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工夫紅茶的歷史

工夫紅茶的歷史

工夫紅茶的歷史

工夫紅茶是一種擁有豐富歷史和文化傳統的中國紅茶。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種植了中國茶樹,並開始製造紅茶來適應英國人的口味。中國的茶農們也開始學習製作紅茶,以滿足國外市場的需求。

工夫紅茶最初被稱為“文山紅茶”,是由雲南省文山市的茶農們所創造。這種紅茶具有獨特的香氣和口感,區別於較淡的綠茶和普洱茶。在19世紀末,工夫紅茶被引入福建省,那裡已經有了豐富的茶文化。福建省的茶農們開始嘗試製作工夫紅茶,併發明瞭一種烤乾茶葉的方法,這種方法更好地保留了工夫紅茶的香氣和口感。

隨著時間的推移,工夫紅茶逐漸成為了國際茶市場上的重要紅茶品種之一。它在英國、美國、歐洲和亞洲的市場都有著廣泛的銷售。對這種紅茶的需求不斷增加,也催生了中國工夫紅茶的領先地位。

今天,工夫紅茶是中國紅茶的代表之一,因其獨特口感和豐富文化背景而備受世界歡迎。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坦洋工夫茶是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歡的一種茶類,又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營養茶,擁有非常豐富的營養物質,對我們人體有很大的幫助,那麼坦洋工夫茶的歷史是什麼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答案吧!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1

   坦洋工夫的歷史

  閩紅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紅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紅茶品牌。首創於清咸豐元年既(1851),當時的"坦洋功夫"紅茶名聲鵲起,遠銷荷蘭、法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更為荷蘭、英國等國家貴族所青睞。遙望當時清朝正處於受鴉片侵害的年代,作為泱泱大國的華夏財富在不斷的向海外流失的時候。坦洋工夫茶卻峰迴路轉般為我國掙回了無數的財富。4年既(1915)"坦洋功夫"紅茶與國酒茅臺一起在萬國博覽會上贏得金獎,躋身國際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閩紅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讚譽。可謂迷倒天下茶葉愛好者。明洪武在位第四年,福安坦洋村的村民發現了野生的菜茶,在清咸豐元年成功的研製出現今坦洋工夫紅茶。光緒年間,安微返鄉時候將其雲南移植——滇紅。2007年1月16日,福安坦洋功夫國家地理標誌名稱保護正式通過國家批准。認定該產品的地理標誌名稱為"坦洋功夫"。以百年老字號"坦洋功夫"區域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坦洋功夫"成功註冊證明商標。並作為中國申奧第一茶登上國際舞臺。同時被英國王室列為供茶。在二零零九年時候成為了我國第一個國家標準的本土產品。"坦洋功夫"是綠茶經過發酵烘製而成,產值約佔全球茶葉總產量的80%。由於選料嚴格,工藝考究;是紅茶之上品佳麗,保健功能尤見非凡。

  坦洋工夫茶的榮譽:1915年與貴州"茅臺酒"同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享譽中外,曾是英國王室專供茶。近年來,強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2006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生產的"坦洋工夫"被列為"中華名人特供茶",並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坦洋工夫"證明商標註冊已被國家工商總局受理,並制定了相關標準,進一步規範坦洋工夫紅茶生產加工,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生產的產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型茶事活動中獲得"茶王"、"名茶獎"等獎項,產量、質量呈逐年上升,品牌效應逐步擴大,被列為福建省主打品牌產品,全市年生產坦洋工夫紅茶產量1000噸,產值1.2億元,主要銷往歐盟、日本、俄羅斯及東歐、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

  2013年由國家商務部組織中國企業家代表團參加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經過國家商務部對國內上萬家企業的篩選後,鑑於新坦洋茶業集團在企業發展、專案建設、產品推廣、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突出貢獻和良好聲譽,經國家農業部、國家商務部推薦,新坦洋茶業集團被選為中國紅茶代表參加巴拿馬第31屆國際貿易博覽會。

