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全書館 >

綜合知識

> 袋泡茶製作工藝

袋泡茶製作工藝

袋泡茶製作工藝

袋泡茶的製作工藝如下:

1. 選材:選擇優質的茶葉,製作成符合袋泡茶口感要求的茶葉組合。

2. 打包:將茶葉放入袋泡紙袋中,要注意放量合適,不要太滿也不要太空。

3. 密封:將裝好茶葉的袋泡紙袋進行密封,確保茶葉不會受到外界的汙染。

4. 質檢:將袋泡茶送去質檢,檢測包裝是否合格、茶葉是否符合要求等。

5. 包裝:將通過質檢的袋泡茶進行包裝,以便於銷售和運輸。

6. 上市:將包裝好的袋泡茶上市銷售,讓消費者可以方便地品嚐到優質的茶葉。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袋泡茶的“生產工藝和流程”。

目前袋泡茶的生產工藝及流程如下:

配置袋泡茶,根據產品的功效來配置產品配方,得到初步的樣品給客戶參考。

原材料採購,在客戶對樣品認可付定金後,廠家會完成原材料的採購。

殺菌,原材生產前,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嚴格的防毒處理。

粉碎處理,將原材料用粉碎機進行粉碎,同時加入其它材料進行配比。

烘乾殺菌,在原材料混合均勻後,要進行烘乾處理,同時為了產品能夠長時間的儲存,必須嚴格的進行水分測試。

包裝,最後是進行包裝處理,首先用茶包進行包裝,在進行成品包裝。一般還會用噴碼機噴上基本的生產日期等資訊。

袋泡茶的發明者,一般認為是美國紐約茶商湯姆斯·沙利文。有關專利資料顯示,1903年已經出現手工縫製的絲綢棉布袋。據信,1904年袋泡茶在商業上已經獲得成功。坊間流傳1908年發明袋泡茶,當為誤傳。

1904年6月,美國紐約茶商托馬斯·沙利文希望壓低生意成本,於是決定把少量茶葉樣品裝入一個小絲袋,寄送給潛在客戶試嘗。收到這些奇怪的小袋子後,疑惑的客戶無從下手,只能嘗試著把它們浸泡到一杯滾燙的開水中。結果完全出人意料——他的客戶認為茶葉裝在小絲袋裡使用很方便,定貨紛至沓來。

袋泡茶的生產工藝和流程是什麼?

加工袋泡茶的第一道工序:粉碎;

茶葉粉碎以後接下來的工序--篩選;

茶葉篩選後要進行配料,按一定的比例將茶葉配好以後(如果是保健類袋泡茶則加入一定比例的藥材顆粒),一般用普通的食品用攪拌機將茶葉充分攪拌均勻就可以了;

茶葉充分攪拌均勻以後接下來就是將茶葉用鼓風電熱恆溫乾燥箱烘乾,一般溫度設定在特定溫度內,具體時間得看茶葉的含水比例,可以按一定的量不同的時間摺合幾次,用水分檢測儀或分析天平等檢測水分含量。水分含量應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接下來殺菌,裝袋。

工廠山楂羅漢果茶包工藝要點

1/7 先準備30克山楂和1個羅漢果,材料都是乾貨

2/7 山楂用清水泡2小時備用

3/7 剝開羅漢果殼不要被裡面深深的顏色嚇著,

這樣的羅漢果糖份充足功效最佳是上品,如果裡面是乾涸的、硬硬的白色,這樣的羅漢果儲存時間過久糖份已流失

4/7 鍋裡下清水,

將羅漢果的籽逐一瓣開放入水中

5/7 下山楂

6/7 蓋上蓋子水沸後煲35分鐘,熄火焗30分鐘

7/7 羅漢果山楂茶已完成,倒入杯子享用羅漢果山楂茶需要的材料有羅漢果、山楂幹,首先將羅漢果洗淨,碾碎外殼,山楂洗淨

瀝乾水,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煮開以後再小火熬5分鐘即可,趁熱或晾涼飲用即可,夏季的時候可以冰鎮以後飲用。菊花山楂茶具有清肝明目、平肝潛陽、活血化瘀的作用,

其中山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菊花有平肝潛陽、清肝明目的作用,所以二者合用,一方面可以起到疏通血管,降低血粘度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將人體上越的陽氣收斂入體內,從而達到降壓的效果。臨床適合於高血壓出現的頭暈、頭痛、耳鳴、面紅目赤,心情煩躁、

易怒等症狀的輔助治療,不過二者合用只適合於臨界高血壓或者是輕中度高血壓的輔助治療,如果高血壓比較頑固或者是繼發性高血壓,比如像腎性高血壓、嗜鉻細胞瘤或者是醛固酮增多症引起的高血壓,服用菊花山楂茶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這種情況建議選擇西藥來控制。由於其中的菊花的性味也是偏於寒涼的,所以如果長期服用也可能會刺激胃腸道而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狀。山楂性溫,味甘,

具有降血脂,降血壓,強心,抗心律不齊等功效,還能健脾開胃,消食化滯,活血化瘀,對胸膈滿悶,食積,消化不良,疝氣,血淤,閉經等有很好的療效。菊花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熱、

抗衰老等功效,還可以平肝潛陽木,清熱明目等。常飲山楂菊花茶可以有效降血壓,降血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還能促進消化,明目提神等。

買的苦蕎米做苦蕎茶時的加工工藝過程有哪些?烘烤的溫度、時間各位過少?

苦蕎茶是將苦蕎經熟化、脫殼後,再經嚴格控制烘炒加工的一種苦蕎茶,產品呈黃褐色、略有膨化的顆粒狀,口感酥脆,頗具炒麥香味。

沖茶後水質清澈亮黃,有特殊的焙烤香味,頗受市場歡迎。

生產工藝流程為:苦蕎麥原料精選→清洗→浸泡→蒸熟→乾燥→脫殼→烘炒→冷卻→包裝→成品

(1)原料精選: 精選帶殼苦蕎麥,並對苦蕎麥進行農藥殘留檢測;

(2)清洗: 用清水將苦蕎麥漂洗乾淨;

(3)低溫浸泡: 浸泡時間3~4小時;

(4)表面幹化: 浸泡結束的苦蕎麥用脫水機脫去水分,並用強風迅速吹乾苦蕎表面水分;

(5)蒸熟: 利用蒸汽將苦蕎麥蒸熟;

(6)炒幹: 採用可調溫炒制裝置,從高到低逐步調溫,並勻速翻動炒幹,使苦蕎中水分快速揮發,然後快速升溫;

(7)噴灑涼水將上一工序的苦蕎麥迅速用潔淨水均勻適量噴霧,使苦蕎麥表面殼迅速膨脹,致使苦蕎外表硬殼與麥仁由於不同膨脹係數而內部殼與仁開始分離;

(8)再次烘乾: 採用熱風烘乾裝置,再將上道工序後的苦蕎低溫烘乾表皮;

(9)脫殼: 採用離心力將苦蕎麥粒擊開致使麥殼與麥仁完全分離,除去麥殼,保留表面帶苦蕎麥麩的麥仁;

(10) 烘炒冷卻;

(11)包裝採用顆粒包裝機將苦蕎麥仁用食品用熱合濾紙封裝成袋泡茶。

茶製作工藝流程?

