的 經驗 性。如“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叫青葉“死去活來”,手試溫度等等。它的原理被後來的製茶機器所應用;它具有高超的技藝性。如“開青”、“搖青”、“手炒”、“揚簸”、“分篩”等等。難度極大,有的人雖然肯於勤學苦練,但由於缺乏悟性,一輩子還是沒有學到這一手絕活。

  採用這種既促進發酵又要抑制發酵的循序漸進的 方法 製出的茶品,再加以炭焙,既具清香,又具甘醇,具有獨特的韻味。

  選用適宜的品種,才能充分汲收武夷山的靈氣。武夷山原生性的茶種名曰“菜茶”。由於過去採用茶籽繁育,產生了不少變異,派生出繁多的名叢、單叢。其樹形、葉形、葉色、枝幹、產品茶的滋味有所差別,被茶家、茶客、文人號以富有文彩的芳名,這是武夷茶的一大特色。

  關於巖茶的品飲方法。既要講究藝術形式,更要注重科學方法。如場所、茶具、選茶、水溫、茶量、泡時,以及品嚐功夫等。當要糾正“洗茶”之說,武夷巖茶高溫熱炒、炭火慢焙、乾燥存放,當是無菌之品。如要祛去火味、泡沫,促茶儘快出味,可迅 速倒掉第一道茶水,此當釋為“潤茶”。

  關於巖茶的保健功能。除了茶的普遍保健功能外,應從巖茶的產地環境、茶山管理、內含物種類和含量、製作工藝等方面進行講解巖茶特殊功能,不要過分誇大其效果。還要講清 飲茶 的禁忌。

  關於武夷茶的傳播。既有茶種之外傳,又有茶品及製作工藝的外傳。茶籽於清嘉慶年間(1810年)就傳到臺灣台北桀(魚+桀)魚坑(即今臺北瑞芳、石碇一帶);繼之又由印度茶葉委員會祕書戈登於1834年6月購運到印度阿薩姆 種植 ,並請去當地茶師製作。茶品先後傳到閩南、臺灣及國外。

  關於烏龍茶、紅茶發源於武夷山的考證,要多從製作工藝及茶類特徵上去解說。既要舉證史料,並要分析其起因的原由。

  武夷山茶文化的起源歷史

  5000多年前,華夏先祖的神農氏遍嘗百草,發現了可以用來解毒的茶,讓《神農百草》留下了這樣的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神農氏作為南方諸族的大首領,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也許,正是從這時起,茶傳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發現第一棵茶樹的地方,被稱為茶洞。相傳,這個雲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經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長生不老,正是因為喝了武夷山的茶。這個傳說,不僅讓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留下了“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詩句,也讓武夷山人對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層含義。

  “茶”上面是草字頭,中文寫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說茶道界都說祝您老喝茶得茶壽,茶壽就是一百零八歲。”

  事實上,直到唐代,茶才從最初的藥用完成到實用的轉變,成為被廣為接受的飲品出現在中國人的視野中。也正是這時,武夷茶開始大量種植。一個叫孫樵的唐朝進士在給友人的信札裡,曾經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武夷茶稱為晚甘侯。

  武夷山茶文化旅遊景點

  位於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不僅擁有自然景觀的特色,還有吸引人的人文景觀,集聚奇、古、美、秀等特色,在1999年的時候還被聯合國教科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後來名氣也是越來越大了。

  說起武夷山的茶,首先要說的就是名氣最大的大紅袍了,在這個具有茶樹品種王國稱呼的地方,大紅袍更是被譽為王中之王,大紅袍有四棵母樹,位於武夷山天心九龍窠的懸崖峭壁上,兩邊就是矗立著的巖壁,這裡日照時間不會特別長,有著適宜的溫度,並且一年四季都能得到滋潤的泉水,每年苔蘚、枯葉等腐爛後形成的有機物會成為他們的養料,為茶樹補充足夠的養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母樹茁壯成長,大紅袍的茶葉衝到九泡都不會讓原茶香味(桂花香)消失,所以大紅袍景區也成為人們爭相去旅遊的勝地,都希望親眼瞧瞧這幾棵茶樹的面容。

  不得不說的是大紅袍每年的產量是非常少的,所以現在您在市面上見到的大紅袍都是二代大紅袍,也就是通過嫁接生長而成的,等級也是分為很多個的。在武夷山風景區內也能看到很多除了大紅袍之外的茶樹,比如鐵羅漢、水金龜、半天鷂、白雞冠等。

  武夷茶博園

  在武夷山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很多茶館和茶店,所以茶業是武夷山人民除了旅遊業之外的另一個支柱產業,人們種茶、製茶、賣茶,所以茶早就成為平時生活中必須有的一部分,武夷山也特別重視武夷山茶文化的傳播,所以斥資近兩億建造了一座茶博園,不僅包括武夷山的茶文化歷史、傳說,還有武夷山茶的製作工藝。

  印象大紅袍

御駕紅袍罩,人間第一茶——武夷山茶遊記(一)

                  1‍ 緣·啟

                清香盈秀色,

                盛譽動京華。

                御駕紅袍罩,

                人間第一茶。

對武夷山的印象,源於大紅袍——這種產於福建武夷山的茶,馥郁蘭花的芳香且“巖韻”明顯、耐沖泡。

據說,明朝一舉人上京趕考路過一座大山時腹痛難忍,一位僧人取其所藏茶葉泡與他喝,病痛即止。

高中狀元后,此人前來致謝和尚並將大紅袍脫下繞茶葉來源的茶叢三圈,並將其披在茶樹上,用錫罐裝取其葉帶回京城。

後逢皇后重病,百醫無效,狀元便獻上帶回的茶葉,皇后飲後痊癒。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他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將紅袍在茶樹上以示隆恩,並派人監管此處茶園,採製茶葉悉數進貢。

從此,武夷巖茶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引用的貢茶,盛名自此遠播。史料記載可考的六棵母株就位於武夷山的九龍窠。在同行的茶友強烈建議下,剛告別廈門茶博會各類爭奇鬥豔的茶香、未曾休憩的我們,便匆匆開啟了這趟武夷之行。

可能對於喜愛大紅袍的茶友而言,那三顆六株屹立於岩石上,歷經歲月滄桑洗滌的大紅袍母株,就如同愛酒的我們,對於勃艮第羅曼尼·康帝葡萄園的頂禮膜拜吧!

其實,葡萄酒和茶葉,包括咖啡,都是有很多共通之處的——比如“風土”、又比如作為飲品之外的文化屬性、亦或是以這些作為媒介,認識並結緣的那些同好之人。

各行各業都有所謂的“觸類旁通”,包括這次茶展上、以及這次的武夷山之旅,都讓我以參展旁觀者的身份,學到了很多作為葡萄酒參展商所接觸不到的東西。

萬物皆學問,在這次茶文化之旅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2 宿·景

美好的理想總會被瑣碎的現實打敗。為了提前趕到武夷山,臨時把動車票從武夷山北改成了武夷山東,下車之後的滿目瘡痍有些超出想象。

不打表的計程車司機像惡狼一樣盯著從火車站出來的我們,嘀嘀打車軟體又一直顯示“附近無可用車輛”......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還是武夷山北高鐵站更為乾淨安全。幸好是下午,如果是漆黑的夜裡——急速飛奔、在崎嶇山路上表演漂移的大巴帶來的絕對是驚魂體驗!

行駛到了看起來像是城鎮的地方,這顆懸著的心才稍微放了下來。入住的民宿也是友人訂的,我好像永遠是“坐享其成”的那個。

其實也不盡然,只不過我比較隨性,覺得旅行是要為作為主人的本我服務的——並不是為了拍幾張照片、發個朋友圈——向別人證明自己曾經去過那些地方;也沒必要列出詳細的清單,一定要把著名的景點一一走過才不虛此行。

記得和薇薇在西班牙巴薩羅納玩的時候,原本是要拜訪高迪的三大建築,可逛著逛著,就偏離了初衷...但也收穫了晒著太陽、在郵輪上漫無目地飄著的一個溫暖午後,以及轉角處偶遇米拉之家的小驚喜......

並不是在找藉口,而是那些不期而遇的美麗真得會給生活帶來閃閃發光的幸福感!

采薇人文美宿——原本以為是在依山伴水間的一處民宿,實際上卻是一家大隱隱於市的客棧,計程車穿過一條茶室林立的主街後,停在了背靠茶田的街底巷口。

開啟車門,濃郁的桂花香,讓沿途的擔心和疲憊瞬間迴歸燦爛。十一回家給姥姥過八十大壽時,家屬院裡也滿是桂樹,只不過因為南北方天氣差異,家裡的桂樹是淡雅的清香,需要使勁用鼻去聞。

而民宿門前——或者是說瀰漫在整個南寧街頭巷尾的桂香,卻是濃烈奔放、像極了這裡的人——毫無保留又迫切地想要將熱情和善意傳遞給來到這裡的每位遊人!

