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養生保健

> 古代的“三不去”說的是什麼?

古代的“三不去”說的是什麼?

六禮是西周所規定的婚姻成立的條件,婚姻解除的條件則是七出三不去。其中,七出是解除的具體條件,三不去則是對七出的。 七出是:一是無子,二是淫,三是不順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盜竊,六是妒忌,七是惡疾。但是,無子是在妻子五十歲以後

“三不去”又稱“三不出”,是中國古代法律規定的不能休棄妻子的三種條件。《大戴禮記?本命》:“婦有三不去:有所取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

“七出”“三不去”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中對於婚姻的解除所作的習慣性規定。正式歸入律法,是從唐代開始。 七出是:“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口多言”“竊盜”。特別要說明的是以下三點:無子,是就妻子過了五十歲以後來說;口多言,指撥

古代的“三不去”說的是什麼?

“三不去”又稱“三不出”。中國古代法律規定的不能休棄妻子的三種條件。《大戴禮記?本命》:“婦有三不去:有所取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唐律疏議?戶婚》規定:“有三不去而出之者,杖一百,追還合。若犯惡疾及奸者不用此律。”明、清法律也有類似規定。凡有“三不去”條件之一者,妻雖有“七出”的情況,夫也不得休棄。

古代,男尊女卑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男子確實可以用七不出中的理由休掉自己的妻子,但是女子也可以用三不去來保護自己的權益。而三不去正是能夠約束古代男子,讓他們不能夠隨便休掉自己的妻子。 三不去主要講了這三個方面:第一,女子出嫁的時候,

古代的“三不去”說的是什麼? 第2張

一般而言,妻子若合乎於七出的條件時,依照禮制及法律,丈夫便可以要求休妻。但七出所包涵的範圍甚廣,可資夫家利用為藉口的可能甚大,因此又訂立了三不去,用以保障妻子不被任意休掉。三不去最早見於漢代的《大戴禮記》。具體如下:

是說女子違反七條規定是可以休棄的,但是有三種情況是不可以休妻的~具體是哪七條,哪三種情況我不記得了~或許你可以百度一下~

一、“有所娶無所歸”:指妻子的家族散亡,假如妻子被休則無家可歸。

這個當然肯定還是有一些條件的。 但是我畢竟是一個現代的人,所以我的一些說法和觀點也只是在網上查閱的有關資料,並且不能保證完全的真實性,只是希望和大家能一起討論一下有關這方面的知識。 七出是什麼呢。第一個,不順父母,為其逆德也。不

二、“與更三年喪”:指妻子曾替家翁姑服喪(丈夫的父母服喪)三年的。

七出三不出”,是古代中國有關女人被休之問題的。《禮記·大戴禮》雲:“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是為“七出”,也就是說,七條中佔了一條,男方就可以理直氣壯地休女人了。《禮記·大戴禮》還

三、“前貧賤後富貴”:指丈夫娶妻時貧賤,但後來富貴的。

離婚對於現代人來說,變得越來越平常,很多人甚至都認為是件小事兒,我們身邊離過婚的朋友有很多,但是人民並不會因為他們離過婚就受人歧視,可是這種狀況放在古代,尤其對女人而言,就宛如霹靂,很多離婚後的女性,在禮教束縛下,甚至選擇以死

擴充套件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有個故事,說的是古代有個孩子,爸爸送他去學習,老師從一,二,三開始教,結果孩子就以為很簡單,四就是四橫,

從三到萬

原文

汝有田舍翁,家資殷盛,而累世不識“之”“乎”。一歲,聘楚士訓其子。楚士始訓之搦管臨朱。書一畫訓曰:一字;書二畫,訓曰:二字;書三畫,訓曰:三字。其子輒欣欣然,擲筆歸告其父,曰:兒得矣,兒得矣;可無煩先生,重費館穀也,請謝去。其父喜,從之,具幣謝遺楚士。

逾時,其父擬徵召姻友萬氏者飲,令子晨起治狀,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氏夥矣,奈何姓萬!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畫也。”

譯文

有個鄉村老頭,家裡很富裕,但幾代人都不識"之"字"乎"字.有一年,請來一位楚地的讀書人教他的兒子.這位老師一開始先教他的兒子執筆描紅.寫一畫,教他說:"這是一字."寫二畫,教他說:"這是二字."寫三畫,教他說:"這是三字."富翁的兒子覺得讀書寫字太簡單了,就非常高興,丟掉筆回去告訴他的父親,說:"我學會了!我學會了!可以不必煩勞老師,再多花學費了,請辭退他吧!"他的父親很高興,就依從了自己的兒子,準備了一筆錢辭退了那位楚地的讀書人.