1、綠茶

初制基本工藝流程:殺青(炒殺、蒸殺等)→揉捻或做形→乾燥(炒幹、烘乾、晒乾等).

精製基本工藝流程:毛茶處理→篩分→切軋(部分名優茶除外)→抖篩→風選→揀剔→乾燥→勻堆裝箱。

2、紅茶

初制基本工藝流程:萎凋→揉切(紅碎茶)或揉捻(工夫紅茶、(紅碎茶、工夫紅茶)乾燥。小種紅茶)→發酵(小種紅茶)過紅鍋→復揉→薰焙。

精製基本工藝流程:毛茶處理→篩分→切軋→風選→揀剔→乾燥→勻堆裝箱。

3、烏龍茶

初制基本工藝流程:萎凋→涼青→做青→炒青→揉捻→烘焙。

精製基本工藝流程:毛茶處理→篩分→切軋→風選→揀剔→乾燥→勻堆裝箱。

4、黃茶

初制基本工藝流程:→ 殺青 → 揉捻 → 悶黃 → 乾燥 → 黃茶

精製基本工藝流程:毛茶處理→篩分→切軋(部分名優茶除外)→風選→揀剔→乾燥→勻堆裝箱。

5、白茶

初制基本工藝流程:→ 萎凋 → 乾燥 → 白茶

精製基本工藝流程:毛茶處理→篩分→切軋(部分名優茶除外)→風選→揀剔→乾燥→勻堆裝箱。

6、黑茶

初制基本工藝流程:→ 殺青 → 揉捻 → 渥堆 → 乾燥 → 黑茶

精製基本工藝流程:毛茶處理→篩分→切軋(部分名優茶除外)→風選→揀剔→乾燥→勻堆裝箱。

7、花茶

基本加工工藝流程:茶坯與鮮花處理→窨花→通花(白蘭花茶等可省略)→起花(珠蘭花茶、白蘭花茶等可省略)、復火(白蘭花茶等可省略)→提花(珠蘭花茶、白蘭花茶等可省略)→勻堆裝箱。

8、袋泡茶

基本加工工藝流程:篩分→拼配→包裝→裝盒(袋)→裝箱。

9、緊壓茶

基本加工工藝流程:篩切拼堆 → (渥堆) → 蒸壓成型 → 乾燥 → 緊壓茶

10、拼配加工

基本加工工藝流程:原料 → 拼配勻堆 → 包裝

最早的茶葉深加工產品是

1. 茶葉加工技術的歷史發展

我國通常把茶葉按照加工工藝的不同分為六大基本茶類,外加再加工茶類與代用茶類,七個茶類的製作方法各有不同,詳述如下:

一、 綠 茶

綠茶是我國生產的主要茶類之一。歷史悠久,產區廣、產量多、品質好、銷區穩,這是我國綠茶生產的主要特點。

加工方法

綠茶製作過程雖因不同成品特色的製作要求不同各異,但主要過程是一致的。均分為殺青、揉捻和乾燥三道工序。

根據殺青和烘乾的方法不同,綠茶可分為炒青、蒸青、烘青、晒青四大類。其生產工藝流程如下:

A、炒青:鮮葉→炒鍋(滾筒)殺青→揉捻(做形)→炒鍋(滾筒)→乾燥

B、烘青:鮮葉→殺青→揉捻→烘乾(火爐或燒機)

C、蒸青:鮮葉→蒸汽殺青→揉捻→乾燥

D、晒青:鮮葉→殺青→揉捻→晒乾

1、殺青 在幾道主要的工序中,殺青是為徹底破壞細胞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以便獲得綠茶應有的色、香、味;二是散發青氣、發展茶香;三是改變葉子內含成分的性質,促進綠茶品質的形成;四是蒸發一部分水分,使葉質變柔軟,增加韌性,便於揉捻成形。

2、揉捻 目的是為了卷緊茶條,縮小體積,為乾燥成形打好基礎,適當破壞葉組織,既要茶汁容易泡出,又要耐沖泡。

3、乾燥 乾燥是決定綠茶品質的最後一關。“乾燥”這個名詞,在製茶過程中不能簡單的認為僅是除去茶葉中的水分,而是在蒸發水分的同時,除了外形上有顯著改變以外,葉內發生著複雜的熱物理變化。

二、 黃 茶

黃茶在古時候有兩種,一是茶樹品種的關係,芽葉發黃;二是製作中悶黃。現在稱之為黃茶的主要根據有兩點:首先由工序中心“悶黃”作用而定;其次是由“黃湯黃葉”的品質特徵來源。凡具備上述兩點,才稱得上黃茶。

加工方法

黃茶的製作技術要求,鮮葉嫩度和大小一致,制工精細,包裝考究。品質特徵除了共同點黃湯黃葉外,各種黃茶的造形和香味各有特點。

黃茶的特色工序是“悶黃”。指在鮮葉殺青將酶的活性充分破壞後,使葉片在溼熱作用下,葉綠素破壞,多酚類化合物和其它內含物進行轉化,及發生非酶促氧化反應,便芽葉呈現。總體說來,黃茶的製作工藝主要包括殺青→揉捻→悶黃→復揉→烘乾幾道工序。從發酵程度上來說,黃茶屬後發酵茶。

在黃茶製作過程中,葉綠素是不穩定的化合物,熱化學作用會引起氧化、裂解、置換等而被破壞,使綠色減少,更加顯露出來,是黃茶呈現“黃湯黃葉”品質特徵的主要原因。另外,糖類和氨基酸的含量都發生顯著變化,這些物質的轉化對黃茶的香味起著重要作用。

三、 黑 茶

黑茶是六大茶類之一,也是我國特有的一大茶類。生產歷史悠久,產區廣闊,銷售量大,品種花色很多。成品茶現有天尖、貢尖、黑磚茶、花磚茶、特製茯磚茶、湖北青磚茶、雲南緊茶等。黑茶是我國的主要邊銷茶,又稱“邊茶”。主銷內蒙、、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

加工方法

黑茶的初制,分殺青、初揉、渥堆、復揉和乾燥五道工序。其品質要求:外形條索卷折,色澤黃褐油潤,忌暗褐;內質香味純和,湯色橙黃,葉底黃褐,忌紅葉。

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關鍵性工序,與紅茶的“發酵”不同,而是堆大堆緊,渥堆時間長,並先通過殺青,在抑制酶促作用的基礎上,進行渥堆,是黑茶特有的製造技術。

黑毛茶經分級整理後,便可壓制成型,製成形狀各異的成品黑茶。

四、 白 茶

白茶是福建省外銷特種茶之一。臺灣也有少量生產。白茶製法特異,不炒不揉。成茶滿披銀毫,呈白色,第一泡茶湯清淡如水,故稱白茶。

近代白茶據載已有二百多年曆史,1796年已有白茶生產。依鮮葉嫩度不同製成的成茶花色有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和壽眉。純用大白茶或水仙品種肥芽製成的稱“銀針”;以大白茶品種的一芽二葉初展嫩梢製成的稱“白牡丹”;以菜茶嫩梢一芽二三葉製成的稱“貢眉”;制銀針時剝下的葉片製成的稱“壽眉”。