  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中南美洲國際洽談會上,由巴拿馬貿工部隆重宣佈榮獲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紅茶國際金獎單位:中國新坦洋茶業集團,並親自新坦洋茶業集團董事長張錦華頒發巴拿馬自1915年來第一枚紅茶獎章,世界客商與巴拿馬人民共同鑑證坦洋工夫重現中國紅茶榮耀的輝煌時刻。1915年坦洋工夫憑藉自身的天生麗質和精湛工藝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得金牌獎章,為坦洋工夫成為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奠定了歷史地位。時隔一個世紀後,在福安市重點扶持打造下的新世紀坦洋工夫風采依舊,新坦洋牌坦洋工夫再次榮獲"2013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再次向世人證明了福安市坦洋工夫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2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主要分佈穆陽、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於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雲集坦洋,坦洋工夫名聲也就不脛而走。

  自光緒六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餘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3萬餘組。穆陽長一公里,設茶行達36家,僱工3000餘人,產量2萬餘擔(參看《閩東志》)。

  其優質核心產區位於歸嶺一帶,收條範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七、八個縣,成為福安的主要紅茶產區。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餘個國家與地區,每年收外匯茶銀百餘萬元。

  當時民諺雲:“國家大興,茶換黃金,船泊龍鳳橋,白銀用斗量。”後因抗日戰爭爆發,銷路受阻,生產亦遭嚴重破壞,坦洋工夫產量銳減。50年代中期,為了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後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製茶,引進並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雲等優良茶樹品種,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歷史最高水平。

  後因茶類佈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復和發展,1988年產量達8000餘擔。

紅茶工夫的歷史文化

紅茶工夫的歷史文化

  中國人是以善能喝茶著名的。從文獻上的記載,至少已有四千年的歷史了。古書《爾雅》上就寫過“早採者為茶,晚取者為茗”。《詩經》的《七月》篇,也提到採茶。兩漢之後,飲茶之風大盛,但更普遍的還是在唐朝。那時已經有“茶會”、“茶宴”,陸羽著《茶經》,更是集中了喝茶的理論,從此大開喝茶之風,陸羽由是受後世尊為“茶神”。《潮嘉風月記》就說:“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從這裡看來,喝工夫茶大約是唐代以後的事。儘管近代的《辭海》載有“工夫茶”這一條專門名辭的註釋,英文的“Tea”字也還是從汕頭、廈門話的“茶”字譯音過去的。但有關工夫茶的.詳細記載卻是很少,甚至連《潮州府志》也沒有記載,這卻不能不是件憾事。

  就現在所能考證到的,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雖然已經是“稻再熟而蠶五收”,可是似乎還沒有種茶。《永樂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現在我們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課稅”一項內曾引用了《三陽圖志》(三陽即是海陽——今之潮安、潮陽、揭陽)。《三陽志》及《三陽圖志》於今已不可復見,但幾經浩劫之後僅存很少的《永樂大典》中卻剛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多引用《三陽志》等的原文,彌足珍貴。從原文看來,《三陽志》是元朝時有關這三縣的地方誌。中說到:

  “茶課自大禹別九州之產以作貢,而未聞貢茶,下逮漢、魏、晉、樑皆不及此,至李唐時如趙贊滂、王樓、王涯之徒始創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務交引三分三稅之法,而茶之賦始繁矣。產茶之地,出稅固宜。無茶之地,何緣納稅?潮之為郡,無採茶之戶,無販茶之商,其課鈔,每責於辦鹽主首而代納焉。有司萬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這證明在元時,潮州地方還沒有種茶的。沒有種茶倒不要緊,因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葉並不產自潮州。可是“無販茶之商”,這倒就麻煩了,如果《三陽志》所記屬實,恐怕元朝時潮州還沒有“工夫茶”這一享受呢。

  這就不能不說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後,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葉生意之多,已經是盡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風月記》就說: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及瓷盤各一,唯懷之數則視客之多寡,先將泉水貯罐,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後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

  “投閩茶於壺內衝之”,到現在也是如此。工夫茶用的是鐵觀音,這是全國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自然,現在潮州地方是產茶的,潮安鳳凰山(過去屬饒平)的“單叢奇種”簡名日“鳳凰茶”,就是馳名海內外,在今天國產的特級茶葉中首屈一指,但可惜產量不多,也許是“物以稀為貴”,因此它的價格也是國產茶葉中最高貴的。

;

潮汕功夫茶的歷史是什麼?

