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工夫茶講究

工夫茶講究

工夫茶講究

工夫茶是一種傳統的中國茶品類,因其由產地、採摘、製作、品飲等方面的工夫講究而得名。以下是工夫茶講究的幾個方面:

1. 茶葉的選擇:工夫茶一般選用新鮮嫩芽、嫩葉製成,且以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為宜。

2. 茶壺的選擇:一般要選用陶瓷或紫砂壺,以保持茶水的溫度和味道。

3. 水的選擇:應選用優質的山泉水或純淨水,水溫以80℃~90℃為宜。

4. 沖泡的技巧:沖泡過程中應該控制水溫和時間,以充分釋放茶葉的美味。

5. 品嚐的方法:工夫茶品嚐時,應先端杯聞香,再品茶、飲湯、回味,體驗茶的香、滋味和韻味。

總之,工夫茶是一種注重精細的茶品,需要採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技巧來保證其最佳的品質和口感。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工夫茶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泡工夫茶有哪些講究?

工夫茶最早出現在明代,泡工夫茶講究高衝。工夫茶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閩南一帶最為盛行,據說早在北宋時,潮州人就有了工夫茶這個稱號,功夫茶泡法則是盛行於明朝,明朝的時候,在唐朝煎茶烹茶和宋代點茶的基礎上對泡茶文化進行了更一步的發展,開始了功夫茶的泡法。

潮州工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汕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工夫茶,工夫茶歷史悠久,是中國茶道(茶藝)的傑出代表,據史料記載,最開始的工夫茶是指武夷巖茶(青茶),後來又指武夷巖茶(青茶)泡飲法,最後則泛指青茶泡飲法。

工夫茶的稱謂較為精準,工夫茶即流傳於潮汕地區一帶,是指以烏龍茶為主要用茶,以精緻配套的泡茶器具,遵照獨特講究程式的一種茶葉沖泡和品飲方式,最早記錄武夷巖茶泡飲法的當屬袁枚《隨園食單·茶酒單》,其武夷茶記餘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

功夫茶是潮州工夫茶藝,別稱潮汕工夫茶,是廣東省潮汕地區-帶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 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為中國茶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 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記載工夫茶是清朝最為完善的,工夫茶是為適應茶葉撮泡的需要,經過當時的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成的品茶技藝。大約明代形成與浙江一帶的州府裡,擴充套件到閩、粵、等地,到了清朝,逐漸轉移到以閩南、潮汕一帶為中心,到如今還是以潮汕的工夫茶為代表。

功夫茶是什麼,功夫茶該怎麼泡

功夫茶是潮汕茶文化和潮州茶道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茶藝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每次泡製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飲茶也需要慢慢品,功夫茶講究“高衝低斟”,“高衝”指在壺中倒入沸水時,要求手舉高,要沿壺口內緣衝入,讓沸水從高處衝入壺中,手法不疾不徐,一氣呵成。“低斟”是指在斟茶時,茶壺要儘可能地靠近茶杯,傾倒時要求不要激起泡沫,不可發出響聲,茶湯需要輪流倒到茶杯裡,重複三次才能將各茶杯斟滿,叫做“關公巡城”。

一、什麼是功夫茶

功夫茶是產生於廣東潮汕地區,因為每次泡製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飲茶也是需要慢慢品味,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要根據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所以叫做功夫茶。

二、功夫茶怎麼泡

1、功夫茶有高衝低斟之說,高衝是指在壺中倒入沸水時,要沿壺口內緣衝入。倒出時要求手舉高舉,讓沸水從高處衝入壺中,要求手法不疾不徐,一氣呵成。

2、低斟是指在斟茶時,茶壺要儘可能地靠近茶杯,傾倒時要求不要激起泡沫,不可發出響聲,茶湯需要輪流倒到茶杯裡,重複三次才能將各茶杯斟滿,叫做關公巡城。如果杯子裡仍有剩餘的茶水,則需一點一抬頭的平均點入各個茶杯中,這一步驟稱為韓信點兵。

3、倒好之後,每個茶杯上的茶色、茶色要均勻一致,所以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是上乘的茶藝功夫,也正是功夫茶的另一大亮點。

泡功夫茶對工具有講究嗎?哪些因素會影響最後茶的口味?