加工方法

白茶的製作工藝一般分為萎凋、乾燥兩個主要工序,成品外形身披白毫,湯色清淡泛黃,滋味甜綿純爽,葉底微黃。從發酵程度上分,白茶屬微發酵茶。

五、 青 茶

青茶主產我國的福建、臺灣和廣東。青茶的品種花色眾多,皆以茶樹品種命名。烏龍品種採製的稱之為烏龍,水仙品種採製的稱之為水仙,鐵觀音品種採製的稱之為鐵觀音。同一茶樹品種因生長地區不同質量大不一樣,所以在青茶品種花色之前都冠以地區名稱加以區別。如安溪鐵觀音,武夷水仙,廣東鳳凰單樅等。

為了方便對外貿易,除了最優和最差的品種外,其餘的良種混合採製成一個花色品種,稱為“色種”。

加工方法

青茶總的製造過程是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乾。其中做青是青茶的特有作業工序,是青茶品質特徵形成的關鍵工序。可以說沒有做青工序也就沒有青茶的品質特徵。

安溪鐵觀音

閩南青茶也是以茶樹品種命名,鐵觀音品種採製的稱鐵觀音,烏龍、水仙等品種採製的稱烏龍、水仙 。但是也有品種名稱與產品名稱不同的,如佛手品種採製的叫香椽,黃旦品種採製的叫黃金桂,還有許多混合品種採製的,製成的茶葉統稱為“色種”。

閩南青茶中,鐵觀音品質最佳,為閩南青茶之冠,而烏龍品質最差,其他花色居中。鐵觀音品種屬無性繁殖系,生長在福建安溪縣範圍內的品質最優,所以閩南青茶應以安溪鐵觀音為代表。

武夷巖茶

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縣的西南,山上多岩石,茶樹生長在山坑巖壑之間,採製的青茶稱為“巖茶”。巖茶外形條索粗壯緊實,色澤沙綠密黃,鮮潤光澤,泛“寶色”。不帶嫩葉和粗老葉,莖梗乾淨。花果香郁高長,滋味濃醇甘爽,後味長具“巖韻”。湯色橙黃顯金圈。葉底肥厚、柔軟、透明、綠蒂黃底邊鑲紅。

廣東鳳凰單樅

廣東青茶主要產地是汕頭地區,以潮安、饒平、陸豐為主產縣,產量佔全省70%以上。主要品種有:廣東鳳凰水仙、梅佔、茗花、奇蘭、黃旦、鐵觀音、烏龍以及福建水仙等20多個適製品種。其中鳳凰單樅以香高味深耐泡著稱,品質特佳,馳名中外。

鳳凰水仙的品質特徵是:外形條索捲曲緊結而肥壯,色澤清褐,湯色黃豔而顯綠,滋味鮮爽濃郁甘醇,有天然花香,葉底青葉紅鑲邊。耐沖泡,連泡十餘次,仍有香氣,甘味久遠。

臺灣烏龍

臺灣除烏龍茶外,還有包種,變色程度比烏龍輕,其製法與烏龍相類似。另外臺灣還有鐵觀音品種,仿安溪鐵觀音製法。在青茶類中,臺灣烏龍茶變色程度最重,紅色部分佔全葉的56%,甚至達60~70%,包種為最輕,為13%,臺灣鐵觀音居中,為30%左右。

臺灣烏龍,白毫較多,呈銅褐色,湯色橙紅,滋味濃醇,尤以馥郁的清香冠臺灣各種茶類之上。因臺灣氣候溫暖,一年可四季採摘,春茶因雨水過多,色澤、湯色皆不好,香氣低,品質最劣。夏茶晴天多,品質最好,湯色鮮麗,香味濃烈,形狀整齊,白毫多。秋茶品質次於夏茶,但香氣較高。冬茶品質和春茶相似,香低,次於春茶。

六、 紅 茶

紅茶是我國生產和出口的主要茶類之一,素以香高、色豔、味濃馳名世界。我國紅茶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切細紅茶和紅磚茶等。

加工方法

紅茶的製作分萎調→揉捻→發酵→乾燥四道基本工序。各地工夫紅茶形質雖異,但其製法基本相同。鮮葉加工過程,是根據鮮葉內在的化學成分及其變化規律,人為地創造變化條件,促進紅茶特有的色、香、味、形的形成。鮮葉加工是一個複雜的發展過程,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對紅茶色、香、味的形成起主導作用。

在紅茶製作中,“發酵”工序是其品質特徵形成的重要工序。目的在於促進內含物發生深刻變化。為形成紅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質準備基質。紅茶發酵的實質是以多酚類化合物深刻氧化為核心的化學變化過程。這一化學變化的結果,就是產生茶黃素、茶紅素以及茶褐素等產物,從而形成了紅茶“濃、強、烈”及“紅湯紅葉”的品質特徵。

七、再加工茶(代表:花茶製法)

花茶是選用香花和茶葉窨制而成,亦稱薰花茶或香花茶,簡稱花茶。

花茶種類繁多,一般以所用香花定名,主要有茉莉花茶、珠蘭花茶、白蘭花茶、玳玳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等。上述每種花茶又因所用茶類(原料)不同,有著各種不同的產品。如茉莉大方、玫瑰紅茶、桂花烏龍、桂花龍井等等。

各種花茶的香味各具特色,但對於花茶的品質要求是基本一致的。高階花茶均要求香氣鮮濃、持久純正;滋味濃醇鮮爽;湯色清徹明亮;葉底嫩勻明亮。

加工方法

花茶種類很多,窨制方法大同小異。茲以茉莉花茶為例,略述窨花技術。

窨製程序:茶坯→復火→白蘭花打底→窨茉莉花→通花散熱→收堆續窨→出花篩分→烘乾。

1)、茶坯處理 主要為茶坯烘乾和冷卻。烘乾的目的有二:一為茶坯乾燥,增加吸香能力;二為烘後保持一定茶溫,便於香花吐香。

(2)、鮮花處理 採花時間宜遲不宜早,因為茉莉花習性是夜間開放,故在下午3點左右開採最宜,從而既保證了鮮花在夜間準時開放,又能保證了鮮花足夠的成熟度。鮮花采摘後,要及時進行分級與“養花”。

3)、花茶窨制 茶坯攤置與鮮花養護工作完畢,便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窨制。

窨花拼和 將茶坯與鮮花按一定的比例拼和,一般每一窨次每擔茶坯下30~50斤鮮花為宜,但也有高檔茶下 80斤甚至更多的。拼和拌勻後一般以625px左右的堆高為宜,從而使茶堆在鮮花呼吸作用下逐步升溫,完成鮮花吐香、茶坯吸香的過程。

通花散熱 由於鮮花呼吸作用,窨品堆溫度會不斷升高,但溫度過高會使鮮花吐香停滯而產生“悶死”或“燒花”現象,故當窨品堆溫度達到45OC左右時,要適時將窨品堆攤開,散發熱量,這種方法叫“通花散熱”,簡稱“通花”。正確掌握在窨品的“通花散熱”,是提高花香味濃、鮮靈的重要環節。

