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養生保健

> “愛鶴失眾”說的什麼典故?

“愛鶴失眾”說的什麼典故?

猿悲鶴怨 〖解釋〗猿和鶴淒厲地啼叫。 騎上揚州鶴 〖解釋〗比喻欲集做官、發財、成仙於一身,或形容貪婪、妄想。同“騎鶴上揚州”。 騎鶴望揚州 〖解釋〗比喻欲集做官、發財、成仙於一身,或形容貪婪、妄想。同“騎鶴上揚州”。 騎鶴上揚州 〖解釋〗

“愛鶴失眾”出自《左傳?閔公二年》,講的是春秋時期衛懿公因為寵愛鶴而失去民心的故事。後用來比喻重物不重人,因小失大;也多用於形容不務正業的人將會失去群眾的擁護。

[望梅止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有一次曹操帶兵在外行軍,一時找不到取水的地方,士兵都渴極了,曹操就騙他們說:“前面有個大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聽了,一個個都流出了口水,暫時止住了口渴。 [愛鶴失眾]---- 公

“愛鶴失眾”說的什麼典故?

“愛鶴失眾” 比喻重物不重人,因小失大;也多用於形容不務正業的人將會失去群眾的擁護。

1.【成語】: 愛鶴失眾 【拼音】: ài hè shī zhòng 【解釋】: 比喻因小失大。 【成語故事】: 公元前668年,衛惠公的兒子姬赤成為衛懿公後,不思富國強兵之道,整天喜歡養鶴,甚至荒唐到給鶴封官位,享官祿,百姓怨聲載道。北方狄國藉機出兵攻

【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閔公二年》:“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有祿位,餘焉能戰?’”

1、雪中送炭 【成語故事】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范成大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深受人們的喜愛,晚年退居故鄉石湖,自號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編為《石湖居士詩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2、

“愛鶴失眾”說的什麼典故? 第2張

【典故】

春秋時期,衛國的衛懿公養了非常多鶴,朝廷的官員們每天都要去伺侯鶴苑裡的這些鶴,鶴越養越多,鶴苑的面積也越來越大。北方的燕國聽說衛懿公愛鶴的訊息,便特地給他送來幾十只非常罕見的鶴。衛懿公聽說後非常高興,他在全國巡遊這些鶴,並告訴國人這些鶴顯示了衛國是多麼的強大而富有。就在衛懿公到處吹噓顯富的時候,鄰國的狄人出兵侵犯衛國,衛懿公命令國內的男人必須上前線應敵。但這時人們卻都在後面報怨說:不是說鶴是最有能耐的嗎?那麼讓鶴去上前線把狄人擊退好了,我們飯都沒吃飽可沒力氣打仗呢。衛懿公帶著部隊迎敵,但將士們都無心打仗,衛懿公最後在戰死沙場,衛國從此滅亡了。

猿悲鶴怨 〖解釋〗猿和鶴淒厲地啼叫。 騎上揚州鶴 〖解釋〗比喻欲集做官、發財、成仙於一身,或形容貪婪、妄想。同“騎鶴上揚州”。 騎鶴望揚州 〖解釋〗比喻欲集做官、發財、成仙於一身,或形容貪婪、妄想。同“騎鶴上揚州”。 騎鶴上揚州 〖解釋〗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急求!關於鶴的各種典故、成語、故事、傳說、詩詞、文章等等都可以!

猿悲鶴怨 〖解釋〗猿和鶴淒厲地啼叫。

騎上揚州鶴 〖解釋〗比喻欲集做官、發財、成仙於一身,或形容貪婪、妄想。同“騎鶴上揚州”。

騎鶴望揚州 〖解釋〗比喻欲集做官、發財、成仙於一身,或形容貪婪、妄想。同“騎鶴上揚州”。

騎鶴上揚州 〖解釋〗後因以比喻欲集做官、發財、成仙於一身,或形容貪婪、妄想。

騎鶴上維揚 〖解釋〗比喻欲集做官、發財、成仙於一身,或形容貪婪、妄想。同“騎鶴上揚州”。

梅妻鶴子 〖解釋〗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比喻清高或隱居。宋·林逋隱居西湖孤山,植梅養鶴,終生不娶,人謂“梅妻鶴子”。

朱顏鶴髮 朱顏:紅潤的臉。紅潤的臉和像鶴羽毛一樣白的頭髮。形容老年人精神煥發的樣子。

煮鶴燒琴 見“焚琴煮鶴”。

雲中仙鶴 同“雲中白鶴”。

雲心鶴眼 比喻高遠的處世態度。

猿啼鶴怨 見“猿啼鶴唳”。

猿啼鶴唳 猿和鶴淒厲地啼叫。

猿驚鶴怨 猿猴驚恐,鶴哀怨。形容淒涼悲哀的氣氛。多指因戰亂,人死於戰場而造成的。亦作“猿悲鶴怨”、“鶴怒猿啼”。

猿鶴沙蟲 《藝文類聚》卷九十引晉葛洪《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按,今本《抱朴子·釋滯》作:“山徙社移,三軍之眾,一朝盡化,君子為鶴,小人成沙。”後因以“猿鶴沙蟲”指陣亡的將士或死於戰亂的人民。

猿鶴蟲沙 比喻戰死的將士或死於戰亂的人士。

馭鳳驂鶴 駕鳳騎鶴。指仙道飛昇。

野鶴孤雲 見“閒雲孤鶴”。

軒鶴冠猴 乘軒之鶴,戴帽之猴。比喻濫廁祿位、虛有其表的人。

續鶩短鶴 比喻違失事物本性,欲益反損。

續鳧截鶴 比喻違失事物本性,欲益反損。

續鳧斷鶴 比喻違失事物本性,欲益反損。

梟心鶴貌 比喻心惡貌善。

閒雲孤鶴 漂浮的雲,孤飛的鶴。比喻無拘無束、來去自如的人。

鬆形鶴骨 形容儀容清癯、軒昂。

燒琴煮鶴 拿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強鳧變鶴 語本《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後以“強鳧變鶴”謂硬把野鴨變作仙鶴。喻濫竽充數,徒多無益。

千歲鶴歸 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一:“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遂高上衝天。”後以“千歲鶴歸”指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騎揚州鶴 同“騎鶴上揚州”。

妻梅子鶴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表示清高。

騎鶴揚州 同“騎鶴上揚州”。

騎鶴維揚 同“騎鶴上揚州”。

騎鶴上揚 同“騎鶴上揚州”。

龐眉鶴髮 同“龐眉皓髮”。

鳴鶴之應 《易·中孚》:“鶴鳴在陰,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誠篤至,雖在闇昧,物亦應焉。”孔穎達疏:“處於幽昧而行不失信,則聲聞於外,為同類之所應焉。”後以“鳴鶴之應”比喻誠篤之心相互應和。