泡功夫茶對工具有講究,技術因素會影響最後茶的口味。

1.在沖泡功夫茶的過程中,有許多種類的茶葉,如茶壺、茶杯或茶盤。如果只是一個簡單的茶壺和茶杯,那麼沖泡出來的功夫茶就不會有多美味的香氣。因此,對於功夫茶具,沖泡功夫茶時使用的工具型別越多,茶葉香氣的作用就越高,這是一套完整的功夫茶工具有市場關注度高、銷量高的主要原因。

2.當你在在茶葉店買茶時,他們使用一種水,在自己家裡泡茶,然後使用另一種水。當然,兩種水是同一種水,但大多數時候,兩種水是不同的水。這很容易導致在商店裡買功夫茶時的味道與回來後的味道大不相同。這種茶和水的比例是相對完美的比例,泡功夫茶對工具也是大多數人更適應的比例。

3.如果你想喝茶湯和茶館裡的茶湯沒有什麼不同,建議你買一個類似於商店裡的蓋碗,或者把自己的蓋碗帶到商店試試茶。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確保茶湯的味道。功夫茶具的儲存。如果我們長時間不使用功夫茶具,我們需要簡單地清洗和清洗它們,然後再儲存它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功夫茶的質量和數量。

4.當功夫茶具準備好後,它將被加熱。泡茶前,用沸水壺將沸水倒入蓋碗中,蓋上蓋子,右手從蓋碗上方握住蓋碗,將沸水從蓋子和蓋子之間的間隙倒入一排茶杯中。在泡茶之前,我們必須記住欣賞茶,拿出適量的茶,直到茶盤來欣賞茶的形狀和香氣。同時,我們也應該簡要地向客人介紹茶的起源和文化背景,這不僅可以幫助客人更好地瞭解茶,而且可以讓氣氛活躍起來。以上就是對泡功夫茶對工具有講究嗎,哪些因素會影響最後茶的口味這個問題的解答。

請問工夫茶的茶杯有什麼講究?

一個杯子專門泡茶(相當於分酒器的作用),另一個杯子是喝茶用的。

知識拓展:

傳統的潮汕工夫茶一般只有三個杯子,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三個杯子。第一杯茶一定先給左手第一位客人,無論其身份尊卑,無論其年齡大小,也無分性別。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滾燙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後再把帶有熱度的杯子給下一個用。這種習俗據說是人們為了表示團結、友愛和互相謙讓的美好品德。

潮汕人請人喝茶時按照工夫茶的規矩,主人必須自己親自沖茶,茶要釅像醬油一樣,以示對客人的尊重,所以喝茶間,如遇又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表示歡迎,否則認為“慢客”,待之不恭。第一巡茶的第一杯,要請在座的長輩或聲望地位高的人先喝,即“先尊後卑、先老後幼”,此外,還有“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歷排輩,按步就方外,還得先敬客人和來賓,然後向家人,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潮語“櫃”與“縣”同音,沖茶者,便被戲稱為“風爐”)才可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或“待人不恭”。如若人多,使用多杯的大罐時,喝茶的人則要順手端自己前面的一杯。最後一個人才能端中間的,如果不分青紅皁白,在旁邊茶杯未有人端起之前,就先拿了中間一杯,不但會被認為對主人的不敬,也是對在座客人的不尊重,這就有失禮儀了。如若人多杯少,則你喝一杯以後,就要謙讓座上的人都喝了,才能喝第二杯,真可謂“謙謙君子飲者風”了。客人喝茶時,不能用杯腳擦茶池,喝完茶,茶杯要輕放不出聲,否則被視為不尊重主人,是“強賓壓主”有意挑釁。