潮州工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歷史。

品茶早已成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潮汕的工夫茶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為“中國茶道”。潮藉大文學家秦牧稱 “潮州工夫茶,堪稱中國茶道代表”。潮州工夫茶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

功夫茶的特點

潮州工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在粵東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

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訊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

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潮汕功夫茶的歷史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儲存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詞,在潮州話中是作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裡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州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閒時間。“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故所謂的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中國茶道形成於盛唐,《茶經》總其大成,簡稱“茶經法”。(《茶經》是潮州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國工夫茶的“元典”)“茶經法”詳載茶藝,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茶、酌茶六個主要程式,組成了“茶藝”的核心內容。宋、元是中國工夫茶發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國工夫茶的鼎盛期,將茶藝推進到盡善盡美的階段。潮汕工夫茶藝定式,較早的文字記載是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及至明國翁輝東撰《潮州茶經·工夫茶》,則以詳盡著稱。後之介紹文字,未見有超越其窠臼者。

宜紅工夫茶的歷史

據記載,宜昌紅茶問世於19世紀中葉,至今有百餘年曆史。清道光年間,先由廣東商人鈞大福在五峰漁洋關傳授紅茶採製技術,設莊收購精製紅茶,運往漢口再轉廣州出口。咸豐甲寅年(公元1854年)高炳三及爾後光緒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廣東幫茶商,先生到鶴峰縣改制紅茶,在五里坪等地精製,由漁洋關運漢出口,“洋人稱為高品”。當時漁洋關一躍成為鄂西著名的紅茶市場,廣商除開闢鄂西宜紅茶市外,還大批湧向鄂南羊樓洞採製紅茶,1840年羊樓洞紅茶莊達50餘家,年制紅茶10萬箱,達5萬餘擔。

1850年,俄商開始在漢口購茶,漢口開始單獨出口。1861年漢口列為通商口岸,英國即設洋行大量收購紅茶。因交通關係,由宜昌轉運漢口出口的紅茶,取名“宜昌紅茶”,宜紅因此而得名。宜紅由英國轉售至西歐,爾後美商、德商也時有買,宜紅得到大量發展。1888年漢口口岸出口量達86萬擔,佔當時全國茶葉出口量的40%,其中以紅茶為主。1876年9月,宜昌被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宜紅出口猛增,1886年前後系宜紅出口的最盛期,鰵輸出量達15萬擔左右。

宜紅工夫主銷英國、及西歐等國家和地區,品質穩定,聲譽極高,後經歷史的磨難,宜紅一落千丈,至1949年茶園荒蕪,茶廠倒閉,滿目瘡痍,1951年中國湖北茶葉進出口公司成立,在鄂西、鄂南兩在茶區擴大收購網點,鄂西紅茶區在五峰、鶴峰、長陽、宜昌、恩施、宜恩、利川及湖南石門設點,收購宜紅,1951年宜都茶廠正式成立,負責宜紅的精製加工,毗鄰鶴峰的湖南石門、慈利、桑植、大庸四縣屬宜紅生產經濟區,同年在石門泥沙成立一紅茶初制廠,屬宜都茶廠分廠(1956年改屬石門茶廠)。爾後又在五峰、宜昌相繼建立了紅茶精製廠,與國營茶場形成緊密的生產網路,恢復和發展宜紅生產。宜紅已成為宜昌、恩施兩地區的主要土特產品之一,產量約佔湖北省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關於潮州工夫茶的起源與發展,你瞭解多少?如何看待工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省廣東潮汕和福建省閩南傳統式的飲茶方法,以衝調烏龍而而出名。作為我國曆史文化遺產的“潮州工夫茶”,不可以由於有些人授予的地域性特點而變味兒,也不可由於清之後的史籍上“時間”和“工夫”混合使用便說成“潮汕功夫茶”。由於潮汕功夫茶的文字紀錄是優選茶,炒茶的實際意義。最開始用文字紀錄泡茶方法的是“工夫茶”。記述常見於清朝俞蛟《潮嘉風月記·工夫茶》:“工夫茶,烹治之法……”