鸞音鶴信 比喻仙界的音信。

離鸞別鶴 見“離鸞別鳳”。

枯魚病鶴 比喻處境窮困之士。

駕鶴西遊 死的婉稱。

雞膚鶴髮 見“雞皮鶴髮”。

鴻儔鶴侶 鴻、鶴皆為群居高飛之鳥,因用以比喻高潔、傑出之輩。

鶴子梅妻 指宋隱士林逋以鶴為子、以梅為妻事。清董以寧《河滿子·同程村閒話》詞:“若比孤山林處士,但非鶴子梅妻。”亦喻指妻子兒女。

鶴知夜半 鶴夜半而鳴。比喻各有專長。

鶴怨猿驚 形容對官場厭倦,有意歸隱的心情。

鶴行雞群 同“鶴立雞群”。

鶴膝蜂腰 ①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詩病·詩病有八》:“三曰蜂腰,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四曰鶴膝,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這是指詩歌聲律八病的兩種。後來用“鶴膝蜂腰”泛指詩歌聲律上所犯的毛病。②書法中的兩種病筆。

鶴勢螂形 謂腰肢纖嫋,體態輕盈。

鶴唳猿聲 鶴鳴猿啼。形容悽清孤寂的景象。

鶴唳風聲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鶴困雞群 比喻才能出眾的人淪落於平庸之輩當中。

鶴歸華表 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一:“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遂高上衝天。”後常用“鶴歸華表”感嘆人世的變遷。

鶴骨松姿 清奇不凡的氣質。多指修道者的形貌。

鶴骨鬆筋 指修道者的形貌氣質。

鶴骨霜髯 瘦骨白鬚。形容年老。

鶴骨龍筋 瘦挺虯曲貌。

鶴骨雞膚 見“鶴骨雞膚”。

鶴髮鬆姿 白色的頭髮,松樹的姿態。形容人雖老猶健。

鶴短鳧長 《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後以“鶴短鳧長”比喻顛倒是非,妄加評論。

鶴處雞群 同“鶴立雞群”。

鶴長鳧短 《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後用“鶴長鳧短”比喻事物各有特點。

鶴背揚州 南朝梁殷芸《小說》卷六:“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原為揚州刺史,或原多貲財,或原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後以“鶴背揚州”比喻利慾之心。

龜年鶴算 見“龜年鶴壽”。

龜年鶴壽 相傳龜、鶴壽有千百之數,因以“龜年鶴壽”比喻人之長壽。或用作祝壽之詞。

龜齡鶴算 見“龜年鶴壽”。

龜鶴遐齡 遐:長久。遐齡:高壽。傳說龜、鶴都能活一千年。比喻長壽。亦作“龜齡鶴算”。

孤雌寡鶴 喪失配偶的禽鳥。後亦用以比喻失偶之人。

鳧鶴從方 指野鴨和鶴各從其所屬的品類。比喻順其自然行事。

鳧短鶴長 鳧脛短鶴脛長。長短不齊。泛指餘缺不齊。

鳳鳴鶴唳 形容優美的聲音。

焚琴鬻鶴 猶焚琴煮鶴。

斷鶴繼鳧 截短鶴的長腿,接長野鴨的短腿。比喻違反自然規律,辦不成的事。

駘背鶴髮 鮐背白髮。形容年老高壽。

驂鸞馭鶴 駕馭鸞鳳仙鶴。喻成仙。

別鶴離鸞 比喻離散的夫妻。

雲中白鶴 象雲彩中的白鶴一般。比喻志行高潔的人。

煮鶴焚琴 把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一琴一鶴 原指宋朝趙抃去四川做官,隨身攜帶的東西僅有一張琴和一隻鶴。形容行裝簡少,也比喻為官清廉。

野鶴閒雲 閒:無拘束。飄浮的雲,野生的鶴。舊指生活閒散、脫離世事的人。

杳如黃鶴 杳:無影無聲;黃鶴:傳說中仙人所乘的鶴。原指傳說中仙人騎著黃鶴飛去,從此不再回來。現比喻無影無蹤或下落不明。

延頸鶴望 像鶴一樣伸長頸子盼望。比喻盼望心切。

閒雲野鶴 閒:無拘束。飄浮的雲,野生的鶴。舊指生活閒散、脫離世事的人。

童顏鶴髮 顏:臉色。仙鶴羽毛似雪白的頭髮,孩子似的紅潤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截鶴續鳧 比喻事物勉強替代,失其本性。

雞皮鶴髮 皮膚髮皺,頭髮蒼白。指老人。

華亭鶴唳 華亭谷的鶴叫聲。表示對過去生活的留戀。

鶴立雞群 象鶴站在雞群中一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裡顯得很突出。

鶴鳴九皋 九皋:深澤。鶴鳴於湖澤的深處,它的聲音很遠都能聽見。比喻賢士身隱名著。

鶴髮童顏 仙鶴羽毛般雪白的頭髮,兒童般紅潤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鶴髮雞皮 鶴髮:白髮;雞皮:形容面板有皺紋。皮膚髮皺,頭髮蒼白。形容老人年邁的相貌。

鶴唳華亭 表現思念、懷舊之意。亦為慨嘆仕途險惡、人生無常之詞。

龜鶴遐壽 遐:長久。祝人長壽的頌辭。

孤雲野鶴 舊指閒散自在,不求名利的人。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鳧脛鶴膝 指事物各有長短。

焚琴煮鶴 把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斷鶴續鳧 斷:截斷;續:接;鳧:野鴨。截斷鶴的長腿去接續野鴨的短腿。比喻行事違反自然規律。

獨鶴雞群 一隻鶴站在雞群中。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超群出眾。

蟲沙猿鶴 舊時比喻戰死的將士。也指死於戰亂的人。

慚鳧企鶴 比喻慚愧自己的短處,羨慕別人的長處。

不舞之鶴 舞:舞蹈。不舞蹈的鶴。比喻名不副實的人。也用來譏諷人無能。

別鶴孤鸞 別:離別;鸞:鳳凰一類的鳥。離別的鶴,孤單的鸞。比喻遠離的夫妻。

愛鶴失眾 比喻因小失大。

檻花籠鶴 柵欄中的花、籠中的鶴。比喻受到約束的人或物

駕鶴成仙 指死的婉稱

鶴鳴之士 指有才德聲望的隱士

風聲鶴唳 唳:鶴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歷史典故及主人公

1、愛鶴失眾——姬赤

公元前668年,衛惠公的兒子姬赤成為衛懿公後,不思富國強兵之道,整天喜歡養鶴,甚至荒唐到給鶴封官位,享官祿,百姓怨聲載道。北方狄國藉機出兵攻打衛國,衛國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衛懿公被狄兵所殺。 