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區深受人們喜愛,不少人早上起來就泡上一壺茶,倦意頓時一掃而光,只覺得神清氣爽。潮汕人喜歡以茶會友,在細品慢酌、談笑風生中,人們互通訊息、加深了感情。品茶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解渴的目的,它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樣,足以看到潮汕人嗜茶如命,茶與米的不可分了。

喝功夫茶的禮節

喝功夫茶的禮節:

1、初品奇茗:觀色、聞香後,開始品茶味。

2、再斟蘭芷:即斟第二道茶。

3、品啜甘露:細緻地品嚐。

4、三斟石乳:即斟三道茶。

5、令略音韻:即慢慢地領悟茶的韻味。

6、敬獻茶點:奉上品茶之點心。

7、自斟慢飲:任客人自斟自飲,嘗用茶點,進一步領略情趣。

8、盡杯謝茶:起身喝盡杯中之茶,以謝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有些純屬藝術誇張,於茶本身的滋味無關,但隨著生活好過了,欣賞表演也屬於業餘消遣。

關於功夫茶泡法的口訣和詳細解釋

我們大家應該看過那個泡工夫茶的視訊,那裡關於泡茶的口訣,滾水湯壺,滾球洗杯,落茶高衝,灑茶入杯,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最後就是聞香品茗。

前兩個形容的是溫壺燙杯,落茶高衝是沖泡,灑茶入杯是把蓋碗裡的茶倒進公道杯,後面兩個形容的是倒茶手法。

滾水湯壺說的是衝淋茶壺,讓茶壺熱起來,以免稍後泡茶時蓋碗吸收開水的熱度,讓水溫快速下降,沖泡不出香,這裡的有一個注意事項,就是蓋碗的蓋也是要燙的。

滾球洗杯說的是品茗杯,就是那三個喝茶的小杯,這裡插句題外話,為什麼要三個小杯?一個小杯是一個口字,三口為品,工夫茶喝講究一個品字。而為什麼需要燙杯呢?是因為杯子太小,如果杯不熱容易出現邊沿涼,中心熱口感不好。

接下來的落茶高衝,落茶就是置茶,高衝能更好的激盪茶葉,更快的讓茶色香味出來。

灑茶入杯入的是公道杯,雖然大多數泡的比較熟悉的或者潮州本地人都是省略公道杯的,不過也不是不能用的。公道杯對我們還是挺友好的,畢竟80多快到90度的茶湯還是挺燙的。

至於最後兩個說的是倒茶的手法,工夫茶是一個蓋碗三個杯的基本配置,關公巡城的“城”就是三個杯子,“巡”是轉一圈,也就是手拿蓋碗或者公道杯在三個杯子上倒一圈。而此時蓋碗或者公道杯裡還有茶湯,我們都知道,鳳凰單叢是要瀝乾茶湯,一點不留的,所以後面有一個韓信點兵,一是為了每個杯子裡的茶湯儘量多少均勻。二是為了更好的瀝乾茶湯。而公道杯也必須倒乾淨則是因為鳳凰單叢熱飲是茶湯更香。

這樣解釋一下是不是沒有那麼複雜了呢?

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禮儀: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內容。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禮儀,一起來看看。

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禮儀

  作為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裡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潮汕人愛喝茶這其中也暗含著潮汕人的儒雅心理。

  潮汕平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結合起來,演化成一種雅緻、儒氣的潮汕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潮汕工夫茶。早在北宋,就已經有有關潮汕茶事的最早記錄,那時潮汕已經在宴席間有品茶的程式了。從燒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道工序都體現了“仁愛致祥”的儒家氣息。飲工夫茶不是以解渴為惟一目的,它繁瑣的技藝、程式包涵了自然生活的情趣,是一種藝術化的品飲。工夫茶濃而不膩、淡而悠遠的清香,淳樸天然,令人在品茗過程中心神清淨,一種享受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