這家民宿在這條街,應該是個頗為特殊的存在——籬笆院圍成的小院落,石頭堆砌的小道,廳堂和房間裡的原生木製結構,有種極簡美學的味道。

最喜的還是那些細微之處的“小雅”——木門把上的銅環、燈開關的銅件兒、床頭木架上散開擺放的石頭還有形狀各異的器皿。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倆長得好看,好心的前臺帥哥給我們免費升艙到三樓,據說這裡景緻更佳~

坐在靠窗的竹製茶几上,眺望街對面梯形排列的茶田、還有更遠處的遠山青黛。泡上一壺茶,被淡淡的茶香輕輕包裹,思緒就這麼慢慢平靜下來。

入夜時分,天空變成了一種靛青色的藍,我們開始了覓食之旅。穿過被朋友戲稱為“茶城”的街(其實除了茶葉,還有沉香、木雕、器皿等),遇到了夜晚的南平~

這時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原本的靛青像是被濃墨逐漸環抱雋染,呈現出很多種層次,在燈光的映襯下,變得極為豐富。這種乾淨、清澈的美麗夜景,也許只能在空氣極其乾淨的這裡才能看得到吧。

不知怎麼的,又想到了北京冬天那劈頭蓋臉、包裹著的、令人窒息的霧霾和那種不明覺厲的味道。於是乎,趕緊大大地深吸了幾口氣,沉浸在有些蜜味兒的芬芳裡……

                3 食 · 飲

不知道是底料食材的原因,還是店家耐得住性子熬製湯底——隨便一家小吃都能讓人體驗到滿滿的幸福感!

這種起源於鉛山縣的紫溪粉,無論是湯的、還是炒制的,都十分入味,不是那種調料堆砌的味道,而是食物本身的香!再搭配本地冰涼可口的啤酒,滿足感爆表~~

當地人推薦的,吃過後幸福得眼睛裡會冒星星的店面

酒足飯飽後,慕名來到駿德茶業的旗艦店。因為給東方航空雜誌匠人欄目供稿,在日常生活中總會留心一些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

友人告訴我,有機會一定要採訪樑駿德老先生,作為金駿眉的首泡製作者,可以說這十幾年中國茶葉市場上的紅茶熱現象和他脫不了關係。茶葉小白的我,也像對待其他領域一樣,從最基本的知識開始接觸瞭解茶葉。

接待的小姑娘一身素雅茶服,圓圓的臉盤配上一雙烏黑的大眼睛,有種很安靜的氣場,真正從事茶文化的人,特別是品鑑師,可能都是得自帶些禪意的。

比較而言,和那些在大賣場裡遇到的,端著一個托盤擺滿盛著茶湯的小紙杯、畫著濃妝、熱情地攔著來往路人品嚐茶葉的銷售員,的確是有所差異——迫於生計的刻意熱情和源於內心喜愛的自發行徑,沒有對錯,只是所處的位置和選擇。

在這裡嚐到的第一杯茶,是正山小種,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武夷山當地茶農於明朝中後期機緣下創制。

因為是以星村為集散地,所以又稱星村小種。深琥珀色茶湯、灰黑色的茶葉、較濃郁的木香,據說是因為茶葉是用松針或者鬆柴熏製。

正山發小種的源地是武夷山桐木關,上世紀八十年代,正山小每公斤售價不足20元,最低谷時,倉庫積壓上百萬茶葉無人問津。2005年,正是這位樑駿德先生在傳統工藝基礎上研發出的金俊眉,帶動了整個紅茶產業的發展和復興。

作為武夷山八大雄關之一的桐木關,是處山脈斷裂埡口,海拔1100米,古代為重要的軍事基地,曾築垣而駐戍卒,以堅防守。不知道怎麼就想到了穆桂英掛帥裡的“穆柯寨”^_^

可惜的是因為這裡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是那麼容易進得去,也就錯過了一睹芳容的機會。希望明年四月份的採茶季可以到那裡一探究竟!

這個時節的茶園一片寂靜,葉片也在沐浴天地靈秀中努力地吸收著仙氣。到了明年四月的採茶季,有了來來往往採茶人的身影,會更平添一份生動的人間煙火吧!

——給未來留點盼頭,也不失為安慰當下遺憾的一劑良方...

這張圖當然來自於網路,因為我沒有去...

品鑑其間,不經意抬頭看到右上方電視裡迴圈播放的樑先生的視訊,兩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一是在鐵鍋裡徒手翻炒茶葉,頗有些武林豪俠”鐵砂掌“的氣勢!還有就是樑先生在薰茶過程中頻頻摘下眼鏡揉眼睛的情景。

茶藝師解釋說,那個過程叫做“萎凋”——在烘房的青樓上用松枝烘烤青葉使之受熱軟化,這個過程要緊閉門窗以免熱氣散失,在室溫30度的情況下,每隔20分鐘左右翻拌一次,過程對眼睛傷害很大,很多茶師的視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其中就包括樑老先生。

現在從事這個技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讓我想到幾個月前去紹興學習黃酒時老師提到的,手工黃酒師傅的人數也在驟降,如何守護好這些傳統的、民族的東西,也應該是我們這一代任重道遠的事情。

第二杯茶,樑先生製作的高山老樅樣品,一小罐價格不低於6000。這裡的 “老樅“,通俗點解釋就是指那些樹齡老的茶樹,一般指生長50年以上,樹幹上長了很多青苔。一般不施肥,無修剪,自然生長且產量比較低。

像極了葡萄酒裡的Vieille Vigne (老藤),儘管從口感上來說,“老”的並不一定就是更好的,還要結合品種自身的屬性特色,但這種時間賦予的歲月的韻味,確是讓很多茶友/酒友趨之若鶩的。

其中就包括清代儒學家、老茶友樑章鉅,他對“樅味”情有獨鍾,在其《品茶》中如是說:“ 樅味之味,須靜心體悟之,微乎微乎!”

想起京城萬鬆老人塔下的正陽書局,門口書架上閒散地擺著些老書,各種型別的都有,上次淘了幾本民間章回體小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淘寶!

對我來說,“樅味”可能是比起正山小種更為濃烈一些的烘烤、木質的味道,多了些比如粽葉、青苔之類的原始森林氣息。開始略澀,幾泡之後會出現一些甘甜的回甘。

儘管價格不菲,但我還是更為偏愛第一款正山小種,其實無論哪種飲品,價格高低都不應該成為選擇的第一要素。喜不喜歡、喝起來舒適與否,才是最緊要的!

未完待續…

介紹武夷茶文化的歷史

  武夷山是中國著名的茶鄉,武夷茶在元代就曾作為貢品進獻朝廷。武夷山“大紅袍”製作技藝又被列入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目前國內茶葉類惟一獲此殊榮者。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介紹武夷茶文化的歷史,一起來看看。

  介紹武夷茶文化的歷史

  “我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但多非史實。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經》雲:神農《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謂“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為飲茶(即茗)始於春秋時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齊晏嬰所作,根本難以成立。且萬蔚亭輯《困學紀聞集證》卷八下雲:“(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覽》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載入茗事中……”雖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飲之茗。故茗飲之事不見於經。世又以詩之“誰為茶苦”,為飲茶之證,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張冠李戴。似此春秋戰國恐無飲茶之風,故《周禮·天官·家宰第一》言漿人供王之六飲,一曰水,二日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醫,六曰酉。尚未見飲茶。......自漢以後,飲茶之記載,時有所聞,三國時吳孫皓每飲群臣酒,率以七升為限,韋曜不過兩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三國志·吳志·韋曜傳》),以時茶茗,恐已為招待賓客之用,不然,宴會中,何以有茶? 晉張華嘗謂“飲真茶,令人少眠”(張華《博物志》),是晉亦有飲茶之風,所以茶茗之起,由來已久,宋裴漢《茶述》謂:“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宋朝)。”固誤。《洛陽伽藍記》謂飲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尤誤。所謂飲茶之風,開始於漢魏則可,盛行於漢魏則不可,因南北朝時,此風尚未普遍,何論於漢魏,關此《茶史雜錄》引逸事兩則如下:

  齊王蕭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漿,常飯鮮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蕭一飲一斗,號為漏卮,後與高祖會食羊肉酪粥,高祖怪問之,對日,羊是陸畜之宗,魚是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唯茗不中,與酪作奴,高祖大笑,因號茗飲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獻謂蕭曰:“……卿明日顧我為卿設荼莒之餐(即魚)亦有酪奴。”

  蕭正德歸降時,元義欲為設茗,先問卿於水厄多少,正德不曉其意,答日:下官生於水鄉,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坐客大笑。