2、別無長物——王恭

東晉時有個讀書人,名叫王恭。他生活儉樸,不圖享受,人們都說他將來定能做一個有用的人。

有一年,王恭隨父親從會稽來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兩人在一張竹蓆上促膝談心。

談著談著,王忱忽然覺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他心想王恭從盛產竹子的會稽來,一定帶了不少這樣的竹蓆,就稱讚了一番這張竹蓆,並希望王恭能送他一張竹蓆。

王恭聽了,毫不猶豫地將身下這張竹蓆贈送給王忱。王忱千恩萬謝地走了。其實,王恭只有這張竹蓆。送掉後,他就改用了草蓆。王忱知道這情況後,十分驚訝,覺得過意不去,就去找王忝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說:您不太瞭解我,我王恭平生沒有什麼多餘的物品。 

3、大器晚成——崔琰

東漢末年,有個叫崔琰的人,從小就喜歡舞*弄刀,不喜歡讀書,到了二十多歲才開始拜師學習。崔琰很聰明,再加上他學習很刻苦,後來成為一個能文能舞的人。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不愛說話,看起來呆頭呆腦的,所以有許多人都瞧不起他,說他將來不會有什麼出息。

崔琰卻說:才能大的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露出來,等崔林年紀再大些,他肯定能成大器的。後來,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時做了司空,並被封為安陽侯。這個成語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名較晚。

4、草菅人命——賈誼

賈誼,洛陽人,是漢文帝時的一個著名文人。自小聰慧好學,極有才華。被文帝召為博士,後又擔任過太中大夫的官職。

但因為被人嫉忌,後謫為長沙王太傅(老師)。*上的不得志,使他以屈原自喻,寫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賦》等文章。後來,漢文帝把他召回宮中,要他擔任樑王劉揖的太傅。

樑王是漢文帝最寵愛的兒子,文帝指望他將來能繼承皇位,所以要他多讀些書,希望賈誼好好教導他。賈議就此發了一通議論,他說:輔導皇子,教他讀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樣做一個正直的人。

假使像秦朝末年趙高教導秦二世胡亥那樣,傳授給胡亥的是嚴刑酷獄,所學的不是殺頭割鼻子,就是滿門抄斬。

所以,胡亥一當上皇帝,就亂殺人,看待殺人,就好象看待割茅草一樣,不當一回事。這難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來就壞嗎?他所以這樣,是教導他的人沒有引導他走上正道,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後來,賈誼到樑國上任擔任太傅,悉心輔導樑王。可是樑懷王不慎騎馬摔死,賈誼自傷沒有盡到太博的責任,因此終日鬱鬱不樂,常常哭泣,一年多後,就死了,死時才33歲。

可是,賈誼這段精采的論述就此留傳了下來。“草菅人命”作為一句成語,也被人們用來形容反動統治階級殺人的凶殘狠毒。 

5、刮目相看——魯肅

東吳呂蒙,勇敢善戰,20多歲就已成為名將,但出身貧賤,早年沒有讀書機會,在吳主孫權的啟發下,於繁忙的軍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時間發憤讀書,越讀越起勁。

隨著知識領域的不斷擴大,見解也日益深刻。軍師魯肅領兵經過呂蒙駐地,以為呂蒙是個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議,呂將軍進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還是去一趟吧!

魯肅前去看望,呂蒙設宴招待。席上,呂蒙問:軍師這次接受重任,和蜀國大將關羽為鄰,不知有何打算?魯肅答道:兵來將當,水來土淹,到時再說吧!

呂蒙聽了,婉言批評說:現在吳蜀雖然結盟聯好,但關羽性同猛虎,懷有野心,戰略應該早定,決不能倉促從事啊!併為魯肅籌劃了五項策略。魯肅聽了,非常折服,並拍著呂蒙的背親切地說:我總以為老弟只會打仗,沒想到學識與謀略也日漸精進,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

關於一些詞語的來源典故

[望梅止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有一次曹操帶兵在外行軍,一時找不到取水的地方,士兵都渴極了,曹操就騙他們說:“前面有個大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聽了,一個個都流出了口水,暫時止住了口渴。

[愛鶴失眾]---- 公元前668年,衛惠公的兒子姬赤成為衛懿公後,不思富國強兵之道,整天喜歡養鶴,甚至荒唐到給鶴封官位,享官祿,百姓怨聲載道。北方狄國藉機出兵攻打衛國,衛國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衛懿公被狄兵所殺.

[江郎才盡]—南北朝時,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江淹年輕的時候很有才氣,會寫文章也能作畫。可是當他年老的時候,總是拿著筆,思考了半天,也寫不出任何東西。因此,當時人們謠傳說:有一天,江淹在涼亭裡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筆放在你那裡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應該是還給我的時候了。江淹摸了摸懷裡,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他就把筆還給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用盡了。

[胸有成竹]— 北宋時有一位學問好、品格高尚的人叫文同,他很喜歡竹子,經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細觀察竹子生長的情況、枝葉伸展的姿態、竹筍成長的細節以及在四季中的變化。他對竹子非常熟悉,閉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樣子,一有時間就在家裡畫竹。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遠近聞名,許多人千里迢迢地趕來請他畫竹。

晁補之是文同的知心朋友,常和文同喝酒賞竹,最愛看他畫竹。有一位年輕人想向文同學習畫竹,先向晁補之請教文同畫竹的祕訣,晁補之說:當他畫竹時,已經心裡面有竹的影子了,這就是他獨到的地方。

[志在四方]— 戰國時,魯國的孔穿(孔子第5代孫)去趙國遊歷,跟平原君門下的賓客鄒文和季節結成好友。孔穿回國時,鄒文、季節送了3天行程,臨別時,兩人淚流滿面,對孔穿依依不捨。但孔穿只對他們作了個揖便上路了。孔穿的學生認為他太不近情理。孔穿卻不為然地說:我原以為他們是大丈夫,現在才知道他們像女人一樣。人立於天地間,應有'四方之志',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應四海為家,怎麼能像動物一樣整天聚在一起?孔穿的學生不住點頭稱是,對老師更加敬重。後來人們將“四方之志”引申為“志在四方”。

[曾參殺人]—春秋的時候,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做曾參,曾參是個非常用功唸書、孝順父母的人!有一天,有人跑去對曾參的媽媽說:“伯母!曾參殺人了!”曾媽媽馬上說:“不可能的!我們家曾參是個乖孩子,他不會殺人的!”,過了一會兒,又有人跑去對曾媽媽說:“伯母!曾參殺人了!”曾媽媽還是說:“不可能的!我們家曾參是個乖孩子,他不會殺人的!”,可是,當第三個、第四個人跑來對曾媽媽說:“伯母!曾參殺人了!已經被官兵抓起來了!”