  很多諺語就體現了潮汕人飲工夫茶的儒雅心理,一敬一請之間,潮汕人的溫文儒雅展現無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飲茶的時候主客之間的禮讓更是體現在“先尊後卑,先老後少”這句諺語之中,蔡先生說到: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說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潮汕地區地少人多,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精巧的生產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潮汕人的細膩心靈,因此工夫茶精巧茶具的使用和沖泡程式的講究,又與潮汕人細膩的心理相吻合。潮汕工夫茶,從茶葉的採製,茶具的選配,到用水、候湯、衝飲,都非常有學問,細膩講究,正好反映潮汕人精細的性格特徵。此外,潮汕人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那些闖蕩四方的潮汕生意人更是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這種“潮汕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遠遊的海外潮人總會珍藏著工夫茶具和上好的茶葉,見是家鄉來的客人,一定會以茶相待。

  潮汕功夫茶文化的擇茶方式

  一、鐵觀音

  鐵觀音,茶人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清雍正年間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並開始推廣。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產量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說。“紅芽歪尾桃”是純種鐵觀音的特徵之一,是製作烏龍茶的特優品種。

  安溪鐵觀音主產區在西部的“內安溪”,這裡群山環抱,峰巒綿延,雲霧繚繞,土質大部分為酸性紅壤,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

  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3月下旬萌芽,5月上旬開彩,一年可採制春、夏、暑、秋四季。茶葉品質以秋茶為最好,春茶產量最多,約佔年產量的40-45%;秋茶香氣最濃,俗稱“秋香”,產量約佔15-20%。鮮葉採摘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展開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並注意做到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片,不帶魚葉和老梗。還應注意不同生產地帶及不同採摘時間的茶葉不能混雜。

  鐵觀音,至今仍為工夫茶客所鍾愛。在海內外多次名茶評比中,鐵觀音經常名列前茅。鐵觀音滋味醇厚,向有“七泡有餘香”之美譽。其外觀色澤油亮,茶條表面凝集有一層白霜;又因揉捻手法精巧,條索緊結如鏍頭,納茶入罐十分方便,故成為工夫茶之佳選。但從六十年代以來,隨著鳳凰水仙茶系的崛起,鐵觀音的“霸主”地位已發生動搖。

  二、鳳凰茶

  鳳凰水仙產於鳳凰山區,該區海拔高度在1100米以上,最高的烏崬頂達1498米,是粵東第一高峰。山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層深厚,雲霧多,曰照短而漫射光充足,晝夜溫差較大,是理想的植茶之地。

  鳳凰水仙葉型較大,葉面平展,前端多突尖,葉尖下垂似鳥嘴,故當地稱為“鳥嘴茶”。清明前後到立夏開採者為春茶;夏茶在立夏後至小暑,秋茶在立秋至霜降間採製;立冬至小雪間採到的稱雪片。

  鳳凰水仙茶系品類曰趨繁富,質量不斷提高,名茶迭出,令人目不暇接:鳳凰單叢、白葉單叢、群體單叢、黃枝香、黃金桂、奇蘭、蓬萊茗、八仙、浪菜……面對茶葉店中繁多的品種,有時還真叫人感到無所適從。

  喝茶講究色、香、味,喝工夫茶還要講究“喉底”,即啜茶後,齒頰留香,舌底回甘,有一股奇妙特殊而難以言狀的“山韻”。山韻一般是隻有高山茶才具有的,且隨品種、產地而迥異的獨特韻味,品味時須合口屏氣並略作吞嚥狀,方能較明顯地體味到。喝茶而能喝出山韻,是一咱至高無上的享受,亦是工夫茶最誘人的神妙境界。

  選購好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今惑於金玉其外的包裝,迷信“分錢分貨”的而專揀貴的買,把茶購回家沖泡後卻連呼“上當”者,頗不乏人。一般來說,選茶時一要觀形:茶葉外形是否勻齊,條索是否緊實,顏色是否潤澤;二是要掂重:以手權衡,厚重沉實者為佳,輕飄鬆散者次;三要嗅味:仔細嗅辨有無黴氣、煙焦氣、異雜氣。好的茶葉,有一種純正的令人愉悅的茶香,行家裡手甚至能辨認其蘊含的花香弄。