收堆續窨 通花散熱後,當窨品溫度下降到35~38OC時,為使茶葉繼續吸收花香,再將攤開的窨品重新堆起來,這一過程叫做收堆續窨。

起 花 當鮮花的大部分香氣被茶坯吸收,花瓣也趨於萎蔫時,要將花與茶坯進行及時的分離,以防花渣產生的氣味汙染茶坯。起花操作時間要儘量縮短,並對起花後的茶坯及時乾燥。

復火乾燥 茶坯在吸收花香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水分,一般由原來的5%左右升至13~15%。此時的茶坯不僅含水量高,而且有一定的溫度,極易氧化變質,因此要及時乾燥。

以上過程,在窨花技術上稱為“一窨”,如此反覆則為二窨、三窨,一般花茶檔次越高,窨次越多。

提 花 經過一至多次窨花的茶葉,最後用少量的鮮花(一般按8~10斤/擔)再窨一次,此次窨花不經“通花”,當茶坯含水量達到成品要求時即行“起花”,且不用幹燥而成成品。此謂提花。

提花的主要目的是增強花茶的表面香氣,以提高花茶的鮮靈度。提花對花的要求非常高,必須選粒大飽滿、花色潔白、質好的鮮花,水花不能用於提花。花茶的製作工藝中只需一次提花,有些高檔茶甚至不提花而直接出成品。

八、代用茶

代用茶:是指選用可食用植物的葉、花、果(實)、根莖等,採用類似茶葉的飲用方式(通過泡、煮等方式來飲用)的一類產品的俗稱。代用茶分為葉類、花類、果類和根莖類以及多方配伍類等多種成品形態。

同於茶的飲用方式,一般由衛生部規定的食品分類中的“藥食同源類”、“可用於保健品類”兩類物品中的單種或多種物品組成,用這些植物的根、莖、葉或者果實製成的茶製品。單品初制多由烘乾製作而成,然後以達到不同的保健目的而單方或多方配伍供人飲用。

2. 茶葉加工技術的歷史發展歷程

茶葉的飲用和食用大概經歷了五次歷史變遷

一煎,神農嘗百草時遇毒,得茶解之,當時的茶是當藥煎後服用茶汁的。《茶經》中也有"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等症狀,均可飲茶治之。

二煮,兩漢之後,茶葉由藥發展成了普通飲品。晉代郭濮的《爾雅注》中著"可煮作羮飲"。羮為茶粥。唐代後煮茶中加鹽等類似奶茶和酥油茶。

三淹,將茶搗成茶末,撤上佐料後,再用沸水沖泡。唐宋時期一般用此法。

四泡,明代時才汲泉置鼐,一泡便啜。即取茶芽製作,不加其它,用沸水沖泡,開始了飲茶。

五烹,現代不僅飲用茶葉,還將茶葉烹調入饌,如龍井蝦仁,茶葉蛋等,使茶葉的飲用又有了新的變革。

名茶的歷史發展是在茶葉的歷史發展基礎上,又依各自的特點得以延續。

如西湖龍井茶始產於宋代,明代的沖泡方式更適用於龍井,杯中芽葉直立,湯色清冽,幽香四溢,有了色綠、香郁、味甘、形美的四絕特點。

碧螺春茶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朝作為貢品。茶葉經過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炒青後幹茶條索緊結,白毫顯,色澤碧,捲曲成螺。沖泡後杯中茶翻滾,清香襲人。

祁門紅茶則另有淵源,由於清光緒年間綠茶銷量不旺,祁門人考察製造紅茶之法,並提高製作技術,用祁門茶葉製出香氣獨特的祁門紅茶。

祁門紅茶條形細緊,色澤烏潤,金毫顯露,湯色紅豔明亮,味道鮮醇酣厚,香氣清鮮持久,似花、似果、似蜜,稱為“祁門香”,喝後有回甘,葉㡳呈紫銅色,勻嫩。

祁門紅茶還走出國門取得了1915年國際博覽會的特等獎和金牌。

3. 茶葉生產和加工技術

不同烘焙方法

焙茶機(烘箱)烘焙

利用焙茶機烘焙茶葉,為目前臺灣使用最廣泛的茶葉烘焙方式。焙茶機栱焙系利用電熱絲加熱靠熱風傳導進行烘焙,基本上其傳熱方式完全屬於傳導加熱。其優點為:

機具發展成熟及量產化,具多種規格、型式可選擇。

溫度控制最為準確,正負溫差很少超出5℃。

操作容易,且省時省力,烘焙容量和效率高。

不需專業操作技術。

由於焙茶機操作簡易又烘焙容量大(效率高),同時不易面臨烘焙失敗之缺點,所以目前仍為臺灣茶農及茶工廠使用最為廣泛的茶葉烘焙機具。臺灣目前農村勞力缺乏,工資昂貴,利用省時省工的焙茶機烘焙為最佳選擇,唯利用焙茶機烘焙之茶葉,其質量略遜於炭焙或電焙籠(附裝紅外線面板)所烘焙的茶葉,貯藏性亦相對較差。

電焙籠烘焙

電焙籠烘焙系由早期炭焙延伸而來,唯熱源改為電熱絲加熱,與焙茶機相較,兩者俱為傳導方式加熱。利用電焙籠焙茶,其烘焙質量並未有明顯優於焙茶機烘焙者,其貯藏性亦未呈現較優之結果。反之,電焙籠烘焙茶有下列缺點:

作業效率和烘焙容量明顯低於焙茶機。

正負溫差遠較焙茶機大。

屬開放式靜態烘焙,較費電力和能源。

不易控制質量。

因此,整體而言,在講求省時省工之前提下,利用電焙籠烘焙茶葉並非最佳選擇。

電焙籠(附裝紅外線面板)烘焙

本烘焙方式與單純電焙籠焙茶之不同,在於另附可放射遠外線之面板於電熱絲上層,藉紅外線加熱(系輻射加熱)可同時加熱物質內部溫度分佈不均勻。由試驗結果顯示,電焙籠(附裝紅外線面板)烘焙所得質量較焙茶機或單純電焙籠佳,貯藏性亦略佳。唯所面臨之缺點如同電焙籠,即作業效率及烘焙容量較低,且較為耗時費力。

炭焙

炭焙基本上為早期電力不足時所使用的茶葉烘焙方式。其操作過程繁複,包括炭焙起火、燃燒、覆灰、溫度控制等,不僅耗時費力,又需專業性和經驗,為一極不容易控制之茶葉烘焙方式。以目前臺灣農村勞力缺乏之狀況,耗時費力的炭焙實已不合時宜,且溫度不易穩定控制,因此很容易操作失敗,導致烘焙質量劣化,成品帶煙焦味。而不同炭材對烘焙質量之影響,龍眼炭優於相思炭,唯龍眼炭量少,雖質量較優,但炭材較不易取得。整體而言,炭焙雖有優點,可得特殊炭焙風味之成茶,其貯藏性亦略優於其它焙茶方式,但有作業效率低及操作易失敗又耗時費力等缺點,因此並非是最有效且經濟之茶葉烘焙方式。