曾媽媽開始相信曾參殺了人,難過地哭了起來:“參兒呀!媽媽相信你是一個好孩子,可是大家都說你殺人了,這些人跟你無冤無仇的,他們幹嘛要騙我呢?參兒呀!你真的殺人了嗎?嗚~參兒呀,你為什麼還不回來,你一定是被官兵抓起來了!”大家都勸曾媽媽趕快逃走,免得被官兵一起抓起來,曾媽媽擦乾眼淚說:“不行,如果我逃走,那誰來照顧全家大小呢?”這個時候,曾參回來了,大家都嚇了一跳:“曾參,你不是殺了人被官兵抓起來了嗎?”曾參說:“那個曾參不是我,是一個和我同名同姓的人!”曾媽媽才放心地笑起來:“我真是的,因為大家都說曾參殺人了,讓我也懷疑自己的乖兒子殺了人。”

後來,大家把曾參殺人的事變成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件亂造謠的事情,如果經過很多人說,就連本來不相信謠言的人也會以為是真的!

[入木三分]—王羲之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書法家,在歷史上享有很高的評價,被後人稱為“書聖”。

他寫的字既秀麗,又很蒼勁,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麗的字會顯得柔軟,而蒼勁的字則顯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脫塵出俗,二者兼善,可見得他書法的功力之深,這恐怕不是天生具備,而是靠後天勤學苦練而得來的.

有一天,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個人先用刀削木板,卻發現筆跡竟然透進木板裡有三分深度,這件事情可是轟動了整個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語了。用毛筆寫字在木板上,而筆跡還能透進三分的深度,除了身懷絕技的人還有誰會有這種能力呢?但是,我們也可以想見這位“書聖”所寫的字,筆力非常雄厚,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於是,後來的人便根據這段故事的情節,直接把“入木三分”,用來形容人們寫文章,或者是說話的內容非常深刻。

以後只要說故事的人,把故事的情節說得生動*真,我們也可以誇讚他說故事說得“入木三分”.

[怒髮衝冠]—戰國時,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一塊很珍貴的國寶一一和氏璧,就寫信給趙惠王,說願意用十五座城與之交換。趙王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藺相如把璧獻給秦王后,發現秦王根本就沒有交付十五座城池的意思,於是就假說璧上有點小毛病要指給秦王看,趁機從秦王手中收回璧。這時藺相如靠近殿柱,憤怒得頭髮都豎直了,把帽子都頂起來了。他告訴秦王:如果你*迫我,我的頭就和這璧玉一起碰碎在這柱子上!後來,藺相如終於使和氏璧完整地歸還了趙國。這個成語形容憤怒之極。

 [背水一戰]—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餘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瞭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紙上談兵]—趙括從國小習兵法,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夠與其匹敵。他的父親趙奢曾經評論說:“打仗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趙括把它說得太容易了,假使將來趙國不任命他為將軍,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為將軍,導致趙軍大敗的人必定是趙括無疑。”後來趙括果然代替廉頗做了大將軍,長平一戰被秦將白起打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被消滅,趙括自己也戰死了。

[磨杵成針]— 傳說李白小時不愛學習,很貪玩。一天,他逃學到小溪邊,看見一位老婆婆手裡拿著根鐵杵(鐵棍),在一塊大石頭上磨。李白問:“你磨鐵作幹什麼?老婆婆回答:我給女兒磨一根繡花針。”李白又問:“這麼粗的鐵杵,什麼時候才能磨成繡花針呢?”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桿磨成針”。李白聽後很有感觸,回家刻苦用功,終於成為唐代大詩人。

磨杵成針比喻只要有恆心,再難的事也能做成。

[樂不思蜀]—三國時,蜀國的劉備在駕崩之後,把皇帝的位置傳給他的兒子劉禪,並請丞相諸葛亮來輔佐劉禪治理國家。劉禪有個小名叫做阿斗,阿斗當了皇帝后,每天只會吃喝玩樂,根本不管事,還好有諸葛亮幫他撐著,蜀國才能一直很強盛。可是,當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國馬上派兵來攻打蜀國,蜀國不但打不過魏國,阿斗還自願投降,帶著一些舊大臣到魏國去當“安樂公”,繼續過著吃喝玩樂的日子,完全忘記自己的國家已經滅亡了。有一天,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阿斗吃飯,故意叫人來表演蜀國的雜耍,想羞辱這些蜀國來的人。舊大臣們看到這些蜀國的雜耍,都非常的難過,可是,阿斗卻高興地拍著手說:“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點也沒有傷心的樣子。後來,司馬昭故意諷刺阿斗說:“怎麼樣!在這裡過的開心嗎?想不想蜀國呀?”沒想到,阿斗居然開心地說:“此間樂,不思蜀。”意思是說:“不會呀!在這裡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點也不會想念蜀國呢!”司馬昭聽了以後,在心裡竊笑:“真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呀!難怪會讓自己的國家給亡掉!”

後來,大家就用“樂不思蜀”來形容一個人過的很開心,都忘記要回家!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國大將龐涓率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領兵救趙。田忌準備與魏軍主力交鋒,孫臏卻說:現在魏國的主力部隊在攻打邯鄲,魏國都城大梁內一定空虛。如果我們直接攻打大梁的話,魏國一定會撤兵回大梁的,這樣既可解救趙國,又可給魏國很大打擊。田忌採納了孫臏的建議,龐涓果然中計,撤軍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齊軍的伏擊。這個成語指襲擊敵人的後方,以迫使進攻之敵撤回的戰術。

[暗渡陳倉]—楚漢相爭時,項羽憑藉強大的實力,違背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自立為西楚霸王,把漢中和巴蜀一帶封給先入關中的劉邦。劉邦聽從謀士張良的計策,到漢中時,人馬過後,燒燬沿途的棧道,表明自己不再回關中了。項羽從此放鬆了對劉邦的警惕。後來,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命士兵修復原來燒燬的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進攻關中的樣子,實際上卻帶領主力部隊抄小道趁守將不備襲擊了陳倉,進而攻人咸陽,佔領了關中,揭開了楚漢大戰的序幕。

[鑿壁偷光]—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破釜沉舟]—這則成語的釜是鍋;舟是船。砸破燒飯用的鍋子,鑿沉船隻,比喻拚死一戰。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不敵,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團團圍住。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派他們率軍去救援趙國。