過了一些時候,富翁打算邀請一位姓萬的姻親來喝酒,叫他兒子早晨起來就寫一份請貼.但等了好久仍不見寫成,父親就去催促他,他兒子抱怨說:"世上姓氏很多,為什麼偏偏要姓'萬'呢 我從清早寫起,直到現在,才寫完了五百畫!"

原是一則明清筆記中的故事。馬南邨(鄧拓)以《從三到萬》為題,寫了一篇雜文,上世紀60年代,在《北京晚報》的《燕山夜話》專欄中發表。篇幅短小,語言生動,寓意深刻。告誡學習不能急於求成,要孜孜不倦、謙虛謹慎;倘若,淺嘗輒止,必然會失敗。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是什麼意思?有根據嗎?

孔子享年73歲,孟子享年84歲。

所以國人將這兩個年齡相當重視,能夠活到聖人的年齡就心滿意足了。但是後來把這兩個年齡說成一個“檻”,說什麼“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其實一般人到了這個年齡段,在古代,已經大大的超出了平均壽命,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性。

有人說過了七十三,就得到八十四才是另一個“檻”,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古代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親人之間的關係主要就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之上。人們的腦子裡會有一個固定的模式,那就是血緣關係最近的自然也是關係最好的。而古代有一句俗話叫做“哥走侄不親,姐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一,哥走侄不親。按理說,叔侄關係應該是最親的。但是如果自己的哥哥不在了,那麼大嫂未必會留在這個家裡。如果大嫂改嫁,自然也會帶走侄子侄女,這樣叔侄之間的關係自然就會斷了。即使大嫂不改嫁,也可能會重新組建家庭。孩子們有了繼父的存在,關係自然會有點疏遠。

二,姐死門檻斷。我們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兄弟姐妹。當我們的姐姐長大了,終有一天將要嫁到別人家去。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姐姐自然就成為了兩個家庭之間唯一的關係紐帶。如果真的有一天姐姐死了,這個紐帶就會斷了,以後的交集當然會越來越少。

三,兄死叔就嫂。在舊社會裡,對於貧窮的老百姓來說,娶媳婦兒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兒。本來兄弟姐妹們就比較多,兒子們娶媳婦兒無疑會加重家庭的負擔。男孩子到了適婚年齡,家裡好不容易東拼西湊為哥哥娶了媳婦兒。如果不幸的是哥哥死了,為了減輕負擔,同時也為了保住自己的血脈,人們往往會讓弟弟來娶自己的嫂子,同時照顧哥哥留下的孩子。

韓國的古代公主可以嫁給同父異母的哥哥嗎 韓步步驚心裡的蓮花公主說要嫁出去 可是王的兒子老三咋說嫁給

可以嫁,古代沒有現在的科學知識,不知道近親不能結婚。比較注重的是家族之間的利益。而且蓮花最後嫁給了四皇子,說起來也是他的哥哥。

古代“家”的叫法

執政官及親王的房子稱為府,其他官員房子稱為宅,草根百姓的房子稱為家。

普通官員的住宅,依照慣例,格局是“前堂後寢”。分為四層,最外面是門屋。

《宋史》明確,六品以上官員的宅第外部,可以建有烏頭門或門屋(房屋出入口的建築物,設牆和門,上有屋頂,前後兩面有柱無牆,類似廊屋)。

第二層是外廳房或叫正廳、前堂,一般用作會客及家庭婚喪等大事。

第三層是後堂,日常起居的臥房,也叫寢室,位於正廳之後。等閒人不得隨意入內。

第四層是宅後花園,一般留有後門或叫角門。另外,在廳堂與臥室之間有穿廊,兩側有耳房或偏院。

擴充套件資料:

《水滸傳》中的柴皇城,職務不高,皇城使,相當於武功大夫,正七品。他家住房雖然敞闊,精緻,卻只能稱為“宅”。

第五十三回,殷天賜帶混混打傷老柴。柴進從橫海郡急匆匆趕來探視,“入城直至柴皇城宅前下馬”。

第三十回,武松隨同眾人,“到得張都監宅前”。張都監,名叫張蒙方,是孟州守禦兵馬都監,州里的一個小差遣官而已。老柴和老張,要是把“宅”說成“府”,會立馬進監獄。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宋朝住宅如何稱呼有規矩:草根百姓房子稱“家”

標籤: 三不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yangsheng/o23r2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