基本上茶葉烘焙為一相當兼具破壞性及建設性之加工流程,必須費心掌控,否則稍一操作不當,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如何確切掌握包種茶烘焙技巧,如同包種茶之製造技術,並未有一定規則模式可循,換言之,包種茶之烘焙技巧並非一成不變。除了愛心、耐心、細心,再加上經驗和學習之外,茶葉烘焙三種技巧與方向列於後,以供各位參考運用。

毛菁做茶,看茶焙茶:

一般高質量清香茶,不宜採高溫長時間烘焙,寧可採低溫短時間烘焙,以保留高質量茶原香為原則,即以去除不良菁臭味或雜味為首要。反之,中次級茶除了可藉烘焙去除不良風味外,亦可藉烘焙衍生怡人的焙火香味,增進中次級茶之香味質量,因此中次級茶可行較高溫度和長時間烘焙。

依消費市場導向,決定焙火桯度:

茶葉應焙火至怎樣的程度(火侯),即應採幾度烘焙?烘焙時間多久?基本上很難有一定論,應取於決於消費市場之嗜好趨向,再決定焙火程度會是最佳選擇。

包種茶最適烘焙之臨界溫度介於80℃~120℃之間,低於80℃或高於120℃皆不太適當。

4. 從古至今茶葉加工技術經歷了哪些變化

茶葉深加工是指以茶鮮葉、半成品、成品茶或副產品為原料,應用現代高新技術及加工工藝,實現多學科、跨領域、整合化、系統化的開發加工。它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將傳統工藝加工的成品來進行更深層次的加工,形成新型茶飲料品種;二是提取和利用茶葉中功能性成分,並將這些產品應用於醫藥、食品、化工等行業。

典型茶葉深加工產品

1.茶葉機械加工、茶葉機械加工不改變茶葉的基本本質,只改變茶葉的外部形態(如形狀、大小等),從而使其產品便於貯藏、沖泡,符合衛生標準,也更為美觀。袋泡茶(teabag)是茶葉機械加工的典型產品。袋泡茶是在原有茶類基礎上,經過拼配、粉碎,用濾紙包裝而成的。袋泡茶沖泡速度快、茶渣易處理、使用方便、快捷,已成為茶葉消費方向和主流。目前,歐洲各國的消費量普遍佔其茶葉消費量的80%以上,美國、法國甚至達到98%。

2.茶葉物理加工、通過膜濃縮、真空冷凍乾燥、超細粉碎等技術改變茶葉的原始形態,使其成品不再是葉”形的固體。速溶茶、茶濃縮汁、超微茶粉就是此種加工工藝的典型產品。

(1)速溶荼(instant tea)

速溶茶又名萃取茶、茶晶(精)是以茶葉為原料,經水提、分離、濃縮、乾燥加工而成的一種粉末狀或碎片狀或顆粒狀的方便固體飲料。按速溶荼的品質特點分為純速溶茶和調味速溶茶兩大類。純速溶茶具有所用茶葉原料應有的色香味,調味速溶茶則因調味品類不同,具有果香味、草藥香味等。速溶性是衡量速溶茶品質的重要因子之一,以其溶解特性可分為冷溶型和熱溶型兩種品類。冷溶型是指能在10℃以下(包括冰水)的冷水中迅速溶解;熱溶型是指只能在50℃以上的熱水中溶解完全,熱溶型速溶茶香氣滋味高於冷溶型。速溶茶主要有速溶紅茶、速溶綠茶、速溶花茶及調味速溶茶等L種。調味速溶茶又稱“冰茶”,它是在速溶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配製茶,起初多用來做夏季清涼飲料,加冰衝饋,故稱冰茶。我國不僅生產速溶紅茶,而且還生產富有中國特色的速溶薑茶、速溶綠茶、速溶茉莉花茶、速溶烏龍茶等。現在雲南已經研究生產出速溶普洱茶,代表產品是“天士力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

(2)茶膏

茶膏是提取茶中的內含成分,經淨化、濃縮、乾燥(成型)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膏狀飲料。目前市場上茶膏主要指普洱茶膏。同普洱茶相比,茶膏的便攜性好,沖泡過程簡潔方便衛生口感溫和厚重,像是品飲老茶的感覺,層次感豐富:茶膏具有普洱茶的營養成分和保健功效是茶中精品,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品飲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3)超微茶粉

超微茶粉是用茶樹鮮葉或成品茶葉為原料,進行超微粉碎,最終加工成顆粒度200、300日甚至1000目以上的可以直接食用的茶葉超微細粉。目前國際上主要生產超微紅茶和綠茶粉,我國生產超微烏龍茶、綠茶、紅茶、茉莉花茶和普洱茶粉。超微茶粉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茶葉原有的色香味品質和各種營養成分,保持茶葉的原質、原色、原味。超微茶粉除供直接飲用外,可廣泛添加於各類食品、糖果、飲料、醫藥等之中,以強化其營養保健功效,並賦予各類食品的天然綠色和特有的茶葉風味,同時還有效地防止食品的氧化變質,明顯延長食品保質期。可廣泛應用於食品、保健品、美容、醫藥行業等領域。

5. 中國茶葉加工的歷史發展過程

中國的製茶歷史:從生煮羹飲到晒乾收藏

1、從生煮羹飲到晒乾收藏

茶之為用,最早是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發展到生煮羹飲。生煮時,類似現代的煮菜湯,雲南基諾族至今仍有吃“涼拌茶”的習俗,將鮮葉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和鹽等作為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茶作羹飲,《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習慣。三國時,魏朝已經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採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晒乾或烘乾,這是製茶工藝的萌芽。

2、青造形到龍團鳳餅

初步加工的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經反覆實踐,發明了蒸青製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後碎制,餅茶穿孔,貫串烘乾,去其青氣,但仍具有苦澀味,於是又通過洗滌鮮葉,蒸青壓榨,去汁制餅,使茶葉的苦澀味大大降低。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也就是製茶廠:組織研究製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

唐代蒸青作餅已經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之造》記述:“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此時完整的蒸青茶餅製作工序為: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乾、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到了宋代,製茶技術發展很快,新品不斷湧現,北宋年間,做成團片狀的龍鳳團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

6. 茶葉加工技術的歷史發展趨勢

中國茶始於神農,興於唐宋。據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聯合部落尊長伐紂,尊長就曾進貢茶葉。西晉(公元265-316年)已有貢茶的記載,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也記有貢茶。到了唐朝,開始有名茶的記載。各朝代有關名茶的著作如下:(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國史補》、陸羽著《茶經》(公元775-780年)以及詩人李白、盧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詩歌中,均有名茶記載。(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貨志》、歐陽修著《歸田錄》、葉夢得著《闢暑錄語》、宋徽宗著《大觀茶記》、蔡襄著《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唐庚《鬥茶記》、熊藩《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均有名茶記載。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馬臨《文獻通考》對名茶和茶的產地作了記載。西湖龍井始於元代,虞集的《游龍井》詩中有記載。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關茶葉的專著很多,達五、六十種,記載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顧元慶於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譜》和屠隆於萬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箋》,以及許次紓於萬曆二十五年撰寫的《茶疏》這三部書中記載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有《廣群芳譜茶譜》、陸廷燦所撰《續茶經》,彭昌運的君山茶詩。