不料,宋義把兵帶到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停滯不進。項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趕緊渡江北上,趕到鉅鹿,與被圍趙軍來個裡應外合。但宋義另有所謀,想讓秦、趙兩軍打得精疲力竭再進兵,這樣便於取勝。他嚴令軍中,不聽調遣的人,不管是誰都要殺。與此同時,宋義又邀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卻忍飢挨餓。

項羽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勾結齊國反楚,楚王有密令殺他。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代理上將軍。項羽把殺宋義的事及原因報告了楚懷王,楚懷王只好正式任命他為上將軍。

項羽殺宋義的事,震驚了楚國,並在各國有了威名。他隨即派出兩名將軍,率2萬軍隊渡河去救鉅鹿。在獲悉取得小勝並接到增援的請求後,他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

項羽在全軍渡河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擊破燒飯用的鍋子,燒掉宿營的屋子,只攜帶三天干糧,以此表示決心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這支有進無退的大軍到了鉅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9次激戰,截斷了秦軍的補給線。負責圍攻鉅鹿的兩名秦將,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

在這之前,來援助趙國的各路諸侯雖然有幾路軍隊在鉅鹿附近,但都不敢與秦軍交鋒。楚軍的拚死決戰並取得勝利,大大地提高了項羽的聲威。

從此,項羽率領的軍隊成了當時反秦力量中最強大的一支武裝。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用來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項羽也成了當時農民起義軍的著名領袖人物,並在不久和劉邦的起義軍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刮目相看]—出自三國東吳軍師魯肅之口。 東吳呂蒙,勇敢善戰,20多歲就已成為名將,但出身貧賤,早年沒有讀書機會,在吳主孫權的啟發下,於繁忙的軍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時間發憤讀書,越讀越起勁。隨著知識領域的不斷擴大,見解也日益深刻。軍師魯肅領兵經過呂蒙駐地,以為呂蒙是個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議,呂將軍進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還是去一趟吧!

魯肅前去看望,呂蒙設宴招待。席上,呂蒙問:軍師這次接受重任,和蜀國大將關羽為鄰,不知有何打算?魯肅答道:兵來將當,水來土淹,到時再說吧!呂蒙聽了,婉言批評說:現在吳蜀雖然結盟聯好,但關羽性同猛虎,懷有野心,戰略應該早定,決不能倉促從事啊!併為魯肅籌劃了五項策略。魯肅聽了,非常折服,並拍著呂蒙的背親切地說:我總以為老弟只會打仗,沒想到學識與謀略也日漸精進,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

 【投筆從戎】---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檔案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

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始終不渝】 魏徵是一個剛直敢言的諫官,是唐太宗朝中明名的大臣。

有一次,唐太宗派人以重價四出訪求名馬和珍寶。

魏徵很不贊成唐太宗這樣做,便上書諫勸,他寫道:“臣奉侍帷幄十餘年,陛下許臣以'仁義之道,守而不失;儉約樸素,始終弗渝、'。德音在耳,不敢忘也。。。。。。。”

唐太宗見魏徵說得有理,便馬上下令召回了派出去買馬的和珍寶的人。

魏徵所說的“始終弗渝“,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始終不渝,用來比喻能自始至終,堅持不變。

【老馬識途】----古代戰國時,齊國發兵攻打另一個國家。齊軍勝利返回時,因為不熟悉地形,走進了一個險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謀的齊*師說:老馬無論走多遠,總能順著來路回去。果然,齊軍跟在老馬後面,走出了險谷。將士們樂呵呵地誇讚:還是老馬識途啊!

出人頭地—蘇 軾 脫穎而出—毛 遂脫穎而出

【脫穎而出】--- 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助,毛遂請求跟著去。平原君說:“有本事的人,在人群中,就如錐子放在布袋中,尖兒立刻露出來。你在我家已有三年,但我未聽說過你的名字。看來你沒有什麼能耐,還是不要去了。”毛遂說:“若我真的能如錐子,放在布袋裡,就會連錐子上面的環也露出,豈止只露出尖兒︰”後來毛遂就跟著去,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方寸已亂]— 東漢末年,劉備因兵敗暫時投靠荊州劉表。他聽說徐庶很有謀略,便請來做自己的謀士。不久,曹操進攻荊州,劉表病死,劉備向南敗走。這時曹操抓了徐庶的母親。徐庶為了營救母親,不得不向劉備辭別,去見曹操。臨行前,他指著自己的心胸說,本來想和將軍共同努力,建立霸業,只是因為老母親被抓,方寸亂矣(心裡亂得很),所以只好告辭了。徐庶還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方寸:指心。這個成語指心緒已經慌亂。

[下筆成章]— 曹植,字子建,自幼聰明伶俐,喜歡詩、辭、歌、賦十幾歲時就能誦讀名篇數百,而且也非常會寫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稱他是個“奇才”。”

曹操對自己兒子的才氣也非常賞識,但又覺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後,心裡覺得曹植的文章確實寫得不錯,但也不免有些懷疑這文章是請入代寫的。於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認真地盤問道:“你的文章我看過了,寫得不錯,是不是請別人代你寫的呀?”

曹植趕忙給父親跪下,稟告道:“不是的,我能夠言出為文,下筆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當面考我,怎麼能說我是請別人代寫的呢?”曹操聽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說:“不是,那就好啊:”

不久,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銅雀臺竣工了,就讓幾個兒子都上去看看,並叫他們每人都寫出一篇辭賦來,試一試他們的文采。曹植拿起筆來就寫,一會幾工夫就寫好了。這就充分證實了曹植自己說過的那句話:“言出為論,下筆成章。

[東山再起]—東晉人謝安,年輕時曾做過官,後來辭去官職,跑到會稽東山隱居起來了。隱居後,他整天遊山玩水,吟詩作畫。朝廷屢次要他出山做官,他都不去。到了40歲時,謝安終於應召人朝,再度做官,直到任宰相之職。他曾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八萬軍隊抗擊80萬前秦軍隊,取得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的指揮者之一。這個成語原比喻隱退後再任要職,現在常比喻失勢後重新得勢。

 [髀肉復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長久處於安逸環境中虛度光陰,憂慮不能再有所作為。

這個成語來源於《三國志.蜀書.先左傳》,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劉備在與曹操作戰中失敗後,喪失了地盤,只得投奔漢皇族劉表。一天,劉表請劉備喝酒聊天。

席間,劉表對劉備說:“上次沒有聽您的話,失去了一個好機會,真可惜!”劉備安慰地說:“如今天下*,天天有戰事。上次失去機會,怎麼知道今後不能再碰到呢!機會是沒有盡頭的。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後悔了。”

兩人交談得很投機,又商量了以後的打算。過了一會兒,劉備起身上廁所,他摸了摸自已的髀(大腿),發現上面的肉又長起來了,不禁掉下淚來。回到座上的時候,臉上還留著淚痕。劉表見了很奇怪,問他道:“怎麼啦?您是不舒服還是有什麼心事?”