  由前之說,北朝後魏京師士子,見齊王蕭飲茶,引為怪異,號為漏卮;由後之說,尤養特欲為蕭正德備茶,則一為少見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證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鮮卑族用物,此時飲茶,恐限於某地,行於某階級,實非普及民眾,故只能謂為飲茶之開始時期。而飲茶風氣之興,始於唐代。唐代民眾喝茶成癖。東坡詩云:“周詩記苦荼,茗飲出這世。”乃以今之茶為荼。自唐以來,茶以清頭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飲數碗,確成風矣。(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彩紛呈,對同一事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記載。

  武夷茶文化的茶藝程式

  焚香靜氣葉嘉酬賓

  活煮山泉孟臣沐霖

  烏龍入宮懸壺高衝

  春風拂面重洗仙顏

  若琛出浴遊山玩水

  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三龍護鼎鑑賞三色

  喜聞幽香領略巖韻

  游龍戲水盡杯謝茶。

 

武夷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武夷茶 文化 歷史悠久、底蘊厚重,它的發展與武夷山的儒、釋、道三教文化有著不解的生命情緣。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武夷茶文化的發展歷史,一起來看看。

武夷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武夷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它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氣度,同時接納了儒、釋、道三大教派,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並蒂的獨特文化構築,展示了武夷山巨大的相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內蘊。武夷茶文化的產生、發展和繁榮,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贏得了全面的舒展。三教 飲茶 論道,感悟人生,共贊武夷茶,把各自的教派宗旨融進茶道的精神,為武夷茶文化的發展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清泉,也打開了一扇精神世界的視窗。

  武夷山的儒教理學鼎盛於南宋,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當推朱熹,儒家們倡導的人生處世原則就是“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從某種意義上說,朱子理學這一思想體系正是源於武夷茶道的真傳。因為,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講學、著書、立說達半個世紀之久。他吸納了武夷茶道所倡導的修身養性的生命理念,與理學思想形成了精神層面的高度融合與統一。無論是朱熹親手植茶的生動 故事 ,還是朱熹吟詠武夷茶的眾多詩文,抑或是朱熹品茗論道的靈感火花及茶事逸聞,均都透出了濃濃的文化色澤,鋪展出武夷茶獨具的神奇魅力。

  朱熹的《詠武夷茶》:“武夷高處是蓬萊,採取靈芽於自栽。地僻芬菲鎮長在,谷寒蜂蝶未全來。紅裳似欲留人醉,錦幛何妨為客開。咀罷醒心何處所,近山重疊翠成堆”。這是一幅何等寧靜且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採茶景象!透過這和美閒淡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朱熹心靈深處的淡定從容,感悟到朱熹精神世界的情感意蘊。這就是朱熹與武夷茶的一種心靈默契和情感溝通。

  武夷禪茶也是武夷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唐代以來,武夷山的寺廟遍佈山中,清越的梵音禪語與“六六三三疑道語”遙相呼應。“千萬峰中梵室開”是武夷山籍的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詩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時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廟林立的景象。武夷僧人遠離塵世、歸隱山中,他們在這得天獨厚的環境中,伴著晨鐘暮鼓與繚繞的香火,把修身養性作為生命的最高境界來推崇。種茶、製茶和品茶已成為他們修行的一個重要載體,許許多多的頓悟都是在這茶事活動和品茗意蘊中獲取靈魂的啟迪。武夷山的名僧翁藻光對武夷茶也是情有獨鍾,曾寫下許多讚美和感悟武夷茶的著名詩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幾乎成了他人生的經 典故 事。他在荊棘荒蠻中坐禪靜悟“吃茶去”的佛理,最終獲取了“茶禪一味”的真諦。在武夷佛教的歷史上,幾乎沒有不與武夷茶結緣的寺廟,寺廟周遭的茶園幾乎與寺廟一樣悠久。這根源就在於武夷佛教所推崇的宗旨,與武夷茶的“蘊和寓靜”的稟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許多僧人就是通過品飲武夷茶,才悟出生命的真諦和世間永珍的玄機,最終修成正果,實現生命意蘊的飛躍。

  武夷山道教與武夷茶也有著割捨不斷的生命情緣。武夷山的道教可追溯到漢武帝封禪武夷君這一歷史時期,以“清心寡慾為修道之本,以為一念無生即自由,心頭無物即仙佛”為修身宗旨,推崇的是天人合 一、羽化成仙的生命理念。其所蘊含和營造的恬淡靜美的高遠意境,正好吻合了武夷道教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靜美的思想意念,那“心靜則神安,神安則百病不生”的修道意念,正是從品飲武夷茶的意境中派生而出的。

  武夷山道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白玉蟾。他在武夷山大王峰麓的止止庵修行多年,留下大量的詩文著作。其中不少是描寫讚美武夷茶的。他把對武夷茶的理解和感悟,深深地溶進了自己的血脈裡,便融會貫通地嫁接到道教的教義中去,形成了自己獨具的生命悟性。

  武夷山三大教派能夠友好相處、共求發展,形成三花並蒂的繁榮局面,其一要歸功於這座千古文化名山的博襟,其二要得益於武夷茶的連結。因為武夷茶“蘊和寓靜”的稟性,與三教文化所推崇的宗旨完全達成心靈的共鳴,三大教派正是通過品飲武夷茶,讓靈魂在博大的意境中得以清洗過濾,最終贏得生命的昇華。所以說正是三大教派的鼎力推崇和讚美,武夷茶的發展才有了文化的底蘊,才有了生命的光芒。

  佛教與武夷茶文化的關係

  茶與佛,因緣深長。茶最初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稱的武夷山,歷史悠久,儒釋道三教鼎盛,歷史文化沉積濃重。“天下名山僧佔遍,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廟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傳播茗飲習俗,都與茶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吳晉之際,佛教從中原傳入閩中,於是佛寺相繼興建。建州山水奇秀,巖壑幽勝,士人多創佛剎、落落相望”建州所領十一縣,到處有佛寺。此時,武夷山“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大凡是山巒起伏,翠峰疊嶂,佳木蔥蘢,雲海縹緲的名山,差不多名山古剎都產茶。史稱“茶興於唐,盛於宋朝”唐朝茶葉的興盛,是在佛教特別是禪宗發展的基礎上興盛起來的。唐代武德六年(618年)就有僧人在武夷山雲窩建立石堂寺。從伏虎巖入司馬泉,四周石壁凌霄,中夷廠地十畝,產茶精良,因得名“茶洞”。武夷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峰峰有寺,巖巖皆茶,建州是山皆有寺,是寺多產茶,無茶不成禪寺。

  “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鐘山川之靈稟”和“茶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佛教禪宗大興之後,它的教義與茶道精神相契合,又由於名茶多產自名山名水。自古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佛剎寺僧利用立足地的優越自然條件,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使佛門茶事大興。自唐朝以降,茶事一直成為佛教寺院中舉辦佛事的一個重要部分。僧人以茶貢佛祖(奠茶)、以茶敬施主(佛茶)以茶助禪(禪茶),以茶社交(茶宴),以及供僧眾日常飲用(普茶)。寺院內外也大量種茶、焙茶和研究種茶技術。古代許多名茶,如蒙頂石花茶、盧山雲霧茶、普陀白巖茶,峨嵋峨蕊茶、福州方山寺方山茶、建安能仁寺石巖白茶,都出於僧人手植。武夷造茶自古以“僧家所制者最為得法”。其茶質優佳,在全國同類茶品中,實屬上乘。

  唐代開元中(713-739年)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大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寂,又不夕食,唯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煎煮,以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元和年間(806-820年)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中的“碧水丹山”乃武夷專稱。“晚甘侯”即當時武夷山寺廟茶的雅號,通過地方官吏向朝廷官宦作“遣侍齋閣”之禮品,使寺廟茶走出深山寺廟到了皇宮官第。唐代建州佛寺確實很多,而且是佛教禪宗最發達的地方,素有“佛國僧多”之稱的建安北苑,南唐時便是佛教勝地,武夷寺廟茶是名冠天下的龍鳳茶的原料,多出自僧家,有詩云:“鳳團山上至,一飲可忘年”。

  五代閩國,福建“佛教獨盛於其時”。凡寺廟都有“奠茶”或“供佛茶”。《禪林象器箋》“凡禪林以奠茶、奠湯為恆例”。唐代僧人不僅以茶供佛,還以茶參禪,以茶釋經,以茶招待施主香客及以茶應酬文人,辦茶會,設茶宴,行茶禮,寫茶詩,甚至著茶書。提出佛理與茶德的主張,在寺廟中親身種茶,精心研究製茶技術,從而大大豐富了唐宋時代的武夷茶文化。