潮州功夫茶之禮儀

據《中國文化百科》記載:“功夫茶,中國茶俗之一。福建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潮州地區最為流行。是清代以來繼唐宋茶俗而新興起的一種茶道。” 如今,功夫茶依然是廣東潮汕人每日必不可少的事情,飯後、待客、聚會都少不了功夫茶的身影。

所謂功夫茶,那定是需要內功的。好的泡茶者能將每一杯茶的濃度、顏色、口感都控制到一樣,並能平衡每一泡茶的口感。這些都是需要泡茶者深厚的內功的,顯然這並不是馬上就能做到的,用當今流行的“匠人”一次來形容倒是貼切。

在潮州功夫茶中鳳凰單樅茶尤為有名。相傳宋帝路過鳳凰山時乾渴難耐無處尋水,恰巧隨行太監認識茶葉,太監將茶葉的嫩尖採摘下來,宋帝放入嘴裡嚼了嚼,頓覺口齒甘甜、生津止渴。宋帝喜出望外,大加讚賞!居住在山上的人從此開始了學習研究及種植採摘的茶葉之道。明朝嘉靖年間的《廣東通志初稿》記載:"茶,潮之出桑浦者佳",此時潮安已成為廣東產茶區之一。至清代時期,鳳凰茶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欣賞,並列入全國名茶。

"潮汕屋脊"——鳳凰山東南坡瀕臨東海,雨水充沛,氣候溫暖,空氣溼潤,晝夜溫差大,日照等特點使得鳳凰單樅茶主要產於鳳凰山的東南坡。按海拔分為高山單樅、中山單樅及矮山單樅三類,其中高山單樅所產茶葉的品質最佳,中山次之,矮山再次之。有言云:高山鳳凰單樅所產茶葉,山韻悠遠,飲後回味無窮;中山鳳凰單樅所產茶葉,滋味尚可,茶鬼不屑飲之;低山鳳凰單樅所產茶葉,茶氣飄揚,大眾日常之物。單樅茶的名字源於每棵茶樹所產茶葉的味道都不一樣,即使是相鄰兩棵樹的茶葉泡出來的茶味道也不盡相同。

關於茶具的選擇,傳統的功夫茶所用的工具基本上都是陶瓷。一蓋碗、一衝罐,三茶杯、一茶盤、一茶池、一壺、一鍋、一爐。《潮嘉風月記》中曾記載: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緻,類非近代物,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唯杯之數,則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壺盤與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非拇戰轟飲者得領其風味。

古時飲功夫茶以三人為佳,潮州功夫茶通常只准備三隻茶杯,擺成“品”字形,凸顯潮人重品德。多人則以輪流使用茶杯的形式喝茶。茶杯的擺放也是極為講究。在晚輩與長輩同飲茶時,通常將中間的茶杯稍向前,對向威望最高的長輩,由其先順手取第一杯茶以示愛老敬賢(此時長輩一般不取正中間的杯,而是順手取左邊或右邊的茶杯,以示愛幼、謙卑與禮讓。),待威望最高的長輩取走第一杯茶再由排名第二的長者順手取第二杯,再是排名第三者取最後一杯。若飲茶人數超過三人,排名較後的晚輩則需等待前輩們飲完第一泡,再開始第二輪飲第二泡茶。當然,最重要的是第一次的取茶順序,講究“敬”長者,而長者也體現了“讓”的傳統美德,當所有人都按排位飲完第一杯茶,第二杯茶及以後的順序就相對較隨意了。茶杯擺放如圖1所示 (圖片來源於網路) :

同輩之間飲茶三隻茶杯成正“品”字形沏湯。主人篩完茶之後,第一杯茶先給左手邊第一位客人(仍然是順手先拿旁邊的一杯茶,最後的人再拿中間一杯),再按該順序直到所有人端杯後主人方能端杯。同輩間飲茶茶杯擺放如圖2所示 (圖片來源於網路) :

無論是同輩還是高低輩之間飲茶,泡茶者在第一泡時是不飲茶的(兩人對飲情況除外),泡茶者即為主人的身份。

潮汕人把茶稱做“茶米”,由此可見茶在潮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同南方人心目中的大米一樣不可或缺。功夫茶不僅是潮州人以茶會友,談笑風生的必備,更是潮州人待客的最高禮遇。

工夫茶最講究的是泡茶的工具還是泡茶的手法呢?怎樣才能泡好工夫茶?