劉備不好意思地說:“沒什麼,實說吧。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戰,長期身子不離馬鞍,大腿上的肉精壯結實,到這裡來後,一晃就是五年,閒居安逸,用不著騎馬,髀上的肉復長,又肥又鬆。一想起時光過得這麼快,人都快老了,復興漢室的功業一點也沒有建成,因此心裡非常難受。”

[懸樑刺股]— 漢朝的孫敬刻苦好學,每天一早就起來讀書,直至深夜。因為疲勞瞌睡,會不知不覺地打起盹來,他就把繩子的一頭拴在屋樑上,一頭系在自己的頭髮上。這樣以來,如果打盹,頭皮就會被扯疼。。另外,戰國時的蘇秦在遊說秦國失敗後,回到家裡發憤學習,每當晚上讀書讀得疲倦打瞌睡時,他便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至鮮血淋漓。他後來終於成為有名的*家。這個成語形容人刻苦讀書,堅韌不拔的精神。他後來終於成為儒學大師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以能創作出許多以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與他的經歷和處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賠了夫人又折兵]— “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則成語的“賠”是虧、蝕了本錢;“折”是虧損。比喻沒有佔到便宜,反而遭受雙重損失。

這個成語來源於《三國演義》,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公元208年,劉備佔領了荊州,力量逐漸壯大。後來,孫權因想討還借給劉備的南郡沒有得逞,便採用大將周瑜的計謀,騙劉備到東吳來娶孫權的妹妹為妻,乘機把他扣下當人質,藉以討還南郡。這就是所謂“借荊州”和“討荊州”。

【臥薪嚐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餵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裡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後,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嚐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後自殺。後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風聲鶴唳】 西晉末年發生內亂,因為長期的動盪不安,最後西晉不幸滅亡,琅琊王司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當晉朝渡江來到南方,胡人就霸佔了北方,不過,北方後來被前秦全部佔領,與江南的東晉對立。

當時前秦的首領叫苻堅,他請漢人王猛當他的宰相,一心要讓國家變得十分強盛。為了完成統一中國的心願,苻堅就帶著八十萬大軍攻打南方。晉朝的君臣一聽到訊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謝安十分鎮定,從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這個地方,謝安趁前秦軍隊還沒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襲前秦的軍隊。前秦因此輸得很慘,士兵到處逃命,聽到風聲或鶴叫的聲音,都以為是晉軍要打來了,非常的害怕。在這場戰役中,前秦的士兵傷亡慘重,同時決定了南北日後長期對峙的局面。

【司空見慣】---唐代詩人劉禹錫,因為性格放蕩不羈,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當地有一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詩名,邀請他飲酒,並請了幾個歌女在席上作陪。席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作詩一首: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司空見慣這句成語,就是從劉禹錫這首詩中得來的。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代一種官職的名稱,相當於清代的尚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語,但有很多人仍會把它用錯,因為尋常的事情,如果是發生得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這句成語。如早晨的時候,太陽從東方出來,到黃昏的時候,太陽便在西方沒落,這樣便不能說司空見慣。有些事情發生得很偶然,但又是常常可能發生或見到的,這時用這個成語就比較恰當。比方大都市街道上的車輛,平常都是很安全地來往著,但很多時候又會發生意外,不是輾傷了人,便是撞了車,這樣的事情我們看多了,則用司空見慣四個字就恰當了。

分享15篇成語典故?

1.【成語】: 愛鶴失眾

【拼音】: ài hè shī zhòng

【解釋】: 比喻因小失大。

【成語故事】:

公元前668年,衛惠公的兒子姬赤成為衛懿公後,不思富國強兵之道,整天喜歡養鶴,甚至荒唐到給鶴封官位,享官祿,百姓怨聲載道。北方狄國藉機出兵攻打衛國,衛國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衛懿公被狄兵所殺。 

2.【成語】: 安然無恙

【拼音】: ān rán wú yàng

【解釋】: 恙:病。原指人平安沒有疾病。現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損害。

【成語故事】:

安然無恙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策.齊策四》,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捨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3.【成語】: 暗渡陳倉

【拼音】: 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釋】: 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來達到某種目的或暗中進行活動。

【成語故事】:

楚漢相爭時,項羽憑藉強大的實力,違背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自立為西楚霸王,把漢中和巴蜀一帶封給先入關中的劉邦。劉邦聽從謀士張良的計策,到漢中時,人馬過後,燒燬沿途的棧道,表明自己不再回關中了。項羽從此放鬆了對劉邦的警惕。後來,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命士兵修復原來燒燬的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進攻關中的樣子,實際上卻帶領主力部隊抄小道趁守將不備襲擊了陳倉,進而攻人咸陽,佔領了關中,揭開了楚漢大戰的序幕。

4.【成語】: 拔苗助長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成語故事】:

拔苗助長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將苗拔起,幫助它生長。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經典,記載了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軻的*活動、*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這部書中有個故事十分有名:宋國有一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一天,他終於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地拔,從早上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

他回到家裡,十分疲勞,氣喘吁吁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軻借用這個故事向他的學生們說明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就會把事情弄糟。 

5.【成語】: 白頭如新

【拼音】: bái tóu rú xīn

【解釋】: 白頭:頭髮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瞭解,時間雖久,仍跟剛認識一樣。

【成語故事】:

西漢時期,鄒陽有一次因為受人誣陷,被樑孝王關進監牢,準備處死。鄒陽十分激憤,他在獄中給樑孝王寫了一封信,信中列舉事實說明:“待人真誠就不會被人懷疑,純粹是一句空話。”

他寫道:“荊軻冒死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還一度懷疑他膽小畏懼,不敢立即出發。卞和將寶玉獻給楚王,可是楚王硬說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腳。李斯盡力輔助秦始皇執政,使秦國富強,結果被秦二世處死。所以諺語說:‘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雙方互不瞭解,即使交往一輩子,頭髮都白了,也還是像剛認識時一樣;真正相互瞭解,即使是初交,也會像老朋友一樣。”