  扣冰古佛、釋名藻光。武夷山吳屯人。少年出家,夏則衣楮,冬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於荊棘荒蠻中坐禪靜悟“吃茶去”佛理,深得茶禪一味”的真諦。瑞巖禪寺廟前有聯文雲:“冰壺影,靜澄懷,剎那靈山映瑞巖”。他的行狀載入佛典《五燈會元》。後唐天成三年(928年)閩王延鈞聘至福州,“敬事以王師”。在為王者講經時,建議在武夷造茶為國用與助禪,由於“王者之師”的策動下,閩國朝廷於龍啟中(933年)建立北苑茶焙,發展了建州的茶葉生產。

  德宗興元元年(784年)福建長樂籍禪師百丈懷海,整頓和建立新的禪宗戒律,鼓勵僧徒坐禪飲茶。在《百丈清規》中提出:出家人在修道同時,必須參加農業生產,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並重”的作風。明確地把禪門飲茶的制度作了詳細規定,成為寺廟日常修行不可少的部分,進一步說明茶和佛教的密切關係。所以,在南方許多寺廟,特別是武夷山出現了廟廟種茶,無僧不茶的嗜茶風尚。唐代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雲“山僧後簷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爪。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寺廟的寺前廟後,院中牆外,往往都種之以茶、自種、自制、自飲。

  僧人為什麼選擇茶作為生活必備的飲料,並將之升為一種品行道德的部分。唐宋之際,建州茶葉處於發展時期,特別是寺廟中僧人,實行戒酒,提倡飲茶。僧人坐禪修行,息心靜坐,專注一境,從而開發智慧,體悟大道。僧侶認為“品茶如參禪”,將建州茶道轉化為禪道。茶聖陸羽《茶經》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佛教中普遍認為茶具有三德:一是坐神徹夜不眠,茶可提神益思;二是滿腹時能助消化,輕神氣;三是“不發”,即能抑制。所以飲茶是符合佛教的道德觀念,因此,茶自然受到佛教僧侶的青睞。

  佛教修行的內容,不外乎戒、定、慧三種。戒是修行首要律條,佛戒要求僧侶酒肉,予以戒除。要遵守不飲酒、非時不食(過午不食),戒葷吃素,以達到清與潔的本性。定與慧,簡單說來就是要僧人坐禪修行,息心靜坐、專注一境,從而開發智慧,體悟大道,以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的心態。坐禪是要做到“跏趺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更不能昏沉入夢或臨床睡眠,這樣長時間坐禪後,勢必產生疲勞、睏倦,此時需要清心提神。因此,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藥理功能以及本身所含的豐富營養物質,對於坐禪修行進入“靜定”,纚發精神,敏於悟道。同時,茶湯清淡潔淨,即不違反佛門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靜淡泊的人生態度,茶便成了佛教僧侶必需品,而又符合佛教教義,佛教精神與茶性本質的內在共鳴,是茶與佛結緣的必然,形成了“茶佛一味”或“茶禪一味”的基礎。

  武夷山佛教禪宗僧侶,對茶甚為講究。寺中置有專門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禮之處,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討論佛法義禮,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飲香茗的地方。在寺廟演說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設有鍾、鼓,常常鐘鼓長鳴。廟中一般有左鍾右鼓,如果增設“茶鼓”,應在西北角,一種用木頭雕成魚狀,體內鑿空,擊敲有聲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飲“普茶”之用。詩人林逋詩云:“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葉的一種信據。

  武夷禪寺儀規:殿主晨起必須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湯,僧侶每日早起盥洗之後,先飲茶再禮佛,然後坐香習禪。習禪分為六個階段,每一階段一支香畢開靜,僧人要飲茶以提神益思,寺廟監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藉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為寺院的定規。明代詩僧陸容詩云:“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裡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菸茶葷滿袈裟”。詩人把僧侶愛飲茶描寫得淋漓盡致。寺院儀規中還有“茶湯”一項。每當新任住持晉山升座時,有特定的點茶,點湯禮節。有的寺廟在佛的聖誕日盛典,專人以湯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飲,祈求消災延年。較大的寺院的茶湯開筵,俗稱茶會,也有謂之“茶宴”。這種茶湯會的舉辦,到後來範圍更廣泛,既有寺廟用以招待施主與香客,也有檀越信眾用來與眾僧結緣。正是這種情況,寺院在茶湯會中舉行茶禮、湯禮,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獻茶湯時,都要嗚“鍾茶鼓”集眾,以示佛法的莊嚴。寺廟多設在峻嶺之頂,沿山路設有茶亭供飲茶歇息。寺廟眾僧中有“種茶僧”、“製茶僧”,專司茶眾管理和製茶,廟內設有“茶頭,專門負責燒湯烹茶,門前配有“施茶僧”,為施主、香客、遊人惠施茶水等。

  由於茶被佛教界視為“神物”,飲茶之風傳遍大小寺廟,種茶、製茶成為僧侶一業。武夷山茶自問世以來,從藥用、禪飲、品茗:茶宴、鬥茶推向社會。佛教對促進茶業的發展,茶葉的傳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來茶與佛的因緣深長,就有“茶禪一味”與“茶佛一味”的說法。

  茶文化的飲用 方法

  新茶並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於新茶剛採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

  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症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武夷茶文化的特點

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在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聞見錄》載:"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伽,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又 唐詩人杜牧的:"今日鬢絲禪塌畔,茶煙輕揚落花風"生動描寫了老僧煮茶時閒靜雅緻的情景。

飲茶在大小寺廟的風行,僧人加強對茶葉採製的研究,於是出現歷代名山大川寺廟出名茶的現象。

如碧螺春,產自江蘇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製得。武夷巖茶,為武夷寺禪僧製作的最佳。君山銀針產於君山白鶴寺。

飲茶與佛教的結合,極大的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古載唐宋的古寺都設有"茶堂"、"茶寮",僧人們都在這裡討論佛理禪道,切磋經論,招待施主賓客,啜飲香茗。

寺院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佛家清規、飲茶讀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一體,"茶佛不分家"、"茶禪一體"、"茶禪一位"由此產生。

茶與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體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飲茶需心平氣靜,講究井然有序地啜飲,以求環境與心境的寧靜、清淨、安逸。

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湧現了許多茶葉著作。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專著共計100多種 。包括茶法 、 雜記 、茶譜 、茶錄 、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 、茶史 、茶記 、茶集 、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等。

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為唐代陸羽的《茶經》。陸羽,名疾,認真總、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 。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 》、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茶不但對經濟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漸形成了燦爛奪目的茶文化,成為社會精神文明的一顆明珠。

茶文化的出現,把人類的精神和智慧帶到了更高的境界。茶與文化關係至深,涉及面很廣,內容也很豐富。這裡既有精神文明的體現,又有意識形態的延伸。無疑,它有益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欣賞水平。

1、茶書

我國悠久的茶業歷史為人類創造了茶業科學技術,也為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方誌、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

2、茶刊

茶刊是指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成冊的連續性茶葉專業出版物。據不完全統計,經整頓後的我國茶葉期刊共有22種,其數量之多是其他產茶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3、茶與婚禮

茶與婚禮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吸收茶葉或茶葉文化作為禮儀的一部分。其實,茶葉文化的浸滲或吸收到婚禮之中,是與我國飲茶的約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禮儀相聯絡的。因為,婚禮不僅僅是向社會公佈或要求社會承認婚姻關係的一種形式,實際也是通過宴慶,為新郎、新娘舉行認親拜友的一次“招待會”。所以,結婚喜慶的一天,一般也是締姻兩家至親好友大聚會之日,客至獻茶,這樣,婚禮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茶葉結下不解之緣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茶與婚禮的聯絡,最早可上溯到我國開始盛行飲茶的時代。但是,這裡要說的還不是締婚過程中以茶待客,而是婚禮中直接用茶為儀的各種禮俗。

4、茶與祭祀

茶作為祭品始於何時,我們的先人似未作過專門研究。一般都認為茶葉的利用,是由藥用到飲用,由飲用再派生出一系列的茶葉文化現象的。這也即是說,只有在茶葉成為日常生活用品之後,才慢慢被用諸或吸收到我國禮制包括喪禮之中。我國隨葬用的明器,《釋名》稱“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終副”的物品。至於祭禮,如東漢阮珞七在哀詩中所吟:“嘉餚設不御,旨酒盈觴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歡吃的那些東西。在上引詩句中,可以約略看出,我國大致在東漢時,至少這時的北方,還沒有用茶來作祭禮。

5、茶與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紀由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的王子釋迦牟尼創立的。最初從西域傳入我國。但佛教在我國的正式流傳,還是東漢初年的事情。至魏晉特別是南北朝這一時期才有了較大發展。不過,佛教特別是寺院經濟有突出發展,還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時期。

6、茶與詩詞

我國既是“茶的祖國”,又是“詩的國家”,因此,茶很早就滲透進詩詞之中,從最早出現的茶詩(如左思《嬌女詩》到現在,歷時一千七百年,為數眾多的詩人、文學家已創作了不少的優美茶葉詩詞。