“潮州工夫茶”實際上是潮州市古代社會日常生活的切身體會,潮州工夫茶是中國儲存最詳細極具象徵性的茶道之一,它是在唐代年代就已具有的“散茶”品飲法的基本上發展壯大下去的。所說“時間”茶,便是有“閒工夫”的人,注重並邊泡邊喝的茶湯。古代歷史,一般僅僅市井生活、鋪面、文人墨客、頗具家中、有雅興的人,才有如此“閒工夫”,並累積出這類煮茶的方法。一般的群眾,辛勤勞動者是並沒有“閒工夫”泡工夫茶的,僅有大壺茶。

潮汕工夫茶是一種十分傳統的的飲茶方法,而據考資格證書,其烹煎之法最開始來源於茶聖陸羽的《茶經》,真真正正發源自宋代,所以說其歷史時間十分久遠。而很多人對潮汕工夫茶中的“時間”二字處在懵懂無知的環節,實際上,這兒的“時間”指的是一種注重的煮茶手藝,或是是品茗時間。潮汕功夫茶煮茶、喝茶的流程獨特而多種多樣,一共計算下來有十八道。因此要想喝一口潮汕工夫茶,確實必須耗費較大的“時間”,就連大作家蘇轍也寫了詩詞來誇讚:“閩中茶葉天地高,傾身事茶不知道勞。”

潮汕工夫茶並不是茶的名稱,反而是一種茶道,一種煮茶的方法和大學問。潮汕工夫茶也有許多注重,要泡潮汕工夫茶,最先要採用優質質量的烏龍,美味可口為最好。將普洱茶放進時間茶具中,以滿半壺為標準。接著在添茶的情況下,要置放三個小茶杯,持續輪換地添茶,讓三杯湯色的口味、濃度值平衡,防止先濃後淡的狀況產生。而我們在飲茶的情況下,也是有注重:在飲茶前,我們要先觀查湯色的顏色,輕嗅茶的香醇,隨後再把一杯茶分成三口喝過。與此同時,在這裡整個過程中,飲茶人都需面帶微笑,表明對茶和同學之間的尊重。

功夫紅茶的祁門工夫

祁門工夫紅茶,是我國傳統工夫紅茶的珍品,有百餘年的生產歷史。主產安徽省祁門縣,與其毗鄰的石臺、東至、黟縣及貴池等縣也有少量生產。常年產量5萬擔左右。祁紅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寶光”和香氣濃郁而著稱,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據歷史記載,清朝光緒以前,祁門生產綠茶,品質好,製法似六安綠茶,稱為“安綠”。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黟縣人餘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籍經商,在至德縣(今至東縣)堯渡街設立茶莊,仿照“閩紅”製法試製紅茶。1876年,餘從至德來到祁門,並在西路歷口、閃裡設立茶莊,擴大生產收購。繼而在南路貴溪一帶,也有人試製紅茶成功。當時上海“同合榮”茶棧也在祁門貸出資金。由於茶價高、銷路好,人們紛紛相應改制,逐漸形成了“祁門紅茶”。對祁紅的創制與發展,祁門胡元龍亦是有貢獻的。據1916年《農商公報》第二期記載:“安徽改制紅茶,權輿於。而有紅茶,實肇始於胡元龍(又名胡仰儒)。胡元龍為祁門南鄉之貴溪人,於前清咸豐年間,即在貴溪開闢荒山五千餘畝,興植茶樹。光緒元、二年之間,因綠茶銷場不旺,特考察製造紅茶之法,首先籌集資金六萬元,建設日順茶廠,改制紅茶,親往各鄉教導園戶,至今40餘年,孜孜不倦。”