6.【成語】: 抱殘守缺

【拼音】: bào cán shǒu quē

【解釋】: 抱著殘缺陳舊的東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進。

【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初作“保殘守缺”,見於《漢書·劉歆傳》:“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西漢時,有一個叫劉歆的人,字子駿,是著名學者劉向的兒子,曾拜為黃門郎(內廷侍從官)。後來與劉向共同掌管校勘和整理典籍,進行學術研究。在校勘工作中,他閱讀了不少祕藏的古籍,發現了一本古文《春秋左氏傳》,愛不釋手。經過研究,劉歆認為,《左傳》是一本珍貴的文獻資料,便建議為《左傳》等古籍建立學官。漢哀帝(劉欣)知道此事後,就命劉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左傳》等一批古書的義理。但諸博士既不同意為《左傳》等建立學官,又不肯討論研究此事。劉歆對眾博士的這種態度很氣憤,給管博士的太常寫了一封公文,對此提出了批評和*。

7.【成語】: 長袖善舞

【拼音】: cháng xiù shàn wǔ

【解釋】: 袖子長,有利於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後形容有財勢會耍手腕的人,善於鑽營,會走門路。

【成語故事】: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舞蹈者靠著袖子長,舞起來就翩翩多姿,容易達到體態優美的效果;做買賣的人,憑著本錢多,他的業務也就容易開展。

這句話,在《史記》的《范雎蔡澤傳》中曾引用過。范雎和蔡澤,是戰國末期兩個有名的人物:范雎《通鑑》作范雎,是魏國人,起初在魏國的中大夫須賈手下做事,因故被須賈打得半死,逃到秦國,化名張祿,向秦昭王獻“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昭王拜他為客卿,後來為相國,封應候。蔡澤是燕國人,先曾遊說趙、韓、魏各國,都不見用,來到秦國,見了昭王,昭王很賞識他,也由客卿而為相國,雖然擔任相國的時間才幾個月,但在秦國住了十多年,從秦昭王起,經孝文王、莊襄王到始皇帝,一直受到尊重,號為綱成君。

8.【成語】: 出爾反爾

【拼音】: chū ěr fǎn ěr

【解釋】: 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覆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成語故事】:

出爾反爾這則成語的原意是你怎樣對別人,別人也怎樣對你。現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行前後矛盾,反覆無常。爾指你,反同返。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後,接著又說:您記得孔子的*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

9.【成語】: 釜底抽薪

【拼音】: fǔ dǐ chōu xīn

【解釋】: 釜:古代的一種鍋;薪:柴。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成語故事】:

南北朝的時候,東魏大將軍侯景舉兵反叛,遭到朝廷軍隊的攻打。侯景於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蕭衍,請蕭衍前來增援,結果又被慕容紹宗指揮的東魏軍隊打敗。侯景最後只得帶著剩下的幾百人投降樑朝。東魏的魏收為這事寫了篇奏章,他指出對侯景這樣反覆無常的人,必須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沒有接受這一勸告。後來侯景果然又叛變了樑朝。釜:炊事用具,即鍋。薪:柴草。這個成語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0.【成語】: 鬨堂大笑

【拼音】: hōng táng dà xiào

【解釋】: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時大笑。

【成語故事】:

宋朝的時候,有個姓馮的人和一個姓和的人在一起工作。姓和的是個急性子,姓馮的是個慢性子。

一天,姓馮的穿了一雙新靴子,姓和的見了後說:我倆的靴子一模一樣,你買靴子用了多少錢?姓馮的慢慢地抬起左腳說:九百錢。姓和的一聽:什麼,九百錢?我這一雙花了一千八百錢呢!他馬上質問身旁的僕人說:原來你揹著我貪汙錢了!看我回去好收拾你!這時,姓馮的又慢慢地抬起右腳說:這一隻也花了九百錢。在場的人聽他這麼一說,立即鬨堂大笑起來。弄得姓和的哭笑不得。

這個成語形容滿屋子的人都笑了起來。 

11.【成語】: 風吹草動

【拼音】: fēng chuī cǎo dòng

【解釋】: 風稍一吹,草就搖晃。比喻微小的變動。

【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楚平王殺了大臣伍奢,又追捕伍奢的第二個兒子伍員。伍員得到凶訊立即喬裝改扮,直奔昭關,準備到吳國去。可是,昭關已有重兵把守,伍員出不了關。伍員正在走投無路之際,巧遇父親的好朋友東皋公。伍員在東皋公家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一夜間熬得鬚髮全白。後來,伍員在東皋公的幫助下,終於被他混出關去。

伍員逃到一條大河邊,他怕追兵趕來,就隱藏在蘆葦叢中。過了一會,他見一隻漁船溯水而來,急忙叫道:漁夫,漁夫,快快渡我!漁翁見他氣度不凡,就問他的真實姓名,伍員照實說了。漁翁很同情他,不僅幫他渡過大河,還拿來麥飯、魚羹給他吃。

唐代有人寫成《伍子胥變文》,用風吹草動,即便藏形來形容他逃亡時的情景。

成語風吹草動,風稍微一吹,草就搖晃起來。比喻一點點動靜,輕微的動盪或變故。 

12.【成語】: 老蚌生珠

【拼音】: lǎo bàng shēng zhū

【解釋】: 原比喻年老有賢子。後指老年得子。

【成語故事】:

後漢時大將韋端,生有二個兒子:大的叫元將,次的叫仲將,他們都是很優秀的人才,和孔融是世交。一次,孔融寫給韋端一封信,寫道:〔前天元將到來,我看他那一套高深的學問,透徹明快,才華豐富;他度量很寬大,意志又堅定;將來必然是一個有很大本領,能創立偉大事業的人才。昨天仲將又來,我看他在學問和做事方面,都很有條理;資質聰明,心思敏捷;性情敦厚老實,熱誠懇切;將來一定是個能繼承家業的好子弟。想不到這一對寶貴的珍珠,就在一隻老蚌的身上產生出來!〕當時韋端的年紀實在不小了,所以孔融就藉著老蚌來比擬他夫妻兩人;又借兩顆珍珠來比擬他那兩個優秀的兒子。直到現在,恭頌人家晚年生子的時候,也常常引用這句成語。 

13.【成語】: 黃粱美夢

【拼音】: huáng liáng měi mèng

【解釋】: 黃粱:小米。比喻虛幻不能實現的夢想。

【成語故事】:

從前有個姓盧的讀書人,整天都為得不到榮華富貴而苦惱。一次,他在去邯鄲的旅店裡,遇到了道士呂翁,就向呂翁訴說自己的貧困和苦惱。呂翁給他一個枕頭,叫他睡覺。這時旅店的主人正在煮黃粱(小米)飯。讀書人在枕頭上睡著後,就做起了美夢,夢見自己封官拜相,娶妻生子,享盡了榮華富貴。可是一覺醒來,他看到一切依舊,連店主人的黃粱飯都還沒煮熟。剛才自己所享受的一切,不過是人家煮黃粱時自己做的一個夢罷了。