7、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和茶與詩詞的情況一樣,是由茶葉生產、飲用這一主體文化派生出來的一種茶葉文化現象。它們的出現,不只是在我國歌、舞發展的較遲階段上,也是我國茶葉生產和飲用形成為社會生產、生活的經常內容以後才見的事情。從現存的茶史資料來說,茶葉成為歌詠的內容,最早見於西晉的孫楚《出歌》,其稱“薑桂茶舛出巴蜀”,這裡所說的“茶舛”,就都是指茶。在我國古時,如《爾雅》所說:“聲比於琴瑟日歌”;《韓詩章句》稱:“有章曲日歌”,認為詩詞只要配以章曲,聲之如琴瑟,則其詩也亦歌了。宋時由茶葉詩詞而傳為茶歌的這種情況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採茶歌》的序文中稱:“先朝漕司封修睦,自號退士,曾作《御苑採茶歌》十首,傳在人口。蕃謹撫故事,亦賦十首獻漕使。”這裡所謂“傳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間。

8、茶與戲曲

我國是茶葉文化的肇創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的劇種——“採茶戲”的國家。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吉安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9、茶與美術

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是通過構圖、造型、施色等手段,來創造可視形象的一種藝術。所以,它的範圍或內容,除一般認為的繪畫、雕塑以外,甚至還包括建築在內。

10、茶與楹聯

茶聯,乃是我國楹聯寶庫中的一枝奪目鮮花。它字數多少不限,但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是詩詞形式的演變。在我國,凡是有“以茶聯誼”的場所,諸如茶館、茶樓、茶室、茶葉店、茶座的門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藝、茶禮表演的廳堂牆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內,常可見到懸掛有以茶事為內容的茶聯。使人見之,不但有古樸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正氣”、情操高尚之感,還可以給人帶來聯想,增加品茗情趣。

11、茶葉諺語

茶諺,是我國茶葉文化發展過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現象。所謂“諺語”,用許慎《說文解字》的話說,“諺:傳言也”;也即是指群眾中交口相傳的一種易講、易記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語。茶葉諺語,就其內容或性質來分,大致不外屬於茶葉飲用和茶葉生產兩類。換句話說,也就是茶諺主要來源於茶葉飲用和生產實踐,是一種關於茶葉飲用和生產經驗的概括或表述,並通過諺語的形式,採取口傳心記的辦法來儲存和流傳。所以,茶諺不只是我國茶學或茶葉文化的一宗寶貴遺產,從創作或文學的角度不看,它又是我國民間文學中的一枝娟秀的馨花。

-----------

茶作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 《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儘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淨;(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鬆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茶俗是民間風俗的一種,它是 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澱,也是人們心態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動為中心貫穿 於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在傳統的 基礎上不斷演變,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內容豐富,各呈風 採:①茶與婚禮:茶與婚禮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 作為禮儀的一部分。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為 見面,表示忠貞不移。

②茶與祭醃:我國以茶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時逐漸興起的。古代用茶作祭,一 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幹茶; 不放茶,久置茶壺、茶盅作象徵。 祭祀活動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說是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 的一種帶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實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現象。

③飲茶習俗: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眾多,其飲茶習俗 千姿百態,各呈風采。

“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它說明茶與水的關係至深,談茶就要論水。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 “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清代張大覆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說在茶與水的結合體中,水的作用往往會超過茶,這不僅因為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載體;而且飲茶時,茶中各種物質的體現,愉悅快感的產生,無窮意會的回味,都是通過水來實現的;還有茶的各種營養成分和藥理功能,最終也是通過水的沖泡,經眼看、鼻聞、口嘗的方式來達到的。如果水質欠佳,茶葉中的許多內含物質受到汙染,人們飲茶時既聞不到茶的清香,又嘗不到茶味的甘醇,還看不到茶湯的晶瑩,也就失去了飲茶帶來的好處,尤其是品茶給人帶來的物質、精神和文化享受。 近代,不少茶學工作者曾對宜茶水品作過分析測定和試驗比較。以浙江杭州為例,經理化檢測和開湯審評,結果表明: 以虎跑泉水和雲棲水最好,西湖水、錢塘江水次之;城市天落水和自來水再次之,城市井水最差.

西湖龍井茶

西湖龍井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產於浙江杭州市西湖“龍井”而得名。它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外。

西湖既是遊覽勝地,又是茶葉的主要產區。這裡產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已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峰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為“貢茶”。清乾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峰胡公廟品飲龍井茶,讚不絕口,並以“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製觀採茶作歌”為題吟頌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假售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漫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群山,其中又以獅峰、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裡峰巒起伏,溪流涓涓,林木蔥鬱,氣候怡人;四季分明、雨量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濛濛,漫山遍野雲霧繚繞,營造出茶樹生長髮育特別需要的“天時地利”。

西湖龍井茶的採摘和加工技藝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的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幹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故又稱“旗”。“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西湖龍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級不同,加工技術也不盡相同,產品各有特色。特級西湖龍井茶全是採取手工炒制。鮮嫩的條芽,在八十度的溫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炒茶每鍋一次只能炒二兩,一個熟練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幹茶。

西湖龍井茶的特點是:形狀扁平挺直,大小長短勻齊,象一片片蘭花瓣,色澤嫩綠或翠綠,鮮豔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有新鮮橄欖的回味。沖泡於玻璃杯中,茶葉嫩勻成朵,一旗一,交錯相映,茶湯清碧,悅目動人。

、=、

西湖龍井茶

所屬菜系:地方特產

菜餚口味:鹹味

涉及食材:丸子,鹽,……

產地:中國浙江杭州。

成因: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群山,其中又以獅峰、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裡峰巒起伏,溪流縱橫,林木蔥鬱,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而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濛濛,漫山遍野雲霧繚繞,構成了茶樹生長髮育特別需要的“小氣候”。

歷史:西湖產茶已有1200多年曆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峰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為“貢茶”。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峰胡公廟品飲龍井茶,讚不絕口。並“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製觀採茶作歌”。

品種:西湖龍井茶的的採摘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幹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故又稱“旗”。“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

特點:形狀扁平挺直,大小長短勻齊,像一片片蘭花瓣,色澤嫩綠或翠綠,鮮豔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有新鮮橄欖的回味。沖泡於玻璃杯中,茶葉嫩勻成朵,一旗一,交錯相映,茶湯清碧,悅目動人。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

工藝:西湖龍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級不同,加工技術也不盡相同,產品各有特色。特級西湖龍井茶全是採取手工炒制。鮮嫩的茶芽,在80度的溫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炒茶每鍋一次只能炒二兩,一個熟練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幹茶。

茶文化的電子書籍的下載

武夷巖茶一天喝多少合適

因人而異,取決於每個人喝武夷巖茶的習慣、年齡、健康狀況、生活環境、風俗等多種因素。一般健康的成年人,平時又有喝武夷巖茶的習慣,一日喝武夷巖茶16~25克之間,每泡8到10克,用蓋碗泡之,如果是和水仙類的柔順茶品就能多喝一些了,要是沖泡的是肉桂類的茶品,分二、三次沖泡較適宜,讓很多人喝了都出現茶醉現象。

居住在等高原地區的人,一日喝武夷巖茶20~30克也不多,對於體力勞動量大、體能消耗多、進食量也大的人,尤其在高溫環境,或接觸有毒物質較多的人,一日喝武夷巖茶30克左右也是適宜的。

吃油膩食物較多、菸酒量大的人,也可適當增加武夷山茶葉用量。孕婦和兒童喝武夷山茶葉的量應適當減少。

武夷巖茶常見知識問答「」(2)

武夷巖茶常見知識問答「推薦」

問:焙火輕的茶,是不是更容易引起口腔的苦澀?

  答:是的。相對而言焙火越重,茶多酚類物質的後氧化程度也越高,生物鹼的含量則越低,茶葉的苦澀味也就更輕。

  問:有機茶與普通茶來說,在口感上的重要區別在哪兒?

  答:有機茶與普通茶在口感上的區別非常細微。相同產地和相同等級的有機茶會比普通茶更醇厚、更甘甜、更耐泡、更耐存放些。

  問:值得珍藏的陳年巖茶,一般具備什麼樣的特徵?以什麼樣的口感為最佳?

  答:值得珍藏的陳年巖茶一般要具備較好的山場、到位的加工製作和足夠的幹度。口感上應該具備醇厚的滋味、較高的發酵程度和足透的火功。

  問:能帶來強感“巖骨”感覺的茶,是因為茶中的什麼物質引發的?

  答:能帶來強“巖骨”的茶,是因為茶葉中各種內含物質的含量高而比例協調。

  問:是不是同時喝了很多種的茶,更容易引起人的醉茶?

  答 :不是。茶醉是飲茶者對攝入過量的茶葉而引起的反映。是否醉茶主要與飲茶者的敏感度和飲用茶葉有效成份的總量有關。

  問:巖茶茶湯中的泡沫是什麼物質?如果喝下去有什麼問題嗎?