由於祁門自然環境優越,茶葉品質好,並逐年提高製茶技藝,其內質香氣獨樹一幟,竟與當時國內著名的“閩紅”、“寧紅”齊名。“祁紅”產區逐漸擴大,除原來祁門、至德縣外,毗鄰的貴池、浮樑縣(今屬江西省景德鎮市的蚊潭、鵝湖兩區)也相繼改制紅茶,產量逐年增大,至1911年前後,生產購銷最旺時年產達6萬擔以上。後因國內軍閥混戰,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與影響,我國紅茶生產開始衰落,但“祁紅”一直保持較好的產銷形勢。祁紅工夫茶條索緊秀,鋒苗好,色澤烏黑泛灰光,俗稱“寶光”;內質香氣濃郁高長,似蜜糖香,又蘊藏有蘭花香,湯色紅豔,滋味醇厚,回味雋永,葉底嫩軟紅亮。

國外把“祁紅”與印度大吉嶺茶、斯里蘭卡烏伐的季節茶,並列為世界公認的三大高香茶。國外稱祁紅這種地域性香氣為“祁門香”,譽為“王子茶”、“茶中英豪”、“群芳最”。清飲更能領略祁門紅茶的特殊香味。加奶後乳色粉紅,其香味特點猶存。因而贏得國際市場高度的評價。1915年參加巴拿馬萬國土產展覽會時,曾獲得金質獎,1983年在我國輕工業優質產品評比會上,榮獲國家金質獎章。“祁紅”被列為我國的國事禮茶,以表達中國人民的好客熱情。英國茶葉消費者最喜歡飲“祁紅”,尤其年紀較大的人對高檔“祁紅”尤感興趣,有的當作“午後茶”中的珍品泡飲,有的當作早餐茶飲用,或作陳列,顯示高貴,或作珍物饋送親友。

祁紅工夫主銷英國,其次為荷蘭、德國、丹麥、瑞士、瑞典、法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芬蘭、日本、義大利、新加坡及港澳等十幾個國家或地區。系地域性工夫紅茶中出口最多且售價最高的紅茶。 祁門紅茶品質超群,被譽為“群芳最”,這與祁門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優越是分不開的。祁門地處安徽南端,位於北緯29°55′,東經107°50′,東鄰黟縣,東南接壤休寧,西南緊接江西省景德鎮市,北抵石臺、東至兩縣。全縣東西長約90公里,南北寬約80公里,黃山支脈由東向西環繞,西北有大洪嶺和歷山,東有楠木嶺,南有櫸根嶺,山地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90%,一般海拔高度為600米左右,全縣茶園80%左右分佈在海拔100~350米的峽谷和丘陵地帶,其中又以西鄉歷口、閃裡等地種茶較多,約佔全縣茶園總面積的65%左右。這些茶園,土地肥沃,腐殖質含量較高,早晚溫差大,常有云霧繚繞,且日照時間較短,構成茶樹生長的天然佳境,釀成“祁紅”特殊的芳香厚味。

祁門河流山溪縱橫,有閶江由北向南,經縣城和南鄉倒湖,流入鄱陽湖;歷水源於歷山會閶江於倒湖;率水系新安江之上游,經祁門直達屯溪、杭州。此外,尚有小北巷水及大小溪流遍佈全縣。沿河(溪)兩岸狹長地區,沖積出許多河洲,洲上種有茶樹,俗稱“洲茶”。每年雨季,河(溪)水漲落,泥土沉積茶園之內,茶樹根系發達,芽葉肥厚,內含化學成分豐富,所制工夫紅茶品質就屬上乘。洲茶約佔全縣茶園總面積的10~15%。

祁門紅茶品質優異的另一個原因,是有其特殊的栽制特點。

祁門茶樹有8個主要的品種,它們是櫧葉種、柳葉種、慄漆種、紫芽葉、遲芽種、大柳葉種、大葉種和早芽種。其中櫧葉種佔69.5%,柳葉種佔16.8%。櫧葉種具有高產優質的特性,是製造祁紅工夫的主要原料,其內含香、味成份豐富,是構成祁紅滋味醇厚的物質基礎。