這個成語比喻虛幻的事或*破滅。 

14.【成語】: 吳下阿蒙

【拼音】: wú xià ā méng

【解釋】: 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

【成語故事】:

三國時,據有江東六郡的孫權,手下有位名將叫呂蒙。他身居要職,但因小時候依靠姐夫生活,沒有機會讀書,學識淺薄,見識不廣。有一次。孫權對呂蒙和另一位將領蔣欽說:你們現在身負重任,得好好讀書,增長自己的見識才是。呂蒙不以為然他說:軍中事務繁忙,恐怕沒有時間讀書了。孫權開導說:我的軍務比你們要繁忙多了。我年輕時讀過許多書,就是沒有讀過《周易》。掌管軍政以來,讀了許多史書和兵書,感到大有益處。當年漢光武帝在軍務緊急時仍然手不釋卷,如今曹操也老而好學。希望你們不要藉故推託,不願讀書。孫權的開導使呂蒙很受教育。從此他抓緊時間大量讀書,很快大大超過一般儒生讀過的書。一次,士族出身的名將魯肅和呂蒙談論政事。交談中魯肅常常理屈詞窮,被呂蒙難倒。魯肅不由輕輕地拍拍呂蒙的背說:以前我以為老弟不過有些軍事方面的謀略罷了。現在才知道你學問淵博,見解高明,再也不是以前吳下的那個阿蒙了!呂蒙笑笑:離別三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今天老兄的反應為什麼如此遲鈍呢?接著,呂蒙透徹地分析了當前的軍事形勢,還祕密地為魯肅提供了三條對策。魯肅非常重視這些對策,從不洩露出去。後來,孫權讚揚呂蒙等人說:人到了老年還能像呂蒙那樣自強不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一個人有了富貴榮華之後,更要放下架子,認真學習,輕視財富,看重節義。這種行為可以成為別人的榜樣。 

15.【成語】: 草船借箭

【拼音】: cǎo chuǎn jiè jiàn

【解釋】: 運用智謀,憑藉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成語故事】:

“草船借箭”這則成語的意思是運用智謀,憑藉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個成語來源於《三國演義》,用奇謀孔明借箭。

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字孔明)的才幹。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於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只船,每隻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

魯肅答應了,並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準備齊全。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魯肅很納悶。

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兒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過了一會,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隻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摘抄積累15個成語典故

1、雪中送炭

【成語故事】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范成大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深受人們的喜愛,晚年退居故鄉石湖,自號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編為《石湖居士詩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2、畫餅充飢

【成語故事】曹操的孫子曹睿當上皇帝后急於找一個“中書郎”,讓大臣盧毓推薦一個真有本事的人,並告誡他推薦人才不能只看名聲,名聲就像畫在地上的一張餅,飢餓時不能吃。盧毓經過仔細挑選為曹睿選中中書郎。

3、囫圇吞棗

【成語故事】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4、爾虞我詐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強大的楚國包圍了弱小的宋國都城,宋國大帥華元誓死守城不降,楚軍存糧不多,車伕申叔向楚莊王獻計,要士兵蓋房種地,裝做長住的樣子。華元急了,偷偷潛入楚軍統帥子反的營帳,說城裡缺糧人們易子而食。於是兩軍講和。

5、草船借箭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周瑜心胸狹隘,很忌妒諸葛亮,設計讓諸葛亮三天之間完成造箭十萬支。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霧之機,開船向曹營,曹操率軍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完成任務。

6、嫦娥奔月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天空中有10個太陽同時出來,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為民除害射掉了9個太陽,西天的王母娘娘獎賞他長生不老的仙藥。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時偷吃了這些藥,突然她就成仙飛向天宮,王母娘娘懲罰她,讓她在廣寒宮裡思過。

7、恃才傲物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齊武帝的侄子蕭子顯從小聰慧過人,文思敏捷。在任樑國國子博士時,把梁武帝寫的《經義》作太學的教材授課。他寫成《後漢書》100卷,《齊史》60卷。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梁武帝認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後賜他諡號“驕”。

8、捨生取義

【成語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讓發誓捨身取義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行刺未遂。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放了他。後來他把全身漆成癩子,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殺。

9、收買人心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趙雲與劉備的兩位夫人及小主人阿斗失散後,四處打聽,終於找到了甘夫人及阿斗。曹操的追兵趕到,趙雲英勇殺敵,突出重圍終於到達劉備身邊,哭訴沒有救下糜夫人,劉備感動得痛哭流涕,當場要摔死阿斗,被眾將勸止。

10、聲東擊西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劉邦派大將韓信去攻打投靠項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為大將率軍在黃河東岸蒲阪駐守,封鎖渡口。韓信發現蒲阪易守難攻,表面裝作調兵遣將強行渡河,暗地將主力部隊從夏陽渡河直搗安邑,消滅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11、大公無私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平公問大夫祁黃羊誰擔任南陽縣令合適,祁黃羊推薦解狐,晉平公問他怎麼推薦仇人,他說任人唯賢,解狐不負眾望。朝廷缺一個軍中尉,祁黃羊推薦兒子祁午,祁午也幹得相當出色。孔子說祁黃羊推薦人才真是大公無私。

12、神武掛冠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樑國的陶弘景,自幼家貧,經過苦讀而入仕,他沒有當上大官,在一次求一個縣官失敗後,對官場的爾虞我詐十分厭倦,就於永明十年,他就脫下朝服掛在神武門,上表辭官。辭官後,他就隱居山林。

13、草木皆兵

【成語故事】東晉時期,前秦國王苻堅企圖消滅東晉,東晉宰相謝安派謝石為征討大都督,分兵三路夾擊秦軍。苻堅登上壽陽城,看見晉君陣容整齊有些畏懼。晉軍用計圍攻苻堅的秦軍,秦軍大敗,在潰逃的過程中看到後邊山上草木的陰影,都以為是追兵。

14、聲色犬馬

【成語故事】隋煬帝的長子楊昭死後,次子楊湅就成為理所當然的太子,他遠不及兄長那樣有修養,他平時驕縱恣肆,行為不端,經常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同時好女色,同達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佔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無惡不作。

15、李郭同舟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貧寒,但他積極好學,到處遊學。遊學到洛陽見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歡與他交往,一時傳為佳話。後來郭太要回家,京師很多學者來送行,郭太只與李膺兩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說他們像一對神仙。

標籤: 愛鶴失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yangsheng/22lx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