  答:巖茶茶湯中的泡沫物質和茶水的物質成分是一樣的,是可以飲用的。形成泡沫的原因主要是巖茶的外形和茶中含有的生物鹼遇沸水沖泡而形成。如果茶葉的表面 附有灰塵,在沖泡時則會附在泡沫上,所以沖泡出的泡沫一般是要刮除掉不宜飲用的。

  問:生普茶怎麼樣判別可以知道它加入綠茶了?

  答:一般來說,如果加了綠茶的話,茶水會顯得很柔順。喝起來也甜甜的,但缺少普洱的韻味和茶氣。另外,從茶底上比較容易看得出來,綠茶的茶底與普洱茶有較大的區別。

  問:新茶馬上就要上市了,我想問問,茶葉是不是越新鮮越好?

  答:所謂新茶,是指當年春季從茶樹上採摘的頭幾批鮮葉加工而成的茶葉。為求其鮮嫩,一些茶農在清明節前就開始採茶。這樣的茶被稱為明前茶;雨水節氣前 採的茶。被稱為雨前茶。有些消費者以品新茶為樂,爭相購買新茶。其實,“茶葉越新鮮越好”的觀點是一種誤解。並不是所有的茶葉都是越新鮮越好,即使是綠茶 也並非需要新鮮到現採現喝。對於過於新鮮的綠茶來說。含有對身體有不良影響的物質。如多酚類物質、醇類物質、醛類物質,還沒有被完全氧化,多喝較容易損傷 腸胃。所以。存放半個月後喝更好。

  問:最早的巖茶春茶可以在什麼時候開始採?這些茶的滋味會不會偏薄一些?

  答:巖茶最早的春茶主要看品種和氣候而定。最早的品種在4月上、中旬採製。滋味的厚薄和採製期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是和山場環境、栽培管理、氣候、茶青老嫩度等因素有直接的關係。

  問:品茶的最好時間究竟是什麼時候呢?早晨、中午、晚上?

  答:一般在午後較好。但還是依不同體質、年齡和個人生活習慣而決定。

  問:用隨手泡燒水,水會反覆煮開,這樣是否有利於泡茶?是不是講究煮開幾次就不用了?

  答:反覆煮開的水為老水。不利於泡茶。還會降低茶湯口感。最好別用反覆煮開的水泡茶。

  問:我們家先生喜歡一邊喝茶一邊吃茶食,但我又擔心有些食物不能和茶一起吃,請問有什麼講究嗎?

  答:用茶摻食做菜餚、茶食品供人食用在中國由來已久。茶食品種類繁多,製作技藝精湛,風味獨特,堪稱中國美食的一奇。茶葉入萊,除有營養、藥理作用 外,對菜的風味也具有獨特的作用。茶摻入食品的種類,自古至今都跟時代的民俗文化結合,且品類在不斷髮展擴大。因為茶裡面含有維生素、氨基酸等物質。所以 在喝茶的同時,蛋白類的食物,如牛肉、羊肉、海鮮等,一般不建議和茶一起飲用。另外對於綠茶來說。因茶性偏涼,若和水果等涼性食物一起食用。可能會對脾胃 產生傷害。

  問:特意長時間浸泡一道茶,是否可以通過它的苦澀度的大小來判斷它的品質好壞?

  答:可以。但浸泡時間也不能過長和隨意性,也要有一個習慣性的相對標準,才有一個相對的苦澀程度和化開時間來判斷茶葉品質的好壞。

  問:茶葉的纖維度能夠代表什麼嗎?

  答:茶葉的纖維度主要體現茶青的老嫩程度,但不能代表茶葉品質的高低。因為不同的茶類,對茶青老嫩度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問:煙燻味的正山小種是因為什麼樣的工藝引起的?

  答:正山小種的煙燻味主要來源與製作過程中的萎凋和烘焙工藝。萎凋和烘焙的熱源都是用松木燃燒產生的,所以茶葉帶有明顯的松煙香(類似桂圓乾的香味)。

  問:在相同存貯條件下,焙火重的茶是不是更耐儲存?輕焙火的茶是不是存放不到一年?

  答:是的。但輕焙火的茶也不是存放不到一年,如果茶葉的生長環境較好,加工適度到位(特別是指做青和烘乾),儲存條件很好的情況下,茶葉可以存放一年以上,甚至幾年不會返青。

  問:類似白雞冠這樣白化的茶葉,其內涵物質如茶多酚、咖啡鹼等會不會比其它茶葉更少一些?

  答:茶樹品種不同,其內含物各成份的含量和比例也會有差異。類似白雞冠這樣白化的茶樹品種,其茶葉中的茶色素類物質的含量和各成份的比例與其他品種的差異較大,特別是葉綠素的含量較少。但茶多酚類、生物鹼類等物質的含量不一定會比其它茶葉更少。

  問:茶葉浸泡到最後,越能出現一種清甜,是不是說明它更加天然?

  答:相對而言是這樣的。相同的茶樹品種,茶葉泡到最後還越能出現一種清甜,說明它的生長環境越生態,栽培管理和加工製作也更自然、更規範。

  問:(武夷山)野放的茶葉,未經任何人工管理,在幹茶外形與滋味上有什麼個性特徵嗎?

  答:有。但是特徵較弱,容易被其他特徵所掩蓋。品種、加工工藝等其他因素相對一致的情況下,野放的茶葉,幹茶色澤更淡更黃、外形更細緊,滋味欠濃但更耐泡。

  問:想煎煮武夷巖茶,有什麼樣的技巧(比如茶少水多等)可以讓它更好喝?

  答:煎煮飲茶法一般用於茶葉原料較老的茶類。若想煎煮武夷巖茶,可以降低茶水比(控制在1:200以上),不需煮太長時間(水煮開後即可),或用沖泡後的 茶葉再來煎煮(茶水比在1:100以上)會更好喝些。但武夷巖茶用煎煮飲茶法不如開水沖泡法的風味佳。

  問:在雨天採摘的茶會形成它什麼樣的滋味?

  答:雨天採製的茶葉,會明顯降低茶葉的色香味。

  對於烏龍茶來說,雨天採製的茶葉除了香氣明顯降低外,滋味會明顯淡薄,湯色深暗,水中香降低,常帶有不同程度的雜味,如酵味、悶渥味等。(釋超全的《武夷茶歌》中寫道“...若遭陰雨風南來,色香頓減淡無味...”)

  問:茶林間種的形式對於茶葉來說有什麼樣的好處?

  答:適度的茶林間種能改善茶園的環境,提高茶葉的品質。茶林間種可以降低光照強度,形成更多的慢射光,利於茶樹生長和提高品質;可以調劑茶園溫度,夏季降 低氣溫,冬季減輕凍害;可以改善生態,減少病蟲害等等。但是茶林間種林木不能過度,林木過多會使光照過弱,明顯減少茶葉產量,降低茶葉香氣。

  問:巖茶當中,名叢和奇種各指什麼?(沒有“奇叢”一說)

  答:武夷巖茶中的名叢是指從武夷菜茶有性群體中,單株選育的優良茶樹採製的茶葉;用武夷菜茶品種(有性群體)採製的茶葉則稱為奇種。

  問:有很多巖茶的茶芽拿來做紅茶,請問這些紅茶的品質特徵如何?

  答:武夷山是巖茶和紅茶的原產地和發源地。但是,武夷山的風景名勝區生產地巖茶品質最優,武夷山的自然保護區生產地紅茶品質最優,武夷山其他產區既可以生 產巖茶,也可以生產紅茶,只是品質略遜些。同樣的,風景名勝區生產的紅茶品質不如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生產的巖茶品質不如風景名勝區,所以這兩個區域生 產的茶類目前還是沒有改變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以外生產的紅茶,品質略低,主要是香味偏淡、微澀、欠耐泡。

  問:紅烏龍是一款什麼樣的茶,與烏龍茶相比,區別在哪?

  答:“紅烏龍”是民間的叫法,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不是一個正規的茶類。有些人用烏龍茶的茶樹品種用紅茶的工藝來製作,生產的茶葉稱為“紅烏龍”,與普通 紅茶對比,紅烏龍發酵更低,香氣更高,帶明顯的花果香。與烏龍茶對比,紅烏龍屬於紅茶類,茶類不同,品質特徵也就有巨大的差異。

  問:有機化肥和無機化肥會對茶樹產生什麼樣不同的影響?

  答:有機化肥是用普通的化肥(即無機化肥),新增有機物(如垃圾處理物、禽畜糞便、汙泥、植物廢料、草炭、風化煤、褐煤、腐殖酸等)配製而成。無機化肥的 肥效高,可以明顯快速的促進茶樹生長;但無機化肥肥效短,養分單一,不利於茶葉品質形成,長期使用會破壞土壤結構;有機化肥的肥效更低,但養分更全、肥效 更長,可以提高茶葉品質,改善土壤結構。

  問:怎麼把一款高階的鐵觀音茶,讓它泡出來每一道都基本一個味道,不會差別太大?