茶具很精緻。一個鼓形的池子,上面有一個帶孔的托盤,茶葉的殘渣通過這個托盤流到裡面。小茶杯,杯壁很薄,最貴的茶壺是紫砂壺,小巧玲瓏,壺口附近有一個固定的球,球上有孔,茶葉由內向外,茶葉被堵在裡面。杯壁、壺壁、池壁,多刻有裝飾圖案字樣,古樸典雅。飲水思源,水是關鍵。水是茶的載體;沒有水,所謂的茶色、茶香、茶味就無法體現。

因此,選水自然成為飲茶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潮州恰好是一個水土俱佳的好地方。壺的顏色很多,如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還有一種壺是銀砂,硃砂顆粒眾多。俗稱柚子皮砂,這是最珍貴的。但無論設計、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 "宜小不利大,宜淺不利深",因為大不是 "時間"。為保證安全,可儘量選擇品牌茶,或由和農會生產的茶;口味則以個人喜好為主,沒有依據;價格也以個人經濟需求為主。

功夫茶是一種極其精緻的製茶技術。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它的泡茶方法極為講究。操作上需要一定的功夫,這種功夫用於沖泡和飲用的功夫知識。功夫茶起源於宋朝。它是廣東潮州府(今天的潮汕地區)和福建漳州、泉州的著名風谷之一。潮汕地區每家每戶都有功夫茶具。功夫茶是一種泡茶的技法,這種泡茶方式極為講究,需要一定功夫來操作,因而得名功夫茶。

潮汕地區的功夫茶通常都是3個杯子,這背後有何講究?

潮汕地區的功夫茶通常配備有3個杯子,這三個杯子的背後其實大有講究。潮汕的功夫茶,其實也是潮汕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體現的是潮汕人互相謙讓的美德。因為喝茶的三個杯子擺在一起,就像一個漢字——品,這個品字就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品德——謙讓。

潮汕人特別喜歡喝茶,茶文化是潮汕地區的特有文化之一。潮汕的功夫茶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那就是功夫茶道。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潮汕地區的茶文化就已經非常完善了。現在的潮汕地區的茶文化,也就是很多年前從父輩祖輩那裡繼承而來的。

潮汕地區喝茶不僅講究茶杯的個數,還要講究茶杯的種類。現在的潮汕地區喝茶用得比較多的茶具是孟臣壺,這種茶具非常地精緻小巧。每盞茶壺泡煮出來的茶一般只夠倒3杯,所以擺放3個茶杯也就是剛剛好,一杯不多,一杯不少。

還有一種說法是,喝茶3人剛剛好。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其實民間流傳著“喝酒4人,喝茶3人,旅遊2人”這種說法。所以說喝茶時,3個人一起喝是最好的。

三個茶杯擺放在一起,形成一個“品”字,是潮汕人精神的體現。“品”字不僅代表的是品茶,還包括了品味人生之味,一個人良好的品行與品德。

潮汕人品茶,也如同潮汕人用的價格茶杯,一般分為三口。三口品完一杯茶是最好的,第一口品的是潮汕茶略帶一點酸味的茶味,第二口品的是潮汕茶入口時的那一抹苦澀,而最後一口則品的是回味時的甘甜。

並且,“三”還有一個意義,那就是——穩固。因為三角形是最穩固的圖形,也是最穩定的一種狀態,也是人生達到平衡時的一種模式!

標籤: 工夫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en34q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