祁門紅茶採摘標準較為嚴格,高檔茶以一芽二葉為主,一般均系一芽三葉及相應嫩度的對夾葉。分批多次留葉採,春茶採摘6~7批,夏茶採6批,少採或不採秋茶。

在製茶方法上,歷史上茶莊有收溼坯(發酵葉)的習慣,收回茶坯再採用文火慢烘,烘茶間門窗緊閉,門口設厚布簾,使室內保持一定溫度,並使茶葉中香氣不易散失。近30年來,實行機械化製茶後,主要注重工藝技術,著重抓外形緊結苗秀和內質香味,保持併發揚祁門香的特色,使祁紅工夫品質經久不衰,盛譽常在。

潮州功夫茶有什麼文化、歷史

潮汕功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品茶早已成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潮人愛飲工夫茶,可以說是達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說的天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卻把古人列為末位的茶,破格地晉升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飲工夫茶。

他們不怕俗話說的“早晨空腹茶,劫賊入人家”,而持之以恆,處之泰然。

潮人把茶葉叫”茶米”, 可見"嗜茶若命"者的形象。

由此可見潮人對茶可謂情有獨鍾。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為著稱。

潮州功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州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

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

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訊息,或閒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功夫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

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

功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詩人丘逢甲從日本回國後,潮州生活時作《潮州春思》詩六首,其中一首記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麴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

小砂壺瀹新鷦觜,來試潮山泉。”

功夫茶的由來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 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 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 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 汕人,也仍然儲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 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 味了。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 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 的色香味。 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 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 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 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 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 茶池形狀如鼓,瓷制,由一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個類似“ 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為漏水所用。而圓罐則用於 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衝罐(茶壺),並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 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 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餘,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 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蝦鬚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 燙杯,熱罐(壺),高衝,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 ,淋頂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 茶葉放入衝罐中,多少以佔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衝入衝罐中 之後蓋沫。第一衝杯,以初沏之茶澆衝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 氣韻徹裡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衝入蝦鬚水,此時,茶葉已經泡 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衝罐巡 回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 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 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 方為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 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宜紅工夫茶產於哪裡 宜紅工夫茶是什麼茶

宜紅工夫茶是一種古老的茶,這個茶的歷史還是很悠久的,在湖北見的是比較多的,那麼宜紅工夫茶產於哪裡呢,下面來了解了解吧。

宜紅工夫茶產於哪裡 

湖北宜昌地區是我國古老的茶區之一,茶聖陸羽曾在《茶經》中把宜昌地區的茶葉列為山南茶之首。據記載,宜昌紅茶問世於19世紀中,葉,至今已有百餘年曆史。1861年漢口被列為通商口岸,英國即設洋行大量收購紅茶。因交通關係,由宜昌轉運漢口出口的紅茶取名“宜昌紅茶”,宜紅因此而得名。

宜紅工夫茶是什麼茶

宜紅工夫茶,其實是屬於六大茶類中的紅茶,問世於19世紀的清代光緒年間,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早在1876年的時候,宜昌市就已經被列為是對外通商口岸,這個時候的宜昌紅茶出口量就已經達到了有7500噸了,主要銷售往英國、俄羅斯、西歐等國家和地區。

宜紅工夫茶茶湯是什麼樣

宜紅茶條索緊細有毫,色澤烏潤,香氣甜純,湯色紅豔,滋味鮮醇,葉底紅亮。高檔茶的茶湯還會出現“冷後渾”現象。據湖北省《慈利國志》評還:“鶴峰幫者西貢品,其與寧都同為尚第一,中外馳名。”由此可見,宜紅茶很早就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並且名聲經久不衰!

宜紅工夫茶的特點

宜紅工夫茶,條索緊細,葉片上有金毫,色澤烏潤,內質香味高揚,沖泡後,湯色紅豔明亮,滋味鮮爽,醇厚,葉底柔軟; 正宗的宜紅工夫茶,茶湯冷卻以後,會出現“冷後渾”的現象現象。

標籤: 歷史 工夫 紅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v3or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