  答:要熟悉該茶品的特性,對於鐵觀音來說。第一泡出湯的時間特別關鍵,不能把它泡得太過。後面幾道時,泡茶時間依次遞加。每道泡茶間隔時間把握好,可以使茶水保持一個味道。

  問:鳳凰單樅適宜用什麼樣的溫度及哪一型別的水泡出其香氣?

  答:鳳凰單叢適宜用90℃~95℃的水沖泡。且需快進快出。用偏酸性的水容易泡出其自然香氣。

  問:茶壺中的茶垢真的對健康有害嗎?

  答:茶壺中的茶垢從理論上來說是有毒性的。因茶多酚會沉澱茶水中的重金屬而產生不溶於水的固體沉澱物。品飲烏龍茶關鍵是品賞其品質風格,用有茶垢的茶壺沖泡熟香烏龍茶,水軟香純,別有一番風味。喝茶是喝茶湯而不是食茶垢。科學辨證地認識某一事物才能客觀全面,而不能片面認識看待。茶垢有毒性。但不溶於水。所以對健康無害。

  問:新品種的茶樹有沒有是通過嫁接方法得到的?

  答:新品種的茶樹一般是通過在現有良種的有性雜交後代中或自然雜交的菜茶群體中進行篩選培育獲得的。篩選出的優良單株是用扦插等無性繁殖的方式進行培育推 廣的。無性繁殖一般是不會產生變異的。嫁接也是一種無性繁殖方式(一般用在果樹上), 是不能產生新品種的。

  問:巖茶存放在錫罐還是陶罐裡更好一些?

  答:巖茶存放在密封的錫罐中,更能延長茶葉的保質期。

  問:小種紅茶有哪些獨特的滋味,它和中葉種紅茶有什麼區別嗎?

  答:小種紅茶的茶多酚類物質含量比中葉種和大葉種紅的含量更低些,所以小種紅茶的刺激性更弱、滋味更醇。耐泡度和厚度則與生長環境更有關聯。

  問:巖茶餅經過一定時間的陳化,還會不會有後發酵的過程?

  答:巖茶餅經過一定時間的陳化後,還會有後發酵的過程,即繼續陳化。陳化就是一種後發酵,也是一種非酶促氧化。

  問:為什麼陳茶喝完後對腸胃有比較大的幫助?這主要是由哪類物質引起的?

  答: 主要是因為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經後發酵(非酶促氧化),轉化成茶黃素、茶紅素和茶褐素等茶色素物質。茶多酚類物質是茶葉保健功效的主要成分,但對胃的刺激 性較強。茶色素物質的功效和對人體的保健功能與茶多酚類物質基本相同,但對胃的刺激性非常小,而且消食功能更強。所以陳茶更有利於治療和保健腸胃。

  問:巖茶裡面有沒有紫芽茶,這類茶有單獨列一個品種嗎?

  答:巖茶的茶樹品種非常多,其中有一小部分屬於紫芽種(紫芽種製作成的巖茶可以稱為紫芽茶)。紫芽種是多個品種的統稱,不能單列或歸為一個品種。如:大紅袍、九龍袍、紫牡丹、狀元紅、紅海棠、紅孩兒、小紅梅等等。

  問:好的茶能不能做到飯後還有回甘?

  答:不能。飯後有回甘是一種抽象的形容,說明好茶有強烈而持久的回甘,韻味悠長,飯後在意識中還有品茶後的餘味。

  問:我很愛喝茶,但又聽說茶喝多了會讓牙齒變黃,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子?

  答:對於長期大量飲茶的人來說,確實會有些影響,但是,如果能保持早晚刷牙的習慣,影響是不大的,畢竟茶還是含氟的。我們也發現一些老茶人,一生喝茶到老,到現在還是一口潔白的好牙齒。

  問:我奶奶有胃潰瘍,不知道敢不敢給她喝些好茶?

  答:茶是一種胃酸分泌刺激劑,飲茶可能引起胃酸分泌量加大。增加對潰瘍面的刺激,常飲濃茶會促使病情惡化。但對輕微患者,可以在服藥2小時後飲些淡 茶。加糖紅茶、加奶紅茶有助於消炎和胃黏膜的保護。對潰瘍也有一定的作用。飲茶也可以阻斷體內的亞硝基化合物的合成,防止癌前突變。 ;

武夷山岩茶

巖茶是屬於烏龍茶,也是半發酵茶的一種,同時具有紅茶和綠茶的優點,因“巖巖有茶,非巖不茶”而得名。常見的品種有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瓜子金、金鑰匙、半天腰等,其中大紅袍是被人們譽為武夷山岩茶之王。

形成巖茶獨有風格及特徵多樣化的因素主要有三:

1、獨特的生態環境。

2、豐富的優良品種資源。

3、傳統的栽培製作工藝。

武夷山岩茶有哪些品種?

1、大紅袍

武夷山大紅袍是巖茶的當家茶品,而大紅袍亦有幾層含義,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比較多的便是商品大紅袍了。

A、九龍窠的6棵茶樹、3株(奇丹、雀舌、北斗)做成的母樹大紅袍,但現在不可能喝到了。

B、純種大紅袍(奇丹),全部來自九龍窠大紅袍母樹無性扦插繁殖的後代。

C、商品大紅袍,通過拼配製成的大紅袍茶。

2、肉桂

武夷山傳統茶葉品種。

肉桂除了具有巖茶的滋味外,更以其香氣辛銳持久的高香而備受人們的歡迎。

肉桂的辛銳桂皮香明顯,“霸氣”,優者帶乳香,香氣久泡猶存;入口醇厚而鮮爽,湯色澄黃清澈,葉底黃亮,條索緊結捲曲,色澤褐綠,油潤有光。

3、水仙

武夷山傳統茶葉品種。

武夷水仙栽培歷史數百年之久,原來自水吉,傳發現於祝仙洞下,故名為祝仙,因當地“祝”與“水”同音,後習慣稱為水仙至今。

武夷山由於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的武夷水仙品質更加優異,水仙的樹冠高大葉寬而厚、成茶外形肥壯緊結有寶光色,沖泡後香含蘭花,茶湯濃而醇,湯色深橙耐沖泡,葉底黃亮硃砂邊,為武夷巖茶傳統的珍品。

4、名叢

在武夷巖茶中,名叢指的是從那些自然品質優異,有一定的產地特性,具有獨特風格的茶樹中優育出來的茶樹。

品種是通過自然選擇或人工干預從各種茶樹中優選或嫁接培育而成,具有相同植物學特徵,無特定產地要求,抗逆性、品質及產量穩定可供大範圍種植的經濟價值高的茶樹。

用名叢製作的成品茶,具有典型巖茶特徵,為市場廣泛接受。

名叢代表有: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天妖等。

春茶正飄香,武夷山call你來採茶啦

“春日百花豔,茶香最風華”