據查證,清朝以後,傳統名茶沒有間斷,一直延續到現在。其中有綠茶類:西湖龍井、廬山雲霧、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陽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長溪珍眉等;黃茶類:君山銀針;黑茶類:雲南普洱茶、蒼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類:白毫銀針、白牡丹;青茶類: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閩北水仙、鳳凰水仙;紅茶類:祁門紅茶。茶葉隨著時代的興衰而時興時敗,特別是戰爭年代,民不聊生,茶園荒芫,名茶得不到發展,反而有的停產失傳。新中國成立後,百業俱興,特別是近年來,傳統的歷史名茶得以恢復,新創制的名茶如雨後春筍,這些品質優異、風味獨特的名茶,不斷滿足了消費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時也推動了名茶加工技術的提高和發展。

苦蕎茶的製造工藝

苦蕎茶:是將苦蕎麥種子篩選、烘烤製成的一種飲品

五花茶的配方

正宗五花茶配方:

南方五花茶的配料為金銀花、菊花、雞蛋花各15g,槐花10g,木棉花20g。

北方五花茶的配料為金銀花、菊花、槐花和葛花各10g,木棉花15g。將所有材料放入水中,用中火煮制半小時即可飲用。製作南方五花茶的材料一般包括了金銀花、菊花、雞蛋花各15g,槐花10g,木棉花20g。

如何選擇茶葉包裝盒的材質和工藝

包裝盒印刷原材料常用的有:膠版紙、銅版紙、白卡紙、灰底白板、金銀卡等特種紙;其中,膠版紙、銅版紙、灰底白板一般是裱微型瓦楞或者裱灰板用的,白卡紙、金銀卡,可單獨成型,也可以裱紙。工序:印刷、上光/覆膜、燙金、裱瓦楞紙、模切、糊盒、絲印(做特殊效果,絲印UV、皺紋、冰花、磨砂)茶葉作為一類特殊的商品,受到自身和客觀條件的,茶葉的包裝也是特有特點,茶葉最包裝的基本要求比較嚴格,比如防潮、防氧化、防高溫、遮光、阻氣等。茶葉的包裝有別於其它一般性商品的包裝。常用的茶葉包裝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金屬罐茶葉包裝

金屬罐包裝的防破損、防潮、密封效能十分優異,是茶葉比較理想的包裝。金屬罐一般用鍍錫薄鋼板製成,罐形在方形和圓筒形等,其蓋有單層蓋和雙層蓋兩種。從密封上來分,有一般罐和密封罐兩種。在包裝技術處理上,一般罐可採用封入脫氧劑包裝法,以除去包裝內的氧氣。密封罐多采用充氣、真空包裝。金屬罐對茶葉的防護性優於複合薄膜,且外表美觀、高貴,其缺點是包裝成本高,包裝與商品的重量比高,增加運輸費用。設計精緻的金屬罐適合於高檔茶葉的包裝。

2.紙盒茶葉包裝

紙盒是用白板紙、灰板紙等經印刷後成型,紙盒包裝防止了易破損,遮光效能也極好。為解決紙盒包裝茶葉香氣的揮發和免受外界異味的影響,一般都用聚乙烯塑料袋包裝茶葉再裝入紙盒。紙盒包裝的缺點是易受潮,最近幾年來出現了紙塑複合包裝盒,克服了紙盒易受潮的問題,這種採用內層為塑料薄膜層或塗有防潮塗料的紙板為包裝材料製作的包裝盒,既具有複合薄膜袋包裝的功能,又具有紙盒包裝所具有的保護性、剛性等效能。若在裡面用塑料袋作成小包裝袋,防護效果更好。

3.塑料成型容器茶葉包裝

聚乙烯、聚丙稀、聚氯乙烯等塑料成型容器有著大方、美觀,包裝陳列效果好的特點,但是其密封效能較差,在茶葉包裝中多作為外包裝使用,其包裝內多用複合薄膜塑料袋封裝。

4.複合薄膜袋茶葉包裝塑料複合薄膜具有質輕、不易破損、熱封性好、價格適宜等許多優點,在包裝上被廣泛應用。用於茶葉包裝的複合薄膜有很多種,如防潮玻璃紙/聚乙烯/紙/鋁箔/聚乙烯、雙軸拉伸聚丙烯/鋁箔/聚乙烯、聚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等,複合薄膜具有優良的阻氣性、防潮性、保香性、防異味等。由於多數塑料薄膜均具有80%~90%的光線透射率,為減少透射率,可在包裝材料中加入紫外線抑制或者通過印刷、著色來減少光線透射率。另外,可採用以鋁箔或真空鍍鋁膜為基礎材料的複合材料進行遮光包裝。複合薄膜袋包裝形式多種多樣,有三面封口形、自立袋形、摺疊形等。由於複合薄膜袋具有良好的印刷性,用其做銷售包裝設計,對吸引顧客、促進茶葉銷售更具有獨特的效果。

5.紙袋茶葉包裝

紙袋茶葉包裝又稱為袋泡茶,這是一種用薄濾紙為村料的袋包裝,用時連紙袋一起放入茶具內。用濾紙袋包裝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浸出率,另外也使茶廠的茶末得到充分的利用。由於袋泡茶有沖泡快速,清潔衛生、用量標準,可以混飲,排渣方便,攜帶容易等優點,適應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需要,在國際市場上很受青睞。早期的袋泡茶一般都有袋線,以滿足多次浸泡的方便,由於考慮到環保的要求,現在逐漸流行不用袋線的袋泡茶。

不同的茶葉包裝特點各有千秋,不過目前國內近幾年興起的袋泡茶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最開始的立頓紅茶,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時間就暢銷全中國,這說明新型的袋泡茶更符合人們的喜好,更人性化。這也給我國的傳統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袋泡茶的歷史

袋泡茶的歷史不是設計師苦思冥想的結晶,而是來自喝茶人一個不經意的疏忽。

1908年(一說1904年),美國紐約的一位茶商托馬斯·沙利文抱著壓低生意成本的想法,把少量茶葉樣品裝入小絲袋,寄送給潛在客戶,請他們試嘗。客戶們收到了這些奇怪的小袋子,卻沒有說明書之類的東西告訴他們要怎麼使用小袋子和裡面的茶葉,於是就有人囫圇吞棗地把它們整包浸泡到一杯滾燙的開水中。一時間,茶香四溢。

沙利文的客戶認為,茶葉裝在小絲袋裡使用很方便。緊接著,定單紛至沓來。沙利文賣茶葉的目的達到了。然而交貨之後,客戶又大失所望了——茶葉依然是散裝的,並沒有那種方便的小絲袋,於是引起了抱怨,甚至退貨。

沙利文是一個聰明的商人,從這件事中得到了啟示,他很快就設計了一種薄紗布小袋,加工成一種小袋裝茶葉包。不出所料,這種小茶葉袋大受消費者歡迎,給沙利文帶來了十分可觀的利潤。

