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古代民歌《郢州人歌》原文及賞析

古代民歌《郢州人歌》原文及賞析

父母育我田使君,精誠為人上天聞。田中致雨山出雲,但願常在不患貧。

古代民歌《郢州人歌》原文及賞析

本篇為郢州百姓稱頌刺吏田仁會恩德的民歌。郢州,州名。西魏大統十七年置,北周改曰石城郡,唐復置郢州。元至元十五年升為安陸府。治所在今湖北鍾祥縣。田仁會,唐長安人。累遷左武侯中郎將。貞觀十八年,太宗徵遼東,薛延陀以數萬騎掩河內,仁會率兵擊敗之,太宗嘉其功,降璽書慰勞。永徽二年,授平州刺史,勸學務農,稱為善政。轉郢州刺史。屬時旱,仁會自曝祈禱,竟獲大雨,其年大熟,百姓歌之。五遷勝州都督,轉右衛將軍。所得祿俸,估有贏,每以納官 (見新舊 《唐書》本傳)。

“父母育我田使君,精誠為人上天聞。”父母,原是古代用以稱呼主管州縣政事的長官,作者為了表達百姓對郢州刺史田仁會的感戴,便用來稱呼田仁會。使君,原是漢代對刺史的稱呼,漢代以後對州郡長官的尊稱,為了表達百姓對田仁會的感戴,便用來稱呼田仁會。“精神”之“神”字,依新舊《唐書》本傳改為“誠”字。此二句言,值得尊敬的郢州刺史田仁會養育了我們,他真誠(“精誠”)助人(“為人”)為樂、施行善政的心懷,不只世人皆知,即連上帝(“上天”)也已熟知。雖然上帝並不存在,但因作者相信有上帝,所以才用“精誠為人上天聞”句以表明其助民的精神品格非同尋常。此二句是首先總括田仁會行善政,幫助百姓的精神品格。

“田中致雨山出雲,但願常在不患貧。”在天旱時,田仁會自曝以祈雨,果然山中濃雲密佈,田中普降大雨,於是五穀豐登,倉廩盈實,加以平日施行善政,因此歌中才表示:但願田使君常在郢州當刺史,便不愁生活貧困。歲旱,因普降大雨得豐收,雖非田仁會自曝祈禱所使然,但因當時百姓相信祈雨之靈驗,所以第三句才以田仁會在歲旱自曝祈雨獲豐收為例,以表明他對百姓生計切膚般的關懷。末句以“但願(他)常在不患貧”表現百姓對他的感激與擁戴。

應該指出:作者對田仁會的評價,自有其時代與歷史的侷限性。田仁會只不過是封建社會中較開明的官吏,他是在維護封建統治總的利益的前提下,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他絕不可能超越封建統治階級利益而為人民服務; 至於把田仁會視為 “父母育我”,則更不符合社會實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ny69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