每年從三月開始

一接收到春寄出的邀請

武夷山就開始精緻起來了

茶人們的狂歡舞會也就此拉開了簾幕

他們紛紛放下手頭的一切俗務

奔向茶山深處

化作了採茶人、造茶人

享受一場茶山裡的派對

所以,這個春天

我們不去九曲溪,不走玉女峰

我們也專門去尋那 一味茶香

在各座茶海中走一走

讓葉片在指尖翩躚

讓茶香在鼻尖流連

九龍窠

“天下第一” 的大紅袍母樹

就是生長在這個地方

雖然僅有幾株,但卻足夠珍貴

駐足在樹下抬頭仰望時

能夠感受到茶樹所帶來的百年 歷史 遺韻

甚至是山岩聳立的視覺衝擊之感

除了大紅袍母樹

這裡也都種了好些茶樹

一壟一壟的,交相輝映

揮灑出了滿滿的茶園風光

位置:大紅袍景區內

茶樹品種:大紅袍

燕子窠生態茶園

不曾何時, 燕子窠肉桂 聲名鵲起

受到眾多愛茶人們的青睞

就連燕子窠生態茶園也跟著火了

在那綿延的青山中,綠樹翠竹之下

就是一畦畦翠美茶田

佇立茶園間

綠波翻湧

流淌著稚嫩的茶樹清香

層層疊疊

勾勒著濃厚的武夷茶魂

隨後一抓空氣

就是春與茶的氣息

這個時節

恰好 油菜花也 開得正豔

更是吸引了許多小年輕慕名而去

成為了武夷山另一網紅打卡點

位置:九曲溪以北,三仰峰以西

茶樹品種:肉桂,水仙

慧苑坑

武夷山岩茶產區中核心地帶

不僅名列武夷山岩茶三坑兩澗之一

更是三坑兩澗中區域最大的

連綿的山谷溝壑

將慧苑坑切割成一個個的

特色小環境、小氣候

讓茶樹芽葉能夠得到很好的恢復性生長

所以生長著各式獨特品質的名叢

繼而成為了武夷巖茶的重要產區之一

而且在這裡

摘難度和製作難度

都比一般環境更具挑戰係數

山場味奇妙又有趣

很值得體驗一次

位置:玉柱峰北麓,慧苑寺所在處

茶樹品種:鐵羅漢

牛欄坑

在章堂澗與九龍窠之間

狹窄的山谷中

有一條溪澗常年不斷地流淌著

這條溪谷就是牛欄坑

這也是武夷山風景區三條重要溝谷之一

因為獨特的自然環境

為茶樹生長提供良好環境

茶品巖韻明顯

特別是 肉桂

屬武夷巖茶肉桂中的王者

有著非常獨特的溫柔氣

也是武夷山其他地方肉桂無法比擬和模仿的

在澗谷南側

還有 “虎”、“壽” 等摩崖石刻

另有方誌敏領導的紅十軍第二次入閩時

題刻的 “紅軍經過此山” 等

與茶園融為一體,別有一番景象

位置:天心寺東北邊,北斗峰與曼陀峰的南麓

茶樹品種:肉桂、水金龜

大坑口

在通往天心永樂禪寺的路

有一條狹長的巖谷

兩面的陡壁,爬滿野草和青苔

還有 一條幽澗緩緩地流淌

這便是“大坑口”的所在

別以為這只是平平無奇的一條路

其實正是因為這般地理環境

才讓生長在兩側的茶園

吸納天地之精華

所產出的茶葉

更是香氣幽長

滋味醇厚,韻味十足

位置:天心寺的東南邊

茶樹品種:水仙、肉桂、名叢

流香澗

流香澗,原名 “倒水坑”

因為武夷山風景區內的溪泉澗水

均由西往東流

奔向峽口,匯於崇陽溪

唯獨流香澗

自三仰峰北谷發源

流勢趨向西北,倒流回山

在倒水坑的兩旁壁立蒼石丹崖

青藤垂蔓,野草叢生

其間卻又夾雜著一叢叢山惠、石蒲、蘭花

一路走去

淙淙的流水聲與飛花相隨不捨

一縷縷淡淡的幽香撲鼻而來

明朝詩人徐火通遊歷此地,不忍離去

遂將澗改名為“流香澗”

隨著山澗往北一折

就是 清涼峽

抬頭仰望

犬牙交錯的崖石,岌岌欲墜

當中只留下一線空隙

到正午時才會透進一縷陽光

而流掛在石壁上的一道道水痕

又會化成一滴滴巖溜,落入澗中

如此優越的自然環境

讓生長在這裡的茶樹

不僅有 “巖骨花香”

更有流香之韻

令飲者過齒難忘

位置:玉柱峰與飛來峰的西麓,毗鄰慧苑坑

茶樹品種:水仙

悟源澗

悟源澗,是武夷山三坑兩澗的其中一澗

為流經馬頭巖麓的一條澗水

其水流淙淙,靜謐安祥

有助人悟道思源,故名

因在石徑的兩旁

峭峰林立,深壑陡崖,

使得谷內迷霧沛雨

夏日陰涼而冬少寒風

再加上那汪清澈甘甜的山泉

才養育出了聞名天下的名茶

於澗旁石壁上

還有勒此三字澗名

以及乾隆年間江西茶商捐資修建石徑的題刻

位置:武夷山風景區內馬頭巖南麓

茶樹品種:水仙

竹窠

竹窠是一個天然的山間谷地

比起三坑兩澗那些狹長的山澗

竹窠的地勢更加低窪

被笑稱為三坑兩澗的“盲腸”

不過,正也是因為低窪的地勢

才凝聚了許多的自然肥料和水分

剛好 水仙 最愛這種生活環境

以致於其滋味在武夷山獨領

位置:流香澗西側

茶樹品種:水仙

虎嘯巖

虎嘯巖蟠踞在九溪曲南一線天北面

怪石崔嵬,流水迂迴

產自虎嘯巖的肉桂

被人們簡稱為 “虎肉”

光是聽名字就覺得霸氣無比了

其初入口時會覺略帶苦澀甚至辛辣

但很快回甘,且留韻長久,回味無窮

此外,在這裡還有 “虎溪靈洞”

四個大字高勒巖壁

更有“極目皆圖畫”的美稱

是一個獨具泉石天趣的佳境

位置:二曲溪南

茶樹品種:肉桂

馬頭巖

馬頭巖是五石駢列

勢如五匹駿馬競相騰驤

俗稱馬頭巖,雅稱五馬奔槽

在馬頭巖的岩石下方

坐落著一座白牆黛瓦間的古老建築

周圍圍繞著成片的茶樹

置身其中,頗有世外桃源之境

這裡多種肉桂

茶以 “香高” 聞名

不僅是名叢 “竹葉青” 的原產地

還成為了 武夷山核心區三個標誌性肉桂產地之一

並且種植氛圍較大

其下又分出一些小區域山場

比如 三花峰、桃樹窠和雲峰 ……

位置:大紅袍南面

茶樹品種:肉桂

鬼洞

鬼洞並非洞也

實為一條細窄的峽谷

兩邊巖壁聳立

遍佈了青苔和蕨類植物

也孕育了許多武夷山的名叢

甚至可以說,目光所及皆是茶樹

微風吹來,各種茶香撲鼻而來

位置:天心寺與慧苑寺之間

茶樹品種:水仙、鐵羅漢、水金龜

馬枕峰

這是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

形絕似駿馬,穿雲矗漢

也好似風景區內的一個駿馬形的巨枕

故稱為馬枕峰

這裡還是肉桂的原產地

茶樹多生長在半山腰

做出來的茶香氣奇特高銳

滋味濃郁富有層次

有人也稱此 “馬肉”

且一點都不遜色於馬頭巖的“馬肉”

位置:獅子峰的西南邊

茶樹品種:肉桂

吳三地

吳三地是武夷山的一個自然村

平均海拔800多米

最高海拔有1300多米

村內不僅擁有著遠近聞名的

二千多棵百年 老樅水仙

還有 奇蘭、丹桂 這些高香品種

滋味更是醇厚馥郁

被當地人稱之為 “高山岩茶”

除了茶之外

這裡的原始植也被保持完好

山頂上植被豐富,山腳下溪流多

山腰上植被眾多,竹林茂密

“上有戴,下有帶,中間有腰帶”

無疑就是茶園的最佳環境

位置:武夷山景區的西北邊高山地區

茶樹品種:水仙、奇蘭、丹桂

佛國巖

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巖之一

其巖體方正,人們置身其中

儼如遊走於佛國之中

膜拜於妙相莊嚴、端莊肅穆的眾佛之下

巖頂、巖麓闢有茶園

四周樹木蔥蘢,綠遍村莊

在巖下也有一座佛國寺

寺額尚存,建築完好

現為民居及製茶作坊

每到春夏兩季之時

茶葉飄香,令人心曠神怡

位置:佛應巖北約1公里、龍峰東側

茶樹品種:肉桂

武夷茶膳

以茶聞名的武夷山

自然也有著各種茶膳

愛茶之人又怎能錯過呢?

茶宴

武夷茶宴,就地取材

在不斷 探索 與實踐中

才薈萃而成宴席之一款

其以武夷巖茶為配料主體

或利用 茶汁 ,或利用 青葉

或以茶為 主料 ,或為 配料

蒸熘爆炒燜燉 都能派上用場

每道菜出鍋後

都或飄或藏著巖茶獨特的清香與韻味

味清不膩,食之齒頰留香

武夷茶麵

取茶青汁和麵擀制

讓其充滿了大自然的色彩和茶的香氣

出鍋後再加入當地豬油、香蔥拌勻

簡單清爽,茶香撲鼻

入口柔韌綿軟,令人回味無窮

山妖茶香菇

“山妖”即 半天妖

是武夷傳統 五大珍貴名樅之一

擁有著獨特的濃香

將茶樹菇與半天妖茶葉進行煸炒

外焦裡嫩又帶著絲絲縷縷的茶香氣

咬下一口味濃厚回甘

簡直就是下飯利器

大紅袍茶糕

茶糕雖然很常見

但是大紅袍茶糕卻不常吃

被做成花形狀的茶糕

光是看著就很有食慾

還帶著茶葉的清香

一塊茶糕,再來一杯茶

每天下午的幸福 養生 時光都來自於此了

武夷山,山有茶,茶有景

如若不急,我們可住在茶湯的山色裡

採摘一捧新茶,喝一杯醇厚茶湯

讓茶山鮮嫩的空氣浸潤自己的心靈

標籤: 武夷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g68zq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