就這樣,袋泡茶誕生了。沙利文無心之舉成就了今天的袋泡茶產業。不過,最近有關專利資料顯示,1903年已經出現手工縫製的絲綢棉布袋。無論如何,袋泡茶都改變了人們的喝茶習慣。《每日郵報》曾援引英國泰特利茶葉公司公關部總監薩拉·豪的話說:“無法想像,沒有袋泡茶,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自誕生之日起,袋泡茶經歷了種種改變。1930年,美國人威廉·赫爾曼鬆取得熱封紙質茶包專利權。

在英國,泰特利茶葉公司1953年開始批量生產袋泡茶並不斷改進茶包設計。1964年,茶包材質被改進得更為細緻,這也使得袋泡茶更為暢銷。如今,每個茶包上大約有2000個微型孔,使茶葉充分溶入沸水中。

1989年,泰特利茶葉公司一改標準的方形茶包設計,推出圓形茶包。幾年後,泰特利茶葉公司又推出帶束繩的茶包,且茶包中有30種不同的茶葉。此後,金字塔形茶包、尼龍茶包先後進入英國市場。

英國茶葉委員會威廉·戈曼說:“如今,生活節奏快,人們沒有那麼多時間也不願意自己動手泡茶。”

茶包材質幾經演變

1945年,袋泡茶開始大規模進入市場。袋泡茶快速、衛生、便捷的優點為消費者接受,成為茶葉消費的主要品種,僅在英國,人們每天喝掉大約1.3億杯袋泡茶。2000年以來全世界茶葉消費總量為284萬噸,其中袋泡茶的消費總量為54萬噸,佔茶葉消費量的23.5%。

在國際上,英國袋泡茶市場從1995年以後一直保持在85%以上;加拿大1993年袋泡茶的消費量佔整個本國茶消費量的96%。相關資料表明:袋泡茶自投入市場以來一直呈快速發展趨勢。特別是1985年以後,袋泡茶消費的增長速度高於茶葉整體消費的增長速度。袋泡茶已經成為發達國家茶葉市場的主要消費品種。

“立頓”是全球最大的茶葉品牌。1890年,蘇格蘭人托馬斯·利普頓創立了“立頓”紅茶,1898年“立頓”紅茶獲“世界紅茶之王”美譽。如今,立頓每年銷售360億個茶包、7萬噸茶葉,產值約230億元,而中國茶產業產值為300億元,相當於中國茶產值的三分之二強。1992年,立頓進入中國市場,推廣立頓紅茶。1997年,立頓在中國袋泡茶市場佔有率第一。從立頓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歷史的袋泡茶市場,立頓一枝獨大,佔據中國袋泡茶70%以上的市場份額。

袋泡茶發展到今天,在茶袋的材質、形狀以及茶葉種類上都有許多改進和豐富之處。

首先,裝茶葉小袋子的材質由最開始的絲綢,改進為後來的絲綿織成的薄紗布。直到1930年,茶袋在材質上的發展又有了一次飛躍——美國人威廉·赫爾曼鬆獲得熱封紙質茶袋的專利權。這一設計工藝至今仍然在使用。

袋泡茶的形狀也在不斷改善設計。有調查表明,茶袋的形狀是吸引消費者的一個重要因素。於是,市場上的茶袋,由最開始的包紮的小口袋形狀,發展到矩形、正方形、圓形。到後來,德國人又發明了雙室茶袋,這種茶袋的底面呈“W”形,入水之後還能張開,沖泡的效率高了,也讓沖茶變得更有趣了。

但是,這些紙袋形的設計都是裝茶末,無法裝茶的原葉。2013年,英國立頓公司在茶包形狀上推出了最新的三角立體型設計,金字塔形的茶包讓茶香更快更完整地溶解出來,最大限度給予茶葉舒展的空間。立體三角包裡面放的一般是原葉,更使飲茶者回歸原始,中國人講究這個。在袋子的材質上,最新最好的是玉米纖維做的,更健康,更環保,易降解。這種茶包是未來的方向,稱之為“粽角包”。

不僅如此,袋子裡茶葉的品種也變得愈發繁多了。由最開始的紅茶、綠茶、花茶等幾大類,發展到如今市場上各種各樣的茶:內含中藥成分的養生保健茶、醒酒茶、明目茶,吸引女性目光的減肥茶、美容茶,等等,幾乎已經到了“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的程度。

省事省時風靡不偶然

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稱,17世紀進入英國的茶葉為“文明砥柱之一”。但是,在袋泡茶發明之前,飲茶者必須先把杯中所有茶葉過濾乾淨,才能暢飲,而過濾茶葉是一個相當繁瑣的過程。

1953年,泰特利茶葉公司正是因為看好袋泡茶的市場前景,才開始批量生產袋泡茶。他們認為,袋泡茶操作方便,能使茶葉充分接觸開水,從而沖泡出濃香的熱茶。

當然,說服英國人不喝散裝茶而改喝袋泡茶不是件容易事。據稱,當年泰特利公司剛把袋泡茶引進英國時,為之設計的廣告詞相當簡潔。它只是說:“泡一杯好茶,用茶包,輕鬆快捷,僅需一便士。”

統計顯示,英國人每天喝掉1.3億杯袋泡茶。甚至有媒體報道:“英國人天天攝入的液體中40%是茶水,其中絕大多數用袋泡茶。”

相較於其它形式的飲茶方式,袋泡茶有獨特的優勢,最明顯的就是省事省時,省事帶來了省時。要知道,時間和效率對於現代人的重要程度已非昔日可比。茶包便於攜帶,隨時可以沖泡,不必隨身攜帶大茶葉罐子。在省事上,當你要喝茶,卻又不想經過傳統方式的一道道繁瑣的沖泡程式時,袋泡茶無疑是最佳選擇。比如,製作奶茶的時候,如果抓一把茶葉扔進容器裡,喝之前要過濾,過濾工具也要清洗乾淨,如此的麻煩是免不了的。但是使用袋泡茶就不用這麼麻煩了。一個茶袋放進去,出來的時候容器裡不會留一點兒茶葉渣子。再有,茶包內的茶葉重量一定,同時注水量也有註明。

其實,袋泡茶還有一個傳統方式泡茶無法企及的優勢,那就是茶葉通過研磨之後營養的釋放更加完全。從茶葉含有的維生素和氨基酸被溶出的情況來看,袋泡茶在第一次沖泡時就有80%被浸出;第2次沖泡時浸出率達到95%以上;茶葉含的其它有效成分如茶多酚、咖啡鹼等也是如此。

如果說,袋泡茶的偶然發現只是因為一個疏忽,而袋泡茶的風靡卻不是偶然,而是有意設計的。創意是偶然的,而設計是必然的。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越來越忙碌,因此人們更多時候需要的是簡單的生活方式。袋泡茶簡單的茶飲方式,恰是滿足了人們要省事省時的需求。把複雜的事務簡單化——一步到位,是今天的人們最需要的。袋泡茶的設計,用標準化的簡單方式省略了傳統茶飲方式的複雜過程,卻保留了飲茶的效果,袋泡茶所形成的新的飲茶方式,方便了人們的現代化生活。

國人為何不認袋泡茶

我國的袋泡茶主要採用方形袋包裝,以茶葉末為主。中國人對茶的認知還是傾向於原型茶葉,對於茶末有一種低端化的認識。因此,雖然袋泡茶在上世紀初就已經誕生,但是一直沒有引起中國業內的關注,甚至被認為是茶產品中不入流的角色。

在我國,茶葉銷售仍以散茶為主。中國茶長期以來處於有品種、無品牌的尷尬境遇。龍井、普洱、鐵觀音、大紅袍、太平猴魁、信陽毛尖、六安瓜片、茉莉花茶等等都是茶的品種,雖有一些地區性的老字號茶葉店鋪,但知名度不出本地,哪一家是真正的優質茶,說不清楚。而不產茶葉的英國卻有一個全球聞名的茶葉品牌——立頓。品牌是標準和質量的代名詞。袋泡茶適合品牌運作,大中城市、經濟發達城市、工作生活節奏快的城市,對袋泡茶的市場需求量呈較高的增長,藉助設計服務與茶產業融合發展,加強中國茶品牌的建設,打造強勢品牌,將為中國茶開啟更廣闊的海外市場。

目前,全球袋泡茶的年消費量已佔茶葉總消費量的23.5%,但中國目前袋泡茶消費量僅佔茶葉總量約3%,國內袋泡茶未來的發展空間十分巨大。國際茶葉委員會米歇爾·奔斯敦曾說,茶葉作為一種健康飲品正在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過去20年,全球茶葉產量和消費量增加了50%。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發展茶產業有著巨大的優勢。在袋泡茶產業發展風起雲湧之時,我們亟待轉變。

大千世界

當袋泡茶

遇到創意設計

現代生活,許多產品都和創意設計有不解之緣。當袋泡茶遇見創意設計又會有怎樣的火花呢?2011年春,英國威廉王子大婚,市場上就出現了一款印有威廉王子和王妃凱特卡通圖案的袋泡茶,而且非常熱銷!大概英國人還是很期待看他們“共浴愛河”吧。

其實,把名人圖案做成茶包的標籤,這個創意早就有了。奧巴馬、普京、英國女王等政要都被這樣“包裝”過。人們對這樣的產品似乎情有獨鍾,這樣的創意設計還在繼續。也可以說,當袋泡茶遇見創意設計,就有了特殊的附加值。憑藉著每一款創意設計都別緻新穎,袋泡茶可以常做常新。袋泡茶這個產業也會因常有新意的設計而不斷培養出新的消費群體。

未來趨勢

便捷茶

開創茶飲“快時代”

調查顯示,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80%的消費者需要的是簡單、便捷、確保安全和口味的茶。正因此,中國茶亟待創新。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創新的突破口在於開發袋泡茶、速溶茶、茶飲料等“便捷茶”。其實,袋泡茶的開發亦是對茶葉資源的充分利用。細茶、茶片、茶梗被稱為附腳茶,但營養價值也很高。袋泡茶的出現與消費者群體的多樣性有關,尤其是洋品牌袋泡茶的出現,將消費者帶入了茶飲的“快時代”,而主攻中端人群的國產袋泡茶的出現,則為消費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飲茶理念和選擇。我國袋泡茶起步較晚,1991年產量8千噸,僅佔我國茶葉總量的1.6%;到2001年,產量達2萬噸,十年內袋泡茶產量上升250%。

隨著三角錐形包裝袋的誕生,袋泡茶的容積增大,可以包裝鐵觀音等葉片較大的茶葉。更由於其攜帶方便、衛生等優點,雖然三角錐形包裝袋的成本比普通茶末方形袋高出100倍,但這是一種消費趨勢,在國際消費市場得到認可。

實際上,處於邊緣的袋泡茶正是茶產業發展的開闊地,也是未來中國茶走向世界的制高點。以袋泡茶封裝的產品形式,將中國茶資源和茶文化整合在一起,根據不同的消費需求為消費者設計開發方便、快捷、經濟、衛生的喝茶體驗,全面開啟茶品的現代化通道。

延伸閱讀

古人飲茶有《茶經》

中國是世界茶葉和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我們的先人為後世留下了眾多的茶學典籍,其中問世最早、內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陸羽的《茶經》。它對茶的起源、品種、分佈、製作、茶的沖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聞軼事等均有論述,對我國及世界茶業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飲茶起源於生吃茶樹的鮮葉,這是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而與大自然做鬥爭的產物。在原始社會,人類在山野狩獵動物和尋找植物作為食物,採摘各種植物的葉子放在口中咀嚼嘗試。有時遇到一些毒草,吃後發生中毒現象,茶樹鮮葉的滋味雖然苦澀,但吃後能使人精神興奮,並有解毒作用。

由於到山野去採摘生茶樹的葉子,交通不便,下雨時更困難,而且茶樹生長還有季節性,採下的鮮葉又不耐貯藏。因此,人們就在晴天把鮮葉放在陽光下晒乾,以便隨時取用。這是最原始的茶葉加工方法,現在稱為“生片”。但幹葉吃時很難下嚥,後來便從食用發展為飲用。

中國製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多茶類,從手工製茶到機械化製茶,期間經歷了複雜的變革。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徵的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製造方法也是重要的因素。

茶之為用,最早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發展到生煮羹飲,類似現代的煮菜湯。《晏子春秋》這本記載春秋時期齊景公的宰相晏嬰生平事蹟的史書,有一段以茶作餐菜的記載:“嬰相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說晏嬰身為國相,吃糙米飯,幾樣葷菜之外就是用茶葉做的“茗菜”而已。三國時,魏國已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採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晒乾或烘乾,這是製茶工藝的萌芽。

三國時期魏人張揖的《廣雅》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荊巴間採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說人們將採來的茶葉先做成餅,晒乾或烘乾,飲用時,碾末沖泡,加佐料調和作羹飲。兩晉時文人愈來愈多地加入飲茶的行列,不僅出現了《登成都樓》、《出歌》等吟及茶事的詩歌,而且出現了杜育《荈賦》“器澤陶筒,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等描寫,明顯可見文人“以茶待客”的禮俗,而且對烹茶用器已頗為講究。

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組織研究製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唐代蒸青作餅已經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三之造》記載:“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晴天將茶採摘下來,然後放到甑釜中蒸一下,再將蒸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將茶末拍製成團餅,最後將一個個茶餅穿起來,焙乾,封存。經過這樣的加工,茶去掉了生腥的草味,變得鮮美甘醇了。

宋代製茶技術發展很快,出現研膏茶、蠟麵茶,以後又在團餅茶表面增加了龍鳳之類的紋飾,謂之龍團鳳餅。經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展,炒青茶逐漸增多。其製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幹,這種工藝已與現代炒青綠茶製法非常相似。在製茶的過程中,由於注重確保茶葉香氣和滋味的探討,通過不同加工方法,從不發酵、半發酵到全發酵一系列不同發酵程式所引起茶葉內質的變化,人們探索出了一些規律,從而通過不同的製造工藝,製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徵不同的六大茶,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烏龍茶)。

標籤: 袋泡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qsg.com/zonghezhishi/9lk90v.html